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意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意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意識

2 一、意識與意識歷程 所謂意識(consciousness),是一個包括多種概念的集合名詞
其涵義係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內在的)與環境中人、事、物變化(外在的)的綜合覺察與認識。

3 個人所覺察與認識的經過,就是意識的歷程。
用通俗的話說,意識歷程,也就是意識經驗。 在意識歷程中,當個人對外在與內在一切變化的覺察與認識時,常隨當時注意程度的不同,而經驗到不同的意識層面。

4 二、意識的類別 在不同的時間與不同空間內,因注意程度的不同,意是有下列幾個不同的類別: 無意識(nonconscious)
指個人對其內在(身心狀態)或外在(一切事物)環境中的一切變化無所知與無所感的情形。

5 例如:個人身體內部的一切生理變化,凡是受自主神經系統所支配者(如心跳脈搏等),均不能使人產生意識。
再如:外在環境中凡是超越感受器官感應範圍的一切事物,也不能使人產生意識。

6 潛意識(unconscious) 指隱藏在意識層面下的感情、慾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致使個人不自覺知的部分。 精神分析論者認為,潛意識雖然不自覺知,對吾人的行為卻有重要的影響力。

7 如果有些訊息,存在於意識之中,會引發個體的極度焦慮不安(可能是受創傷的經驗或是不被自我所接受的慾望),則個體可能會透過某些心理歷程,將這些訊息壓抑起來,(或排除在意識之外),此即潛意識歷程。
這類被壓抑進入潛意識的訊息,並不會就此消失,他們會加以包裝掩飾,並藉由各種的管道顯露出來。 例如:以笑話或夢境的形式來宣洩紓解對性或攻擊的慾望。

8 前意識(preconscious) 前意識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精神分析論的解釋:前意識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種意識層面。 潛意識層面下所壓抑的一些慾望或衝動,在浮現到意識層面之前,先經過前意識。

9 認知心理學的解釋:前意識是以前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
此等訊息雖早已儲存在長期記憶中,但在不用時,個人對之並無意識,只有在必要的情形下檢索使用時,才對之產生意識。 前意識歷程,是指某些訊息的內容,雖然當下仍無法被查覺到,但他們卻會處在一種準備的狀態,他們會比其他的訊息內容更容易被查覺或提取。

10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類記憶分成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可以長久且大量儲存訊息,但其內容無法直接被人們所使用,必須提取(retrieval)至短期記憶後,方能被覺察使用 例如:我們在寫字時,有一個字突然忘了怎麼寫,這並不表示,這個字已經不存在長期記憶中,只是提取失敗罷了。 可能隔幾秒後就又突然想起這個字的寫法了。

11 闡述前意識歷程最佳的例子即是所謂「語意促發效應」(semantic priming effect)。
在語義的促發效應研究中,研究者先呈現一個詞彙,給受試者觀看,接著呈現兩類刺激 一類是與先前詞彙語義相關的辭彙,另一類則是與先前詞彙語義無關的辭彙。

12 結果發現,受試者對語義相關聯的辭彙的辨識及處理速度,明顯快於語義無關的辭彙
這是因為先前出現的辭彙使得與之有語義關聯的的辭彙處於前意識的狀態,故而變得比較容易被提取之故。

13 意識的功能 Jacoby(Jacoby, Lindsay, & Toth, 1992)指出意識歷程的主要功能,是使一個人具有控制環境的能力,進而能夠達成目標 人類都有些習慣性的反應,這些反應雖足以應付大多數環境狀態

14 然而一旦外界出現新奇的、不熟悉的情境時,我們可能就得壓抑本能或習慣的反應,而由意識來主導作出明智的反應。
意識控制的概念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位仁兄每天都沿著同樣的路線開車去上班,他總是在大學路口左轉上班。 假如有一天發現大學路淹水了,它就不會左轉大學路,而會右轉改走別的路線上班。

