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都市階層與都 市結構 製作:李柏翰96.6.4. 一、都市體系與都市規模 1. 都市區位與都市體系 (1) 都市區位 – 都市地點與位置的條件,統稱 為都市的區位條件。  地點與位置 地點 本身 都市本身的條件,如水源、地形等 位置 對外 都市對外的關係,如交通網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都市階層與都 市結構 製作:李柏翰96.6.4. 一、都市體系與都市規模 1. 都市區位與都市體系 (1) 都市區位 – 都市地點與位置的條件,統稱 為都市的區位條件。  地點與位置 地點 本身 都市本身的條件,如水源、地形等 位置 對外 都市對外的關係,如交通網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都市階層與都 市結構 製作:李柏翰96.6.4

2 一、都市體系與都市規模 1. 都市區位與都市體系 (1) 都市區位 – 都市地點與位置的條件,統稱 為都市的區位條件。  地點與位置 地點 本身 都市本身的條件,如水源、地形等 位置 對外 都市對外的關係,如交通網等。

3  位置較地點重要:如果一個地點具備水源 與基本運輸條件,則只能興起一個小規模 的市鎮;但如果位置良好,有優良的易達 性,則可能發展為一個大都市。 胡佛水壩 如美國洛杉機市原本缺水,自從胡佛水壩 埋管取水後,發展超過舊金山,為西部第 一大城。

4 (2) 都市體系 工業化交 通革新 規模機能  都市體系的形 成:工業化與交 通革新不僅帶動 了都市化與個別 都市成長,也讓 都市與都市之間 發生新的關聯, 形成規模與機能 有所差異的都市 體系。 人口數 功能

5  都市體系的發展深受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 及聚落區位的變遷影響:  原因:因為交通運輸需要花費運輸成本, 故人類從事工、商業或選擇居住區位時, 會傾向選擇交通方便的位置,以減少交通 成本。  結果:交通樞紐地區往往形成人口聚集的 大都市。

6  一個地區內大小都市的空間分布深受交通 技術進步的影響: 時期主要交通方式 都市的空 間分布 舉例 農業 時代 人獸 陸上交通主要依 賴人力或獸力, 受到步行速率影 響,都市規模小。 均勻 在平原地 形上呈現 均勻點狀 的分布 清代臺灣都 市的分布

7 時期主要交通方式 都市的空間分布 舉例 鐵路及公路成為陸 上交通的主力,快 速、大量運送旅客 與貨物,大幅地擴 大人類活動範圍, 設站地點形成人口 聚集的都市。 鐵 路 都市沿鐵 路呈線狀 分布 20 世紀 中葉 汽車普及,各國廣 建公路網,都市分 布循公路網延伸。 帶 狀 都市除了沿 主幹線成帶 狀擴張,更 呈現面狀擴 展。 現代臺灣都 市沿交通幹 線分布,形 成北、中、 南三大都會 區。

8 2. 都市規模、階層與都市體系 階層 (1) 都市體系中,多 以都市的「人口規 模」來劃分「都市 階層」。 (2) 都市體系中,規 模大的都市數目較 少,規模小的都市 數目較多。

9 (3) 「等級大小法則」: 規律 都市體系中,都市的人口規模與不同等級 間都市數目的變化,具有某種程度的規律 性。這種規律性,可以等級大小法則來顯 示。  一地區人口最多的都市,稱為首市,若第 二大都市的人口數約為首市人口的 1/2 ,而 第三大都市的人口數約為第一大都市人口 的 1/3 …… 依此類推。

10  公式: Pr = P1 / r 式中: Pr 為代表區內第 r 級都市的人口數, P1 為地表區內最大城市的人口數, r 為都市的等級。

11  標準型(或稱常態型)、首要型與 複合型的等級大小法則: 項目說明圖示 標準型 (或稱 常態型) 等級大小 依據等級大小法則, 例如臺灣的都市體 系,大致即屬於此 類型。

12 項目 說明圖示  最大都市和其他城 市人口數差太大,都 市首要性太過突出, 即該國的第一大都市 之規模,遠大於第二 級都市。 不均  若是一國家或地區 ,歷史上曾為殖民帝 國或殖民地,或是都 市化歷史短淺,或人 口分布極度不均,即 可能出現首要型等級 大小分布。

13 項目 說明圖示  第二大甚至第三大都 市的實際人口數,遠大 於等級大小法則公式的 推算值,出現了若干人 口差距較小的大都市後, 才呈現依等級大小法則 分布的型態 孟買 加爾各答  如印度,根據 2000 年 的人口資料,最大都市 孟買的人口 17,449,532 人,第二大城加爾各答 的人口則是 13,216,546 人。

14

15

16 小辭典 等級大小法則 等級大小法則 早在 1913 年,奧爾巴克 (F. Auerbach) 就注 意到都市大小與其等級是有關係的。但直 到 1949 年,戚普夫 (G. K. Zipf) 才列出此方 程式。 今日的等級大小法則公式,已修正為: Pr = P1 / rq , 以符合各種情況。 q=1 時即為原公式, q > 1 時則曲線斜率較為陡急,代表人口規模變 化大; q < 1 時則曲線斜率較為平緩,上下 等級間的人口差數較小。

