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柯尔克孜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柯尔克孜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柯尔克孜族

2 民族分布与自然环境 弹唱库姆孜享受最晚的一缕阳光,以玛纳斯史诗为荣的柯尔克孜人 。 柯尔克孜族为新疆古老民族 之一。
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 自治州境内,阿克苏及伊犁等地 也有小部分。

3 柯尔克孜族在历史上有“鬲昆”、“坚昆”、“纥骨”、“契骨”、“黠戛斯”、“乞儿吉思”、“布鲁特”等不同称呼。
“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解释是“40个姑娘”。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

4 据史籍记载,柯尔克孜族先民居于叶尼塞河上游,后来一部分陆续迁入新疆天山地区。公元7世纪中期,与唐朝关系密切,唐朝政府以其地为坚昆都府,隶属于燕都督府,从此正式纳入唐朝版图。10至18世纪,居叶尼塞诸部向西南迁移,融入若干蒙古和哈萨克部落,促进了本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柯尔克孜族人民忠于祖国,从不屈服于强敌,维护了祖国统一。19世纪六十年代,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侵入我国新疆,1877年,清军讨伐阿古柏,柯尔克孜冲巴噶什、奇卜察克等14个部落誓死不当沙俄臣民,重新归附清朝。1945年8月,在南疆爆发了有柯尔克孜族人民参加的蒲犁革命,成立了革命政权,严重动摇了国民党在南疆的统治,为新疆各民族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5 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许多柯尔克孜人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居住在阿克陶县与维吾尔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通用或兼用维吾尔语。居住在北疆伊犁地区特克斯县一带与哈萨克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则大部分通用或兼用哈萨克语。塔城地区额敏县与哈萨克族、蒙古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通用或兼用哈萨克语、蒙古语。

6 宗教信仰 柯尔克孜族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的哈乃菲教派。历史上,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最早信仰自然神,后来信仰过萨满教和佛教,大约在17、18世纪在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人迁居天山山区和帕米尔高原后,伊斯兰教作为普遍信仰而在柯尔克孜人中流传开来。由于柯尔克孜族过着迁移不定的游牧生活,因此没有像维吾尔族那样建有众多的礼拜寺,他们的宗教功课也远不如定居的农业民族那样严格。宗教仪式较为简单,一般牧民大都是在草地上或广场上做礼拜。柯尔克孜族曾长期信仰萨满教,即使在改信伊斯兰教后,至今仍然保留着崇信腾格里(天神)、崇拜火神等萨满教观念和习俗。

7 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额敏县的柯尔克孜族,由于受到临近的和布克塞尔蒙古族的影响,主要信仰喇嘛教,其仪规与其他信仰喇嘛教的民族相差无几。

8 饮食文化 柯尔克孜族饮用小米或麦子做的“包扎”(一种含有酒精的饮料)。他们喜吃用牛羊乳制成的“库如特”,这种食品味道很酸,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和脂肪,有助消化。 肉食品有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等;按制作方法可分为手抓羊肉(炖肉),烤肉(卡瓦普)、灌肺(库衣安吾普阔)、灌肠(卡仁)、炒肉(卡瓦普)、肉菜(加尔阔普)、肉汤(骚尔泡)等,其中以手抓羊肉最为常见,也是招待客人的珍品。此外,还有面食品,如馕、稀面条(苏衣卡土)、奶皮面片(缺普)、肉片面条、“加尔玛”(用青稞发酵作成的饮料)、“乌麻什”(用麦面或青稞面作成的稀粥)、油饼(库依玛克)、油果(包尔骚)、锟饨(巧奇巴拉)、奶油甜米饭(西仁古鲁西)等,其中以“纳仁”和“西仁古鲁西”最为名贵,是招待客人的上品。在饮食上,柯尔克孜族也受了汉、维吾尔等族的影响,如凉面、油塔子、包子、抓饭、炒菜等就是从他们那儿学来的。

