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作業系統概論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第二版(2nd Edition) 賈蓉生 胡大源 林金池 編著

2 第一章 導讀(Introduction) 1-1 簡介 1-2 本書主要內容 1-3 Java 系統程式 1-4 專有名詞索引
1-5 習作習題 1-6 光碟使用

3 1-1 簡介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是學習電腦的基礎課目,內容含及電腦系統之結構、執行管理、儲存管理、資料傳遞、網路應用、與保護安全等項目。在未來學習電腦的大道上,這些項目提供了一個輪廓,可令讀者胸有成竹地向前邁進。

4 1-2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內容概分七篇,內容包括概論、行程管理、儲存管理、輸入輸出、分散式系統、保護與安全、與應用系統。

5 1-3 Java 系統程式 本書內容是人與機器間之介面--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其中有許多觀念的描述(Descriptions)、執行方法的演算(Algorithms) 等均需以一個眾所認同的語言型態來表示,本書採用具有物件導向意義(Object-Oriented Approach) 之Java語言。有關Java系統之架構,讀者可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

6 1-4 專有名詞索引 為了幫助讀者整理專有名詞,本書編輯中文專有名詞索引約1,000個(如附錄D),以筆劃查閱;英文專有名詞索引約1,000個(如附錄E),以字母查閱。其中質量幾已涵蓋所有中英文專有名詞,足夠儲備讀者未來閱讀原文書籍或期刊的能力。

7 1-5 習作習題 作業系統是學習電腦的基礎課目,也是各重點考試的必考科目,如升學考試、公職考試、甚或求職考試等。本書將各章節重點內容整理成各類考題,對準備考試有最全面性、深入性的幫助。有關習題答案,讀者可向碁峄圖資公司或作者以 直接索取。

8 1-6 光碟使用 本書隨書附光碟一片,內容有Java安裝程式(System)、範例應用程式(Program);另於出版書局附教學光碟一片,內容有教學投影(Ppt)、習題解答(Ex)、Java安裝程式(System)、範例應用程式(Program)。

9 第一篇 導論(Over View) 作業系統(Operating) 是一組系統程式(System Program),介於使用者(User) 與電腦硬體(Hardware) 之間,幫助使用者方便使用,監督電腦有效執行。 作業系統內容複雜,範圍龐大,為了讓讀者在深入研讀之前,有一粗略全盤概念的認識,本篇就基礎觀念、電腦系統結構、與作業系統架構先作介紹。

10 第二章 基礎概念(Introduction)
2-1 簡介 2-2 大型電腦系統(Mainframe Systems) 2-3 微型電腦系統(Microcomputer Systems) 2-4 多處理器系統(Multiprocessor System) 2-5 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2-6 習題(Exercises)

11 2-1 簡介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是一組系統程式,用於支配(manage) 電腦本機硬體及週邊設備等資源之使用,並促進使用者方便使用(conveniently)、有效使用(efficiently)。

12 圖2-1

13 2-2 大型電腦系統(Mainframe Systems)
通常大型電腦具有強大綜合性的功能(如IBM370),可同時執行單一工作(Job)、或多個工作,因不同之需求,作業系統可類分為批次系統(Batch Systems)、即時系統(Real-Time Systems)、多工系統(Multi-programmed Systems)、與分時系統(Time-Sharing Systems) 等。

14 2-3 微型電腦系統 (Microcomputer Systems)
微型電腦有:個人桌上型電腦系統(PC或稱Desktop)、筆記型電腦系統(Notebook或稱Laptop)、手持式電腦系統(Handheld) 等。 PC微型電腦快速發展於1970s年代,與大型電腦(Mainframe) 比較,微型電腦硬體資源較少但便宜;使用者單純,通常是由一個使用者霸佔使用。因此其作業系統之設計自與大型電腦不同。

15 2-4 多處理器系統 (Multiprocessor System)
一台電腦一個CPU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既使是新型電腦亦多是如此配置,擁有一個主CPU處理器。一台電腦若擁有多個處理器,其作業系統將對應於多處理器系統(Multiprocessor System), 多處理器系統可類分為對稱多處理器系統(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與非對稱多處理器系統(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16 圖2-4-1

17 圖2-4-2

18 2-5 分散式系統 (Distributed System)

19 圖2-5-1

20 圖2-5-2

21 2-6 習題(Exercises) 1、何謂作業系統? 2、一套完整之電腦系統可概分那四組區塊?
3、何謂批次系統(Batch Systems)? 4、何謂即時系統(Real-Time Systems)? 5、何謂多工系統(Multiprogrammed Systems)? 6、何謂分時系統(Time-Sharing Systems)? 7、微型電腦有那些? 8、多處理器的優點為何? 9、何謂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10、網路應用範圍可分為幾類? 11、網路之連接技術可分為幾類? 12、分散式系統在功能分配上可類分為幾類?

22 第三章電腦系統結構 (Computer SystemStructure)
3-1 簡介 3-2 起始操作(Start Running) 3-3 中斷(Interrupt) 3-4 輸入輸出架構(I/O Structure) 3-5儲存架構(Storage Structure) 3-6硬體保護(Hardware Protection) 3-6-1 輸入輸出保護(I/O Protection) 3-6-2 記憶體保護(Memory Protection) 3-6-3 中央處理器保護(CPU Protection) 3-7網路架構(Network Structure) 3-7-1 區域網域(Local-Area Network) 3-7-2 廣域網域(Wide-Area Network) 3-8 習題(Exercises) 3-9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3-9-1中斷例外處理(模擬3-3節)

23 3-1 簡介 在我們深入探討電腦作業系統之前,有些關於電腦的基本系統結構須先有一概念性的了解,本章將粗略討論電腦系統結構,內容如起動(StartUp)、輸入/輸出(I/O)、儲存(Storage) 等,及計算機結構(Computer Architecture) 與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間之互動架構。

24 3-2 起始操作(Start Running) 當開啟電腦的同時,即啟動 “初始程式(Initial Program 或稱Bootstrap Program” ),為求快捷,此程式特置於唯讀記憶體中(ROM Ready-Only Memory),初始啟動CPU、裝置控制器(Device Controllers)、傳導器(Adapters)、與記憶體(Memory)。初始程式將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載入記憶體作核心運行(Kernel)。

25 圖3-2

26 圖3-3

27 3-4 輸入輸出架構(I/O Structure)
當某裝置要求執行資料輸入輸出(I/O) 時,CPU載入該裝置控制器內之特殊功能暫存器,由作業系統導引中斷(Interrupt) 執行資料的輸入輸出。

28 I/O中斷可類分為同步I/O(Synchronous) 如圖3-4-1、與非同步I/O(Asynchronous) 如圖3-4-2

29 圖3-4-3

30 3-5儲存架構(Storage Structure)
CPU是電腦的執行中樞,直接對主記憶體(Main Memory) 隨機存取(random access)資料,典型的指令執行週期(Instruction Execution Cycle) 如范紐曼(Von Neumann) 所提出之執行架構(如圖3-5-1)

31 圖3-5-1

32 圖3-5-2

33 3-6硬體保護 (Hardware Protection)
一台電腦硬體受傷害的原因來自電腦本身的機會不大,多是來自人為程式的錯誤,受傷害的硬體亦多是發生於I/O系統、記憶體、或CPU。因此所謂電腦硬體保護Hardware Protection) 就是摒除人為程式的錯誤,而保護的對象為: (1) I/O系統(I/O)、(2) 記憶體(Memory)、(3) 中央處理器(CPU)。

34 3-6-1 輸入輸出保護(I/O Protection)
使用者(Users) 可利用輸入輸出的機會,傳遞非法指令(illegal Instructions)、或資料(Data),非法進入系統程式(Operating System) 領域執行破壞行為,為了避免如此傷害行為,所有的輸入輸出指令(I/O Instructions) 均定義納入系統模式(System Mode)。

35 圖3-6-1

36 3-6-2 記憶體保護(Memory Protection)
當使用者之工作程序進入記憶體後,作業系統以兩個暫存器鎖定記憶體之使用範圍,基底暫存器(Base Register) 存置起始地址(Address);限制暫存器(Limit Register) 存置範圍距離,如圖3-6-2

37 圖3-6-2

38 3-6-3 中央處理器保護(CPU Protection)
CPU的保護機制是在設定CPU之使用時間,作業系統對每一進入CPU之程式作使用時間設定,超過該設定時間即判定為非法無限迴圈,從CPU踢出該程式,執行CPU保護。

39 3-7網路架構(Network Structure)
多台電腦以網路連通,相互支援程序執行與檔案存取,是謂 “網路架構(Network Structure)。常見的網路架構有:小範圍區域網域(LAN Local-Area Network)、與大範圍廣域網域(WAN Wide-Area Network)。

40 3-8 習題(Exercises) 1、何謂核心運行(Kernel)? 2、何謂事件中斷(Event Interrupt)?
3、中斷表(Table of Interrupt) 與中斷程序之關係為何? 4、何謂同步I/O中斷? 5、何謂非同步I/O中斷? 6、記憶體直接存取方法(DMA) 的使用條件為何? 7、主記憶體與CPU的關係為何? 8、主記憶體有那些無法克服的困難? 9、何謂快取記憶體(Cache)? 10、硬體傷害常發生在那些裝置上? 11、何謂雙模操作法? 12、如何作I/O保護? 13、如何作記憶體保護? 14、如何作CPU保護? 15、何謂區域網域(LAN)? 16、何謂廣域網域(WAN)?

41 第四章 作業系統架構 (Operating System Structure)
4-1 簡介 4-2 系統組成要件(System Components) 4-2-1行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 4-2-2主記憶體管理(Main Memory Management) 4-2-3檔案管理(File Management) 4-2-4輸入輸出系統管理(I/O System Management) 4-2-5輔助記憶體管理(Secondary Storage Management) 4-2-6網路連通管理(Networking Management) 4-2-7保護系統管理(Protection Management) 4-2-8介面指令管理(Shell Command Interpreter Management) 4-3 作業系統服務(Operating System Services) 4-4 系統呼叫(System Calls) 4-5 系統程式(System Programs) 4-6 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s) 4-7 系統架構(System Structure) 4-7-1 簡易架構(Simple Structure) 4-7-2 階層架構(Layered Approach) 4-7-3 微核心(Microkernel) 4-7-4 模組架構(Modules) 4-8 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s) 4-9 系統設計與編寫(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4-10 檢選系統(System Generation) 4-11 開機系統(System Boot) 4-12 習題(Exercises)

42 4-1 簡介 作業系統是一個非常龐大且複雜的程式,如果沒有一系列井然有序的描述,將不易了解,本章就其組成要件、服務、程式架構、系統程式、應用程式、設計規範、開機系統等,作輪廓描述,讓讀者先有清晰概念,本書將於爾後各章節詳細敘述。

43 4-2 系統組成要件(System Components)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即龐大又複雜,本節就其功能性(如圖4-2-1) 將系統類分成程序管理(Process Management)、主記憶體管理(Main Memory Management)、檔案管理(File Management)、輸入輸出管理(I/O Management)、輔助記憶體(Secondary Storage Management)、網路連通管理(Networking Management)、保護管理(Protection Management)、指令解釋管理(Command Interpreter Management),並作概念描述。

44 圖4-2-1

45 4-3 作業系統服務 (Operating System Services)

46 4-4 系統呼叫(System Calls) 當行程(Process) 衝撞系統時,行程要求系統呼應執行是謂 “系統呼叫(System Call)”。除了低階語言(如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 與少數高階語言之某些狀況外,為了保護系統安全,一般高階語言均不被允許直接(Directly) 作系統呼叫。

47 圖4-4-1

48 圖4-4-2

49 圖4-4-3

50 4-5 系統程式(System Programs)
回憶圖2-1,最底層是電腦硬體(Hardware),其次是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再其次即是系統程式(System Programs) 與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s)。系統程式(System Programs) 提供使用者程式(User’s Program) 一個良好的執行環境,亦即使用者與系統程式間的介面(Interface),可藉系統呼叫(System Call) 或其他方式執行

51 4-6 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s)
如圖2-1,與系統程式在相同地位的是 “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或 System Utilities),用以支援解決一般之應用問題。這些程式包括網路瀏覽器(Web Browsers)、文字處理器(Word Processors)、試算表(Spreadsheets)、資料庫(Database Systems)、繪圖(Plotters)、統計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遊戲(Games) 等。

52 4-7 系統架構(System Structure)
隨著電腦應用需求之增加,作業系統已變成龐大且複雜,其結構概念也由整體架構(Monolithic System) 改向為小單位分割架構(Partition of Small Components System)。整體架構之缺點為反應遲緩,任何錯誤均將禍及整體系統甚至當機,優點為設計簡易、管理方便;小單位分割架構之缺點為設計複雜,優點為反應靈巧,區隔錯誤使其不影響其他部份。

53 圖4-7-1

54 圖4-7-2

55 圖4-7-3

56 圖4-7-4

57 圖4-7-5

58 4-8 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s)
一般作業系統可類分為3個主要區塊(如圖4-8-1),包括行程(Processes)、核心(Kernel)、與硬體(Hardware) 三部份。

59 圖4-8-1

60 圖4-8-2

61 圖4-8-3

62 4-9 系統設計與編寫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規劃設計藍圖之前,須先考量為何種電腦硬體設計?設計何種系統?採用批次執行(Batch)?分時執行(Time Shared)?一個使用者(Single User)?多個使用者(Multiusers)?即時系統(Real Time)?分散式據點(Distributed)?產生方式(Generation)? 關鍵機制(Mechanisms) 用於處理如何作為(How)?,執行計劃(Policies) 用於處理做些什麼(What)?系統通常以低階語言--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編寫,也有小部份以高階語言--C、C++ --編寫,新型作業系統以Java編寫。

63 4-10 檢選系統 (System Generation)
一般系統程式之設計考量應是:(1) 適用於同型電腦(Class of Machine),(2) 適用於不同的場所(Varity of Sits),(3) 適用於不同的周邊環境(Varity of Peripheral Configurations)。 同類型電腦因是相同機件,可作統一設計,但為了滿足不同的場所與周邊環境,則須先考量納入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於臨場實地使用時,再篩選有用的內容納入當時的作業系統,如是設計的作業系統稱為 “檢選系統(SYSGEN System Generation)”。

64 4-11 開機系統(System Boot) 當電腦開啟電源(Power on) 或重新啟動(Reset) 時,立即將指令暫存器(IR Instruction Register) 載入,同時執行開機程式(Bootstrap Program)。開機程式儲存於ROM內,不須作任何初始動作(Initialization),開機就執行,亦不受任何病毒的入侵。

65 4-12 習題(Exercises) 1、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有那些要件? 2、作業系統應有那些行程管理內容?
3、在安排記憶體上、作業系統應有那些行程管理內容? 4、作業系統應有那些檔案管理內容? 5、作業系統應有那些I/O管理內容? 6、作業系統應有那些輔助記憶體管理內容? 7、作業系統應有那些網路連通管理內容? 8、作業系統應有那些保護管理內容? 9、作業系統應有那些介面命令管理內容? 10、作業系統之服務要旨為何? 11、系統呼叫可藉參數(Parameter) 傳遞訊息之方法有那些? 12、系統呼叫可類分為那幾類? 13、系統程式可類分那幾類? 14、作業系統之架構可類分那機類?

