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Ht,HCT 或packed cell volume, PCV)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Ht,HCT 或packed cell volume, PCV)"—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Ht,HCT 或packed cell volume, PCV)

2 离心后血液分层 layer after blood centrifugated
血浆plasm 血小板platlet 白细胞white cell 还原血红蛋白reduced hemoglobin 含氧红细胞oxygen red cell

3 Red Blood Cells

4 【检测原理】 1.Wintrobe法 2.微量法(microhematocrit) 3.血液分析仪法 Hct = 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5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手工测定血细胞比容的方法较多,如折射计法、粘度法、比重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最准确,ICSH定为参考方法)。 温氏法(Wintrobe法),已属淘汰之列。 微量离心法:WHO定为首选常规方法。 2.血液分析仪法 目前常用方法。注意:当患者为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渗透压异常时,仪器法常会出现误差。

6 【质量控制】 1.手工法 避免以下因素:抗凝剂量不准确,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够。 2.血液分析仪法 注意Hct是否与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测定值的相关性。

7 【参考值】 Wintrobe法: 男性0.4~0.54 女性0.37~0.47 微量法: 男性0.47±0.04 女性0.42±0.05 【临床意义】 1.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 2.评估血浆容量稀释浓缩程度

8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

9 1.手工法 对同一抗凝血标本同时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血细胞比容测定。 (1)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 Hct
1.手工法 对同一抗凝血标本同时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血细胞比容测定。   (1)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 Hct MCV= ——————————— = ————(fl)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RBC (2)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 Hb MCH= ———————————— = ————(pg)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RBC (3)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 Hb MCHC= ——————————— = ————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Hct

10 2.血液分析仪 能直接导出MCV的值,再结合仪器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和MCHC(MCH=Hb/RBC,MCHC=Hb/RBC×MCV)。

11 【方法学评价】 1.MCV 血液分析仪设定的MCV值最大域值是360fl,可能包含红细胞团块,当红细胞凝集如冷凝集综合征可引起MCV假性增高;严重的高血糖症(葡萄糖高于600mg/L)可引起红细胞肿胀,使MCV假性增高。仪器法CV小于1%,手工法CV在10%左右。 2.MCH 高脂血症或白细胞增多症因血浆浊度增加而使MCH假性增高 3.MCHC 手工法MCHC的测定受到Hct(血浆残留或出现异常红细胞)和Hb(高脂蛋白血症、白细胞增多症)的影响。

12 【质量控制】 1.手工法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的测定必须用同一抗凝血标本,且所测定的数据必须准确。 2.血液分析仪法 必须注意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之间及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3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用于XB分析法或浮动均值法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MCHC是最为稳定的指标;任何一个参数如有3次>3%,或连续五次有2%~3%的变异,即表明仪器失控。用浮动均值法进行质控,每天标本>60份。

13 【参考值】 手工法:MCV 80~92fl;MCH 27~31pg; MCHC:320~360g/L。 血液分析仪法:MCV 80~100fl;MCH 27~34pg;MCHC:320~360g/L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贫血 正细胞贫血 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贫血 增高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减低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必须结合血液涂片来观察红细胞形态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15 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它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为客观和准确。 【检测原理】

16 【方法学评价】 仪器法测定了数万个红细胞后,由直方图导出RDW,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的程度。但MCV值只反映红细胞平均体积大小,不能代表红细胞之间体积的差异。 【质量控制】 RDW结果判断应结合临床及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同时分析RDW异常是否是由于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或双相性红细胞引起。 【参考值】 成人:11.6%~14.6%

17 【临床意义】 1.进行贫血形态学新的分类 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 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如果配合红细胞直方图,则更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病情和疗效。 2.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 RDW增大: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5%以上,但特异性不强。 3.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RDW一般增高,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一般正常。

18 七、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RET)计数
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非变性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ibomucleic acid,RNA),经煌焦油蓝(brilliant cresyl blue)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而得名。体积通常一般为7~9μm。 Heilmyer根据其发育阶段把它分为5型,ICSH分为4型(无Heilmyer 0型)。

19 【检测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用活体染色(煌焦油蓝等染液)方法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 用荧光染料(如吖啶橙、派若宁-Y、噻唑橙)使含RNA的网织红细胞着色,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计数并计算出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 3.血液分析仪法 原理与网织细胞计数仪法相似。

20 【方法学评价】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为手工参考方法;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间偏短,结果偏低,适宜于床边采血操作。 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多,耗时费力。

