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遷 掌握改革開放下中國出現甚麼社會民生問題. 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遷 掌握改革開放下中國出現甚麼社會民生問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遷 掌握改革開放下中國出現甚麼社會民生問題. 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遷 掌握改革開放下中國出現甚麼社會民生問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遷 掌握改革開放下中國出現甚麼社會民生問題

3 「三大件」的變化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大家熟知的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在上世紀60、70年代曾被大家稱為「三大件」及富有的標誌。在改革開放後,這些「老三件」不斷被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話、空調、音響、電腦、汽車等「新三件」所取代。 家住在福建省的老人告訴筆者,上世紀70年代人們擺婚宴時,男方通常會準備好「三大件」,即手錶、縫紉機及自行車作為聘禮。那時「三大件」是可以說是男子成家立室的必需品。到了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結婚時除了「三大件」外,增添家具是少不免的指定動作,大木櫃、組合櫃是那時人民的心頭好。老人總結,上世紀60、70年代曾經備受推崇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了80年代初便悄然讓位,換成了「黑白電視機、洗衣機、收音機」這「新三件」;而到了80年代中後期及90年代,「彩電、音響、全自動洗衣機」又替代了80年代前期的「老三件」。

4 「三大件」的變化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至於現在結婚的新「三大件」,老人告訴筆者現在變化太大,已經說不上來。因為冷氣機、冰箱、液晶電視和電腦等過往的奢侈品,已經是現在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費品,比較有條件的還會買輛小汽車代步。 資料來源:節錄自內地某報章, 20/11/2008

5 「三大件」的變化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1. 根據上述資料,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前期、80年代後期的「三大件」 分別是甚麼?
1. 根據上述資料,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前期、80年代後期的「三大件」 分別是甚麼? 70年代 :手錶、縫紉機、自行車 80年代前期:黑白電視機、洗衣機、收音機 80年代後期:彩色電視機、音響、全自動洗衣機

6 「三大件」的變化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世紀70年代以來,「三大件」不斷被替代的主要原因何在?你認為 這與中國改革開放有甚麼關係? 改革開放令市場出售的產品愈來愈多,人民亦因為經濟現況改善,有能力購買推陳出新的產品,改善生活素質,這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改善人民生活的成效。

7 「三大件」的變化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3. 假若要為現今21世紀的中國選出「三大件」,你會有甚麼建議? 你選 擇的準則又是甚麼?
3. 假若要為現今21世紀的中國選出「三大件」,你會有甚麼建議? 你選 擇的準則又是甚麼?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答案:現時在內地的三大件可以包括洗衣機、液晶彩電、攝像機、摩托車、空調、冰箱、電腦、手提電腦、小別墅及小汽車。

8 改革開放與國家發展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甚麼是人類發展指數?
自聯合國於1990年發佈《人類發展報告》以來,人類發展指數 (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一直被用作評估世界各國人類發展的水平,其計算方法是分別從以下三方面,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進行量度: 1、出生時預期壽命,反映該國人民的壽命和健康狀況; 2、成年人識字率(佔三分之二比重)與小學、中學、大學綜合入學率 (佔三分之一比重),反映人民的平均識字水平; 3、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反映人民是否有足夠資源維持有素質的 生活。

9 改革開放與國家發展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二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處於歷史最高水準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發佈《2007/08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為中國人報喜。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使中國人類發展指數正處於歷史上的最高點,接近「高人類發展國家」的要求。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只是僅僅高於低人類發展國家水準的0.53;但約30年後就上升到接近高人類發展國家的水準0.781;發展指數的國際排名從1991年的101位上升到2007年的81位,而中國在當中的人類發展關鍵性指標,已經可以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比較。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 (1975 –2008年) 年 份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8 人類發展指數(1為最高) 0.53 0.559 0.595 0.634 0.691 0.732 0.781 註:人類發展指數介乎於0至1之間,指數在0.8或以上為高度人類發展地區,在0.5至 之間為中度人類發展地區,在0.5以下為低度人類發展地區。 資料來源:節錄自內地某報章,17/11/2008 資料來源:節錄自內地某報章,17/11/2008