15 這個駕駛方向決定的能力說明了對環境路線的控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意識的訊息歷程就不允許人們來控制環境。
例如:如果駕駛者沒有注意到水災,他可能就如往常一樣左轉至大學路,然後就困在水中了。 藉由暫時地抑制神經細胞間強大的連結,及暫時地抑制神經細胞間脆弱的連結,意識得以控制環境 這個功能的概念,正好替意識的容量為何受到限制提出一個解釋。

16 一位駕駛人藉由認知歷程的運作,瞭解到被水災淹沒的後果,所以必須抑制強大的左轉傾向,並增強微弱的右轉傾向,最後利用駕駛的技術,將車輛開往正確且安全的方向。
假如意識的容量沒有限制的話,訊息的意志與激發將會延伸到其他無關的認知歷程中 那整個認知系統充斥著無關緊要與矛盾的知識,在這無秩序的認知環境中,想要控制外在環境中的無預期事件,無疑是天方夜譚。

17 睡眠 1937年後,由於發展了腦波圖(EEG)用來紀錄睡眠者的腦波活動,從此以後,EEG就成了探討睡眠的重要技術。

18 根據個人EEG上的變化,可將睡眠的週期分為五個階段。
但偶爾會出現即大約是12~16cps的一種猝發波,身體的移動通常出現在這個階段。

19 經過十五至二十分鐘,進入了第三、四階段,此時進入了一種非常深沉的睡眠狀態,EEG呈現delta波,腦波減緩到大約1~2cps,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都減緩下來。
當delta波出現的次數少於50%時,屬於第三階段;反之,當delta波出現的次數多於50%時,屬於第四階段。在這種深層睡眠的階段中,很難將睡眠者喚醒。

20 在第一次由清醒進行經歷一至四階段的睡眠週期結束,睡眠者的腦電位會逐漸回升
經由第三階段、第二階段,最後會達到非常類似階段一及二的EEG腦波狀態 就在這個時候,睡眠者會進入快速動眼期(REM, rapid eye movement)。 顧名思義,在REM期時眼球會做水平與垂直的快速運動,除此之外,人們在REM期被喚醒時,通常會報告他們正在作夢。

21 REM期還有其他特徵,像是陰莖勃起、陰道充血、心跳與呼吸速率的變動,以及失去肌肉力量
其中失去肌力,可能是為了防止睡眠者因為作夢而產生一些危險的動作。 在一整夜的睡眠中,一般人通常會經常四至六次的睡眠週期,每個週期約歷時100分鐘

22 在剛開始的週期中,REM所佔的比率較低(約只佔20-25%),而在愈後面的週期中,REM期所佔的比例也越多,甚至會佔整個睡眠週期的70~80%。
睡眠週期變化情形如圖

23

24 Spagna曾觀察夫妻的睡眠狀態,發現同床的兩人其睡眠有同步化的傾向存在。
同床的兩個人通常在同一時間開始睡覺。 產生同步化的可能原因是,兩個人彼此是對方在睡眠中最大的刺激。 如果其中一個人比較容易睡著,另一個人難以入睡時,睡著的人就會被吵醒,兩個人都會不容易再入睡,直到兩個人同時睡著為止。

25 當兩人同時進入REM階段時,兩個人就會因為同時進入階段轉換而同時改變身體的姿勢。
這種無意識的溝通使得彼此都能有效地分享床上的有限空間,讓彼此都感到舒適。

26 睡眠的功能 關於睡眠的功能,一般而言有兩方面的理論。 其中一理論指出睡眠能夠使得我們的身體及大腦恢復活力。
另一理論則說明睡眠可以減少我們身體能源的損失。 但REM睡眠週期卻與上述的理論自相矛盾,因為既然要使身體與大腦獲得休息,那為何還要讓大腦如此地活化呢?