21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22 Miller窥盘

23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 流式细胞术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客观地将网织红细胞分成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igh fluorescent ratio,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iddle fluorescent ration,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ow fluorescent ratio,LFR),荧光强度越高,网织红细胞越幼稚。 对于化疗、放疗及移植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测、骨髓造血功能的分型有临床价值。

24 3.血液分析仪法 最新血液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法也可对Ret作分类计数,并提供与网织红细胞相关的多个参数:
红细胞绝对值(Rct) 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ct%) 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reticulocyte volume, MCVr)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reticulocyte hemoglobin distribution width , HDWr)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eticulocyt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CR) 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reticulocyt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 MCHCr) LFR、MFR、HFR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eticulocyte maturity index, RMI)RMI=(MFR+HFR)/LFR×100

25 4.网织红细胞参数 (1)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是评价红系造血的有效性,最简单的方法。 (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显微镜法: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红细胞数/L。 仪器法:直接测定网织红细胞数。 使用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更能准确反映骨髓造血的实际情况。

26 (3)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eticulocyte production index, RPI)
表示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一般而言,网织红细胞在血液中的生存期为2d左右。 为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计算偏差,用网织红细胞指数来反映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的相对速率。计算公式如下: 被测Hct RPI= Ret% × —————— × —— 正常人Hct (正常成人Hct:男性45%,女性40%)

27 【质量控制】 1.显微镜法 目视计数误差较大。 Miller窥盘法可减低误差。 2.仪器法 虽可数计数红细胞10 000~50 000个,但如存在Howell-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巨血小板,则可见假阳性。  【参考值】 1.显微镜计数法 成人:0.008~0.02或(25~75)×109/L。 新生儿:0.02~0.06。 2.仪器法

28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正常周围血Ⅲ型网织红细胞约为0.2~0.3,IV型约0.7~0.8,但骨髓红系明显增生时,可出现I型和II型网织红细胞。

29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造血恢复时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检查表现红系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2)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30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过程中,如Ret增高,表明治疗有效,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31 八、点彩红细胞计数 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的RNA在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此种红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

32 【检测原理】 点彩红细胞计数(basiphilic stippling count),用碱性亚甲基蓝液作血涂片染色,红细胞呈淡蓝绿色,颗粒显深蓝色;用瑞氏染色,颗粒呈蓝黑色。通常用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点彩红细胞数,换算成百分率。

33

34 【质量控制】 计数时必须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计数。 【参考值】 <3×10-4
【方法学评价】 目前仍用显微镜血涂片染色法 50个视野内点彩红细胞数 点彩红细胞(%)= ————————————— 5个视野内红细胞总数×10 【质量控制】 计数时必须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计数。 【参考值】 <3×10-4

35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 1.中毒患者 如铅、汞、银、铋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 2. 各类贫血 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此时网织红细胞增加常表示造血旺盛。

36 九、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手工法: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分钟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 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37 【检测原理】 1.魏氏法(Westergren法) 将离体抗凝血液置于特制刻度测定管内,垂直立于室温中,1h准红细胞层下沉的距离,用毫米(mm)数值报告。用枸橼酸钠抗凝。

38 2.血沉仪法 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linical Committee of Laboratory Standardization, NCCLS)(2000年)综合专家建议,参考方法用EDTA-K2抗凝。 (1)一般透光度法:血液经抗凝静置后,红细胞下降,红细胞与血浆分离,其界面随时间而下移,血沉仪用发光二极管和光电管检测此界面的透光度改变,得到血沉值并显示红细胞沉降高度H与对应时间t相关的H-t曲线。 (2)激光法:激光源对毛细血管微量血进行扫描,动态检测光密度变化,20秒扫描1000次。

39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魏氏法、潘氏法(Ланченков法)等,检测原理相似;其差别在于抗凝剂、用血量、血沉管规格、观察时间的不同,故各种方法的参考值不同。用这些方法测定的血沉值结果,均需要按贫血的程度予以校正。 魏氏法:用枸橼酸盐抗凝,简便实用。ICSH推荐魏氏法为血沉测定的参考法,并对器材和操作方法提出了严格的规定。 潘氏法:用血量少,适用于儿童。由于手指采血,易组织液混入,目前已很少使用。

40 2.血沉仪法 目前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为临床分析血沉测定结果提供新的手段。

41 【质量控制】 影响离体血液红细胞沉降的理化因素较为复杂。 红细胞:数量、表面积、厚度、直径和血红蛋白量有关。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主要因素有: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与总蛋白浓度无关。白蛋白带负电荷,细胞相互排斥,不利于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使红细胞沉降速度减缓;而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巨球蛋白等以及胆固醇、甘油三酯,能促进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加快红细胞的沉降。

