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优美与崇高. Page  2 第二篇 美的形态 第1讲 优美与崇高 【学习与探究】 Page  3 一、崇高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 毕达哥拉斯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 “ 崇高 ” 将音乐的审美风格分为两类: 一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雄 浑的作品; 二是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优美与崇高. Page  2 第二篇 美的形态 第1讲 优美与崇高 【学习与探究】 Page  3 一、崇高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 毕达哥拉斯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 “ 崇高 ” 将音乐的审美风格分为两类: 一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雄 浑的作品; 二是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优美与崇高

2 Page  2 第二篇 美的形态 第1讲 优美与崇高 【学习与探究】

3 Page  3 一、崇高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 毕达哥拉斯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 “ 崇高 ” 将音乐的审美风格分为两类: 一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雄 浑的作品; 二是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

4 Page  4 柏拉图 最早明确谈到 “ 崇高 ” ,并 将 “ 崇高 ” 与 “ 优美 ” 对举 。 《文艺对话集》: “ 凭临美 的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 无限欢喜,于是孕育无量数 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 富的哲学收获 ” 。

5 Page  5 朗吉弩斯 《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 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并列的 美来加以论述。 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应具有庄 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感 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和高尚 的言辞。 “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 。 1674年,《论崇高》译为法文 , “ 崇高 ” 得到西方知识界的 广泛注意。

6 Page  6 近代 “ 崇高 ” 开始成为严格意 义上的美学范畴。 埃德蒙 · 伯克 《论崇高与美》: “ 崇高 ” 开始 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知识界 的广泛讨论。 “ 崇高 ” 产生的原因和基本特 征。 人类的情欲主要包括:1、对于 延长生命的生殖欲和一般的社 交愿望;2、维护自己生命安全 的本能需求。

7 Page  7 崇高源于维护自己生命安全 的本能需求。 当人的生命遇到危险时,首 先会引起恐怖和警惧,引起 内心的痛苦,但这种痛苦的 情绪却可以产生愉悦。 崇高的特征:巨大的体积、 凹凸不平的外表、直线条、 阴暗朦胧、坚实笨重等。 崇高以痛感为基础,与丑有 着血缘关系。

8 Page  8 康德 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 康德接受了伯克的 “ 崇高 论 ” 美的形式:1、凭感官可 以把握的有限的形式 —— 优美; 2、无法把握、无法度量 的无限的形式 —— 崇高。 巨大不等于崇高,崇高属 于伟大。

9 Page  9 与优美相比,崇高在形式上 是无限的和没有秩序的。 崇高的事物主要在自然界, 如呼啸的海洋、喷发的火山 、浩淼的宇宙等。 崇高的事物一定是巨大的: “ 数学的崇高 ” :体积的巨 大或数量的巨大; “ 力学的 崇高 ” :力量的巨大和不可 抵御。 崇高的两种主要类型。

10 Page  10 康德不将崇高归结于自然,自然只包含崇高的事物,不包 含崇高的根据或崇高的原因。 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崇高归根结底与人的生命体验密 切相关。 优美: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 “ 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 的观念 ” 。 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人有直接的吸引力并 唤起人的游戏的想象;崇高首先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 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 碍。

11 Page  11 席勒 从艺术层面探讨崇高的性质。 崇高与优美都是 “ 活的形象 ” , 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把崇高和优美当做人的审美对象 来把握,把崇高看作是悲剧题材 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快感,使崇 高从一种审美形态降格为一种艺 术效果,崇高的含义变得狭隘了 。

12 Page  12 黑格尔 综合了康德与席勒。 继承康德 “ 人论 ” 思想,肯 定崇高源于人的内在情感。 “ 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 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 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 的对象 ” 。 差异:康德认为崇高表现的 是人类情感或观念,而黑格 尔则认为表现的是 “ 浑然太 一的神 ” 和内在意义。

13 Page  13 黑格尔同意席勒美与崇高应该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之 中的观点。 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中,具体来说就是 “ 象征型艺术 ” 之中。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有两种形式:一是内容(实体,即内在 意义和浑然太一的神)等于形式,这表现为优美;二是内 容大于形式,形式只是内容的象征。 形式不如内容重要。

14 Page  14 车尔尼雪夫斯基 反对黑格尔把崇高看做观念 压倒形式的观点。 提倡 “ 美是生活 ” ,认为崇 高包含在生活现象之中。 崇高不再是一种审美形态, 而是一种客观自然,生活也 不再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变 成了一种客观自然现象。 与康德、黑格尔相比,车尔 尼雪夫斯基的崇高论实际上 是退步了。

15 Page  15 (二)崇高的内涵 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 后,最终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 现。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对象都获得了新的意 义,人不仅超越了审美对象,也超越了人自身。 崇高产生于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中。没有人的审美活动的 参与,自然无所谓优美与崇高。 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存在物从形式上说,一般具有不稳定 、不平衡、无秩序、不规则的状态,在审美心理方面首先 是激发人的痛感、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感。人在这类 对象面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对立冲突而不是和谐 统一的。当人们认识到这种对象不会构成对现实人生的危 险时,审美活动就产生了,这实际上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 利。

16 Page  16 崇高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与优美相比,崇高与真、善 的联系更为紧密。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现实性 上是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崇高离不开人生的社会 化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人 遭遇到巨大挫折,但审美主 体以其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富 于韧性的实践行动共同铸就 了极富魅力的审美人格,正 如孔子所言 “ 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 ” 。

17 Page  17 二、优美 (一)美学史上的优 美 西方美学对 “ 优美 ” 的讨 论伴随着对 “ 崇高 ” 的讨 论而不断深入。 古希腊、罗马时期对 “ 优 美 ” 的探讨零碎而不成体 系。 “ 优美 ” 在很大程度上与 “ 美 ” 等同。

18 Page  18 毕达哥拉斯学派 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与圆形. 柏拉图 优美能引起快感,是 单整、纯粹、绝对的 美。

19 Page  19 亚里士多德 “ 美的最高形式是秩 序、匀称和确定性 ” 西塞罗 美有 “ 秀美 ” 与 “ 威 严 ” 之分。 “ 秀美 ” 犹如女性之美 ,具有明媚、明亮的 特点。

20 Page  20 阿奎那 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 、鲜明。 培根 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 作。 近代以前,美、优美与节 奏、和谐、对称密切相关 。

21 Page  21 埃德蒙 · 伯克 优美即美 特点:小,光滑,各部分 的方位要有变化且互相融 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 ,颜色简洁明快等。 伯克从对象的角度来把握 优美事物所具有的外部特 征。

22 Page  22 康德 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 感和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 “ 鉴 赏判断 ” ,而不是 “ 智力的 情感 ”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 任何压抑,而是 “ 直接在自 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 觉 ” 。 优美乃是一种生命处于放松 状态的特殊形态,接近于审 美形态。

23 Page  23 席勒 “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 和紧张两种作用。松弛的作 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 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 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 力量 ” 。 “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 割的和单一的,但在不同的 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 奋性。在经验中存在一种融 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 ” 。

24 Page  24 (二)优美的内涵 优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与崇高相反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 。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 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规律性的 和谐统一。 优美可以唤起人的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 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 在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 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应的是生理的 快感、情感的松弛、心灵的共鸣,并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 的丰富联想。

25


Download ppt "优美与崇高. Page  2 第二篇 美的形态 第1讲 优美与崇高 【学习与探究】 Page  3 一、崇高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 毕达哥拉斯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 “ 崇高 ” 将音乐的审美风格分为两类: 一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雄 浑的作品; 二是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