9

10 传统节日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传统节日有诺鲁孜节、马奶节、喀尔戛托依节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群众还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 诺鲁孜节 喀尔戛托依节 马奶节

11 诺鲁孜节 “诺鲁孜”意为新年。柯尔克孜人将白羊星升起的时候定为一年的开始,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民欢度此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这相当于每年的农历春分时节。在节日期间人们装上节日盛装,举行各种活动驱邪,迎接平安和丰收,整个节日活动持续十几天。 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菜饭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用小麦、大麦、豌豆、黄豆、羊肉、奶油等七种以上的食物熬制而成的粘粥“克缺”,是过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用以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饮食丰盛。过节的那天傍晚,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以示消灾解难,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这时村民们要围在火堆旁唱“诺鲁孜节”歌,并举行传统庆祝活动。

12 喀尔戛托依节 这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次柯尔克孜族遭到外来侵略,妇女们以歌声和舞蹈吸引敌人,掩护男人们转移牲畜后再来袭击敌人。后来,人们就在每年阳历五月初一举行仪式。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节日。“喀尔戛托依”意为“乌鸦宴”,在节日这天,妇女们聚在一起,穿上新装,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下,先每人喝下一碗奶子,以示忠诚、洁白、 勤劳。然后唱歌、跳舞、讲故事,男人们则为妇女们杀羊准备食物。

13 马奶节 每年农历小满节气的第二天是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由于柯尔克孜人每年从这一天起开始生产和食用马奶,所以逢此时节就要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清早,人们穿上盛装到拴马处,在家长抓住马鬃祈祷后,由一个老年妇女挤马奶,先用一木碗初乳喂马驹,再舀一勺喂家里最小的孩子,以示小马健康生长,孩子纯洁幸福,然后大家分食挤出的马奶。这一天家家户户宰羊、做丰盛的食品,人们互相拜贺。节期一般为三天。在传统节庆的日子里,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常汇集到广场或草原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除了唱歌、跳舞、说唱、讲故事外,常见的还有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拔河、荡秋千、月下赛跑等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14 体育与娱乐 柯尔克孜族每逢过年和其它喜庆日子,都要举行各种文体活动。主要有赛马、刁羊、摔跤、马上角力等。除此之外,还有跑马拾银元、跑马射元宝、月下寻物、“抢皇宫”、“打羊踝”、“寻伴”、“剪绳子”、“藏戒指”等等。

15 赛马 赛马是柯尔克孜族最常见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最精彩的游戏活动。赛马一般分为跑马赛、走马赛和跃马赛等。参加跑马赛、走马赛的骑手,一般都是十一、二岁的男孩,参加跃马赛的骑手,年龄不限。举行比赛时,马鬃和马尾用各种颜色的丝绸和布条打扮装饰。骑手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头缠红巾。赛程一般长达20-30千米左右。过去由各部落及阿寅勒选出几位裁判来主持整个比赛活动。由一位裁判先把骑手们从终点带到起点,然后,一声令下,骑手们往终点飞驰。途中,骑手们一边催马飞奔,一边擦拭赛马眼帘周围汗水。因为汗水流入马眼,就会减缓赛马奔跑的速度。当骑手到达终点时,众人高声欢呼,给自己的骑手助威。根据过去的习惯,赛马第一名可得九个银元宝、九峰驼羔、九匹马驹、九只羊羔等。牧民们认为,在赛马中得到奖励,不仅是得奖者的光荣,也是整个阿吾勒及部落的光荣。

16

17 刁羊在柯尔克孜语中称“吾抗辰”(争小山羊)或“科辰别律”(抢灰狼)。因为这是柯尔克孜族骑马争夺羊的一种对抗性很强的游戏。在赛场上,骑手们表现其灵巧的骑术、勇敢和智慧,同时,也表现他们所驯养的马匹的素质。总之,这种比赛充分表现出柯尔克孜马背民族的性格。

