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3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1.1 GDP 與 GNP 的意義 1. 國內生產毛額 2. 國民生產毛額 3. GDP 與 GNP 的差異 4. GDP 與 GNP 的關係 5. GDP 的內涵 1.2 國民所得的衡量方法 1. 生產面法 2. 支出面法 3. 所得面法

4 國民所得的概念 統計整體經濟社會複雜之經濟活動成果時 ,須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統計模式與指標, 才能正確地衡量其在一定期間內的生產成 果,此項指標就是「國民所得」的衡量。 國民所得會計的建立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會計

5 GDP 與 GNP 的意義 指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在 「一定期間內」所「生產」之「 最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 格」計算之總產值。 國內生 產毛額 (GDP) 指一國的「全體國民」,在「一 定期間內」,所「生產」之「最 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格」 計算之總產值。 國民生 產毛額 (GNP)

6

7 GDP 與 GNP 的差異 是以「國境」為界限,衡量「一國境 內」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內之生 產活動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因此,只 要在一國境內,不論是本國居民或外 國居民,在本國國境內所生產之最終 財貨與勞務之市場價值,皆應列入本 國的國內生產毛額。 GD P

8 GDP 與 GNP 的差異 是以「國籍」為界限,衡量「一國全 體國民」,在一定期間內之生產活動 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因此,只要是本 國國籍,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的生產活 動所得皆應列入本國的國民生產毛額 。 GN P

9 GDP 與 GNP 的關係 就 GDP 與 GNP 而言, GDP 較能真實表現一 國境內實際的生產活動成果,在統計資料 運用上較有意義,故臺灣於 1994 年 11 月起 以實質 GDP 成長率來衡量經濟成長率。

10 GDP 與 GNP 圖解

11 GDP 的內涵 以「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為對象在「一定期間」內須於「當期」所「生產」以「市場價值」為計算基礎

12 以「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為對象 在本國境內之居民,不論是本國國民或外國 國民,在本國境內所生產的財貨或勞務之價 值皆應計入。

13 在「一定期間」內 是「流量」的觀念,須於當期所生產的財貨 或勞務才列入 。通常一定期間指一年或一 季,僅計算該期間內所生產之財貨或勞務之 價值。

14 流量與存量 流 量流 量 指「一定期間」 內所產生的數量 總和。如國民所 得、消費、投資 等,均為流量的 概念。 存 量存 量 指「某一時點」 所存在的數量, 如資本量、貨幣 供給量、人口數 量等,均為存量 的概念。

15 須於「當期」所「生產」 非本期生產但於本期售出的財貨或勞務不 列入 GDP 中。 不具生產之交易不列入 GDP 中。 「移轉性支付」不列入 GDP 中。 計算「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價值。

16 以「市場價值」為計算基礎 計算 GDP 是以市場交易之經濟活動為主, 以其市場買賣價格為計算基礎。故無市 場交易的生產活動不列入 GDP 中。

17 GDP 是指「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而該產品與勞務亦須透過市場交易,因此吾人也 可以由該經濟體系的 「支出」金額來估算 其價值,又生產交易 的成果最終將分配給 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 要素的提供者做為報 酬,故也可由「所得 面」來估算。 國民所得的衡量方法 衡量方法 所得 面 生產 面 支出 面

18 經濟循環週流圖

19 生產面法 生產面法估算 GDP ,是將國內不同產業所 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值加總 計算,此即所謂之「最終產出法」,此法 可統計出各產業對該國 GDP 的貢獻。

20 國內生產毛額產出比例 農 業工 業服務業

21 估算 GDP 最終產值法附加價值法

22 將生產各階段所增加的價值加以加總,其總合 即與最終產值相等。 農民種植小麥,收成後賣給麵粉廠 10,000 元 ,麵粉廠再將小麥製成麵粉給麵包廠得款 1,000 元,麵包廠將麵粉製成最終產品麵包 ,賣給消費者,市場銷售價格為 40,000 元。 最終產品為麵包,市場售價 40,000 元即所創 造的 GDP ,為各生產階段的附加價值加總, 即: 10,000 + 11,000 + 19,000 = 40,000 (元)。

23

24 支出面法 支出面法估算 GDP ,是將國內四大部門 (家計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國外部 門)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所支出的金額加總, 其值亦稱為「國內支出毛額」(簡稱 GDE )。

25 民間消費支出 (C) 指家計部門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 依其性質可分為耐久財、非耐久財、 勞務三項支出。通常民間消費支出占 一國的 GDP 比例最大。

26 國內投資毛額 (I g ) 即「國內資本形成毛額」,包括固定資 本形成毛額(新建築物、新機器設備) 及存貨增加。

27 政府支出 (G)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二項: (1) 政府購買之最終財貨與勞務 (2) 僱用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 上述支出包含國防、教育、行政、司法等 生產及服務性支出,但不包括非生產性的 「移轉性支付」,例如退休年金、失業救 助、急難救助及金援外交支出等。

28 淨輸出 (X-M) 本國境內生產,銷往國外的商品為出口 (X ) ,視為本國生產的最終財貨,列入 GDP , 而進口 (M )則非本國生產,已列在前述的 C 、 I 、 G 項目中,應予扣除。故統計 GDP 時,應以淨輸出 (X-M )來計算。

