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馬勒的報告 第10組 組員介紹 組長:饒雅淳 組員:劉哲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馬勒的報告 第10組 組員介紹 組長:饒雅淳 組員:劉哲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馬勒的報告 第10組 組員介紹 組長:饒雅淳 組員:劉哲源

2 目錄 1.馬勒的生平 2.作曲介紹 3.心得感想和結尾 4.資料出處

3 1.馬勒的生平

4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馬勒為猶太裔的奧地利人,與布魯克納並稱為浪漫後期最偉大的兩大交響曲作曲家。
1860年7月7日出生,奧地利人。 馬勒為猶太裔的奧地利人,與布魯克納並稱為浪漫後期最偉大的兩大交響曲作曲家。 他早年於維也納音樂大學攻讀時,也兼在維也納大學修習哲學,並對華格納的音樂極為醉心,畢業後以指揮遊走歐洲各地演奏,1897年榮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總指揮,為該劇院帶來空前的全盛時期而聲名大噪。 布魯克納----> OAO是光頭ㄟ

5 當年幼的馬勒首次展露他音樂上的才能時,就獲得了父親的認同及鼓勵,兒時的環境對馬勒的音樂造成無比的影響, 家附近的軍樂隊無疑造成馬勒對進行曲的偏好, 整個成長過程中馬勒一家共埋葬了8個兒子。
死亡的陰影, 葬禮進行曲, 對逝去親人哀痛的過程, 復活的盼望, 兒童對天堂的想像…都是馬勒音樂環繞的主題。

6 其後馬勒應聘前往美國,先後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1907)及紐約愛樂管弦樂團指揮 (1909),聲名達到最高峰,可惜旋因操勞過度,而於1911年病逝於維也納,享年50歲。除了絢麗的指揮職事外,馬勒一生也潛心於作曲,作品以華格納風的長大交響曲。 馬勒說:「交響曲必須得要像這個世界一樣無所不包」。他無法停止對生命意義、存在價值、自然、大地、死亡、愛情等問題作長久且痛苦的思索。

7 作曲介紹 馬勒的創作範圍較窄,作品數量不多。其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交響曲和歌曲。馬勒的時代,正是德奧後期浪漫樂派邁入近代主義的過渡時期,其作品也反映了這種特殊風格。他的音樂,最初受華格納的顯著影響,後又融入理查史特勞斯的近代樂風。馬勒曾寫作九首龐大的交響曲與大地之歌,其中四首都含有聲樂部。其最大的特徵是近代化龐大的樂器編制,線條式效果宏偉的管絃樂法,曲式上自由大膽的擴張,並運用半音階和聲與變化豐富的旋律。

8 大地之歌 馬勒(Mahler,1860~1911)的「大地之歌」是接著第八號交響曲之後的創作,理當稱為「第九號交響曲」,但因為害怕死亡的陰影,故名命為「大地之歌」。這首曲子完成於 1908 年,1911 年馬勒死後才在慕尼黑舉行首演。 作品的靈感來自德國詩人貝特格(Hans Bethge)所翻譯的詩集「中國笛聲」,馬勒從中挑選了七首唐詩德文版為歌詞而寫成。雖然明尼蘇達交響樂團的編制不如作曲家所要求的那麼龐大

9 第五號交響曲 第五號交響曲是馬勒最常被演出、播放的作品,由於電影義大利導演維斯康提將其中的慢板樂章用在電影「魂斷威尼斯」而聞名。完成於一九零二年,此曲動用了複音音樂的寫作手法,甚至出現卡農、賦格和各種對位式變奏曲,一開始的齣版更是複雜萬分,不過經過修訂後,決定版的第五號交響曲要較親和一些。此曲帶有葬禮的暗示,從第一樂章的小號主題就浮現死亡這個始終不離馬勒心中的議題。

10 第九號交響曲 馬勒這位神經質的作曲家對於這個數字特別的敏感,他在第八首交響曲完成後,接著下筆譜寫下一首交響曲時,只在標題上寫了「Das Lied von der Erde大地之歌」,副標「一首交響曲給男高音、女低音以及管絃樂團」,而非傳統的數字。儘管小心翼翼的避諱這個數字,但到最後他還是寫下了本專輯收錄的第九號交響曲,不幸地是,這首作品真的成了馬勒最後一首完成的交響曲。創作於1909至1910之間,時逢馬勒愛女辭世的打擊以及得知自己健康惡化的消息,馬勒在混亂的思緒心情中創作,以傳統的四個樂章構成,以慢板旋律開始,全曲演奏時間總長約90分鐘。

11 歌曲欣賞 大地之歌: 第五號交響曲: 第九號交響曲:

12 3.心得感想和結尾 有這個機會做這個報告很開心,能夠讓我認識馬勒的生平與作品,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做這種活動,不過用電腦用的有點累,一直查資料脖子酸死了,不過很有趣,期待下次的報告。

13 資料出處 馬勒的生平簡介 –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學習網:
愛樂電台 - welcome to e-classical:


Download ppt "馬勒的報告 第10組 組員介紹 組長:饒雅淳 組員:劉哲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