18 摔跤 柯尔克孜族摔跤运动由来已久。很早以前,摔跤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是选拔部落首领、决定战争胜负的,甚至争夺汗位的一个主要条件之一。这项摔跤活动很有特色,主要形式为抓腰、抓缠腿带摔跤。在摔跤时,一定要把对方的头部和背部翻倒在地,才算胜利。如果只是下半身倒在地上,而上身不落地,还不能决定胜负。柯尔克孜摔跤运动决不允许抱腿、抓腿。另外,还有一种盘腿摔跤法。这种摔跤主要是摔跤双方盘腿坐在草坪或屋内,用一条腿钩住对方大腿,然后用腿把对方翻倒。进行这种比赛时,严禁用手和用身体其它部位。

19 马上角力为柯尔克孜族群众性的一种运动。参加比赛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马上角力要求人力和马力的有机配合,其一般方式为两人对抗。比赛开始时,双方选手在裁判们的引导下进入赛场,围观者呐喊助威,选手们在马上相互俯首鞠躬问候。如果选手都是妇女,双方还要在马上拥抱接吻,以示友好。当口令一响,双方纵马弛向不同的方向,然后又勒转马头,像两头拼死的猛虎,嘴叼着马鞭,飞速向对方冲来,用一只手紧紧抓住对方的手腕,猛拉向自己一边。当角力进入高潮时双方的头甚至偏到马镫两侧,选手和马匹均都气喘吁吁,最后,在这场角力中谁能把对方拉下马并落倒在地,就算胜利。角力赛中的优胜者,可得到多至一峰骆驼、一匹马、九只羊羔的奖励。

20 “噢尔达(打皇宫)”是新疆柯尔克孜族一种古老的竞技游戏,深受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喜爱。游戏分为两队,每队参加人数4-10人,根据参加比赛人数的多少,游戏者在地面上画出一个直径16步至50步的圆圈,在圆心摆放一枚钱币,每位参赛者要摆放5个羊拐,每队队员依次站在圆圈外击打,先将钱币击打出圈外的为胜者。

21 服饰 由于柯尔克孜族人民主要分布在牧区,从事畜牧业,他们的服饰也和他们的生活相适应。柯尔克孜族男女一年四季都喜欢戴圆顶小帽“托甫”,一般是用红、紫、蓝色的灯芯绒制作的。冬季,男子戴羊羔皮或狐狸皮做的卷沿圆形帽子“台别太依”,姑娘则戴以水獭皮或白羊皮制作的皮帽“昆都孜”。夏季,男子多戴下沿镶一道黑布或黑线,向上翻卷的“卡尔帕克”白毡帽,其形制主要有左右开口或不开口,圆顶或四方顶及帽顶有无珠、穗等饰物之差别。

22 在牧区,戴“卡尔帕克”比较普遍,这种帽子往往是从衣着上区分柯尔克孜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柯尔克孜族未婚女子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缀有缨穗、羽毛等装饰品。年轻妇女多戴红、黄、蓝色的头巾,中老年妇女则戴颜色素洁的头巾。男子一般里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罩用羊皮或黑、蓝色棉布做成的无领对襟长衣“袷袢”,腰系皮带或绣花的布带,上挂小刀,下穿布制或皮制长裤。女子一般穿直领衬衣,外着连衣长裙“奎衣奈克”,裙外罩一件绣有各种图纹,缀有银扣、铜钱等饰物,色泽绚丽的金丝绒坎肩,随季节的变化或穿单裤、长袜,或穿棉、毛裤。男女都穿皮靴和毡靴,牧民大多数穿一种自制的“乔勒克”船形皮靴。 柯尔克孜族不论男女,都喜欢佩戴首饰。妇女喜戴银质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发辫上也缀有银币、铜钱等饰物,有的地方还佩戴铸有花纹的银质胸饰。男子除戴戒指外,还在腰带上镶嵌金银饰物。 此外,额敏县信仰喇嘛教的柯尔克孜族老人穿蒙古式的大红袍子。