27 REM睡眠的功能 許多證據都指出不只人類,像是哺乳動物也有REM睡眠 以及人們會將不足的REM睡眠補回,以上都證明REM睡眠存在的必要性。 針對上述的疑問,目前已發現REM睡眠有以下二項重要功能。

28 REM與學習:目前已有許多實驗證明REM睡眠在學習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許是因為在REM睡眠中,大腦的刺激活化有利於固化知識與經驗。

29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REM睡眠有助於記憶的固化,是因為在REM期中,睡眠者可以同化情緒經驗

30 REM與促發(priming):REM睡眠的另一項功能,是能夠定期地刺激大腦,為了起床而先做準備。
這個想法源自於睡眠會使得人們變得反應遲鈍,為了使人們能夠快速地適應環境,所以必須定時給予大腦提醒。 在接近睡眠後期時,REM睡眠的頻率會增加,正為上述功能提供有利的佐證。

31 另有研究指出,在REM睡眠中被喚醒的人們,要比在非REM睡眠中被喚醒的人們,來得容易適應環境

32 NREM睡眠的功能 睡眠的非快速眼動期(NREM,意指除了REM以外的其他睡眠狀態)狀態最普通的功能是保存與復原。 人在清醒時的活動會使身體感到疲勞,因此大腦需要一段休息時間來使一切恢復到正常狀態。

33 在第四階段的慢波睡眠期時,大腦的活動量較一般時期減低很多。
在睡眠期間,白天活動所使用掉的神經傳導物質可以被補充。 也有學者認為睡眠是為了遺忘,睡眠和作夢將大腦中多餘、沒有用的訊息清除掉。 此外,睡眠可以視為一種幫助生物適應環境、得以生存而被發展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

34 想想人類的視覺並不適合夜間的活動,人類在夜間覓食可能反而成為掠食者的大餐。
因此,留在洞穴睡覺可能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如果睡眠是一種對環境適應性反應,那麼我們應該可以預測視覺靈敏的動物應該是活躍於白天,而依賴視覺之外的其他感覺之動物則在夜晚活動。

35 再者,必須不斷的進食且不容易找到藏身之處的大型動物,像綿羊、山羊、馬及牛,其睡眠時間應該是較短的。
研究結果發現,體重和易受攻擊的程度可以解釋半數以上的物種之睡眠模式

36 睡眠失常 睡眠失常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來討論,一為睡眠異常(dyssomnias),與睡眠的質、量以及時間有關
另一則為類睡症(parasomnias),是在睡眠期間發生不適當與不需要的行為所造成的困擾。 以下將先介紹對各類型的睡眠異常。

37 失眠(Insomnia) 最常見的睡眠異常情況,失眠者很難進入睡眠或是維持睡眠 失眠的情況使得人們長期無法擁有適當與充分的睡眠,失眠者有些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久久不能進入夢鄉 有些是在睡著之後很容易醒來,並且很難再進入睡眠狀態

38 還有些是在天還沒亮就已經醒來,無法再入睡。
導致失眠的原因可能是壓力、情緒問題、酒精,或是使用藥物或藥物濫用 是一種由心理、環境、生物等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引發的一種複雜症狀

39 憂鬱性過眠症(depressive hypersomnia)
可能是由於REM睡眠的驅動力增加所致的。 許多憂鬱症的患者常會有睡眠上的困難,他們會感到疲倦、想睡。 但是憂鬱症患者的睡眠驅動力是較淺、弱的,其日夜節律呈現一種「週期前移」的現象,因此憂鬱症患者總是早睡早醒 當患者的REM睡眠被剝奪時可以減輕憂鬱的程度,但是在小睡中有REM階段發生時,會使其憂鬱的程度惡化。

40 嗜睡症(narcolepsy) 或稱突發性睡眠症,是一種常見的過眠症 患者在醒著的時候還是感到昏昏欲睡,有時還會突然失去意識進入數秒鐘至一、兩分鐘的短暫睡眠。 突發性睡眠通常是在說話或是行動時突然發生,當睡眠突然降臨時,患者會產生「猝倒」(cataplexy)的症狀,導致失去對肌肉的控制,使得患者猝然倒下。

41 而不管是睡眠突然發生或是猝倒,都可能是因為強烈的情緒反應所產生的
尤其是在驚訝或是大笑的情況下影響最大。 事實上嗜睡症是由於醒著的大腦無法抑制REM睡眠發生而產生的。