42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3.血沉管与血沉架 4.抽血:持续时间、抗凝浓度等,避免溶血、脂肪血 5.温度

43 【参考值】 魏氏法: <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h。儿童:0~10mm/h

44 【临床意义】 常用但缺乏特异性试验,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1.血沉增快 (1)生理性:女性高于男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感染炎症物质,2~3d即可出现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 2)组织损伤及坏死

45 3)恶性肿瘤: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试验。
4)高球蛋白血症 5)贫血 6)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

46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 WBC ;leukocyte,LEU) 粒细胞(granulocyte,GRAN):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单核细胞(monocyte,M)

47 一、白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白细胞计数稀释液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 简便易行,影响因素较多,重复性差。 2.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重复性好。

48 【质量控制】 显微镜计数法,至今尚无公认而且成熟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规范熟练操作,掌握误差规律。 1. 经验控制 (1)红细胞数/白细胞数:500∶1。 (2)判断白细胞计数与显微镜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表):

49 表 血涂片上WBC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 2~4 (4~7) 4~6 (7~9)
2~ (4~7) 4~ (7~9) 6~ (10~12) 10~ ( 13~l8 )

50 2.常规考核标准(routine checking standard ,RCS)  
3. 变异百分率评价法 V为变异百分数 Xi为被考核者测定值 Xm为靶值

51 4.两差比值评价法 同一标本或同一患者在短时间内2次计数细胞数之差和2次细胞计数的标准差之比。 r为两差比值 x1、x2分别为第1、2次计数细胞数。  5.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 采用多个标本,每个均做双份计数,先计算每个标本的双份计数差,再计算双份计数标准差,然后求得变异系数(CV)及质量得分。 n为标本数 x1、x2表示同份标本两次计得结果。

52 【参考值】 成人:(4~l0)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6月~2岁: (11~12) ×109/L 【临床意义】 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53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传统显微镜分类法 血液分析仪分类法 【检测原理】 【方法学评价】 1. 显微镜法 能够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并可发现细胞形态及染色有无变化,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耗时,影响因素多,重复性较差,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筛检。

54 2. 血液分析仪法 三分群及五分类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 目前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

55 【质量控制】 1. 影响分类因素 (1)分布不均 (2)形态识别差异 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 室内和室间质控系统误差 2.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的因素 分类数量(100,200、…)不一,细胞95%可信限的值不一

56 3.涂片染色因素 4.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linical Committee of Laboratory Standardization,NCCLS):使用EDTA-K3 抗凝的静脉血,人工血涂片,Romanowaky液染色,“城墙式”移动法,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其他分类法:与此法比较时,需要4个熟练检验人员对同一张涂片,各计数200个白细胞(即总数为800个细胞)后,求出平均值来作为各类白细胞的靶值。

57 【参考值】 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参考值】 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2~7) 嗜酸性粒细胞 ~ (0.02~0.5) 嗜碱性粒细胞 ~ (0~1) 淋巴细胞 ~ (0.8~4) 单核细胞 ~ (0.12~0.8)

5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分裂池(mitotic pool) 成熟池(maturation pool) 贮备池(storage pool) 循环池(circulating pool) 边缘池(marginating pool)

59 粒细胞池granulocyte pool 早幼粒 晚幼粒 分叶核 循环池 逸出血 分裂池 成熟池 贮备池 管,进 边缘池 入组织
原粒 中幼粒 杆状核 早幼粒 晚幼粒 分叶核 循环池 逸出血 分裂池 成熟池 贮备池 管,进 边缘池 入组织 骨髓约10天 血液约 组织 Bone marrow h 1~2天 Circulating pool Mitotic pool Maturation pool Storage pool Margin pool

60 白细胞增高 暂时性:严寒暴热,边缘池释放 持续性: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贮备池粒细胞入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分裂池增大、细胞周期延长、血运转时间延长。 白细胞减低 暂时性:伤寒可能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 持续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破坏过多

61 (1)嗜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l09/L。
1)生理性增多: 年龄: 新生儿 6~9d: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 4~5岁:两者又基本相等 日间变化: 运动、疼痛和情绪,妊娠与分 娩吸烟者:高于非吸烟者30%

62 2)病理性增多: ①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缺血、坏死破裂。

63 局限性轻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可在正常范围,仅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
中等程度感染:白细胞(10~20) ×l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并伴有核左移。 严重全身性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则白细胞可达(20~30) ×l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性改变。

64 感染过于严重: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但核左移却很明显,此时患者多处于或接近于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状态。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在较大的手术后12~36h ,白细胞常达10×l09/L以上,急性心肌梗死1~2d内常见白细胞明显增多,可持续1周,与心绞痛鉴别。