23

24 居住 从事农业生产的柯尔克孜族已经住上了土木、砖木结构的住房。住宅多为平顶,长方形,以土盖顶,一明两暗,中间开门的一间为厨房,左右两间是父母及子女的住房。柯尔克孜族大部分牧民已有了定居的村庄和房屋,这种村庄一般都坐落在较平坦的山谷中,周围有少量的耕地。冬春季,牧民在村落中过冬;夏秋季,带着毡房到夏牧场中居住。帕米尔高原和天山深处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毡房是雪白色的,着地周围用红柳或其他硬质木料制成圆形木棚,上接50-120根木棍支架,外面先围一圈芨芨草帘,草帘外再围以白色厚毡,顶部中央留有圆形大窗,可以通风和采光。帐内设有火塘和炉灶。门向东南开,进门右边是厨房,用精心编制的芨芨草帘遮盖。右后角为父母及年幼子女的铺位,左后角为儿子和媳妇的铺位,中间为客人的铺位,左前方陈放马具、狩猎用具。这种毡房,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拆卸方便,利于搬迁。

25

26 柯尔克孜人很注重室内的装饰和布置。壁上有挂毯和帏幔,床上有床帏,炕上铺有地毯和花毡,花毡上铺有坐褥。不论是冬夏,也不论家里有多少被褥和枕头,都整齐的一层层叠在一起,沿房墙摆半周,形成一堵色彩缤纷的"花墙"。靠门的墙上钉有衣架,衣架上挂有精心刺绣的盖布,门有编织精致的门帘,窗有绣花的窗帘。室内的帏幔、挂毯、门帘、窗帘、床帏及其他饰物,图案以刀、枪、剑、戟及战争场面为多,也有山水、鸟兽、花木、蓝天、白云等自然景物的形象,设计别致,做工精美。

27 传统交通工具 “马是柯尔克孜族的翅膀,骆驼是草原的船。” 对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柯尔克孜族牧民来说,长途跋涉、搬家转场,仍然以马、驼代步,以牦牛运载。生活在农业区的柯尔克孜族主要以毛驴代步,以驴车运载。而现在,自行车、汽车、摩托车也进入了寻常的柯尔克孜族家庭。

28 婚俗 柯尔克孜族一般实行族外婚,直系亲属五至七代内不能通婚,和外族通婚的现象很普遍。在南疆农业区或靠近其他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与维吾尔族、塔吉克族通婚;北疆的柯尔克孜族人同哈萨克族、蒙古族通婚;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则与达斡尔、蒙古等族通婚。 柯尔克孜族重视结婚仪式,结婚的日子要选在月底,希冀婚姻美满长久。婚礼先在女方家中举行,然后由新娘的亲嫂嫂和若干女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新郎和新娘每过一个"阿寅勒",当地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烧火把、念经,让新郎、新娘跳过火把,并请他们吃各种食物,以示祝福。新娘到新郎家后也要跳过火把,然后进屋向公婆及长辈行礼。男方则要宰羊请客,举行迎新娘典礼。

29 葬礼 现代柯尔克孜人丧葬大部分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经致悼词后,即用"塔吾提"(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面朝西。死者死后的3日、7日、40日和1周年时,都要举行“乃孜尔”,以寄托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居丧之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 另外,对于婚礼和丧葬,塔城地区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规进行,或按萨满教规进行。

