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4高考文言文复习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14高考文言文复习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4高考文言文复习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

2 考点阐释 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能力层级为B。

3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每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看,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降低。“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2011年《考试说明》明确划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死板的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用法的能力。

4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

5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一

6 一、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分句。 表示并列关系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 *图穷而匕见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修饰关系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表示因果关系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 二、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并列连词,和 目的连词,来 修饰连词 修饰连词 并列连词

9 6、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10、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并列连词 因果连词,因而。 因果连词,因而。 修饰连词 并列连词

10 11、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承接连词,然后 转折连词,却 目的连词,用来 递进连词,并且 假设连词,假如

11 1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既而儿醒,大啼 19、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2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转折连词,却 修饰连词 复音虚词,不久 递进连词,并且 修饰连词/转折连词

12 虚词小故事——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13 虚词小故事——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14 虚词小故事——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 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

15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二

16 一、疑问代词。表询问或反问。 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可译为 “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常前置,可译为“哪里” “什么(东西)” 。 *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示询问,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17 二、副词。 1.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常与“其”连用。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三、复音虚词“何如”,译为“怎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18 1、徐公何能及君也?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疑问副词,怎么 疑问代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 程度副词,多么 程度副词,多么

19 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7、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8、何陋之有? 9、然则何时而乐耶? 10、何由知吾可也?   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 疑问代词,作宾语,什么 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 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 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

20 虚词小故事——何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1. (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   2. (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   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 (疑问代词,可译什么)  

21 虚词小故事——何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译什么)   7.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8. (复音虚词,可译为怎么样)  

22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三

23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等。 *儿寒乎?欲食乎? 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5.表句中停顿,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4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地点、时间等,根据语境不同,可以有多种译法。(在、对、比、向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用作助词。常出现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5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语助词,表反问 形容词词尾 介词,和、同 语助词,表感叹 介词,在

26 6、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7、以吾一日长乎尔。 8、危乎高哉! 9、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形容词词尾 介词,表比较 形容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 介词,对

27 1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2、曰:壮士,能复饮乎? 1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14、知不可乎骤得。 15、相与枕藉乎舟中 语助词,表反问 语助词,表疑问 语助词,表疑问 句中语助词,表停顿 介词,在

28 虚词小故事——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29 虚词小故事——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译“……的样子”)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30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四

31 一、用作副词 1. 于是,就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 2. 才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3. 竟然、却、反而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 只、仅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 帮助判断,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2 二、用作代词 1. 人称代词: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指示代词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固定句式 无乃……乎,翻译为“恐怕……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3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才 副词,表判断 副词,表转折,却 副词,表承接,再 副词,表转折,竟然

34 6、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7、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副词,表承接,就 代词,这样 代词,你的 副词,才 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35 虚词小故事——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1. 副词,表承接,于是   2.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的” 3. 作判断词,相当于 “是”、“就是” 4. 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 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36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五

37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的”“你”。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 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8 二、用作连词 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用作副词 1、表揣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 2、表反诘语气 *其孰能讥之乎? 3、表婉商语气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4、表祈使语气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9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4、至于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他的 助词,不译 / 指示代词,那个 代词,你 副词,多么 代词,其中

40 6、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7、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8、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0、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连词,是……还是 副词,难道 代词,我 代词,代水 副词,表祈使,一定

41 1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1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副词,表推测,大概 代词,他们 代词,其中 代词,那 代词,他们

42 虚词小故事——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 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 焉敢如此?   1. (代词,可译为他的)   2. (代词,可译为他)       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 (连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43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44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8. (代词,可译为其中) 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 (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 (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45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六

46 一、用作连词 1.并列关系。并且。 *河汉清且浅。 *河水清且涟漪。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转折关系。然而,可。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

47 二、用作副词 1. 将,将要。 *不出,火且尽。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2.暂且,姑且。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三、【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48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示赵弱且怯也。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6、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连词,表递进 副词,将 连词,表并列 副词,暂且 况且,再说 连词,表并列

49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9、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10、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1、不出,火且尽。 连词,表转折 副词,将 副词,暂且 连词,尚且 副词,将

50 虚词小故事——且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1. (副词,暂且)         2. (连词,并且)       3. (副词,将要)   4. (连词,表并列)   5. (连词,尚且)

51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七

52 一、句末语气助词 1. 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 表陈述、解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感叹。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表反问、疑问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5.表祈使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二、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3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6、廉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表陈述 助词,表疑问 助词,表解释 助词,表感叹 助词,表陈述、解释 助词,表判断

