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伤科学》 总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伤科学》 总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伤科学》 总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

2 学习要求 创伤急救处理的原则 骨科的诊断方法、用药特点 骨折脱位复位固定原理、 治疗原则 骨科操作的理论基础

3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熟悉解剖(骨、运动生理、肌肉起止、神经分布) 多实践、多临床、多问、多画、 多看(书)

4 第一章:中医伤科学发展史 “中医伤科学”定义: 是指研究骨、关节、周围筋肉损伤 与疾病的学科 部位:损伤(骨折、脱位、软伤)
疾病(骨病、畸形、肿瘤) 最早出现清代:胡延光《伤科汇纂》

5 萌芽(夏、商、周时期) 中医伤科发展史 工具(砭石、骨针) 骨疾(手、肘、胫、骨) 分科(食医、疾医、疡医 折疡、兽医)
诊断方法(瞻、察、视、审)

6 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长沙马王堆考古发现: 中医伤科发展史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 《阴阳脉死候》
《帛画导引图》 (记载了骨折诊治、创伤、骨病经验)

7 中医伤科发展史 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长沙马王堆考古发现 《内经》解剖名称、生理功能

8 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长沙马王堆考古发现 《内经》解剖名称、生理功能 华 佗 中医伤科发展史 麻醉、手术、方药、养生等方面成就
无原著记载 散在唐代医籍

9 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长沙马王堆考古发现 《内经》解剖名称、生理功能 华 佗 中医伤科发展史 麻醉、手术、方药、养生等方面成就
无原著记载 散在唐代医籍

10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下颌关节脱位 骨折固定 开放性损伤处理 止血法(外)

11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外治法 创口感染 化脓性关节炎

12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中医伤科发展史
系统整理(开放骨折、清异物、止血) 分类:骨折、扭伤 对妇女、儿童分治

13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药物(补益、生肌、坚筋、固骨) 技术(复苏、止血、镇痛、手法)

14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王寿《外台秘要》 大分类:内、外伤 小分类:骨折、脱位、内伤、金创

15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王寿《外台秘要》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6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中医伤科发展史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
关于蔺道人:会昌年间,怀才不遇、悲观厌世、消极混日,是当时“下岗” 僧人,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医术精甚传开,把《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

17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中医伤科发展史 “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 三拨伸,四或用力收入骨, 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
七用风流散填症,八夹缚, 九服药,十再洗”

18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固定要骨“平正”
“凡夹缚(固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加缚必三度,缚必要紧。”

19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粉碎性骨折(闭合、开放) 注意并发破伤风

20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对整复手法贡献 中医伤科发展史
椅背复位法(肩关节脱位)先进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肘、腕、髋脱位的复位方法

21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对整复手法贡献 麻药的应用 中医伤科发展史 二药:草乌(麻醉)
生葱(解除)

22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对整复手法贡献 麻药的应用 骨科器具应用 中医伤科发展史
刀、制药用具、 复位用工具、 材料选择

23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中医伤科发展史 蔺道人的《仙》未载入正史,以秘方形式流传,《苏沈良方》中的“神授散”与《仙》“接骨丹”相同
宋元时期,骨伤科文献与外科集中一起 北宋:“大医局”——疮疡兼折疡科

24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中医伤科发展史 五世医家祖传 集元以前大成,承蔺道人之学,发展整复术
首创脊柱手法——“悬吊复位法” 明代评价:“正骨兼金镞,推危氏言其整复手法”

25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悬吊复位法”

26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李仲南《永类钤方》 中医伤科发展史 颈椎骨折脱位(首创悬吊牵引复位、卧位对拉牵引复位)
胸腰椎骨折(俯卧过伸复位法) 肱骨折、股骨、踝部骨折诊治 髋关节(前、后)脱位鉴别:以“粘膝”“不粘膝”征作区别

27 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明清——骨科从外科分出--独立 明初——分13科:“接骨”“金镞”, 后改为“外科”和“正骨科”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明清——骨科从外科分出--独立 明初——分13科:“接骨”“金镞”, 后改为“外科”和“正骨科” 特点:伤科专著出现(20多种) 名医辈出,学派形成

28 伤科兴盛时期(明)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中医伤科发展史 最早少林派伤科派 按穴位用药,用药特点是微温、辛甘、甘凉之行气活血化瘀药
评价:“用药平稳,立法精禅,洵医林中廑见之作,可补《灵》、《素》所未备。”

29 伤科兴盛时期(明)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明,薛己《正体类要》 中医伤科发展史 编排系统:伤科大法、方药、医案
强调治伤整体观念,其“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为内治纲领 突出脾胃、肝肾在伤科疾病中作用;后人称为“温补骨伤科学派的”始祖

30 伤科兴盛时期(明)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明,薛己《正体类要》 明·朱橚《普济方 •折伤门》 中医伤科发展史
骨折复位固定12法,(手牵足蹬法、超关节固定法) 伤科方药1210首(15世纪前骨科文献资料汇编)