10 改革開放與國家發展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1. 根據資料一、二,試指出改革開放前後中國人類發展指數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僅高於低人類發展國家水準的0.53;改革開放30年後,則上升至接近高人類發展國家水準 的0.781。發展指數的國際排名亦隨之上升,於2007年居81位。

11 改革開放與國家發展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2.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的變化,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有甚麼成就?
人類發展指數的變化,反映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醫療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生活水平,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中國已脫離低度人類發展國家的行列,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拉近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

12 細閱以下資料,你認為該事件暴露了甚麼社會問題?
毒餃子事件 食品安全問題 三鹿毒奶粉事件 假雞蛋

13 民工問題: 外出城市打工的父母,獨留年幼的孩子於鄉間
細閱以下資料,你認為該事件暴露了甚麼社會問題? 一到年尾,各大城市湧現民工回鄉潮 「留守兒童」 城鄉差距: 大量農村人口湧到城市尋找工作 民工問題: 外出城市打工的父母,獨留年幼的孩子於鄉間

14 計劃生育與人口問題 細閱以下資料,你認為該事件暴露了甚麼社會問題? 一孩政策 廣東學者 籲解禁一孩政策
25/3/2008 廿年後中國一成男性難找老婆 /8/2006 計劃生育與人口問題

15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改革開放普遍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亦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模式
但在變遷的過程中,改革開放亦同時衍生了不同的社會問題

16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1 三農問題 農民 農村 農業 農村被視為糧食生產基地,缺乏長遠 的投資建設
農村被視為糧食生產基地,缺乏長遠 的投資建設 國家改革重點集中於發展城市經濟, 未能兼顧「三農」(農業、農村、農 民)的發展需要 農業生產技術滯後,造成農村和農 民貧困的局面  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工作  農村和農業發展出現惡性循環, 形成「三農問題」

17 概念釐清 三農問題 「三農」最先由經濟學家溫鐵軍提出,指的是農村、 農業和農民 而「三農問題」則特指中國農村、農業、農民因貧
富懸殊和農村人口流失等現象而產生的社會問題 農民問題是指農民收入低、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 農村問題主要指農村發展落後及基礎建設不足,缺 乏其他產業發展,導致農村經濟不發達 農業問題主要指農業技術落後,令農民生產質量低 而收入不足

18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1 三農問題 2004年,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 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 見》
中央政府積極解決農村發展滯後的 問題 2004年,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 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 見》  採取「多予、少取、放活」的農 業政策 2006年十一五規劃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改革

19 思考點 中國國務院農村部部長韓俊指出:「三農在中國是難中之難,如果三農問題解決不了,中國的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學生自由作答)參考答案:我同意。首先,三農問題是建國以來農業政策遺下的問題,成因相當複雜,難以解決,因此稱為「難中之難」絕不為過。其次,改革開放推動國家現代化,以全民「走向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若農民的貧困處境不獲改善,現代化自然是一句空話。 你是否同意中國官員韓俊對三農問題的意見?為甚麼?

20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2 地域差距 東部城市:天津 西部城市:貴州 高收入階層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資 源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 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 高收入階層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西部城市:貴州 低收入階層則主要集中於中部和 西部地區 當中以西部地區最為貧困 2000至2003年的東西部人均國民 總值的差距,由7548元擴大至 元

21 知識補給庫 中國東部、中部及西部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者按經濟發展程度,將中國劃分為東部、中部及西部三個區域。中央政府會因應各區域的發展程度,制定針對性的經濟發展方案。 東部 中國東部指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廣東、海南等省區。這區域的特色是受惠於早期改革開放,區內城市已有較佳的經濟發展基礎;而且由於教育水平較高,有利於發展高科技產業。

22 知識補給庫 中國東部、中部及西部 中部 中部 中國中部指黑龍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區。這區域的特色是人口稠密,有潛力發展勞動密集形産業,部分地區也是中國的糧食主要產區。

23 知識補給庫 中國東部、中部及西部 西部 中國西部則指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省區。西部地區的面積廣大,人口稀少,經濟發展落後,但資源豐富。近年來,中央政府開始進行開發大西北的工作。