42 睡眠窒息(sleep apnea) 是相當少見的情況,是一種涉及呼吸系統的睡眠障礙 使得睡眠者在一夜之中有多次約為一分多鐘的呼吸中止。 當睡眠窒息發生時,血液中的含氧量會明顯下降,導致睡眠者必須經常從睡夢中醒來,然後再度呼吸並進入睡眠狀態

43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進入睡眠時,腦幹中的網狀結構開始衰弱,而網狀結構中含有控制呼吸的神經元
另一個會引起呼吸暫停的原因則是胸肌、橫隔膜和喉部肌肉過度放鬆,造成呼吸道縮減。 中年男性常因為脂肪的堆積而使得呼吸道變得狹窄,阻礙了呼吸,特別容易有睡眠窒息的狀況發生。

44 雖然一般人在睡眠中也可能會有幾次睡眠性呼吸暫停,但是睡眠窒息的患者可能在數個小時之內呼吸暫停多達300次以上。

45 心理學實驗室:睡眠科學 在電影情節中,常可以看到劇中人物為了逼問敵方情報員的情報,而剝奪該被俘情報員的睡眠。
剛開始幾天,情報員似乎還挺的住,但隨著睡眠剝奪時間的增加,他就變得愈來愈神智不清,最後終於說出深藏在心中秘密。 究竟這只是虛構的情節,抑或有事實的根據呢?

46 在七O年代早期,心理分析師Anthony Kales為了瞭解睡眠剝奪對人的影響,曾進行過一樣嚴謹的睡眠剝奪研究。
在這個研究中,有四個受試者個別被睡眠剝奪連續205個小時。 結果顯示,在經歷睡眠剝奪之後,不論他們在隨後的作業中表現如何,他們總是感到一股濃濃的睡意 睡眠剝奪會產生身體顫抖、眼球位置不穩定、忍受痛的能力降低等等現象。

47 若受試者得不到睡眠,則幻覺會在睡眠剝奪60小時之後產生
這些現象都表示睡眠剝奪使神經功能產生變化,但是產生反射動作並不會受到損傷。 而心跳、血壓、呼吸、體溫要再睡眠剝奪160個小時之後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雖然,睡眠剝奪對人們有嚴重影響,但這個研究卻也顯示,人類可以忍受長達八天的睡眠剝奪,並且在後繼的睡眠中補充失去的睡眠時間。

48 在睡眠期間發生不適當與不需要的行為的類睡症(parasomnias)。
類睡症的種類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夢遊、說夢話、磨牙、尿床、夜驚、夢魘以及REM睡眠行為異常症等等。 夢遊、說夢話和磨牙是睡眠中常見的異常行為,發生在睡眠的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 由於這種行為異常者本身的動作複雜,好似行動有其目的存在,因此讓人很難相信患者還在睡眠狀態中。

49 這三種行為起因於大腦上部無法迅速、完整地反應大腦下部傳來的訊息或者是不協調,導致認知與行為的失調。
夜驚大部分發生在兒童身上,兒童經歷到夜驚時會突然驚醒,而處在極度恐慌的狀態 當時是處於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階段的NREM睡眠,心跳和呼吸都會加快,但並不會有嚴重的後果,長大後這種情況就會慢慢消失。

50 任何年紀的人皆會有夢魘的情況發生,有些是在NREM睡眠中發生,有些則在REM睡眠中發生
都會有心悸、血壓上升、全身冒汗的現象,幾乎都會使睡眠者從夢中驚醒 如果夢魘經常性的發生,則有可能造成失眠。

51 觀念百寶箱:數羊時刻 雖然亞洲國家的失眠問題不若歐美嚴重 但隨著工商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台灣地區的失眠人數也逐漸上升。
據國內李宇宙醫師針對台灣地區十五歲以上民眾進行的電話抽樣訪問發現,一千多位受訪民眾中,逾半數有過失眠的困擾。

52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是解決失眠的重要策略。
學生剛開學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若隔天精神還不錯,就表示前晚的睡眠時間已足夠。 睡前嚴禁喝咖啡、茶、酒及吸菸,也不要在床上看書、打電話或討論事情。 當睡不著時,試著喝一杯牛奶或洗個溫水澡,可幫助入眠。 如果躺在床上超過三十分鐘,仍睡不著,就起床做些溫和活動直到想睡時再睡。