66 行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
第二篇 行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

67 第五章 行程(Processes) 5-1 簡介 5-2 行程之觀念(Process Concept)
5-2-1 行程狀態(Process State) 5-2-2 行程控制區段(Process Control Block) 5-2-3 執行緒(Threads) 5-3 排程(Process Scheduling) 5-3-1 排程佇列(Scheduling Queues) 5-3-2 排程器(Schedulers) 5-3-3 內文切換(Context Switch) 5-4 行程操作(Operations on Processes) 5-4-1 行程產生 (Process Creation) 5-4-2行程結束(Process Termination) 5-5 合作行程 (Cooperating Processes) 5-6行程通訊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5-6-1 訊息傳遞(Message Passing System) 5-6-2 同步操作(Synchronization) 5-6-3 緩衝(Buffering) 5-7網路連通(Server/Client Network) 5-8 習題(Exercises) 5-9 範例系統程式 5-9-1 父行程與子行程之繼承關係(模擬5-4-1節) 5-9-2 合作行程(模擬5-5節) 5-9-3 網路連通(模擬5-7節)

68 5-1 簡介 程式(Program) 是程式碼之檔案(File),行程(Process) 是正在執行的程式(Program in Execution)。早期電腦當執行程式時,整個系統資源均用於支援該一個程式;今日電腦系統可同時支援多個程式之執行。 行程是工作的單元(Unit of Work),一個程式有數個行程。系統內有多個行程競爭進入CPU作執行,CPU切換(Switch) 於各行程之間,盡求公平執行各行程。

69 5-2 行程之觀念(Process Concept)
如前述,行程(Process) 是正在執行的程式(Program in Execution),一個程式可能有數個行程,有些書將行程(Process) 亦稱為工作(Job),本書為了爾後的清晰解述,一般應用名稱使用 “行程(Process)”;特定意義應用名稱使用 “工作(Job)”,如工作排程(Job Scheduling) 等。

70 圖5-2-1

71 5-3 排程(Process Scheduling)
CPU是系統的執行中樞,有其自身的執行能力限制(limitations),不會因外在的強求而改變,亦無法完全配合周遭瞬息萬變的條件環境(Environment)。以行程(Process)為例,如有多個行程競爭進入CPU,因CPU一個時間只能執行一個工作,無法同時將這些行程同時執行,但可退而求其次,以其能力範圍內,輪流切換(switch) 執行各個行程,切換(switch) 的流程如圖5-3-1。

72 圖5-3-1

73 圖5-3-2

74 圖5-3-3

75 圖5-3-4

76 5-4 行程操作(Operations on Processes)
行程(Processes) 不定期隨機(dynamically) 產生,亦不定期隨機終結消失,為了可以處理如此不定期的多個行程,多數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均設計為可操作行程作並行執行(execute concurrently)。

77 5-5 合作行程 (Cooperating Processes)
一個行程如果不影響其他行程、不被其他行程影響、亦不與其他行程共享資料(Data) 或資源(Resource),如是行程是謂 “獨立行程(Independent Process)”;否則即謂 “合作行程(Cooperating Process)。

78 5-6行程通訊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兩個行程(Processes) 互通訊息是謂 “行程通訊(IPC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這兩個行程可能演譯自同一程式(Program),亦可能演譯自不同的多個程式(Programs)。

79 圖5-6-1

80 圖5-6-2

81 5-7網路連通(Server/Client Network)
今日電腦網路蓬勃發展,網路連通已是作業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網路連通(如圖5-7) 之要件為網址(IP)、埠(Port)、與平台(Socket)。請參考本章5-9節,實作一個網路連通範例,以Java作為執行語言,設定Server,Client兩個網路行程。

82 圖5-7

83 5-8 習題(Exercises) 1、何謂行程(Process)? 2、行程有那5個狀態(States)?
3、何謂 “行程控制區段(PCB Process Control Block)” ? 4、行程控制區段(PCB Process Control Block) 內有那些資料? 5、何謂 “排程佇列(Scheduling Queue)”? 6、何謂 “排程器(Scheduler)”? 7、除了因完成任務而結束外,行程尚有那些原因被迫結束? 8、行程合作的理由有那些? 9、直接通訊 (Direct Communication) 之優缺點為何? 10、間接通訊 (Indirect Communication) 之優缺點為何? 11、何謂同步操作(Synchronization)? 12、何謂非同步操作(Asynchronization)? 13、網路連通要件有那些?

84 第六章 執行緒(Threads) 6-1 簡介 6-2 執行緒定義(Overview)
6-3 多執行緒模型(Multithreading Models) 6-4 執行緒操作(Operations of Threads) 6-4-1 執行緒之終止(Cancellation) 6-4-2 信號管理(Signal Handling) 6-4-3 執行緒池(Thread Pools) 6-5 執行緒與CPU(Threads and CPU) 6-6 習題(Exercises) 6-7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6-7-1 執行緒與CPU(模擬6-5節)

85 6-1 簡介 於前章我們針對行程(Processes) 已作概念性的討論,本章我們將討論更為靈活的執行單元 “執行緒(Threads)”。行程(Process) 是工作單元(Unit of work),系統內有多個行程同時存在,但CPU一個時間只能處理一個行程,因此多數的行程都在等待狀態(Waiting State),競爭進入CPU被執行,如此形式的行程又稱為 “執行緒(Thread)”。早期系統一個行程即是一個執行緒,新型電腦一個行程可視其多元性之工作內容,允許依不同工作內容分割出多個執行緒,利用CPU分時執行方法(Time Sharing),在一個時間中可執行多個任務(Tasks)。

86 6-2 執行緒定義(Overview) 執行緒(Thread) 是CPU之基本執行單元(Basic Unit),如前述,早期系統一個行程即是一個執行緒,新型電腦系統一個行程可視其多元性之工作內容,允許依不同工作內容分割出多個執行緒,利用CPU分時執行方法(Time Sharing),在一個時間中執行多個任務(Tasks)。 如圖6-2-1,每個執行緒(Thread) 擁有各自的識別碼(ID)、指令計數器(Program Counter)、暫存器組(Register Set)、與一個堆疊(Stack)。如圖6-2-2,同屬一個行程(Process) 的各執行緒可共享程式碼(Code)、資料(Data)、檔案(Files) 等系統資源。

87 圖6-2-1

88 圖6-2-2

89 6-3 多執行緒模型(Multithreading Models)
於前節已描述使用者執行緒(User Threads) 與核心執行緒(Kernel Threads),使用者執行緒由核心支援(support),但由使用者管理(managed);核心執行緒由核心支援,亦由核心管理。本節將就使用者執行緒、與核心執行緒兩者之對應關係(Mapping Relations) 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90 圖6-3-1

91 圖6-3-2

92 圖6-3-3

93 6-4 執行緒操作(Operations of Threads)
經過前數章節對執行緒的描述,讀者對執行緒已有基礎應用上的概念,本節將再就執行緒之其他執行事項作進一步的分析。

94 6-5 執行緒與CPU(Threads and CPU)
Java系統內建Thread類別,其功能是將CPU分割成多個工作時段,適當地提供給條件最優的工作片斷作執行。使用者可藉:(1) 以新類別繼承Thread類別,再由該新繼承類別以new產生執行物件,(2) 或以 “new” 由類別Thread直接產生新執行物件,搶CPU時段給予條件最優的工作片斷先作執行。

95 6-6 習題(Exercises) 1、執行緒(Thread) 擁有那些基本設定?
2、同屬一個行程(Process) 的各執行緒可共享那些資源? 3、一個多元性工作的行程(Process),可依其不同工作內容分割出多個執行緒(Threads),其優點有為何? 4、使用者執行緒(User Threads) 與核心執行緒(Kernel Threads) 有那些關係模型? 5、當標的執行緒執行 “終止” 時,視系統的不同,有那兩種情況伴隨發生? 6、設置執行緒池的理由為何?

96 第七章 CPU排程(Scheduling)
7-1 簡介 7-2 排程概念(Scheduling Concepts) 7-2-1 CPU與I/O週期(CPU and I/O Cycle) 7-2-2 CPU排程器(Scheduler) 7-2-3 搶先排程(Concept of Preemptive Scheduling) 概念 7-2-4 分配器(Dispatcher) 7-3 排程評量要件(Scheduling Criteria) 7-4 排程演算法(Scheduling Algorithms) 7-4-1 先到先執行(FCFS First-Come-First-Served Scheduling) 7-4-2 最短工作優先(SJF Shortest-Job-First Scheduling) 7-4-3 搶先排程( Preemptive Scheduling) 7-4-4 優先權排程( Priority Scheduling) 7-4-5循環分時 (RR Round-Robin) 排程 7-4-6多層佇列(Multilevel Queues) 排程 7-4-7多層回授佇列 (Multilevel Feedback-Queue) 排程 7-4-8多處理器 (Multi-Processor) 排程 7-5 排程評量(Algorithm Evaluation) 7-6 習題(Exercises) 7-7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7-7-1 優先權排程(模擬7-4-4節)

97 7-1 簡介 CPU排程(Scheduling) 是多工作業系統(Multiprogramming Operating System) 的基石之一,當多個行程(Processes) 或執行緒(Threads) 在就緒佇列(Ready Queues) 中等待進入CPU時,系統如何選擇適當的行程優先進入CPU即謂 “CPU排程”。 本章除了對CPU排程作概念描述之外,另列出數種排程演算法(Algorithms) 及應用分析。

98 7-2 排程概念(Scheduling Concepts)
CPU一個時間只能允許一個行程(例如P0) 進入執行,當行程P0執行完畢後,再輪由其他行程Pi依序進入CPU執行。此其間P0可能去執行I/O,而CPU也因等待P0而怠惰(Idle),如此珍貴的CPU時間用於等待(Waiting) 實為可惜。

99 7-3 排程評量要件(Scheduling Criteria)
如7-2-2節所述,至今已發展出許多排程演算法,至於要選用那一種則無一定的定見,要配合當時的電腦系統與執行環境、與程式本身之條件而定。本節介紹5類評量要件,以其計量的數據評量出最佳選擇。

100 7-4 排程演算法(Scheduling Algorithms)
當行程置入就緒佇列(Ready Queue) 後,隨即等待系統依排程演算法選擇進入CPU,行程從進入CPU開始至離開CPU為止所需的時間是謂 “CPU時間(Burst Time)”,不同的演算法有其不同的執行意義,本節將探討目前常用的各類排程演算法。

101 7-4-1 先到先執行 (FCFS First-Come-First-Served Scheduling)
將就緒佇列(Ready Queue) 內等待的各行程,依先到先執行的法則排序進入CPU執行,如是法則是謂 “先到先執行排程(FCFS)”。

102

103 7-4-2 最短工作優先 (SJF Shortest-Job-First Scheduling)
於前節,我們已觀察到,於就緒佇列(Ready Queue) 內等待的各行程,將CPU時間較小的行程先選入CPU執行,可節省大量的平均等待時間,如是法則是謂 “最短工作優先排程(SJF )”。

104

105 7-4-3 搶先排程( Preemptive Scheduling)
如7-2-3節所述,同時考量時間(Time) 與權值(Weight) 的排程是謂 “搶先排程(Preemptive Scheduling)”。例如行程P1的權值高於P2的權值,理應先選P1後選P2,但於決選時刻,P1尚未抵達,只有P2出現,此時系統先選擇權值次高的P2,若P1隨後到達,系統再以當時的狀況重新考量最佳之選擇,其優點是不浪費等待的時間。

106 圖7-4-3

107 7-4-4 優先權排程( Priority Scheduling)
因為工作重要性的需要,可付予行程適當的優先權值(Priority),優先等級較高的行程,優先被選擇進入CPU。

108 圖7-4-4

109 7-4-5循環分時 (RR Round-Robin) 排程
設有行程P1、P2、P3 依FCFS排序,將CPU時間切割成數個時間分量(Time Quantum) q,行程P1進入CPU在時間分量q範圍內作執行,如果未完成執行,跳出CPU,讓P2進入CPU。P1等待下一循環再進入CPU繼續執行,直至各行程執行完畢為止。如是作為是謂 “循環分時排程(RR)”。

110 圖7-4-5

111 7-4-6多層佇列(Multilevel Queues) 排程
在眾多行程中,為了管理方便,可將功能性相同的各行程納入同一群組(Group),同一群組內,行程與行程間執行適當之排程(Suitable Scheduling),群組與群組間亦執行適當之排程。如此雙線排程是謂 “多層佇列排程(Multilevel Queues Scheduling)” 如圖7-4-6。

112 圖7-4-6

113 7-4-7多層回授佇列排程 (Multilevel Feedback-Queue)
於前節,我們已認識多層佇列排程的缺點是:如果某群組的優先等級過低,則該群組的所有行程就可能失去進入CPU的機會。 為了改善上述缺點,我們設計多層回授佇列排程(Multilevel Feedback-Queue Scheduling) 如圖7-4-7,如果某群組之CPU時間超過規定之時間分量(Quantum Time),系統即強迫將CPU使用權交付予較低層之群組使用,如此每一層群組都有進入CPU的機會。

114 圖7-4-7

115 7-4-8多處理器 (Multi-Processor) 排程
到目前為止,我們探討的排程模型均為一個CPU,如果系統擁有多個CPU,執行效率將大為提高且精彩,如此環境執行的排程是謂 “多處理器排程(Multi-Processor Scheduling)。

116

117

118

119 7-5 排程評量(Algorithm Evaluation)
於前數節中,我們已探討過多種排程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點與缺點,我們也很難評量出那一種方法為最佳法則。除了排程方法外,當時的執行環境亦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事實上,觀察實際執行的現象才是較為可靠的評量。

120 7-6 習題(Exercises) 1、何謂CPU排程(Scheduling)?
2、何謂I/O型行程(I/O-Bound Process)? 3、何謂CPU型行程(CPU-Bound Process)? 4、何謂搶先排程(Preemptive Scheduling)? 5、系統需要考量排程的關鍵時機為何? 6、排程評量要件(Scheduling Criteria) 有那些? 7、設有行程與其CPU時間如下,試以FCFS計算其平均等待時間? 8、設有行程與其CPU時間如下,試以SJF計算其平均等待時間? 9、設有行程與其CPU時間如下,試以Preemptive與SJF計算其平均等待時間? 10、設有行程與其CPU時間如下,試以優先權排程計算其平均等待時間? 11、著手執行評量,可類分那3個執行階層?