65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可达(10~20) ×l09/L。 内出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仍可暂时保持正常范围,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有时可出现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66 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目前,白血病的分型依据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四类(MICM)检查。其中,细胞形态学(第一个:M)是基础。

67 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骨髓中,一般增至(10~50) ×l09/L(超过100×l09/L者较少)。

68 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超过10%。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达(100~600) ×l09/L ,早期无症状患者可在50×l09/L以下。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69 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白细胞数中度增高(大多<100×l09/L),多以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少见(<10%),常伴较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其他细胞均无明显变化。

70 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症(也可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71 (2)嗜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
白细胞减低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减低。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l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l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72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一些病毒感染
2)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低)表现。少数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

73 3)慢性理化损伤:有药物过敏史者比无药敏史者易受累;女性比男性易发病。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5)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

74 (3)嗜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75 1)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76 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核左移时常伴中毒性改变。核左移程度:①轻度左移(>5%)。②中度左移(>10%)。③重度左移(>25%)。 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77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78 2)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嗜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 ,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

79 2.嗜酸性粒细胞 下述。 3.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B)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超过参考值上限(>0.05×109/L) 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伴血清IgE水平增高。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 2)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嗜碱性粒细胞减低(basopenia)

80 4.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成人 >4×109/L 儿童 >7.2×109/L 4岁以下儿童 >9×109/L 1)生理性增多:

81 2)病理性增多: 病毒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疾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后淋巴细胞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 肾移植术排异:淋巴细胞绝对值可增高。 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相对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82 (2)淋巴细胞减低(lymphopenia):
接触放射线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83 5.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超过0.8×109/L。 1)生理性增多:儿童、生后2周、妊娠。 2)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疟疾、黑热病等 急性感染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 血液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单核细胞减低:临床意义不大。

84 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 )
主要作用: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破坏组胺,从而限制过敏反应。 【检测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85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 重复性差。 血涂片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分布趋边缘。准确性决定于血涂片制备质量。 2.血液分析仪法

86 【参考值】 成人:(0.05~0.5)×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年龄 日间变化: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 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

87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
(1)寄生虫病:可达10%或更多。 (2)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 (3)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88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
(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 感染期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恢复期暂时性增高。

89 3.嗜酸性粒细胞减低(eosinopenia)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伤寒极期。

90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2)观察手术和烧伤患者的预后 (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后,随即肌注或静脉滴注ACTH 25mg。 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刺激垂体前叶分泌ACTH 。

91 结果判断: ①正常情况:比注射前应减低50%以上。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而垂体前叶功能不良者:则直接刺激时减低50%以上,间接刺激时不减低或减低很少。 ③垂体功能亢进:直接和间接刺激均可减低80%~l00%。 ④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者:直接和间接刺激减低均不到50%。艾迪生(Addison)病,平均仅减低4%。

92 四、白细胞形态检查 【检测原理】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分析法 是目前识别血液细胞形态主要方法。 瑞氏和姬氏染色法均源于传统的Romanovsky染色法 2.血液分析仪法

93 【临床意义】 1.正常白细胞形态 细胞形态识别的4个基本要素: 细胞大小 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核/细胞质比例

94 2.异常白细胞形态 (1)嗜中性粒细胞 1)嗜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空泡 Döhle体 退行性变

95 3)棒状小体(Auer body):急性白血病的诊断鉴别。
2)巨多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 body):急性白血病的诊断鉴别。

96 4)其他异常形态粒细胞: 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Pelger-Huet畸形:常为杆状或分2叶(其间难成细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

97 Chediak-Higashi畸形: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有数个至数10个直径约2~5μm的包涵体,即异常巨大紫蓝或紫红色颗粒,为异常溶酶体。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98 Alder-Reilly畸形:在嗜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常伴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99 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与Dö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其他粒细胞、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100 (2)淋巴细胞 1)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多为T淋巴细胞。 Downey将其按形态特征分为3型: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最多见 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

101 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 淋巴细胞最敏感: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02 (3)浆细胞(plasma cell): 外周血出现浆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梅毒和结核病等。 异常形态浆细胞:

103 1)Mott细胞(Mott cell):桑椹样,为核蛋白体凝集物被溶解后形成空泡状。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多发性骨髓瘤等。

104 2)火焰状浆细胞(flame cell):内质网充满球蛋白所致。可发生于IgA型骨髓瘤中。

105 3)Russell小体 (Russell body) :胞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可能是粘蛋白凝集物或是内质网分泌球蛋白受阻。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Download ppt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Ht,HCT 或packed cell volume, PCV)"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