54 7、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9、余闻之也久。 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1、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1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助词,表解释 句中语助词,表停顿 句中语助词,表停顿 助词,表反问 助词,表祈使 助词,表陈述、解释

55 虚词小故事——也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1. (助词,句中表停顿)   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 (句末语助,表祈使语气)   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 (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56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八

57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涯若比邻。 2、比得上、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 “你”“你们”。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如果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四、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58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视之,形若土狗。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连词,假如 代词,你 动词,像 动词,好像 代词,你

59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10、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1、独乐不若与人乐。 动词,相似,相仿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假如 固定结构,至于 动词,像 动词,比得上

60 虚词小故事——若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 (连词,如果)       2. (代词,这样,这,如此)     3. (动词,像,如) 4. (代词,可译为你) 5. (连词,或、或者) 6. (助词 ,放在开头,“至于说……” )

61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九

62 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用作助词。 1、后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为……所】表示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仲卿母所遣。

63 三、复音虚词。 1、【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64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所字结构 复音虚词,……的原因 助词,所字结构 助词,所字结构 助词,表被动

65 6、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0、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助词,表被动 复音虚词,所说的 复音虚词,……的原因 助词,表被动 助词,所字结构

66 虚词小故事——所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1. (可译为……的原因) 2. (表示被动)     3. (“所+动词”结构,“所居位”指“所居之位” )

67 虚词小故事——所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4. ( “所+动词”结构,说的话) 5. ( “所+动词”结构)     6. (可译为用来……,……的方法)

68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

69 一、用作动词意为“到…去”或“往”、“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二、用作代词   1、人称代词。代人、事、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

70 三、用作助词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结构助词,“的”。 *多于南亩之农夫。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顷之,执一象笏至。 *填然鼓之。

71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3、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夫晋,何厌之有? 5、纵一苇之所如。 结构助词,取独 代词,代璧 结构助词,的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动词,到……去

72 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音节助词,不译 结构助词,取独 代词,这样/代词,代秦国 动词,到……去 代词,我

73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是寡人之过也。 1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动词,到……去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取独 结构助词,取独 代词

74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8、填然鼓之。 1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20、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去 音节助词,不译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

75 虚词小故事——之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 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 (动词,译为到、往) 2. (代词,译为他) 3.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 (代词,译为这样) 5. (代词,译为这件事)

76 虚词小故事——之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 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6.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 (助词,译为的) 9. (代词,译为我)

77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十一

78 一、作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是”等(翻译较为灵活,视语境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二、作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9 三、作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替”“给” *公为我献之。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表示被动关系。*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0 1、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3、疱丁为文惠君解牛。 4、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介词,表被动 介词,表原因 介词,替 动词,发出 助词,表疑问

81 6、乃为装遣荆轲。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9、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10、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动词,收拾、整理 动词,治理/介词,表被动 介词,表目的 介词,对着 介词,替

82 11、何乐而不为? 1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何也? 1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15、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做 介词,表原因 介词,表被动 动词,呈现 动词,认为

83 虚词小故事——为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1. (介词,可译为因为) 2. (动词,可译为是)     3. (介词,可译为对、向) 4. (介词,可译为被) 5. (动词,可译为做)

84 虚词小故事——为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6. (动词,可译为做) 7. (介词,可译为为了 )     8.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9. (介词,可译为替 ) 10. (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85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二

86 一.兼词兼有介词加代词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之” “于此” “于何”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那里) *青麻头伏焉。(在那里)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于这件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这篇文章)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代草木)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割鸡焉用牛刀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87 三.助词 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感叹、疑问、反问等语气,可译为“了、啊、呢”。 *于是余有叹焉。 *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或师焉,或不焉。 3.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88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置杯焉则胶。 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助词,感叹语气 兼词,在那里 助词,感叹语气 助词,句中停顿 助词,陈述语气

89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犹且从师而问焉。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疑问代词,怎么 代词,代老师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兼词,在那里 助词,陈述语气

90 虚词小故事——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1.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 (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 (代词,可译为“哪里” )

91 虚词小故事——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 (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 (代词,可译为他们)

92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三

93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王好战,请以战喻 *奚以知其然也。 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    *秦亦不以城予赵。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94 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来”“用来”“以致”等。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5 三.用作动词 1.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96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连词,因为 连词,用来,表目的 介词,把 连词,因为 介词,因为

97 连词,表修饰 6、箕踞以骂。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忽魂悸以魄动。 9、樊哙侧其盾以撞。 10、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为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介词,因为