121 第八章 行程與同步並行(Process Synchronization)
8-1 簡介 8-2 並行條件(Concurrency Conditions) 8-3 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 8-4 兩任務演算法(Two-Tasks Algorithms) 8-4-1演算法1(Algorithm1) 8-4-2演算法2(Algorithm2) 8-4-3演算法3(Algorithm3) 8-5 硬體並行指令(Synchronization Hardware) 8-5-1 方法程序getAndset( ) 8-5-2 方法程序swap( ) 8-6 信號(Semaphores) 8-6-1 信號(Semaphores) 與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 8-6-2 信號(Semaphores) 與並行序列(Synchronization) 8-7 應用(Application) 8-8 習題(Exercises) 8-9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8-9-1 臨界區演算法1(模擬8-4-1節) 8-9-2 臨界區演算法2(模擬8-4-2節) 8-9-3 臨界區演算法3(模擬8-4-3節) 8-9-4 臨界區硬體指令getAndset( ) (模擬8-5-1節) 8-9-5 臨界區硬體指令getAndset( ) (模擬8-5-2節) 8-9-6 號碼機與synchronized類別(模擬8-7節)

122 8-1 簡介 我們曾於5-5節述及合作行程(Cooperating Process),於執行時,行程之間可相互影響,分享記憶體(Memory),分享資料(Data),但往往因管理不周嚴,使得資料失去一致性(Inconsistency)。例如有一個銀行帳戶,哥哥到銀行臨櫃存錢,同一時間,弟弟以提款卡到提款機取錢,如此同步並行,如果管理不當,資料失去一致性,帳戶餘額將會混亂錯誤。 因此、在多個行程同步並行時,如何保持資料的一致性(Consistency),是行程作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章將深入探討之。

123 8-2 並行條件(Concurrency Conditions)
如前述,在多個行程同步並行時,如何保持資料的一致性(Consistency),是行程並行作業的重要一環,設有程式片斷: S1: a ← 5 S2: b ← a+1 S3: c ← a+2 S4: d ← b+c 圖8-2-1

124 S1: a ← 5 S2: b ← a+1 S3: c ← a+2 S4: a ← b S5: a ← c S6: print a
圖8-2-2

125 8-3 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
每一執行緒(Thread) 之寫入/讀取(W/R) 功能碼(Code),均可視為該執行緒之臨界區(CS Critical Section)。於臨界區,執行緒可對共享資源(Shared Resource) 存取(Access) 資料,如共用記憶體或變數(Common Variables)、檔案(Files) 等。

126 8-4 兩任務演算法(Two-Tasks Algorithms)
於系統中,有多個執行緒(T1、T2、…、Tn) 等待執行,為了容易解說,將此n個執行緒類分為2種角色:(1) 使用者關心的執行緒Ti;(2) 其他執行緒Tj。例如使用者關心T3,則Ti = {T3}、Tj = { T1、T2、T4、…、Tn}。

127 圖8-4

128 8-4-1演算法1(Algorithm1) 圖8-4-1

129 8-4-2演算法2(Algorithm2)

130 8-4-3演算法3(Algorithm3) 圖8-4-3

131 8-5 硬體並行指令 (Synchronization Hardware)
在形式上或非形式上,可直接控制記憶體的指令是謂 “硬體控制指令(Hardware Instructions)”,本節關心的是將記憶體鎖住的指令(lock),如果能將記憶體鎖住,防止不必要的執行緒作資料存取,8-4節所談的各演算法均可輕易迎刃而解。

132 8-5-1 方法程序getAndset( ) 圖8-5-1

133 8-5-2 方法程序swap( ) 圖8-5-2

134 8-6 信號(Semaphores) 於執行緒同步並行設計中,信號方法(Semaphores) 是一很有意義的一環,其可達成兩個重要意義:(1) 解決臨界區的問題、(2) 自動調配並行序列的連貫性。

135 8-6-1 信號(Semaphores) 與 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
圖8-6-1

136 8-6-2 信號(Semaphores) 與 並行序列(Synchronization)

137

138

139 8-7 應用(Application) 當我們走進高鐡車站,先到售票機按鈕買票,進入月台再依車票座位號碼找車箱座位。本節就以售票機為設計範例,如果有多個旅客同時按鈕買票,亦即同時進入售票系統之臨界區,此時各旅客可能領到相同座位號碼的車票(讀者是否還記得,高鐡通車時買票混亂之情形)。請讀者參考本章8-9節範例系統程式,以了解其混亂的原因與改進之方法。

140 8-8 習題(Exercises) 1、何謂 伯恩斯坦同步並行條件(Bernstein Condition) ?
2、何謂臨界區(CS Critical Section)。於臨界區? 3、同步並行須滿足那三個要件? 4、何謂2任務演算法? 5、使用者關心的執行緒Ti,有那三種關鍵機制訊息? 6、何謂硬體控制指令(Hardware Instructions)? 7、信號(Semaphore) 的概念為何?

141 第九章 死結(Deadlocks) 9-1 簡介 9-2 死結定義(Deadlock Definition)
9-3 死結特性(Deadlock Characterization) 9-3-1 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s) 9-3-2 資源分配圖(Resource – Allocation Graph) 9-4 死結預防(Deadlock Prevention) 9-5 死結避免(Deadlock Avoidance) 9-5-1 銀行家概念(Conception of Banker) 9-5-2 安全演算法(Safety Algorithm) 9-5-3 資源要求演算法(Resource Request Algorithm) 9-5-4 單一裝置(Single Instance) 9-6 死結偵測(Deadlock Detection) 9-6-1 偵測演算法 9-6-2 單一裝置(Single Instance) 9-6-3 啟動偵測時機(Detection Algorithm Usage) 9-7 死結消弭(Recovery from Deadlock) 9-7-1 行程終止法(Process Termination) 9-7-2 資源釋放法(Resource Preemption) 9-8 習題(Exercises) 9-9 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9-9-1 循環等待之死結(模擬9-3-2節)

142 9-1 簡介 在多工環境(Multiprogramming Environment),隨時都有多個行程(Processes) 或執行緒(Threads) 競爭有限數量的資源(Resources),如果執行緒Ti需要的資源Ri當時不方便(not Available),Ti即轉為等待狀態(Waiting State)。 如上述,執行緒Ti需要資源Ri,此時若Ri被其他執行緒Tj控制佔有,而Tj也處於等待狀態,且不釋放Ri,如此現象是謂 “死結(Deadlock)”。

143 9-2 死結定義(Deadlock Definition)
死結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資源(Resource) 的不敷使用,資源包括實體資源(Physical Resource) 和程式中的邏輯資源(Logical Resource),若一味因資源不足而增加資源,則將付出不菲的代價(Payment),故行程(Processes) 與資源(Resource) 的優良管理是避免死結(Prevent Deadlocks) 的最佳途徑。

144 圖9-2

145 9-3 死結特性(Deadlock Characterization)
系統陷入死結(Deadlock) 時,行程(Process) 無法完成執行,資源(Resource) 被工作綁住而無法脫身。

146 9-3-1 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s)
要避免死結發生,須先了解死結發生的因素特性(Characters),死結發生的必要條件是當下列四個狀態同時產生時: 互斥(Mutual Exclusion) 佔有與等待(Hold and Wait) 無搶先機制(No Preemption) 循環等待(Circular Wait)

147 9-3-2 資源分配圖 (Resource – Allocation Graph)

148 要求(Request): 行程向系統提出某資源之使用要求,如圖9-3-2-1,行程P1對資源R1提出要求。其表示式為:
行程集合P = {P1}。 資源集合R = {R1}。 關係邊集合E = {P1→R1}。

149

150 2、佔用(Use) / 佔有(Hold): 如圖 ,行程P2佔用或佔有資源R1的一件裝置(Instance)。其中佔用(Use) 是P2正在使用該項資源R1;佔有(Hold) 是P2除了已抓取R1之外,尚等待要求其他資源,亦可能是因此造成死結之原因。表示式為: 行程集合P = {P2}。 資源集合R = {R1}。 關係邊集合E = { R1→P2}。

151

152 3、佔有(Hold) 與要求(Request):
如圖 ,P3除了已抓取R1之外,尚等待要求其他資源R2。表示式為: 行程集合P = {P3}。 資源集合R = {R1, R2}。 關係邊集合E = { R1→P3, P3→R1}。

153

154 4、循環等待(Circular Wait):
如圖 ,P1已佔有R1,且提出要求R2,但R2已被P2佔有;P2已佔有R2,且提出要求R1,但R1已被P1佔有。如此永久等待無法解開的迴圈是謂 “循環等待(Circular Wait)”,亦是造成死結的元兇原因。表示式為: 行程集合P = {P1, P2}。 資源集合R = {R1, R2}。 關係邊集合E = { R1→P1→R2→P2→R1 }。

155

156 5、迴圈(Cycle Graph): 如圖 ,雖然與圖 有一樣的迴圈,但在死結的意義上却不相同。於圖(a),R1有兩件裝置(Instance),P2不會永久等待,故不會產生死結。於圖(b),當P3正在佔用R1的一件資源時,P2等待;一旦P3釋放R1,P2即不需再等待,故也不會產生死結。

157 (a) (b)

158 9-4 死結預防(Deadlock Prevention)
為了預防死結發生,我們可從上述之死結必要條件著手,亦即想盡方法不讓上述四個條件發生。 1、互斥(Mutual Exclusion) 2、佔有與等待(Hold and Wait) 3、無搶先機制(No Preemption) 4、循環等待(Circular Wait)

159 9-5 死結避免(Deadlock Avoidance)
本節提出避免死結(Avoidance) 以取代預防死結(Prevention) 之觀念。如圖9-5-1,(1) 安全區為絕無發生死結可能之區域,亦即無9-4節所述之死結必要條件。(2) 非安全區為已觸及死結的必要條件,但尚未真正產生死結。(3) 死結區為已發生死結。

160 圖9-5-1

161 圖 /圖

162 9-5-2 安全演算法(Safety Algorithm)
當行程Pi需求資源Needi時,系統有足夠的可用資源提供使用,即Needi ≦ Available。如果如此狀態能滿足每一個行程,系統已處於安全狀態,且安排出行程安全序列<Pi, Pj, Pk, …>。其演算法為: 1. 宣告 work ← Available; finish[i] ← false; (其中 i = 0, 1, …, n-1) string ← Ø; 2. 依序測試 for (i=0; i<n; i++) if (finish[i] ==false) and (Needi≦work) then string ← string + “Pi”; goto step3; goto step 4; 3. work ← work + Allocation; finish[i] ← true; goto step 2; 4. 依序測試 for (i=0; i<n; i++) if finish[i] == true 表示行程Pi順利完成,如果每一行程均順利完成,系統在安全狀態; 5. print string;

163 圖 /圖

164 9-5-3 資源要求演算法 (Resource Request Algorithm)
當行程Pi提出資源要求量Requesti,要求量不得多於需求量(Need),即Requesti ≦ Needi,否則有致發生死結的可能;同時要求量亦不得多於可用量(Available),即Requesti ≦ Available,否則須等待系統釋出足夠的資源。其演算法為: 1. 行程Pi提出資源要求Requesti; 2. if Requesti ≦ Needi then goto step 2; else 有致生死結的可能; 3. if Requesti ≦ Available then goto step 3; 4. 系統依照安全規則運行: Available ← Available – Requesti; Allocationi ← Allocationi + Requesti; Needi ← Needi – Requesti;

165 9-6 死結偵測(Deadlock Detection)
如前述,如果將系統一直維持在安全區內,雖可預防死結之發生,但也傷害了系統的效率。我們可放任系統於非安全區遊走在死結之邊緣外圍,並於一定時間之間隔,執行一次死結偵測,當發現有死結發生,立即執行挽救措施,雖然很危險,但可將系統效率推升至最高點。我們設計一些演算法,密切監視系統運行狀況。

166 9-6-1 偵測演算法 偵測演算法與9-5-2節之安全演算法是屬同一架構,當行程Pi要求資源時Requesti,系統沒有足夠的可用資源提供使用,即Requesti ≧ Available。如果如此狀態發生,系統已處於死結狀態。其演算法為: 1. 宣告 work ← Available; finish[i] ← false; (其中 i = 0, 1, …, n-1) 2. 依序測試 for (i=0; i<n; i++) if (finish[i] ==false) and (Requesti≦work) then goto step3; goto step 4; 3. work ← work + Allocation; finish[i] ← true; goto step 2; 4. 依序測試 for (i=0; i<n; i++) if finish[i] == false 表示行程Pi已處於死結狀態;

167 圖 /圖

168 9-6-2 單一裝置(Single Instance)
如前述,於資源分配圖,如果各資源類僅有一件裝置如圖9-6-2,只要有迴圈,就表示死結已發生。

169 圖9-6-2

170 9-7 死結消弭(Recovery from Deadlock)
當偵測到發生死結時,我們採取兩個對應步驟:通知系統管理員(Operator) 採用適當死結消弭措施;或是以信號告知作業系統起動死結消弭措施。死結消弭措施可由兩個切入點著手:(1) 從行程切入,(2) 從資源切入。

171 9-8 習題(Exercises) 1、何謂死結(Deadlock)? 2、當一個行程使用資源時,有那三個過程?
3、死結發生的必要條件為何? 4、如何預防死結發生? 5、如何避免死結發生? 6、如9-5-2節,自行設計系統資源狀況,執行安全演算法。 7、如9-6-1節,自行設計系統資源狀況,執行偵測演算法。 8、何時啟動偵測演算法? 9、消弭死結,有那兩種方法?