53 專家也指出:害怕失眠,是導致失眠最常見的因素之一
這種害怕的情緒往往讓患者無心於其他活動,心情隨著就開始沉重起來,越到就寢時刻,心理負擔越大。 這種害怕和焦慮會讓患者從事一些徒勞的努力,繃緊了身心的張力,反而強化腦部的覺醒和亢進狀態,成為惡性循環。

54 如此夜復一夜,每一個輾轉難眠的時刻似乎都在說服自己,自己是個住定要失眠的人。
因此,目前現代睡眠醫學已經發展出一些非藥物治療方法來協助失眠患者克服失眠,盡可能減少對安眠藥物的依賴。

55 目前最被廣為應用的非藥物治療即認知行為治療法
包括肌肉放鬆訓練、限眠療法、刺激控制法等。 透過這些方法的學習,失眠患者在幾週後大都能逐漸卸下心理的害怕與負擔,排除違反睡眠衛生原則的一些念頭和行為模式、進而改善。

56 夢 在睡眠實驗室中,實驗者觀察睡眠者的REM與NREM睡眠,對於夢的研究也始於此。 夢主要發生在REM時期,但是也有夢發生在NREM時期。

57 然而在NREM時期被叫醒的受試者卻常報告自己在思考問題,而非在做某些事情。
研究人員曾對三至九歲的兒童進行研究,將他們由睡夢中叫醒後問他們記得夢到了什麼。 年紀最小的兒童報告說他們的夢是一種靜止的影像畫面 五~六歲兒童的夢才是有動作的夢 當七或八歲時,兒童才會成為自己夢境的主角

58 一直要到八或九歲時,兒童才開始像成年一樣作夢
如此看來,作夢似乎是配合智力發展的時間而發展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發展順序是決定於大腦的成熟 發展成熟的腦使我們能夠使用符號與表徵以及有能力去分析概念,我們也才有能力將夢做的多采多姿。

59 從二十世紀開始,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一直是夢境理論的龍頭老大
佛洛伊德在他的<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00)提出重要論點 佛洛伊德並不認為夢只是清醒時日常生活的事件延續而已,他認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部分受到心理慾望的控制,而這些慾望有時也會反應在幻想與夢境中。

60 夢的運作是來自於無意識的對慾望的偽裝運作,他認為作夢是一種希望達成願望的心理機制
這種機制能夠滿足平時無法意識到、被壓抑在潛意識的願望和慾望,特別是性方面的慾望 這些慾望只能以偽裝的形式出現,因為它們是在現實世界中被禁止的。

61 依照心理分析理論的說法,夢境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一種是隱性夢境(latent content),是屬於潛意識的 另一種是顯性夢境(manifest content),是屬於半意識的 顯性夢境是可以被接受的 隱性夢境則代表不被社會或個人接受的版本,但往往也是最真實的。

62 不過,在夢境反映了一些心理需求的這個問題上,很難得到實徵的證據
主要的困難在於,對於夢境的分析解釋是相關主觀的,然而,已經有研究證據支持佛洛伊德的理論。

63 持著和佛洛伊德相左的看法,Hobson與McCarlety提出一個名為活化-整合假說(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的理論
此理論主張夢境是睡眠中大腦活動的主觀覺知。 夢的一般性特徵,例如:視知覺、無關緊要的念頭、怪異的事物、不合邏輯的推理、強烈的情緒經驗以及記憶力差等等都是大腦生理活動變化的產物

64 夢只是以現實為基礎對自發性的大腦活動賦予意義的產物
其意義來自於作夢者當下所關心的事物及需求、過去的經驗與對未來的期待。 此理論指出腦幹接收最初感覺與運動的訊息,並聯合部分大腦皮質的情緒部門,一起形成夢的原始現象。

65 之後經由大腦皮質(特別是額葉)對於此景象的活化與合成,使得此夢境有了故事般的內容。
這個理論,對於夢的各種內容都提出可能的解釋,像是為什麼夢會反應現實事件?為什麼夢境常是奇異虛幻的?以及夢境為何會有比喻的情況發生?