17 ☆例如民國八十五年臺灣地區  最大都市( P1 )為臺北市,人口 260 萬人。  第 2 級都市是高雄市,人口 143 萬人(近似 P1 / 2 )  第 3 級都市是臺中市,人口 88 萬人(近似 P1 / 3 )。  第 4 級都市是臺南市,人口 71 萬人(近似 P1 / 4 )。  第 7 級都市是基隆市,人口 37 萬人(近似 P1 / 7 )。  第 8 級都市是新竹市,人口 34 萬人(近似 P1 / 8 )。  第 10 級都市是嘉義市,人口 26 萬人(近似 P1 / 10 )。  第 50 級都市是馬公市,人口 5 萬人(近似 P1 / 50 )。  85 年臺灣有 2 個直轄市, 5 個省轄市, 29 個縣轄市, 61 個鎮。 少 多 ★等級越高的都市,數目越(少),等級越低的都市, 數目越(多)。

18

19 ◎都市機能 1 意義:指都市居民賴以生活的經濟活動。 就業結構 2 衡量指標:市民的(就業結構)。

20 3 機能差異: 3 機能差異: 一般 (1) (一般)都市的機能  為四周鄉民提供貨物與服務。  如臺灣的臺北、高雄、基隆、新竹、臺中、 嘉義、臺南等,主要機能分為商業、社會 服務及個人服務、金融保險、公共行政業、 製造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等。

21

22

23 特殊 (2) (特殊)都市的機能  仍具有一般都市的機能,惟其某一機能 就業人口比例較都市平均突出。  如基隆市的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 16.45 % >6.84 %,屬交通都市。 鞍山礦業 商業 宗教  其他:工業都市 — (鞍山);(礦業)都 市 — 撫順;(商業)都市 — 紐約;政治都 市 — 華盛頓;(宗教)都市 — 麥加;大學 城 — 劍橋。

24 ◎都市結構 ★都市的土地利用 種類區位特徵 商業 用地 交通方便,行人眾 多之地 中心商業 其中土地利用強度最 大,商業最集中區即 為(中心商業)區 ( CBD ) 工業 用地 (1) 大型者多分布在 都市外圍 (2) 小型者多在商業 、住宅區間 地租 勞工市場 大型者因用地廣,需 考量(地租)低廉; 小型者的生存條件是 (勞工)和(市場)

25 種類區位特徵 住宅 用地 多在商業、小型 工業區外 占都市 1 / 2 用地以上 占都市 1 / 2 用地以上, 選地原則:生活、交通、 租金費用和居住面積 行政 用地 接近服務對象的 交通方便處 為市民服務 娛樂 用地 市中心(如大劇 院、音樂廳); 各角落(如公園、 遊樂場) 提供市民各種不同娛樂 需求 交通 網路 各用地間 占都市 20 %用地以上, 是都市神經系統

26

27 ★都市結構的三種理論 柏格斯的同心圓理論 賀伊特的扇形理論 哈里斯和奧曼的多核心理論

28 同心圓 1 (同心圓)理論 柏格斯 提出者:(柏格斯)( E. W. Burgess ) 理論基礎:植物學上解釋植物的分布,是看其 「入侵」,「競爭」和「占據」的能力。柏格斯 藉以解釋城市內部的空間差異,當都市各區受到 挑戰團體入侵,將出現競爭,而入侵者若能主宰 其地,便能據有其地。

29 適用都市:市區面積廣大,地形一致,居民 有種族、文化、社會差異,如芝加哥。 現象:都市內部結構由 CBD 依同心圓向四周 發展。 中心商業  (中心商業)區:樓宇高大,為交通、商 業、服務業中心。 過渡 退化  (過渡)區:初期為住宅區,後來商業、 輕工業入侵和低收入戶移入,社的複雜,環 境惡劣,亦稱(退化)帶。 勞工住宅  (勞工住宅)區:工人居住,不希望離工 作地點太遠。 高級住宅  (高級住宅)區 通勤  (通勤)區:市界之外,距市中心半至一 小時車程的郊區或衛星市鎮所組成。

30

31 扇形 2 (扇形)理論 賀伊特 提出者:(賀伊特)( H. Hoyt ) 理論基礎:住宅因文化、社會、種族差異產生 聚族集居,而工商業因「聚集經濟」效益而採 地緣集中,所以都市內部形成分區現象。

32  鐵路進入市區,自成一扇,鄰接有工業扇。  兩側再依次鄰接低級、中級住宅區。 高級住宅扇遠離鐵路、工廠和低級住宅扇  有錢人對居住地的優先選擇,是決定都市住宅分 布的關鍵,其所選擇的扇形成為高級住宅區,環境 要求為 — 有快速道路到市中心;當都市盛行吹西風, 工業區常設於東郊,住宅選擇於西郊;靠近文教設 施。所以高級住宅扇遠離鐵路、工廠和低級住宅扇, 且其接近市中心部分,可與教育、娛樂扇相鄰。

33

34 多核心 3 (多核心)理論 哈里斯奧曼 提出者:(哈里斯)和(奧曼)( C.Harris and E. L.Ullman )。 CBD 理論基礎:形成核心位置所需的交通條件, 有的是自然條件,有的是人為設施,或是地 租的高低,或原為 CBD 後被大都市兼併等因 素,使都市內部形成多核心發展。

35 現象:土地利用圍繞著幾個分立的核心分別 各自成長  有些核原本就存在(如小市鎮的 CBD ), 後因都市發展將其合併。  有的郊區住宅或衛星都市,因實際需要發 展而成。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都市階層與都 市結構 製作:李柏翰96.6.4. 一、都市體系與都市規模 1. 都市區位與都市體系 (1) 都市區位 – 都市地點與位置的條件,統稱 為都市的區位條件。  地點與位置 地點 本身 都市本身的條件,如水源、地形等 位置 對外 都市對外的關係,如交通網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