172 儲存管理(Storage Management)
第三篇 儲存管理(Storage Management)

173 第十章 記憶體管理(Memory Management)
10-1 簡介 10-2 記憶體之觀念(Concept of Memory) 地址方式(Address Binding) 邏輯地址 / 實體地址(Logical / Physical Address) 機動載入 / 連接(Dynamic Loading / Linking) 重疊(Overlays) 10-3 置換(Swapping) 回存裝置(Backing Store) 置換時間 重疊置換(Overlapped Swapping) 10-4 連續記憶體配置(Contiguous Memory Allocation) 記憶體保護(Memory Protection) 記憶體分配(Memory Allocation) 碎片(Fragmentation) 10-5 分頁(Paging) 分頁方法(Paging Methods) 硬體支援(Hardware Support) 框頁保護(Frames Protection) 框頁分享(Shared Pages) 10-6 區段(Segmentation) 10-7 區段分頁(Segmentation with Paging) 10-8 習題(Exercises) 10-9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10-9-1區段應用(模擬10-6節)

174 10-1 簡介 於前數章節,我們談到多個行程(Processes) 競爭CPU的使用方法;於本章,我們將另談及多個行程(Processes) 競爭記憶體(Memory) 的應用。為了安排記憶體作最佳使用,過程中需要良好的管理,早期僅有單純的記憶體(Bare Machine) 使用,近期發展出置換(Swapping)、分頁(Paging)、與區段(Segmentation) 等方法,增加記憶體使用之效率。

175 10-2 記憶體之觀念(Concept of Memory)
一個行程或執行緒在進入CPU前,必須先置入主記憶體(Main Memory),CPU直接對主記憶體(Main Memory) 隨機存取(random access) 資料,典型的指令執行週期(Instruction Execution Cycle) 如范紐曼(Von Neumann) 所提出之執行架構(如圖3-5-1),由控制單元(CU Control Unit) 安排從主記憶體(Main Memory) 抓取(fetch) 指令碼(Instruction) 至邏輯運算單元(Arithmetic Logic Unit) 內之暫存器(Register) 作解碼(decode),視指令碼之需要,再從主記憶體抓取執行所需的資料(Data)。執行完成後將結果(Result) 傳回主記憶體。等待執行下一個執行週期。

176 圖10-2 (a) (b)

177 10-2-1 地址方式(Address Binding)
當一個程式(Program) 從開始編輯(Editing) 到執行完畢(Execution),其間各程式碼也隨著不同的過程(Stages / Time),有著不同的記憶體地址方式(Address Binding)。

178 圖10-2-1

179 10-2-2 邏輯地址 / 實體地址 (Logical / Physical Address)
經由CPU處理過而產生的一批資料,可自成一組單元,有其自身之資料置放次序,此時各資料的次序位置是謂 “邏輯地址(Logical Address)”。如此儲存這些資料的空間是謂 “邏輯地址空間(Logical Address Space)”。

180 圖10-2-2

181 10-2-3 機動載入 / 連接 (Dynamic Loading / Linking)
一個完整的執行程式,除了有主程式(Main Program) 外,另有多個等待被呼叫的函數(Functions) 或副程式(Subroutine),如圖10-2-3,這些程式碼均完整地儲存在實體記憶體(Physical Memory) 中。當被執行時,需先將程式碼載入(Load) 執行記憶體(Execution Memory) 或稱邏輯空間記憶體(Logical Address Space Memory)。 執行記憶體的容量可能不足以容納全部程式碼,除了主程式必須載入外,其他函數或副程式則於需要時才被載入,亦即未獲呼叫(call) 時不必載入,以節省有限的記憶體空間,如此之載入是謂 “機動載入(Dynamic Loading)”。

182 圖10-2-3

183 重疊(Overlays) 當一個程式的程式碼無法同時容納於執行記憶體時,我們可以重疊方法(Overlays)支援執行,先將經常需要執行的指令(Instructions) 與資料(Data) 置入執行記憶體,其他指令與資料則於需要時再載入,執行完畢後置換出,將記憶體空間留給次一批指令與資料使用,如此作為是謂 “重疊(Overlays)”。

184 10-3 置換(Swapping) 我們已了解,一個行程必須先置入執行記憶體(Main Memory),才可進入CPU執行。如圖10-3,在主記憶體的行程(Process) 可視需要暫時置換移出至回存裝置(Backing Store),或在回存裝置的行程亦可視需要暫時置換移入至主記憶體,如此移出移入是謂 “置換(Swapping)”。其機制是 “置換器(Swapper)”。

185 圖10-3

186 10-3-1 回存裝置(Backing Store)
回存裝置是一快速性能的記憶體裝置,一般來言為一磁碟或磁鼓,當行程從主記憶體被置換出(Swap out) 時,可在此暫時存駐,並等待時機再置換入(Swap in) 主記憶體。 回存裝置的容量至少要大於主記憶體的容量,換言之,需要有足夠容量容納主記憶體上所有的行程,如此才可勝任回存之任務(Task)。

187 置換時間 行程愈大,置換時間愈長,即置換時間與行程大小成正比。由圖10-3-2可知,行程在主記憶體的置換時間亦將影響CPU的工作效率: Ecpu = (T – (tin + tout)) / T

188 圖10-3-2

189 10-3-3 重疊置換(Overlapped Swapping)
於前節,我們認識,當行程在置換時,CPU無法工作以致處於等待狀態。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們可於主記憶體設置兩個以上之緩衝區(Buffers),如圖10-3-3,當置換行程2之同時,可將已在緩衝區之行程3調入執行區進入CPU執行。如此作為是謂 “重疊置換(Overlapped Swapping)”,CPU將不再浪費在等待上。

190 圖10-3-3

191 圖10-4

192 10-4-1 記憶體保護(Memory Protection)
記憶體保護之方法有:(1) 界限保護(Bound Protection),(2) 基底保護(Base Protection)

193 圖10-4-1 (b) (a)

194 10-4-2 記憶體分配(Memory Allocation)
記憶體(Main Memory) 隨時有行程(Processes) 進出,有些空間被佔用,有些空間未被使用,如圖10-4-2,這些未被使用之空白區域是謂 “未使用坑(Hole)”。

195 圖10-4-2

196 碎片(Fragmentation) 如圖 ,設有記憶體如圖(a),置入行程Pi後,剩餘未被佔用的空間是謂 “碎片(Fragmentation),如圖(b)。

197 (b) (a)

198

199 10-5 分頁(Paging) 於前節,為了 “行程-記憶體” 作適當配對,我們飽受連續記憶體(Contiguous Memory) 與碎片(Fragmentation) 之苦。本節探討分頁(Paging),其構想來自於: 1、指標運用(Using Pointers) 2、框頁運用(Using Frame)

200 圖10-5-1

201 圖10-5-2

202 10-5-1 分頁方法(Paging Methods)
範例如圖 ,將行程的程式碼,在邏輯空間(Logical Space) 中分三頁置放,經過作業系統分頁表(Page Table) 之配置,將行程的Page0配置於實體空間(Physical Space) 的第3頁;行程的Page1配置於實體空間的第6頁;行程的Page2配置於實體空間的第1頁。

203

204

205 10-5-2 硬體支援(Hardware Support)
如圖 ,TLB是以快速存取硬體材質製造,框頁數量不多,功能與分頁表(Page Table) 相同,但在存取速度上,TLB較分頁表快速許多。當 “邏輯-實體” 對應地址頁目配對時,除了必須記錄於分頁表外,另擇常用的頁目抄錄至TLB。

206

207 10-5-3 框頁保護(Frames Protection)
如圖 ,我們可於分頁表(Page Table) 增設一個位元(Bit),標註 “可用(Valid)” 與 “禁用(Invalid)”。 標註 “可用(Valid)” 是指當時可對該框頁執行存取;標註 “禁用(Invalid)” 是指當時禁止對該框頁執行存取,亦即對該框頁實施保護(Protection)。如圖 ,實體空間的第5頁。

208

209 框頁分享(Shared Pages) 如圖 ,行程P1之第0頁Data0與行程P2之第0頁Data0相同;行程P1之第1頁Data1與行程P2之第1頁Data1相同,因此P1與P2可分享實體記憶體(Physical Memory) 之Data0與Data1。其優點為可節省框頁。

210

211 10-6 區段(Segmentation) 如圖10-6-1,為了管理方便,系統將相近功能的程式碼以邏輯地址叢聚在一個區段內,亦可如分頁方法以區段表(Segment Table) 對映至實體記憶體。

212 圖10-6-1

213 圖10-6-2

214 圖10-6-3

215 10-7 區段分頁(Segmentation with Paging)
如圖10-7,我們將區段方法(Segmentation) 與分頁方法(Paging) 合併使用,其間對映過程: (1) 於區段表(Segmentation Table),邏輯區段起始位址(Segmentation Number) 對映實體區段基底地址(Physical Base Address); (2) 區段表(Segmentation Table) 中該區段之邏輯相對距離(Logical Offset) 對映至分頁表(Page Table) 之邏輯分頁目(Logical Pages); (3) 於分頁表(Page Table),邏輯分頁目(Logical Pages) 對映實體分頁目(Physical Pages); (4) 綜合項(1) 之實體區段基底地址(Physical Base Address) 與項(3) 之實體分頁目(Physical Pages),可將各區段以區段分頁方法(Segmentation with Paging) 完整地對映至實體記憶體。

216 圖10-7

217 10-8 習題(Exercises) 1、記憶體之地址(Address) 有那兩種表示方式? 2、絕對地址與相對地址之關係為何?
3、何謂邏輯地址(Logical Address)? 4、何謂機動載入(Dynamic Loading)? 5、何謂重疊(Overlays)? 6、何謂置換(Swapping)? 7、置換時間與CPU的工作效率有合關係? 8、記憶體保護之方法有那些? 9、行程-未使用坑之配對法則有那些? 10、何謂內部碎片(Internal Fragmentation)? 11、何謂外部碎片(External Fragmentation)? 12、何謂快取分頁緩衝器(TLB 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

218 第十一章 虛擬記憶體(Virtual Memory)
11-1 簡介 11-2 虛擬記憶體之觀念(Concept of Virtual Memory) 11-3 分頁要求(Demand Paging) 11-4 框頁替換(Page Replacement) 11-5 頁框分配(Allocation of Frames) 11-6 輾轉混亂現象(Thrashing) 11-7 其他考量(Other Considerations) 11-8 習題(Exercises) 11-9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11-9-1分頁設計(模擬11-3-2節)

219 11-1 簡介 於前章,我們很努力地探討記憶體與其管理,目的無非是要如何配合多工程式(Multiprogramming) 之執行,即記憶體如何同時(simultaneously) 容納多個行程(Processes)。於本章,我們更關切,無論行程有多大,在執行前,我們如何將該行程之全部程式碼先搬置於主記憶體內。 事實上,一定有某些行程(Processes) 大於主記憶體之實體容量,亦即在執行前,我們無法將該行程之全部程式碼先搬置於主記憶體內。此時我們可藉本章提出之虛擬記憶體方法尋求解決。

220 11-2 虛擬記憶體之觀念 (Concept of Virtual Memory)
我們已非常了解,任何要進入CPU執行的行程(Process) 均需先置入主記憶體,如果行程大於主記憶體的容量,我們無法將該行程的程式碼同時完整地置入主記憶體,亦即無法達到執行條件的要求(Execution Requirements)。

221 圖11-2

222 11-3 分頁要求(Demand Paging) 於一般作業系統,虛擬記憶體(Virtual Memory) 之形成,均是因執行 “分頁要求(Demand Paging)” 而產生的。同理、“區段要求(Segment Paging)” 亦可產生虛擬記憶體。

223 圖11-3

224 11-3-1 分頁要求觀念 (Concept of Demand Paging)
分頁要求器(Pager) 僅將需要執行的框頁置換入主記憶體,如此可節省記憶體之實體容量,及節省不必要框頁的置換時間。

225

226

227 11-3-2 分頁要求之執行意義 (Performance of Demand Paging)
於前節我們已了解,當系統檢視分頁表(Page Table) 之檢視位元(Valid / Invalid) 時,如果是v則表示該框頁已置入實體空間,可進入CPU執行;如果是i則表示該框頁尚未置換入實體空間,此時若被選中,則視為 “選頁錯誤(Page Fault)”,系統將執行 “選頁錯誤中斷(Page Fault Interrupt Trap)”。

228 11-4 框頁替換(Page Replacement)
以圖11-4為例,當執行行程(Process) P0時,有3個框頁要求,檢視分頁表知該3頁已置入實體記憶體之0~2頁,可立即執行P0。

229 圖11-4

230 11-4-1 框頁替換之觀念 (Concept of Page Replacement)
繼續上述範例,如圖11-4-1,行程P1有4個框頁要求,檢視分頁表,有2頁已置入實體記憶體之3~4頁,另外2頁P1_Pg2、P1_Pg3却無空間可置入(實體記憶體之5~6頁為Invalid不得置入資料)

231 圖11-4-1

232 11-4-2 先入先出框頁替換 (FIFO Page Replacement)
範例如圖 ,Position Labels為時間位置,Demand Page Reference String為框頁要求序列,長方形為框頁(本例有3頁),星號(*) 為撃中(Hit)。

233

234 畢勒得異常(Belady’s Anomaly) 圖11-4-2-2

235 11-4-3 最佳框頁替換 (Optimal Page Replacement)
依框頁要求序列,依序將每頁資料置入頁框,當頁框數量不足時,實施框頁替換,系統檢視未來各資料之使用機會,將機會最低的資料置出。如圖11-4-3

236 圖11-4-3

237 11-4-4 最近最少使用框頁替換 (Least Recently Used Page Replacement)
前節所述的最佳框頁替換,是預估未來的機會,要付出極高的代價,甚或不可行。本節之最近最少使用框頁替換(LRU Least Recently Used Page Replacement) 是從相反的方向來檢視,預估未來很困難,檢視過去的歷史記錄則很容易。其著眼點是如果此時使用過某資料,可能有機會再提出使用要求。如圖11-4-4

238 圖11-4-4

239 11-5 頁框分配(Allocation of Frames)
於作業系統,分頁要求是影響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對的,頁框數量的多寡却是影響此項因素的重要資源(Resource)。框頁分配(Allocation of Frames) 得到愈多,選頁錯誤(Page Fault) 愈少,撃中率(Hit Rate) 愈高,以致整體系統的工作效率(Efficiency) 也隨之提高。

