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選文說明 蘇軾一生仕途多舛,任官遷徙足跡遍十多個州 郡,甚至到西北邊隅與南海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 )等地。然而蘇軾以其儒、釋、道厚實的內蘊,坦 然面對坎坷的人生,從而淬鍊出超脫的心境,於濁 世之中,彷彿化作一朵超逸絕塵的清蓮,清白不染 。超然臺記便是一篇以「隨遇而安,遊於物外」為 主旨,再融入因任自然的老、莊思想,來抒發困窮.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選文說明 蘇軾一生仕途多舛,任官遷徙足跡遍十多個州 郡,甚至到西北邊隅與南海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 )等地。然而蘇軾以其儒、釋、道厚實的內蘊,坦 然面對坎坷的人生,從而淬鍊出超脫的心境,於濁 世之中,彷彿化作一朵超逸絕塵的清蓮,清白不染 。超然臺記便是一篇以「隨遇而安,遊於物外」為 主旨,再融入因任自然的老、莊思想,來抒發困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選文說明 蘇軾一生仕途多舛,任官遷徙足跡遍十多個州 郡,甚至到西北邊隅與南海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 )等地。然而蘇軾以其儒、釋、道厚實的內蘊,坦 然面對坎坷的人生,從而淬鍊出超脫的心境,於濁 世之中,彷彿化作一朵超逸絕塵的清蓮,清白不染 。超然臺記便是一篇以「隨遇而安,遊於物外」為 主旨,再融入因任自然的老、莊思想,來抒發困窮 中的達觀境界。閱讀此文可以加深對蘇軾思想風貌 的全面觀察,並可涵融遊於物外的灑脫之情,為紛 雜煩囂的俗世提供一劑應世良方。

2 題解 本文選自 《 東坡全集 》 。北宋神宗熙寧元年 (西元一 ○ 六八),神宗召見「負天下大名三十 餘年」的王安石入京,重用為參知政事(副宰 相),力圖革新變法,蘇軾上書反對新政,因而 不容於新黨集團,於是自請外放。熙寧四年(西 元一 ○ 七一)元月,出任為杭州通判;七年(西 元一 ○ 七四)轉知密州,翌年於北城上重修舊臺, 當時其弟蘇轍正任齊州(今山東省歷城縣一帶) 掌書記,除為此臺命名「超然」外,並作〈超然 臺賦〉一篇,其序云「超然」之名取自於《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 然」,其意在寬慰屢遭遷謫的兄長蘇軾。

3 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然有華美的居所 以及可供觀賞的娛樂,但是我能安處其中 而超然於物外。  通判︰官名。宋初鑑於五代藩鎮權力太大,威 脅朝廷,因用文臣知州,並置州、府通判,以 京朝官儒臣充之,與知州、知府共理政事。  密州:州名。宋屬京東東路,治今山東省諸城 縣。

4 蘇軾乃寫作此文,以自抒安然自處、豁達恢 弘之襟懷。全文鎔鑄議論、記敘、寫景、抒 情於一爐。辨明禍福美醜的交戰,起源於內 心感受的取捨,而所以「可樂者常少,而可 悲者常多」的原因,便是侷限於物之內而不 能超脫於物之外所致。並於文末揭示「余之 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以點明 旨意,頗見其受老、莊思想之影響。

5  超然臺位於山東省諸城縣市北的舊城牆之 西端。  據載,臺原高約三十餘公尺,為一城上建 築群。臺分前後兩院,前院一堂,有匾曰 「慕賢堂」,裡面有蘇軾所摹刻的秦碑 〈二世詔書〉。後堂共有三間,內塑蘇軾 像,即蘇公祠;至於東西兩廡,則有名人 碑刻五十餘通。

6  超然台毀於 1947 年,重修於 2009 年 。  新超然台內部陳列以碑刻、字畫為主,展 示了蘇軾在密州的活動和傳說等,透過文 字、圖片、聲像以及高科技手段,全面展 示超然文化的內涵。如今的超然台景點分 為超然台和蘇東坡紀念館兩部分︰超然台 可沿台東側的城牆坡道拾階而上,進入台 上的垂花門就是蘇東坡吟 “ 明月幾時有 ” 的超 然台。

7  諸城超然台上四周砌有 1 米多高的城牆垛 口,距正面垛口約 7 米處是慕賢亭,裡面 陳列著 〈 超然台記 〉 和秦 〈 二世詔書 〉 等 碑刻。亭後有東西兩廡各三間,後堂三間 為仰蘇堂,裡面陳列著蘇軾的作品拓片。

8  諸城超然台體內的蘇東坡紀念館共分二層︰一樓 又分三個廳,西廳陳列著 50 餘方超然台刻石,最 大的 1.2 台體內的蘇東坡紀念館共分二層︰一樓 又分三個廳,西廳陳列著 50 余方超然台刻石,最 大的 1.2 米高,最小的僅 20 多厘米,另外還有超 然台刻石原跡 6 塊;中廳為蘇軾密州出獵半景畫 式場景;東廳為當代書畫展廳。二樓為主展廳, 主要展示蘇軾在密州的歲月和他的生平典故。  資料來源 : 〈諸城超然台的美景〉,《游景網》 http://www.yoojing.com/ShowImage.aspx?id=56077 (2012 年 11 月 16 日 ) 。