98 11、斧斤以时入山林。 12、以勇气闻于诸侯。 1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4、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5、封之以膏腴之地。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连词,表承接或结果 连词,表目的 介词,用或拿

99 1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7、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8、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9、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20、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连词,因为 助词,表方位 动词,做 名词,原因 固定结构,把……作为

100 虚词小故事——也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101 虚词小故事——也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102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 (介词,可译为因) 11. (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03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12. (介词,可译为在) 13. (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 (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 (动词,可译为用)

104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四

105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赠送)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帮助)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结交)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一、用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如: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赠送)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帮助)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结交)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吾与点也。(赞同)

106 二、用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连接并列词语,两个词语可互换)如:
三、语气助词。通常写作“欤”。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蜩与学鸠笑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07 四、介词。译“和”“跟”“及”“替”等(前后两个词语不能互换)。如:
五、“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可译为“与……相比,谁更……"。如: 吾孰与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08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遂与之俱出。 连词,和、以及 介词,替 连词,和 动词,结交,亲附 介词,和、同

109 6、微斯人,予谁与归。 7、则与一生彘肩。  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与? 9、当与秦相较。 10、失其所与,不知。 介词,同、和 动词,给 通“欤”,语助词 替词,和 动词,结交,“所与”译为“同盟者”

110 虚词小故事——与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1. (动词,译为赞许)   2. (动词,译为给予)   3. (语气助词,表感叹)   4. (介词,译为和)   5. (动词,译为对付)  

111 虚词小故事——与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6. (动词,译为参与)   7. (动词,译为结交)   8. (动词,译为帮助)   9. (语气助词,表疑问)

112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五

113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4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假如)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5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入则孝,出则悌。

116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美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 二、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7 副词,表判断,是 1、此则寡人之罪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欲速则不达。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连词,表承接,就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假设,就

118 6、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7、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9、叩其门,则其妻应声出。 10、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然而 固定结构。这样的话,那么 连词,表承接,就 连词,表承接,就

119 虚词小故事——则   “此1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1. (用于判断句,译为“就是”,“是” ) 2. (连词,让步关系,译为“倒是” ) 3. (连词,假设,译为“那么”“那就” “就” ) 4. (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

120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 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5. (连词,并列) 6. (连词,转折,译为却) 7. (连词,表承接,译为“原来是”“原来 已经”)

121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六

122 一、用作结构助词。 1、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或物)” *灭六国者,六国也。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不译。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23 3、放在时间词、数词的后面,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用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124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此三者,吾遗恨也。 助词,起提顿作用 助词,……的君王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起提顿作用 助词,“……事”

125 6、何者?上下之分也。 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0、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语助词,表疑问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起提顿作用 助词,“……土地” 语助词,用于时间词之后,不译

126 虚词小故事——者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1. (助词,起提顿作用) 2. (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3. (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不译) 4. (放在数词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127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七

128 一、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等。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因人成事。 二、用作连词。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因拔刀斫前奏案 *相如因持壁却立

129 三、用作名词。译为“原因”“机会”等 *于今无会因 四、用作动词。译为“沿袭”“跟着”等 *蒙故业,因遗策。

130 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不如因厚遇之。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介词,凭借 介词,趁机 动词,接着 介词,凭借、依靠 连词,于是

131 6、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7、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8、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9、我欲因之梦吴越。 10、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连词,于是 介词,趁着 介词,顺着 介词,根据 连词,于是

132 虚词小故事——因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 (介词,根据) 3. (名词,原因) 5. (副或连,于是) 2. (动词,沿袭) 4. (介词,趁着)

133 虚词小故事——因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6. (介词,凭借) 8. (介词,通过,经过) 10. (连词,因为) 7. (介词,经由) 9. (介词,因为)

134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与练习之十八

135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 “从” 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向”“对”“同” “给”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告之于帝。

136 3.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4.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照应。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137 二、复音虚词 1.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于是。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2.放在谓语之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138 1、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故燕王欲结于君。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介词,到 介词,在 介词,与…… 介词,表被动 介词,表被动

139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10、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被动 复音虚词,在这时 复音虚词,在这件事上 介词,对 介词,表比较

140 虚词小故事——于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1. (助词,动词词头)   2. (介词,对于)   3. (介词,可译为到)   4. (介词,比)   5. (介词,被)  

141 虚词小故事——于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6. (介词,在)   7. (介词,“对”或“向”)   8. (同现代汉语,“于是”)   9.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

142 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Download ppt "2014高考文言文复习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