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教育意義、目的與功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教育意義、目的與功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教育意義、目的與功能

2 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功能

3 教育的意義 中國古籍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之一。 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
問題:另二樂是什麼?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亦樂也 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 -增進知能並培養德性的活動都是教育。

4 教育的意義 西洋:education 教育的方向性問題 自內而外引出之意,具有開展、啟發、誘導、陶冶等。
由內而外:兒童中心,強調潛能的啟發。 《論語·述而第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由外而內:社會主義,強調社會的約束力。 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 加一原則 折衷:實驗主義,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 做中學

5 教育的意義 教育是向善發展的過程 教育是一個「工作-成就」的複合概念 教育是價值性的活動 教育是社會制度 教育是學術領域

6 教育的意義(1) 教育是向善發展的過程 教:上所施下所效 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之務使為善 已善 善人

7 教育的意義(2) 教育是一個「工作-成就」的複合概念 Education: Educating、Educated 教學:「教」與「學」
是多樣態的歷程:工學歷程不明顯 有三個本質:即三個應具備的性質p8 教育即自我實現: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與自發性 教育即社會化:重視教育目標的社會性 人是群體的動物,教育在於協調眾人的價值觀與行動 教育即生長:強調教育過程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歸納: 教育是一種經由潛能的轉化與使人性改變的歷程 改變來自於潛能的發展,而非外在的訓練或強迫 教育的改變或重塑都必須具備價值性

8 教育的意義(3) 教育是價值性活動

9 這是教育/教學? 小混混進監獄後,獲大哥指導,犯罪技術突飛猛進。

10 這是教育/教學? 五隻猴子的故事 五隻猴子關在籠子裡,籠內有香蕉,但取香焦會噴水。 A猴去拿香蕉,害其他四隻猴水被噴水,A猴被海扁。
一隻猴子被送走,來了新B猴 當B猴要去拿香蕉時,其他四隻猴子怕被噴水,於是趕緊攔下B猴並海扁牠,但B猴很委曲不知為什麼被打。 又有一隻一隻猴子被送走,來了新c猴 c猴以為只有牠看到香蕉,正高興的想偷偷去拿時,其他猴子趕緊攔下C猴並海扁牠,尤其是 B 猴打得特別大力,雖然牠不知道為什麼要打C猴 又有新猴子來了,….. 五隻猴子陸續被換新,但若有猴子白目去碰香蕉,雖然新猴子沒有被噴過水,但是還是會海扁那隻白目的猴子。

11 這是教育/教學? 心靈捕手裡的數學天才 不喜歡研究數學的數學天才,應該為了他的天賦、為了促進人類數學的進步,而去研究數學嗎?
天賦越高,責任越大嗎?

12 教育的規準:觀念分析學派指出必須符合三個判準
有價值性的活動: 兄弟越關越大條 具認知性的意義: 三隻猴子的故事 合自願性的歷程: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二大命題 事實的命題:實然 價值的命題:應然

13 教育的意義(4) 教育是社會制度 原始人類是一個人與人敵的社會,缺乏互信 制度的功能即在讓人們的行為可以預期 制度反映了每個社會的信念與價值
制度會隨著社會情境而改變 不同社會有不同制度 教育既然做為社會制度,上述現象亦適於教育

14 教育的意義(5) 教育是學術領域 教育學門的三大知識系統 教育學是應用的學門 教育學門的理論基礎 課程、教學與評量 哲學 心理學 社會學
管理學 文化人類學

15 教育的目的 一、發展潛能 二、準備生活 三、培育公民 四、法定的教育目的

16 教育的目的(1) 發展潛能的教育目的 潛能的意義 潛能的迷思 對兒童潛能的正確認識 潛能的實質內容尚無定論(許:不盡然)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17 教育的目的(2) 斯賓塞(H. Spencer):何種知識最有價值? 與自我生存直接有關:保健、營養、衛生-體育
與自我生存間接有關:職業技能 養兒育女的活動:家庭教育、婚姻教育 社會及政治生活:公民教育 休閒活動:文學、藝術、美學

18 教育的目的(3) 培育公民 代表人物:杜威 著有《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

19 教育目的(4) 我國現今教育目的 中華民國教育宗旨(民國18年國民政府公佈) 憲法158條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憲法158條 中華民國教育文化宗旨:「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與科學及生活智能。」

20 教育的功能 派森思的功能論與墨頓的修正 教育的積極性功能 教育的消極性功能 新世紀的教育功能

21 教育的功能 派森思的功能論 社會系統的四個層次,所有的社會行動均對這些社會子系統有所貢獻,以工作為例p24 有機體系統 人格系統
社會結構系統 文化系統

22 社會系統的四個功能 社會系統中三大管理階層的分工 教育的二種功能 適應: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目標達成:達成系統被賦予的功能,否則將被取代
系統整合:整合系統中的次級系統 模式維持:保持系統的穩定,例如維持社會生產方式的穩定 社會系統中三大管理階層的分工 策略階層:模式維持及適應 管理階層:整合及適應 技術階層:達成目標 教育的二種功能 社會化 選擇:將成員依其才智分派到社會分工體系

23 墨頓的修正:社會行動不見得都是對社會系統有利的
顯性功能 明顯可見的功能 例如:提高人民知識水準、促進社會進步 隱性功能 隱藏在制度底下不容易察覺的、也不是去刻意追求的、或者說不在先預料到的功能 例如:兩性交往的機會 反功能 產生的副作用,可能危害社會的生存 例如取代古代血統的作用,造成社會階級再製

24 教育的功能(1) 積極功能 經濟 政治 社會 文化

25 教育的功能(2) 消極功能(許:應為反功能或負面影響較準確) 過度教育 窄化個人自我實現的機會 文化再製(社會階級再製)

26 教育的功能(3) 新世紀的教育功能p27 教育的功能必須從社會系統中來了解 教育具有積極功能,亦有反功能
教育功能並非萬能(何謂教育萬能論?) 教育具有獨特功能(即結構功能論的觀點),也須與其他社會系統配合(高學歷高失業) 教育具有保守適應的功能,但也要引導社會進步(Freire:教育不要是用來解放人民,就是用來壓迫人民)

27 教育活動的構成 有施教者與受教者 二者之間有交互作用 以課程為互動中介 施教者與受教者對課程理解不同 課程要能為學習者所學習
以達成認知或行為改變為目的


Download ppt "第一章 教育意義、目的與功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