30 礼仪风尚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热情好客、团结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是柯尔克孜族的崇高社会风尚。柯尔克孜人民以自己的好客特点而闻名于世,一家来了客人,亲友邻居轮流招待,家中备上好的饮食,并宰羊宴客,依次为客人奉上羊头肉、羊尾油、羊胛骨肉,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则要先切下一块捧还主人,回赠主妇,以示客人对主人辛勤劳作的感谢。客人一般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以及民歌手、笑话大师作陪。  柯尔克孜族深知团结和睦的重要性。家庭内彼此尊重,互助互爱,妯娌、姑嫂间关系融洽;社会上,协作互助的风气很浓厚,往往是一家有难,八方相助。  柯尔克孜人非常尊敬老人,年轻人见了老人,总要毕恭毕敬地行礼问候;如果是骑马相逢,年轻人要下马行礼问候,并请老人先行;不能在老人面前大声喧哗;年轻人不能从坐着的老人面前跑过;与老人同行时,要请老人先行;进门时要请老人先进,并请老人上坐;吃饭时先敬茶并请老人先食。牧村中的民事纠纷,也请老人调解,遵从老人的意见。柯尔克孜家庭一般是三世同堂,老年人是一家之长,晚辈对长辈十分孝敬,没有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柯尔克孜人爱幼风尚很浓,无弃婴之习,在家庭和社会中,小孩受到特别的爱护和照顾。

31 柯尔克孜族注重信誉,视说谎和欺诈为罪恶行为。在牧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很普遍。
柯尔克孜族的“诞生礼”是在婴儿出生的当日举行。由产妇的家人宰羊炖肉招待来宾。席间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以表达新添人丁的喜悦之情。“摇篮礼”一般在孩子出生的第7天或第9天举行,要宰牲设宴请客吃饭,规模不大,参加者仅限妇女。在小孩出生第40天时要举行“满月礼”,这一习俗近似于汉族的“做满月”。“割礼”是在男孩7岁时进行的一种伊斯兰教教礼,“割礼”仪式非常隆重,是柯尔克孜族仅次于婚礼的重要仪式,民间也认为是婚前的必要准备,是男子成丁的标志。

32 禁忌 柯尔克孜族忌食猪肉、狗肉、驴肉、猫肉等及自然死亡的动物肉。吃饭时,不许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许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动别人的碗勺;对任何吃的东西不允许用脚踩,见到馕、饼干等食物掉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到不易被人踩到的地方,洗涮碗的水不能倒在人们走路的地方; 做客时,切忌提马鞭走进人群或毡房;不打主人的马和狗;不能在主人面前赞美他们的孩子;不能随便揭开厨房和新房的布帘看;饭前饭后要洗手,切忌在水盆中洗手和甩手上的水;要盘腿而坐,忌脚底朝人;客人出门时要背朝门退出;当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主人也可以接待来客,但男客人不能直接从女主人手中接东西,要等女主人将东西放在客人面前,客人才可自取;男客人回赠女主人的食物只能放在餐布一角,由女主人自取。 青年人不许在老人和父母面前饮酒;不能用木棍和脚踢打牲畜的头部;单日不搬家、不出门,星期五更忌出远门和搬迁,如果非要搬家不可,那就只能往水的上游方向搬,千万不能往下游搬。

33 工艺美术 柯尔克孜妇女擅长刺绣,从口袋、袖口、头巾、帽子到地毯、毡帐,无不绣有诸如战场兵器、飞禽走兽、高山流云、山川波浪等景物,色泽鲜艳,形象逼真;柯尔克孜族工匠制作银质的马鞍,以及小勺、木碗、木盆、木箱等生活用品不但制作精美,而且携带方便,经久耐用。

34 音乐舞蹈 “额尔奇”(民歌手)、“玛纳斯奇”(《玛纳斯》的演唱者)、“奥翁奇”(作曲人)、“库姆孜奇”(库姆孜琴手)等艺人,是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的加工、创造和传播者。乐曲有有、无歌词之分,前者如史诗、叙事诗和民歌,后者可由民间歌手填词弹唱,依其演奏规模而有大、小曲之别。流传至今的古典乐曲有《康巴尔汗》、《苏勒交勒》、《凯尔别孜》、《布托依》、《沁格拉马》、《喀奇肯》等。