31 伤科兴盛时期(明)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明,薛己《正体类要》 明·朱橚《普济方 •折伤门》 中医伤科发展史
骨折复位固定12法,(手牵足蹬法、超关节固定法) 伤科方药1210首(15世纪前骨科文献资料汇编)

32 伤科兴盛时期(清)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中医伤科发展史 《医宗金鉴》丛书之一,编排像教科书
全面:总论,释义,各部位骨折脱位、解剖、内治、复位技术、固定器材、适应症 图10幅,方药(以《正体类要》为蓝本)

33 伤科兴盛时期(清)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以《正骨心法要旨》,诸子百家为体,博收伤科诸要,参以家传之法汇辑 单方1000首,参40多清以前的医家文献,分类排列规律,有文献学价值 骨科复位图14幅 (图歌块并用) 难得伤科资料汇编:(《普济骨折.伤门》明)

34 《伤科汇纂》举例 肩胛骨髎脱,有须不能捋,胸中拦抱住,两边齐拉拔,入臼骨归原,手动上下活,不用夹与缚,全凭膏药抹。

35 伤科兴盛时期(清)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以《正骨心法要旨》,诸子百家为体,博收伤科诸要,参以家传之法汇辑 单方1000首,参40多清以前的医家文献,分类排列规律,有文献学价值 骨科复位图14幅 (图歌块并用) 难得伤科资料汇编:(《普济骨折.伤门》明)

36 伤科兴盛时期(清)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日本人,二官献彦可《中国接骨图说》 中医伤科发展史
精华是:正骨图解 51图 三本有图的伤科医籍,其余均为文字(加马王堆共四本)

37 伤科兴盛时期(清)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日本人,二官献彦可《中国接骨图说》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兴盛时期(清) 瘀血症治论说,促进伤科用药 头部、血府、膈下、少腹、四肢、躯干瘀血症均有相应方剂 对“偏瘫、脑震荡、内伤、腰腿痛、筋骨痹证”,至今仍是常用方剂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日本人,二官献彦可《中国接骨图说》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38 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中医伤科发展史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明,薛己《正体类要》 明·朱橚《普济方 •折伤门》 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日本人,二官献彦可《中国接骨图说》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39 近代中医伤科的流派 中医伤科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入侵,中医受歧视,伤科面临危机,伤科医生视为走江湖、卖膏药的下九流
解放后中医伤科的廷续,仍以祖传和师承为主,经验及学术思想得以保存

40 十大有贡献骨伤科名家 中医伤科发展史 上海:王子平(1889~1979)伤科专家、武术家 上海:石筱山(1904~1964)理伤名家
上海:魏指新(1896~1984)“魏氏伤科”祖传21代 北京:刘涛山(1904~1980)伤科专家、武术家 广东:何竹林(1882~1972)伤科专家、武术家 福建:林如高(1888~1986)骨伤科世家 四川:杜自明( 1878~1961)正骨理筋,满族,武术家 四川:郑怀贤(1897~1981)伤科专家、武术家 河南:郭氏(平乐正骨):自成系列,源于清代嘉庆 年,正史有记载 山东:梁铁民(1915~1978)正骨理筋手法

41 近代中医伤科成就 中西结合:骨感染、骨髓炎、关节炎、陈旧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骨坏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1958)
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 医患合作。”原则 方先之、尚天裕、苏绍三(天津)

42 中医伤科发展史 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中医骨伤科的手术与手法发展不能同步?

43 值得思考的问题? 要重视临床实践 中医伤科发展史 临床是产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唯一源泉和动力 唐宋伤科疾病多,手术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很快
明清重理轻技,“手摸心会”,摸脉疗伤,手术成为多余

44 值得思考的问题? 理论与技术同等重要 一些“下甲之人”尽管身怀绝技,但“不通文理”,所以技术得不到总结的提高 中医伤科发展史
理论与技术同等重要 一些“下甲之人”尽管身怀绝技,但“不通文理”,所以技术得不到总结的提高 那些掌握了手术的理论者,无相应的病例去实践,技术(麻醉、止血、止痛)只会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发挥作用

45 中医伤科发展史 值得思考的问题? 与当时自然科学相结合不够 唐宋期化学、冶金技术都相当发达,此时骨科器械很多(刀、剪、 镊、锤、锯),但麻醉、止血、止痛技术发展困难,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不够,无利用当时先进技术解决医学上的问题 启示:当今的中医骨科发展亦不能孤立地前进,必须吸取一切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

46 值得思考的问题? 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明清:重理轻技、重内轻外,说明操作技术的难度大; 中医伤科发展史
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明清:重理轻技、重内轻外,说明操作技术的难度大; 当今在科研工作中,一但提出新的理论,要大胆研究,不要怕困难 否则就像中医骨科的手术疗法尽管提出较早,但最终落后于西医骨科手术疗法

47 再见


Download ppt "《中医伤科学》 总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