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 551 -前 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 551 -前 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论语》十二章

3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 551 -前 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4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

5 孔 庙孔 庙孔 庙孔 庙

6 孔 林孔 林孔 林孔 林

7 孔 府孔 府孔 府孔 府

8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 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 “ 七经 ” 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 “ 四书 ” 。

9

10 孔子杏坛讲学孔子杏坛讲学

11 孔子杏坛讲学孔子杏坛讲学

12 孔子 思想 政治 思想 为政 以德 为国 以礼 以德 化民 教育 思想 有教 无类 因材 施教 学而优 则仕 经济 思想 重义 轻利 见利 思义 节用而 爱人

13 二、课文解析 第一章 ● 温故而知新: 温,温习。旧所闻、昔所知为 “ 故 ” ,今所得、新所悟为 “ 新 ” 。温故而知新,温 习旧有知识而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 可以为师: 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 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 故曰可以为师。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 以做老师了。 ” 【本章大旨】 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14 二、课文解析 第二章 ● 罔:迷惘。只学而不用心体悟精思,则必迷惘 无所得。 ● 殆:危殆。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 危殆不安。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 不学习就危险。 ” 【本章大旨】 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 合。

15 二、课文解析 第三章 ● 孔文子:卫大夫,名圉 ( yǔ ) 。文为其谥号。 《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 为文,故问。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谥为 ‘ 文 ’ 呢? ” 孔子 说: “ 他既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比他(年龄、 身份、地位或学问)低的人为耻,所以称他为 ‘ 文 ’ 。 ” 【本章大旨】 本章是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 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 ” ,不仅是对孔文子的评价,同 时也是孔子自己治学态度之写照。

16 二、课文解析 第四章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 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以礼节来约束自己。 ●弗畔:畔,通 “ 叛 ” ,背离,指离经叛道。君子能 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 加以约束,就可以不致离经叛道了。 ”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 “ 文 ” 与 “ 礼 ” 、 “ 博 ” 与 “ 约 ” 兼修 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17 二、课文解析 第五章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学习好像 追赶什么一样,就怕 赶不上,赶上了又怕 失掉它。 ” 【本章大旨】 讲学习 态度的问题。

18 二、课文解析 第六章 【参考译文】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 不主观臆测,不绝对 肯定,不拘泥固执, 不唯我独是。 【本章大旨】 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 处事立行的态度。

19 二、课文解析 第七章 ● 空空如也: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 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鄙夫来 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 ●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 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 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 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 之。竭,尽。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 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的两端均有开悟, 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

20 二、课文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我有知吗?我实 是无知呀!有个农夫来问我 问题,我本来什么都不知道。 我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事 情的两端叩问他,一步步问 到穷尽处,他自己就能恍然 而悟了。 ” 【本章大旨】 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 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21 二、课文解析 第八章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古代学习 的人目的在修养自己 的学问道德,今日学 习的人目的却在装饰 自己,给别人看。 ” 【本章大旨】 旨在倡导 “ 为己之学 ” 的学习目的。

22 二、课文解析 第九章 ● 多学而识:识( zh ì ),记。孔子常教弟子博 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 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 然,非与:与,同 “ 欤 ” 。子贡初答曰然,随即 自疑,因复问。 ● 一以贯之:贯,穿。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赐啊!你以为我是多学而一一记在 心的吗? ” 子贡对道: “ 是啊。难道不是吗? ” 孔子说: “ 不是的。我在多学中有 ‘ 一 ’ 贯穿始 终。 ” 【本章大旨】 强调学当一以贯之。

23 二、课文解析 第十章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我曾整天 不吃,整夜不睡,去 思考,没有益处,不 如去学习。 ” 【本章大旨】 强调学习对于修养的 重要性,也是在进一 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 问题。

24 二、课文解析 第十一章 ● 陈亢:亢,读作 gāng (刚)。 ● 异闻:闻,教诲。与众不同的教诲。 ● 不学《诗》,无以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 人若不学《诗》,无以与人言语。 ● 不学《礼》,无以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 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 身。 ● 闻斯二者:伯鱼言只当父独立时,闻斯学《诗》 学礼之二者。 ● 问一得三:问是否有异闻之一事而得闻此三事。 ● 君子之远其子:孔子教伯鱼,无异于教他人,故 陈亢以为远其子。远谓无私厚,不偏爱。

25 二、课文解析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道: “ 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 教诲吗? ” 伯鱼对道: “ 没有呀!有一次,父亲一 人站在庭中,我快步走过那里,父亲说: ‘ 你曾 学过《诗》吗? ’ 我对道: ‘ 没有。 ’ 父亲说: ‘ 不学 《诗》,便不懂如何讲话。 ’ 我退下后便学 《诗》。又有一天,父亲又一人站在庭中,我快 步走过那里,父亲说: ‘ 你学过《礼》吗? ’ 我对 道: ‘ 没有。 ’ 父亲说: ‘ 不学《礼》,便不懂如何 立身。 ’ 我退下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 两番教诲。 ” 陈亢退下大喜,说: “ 我这次问一事,懂得了三 件事。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 懂得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

26 二、课文解析 【本章大旨】 通过陈亢和孔鲤的对话,反映孔子对 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表现出孔子深厚 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27 二、课文解析 第十二章 ● 兴:朱熹: “ 感发志意。 ” ● 观:朱熹: “ 考见得失。 ” 孔安国: “ 观风俗之盛 衰。 ” ● 群:朱熹: “ 和而不流。 ” 孔安国: “ 群居相切磋。 ” ● 怨:朱熹: “ 怨而不怒。 ” 孔安国: “ 怨刺上政。 ”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 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

28 二、课文解析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 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

29 二、课文解析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 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 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 起。

30 二、课文解析 第十二章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 呀?学《诗》,可以感发志意,可以懂 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 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 社会、抒发怨情。近处讲,懂得如何事 奉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 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 的名称。 ” 【本章大旨】 强调《诗》之重要作用。

31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 教育思想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 —— 有教无类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 —— 因材施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述而》) —— 触类旁通 《论语 · 先进》: “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32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 教育思想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 ——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 礼,无以立。 ——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子张》) ——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 子

33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 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 ——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34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 (《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 精益求精

35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 博学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对曰: “ 然, 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 贯一 ④ 学习的目的 子曰: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子路》) —— 学以致用 “ 士志于道 ” ,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里 仁》) —— 为己之学

36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 .语录体散文 它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 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 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 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 意丰。 2 .文学色彩 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性格;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风格。

37 【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 .子曰: “ 君子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矣夫! ” 2 .子曰: “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 我,空空如也。我 而竭焉。 ” 3 .子曰: “ ,今之学者为人。 ” 二、翻译题 1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38 【研习与思考】 三、简析题 1 .简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2 .结合选文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教学 思想。


Download ppt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 551 -前 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