24 思考點 2006年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試根據地圖,比較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各省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東部地區的收入明顯較高,廣東省及福建省等地區收入均在20,000元以上;中部地區收入則處於中等水平;西部地區的收入最低,有些省份例如甘肅、雲南的收入甚至低於10,000元。

25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3 城鄉差距  城鄉差距不斷擴大 目前,有接近八千萬的貧困窮戶居住在 落後的農村和山區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政府主要在沿海城 市發展市場經濟 農村的勞動力向城市大量流失  城鄉差距不斷擴大 目前,有接近八千萬的貧困窮戶居住在 落後的農村和山區  自然條件差,不易累積資金改善交通、 通訊等基建  阻礙當地的經濟發展 年輕的農村勞動力因農村貧窮而流向城市,形成惡性循環

26 思考點 三農問題造成農村貧困,令農村的發展落後,因而與城市出現城鄉差距問題。而改革開放重點發展沿海城市,令這些城市所在的東部地區,與貧窮的內陸農村所在的中部、西部地區之間,出現嚴重的地域差距問題。 三農問題、地域差距、城鄉差距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27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4 貧富懸殊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讓一部分人 先富起來」的發展方針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讓一部分人 先富起來」的發展方針 希望藉發展沿岸城市的產生滲漏效應,帶動 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 東部沿海城市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東部以外大部分地區仍舊窮困  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堅尼系數由1978年的0.33,上升至2006年的

28 概念釐清 滲漏效應 滲漏效應是德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Hirschman) 提出的經濟學概念
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不應該給予貧困階層或低度發展地區特別的經濟優惠和支援 政府應優先發展一些有經濟潛力的地區或產業,藉這些地區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 改革開放的構思與滲漏效應的理論不謀而合。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令當地出現大量勞動力需求,藉人口流動增加了中西部地區人民的工作機會

29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5 民工問題 由於城市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大量農民 湧進城市工作  受企業和僱主剝削
由於城市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大量農民 湧進城市工作  受企業和僱主剝削  基於戶口政策,未能獲得基本權利 和合法權益  造成民工問題

30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5 民工問題 (1) 戶口制度與民工待遇 過去20年,有近兩億民工從鄉村移入城市
受戶口制度的限制,遷移到城市的民工必 須向公安部門登記,領取暫住證  費用昂貴 + 手續繁複 未能領取 淪為「非法移民」,不 能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 領 取  始終不屬城市戶口,在住 宿、教育等遇上困難  須額外支付特別費用

31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5 民工問題 (1) 戶口制度與民工待遇 由於長期在城市工作,不少民工在城市 組織家庭
由於長期在城市工作,不少民工在城市 組織家庭 現時城市的民工家庭大約有2000萬名子女 民工子女須繳交較高的學費  民工家庭難以負擔  轉移去為民工子女專門開辦的學校  這類學校未獲牌照,教育質素低 某些民工子女的學校被地方政府以環境 不佳而強行關閉  大量民工子女失學

32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5 民工問題 (2) 資方剝削 某些企業的僱主利用民工的暫住身分, 對他們進行剝削
某些企業的僱主利用民工的暫住身分, 對他們進行剝削  低工資 + 拖欠薪金 2006年的《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 調查報告》,民工的月薪平均為966元, 屬偏低水平 2008年,政府推行《勞動合同法》, 旨在改善民工的工作待遇 但是,民工被歧視和剝削的現象仍十分普遍

33 思考點 首先,在中國內地有法不依的情況仍然普遍,不少企業均沒有根據《勞動合同法》與民工簽訂合同。其次,民工從遙遠地方來到城市工作,由於教育水平不足,加上尋找工作困難,一般寧願忍受工廠東主的剝削,也不透過法律向政府作出申訴。 為何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民工被剝削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

34 奴隸工 知識補給庫 除了民工問題以外,中國城市還存在奴隸工問題。 2007年6月,山西省政府救出大批在黑磚窰被囚禁多年的工人
他們多是外省年輕農民,被誘騙到山西磚場囚禁和工作 山西省在10多年前已被發現過有奴隸工,但省政府一直置若罔聞,到中央下令調查後,才揭發令人震驚的奴隸工問題