29

30 所得面法 以所得面法估算 GDP ,是將國內各生產要 素 ( 土地、勞動、資本、企業能力 ) 參與生產 活動,其要素所有者獲得的報酬加總,又 稱「國內所得毛額」 ( 簡稱 GDI) 。 要素所得法是由生產的成本面來計算 GDP , 而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合,即國民所得 (NI) 。

31

32 國民所得的組成

33 所得面法 而最終的產值,除了支付各種生產要素的 報酬外,尚須包括下列二項成本: (1) 生產過程中廠房、機器設備等資本財 的耗損(折舊) (2) 上市前繳納的間接稅(如貨物稅、營 業稅、關稅 …… 等)。

34 間接稅 間接稅指雖由生產者支付給政府,但可轉 嫁給消費者負擔之稅。 除繳納間接稅外,生產者亦可接受政府補 貼,故間接稅淨額=間接稅-補貼。

35 GNP 、 GDP 公式

36 三面等價原理 生產面生產面 生產面生產面 支出面支出面 支出面支出面 所得面所得面 所得面所得面

37 第二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2.1 國民生產淨額 2.2 國民所得 2.3 個人所得 1. 扣除不勞而獲 2. 加上不勞而獲 2.4 可支配所得

38 國民生產淨額 國民生產淨額 ( 簡稱 NNP) 又稱「國民淨生產 」,乃一國常住居民在特定期間 ( 通常為一 年 ) 所生產最終財貨與勞務扣除資本折舊的 市價淨值。

39 國民所得 國民所得 ( 簡稱 NI) 指一國國民在一年期間以 其生產要素參與生產而得到的報酬總合,乃 依「要素成本所計算的國民所得」。

40 個人所得 個人所得 ( 簡稱 PI) 指個人或家計部門在一定 期間可獲得的所得。 由國民所得 (NI) 計算個人所得 (PI) 時,應 (1) 扣除「勞而不獲」 (2) 加上「不勞而獲」

41 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 ( 簡稱 DI) 指個人或家計部門獲取 的所得中,實際可自行支配使用的所得。

42 國民所得會計帳

43 國民所得的結構

44

45

46

47

48

49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3.1 物價水準的變動 1. 物價指數 2. 名目所得 3. 實質所得 3.2 人口的變動 3.3 國民所得應用上的其他限制與缺點 1. 無法顯示非市場性的經濟活動 2. 未列入地下、非法的經濟活動 3. 忽略休閒的狀況 4. 無法反映財貨與勞務品質與結構的變動 5. 無法測度所得分配的公平性 6. 忽視外部成本 3.4 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

50 物價水準的變動 計算 GNP 或 GDP 時,乃以「當期市場價格」 計算,然而,同一國家即使在不同年度產 量相同,但因物價水準不同,同一產出水 準計算出來的 GNP 或 GDP 會隨物價上漲而 增加,但實質產出水準仍未改變,因此, 用以判斷國民經濟福利時,應將物價變動 的影響因素剔除。

51 物價指數 指 GDP 平減指數,基期的物價指數為 100 ,若物價 上漲 20 %,則物價指數為 120 ,若物價下跌 20% , 則物價指數為 80 。 實質所得 名目所得 又稱「貨幣所得,是以「當期」的市場價格計算 的所得水準。 又稱「真實所得」,是以「基期」的市場價格計 算的所得水準。

52

53

54

55 人口的變動 「平均每人實質所得」,同時剔除了「物 價水準變動」及「人口變動」二項因素, 是衡量一國人民生活水準與經濟福利的較 佳指標。

56

57 國民所得應用上的其他限制與缺點 無法顯示非市場性的經濟活動 未列入地下、非法的經濟活動 忽略休閒的狀況 無法反映財貨與勞務品質與結構的變動 無法測度所得分配的公平性 忽視外部成本

58

59

60 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

61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1. 經濟福利與社會福利 2. 經濟福利指標 3. 社會福利指標

62 經濟福利與社會福利 「經濟福利」指一國的經濟活動所創造的 成果當中,分配於國民,可以增進國民經 濟生活水準之部分。經濟福利的討論範圍 限於經濟活動,而「社會福利」則除經濟 福利外,另包含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 範圍較廣。

63 經濟福利指標 同時考慮「物價變動」與「人口數量」 等因素,此乃衡量經濟福利最具代表性 之指標。 平均每人實質 GDP 經濟福利量度 ( 簡稱 MEW) ,由美國經濟 學者杜賓與諾得浩斯於 1972 年提出。 經濟福利淨額 ( 簡稱 NEW) ,由美國經濟 學家薩穆遜提出。 新的經濟福利指標

64 NEW

65 社會福利指標 社會福利指標於 1970 年由聯合國所倡導, 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以廣 義的角度來衡量國民生活素質。

66 綠色國民所得帳 聯合國 SEEA 於 1990 年開發,整合「環境」 和「經濟」的國民所得帳,於國民所得帳 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損和環境品質變化等 項目,做為國民生活水準、生態平衡和環 境永續發展的福利指標。


Download ppt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