35 库姆孜琴 库姆孜琴是柯尔克孜族人民最古老、使用最广泛,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木质三弦弹拨乐器,有独奏、对奏、二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库姆孜 (柯尔克孜语音译,即三弦琴) 。琴的形状类似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但比“冬不拉”多一根弦,它的声调既和谐又丰富,多由一个纯五度和四度构成,在演奏时可以出现三和音。

36

37 流传至今的柯尔克孜族民间乐器还有铁制三弦弹拨乐器"吐米尔库姆孜"、口奏弹拨乐器“奥孜库姆孜”、两弦拉琴“克雅克”、竖琴“秋吾尔”等。奥孜考姆孜是柯尔克孜族妇女和儿童含在口中用手指拨的一种口琴,由一根夹在铁环中的薄铁簧片制成,音调微弱柔和。

38 《玛纳斯》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并称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玛纳斯》共分8部,21万多行,240多万字,每部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古代英雄玛纳斯祖孙八代抵御外侮、维护人民幸福生活的英勇业绩。《玛纳斯》不仅是柯尔克孜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因其广涉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堪称柯尔克孜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39

40 过去,在近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玛纳斯》没有文字记载,更未著录成书,全凭无数民间歌手“玛纳斯奇”口耳相授而世代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诵唱的当今最为完整、水准最高、最具权威性的8部《玛纳斯》已全部记录成帙、整理出版。《玛纳斯》的记录出版,推翻了中国没有史诗的谬论,打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傲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玛玛依也因此被《玛纳斯》研究专家誉为柯尔克孜族的“当代荷马”。

41 民间舞蹈 柯尔克孜族民间舞蹈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再现了柯尔克孜族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舞蹈《姑娘的心》、《接鞭舞》、《吾尔买克之舞》、《擀毡舞》、《劳动之歌》、《草原上的两朵玫瑰花》、《挤奶舞》,新编舞剧《草原的婚礼》、《帕米尔的春天》及根据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歌剧《库勒米尔扎和阿克萨特卡》,是柯尔克孜族民间舞蹈的典范之作,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42 比翼舞 比翼舞, 是从高原飞禽身上获得灵感而编排,常由男子表演,双臂展翅,小跑移步, 灵活无比地模拟飞鸟各种动作,每逢表演高潮时, 时而凌空展翅抖动身躯;时而束身鹘落,下腰倒立。情绪由平缓、舒展过渡至热烈急促。

43 木马舞 近似汉族的跑竹马,木棒系于舞马人身上,一头系上树枝,彩巾、红布扎束成马头形,一头则用黑纱布装饰马尾,马身用一大块红毡包裹,舞者一手提缰,一手握鞭。随活泼多变的音乐旋律与节奏,生动形象地摹拟出各种骑马的高超动作。 在柯尔克孜族民间,还流行着一种娱乐活动,将精心雕刻的小木马,装在凿有洞穴的小木凳上,紧连马蹄,并牵动着库姆兹琴师的手指,随乐声,翩翩起舞,或四蹄奔腾、昂首长嘶,或跷尾跳跃,种活泼逼真的姿态。

44 弹舞 柯尔克孜族民间还流行着一种以乐器作为道具的习俗舞蹈,突出的为“库姆兹舞”, 当乐手情绪高涨,弹唱情不自禁时,马上过渡至别具特色的“弹舞”忽似金鸡独立, 忽如雏燕凌空,二人或多人对弹争舞,或琴握背后,反手弹奏,音乐旋律急速变幻,舞蹈动作别致新奇,听之赏心悦耳,观之目不暇接,其歌舞形式活泼风趣、技艺高超,给入耳目一新。

45 花毡舞 柯尔克孜人制作的花毡,质地结实、色泽艳丽、图案美观精巧而名震遐迩。柯尔克孜族妇女以灵巧的双手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并将其搬上了艺术舞台,如《擀毡舞》、 《缝花毡舞》以动听的音乐、形象的动作, 生动地记载了此种劳动的全过程。

46

47

48 谢谢欣赏……


Download ppt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柯尔克孜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