66 催眠 催眠的意識狀態 大多數人對催眠的印象源自於馬汀在電視上所進行的催眠表演,一些觀眾或演員在被馬汀催眠後,就會聽從馬汀的指令,一下子變成超人,一下成了洗衣機,紛紛在舞台上做出滑稽可笑的動作或表情。

67 不然就是源自一些電影的印象,像日本恐怖片「催眠」所描述的,一些被催眠的人,會在聽到金屬碰撞聲音後,不自主的作出殺人的行為。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催眠令人迷惑 如同在一些通俗影片中所描繪的,催眠師只要說幾句話,就可使被催眠的人產生行為上的重大變化 使得我們對催眠者擁有這麼神奇的力量,一方面覺得新鮮,但另一方面覺得害怕。

68 但這都是我們不了解催眠才會有這樣的想法,現在就讓我們來好好的認識催眠吧!
催眠源自英文的Hypnosis,它的語源來自Hypnos(即希臘諸神中的睡神之名) 但是事實上催眠與睡眠,除了在外觀上均處於一種深度放鬆,類似睡眠的狀態外,其內在的意識狀態是截然不同的。 以腦波的型式來看,進入催眠的人比較接近處於高度放鬆的人,而非深度睡眠中的人。 事實上若一個人已睡著了,則此人將不被催眠所影響。

69 催眠的理論 假設催眠的確是一種存在的心理現象,我們仍需知道催眠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種理論認為催眠是一種深度的休息狀態(Edmonston, 1981) 雖然催眠的腦波模式與睡眠不同,但催眠與深度休息可能有密切的關係,一種與睡眠相似或是睡眠前的意識狀態。

70 心理分析家認為在催眠時,我們某部分會回到嬰兒期或孩童時期
因此會表現一些成年人避免的不成熟行為(Gill, 1972)。 研究顯示那些被催眠的受試者表現出類似孩童的舉止或言談中仍然保留了成人的思考模式,表現出成人才具有的能力(Nash, 1987)。

71 另一被廣為接受的催眠理論是新分離理論(neodissociative theory)
新分離理論認為某些人可以將心靈分離,當受催眠者催眠時,他們的意識會分裂 一部分的意識回應催眠者的指示 另一部分成為隱藏的觀察者 這個隱藏的觀察者監視所有發生的過程(Hilgard, 1977)。

72 研究催眠下疼痛消失的現象發現一個有趣的矛盾現象
一些受試者回應催眠中的暗示,同意他們沒有感受到任何疼痛(回應催眠者的那部份心靈的回答) 但如果要求描述疼痛的感覺,他們也可以描述的出來(心靈觀察部分的回答) 在另一個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做某項作業,但另一部份心靈卻不知道自己正在做此事

73 例如:他們專注於某項作業時,受試者可以寫下訊息但卻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寫字
結論似乎是受試者的部分意識非自主的參與催眠,而另一部分的意識則觀察並知道其中發生的事實。

74 人們接受催眠的敏感度不一致,某些人容易被深度催眠,某些人則不容易,而另一些人則無法被催眠,因此對某些容易被催眠的人們做催眠性的醫療時,效果較為成功。
今日催眠被用來控制吸煙與其他健康相關問題時,如氣喘、高血壓與偏頭痛,彈催眠的效果似乎是暫時的,因此催眠與其他治療方式一起進行。

75 催眠對痛苦解除或某些行為的改變似乎有效,但用在其他方面,如恢復失去的記憶力,效果似乎是可疑的。
概括來說,催眠的效果是不確定的。 心理學家們並非全部同意催眠的存在與催眠的效果,但有證據顯示催眠並非全是騙人的把戲。 某些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可以輕易地深入催眠狀態,某些人則不容易被催眠,另一些人則無法被催眠。

76 催眠的特徵 催眠一般是指一種類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識恍惚狀態 在該種意識狀態下,此種意識恍惚狀態,個體通常會呈現如下的特徵:

77 1.主動性反應減低:在被催眠時,意識活動的主動性與自主性會大幅減低
被催眠者會忘卻自己的身分地位以及一貫擁有的目標及性格,而傾向去聽從催眠者的暗示。 2. 注意力窄化:受試者在催眠狀態下,知覺意識依然存在 而在注意的層面上趨於窄化,就像使用一個管子來看世界,只會選擇性的知覺到部分的訊息,尤其是催眠者所暗示的訊息做出反應。

78 3.舊記憶的還原:被催眠者在尚未被催眠前,對某些陳年往事往往不復記憶
可是一旦進入催眠狀態下,一些陳年往事卻以視覺影像的形式,清楚地出現在被催眠者的意識中。 4.知覺扭曲與幻覺:被催眠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之下,其現實感會降低,而傾向於扭曲現實的知覺 因此容易出現一些幻覺。如聽到一些聲音或看到一些不存在的物體……等。

79 5.催眠後遺忘常常發生:容易接受催眠暗示者<即催眠感受性高者>在被暗示催眠後產生遺忘時,將會忘記催眠過程中所發生的全部或大部分事情,可是當預定信號呈現時記憶便恢復。

80 催眠誘導 催眠誘導活動(hypnotic induction)是一套事先準備好的活動 可使受試者進入伴隨催眠的一種意識交替的狀態。
誘導活動包括暗示受試者像某些體驗 如:你現在覺得眼皮很重而且很想睡,或是在心理呈現某些事件和動作。

81 當重複施行後,催眠誘導程序可作為一個學來的訊號誘導的功能
是鼓勵受試者全神貫注,只集中於暗示的刺激上,並相信自己將要進入特殊的意識狀態。 正如Araoz所言:「催眠的藝術在於讓個體不會抵抗。」

82 其實在催眠的過程中,催眠者的能力並非關鍵
最重要的是被催者的催眠感受性(hypnotic susceptibility)。 催眠者的感受性可從史丹佛催眠(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的得分看出其感受的高低。 此量表由十二個項目所組成,每一個項目得一分,共計十二分。 得分越高者其進入催眠狀態就越深入。

83 依Hilgard(1965)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可以被一般的程序誘導進入催眠的狀態
約有十分之一的學生甚至可以達到深層的催眠狀態(在史丹佛催眠感受量表中得分為高於7分) 反之,有另外十分之一的大學生,就算催眠專家也無法使之進入催眠的狀態

84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有三種人,對催眠感受性較一般人高:
1.平常喜歡沉思的人 2.善注意力集中,不易分心的人 3.希望從催眠中獲得新鮮意識的人。

85 催眠的效果 早在麻醉藥物發明之前,催眠就是用來消除手術疼痛最有效的方式。 減低孕婦分娩時的痛苦。
被催眠的證人會比清醒狀態下報告出更多的記憶內容。

86 靜坐冥想(meditation) 靜坐冥想的類別: 開放式靜坐冥想
所謂開放式靜坐冥想(open-up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中不預做任何期待 完全以一種純然空無的心態,去迎接任何進入心靈的新經驗。

87 因此,開放式靜坐的基本方法是,開始靜坐時,絕不將生活中任何煩心的現實問題帶入其中
而是先決定不做任何事,不想任何問題,不尋求任何答案,不企求任何目的 只需完全放鬆自己的肉體和心靈,不加任何控制。

88 讓他自行運作,自由流變 使自己的意識像飛鳥掠過天空,像波浪湧起海面一樣的自然;隨遇而安 只需保持感受,不加任何控制 如此,身心各方面即可獲得靜息

89 專注式的靜坐冥想 所謂專注式靜坐冥想(concentrative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無旁騖,將意識活動專注於眼前一個目的物 從而排除環境中一切外在刺激的干擾,藉以達到暫時忘卻自我,忘卻一切煩惱,忘卻外在世界的超脫境界 用來作為專注的目的物,可以用一瓶花、一炷香,也可以用牆上的掛鐘。