240 11-6 輾轉混亂現象(Thrashing) 當一個行程(Process) 分配得到的頁框數量少於其最低需求數量時,系統應立即終止該行程,並將其已佔有的頁框分配給予其他行程使用。 當任何行程的頁框不足時,如11-3-1節所述,很快即發生 “選頁錯誤(Page Fault)”,該行程必須立刻執行框頁替換,但因頁框不足,所有的框頁均在使用中,沒有空間可供替換,選頁錯誤(Page Fault) 立即又再發生,前一個替換尚未解決,次一個替換又接踵而來,如此惡性分頁替換是謂 “輾轉混亂現象(Thrashing)”。

241 圖11-6-1

242 圖11-6-2

243 圖11-6-3

244 11-6-4 選頁錯誤頻率 (Page Fault Frequency)
我們已了解,當頁框數量不足時,擊中率降低,選頁錯誤率增加。如圖11-6-3,系統可設一選頁錯誤頻率上限,當到達上限時,表示頁框數量開始不足,系統應增遣頁框以供使用。如果選頁錯誤頻率仍不下降,表示已發生輾轉混亂現象(Thrashing),系統應終止部份行程,減少競爭頁框的對手,同時釋出頁框。當到達下限時,表示頁框數量充裕,系統可減少頁框之數量,節省系統資源。

245 圖11-6-4

246 11-7 其他考量(Other Considerations)
由前述各節,我們認識到 “分頁作業(Page Operation)” 的重點考慮是在:(1) 分頁替換,與 (2) 頁框分配,其意義均是為了增加系統效率。除了前述各節述及的考量外,本節再探討一些其他考量。 1、預先分頁(Prepaging) 2、分頁大小(Page Size) 3、快取分頁緩衝器(TLB 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 4、程式結構(Program Structure) 5、I/O鎖定

247 圖11-7-1

248 圖11-7-2

249 11-8 習題(Exercises) 1、為了節省使用空間,系統總是先檢視那些不會立刻使用的程式碼?
2、使用虛擬記憶體方法,可以虛擬記憶體(Virtual Memory) 補助實體記憶體(Physical Memory) 之不足,其利益優勢為何? 3、何謂 “懶惰置換(Lazy Swapping)”? 4、何謂 “選頁錯誤(Page Fault)”? 5、先進先出框頁替換法(FIFO Page Replacement) 之優缺點為何? 6、最佳框頁替換(Optimal Page Replacement) 的優缺點為何? 7、頁框數量的多寡如何影響系統的工作效率? 8、理論上,一個行程至少應分配得到那些頁框? 9、何謂全域替換(Global Replacement)? 10、何謂局部替換(Local Replacement)? 11、何謂 “輾轉混亂現象(Thrashing)” ? 12、挽救輾轉混亂現象(Thrashing) 的方法為何?

250 第十二章 檔案系統介面(File System Interface)
12-1 簡介 12-2 檔案概念(File Concept) 檔案屬性特徵(File Attributes) 檔案操作(File Operations) 開啟 / 關閉檔案(Open / Close File) 鎖住 / 釋出檔案(Lock / Release File) 檔案類型(File Types) 12-3 檔案存取方法(Access Methods) 12-4 目錄結構(Directory Structure) 單層目錄(Single Level Directory) 雙層目錄(Two Level Directory) 樹狀目錄(Tree Structured Directories) 非迴路圖形目錄(Acyclic Graph Directories) 綜合圖形目錄(General Graph Directories) 12-5 檔案系統掛載(File System Mounting) 12-6 檔案分享(File Sharing) 12-7 檔案保護(File Protection) 12-8 習題(Exercises) 12-9 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12-9-1讀取檔案屬性(模擬12-2-1節) 12-9-2檔案之寫入/讀取(模擬12-2-2節)

251 12-1 簡介 對使用者來言,檔案(File) 是能見度相當高的作業系統應用,無論是作業系統的程式(Program) 與資料(Data)、或是使用者的程式與資料,檔案都提供了線上(On Line)記憶體之存取機制(Access Mechanism)。 檔案系統可概分為兩類:(1) 檔案系統、與 (2) 目錄系統。檔案系統處理檔案本身的資料存取問題,目錄系統處理各檔案的歸類問題。也有少數大型電腦設置叢目錄系統(Partition),處理各目錄的歸類問題。

252 12-2 檔案概念(File Concept) 電腦的實體儲存裝置有光碟、磁碟、與磁帶,檔案儲存於這些裝置,均不會因停電、關機、與重新啟動而丟失資料。 檔案(File) 是以一個名稱(Name) 集合有關係資料(Related Information) 的組合,亦即一個名稱及一串位元(Bits)、位元組(Bytes)、列(Lines)、與資料錄(Records),從邏輯空間(Logical Space) 由作業系統對映至實體空間(Physical Space)。

253 12-2-1 檔案屬性特徵(File Attributes)
1、檔案名稱(Name) 2、檔案識別碼(Identifier) 3、檔案類型(Type) 4、檔案位置(Location) 5、檔案大小(Size) 6、檔案保護(Protection) 7、時間(Time)

254 12-2-2 檔案操作(File Operations)
檔案操作(File Operations) 是指系統可直接處理檔案的模式,經常執行的操作有:(1) 建立檔案(Creating a File)、(2) 寫入檔案(Writing a File)、(3) 讀取檔案(Reading a File)、(4) 刪除檔案(Deleting a File)、(5) 重新命名檔案(Renaming a File)、(6) 合併檔案(Appending New Information)、(7) 截斷檔案(Truncating a File)等

255 12-2-3 開啟 / 關閉檔案(Open / Close File)
當寫入檔案或讀出檔案之前,需先藉由系統呼叫open( )、或read( ) / write( ) 將檔案開啟(Open);以close( ) 關閉檔案、或當執行完畢後系統自動將檔案關閉。 如圖 ,系統設置 “開啟檔案表(Open File Table)”,將當時正被開啟的各檔案納入其中,使用者(Users) 與系統(System) 可於該表查詢已開啟的檔案,減免在記憶體搜尋所付出的代價。當檔案被關閉後,亦將於表中刪除該檔案。

256

257

258

259 12-2-4 鎖住 / 釋出檔案(Lock / Release File)
鎖住檔案(Lock File) 的意義是:除了某些特定行程(Specific Processes) 之外,其他行程(Other Processes) 均不得進出該檔案。 讀取鎖住(Readers Locks) 分享鎖住(Shared Lock) 委託鎖住(Mandatory Lock)

260 檔案類型(File Types) 通常於檔案名稱上註明檔案類型,將檔案名稱分為兩部份:主檔名(File Name)與副檔名(File Extension Name),之間以句點(Period Character) 分隔。主檔名為檔案名稱,也即檔案的起始位置;副檔名為該檔案的類型(Type),如testFile.java。 隨著不同的系統,檔案名稱也會受到一些限制,例如Dos系統:主檔名不得大於8個字元,副檔名不得大於3個字元。我們常見到的檔案類型如圖12-2-5。

261 圖12-2-5

262 12-3 檔案存取方法(Access Methods)
使用檔案資料(Information),即是將檔案資料讀取(Read File) 至電腦系統記憶體、或是將電腦系統之資料寫入至檔案(Write File),可統稱謂 “檔案存取(Access File)”。常用的存取方法有 (1) 循序存取(Sequential Access),(2) 直接存取(Direct Access),(3) 索引存取(Index Access)。 1、循序存取(Sequential Access) 2、直接存取(Direct Access) 3、索引存取(Index Access)

263 圖12-3-1

264 圖12-3-2

265 圖12-3-3

266 12-4 目錄結構(Directory Structure)
一般電腦系統均擁有數千個檔案(Files),良好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檔案儲存在記憶體中,故檔案管理亦即是記憶體管理的延伸,例如於輔助記憶體(如磁碟),我們可分為兩階段處理: 1、磁碟分割(Partitions) 2、建立目錄(Directory)

267 圖12-4 (a) (b)

268 12-4-1 單層目錄(Single Level Directory)

269 圖12-4-1

270 12-4-2 雙層目錄(Two Level Directory)
當某使用者註冊後,如圖12-4-2,系統立即將該使用者名稱建立於主檔目錄(MFD) 內,並允許該使用者建立自己的使用者目錄(UFD),指向使用者檔案的入口(Entries)。

271 圖12-4-2

272 12-4-3 樹狀目錄 (Tree Structured Directories)
如圖12-4-3,樹狀目錄的特徵有: (1) 連通性(Connectivity) (2) 無循環迴圈(Acyclic Connection)

273 圖12-4-3

274 12-4-4 非迴路圖形目錄 (Acyclic Graph Directories)
首先我們須辨別何謂迴圈(Cyclic Connection)?何謂迴路(Cyclic Graph)?由圖12-4-4與圖12-4-5,可作非常清楚地說明,於圖12-4-4之rbcda是迴圈,但不是迴路;於圖12-4-5之abc是迴圈,亦是迴路。

275 圖12-4-4

276 圖12-4-5

277 12-5 檔案系統掛載(File System Mounting)
為了更靈活應用檔案系統,有些系統允許將一串次目錄系統(如圖 (b)) 或檔案(File),移動穿梭於主目錄系統,如此作為是謂 “檔案系統掛載(File System Mounting)。

278 圖12-5-1

279 圖12-5-2

280 12-6 檔案分享(File Sharing) 一個檔案的價值,與其被分享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作業系統對檔案分享的管理,亦是影響工作效率的一環。 依區域範圍,檔案分享可概分為本機範圍分享(Local File Sharing) 與網路範圍分享(Remote File Sharing),前者是由本機系統的多個使用者,依被允許的權限分享檔案;後者是由網路上的多個使用者,依被允許的權限分享檔案,有關網路方面的問題,本書將爾後詳細討論。 無論是何種範圍,檔案分享能提昇檔案的價值,但也是非常危險的作為,系統須非常謹慎地作安全措施管理。

281 12-7 檔案保護(File Protection)
對於儲存於電腦系統中之資料(Information),我們應確保其無實體損壞(Physical Damage)、與確保其適當存取(Proper Access)。 無實體損壞是指確保可信度(Reliability),目前最完整的方法是定期複製檔案備存(Back up);適當存取是指檔案保護(Protection),如果是單人單工系統,將無存取保護的問題,如果是多人多工系統即需考量檔案保護如下: 1、存取類型(Type of Access): 2、存取控制(Access Control): 3、其他保護(Other Protection):

282 12-8 習題(Exercises) 1、檔案屬性特徵項目有那些? 2、經常執行的操作操作有那些?
3、當行程關閉檔案時,系統應執行那些步驟? 4、何謂委託鎖住(Mandatory Lock)? 5、何謂建議鎖住(Advisory Lock)? 6、檔案存取方法有那些? 7、樹狀目錄的特徵有那些? 8、綜合圖形目錄(General Graph Directories) 之缺點為何? 9、造成綜合圖形目錄的原因為何? 10、何謂 “掛載點(Mount Point)”? 11、掛載可類分為那三種型態? 12、檔案存取類型(Type of Access) 有那些?

283 第十三章檔案系統運作 (File System Implementation)
13-1 簡介 13-2 檔案系統結構(File System Structure) 13-3 檔案系統運作(File System Implementation) 檔案系統概念(Concept of File System) 分割區與掛載(Partitions and Mounting) 虛擬檔案系統(Virtual File System) 13-4 目錄運作(Directory Implementation) 13-5 空間分配方法(Allocation Methods) 13-5-1連續空間分配(Contiguous Allocation) 13-5-2鏈接空間分配(Linked Allocation) 13-5-3索引空間分配(Indexed Allocation) 13-5-4運作性能(Performance) 13-6 空白空間之管理(Free Space Management) 13-7 網路檔案系統(NFS Network File System) 13-8 習題(Exercises)

284 13-1 簡介 於前章我們已了解,檔案系統提供了線上(On Line Storage) 儲存裝置(Storage) 與檔案存取(Access Files) 機制。 本章將探討磁碟儲存裝置(Disk)、與在磁碟上如何執行檔案存取(File Access),內容含及檔案系統結構(File System Structure)、磁碟空間分配(Allocate Disk Space)、標定資料位置(Track Data Location)、及提供儲存裝置與作業系統之執行介面(Interface)。

285 13-2 檔案系統結構(File System Structure)
在輔助記憶體(Secondary Storage) 種類中,磁碟(Disk) 是很重要的儲存裝置(Device),且已為今日大多數電腦系統所採用,其原因是磁碟具有:(1) 重寫性(Rewritable):寫入磁碟的資料,刪除後,相同的位置可再寫入其他資料。(2) 區塊性(Blocking):可作區塊性資料之存取,以致可輕易執行檔案之直接存取(如12-3節所述)。 檔案系統(File System) 最重要的兩項工作為:(1) 如何定義(Define) 一個檔案及其屬性特徵(Attributes)?(2) 如何將邏輯檔案系統(Logical File System) 對映至實體檔案系統(Physical File System)?檔案系統是為多層設計(Layer Design),如圖13-2,上端為邏輯空間(Logical Space),下端為實體空間(Physical Space)。

286 圖13-2

287 13-3 檔案系統運作 (File System Implementation)
於前章12-2-2節,我們曾探討單純的檔案操作(File Operations),於本節,我們將探討整體性的檔案運作(File System Implementation)。 檔案系統概念(Concept of File System) 分割區與掛載(Partitions and Mounting)

288 圖13-3-3

289 13-4 目錄運作(Directory Implementation)
選擇適當的目錄管理演算法(Directory Management Algorithms) 與空間分配(Directory Allocation),對檔案的執行效率(Efficiency) 有其一定程度的影響。使用者(Users) 於目錄(Directory) 搜尋檔案的方法有: 1、線性串列(Linear List) 2、雜湊表(Hash Table)

290 13-5 空間分配方法 (Allocation Methods)
無可避免地,總是有多個檔案儲存在一個磁碟內,此時如何將磁碟的空間適當地分配給予各檔案,將影響磁碟空間之有效使用(Space Utilizing Efficiency)、與檔案存取(Access Files) 的速率。磁碟空間之主要分配方法有:連續空間分配(Contiguous Allocation)、鏈接空間分配(Linked Allocation)、索引空間分配(Indexed Allocation)。

291 圖13-5-1

292

293

294 圖13-5-3

295 13-6 空白空間之管理 (Free Space Management)
磁碟的空間是有限的(Limited),當新檔案建立時,系統要搜尋空白空間(Free Space)來安置該新檔案;當檔案被刪除(Delete) 時,系統要管理這些被釋出(Released) 的空間。今日電腦系統,對空白空間的管理方法有: 1、位元記錄(Bit Vector) 2、連接串列(Linked List) 3、群組串列(Group List)

296 13-7 網路檔案系統 (NFS Network File System)
於前述13-3-3節,我們曾述及,虛擬檔案系統之組成架構有三層,本節所述的虛擬網路檔案系統亦是如此,如圖13-7:

297 圖13-7

298 13-8 習題(Exercises) 1、今日大多數電腦系統採用磁碟的原因為何?
2、檔案系統(File System) 最重要的兩項工作為何? 3、檔案系統是為多層設計(Layer Design),可分為那幾習? 4、虛擬檔案系統有那三層(Layers)? 5、使用者(Users) 於目錄(Directory) 搜尋檔案的方法有那些? 6、磁碟空間之主要分配方法有那些? 7、連續空間分配之優缺點為何? 8、鏈接空間分配的缺點為何? 9、空白空間的管理方法那些?