35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6 通貨膨脹問題 1949年後,實行計劃經濟,由國家劃一控制 價格,故此不存在通貨膨脹問題
1949年後,實行計劃經濟,由國家劃一控制 價格,故此不存在通貨膨脹問題 改革開放後,在自由市場的運作下,求過於供 的情況導致物價不斷上漲 80代末至90年代初,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  中央政府於1986年,推行價格雙軌制  希望在市場價格上漲時,官方以較低價出 售貨品  但官員卻操縱資源分配,高價售出官方貨品  造成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

36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6 通貨膨脹問題 經濟發展快速  購買力及對貨品的需求大增  物價逐年上升
部分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盲目投資,加劇通貨膨脹 的壓力  中央宏觀調控

37 宏觀調控 概念釐清 宏觀調控是指中央政府以行政方法,調節和控制國家經濟過熱的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曾先後進行了5次宏觀調控,針對性地控制通貨膨脹、房地產投資過熱等經濟現象 中央政府以擴大物品供應、限制外地人購買住屋等行政手段,試圖消除因經濟發展過快而湧現的危機

38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7 計劃生育與人口問題 為了控制人口增長,中央政府於 1984年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
為了控制人口增長,中央政府於 年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  城市居民只淮許生一個孩子  農村居民只可生一個男孩 中國官方統計,若沒有實行一孩 政策,中國人口會達17億 計劃生育的問題  農村偷生嚴重  人口性別結構失衡  出現拐賣兒童問題

39 思考點 計劃生育在城市實行比在農村更嚴格,這是由於農村仍屬小農經濟,農民家庭生產時需要大量人力,故此政府允許農村家庭若生育第一胎是女嬰,可經法律程序申請生育第二胎。 城市  只准許生一個男 孩或女孩 農村  只可生一個男孩, 如生育一個女孩, 必須隔四年並經 過批准才可以生 育第二胎 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和城市的內容有所不同,你認為原因何在?

40 關愛女孩行動 概念釐清 近年來中國性別結構問題日趨明顯,男多女少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各地方政府紛紛推行了「關愛女孩行動」
「關愛女孩行動」是要改變人們認為只有男孩才能繼承祖業、延續香火的傳統生育觀念,向人們宣傳「優生、優惠、優待計劃生育女兒」的政策,強化生男生女順其自然,及消除性別歧視的意識 政府亦頒佈《民法通則》、《勞動法》、《教育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規,讓公眾認識婦女和兒童的合法權益 此外,有關當局亦會嚴厲打擊溺棄女嬰和非法進行胎兒性別鑑別等違法行為

41 1.1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民生問題 1.1.8 消費模式的轉變 改革開放後,國民的消費力加強 消費以日常用品為主,如食品、家電
隨著社會上中產階層數目不斷增加,出 現了炫耀性消費的情況 高等教育迅速發展  一批的年輕專業 人士 中產人士對住房和醫療保健的需求日 趨殷切 社會的服務業消費和高價消費成為主流

42 概念釐清 炫耀性消費 炫耀性消費是19世紀末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提出的概念
當人購買商品超出實用和生存所需的時候,其購買目的就是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消費能力,展示社會地位 經濟發展令很多中國人富裕起來,他們會購買一些價格高、名貴及稀有的東西,以表達他們和其他階層的分別 這現象除了造成物質崇拜等不良社會風氣外,亦會浪費社會資源

43 思考點 中國現時有1.85億中産階層;到了2015年,中國的中産人口將上升至3.34億,成爲世界第一。
是的。因為只有中產階層或以上的收入才能支持炫耀性消費,而由於他們數目不斷增加,令炫耀性消費在中國社會流行,成為了普遍的社會現象。 中國現時有1.85億中産階層;到了2015年,中國的中産人口將上升至3.34億,成爲世界第一。              5/12/2008 中產階層人數的增加是否炫耀性消費行為流行的主要原因?

44 社會財富大增? 生活水平提高? 三農問題? 民工問題? 貧富懸殊? ……
總結本議題所學,你認為「改革開放」對社會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還是負面多於正面呢? 社會財富大增? 生活水平提高? 三農問題? 民工問題? 貧富懸殊? ……

45


Download ppt "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遷 掌握改革開放下中國出現甚麼社會民生問題. 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遷 掌握改革開放下中國出現甚麼社會民生問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