9 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 山市)人。生於仁宗景祐三年冬(西元一 ○ 三七),卒於徽 宗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 ○ 一),年六十六。 蘇軾幼聰慧 , 父洵遊學四方 , 由其母程氏親授經史。 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 ○ 五七)試禮部,主考歐陽脩擢置第 二,又以《春秋》對策,列第一,名滿天下。神宗熙寧四年 (西元一 ○ 七一),上書議論新法,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乃 自請外放,歷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神宗元豐二 年(西元一 ○ 七九),御史彈劾其所作詩文語涉訕謗,被捕 入獄,後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 元祐元年(西一 ○ 八六) 廢行新法,乃奉召回京。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 ○ 八九), 出知杭州,建西湖長堤(世稱蘇堤)。哲宗紹聖元年(西元 一 ○ 九四),新黨得勢,蘇軾又遭排擠,被貶於外。

10 哲宗紹聖四年(西元一 ○ 九七),更被貶至儋州 (今海南省儋州市。儋,音ㄉㄢ)。徽宗建中靖國元 年,遇赦北還,途中病卒於常州。諡文忠。 蘇軾思想恢弘,才氣橫溢,所作文章,汪洋宏肆, 如行雲流水,嘗自評其文云:「吾文如萬斛泉源,不 擇地而出, …… 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文說》﹚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弟轍並稱 「三蘇」,其策論之作,受孟子、戰國策影響,筆勢 縱橫,雄辯滔滔。所作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詞則 擴大意境,突破音律的限制,注入雄健清剛之氣,為 豪放派大家。又擅長書、畫,都具有特殊風格。有 《東坡全集》等書傳世。

11  對策:古代考試時把問題寫在簡策上令應考人 作答的一種考試方式。  黃州團練副史:黃州,宋屬淮南西路,州治在 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史。官名。唐團練史 主管轄區各州軍事,下有副使。宋時此官為虛 銜。  穎州:州名。後升順昌府,州治在今安徽省阜 陽縣。  英州:州名。後升英德府,宋屬廣東南路,治 真陽 ( 今廣東省英德縣 ) 。

12  常州:州名。宋屬兩浙路,治晉陵 ( 今江蘇省 武進縣 ) 。

13 課文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 奇瑋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 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 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 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 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 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

14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 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 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 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 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 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 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15 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 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 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 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 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威公之遺烈,猶有 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 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 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16 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 樂哉遊乎!」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 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 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

17 問 題 與 討 論問 題 與 討 論 一. 求福而辭禍乃人之常情,何以結果卻求禍 而辭福?  如何心遊物外,不為形役?如何能避開大 小、美惡之相對概念,看出物之另一番層 面? 三. 試說明蘇軾生平經歷與本文寫作之關連。

18 參 考 答 案參 考 答 案 第 一 題 : 「求福而辭禍」是因為「福可喜而禍 可悲」。然而人有欲望無窮的毛病,對事 物之大小、美惡又常存有偏見,因此所追 求的福未必是福,所避免的禍未必是禍。

19 第 二 題 : 遊於物之外,則不被物之形體,外表所 局限,而能看出物之另一番層面。例如別人 送我們禮物,難道大的一定比小的好嗎?外 表美的一定比醜的好嗎?這其中涉及心意、 態度、實用價值...... 等方面。所以要平日培養 識見,多花心思考量事物之無形的層面。

20 第 三 題 : 宋神宗用王安石實行熙寧變法,蘇軾因不滿新法的某 些做法而受到排擠,於是熙寧四年(西元一 O 七一年)自 請外調,出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又移知密州。本文即 寫於熙寧八年。蘇轍在 〈 超然臺賦序 〉 中談及蘇軾修超 然臺時說:「既得請高密,其地介於淮、海之間,風俗樸 陋、四方賓客不至。受命之歲,承大旱之餘孽,驅除螟蝗, 逐捕盜賊,廩恤饑饉,日不遑給,幾年而後少安。顧居處 隱陋,無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廢臺而增葺之,日與其僚 覽其山川而樂之。」可見密州生活清苦,而蘇軾卻展現了 淡泊自適、超然物外的思想和生活態度,以「無所往而不 樂」的曠達襟懷,寫下此文章。


Download ppt "選文說明 蘇軾一生仕途多舛,任官遷徙足跡遍十多個州 郡,甚至到西北邊隅與南海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 )等地。然而蘇軾以其儒、釋、道厚實的內蘊,坦 然面對坎坷的人生,從而淬鍊出超脫的心境,於濁 世之中,彷彿化作一朵超逸絕塵的清蓮,清白不染 。超然臺記便是一篇以「隨遇而安,遊於物外」為 主旨,再融入因任自然的老、莊思想,來抒發困窮."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