299 輸入輸出(Input and Output)
第四篇 輸入輸出(Input and Output)

300 第十四章 輸入輸出系統(I/O Systems)
14-1 簡介 14-2 概念(Overview) 14-3 I/O硬體(I/O Hardware) 匯流排(Bus) 連接埠(Port) 中斷(Interrupts) 直接記憶體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 14-4 I/O介面應用(Application I/O Interface) 14-5 核心I/O次系統(Kernel I/O Subsystem) 14-6硬體I/O操作(Transforming I/O to Hardware Operation) 14-7串流(Streams) 14-8執行效率(Performance) 14-9習題(Exercises) 14-10 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資料串流FileInputStream與FileOutStream(模擬14-7節) 資料串流DataInputStream與DataOutStream(模擬14-7節)

301 14-1 簡介 電腦的兩大主要工作(Jobs),一是前數章所探討的工作處理(Job Processing),另一個即是I/O。因I/O的執行速率較慢,比較上系統似用較多的時間在處理I/O事宜。 作業系統用於I/O的部份,是在管理(Manage) 與控制(Control) 周邊裝置與I/O運作,本章將探討:(1) I/O硬體操作(Hardware)、(2) I/O服務(Service)、(3) I/O介面(Interface)、(4) I/O運作(Implement)、與 (5) 設計改善(Design) 等內容。

302 14-2 概念(Overview) 作業系統的主要設計考量,是在如何導引控制(Control) 與電腦連通的各個裝置。各I/O裝置無論是在功能上,或是在速度上都是各不相同,因此電腦系統也應以廣泛的能力來面對。為了慎重處理,作業系統於其核心(Kernel) 另設I/O次系統(Subsystem)。 在力求改善I/O技術的今日,時而出現兩個相互矛盾的方向:(1) 我們竭盡努力將I/O裝置標準化,期使I/O控制能統一且簡化;(2) 另一方面,我們又竭盡努力地開發與眾不同的I/O方法,以因應新的裝置與技術。

303 14-3 I/O硬體(I/O Hardware) 我們常用的周邊裝置(Devices) 有:(1) 儲存裝置(Storage Devices) 如磁碟(Disks)、磁帶(Tapes) 等;(2) 傳輸裝置(Transmission Devices) 如網路(Network)、數據機(Modems)、讀卡機(Cards) 等;(3) 人機介面(Human Interface) 如螢幕(Screen)、鍵盤(Keyboard)、滑鼠(Mouse)、搖桿(Joystick) 等。 無論電腦周邊設備有多廣,在概念上我們努力解決 (1) 如何將這些裝置與電腦掛載連接(Attached)? (2) 如何以軟體程式(Software) 來控制這些硬體裝置(Hardware)?

304 匯流排(Bus) 周邊裝置以匯流排(Bus) 與電腦系統互通訊息(Signals) 和資料(Data),裝置連線與匯流排之接點稱為連接埠(Connection Ports),匯流排(Bus) 架構有三類:

305

306

307

308

309 連接埠(Port) 裝置與連線的接點之間設置 “連接埠(Port)”,通常是由4個暫存器所組成,狀態暫存器(Status)、控制暫存器(Control)、資料輸入暫存器(Data In)、資料輸出暫存器(Data Out)。內容如下: 狀態暫存器(Status) 控制暫存器(Control) 資料輸入暫存器(Data In) 資料輸出暫存器(Data Out)

310 14-3-3 握手與協定(Handshaking and Protocol)
為了容易解說,我們以前述14-3-1節之輪詢型(Pulling) 為例,本機系統(Host) 與裝置控制器D1之間,如何互通訊息?如圖 :

311

312 中斷(Interrupts) 如圖 ,在硬體機制上,CPU與各裝置控制器之間,設有一中斷需求線(Interrupt Request Line)。系統執行中斷之步驟如下:

313

314

315 14-3-5 直接記憶體存取 (Direct Memory Access)
為了資料傳遞的靈活性與方便性,如果當時:(1) CPU非常忙碌;(2) 傳送大量資料;(3) 確定無傷害系統的資料,資料可不經過CPU之帶領,直接從儲存裝置(如磁碟) 傳遞至主記憶體(Main Memory) 之指定位置,如是之資料傳遞是謂 “直接記憶體存取(DMA Direct Memory Access)”。依圖 ,直接記憶體之執行步驟如下:

316

317 14-4 I/O介面應用 (Application I/O Interface)
I/O裝置種類繁多,如果要每種均兼顧,系統必將龐大且不易管理;如果不每種兼顧,則又將無法有效執行。為了解決如是問題,我們將作業系統之I/O部份,如圖14-4-1作分層設計(Multi−Level Design)。

318 圖14-4-1

319 圖14-4-2

320 14-5 核心I/O次系統 (Kernel I/O Subsystem)
I/O工作範圍廣泛,作業系統於其核心(Kernel) 另設置核心I/O次系統(Kernel I/O Subsystem),以方便管理排程(Scheduling)、緩衝(Buffering)、快取(Caching)、串置執行(Spooling) 等I/O事項。

321 14-6硬體I/O操作 (Transforming I/O to Hardware Operation)
從應用程式(Application) 提出I/O需求(I/O Request),到從磁碟(Disk) 讀取檔案,其間過程如前述圖14-4-1,穿過I/O次系統層(I/O Subsystem Level)、裝置驅動程式層(Device Driver Level)、裝置控制器層(Device Controller Level)、到硬體裝置。如圖14-6,我們可觀查一個I/O需求(I/O Request) 的執行週期(Life Cycle):

322 圖14-6

323 14-7串流(Streams) 當使用者行程(User’s Process) 與裝置(如磁碟) 作資料傳遞時,系統將資料安排成串流形態,如圖14-7,由三部份組成: (1) 串流頂前端(Stream Head) (2) 驅動尾後端(Driver End) (3) 串流模型(Stream Modules)

324 圖14-7

325 14-8執行效率(Performance) 系統之執行效率,對I/O有其深重的影響,CPU擔負著執行裝置驅動程式碼(Device Driver Codes)、與I/O排程(Schedule);今日新型的電腦雖然在一秒內可同時執行上千個中斷常式(Interrupt Routines),中斷仍然是電腦系統的一項重大負擔;網路資料之傳遞是I/O項目之一,其是否傳遞流暢亦影響執行效率。為了改善I/O執行效率,系統應: 1、如5-3-3節,減少內文切換次數(Context Switches)。 2、減少在記憶體中複製資料的次數。 3、降低中斷執行頻率(Frequency),盡量執行大量資料傳遞(Large Transfer)、靈巧控制器(Controller)、聰明輪詢(Polling)。 4、使用DMA,增加同步傳遞資料的機會。 5、盡可能將行程關鍵資訊(Processing Primitives) 推向硬體,使裝置控制器(Device Controller) 更能配合CPU與匯流排(Bus) 之操作。 6、平衡CPU、記憶體、匯流排、I/O之執行,如果其中有一項特別熱烈,均將導致其他項目的怠惰(Idleness),亦即降低系統效率。

326 圖14-8

327 14-9習題(Exercises) 1、在力求改善I/O技術的今日,出現那兩個相互矛盾的方向?
2、何謂匯流排(Bus)之雛菊鏈型(Daisy Chaining) 架構?其優缺點為何? 3、何謂匯流排(Bus)之輪詢型(Pulling) 架構?其優缺點為何? 4、何謂匯流排(Bus)之獨立型(Independent) 架構?其優缺點為何? 5、連接埠(Port) 是由那4個暫存器所組成? 6、何謂不可遮罩中斷(Nonmaskable Interrupt) /遮罩中斷(Maskable Interrupt)? 7、使用直接記憶體存取(DMA) 的時機為何? 8、何謂I/O快取(Caching)? 9、試請列出I/O需求(I/O Request) 的執行週期(Life Cycle)。 10、系統如何改善I/O執行效率?

328 第十五章 大量儲存結構(Mass Storage Structure)
15-1 簡介 15-2 磁碟結構(Disk Structure) 15-3 磁碟排程(Disk Scheduling) 15-4 磁碟管理(Disk Management) 15-5 置換空間管理(Swap Space Management) 15-6 磁碟矩陣結構 15-7 磁碟掛載應用(Disk Attachment) 15-8 穩定儲存應用(Stable Storage Implementation) 15-9 習題(Exercises)

329 15-1 簡介 就檔案系統(File System) 來言,我們曾於第十二章探討過使用者與檔案系統間之關係,於十三章探討過作業系統與檔案間之運作關係,於本章,我們將討論檔案與儲存裝置的問題,特別是磁碟(Disk) 之管理。

330 15-2 磁碟結構(Disk Structure)
新型磁碟機猶如是一個大型的一維資料矩陣(One Dimensional Array),矩陣元素由邏輯區塊(Logical Block) 組成,亦即最小的傳輸單位(Unit of Transfer)。一個邏輯區塊通常有512個位元組(Bytes),少數電腦系統採用1,024個位元組。 在實體(Physical) 上,如圖15-2,磁碟以磁區(Sector)、磁軌(Track)、磁柱(Cylinder) 為儲存位置單元。磁區0在最外圈磁軌之起點,多個磁片之相對磁軌組成磁柱。

331 圖15-2 (a) (b)

332 15-3 磁碟排程(Disk Scheduling)
作業系統如何安排存取磁碟之資料,將影響系統之執行效率。如圖15-3,通常存取磁碟資料可分4個時間步驟: (1) 磁軌搜尋時間(Seek Time) (2) 旋轉延遲時間(Rotational Latency) (3) 資料傳輸時間(Transfer Time) (4) 綜合執行時間(Bandwidth Scheduling)

333 圖15-3

334 15-3-1 先到先執行(FCFS Scheduling)
設有一範例,磁頭當時位置在50,磁碟等待佇列(Waiting Queue) 內之資料磁柱(Cylinder) 次序(Order) 為(或稱資料點次序): 95, 155, 30, 120, 10, 125, 65, 70 若以先到先執行排程(FCFS First−Come−First−Serve Scheduling) 執行,磁頭(Disk Head) 掃過磁碟資料點的過程將如圖15-3-1:

335 圖15-3-1

336 15-3-2 最短搜尋時間先執行 (SSTF Scheduling)
每當磁頭存取一個磁柱資料點之後,立刻評估下一個資料點,選擇最近距離之資料點執行之,此為 “最短搜尋時間先執行排程(SSTF Shortest−Seek−Time−First Scheduling)”。圖15-3-2為SSTF之執行範例:

337 圖15-3-2

338 15-3-3 掃瞄排程(Scan Scheduling)
將磁頭從當時位置向磁碟的一端掃瞄,再向另一端掃瞄,當經過各資料點時,執行資料存取,此為 “掃瞄排程(Scan Scheduling)”。圖15-3-3為Scan之執行範例:

339 圖15-3-3

340 15-3-4 C−掃瞄排程(C−Scan Scheduling)
將磁頭從當時位置向磁碟的一端掃瞄,再從另一端開始掃瞄,避開重複資料區,當經過各資料點時,執行資料存取,此為 “C−掃瞄排程(C−Scan Scheduling)”。圖15-3-4為C−Scan之執行範例:

341 圖15-3-4

342 15-3-5 掃瞄判斷排程(Look Scheduling) 與 C−掃瞄判斷排程(C−Look Scheduling)
為了避免無謂的端點掃瞄,我們將Scan Scheduling改善為Look Scheduling,將C−Scan Scheduling改善為C−Look Scheduling(如圖15-3-5):

343 圖15-3-5

344 15-3-6 磁碟排程分析 (Disk Scheduling Selection)
任何事均不可能完美無缺,電腦系統的各項措施也是一樣,一定有其優點與缺點,我們可選擇適當的時機,盡可能利用其優點屏棄其缺點。 當磁碟資料點之密度與存取頻率均高(Heavy Load) 時,我們採用FCFS,以避免有餓死(Starvation) 情況產生。 如果存取頻率很低,許久才有一個資料點出現,此時不論有多少排程方法,其作為均如FCFS排程。 檔案空間分配(File Allocation) 也是影響執行效率之一項因素(如13-5節),如果是連續空間分配(Contiguous Allocation),即多是鄰近資料點,將節省磁頭掃除的時間;如果是鏈接空間分配(Linked Allocation) 或是索引空間分配(Index Allocation),資料點分散各個角落,將增加磁頭掃瞄的時間。

345 15-4 磁碟管理(Disk Management)
於前數章節,我們已探討許多關於磁碟的問題,本節將再繼續討論磁碟的管理事項,如磁碟格式化(Disk Formatting)、起動區塊(Boot Block)、與損壞區塊(Bad Blocks)等之管理。

346 15-4-1磁碟格式化(Disk Formatting)
一個全新的磁碟,除了佈滿磁性物質(Magnetic Material) 外,尚無法作為儲存記憶體(Memory),必須要劃分出儲存單元磁區(Sectors),才可配合磁碟控制器(Disk Controller) 讀寫資料,如此劃分之作為是謂 “低階格式化(Low Level Formatting)” 或稱 “實體格式化(Physical Formatting)”。

347 15-4-2起動區塊(Boot Blocks) 當開啟電源(Power Up) 啟動電腦、或重新啟動(Reboot) 電腦時,開機程式(Bootstrap Program) 亦隨之起動,由開機程式初始(Initializing) 作業系統,包括CPU的各暫存器(Registers)、裝置控制器(Device Controllers)、與主記憶體(Main Memory) 等。