90 靜坐時對目的物專注,並非專心注意去仔細觀察分析目的物的特徵
而只是以專注目的物為手段,使自己的意識不致受到周圍環境中其他刺激的干擾,從而達到靜坐的目的。 因此,用作專注的目的物,在性質上不宜太複雜,也不能太新奇。 專注目的物的功用,只是因其存在而不致使人分心而已。

91 藉由對單一目的物的專注,靜坐者可以將注意力從周圍紛擾的環境中收斂回來,在無所思,無所欲,無所懼的心態下,使意識活動得以澄清,從而臻於忘我與無我的境界。

92 超覺靜坐 Maharish所創立的超覺靜坐,其學習過程雖不採宗教儀式,但仍帶有幾分神秘。
學習者必須先行拜師,經接受後由教師秘密傳授一個咒語(mantra)。 咒語通常只是一個不帶意義的單字。

93 咒語的功用是供靜坐時重複默誦,目的在於使自己的意識集中,不為外務分心
後來在七O年代中期,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Benson(1975)氏,將Maharish的超覺靜坐方式,加以簡單化,科學化,並付之以現代醫學的量化研究 使原本帶有神秘色彩的超覺靜坐,得以簡單易行。 以下是Benson所列的超覺靜坐遵守要向與練習步驟:

94 超覺靜坐前的準備 1.靜坐的內外環境均需安靜;內環境指個人的心境,外環境則指擠身所處的物理環境。 2.靜坐時必須有一個工作心向專注的目的物;該目的物可以是重複的一個單字或一種聲音,也可以是一種抽象的圖形。 3.靜坐時需保持被動的心態;屏除一切雜念,要心如止水,無所思,無所欲,靜候心靈波動自然起伏。

95 4.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事項是,保持身心安適。靜坐者永遠遵循的八字訣則是:輕鬆、舒適、安靜、自然。

96 超覺靜坐的步驟 1.在安靜的房間內盤腿坐在墊褥上。房間的燈光必須柔和,不宜太亮。 2.必上眼睛。 3.盡量放鬆全身肌肉,常是先從腳步開始,然後由下而上,一直放鬆到頭部。 4.用鼻子呼吸,並使自己感覺到空氣從鼻孔出入。 在每次呼氣時,心中默數「一」。如此繼續進行20分鐘後,自行停止。

97 睜開眼睛看看時間(預計每次20分鐘),但切記不用鬧鐘。
停止後,闔起眼睛休息一兩分鐘,一段練習,即告停止。 5.只要保持練習,不求急功,不必擔心是否有進步。 身心一時不能隨時所欲達到深度放鬆的目的,也不必著急。

98 只要繼續練習,繼續遵守前述第四要像的八字訣,最後終會獲致靜坐的效益。
6.每天練習一次或兩次,但練習時間必須在飯後兩小時。

99 超覺靜坐的身心效益 靜坐是誘導放鬆和降低生理喚醒度的一種有效方法。 幾乎所有有關靜坐的研究報告都指出,呼吸率顯著降低。
氧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減少,心跳減緩,血流穩定,而且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減少。

100 早期的研究發現,認為靜坐可視為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
但較近期的實驗表明,靜坐的生理狀態與通過其他放鬆機制如催眠、生理反饋及深度肌肉放鬆所引起的生理狀態沒有什麼不同。 Holmes(1984;1987)更進一步指出,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靜坐比簡單的休息對於降低生理喚醒度更為有效。

101 不少研究運動心理學(sports psychology)的人主張,靜坐對運動員的最佳發揮是有益的。
靜坐練習可以減緩運動前的壓力狀態 有靜坐經驗的運動員可以學會放鬆不同的肌肉群,並可感覺到肌肉張力的微妙變化。 靜坐中也可以形成即將來臨的運動細節的意象,如下波滑雪比賽,直到運動員與整個動作流程一致為止。

102 滑雪運動員可以在意象中看到自己從跳台上跳下,迅速滑下山坡,穿梭於標桿之間,完成每個動作。
通過創造出成功表演的視覺感,運動員試圖控制肌肉和身體,以求最佳效果。


Download ppt "第五章 意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