348 15-4-3損壞區塊(Bad Blocks) 一個磁碟會因雜質或刮傷而損壞,遭受損壞的區塊稱為 “損壞區塊(Bad Block)”。如果損壞過於嚴重,整個磁碟應棄換不用;如果是非常輕微的損壞,則可跳過損壞區塊,繼續使用其他良好區塊。

349 15-5 置換空間管理 (Swap Space Management)
置換空間可設置於磁碟的檔案系統內(File System)、或設置於磁碟的獨立分割內(Partition)。(1) 若設置於檔案系統內,可將置換資料以檔案形態處理,其優點是簡單且易執行;缺點是要依檔案方式處理(如目錄、空間分配等),將降低執行速率。(2) 若設置於獨立分割內,其優點是因無檔案系統牽拌,執行迅速;缺點是內部碎片(Internal Fragmentation) 將漸漸擴大,影響執行效率。

350 15-6 磁碟矩陣結構 今日磁碟之開發,體積愈來愈精巧,價格愈來愈便宜,電腦系統使用多個磁碟並不會付出特別的代價。將多個磁碟組織成 “磁碟矩陣(RAID 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一則可增加儲存資料的安全可信度(Reliability),一則可以並行方式(Parallelism) 增加執行速率。

351 15-6-1安全可信度(Reliability)
我們可以多個磁碟執行鏡影(Mirroring) 操作,同時將資料寫入兩個磁碟,亦即一個邏輯磁碟(Logical Disk) 由兩個實體磁碟(Physical Disk) 組成。當一個磁碟受損,另一個磁碟可將資料重新補救。

352 15-6-2並行方式(Parallelism) 既然電腦系統已經使用多個磁碟,我們可將其安排成並行處理(Parallelizing),以節省執行時間,理論上,假設1個資料1個磁碟的存取時間為t;則1個資料n個磁碟的並行存取時間將為t / n。 如果資料是以位元組(Byte) 為單位,每一個位元組有8個位元(Bits),我們可以八個磁碟對應分置這些資料,第1個位元分置於第1個磁碟,第2個位元分置於第2個磁碟,以此類推。當八個磁碟同時並行存取資料時,其速度將較一個磁碟快8倍。以位元(Bit) 為分置單位者是謂 “位元階層分置(Bit Level Striping)”,以區塊(Block) 為分置單位者是謂 “區塊階層分置(Block Level Striping)”。

353 15-6-3磁碟矩陣階層(RAID Level) 於15-6-1節,我們談到鏡影(Mirroring) 操作,將資料同時寫入兩個磁碟,雖然有極佳的安全可信度,但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除此之外,還可使用其他我們熟悉的偵錯方式,如檢查碼(Parity Check Codes)、漢明碼(Hamming Codes) 等,將這些方式應用在磁碟矩陣(RAID),可類分成數個如下之使用階層:

354

355

356 16-6-4磁碟矩陣階層分析(Selecting a RAID Level)
RAID 0將所有的磁碟都用於儲存資料,優點是使用效率最高,又因是分置(Striping)儲存,可執行同步存取,增加執行速率;缺點是一旦有磁碟損壞,即無補救之途徑。 RAID 1將資料鏡影(Mirroring) 兩個磁碟,優點是當有磁碟損壞時,可立刻以另一個磁碟的資料修補之,安全可靠性最高;缺點是以兩倍數量的磁碟儲存資料,使用效率最低,又因未安排分置儲存,無法執行同步存取。 RAID 0+1將資料先分置於一組磁碟,再鏡影複製於另一組磁碟,優點是因是分置(Striping) 儲存,可執行同步存取,且當有磁碟損壞時,可立刻以另一個磁碟的資料修補之,安全可靠性最高;缺點是以兩倍數量的磁碟儲存資料,使用效率最低。 RAID 1+0將資料鏡影寫入兩組磁碟,再將第一組資料分置(Striping),優點是以第一組磁碟執行同步存取,以第二組磁碟作原始資料修補;缺點是以兩倍數量的磁碟儲存資料,使用效率最低。理論上RAID 1+0 較RAID 0+1更安全可靠。 RAID 2使用漢明碼概念,優點是可在能力範圍內自動修補錯誤,安全可靠性與RAID 1相等,且使用數量較少的磁碟執行修補任務。 RAID 3使用單一檢查碼概念,優點是僅以一個磁碟執行偵錯任務,節省資源;缺點是僅能偵錯,無法修補錯誤。 RAID 4與RAID 3的意義相同,不同者是以區塊(Block) 為分置單位,可用於大量資料的傳遞。 RAID 5與RAID 4的意義相同,不同者是將資料與檢查碼依序分置(Striping) 於各磁碟,以免一個磁碟損壞,所有檢查碼均遺失。 RAID 6採用Reed−Solomon Codes方法,目前已少有電腦系統採用。

357 15-7 磁碟掛載應用(Disk Attachment)
電腦系統與磁碟間之掛載用可類分為:(1) 本機掛載儲存裝置(Host Attached Storage)、(2) 網路掛載儲存裝置(Net Work Attacked Storage)、(3) 儲區網路(Storage Area Network)。

358 15-7-1本機掛載儲存裝置 (Host Attached Storage)
系統經過I/O,對掛載於本機的裝置執行資料存取,依RAID概念,今日微電腦系列常使用的磁碟組織有IDE與SCSI,其結構如圖15-7-1。

359 圖15-7-1

360 15-7-2網路掛載儲存裝置 (Network Attacked Storage)
電腦系統可經過網路,對儲存裝置存取資料,如此作為是謂 “網路掛載儲存裝置(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如圖15-7-2,Servers對NAS存取資料,Clients對NAS存取資料。

361 圖15-7-2

362 15-7-3儲區網路 (Storage Area Network)
網域是否暢通,是影響網路操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網域資源非常珍貴,盡可能要屏除不必要的浪費,如前節所述之NAS,在使用上將與Server−Client競爭網域頻寬,影響網路傳輸效率。

363 圖15-7-3

364 15-8 穩定儲存應用 (Stable Storage Implementation)
一個良好的電腦系統應具有穩定的儲存裝置,亦即有一個不會產生錯誤的儲存系統。當一個磁碟有錯誤發生時,系統立即安排: (1) 將另一個儲存相同資料的鏡影磁碟取代該受損磁碟; (2) 使用除錯碼技術(如漢明碼等) 將錯誤修補之。 前述15-6-3節所描述之RAID即是維護穩定儲存的良好儲存裝置。

365 15-9 習題(Exercises) 1、於磁碟運用,何謂等角速率(CAV Constant Angle Velocity)?
2、於磁碟運用,何謂等線性速率(CLV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3、通常存取磁碟資料有那4個時間步驟? 4、一個I/O需求(I/O Request) 內容應包含那些資訊? 5、FCFS的優缺點為何? 6、FCFS的優缺點為何? 7、Scan的優缺點為何? 8、C−Scan的優缺點為何? 9、掃瞄判斷排程(Look Scheduling) 與C−掃瞄判斷排程(C−Look Scheduling) 的優缺點為何? 10、置換空間設置於磁碟的檔案系統內(File System)、或設置於磁碟的獨立分割內(Partition)。兩者有何差別? 11、試請分析RAID各階層。 12、何謂IDE? 13、何謂SCSI?

366 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第五篇 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367 第十六章 分散式系統結構(Distributed System Structures)
16-1 簡介 16-2 概念(Background) 分散式系統之優點(Advantages of Distributed Systems) 分散式作業系統之類型(Types of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16-3 節點連接(Topology) 16-4 網路通訊(Communication) 名稱解析(Naming Resolution) 路由策略(Routing Strategies) 連接策略(Connection Strategies) 衝突避免(Contention) 16-5 網路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tocols) 16-6 網路故障處理(Robustness) 16-7 習題(Exercises) 16-8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16-8-1網路節點連接(模擬16-3節) 16-8-2網路節點連接(模擬16-4-1節) 網路線路/資料交換(模擬16-4-3節)

368 16-1 簡介 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是多個處理器(Processors) 的組合,各處理器散置於各不同地區,彼此間互不共享記憶體,各有其自己的記憶體(Memory),以地區網路(LAN Local Area Network) 或廣域網路(WAN Wide Area Network) 互通訊息。本章將探討分散式系統之結構、及使用之網路。

369 16-2 概念(Background) 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是多個處理器(Processors) 的組合,從小型的手持微電腦、個人電腦、到大型的工作站,散置於各不同地區(Sites),由網路互相連通。

370 16-2-1 分散式系統之優點 (Advantages of Distributed Systems)
建置分散式系統至少有四個理由:資源分享(Resource Sharing)、計算迅速(Computation Speedup)、可靠性佳(Reliability)、與便利通訊(Communication)。 1、資源分享(Resource Sharing) 2、計算迅速(Computation Speedup) 3、可靠性佳(Reliability) 4、便利通訊(Communication)

371 16-2-2 分散式作業系統之類型 (Types of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本節將介紹兩類網路導向作業系統(Network Oriented Operation System):(1) 網路作業系統(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與 (2) 分散式作業系統(Distributed Operation System)。在網路運用上,前者較後者容易操作;在存取儲存裝置上,後者較前者容易操作。 1、網路作業系統(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2、分散式作業系統(Distributed Operation System)

372 16-3 節點連接(Topology) 分散式系統是將散置於各處的處理器(Processors) 以網路連接,互通訊息。其中有許多連接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我們考量的重點有: (1) 實體安裝代價(Installation Cost) (2) 通訊時間代價(Communication Cost) (3) 執行方便考量(Availability)

373 圖16-3-1

374 圖16-3-2

375 圖16-3-3

376 圖16-3-4

377 圖16-3-5

378 16-4 網路通訊(Communication)
當探討網路通訊,我們須考量:(1) 名稱解析(Naming Resolution),兩個行程(Processes) 如何在廣大的網域中互相定址對方? (2) 路由策略(Routing Strategies),如何在網域中選擇傳遞資料之途徑? (3) 連接策略(Connection Strategies),網路中如何安排多個行程同時傳遞資料? (4) 衝突避免(Contention),當發生網路上爭議的問題時,如何解決?

379 16-4-1 名稱解析(Naming Resolution)
網路上兩個行程(Processes) 若要互通訊息,首先須定址對方,知道對方的位置之後,才能將資料傳遞給對方,或從對方下載資料。網路上電腦節點之名稱即是該節點的地址,通常有兩種表示方式:識別地址碼(Host Identifier)、與識別名稱(Host Name)。

380 16-4-2 路由策略(Routing Strategies)
當網路中兩節點相互通訊,其間安排資料傳遞的途徑是謂 “路由策略(Routing Strategies)”。每一個網路地區均設有路由表(Routing Table),詳載資料可傳送的各種途徑(Alternative Paths)、及傳遞之時間代價(Cost) 等資訊(Information),表中內容隨周遭環境之變化而自動更新。資料傳遞方式可概分為:(1) 固定路徑(Fixing Routing)、(2) 虛擬路徑(Virtual Routing)、(3) 機動路徑(Dynamic Routing)。

381 圖16-4-2

382 16-4-3 連接策略(Connection Strategies)
當網路上兩個行程(Processes) 相互通訊時,兩行程間建立起通訊管道(Communications Sessions),在此時段期間,該兩行程佔用連通線(Connection Lines) 以交換資料(Switching Data),資料交換完畢後,再釋出連通線供其他行程使用。交換資料的方式可類分為:線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資料交換(Message Switching),與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 1、線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 2、資料交換(Message Switching) 3、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

383 衝突避免(Contention) 網路上電腦節點眾多,每條連線總有多個節點同時使用,因此傳遞的資料時有衝突混亂,如果不設立防範機制,將無法順利傳遞資料。目前網路上常用的防範機制有:載體偵測法(CSMA Carrier Sense with Multiple Access)、衝突警告法(CD Collision Detection)、與輪序傳遞法(Token Passing)。 1、衝突偵測法(CSMA) 2、衝突警告法(CD Collision Detection) 3、令牌傳遞法(Token Passing)

384 16-5 網路通訊協定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網路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tocols) 是以多階層(Multiple Layers) 方式設計,網域網路採用國際標準組織(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所提出的協定(Protocol),其模型如圖16-5-1:

385 圖16-5-1

386 圖16-5-2

387 圖16-5-3

388 16-6 網路故障處理(Robustness) 網路節點眾多,發生故障的機會更是稀鬆平常,如連線故障(Failure of Link)、電腦節點故障(Failure of Site)、資料遺失(Loss of Message) 等。 為了維護網路隨時保持良好狀態,網路應有能力執行:偵測故障(Detect Failure)、重組系統(Reconfiguration)、與修補故障(Recovery from Failure)。 1、偵測故障(Detect Failure) 2、重組系統(Reconfiguration) 3、修複故障(Recovery from Failure)

389 16-7 習題(Exercises) 1、分散式系統有那些優點?
2、試請比較網路作業系統(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與分散式作業系統(Distributed Operation System) 之優缺點? 3、常用的連線形式有那些? 4、當某地區電腦節點A要定址另一節點B時,其作業系統要求網址解析的執行步驟為何? 5、於區域網路內,各節點與閘道節點(Gateway) 之間以何種方式連接? 6、何謂線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 ? 7、何謂資料交換(Message Switching) ? 8、何謂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 ? 9、試請敘述國際標準組織(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所提出的網路協定(Protocol) 各層之內容。 10、UDP與TCP有何差異? 11、當網路某裝置發生故障時,我們如何偵測故障?

390 第十七章 分散式檔案系統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17-1 簡介 17-2 概念(Background) 17-3 名稱與通透性(Naming and Transparency) 名稱結構(Naming Structure) 名稱方案(Naming Schemes) 17-4 遠端檔案存取(Remote File Access) 快取方案(Caching Scheme) 快取位置(Cache Location) 更新快取資料(Cache Update) 一致性(Consistency) 快取與遠端服務之比較( 17-5 檔案複製(File Replication) 17-6 習題(Exercises) 17-7範例系統程式 17-7-1遠端檔案儲存(模擬17-4節) 17-7-2遠端檔案複製(模擬17-5節)

391 17-1 簡介 於前一章我們曾討論網路結構(Distributed System Structure) 與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tocols),於13章我們曾討論檔案系統運作(File System Implement),本章我們將結合此兩章之內容,探討檔案系統如何在網路上運作,亦即如何執行分散式檔案系統(DFS Distributed File Systems)?

392 17-2 概念(Background) 網路上蘊藏著許多服務項目(Services),電腦節點亦各有其不同之工作地位,伺服端電腦節點(Server) 提供軟體服務機制(Software Service);客戶端電腦節點(Clients) 連通服務機制,以網路作業系統作為服務介面(Interface),執行有關之服務項目。

393 17-3 名稱與通透性(Naming and Transparency)
使用者(Users) 存取邏輯資料(Logical Data) 的切入點是檔案名稱(File Name),在單機應用上,檔案名稱即是儲存檔案資料的起始地址,如12-2-1節曾述,使用者(Users) 使用檔案名稱(File Name),例如testFile.java;電腦系統使用檔案識別碼(File Identifier),例如1234。在網路應用上,檔案儲存於網路某個電腦節點,故檔案名稱應包括電腦節點名稱、與檔案本身名稱,如16-4-1節曾述,使用者(Users) 使用檔案名稱(File Name),例如chia.tf.edu.tw / testFile.java;電腦系統使用檔案識別碼(File Identifier),例如 / testFile.java。 讀者有經驗,在單機應用上,當編輯完成一個檔案後,我們設定檔案名稱再將其存檔,此時我們知道的是一個已建立的檔案,我們不知道檔案的儲存地址,也沒必要知道,只要有名稱我們即可對該檔案執行資料存取。以此類推網路檔案系統,我們不必知道檔案儲存在那一個節點,只要知道檔案名稱,即可對該檔案執行存取資料,如此作為是謂DFS之 “透通性(Transparency)”。

394 17-4 遠端檔案存取(Remote File Access)
假設DFS以前節所述之名稱方案(Naming Scheme) 定名,使用者透過遠端服務機制(Remote Service Mechanism) 存取遠端檔案,提出之存取需求(Request) 在DFS之導引下抵達伺服端(Server),DFS將需求結果從伺服端傳回至客戶端之使用者,如此作為是謂 “遠端檔案存取(Remote File Access)”。其中使用的遠端程序呼叫(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 與4-4節存取磁碟資料(Access Disk) 之系統呼叫(System Call) 類似,不同者前者須經過網域節點之定位。

395 圖17-4

396 17-5 檔案複製(File Replication)
為了方便使用者(User) 使用,如17-3-1節曾述及之名稱透通性(Naming Transparency),作業系統安排檔案複製透通性(Replication Transparency),使用者只關心檔案名稱,不必知道複製檔案的位置(Location);複製檔案的位置由系統導引安排。 檔案複製的優點是增加可靠性(Reliability),不會因硬體損壞而遺失資料;其缺點是一旦更新(Update) 資料時,需連絡所有的複製檔案同步更新,系統將付出可觀之代價。

397 17-6 習題(Exercises) 1、檔案系統之軟體本質服務項目有那些? 2、何謂檔案名稱之透通性(Transparency)?
3、何謂位置透通性(Location Transparency) ? 4、何謂位置獨立性(Location Independency) ? 5、DFS設定檔案名稱有那三種定名方案? 6、快取資料的儲存位置可從那四個觀點來考量? 7、客戶端將更新資料傳送給伺服端的時機有那三種? 8、試述檔案複製的缺點。

398 第十八章 分散式系統之整合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18-1 簡介 18-2 事件序列(Event Ordering) 18-3 互斥(Mutual Exclusion) 18-4緊密聚合(Atomicity) 18-5死結處理(Deadlock Handling) 18-6習題(Exercises) 18-7範例程式 18-7-1網路集中/協調(模擬18-3-1節)

399 18-1 簡介 於第八章我們曾討論在單機系統環境(Computer System Environment) 下,一個行程(Process) 之執行流程,也討論多個行程之並行流程,其中如並行條件(Concurrency Conditions)、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信號(Semaphores) 等問題,本章將以同樣的問題觀點,在分散式系統環境(Distributed System Environment)下,討論多個行程之並行流程。 於第九章我們曾討論在單機系統環境(Computer System Environment) 下,死結定義(Deadlock Definition)、死結預防(Deadlock Prevention)、死結避免(Deadlock Avoidance)、死結偵測(Deadlock Detection)、死結消弭(Recovery from Deadlock) 等問題,本章亦將以同樣的問題觀點,在分散式系統環境(Distributed System Environment)下,討論死結的問題。

400 18-2 事件序列(Event Ordering)
於4-2-1節曾述及,我們在編輯器上寫的程式碼是謂 “程式(Program)”;當程式上的指令被CPU讀取執行時是謂 “行程(Process)”;行程流程中執行的事項是謂 “事件(Event)”。如圖18-2,行程P依序執行p1、p2、…、pn等事件(Events)。

401 圖18-2

402 18-2-1先後關係式(Happened−Before Relation)
一個執行於集合(Sets) S之關式元(Relation) R 被稱為 “偏序(Partial Order)”,如果該R滿足: (1) 反身律(Reflexive):即 aRa,其中a是S之任一元素(Element); (2) 反對稱律(Anti-Symmetric):即 當有 aRb 且 bRa 時,則有 a = b; (3) 遞移律(Transitive):即 當有 aRb 且 bRc 時,則有 aRc。

403

404

405 18-2-2應用(Implementation)
在電腦系統操作中,有許多執行項目需要事件之序列資料,如資料更新與複製、資源佔用與釋放、資料輸出與接收等。於單機系統可以輕易地辨識先後次序,但於網路多機系統却不易辨識。 於前節我們己粗略探討事件序列,本節將作更進一步的實用探討。我們記錄每一事件的發生時間,如圖 (a),p1為100、q1為100、q2為200,此為 “時間戳記(TS Timestamp)。

406 圖18-2-2

407 18-3 互斥(Mutual Exclusion)
我們曾於第八章探討單機之互斥操作,本節將探討在分散式系統環境(Distributed System Environment) 下,多個行程之互斥操作。 在分散式系統環境(Distributed System Environment) 下,互斥(Mutual Exclusion) 之定義(Definition) 是不允許有兩個行程(Processes) 同時在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 操作。在執行上,可類分為集中式執行(Centralized Approach)、與分散式執行(Distributed Approach)。

408 圖18-3-1

409 圖18-3-2

410 圖18-4

411 18-4緊密聚合(Atomicity) 有些工作必須緊密聚合(Atomicity) 連續地執行,在單機系統(Computer System) 上並不困難,例如執行批次工作(Batch)。但在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上,却不易整合執行。假設有一個工作(Transaction) T,具有兩個特性:(1) 龐大複雜,必須由多個電腦分擔處理;(2) 因內容需要,必須緊密聚合連續地執行。此時我們必須安排分散式之緊密聚合執行(Distributed Atomicity)。

412 圖18-4-1

413 18-5死結處理(Deadlock Handling)
我們曾於第九章詳細探討單機系統(Computer System) 之死結處理,其中之死結預防(Deadlock Prevention)、死結避免(Deadlock Avoidance)、死結偵測(Deadlock Detection)、死結消弭(Recovery from Deadlock) 等之觀點仍可用於分散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18-6習題(Exercises) 1、何謂偏序(Partial Order) 關係? 2、試述 “先後關係式” 之特性。
3、在分散式臨界區互斥之操作流程中,其執行困擾處為何? 4、在執行互斥流程中,何謂令牌傳遞執行(Token Passing Approach)? 5、令牌傳遞法(Token Passing Approach) 須注意那些事項? 6、何謂兩階段協定(2PC Two−Phase Commit Protocol)? 7、2PC故障處理之方式為何? 8、於時間戳記優先演算法(Timestamp Priority Algorithm) 中,何謂消極方式(Wait−die Scheme)? 9、死結處理之時間戳記優先演算法中,何謂積極方式(Wound Wait Scheme)? 10、死結處理之集中式執行(Centralized Approach) 有那三種檢視時間點?

422 保護與安全(Protection and Security)
第六篇 保護與安全(Protection and Security)

423 第十九章 保護(Protection) 19-1 簡介 19-2 保護的目的(Goal of Protection)
19-3 保護之定義域 (Protection Domain) 定義域結構(Domain Structure) 定義域代表(Domain Representations) 19-4 矩陣執行(Access Matrix) 19-4-1複製功能(Copy) 19-4-2擁有者功能(Owner) 19-4-3控制功能(Control) 19-5 矩陣應用(Implementation Matrix) 全域表格(Global Table) 物件權限串列(Access Lists for Objects) 定義域能力串列(Capability Lists for Objects) 19-6 習題(Exercises) 19-7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19-7-1矩陣應用(模擬19-5節)

424 19-1 簡介 系統中、通常都有多個行程(Processes) 正在執行,為了讓這些行程得以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下執行工作,系統應有一些保護措施(Protections)。只有系統允許(Proper Authorization) 的行程,才能使用特定的檔案(File)、記憶體(Memory)、CPU、或系統資源(Resource)。 系統保護機制控制(Controlling) 程式(Programs)、行程(Processes)、或使用者(Users)等對資源的使用,其中可類分為保護(Protection) 與安全(Security)。保護是維護行程不受干擾地使用特定資源;安全是維護資料或資源不被外力侵入而改變原有之意義。

425 19-2 保護的目的(Goal of Protection)
隨著電腦的精進發展,系統保護的需求也隨之更為重要,如同前數章曾述及之多程式作業系統(Multiprogramming Operating System),其中最重要的管理是: “只有系統認可的權限使用者(Users),才可依該權限使用特定的系統資源(Resources) ”。 電腦系統之保護策略(Protection Policy) 是提供保護機制(Protection Mechanism) 以管理(Governing) 系統各項資源(Resources) 之使用。此項保護策略有三個時機建立保護機制:(1) 硬體固定保護機制,系統出廠時已建立,(2) 作業系統因應執行環境,建立管理機制,(3) 使用者因應執行要求,建立管理機制。

426 19-3 保護之定義域 (Protection Domain)
電腦系統(Computer System) 是行程(Processes) 與物件(Objects) 的組合,物件包括硬體物件(Hardware Objects) 與軟體物件(Software Objects),前者如CPU、記憶體、磁碟、印表機等,後者如檔案、程式等。 不同的物件對應不同型態(Types) 的操作(Operation),記憶體引導存取操作;CPU引導執行操作;檔案引導存取、建立、刪除等操作。

427

428

429

430 19-4 矩陣執行(Access Matrix) 為了方便設計程式(Programming),我們可將前述之集合(Sets) 型式改以矩陣(Matrix) 表示,如圖 ,當行程(Process) P代表定義域(Domain) D2時,P有讀取(Read) 物件(Object) O2的權限,以 “read = access(D2, O2)” 表示。

431 圖19-4-1

432 圖19-4-2

433

434

435

436 19-5 矩陣應用(Implementation Matrix)
如圖19-5,我們發現圖中有許多空白入口(Entries),如果將矩陣圖儲存於記憶體,這些空白入口所佔有的空間(Space) 將是一種嚴重的記憶體浪費,我們可以表格(Table) 或串列(Lists) 作適當的取代。

437 圖19-5

438 19-6 習題(Exercises) 1、保護(Protection) 與安全(Security) 有何區別?
2、保護策略有那三個時機建立保護機制? 3、於離散數學中曾定義(Define) 之序對關係(Ordered Pair) 為何? 4、如何表示 “保護定義域(Protection Domain)”? 5、定義域(Domain) 之具體代表為何? 6、複製(Copy) 有那幾種? 7、全域表格(Global Table) 之優缺點為何? 8、物件權限串列(Access Lists for Objects) 之優缺點為何? 9、定義域能力串列(Capability Lists for Objects) 之優缺點為何?

439 第二十章 安全(Security) 20-1 簡介 20-2 安全問題(Security Problem)
20-3 使用者確認(User Authentication) 20-4 程式安全之威脅(Program Threats) 20-5 系統安全之威脅(System Threats) 20-6 加解密(Cryptography) 20-6-1傳統加密法 20-6-2近代公開金匙加密法 公開金匙原理 金匙設計方法 金匙設計執行法則 金匙設計實例(Java 範例程式設計) 20-7 習題(Exercises) 20-8範例系統程式(Programming) 20-8-1傳統加解密法(模擬20-6-1節) 20-8-2近代加解密法(模擬20-6-2節)

440 20-1 簡介 於前章我們述及系統之保護(Protection),本章將再進一步探討系統之安全(Security)。保護是維護行程不受干擾地使用特定資源;安全是維護資料或資源不被外力侵入而改變原有之意義。 具體來言,保護是處理系統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之問題,如檔案權限(File Authority) 等;安全是處理系統外部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 之侵入問題,如病毒、資料攔截等。

441 20-2 安全問題(Security Problem)
軟體資料(Data) 或硬體資源(Resource) 遭到不當之使用是謂 “安全問題(Security Problem)”。所謂 “不當使用(Violations或Misuse)” 是指意外(Accidental) 不當使用、或蓄意(Intentional或Malicious) 不當使用兩種。 電腦之安全問題可由四個觀點來處理:實體觀點(Physical)、使用者觀點(Users)、網路觀點(Network)、作業系統觀點(Operating System)。

442 20-3 使用者確認(User Authentication)
當使用者(User) 要存取某檔案資料、或使用某資源裝置之前,必須先經過使用者確認(User Authentication),確認的項目通常有三類: (1) 使用者物件(User Possession),如使用者之卡片(Card)、使用者之鎖匙(key) 等; (2) 使用者資料(User Knowledge),如使用者帳號(ID)、使用者名稱(Name)、使用者密碼(Password) 等; (3) 使用者特性(User Attributes),如指紋(Fingerprint)、視網膜(Retina)、簽名(Signature) 等。

443 20-4 程式安全之威脅(Program Threats)
當使用者(User) 設計完成一個程式(Program),除了設計者外,也提供其他使用者使用,程式安全之威脅因而由此產生,如木馬程式(Trojan Horses)、陷阱口(Trap Doors) 等。

444 20-5 系統安全之威脅(System Threats)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提供行程可產生另一行程的機制,當一個行程有瑕疵時,即可能產生有瑕疵的其他行程,而將瑕疵擴散出去。如分裂程式(Worms) 與病毒(Viruses) 等。

445 20-6 加解密(Cryptography) 當兩個工作站台傳遞資料時,資料也隨即暴露在人人可攔截的空曠網路上,資料的安全性面對極大的挑戰。我們無法避免資料不被攔截,但我們可將資料加密,使被攔截的資料無意義。本節將探討:(1) 傳統加密法 與 (2) 近代公開金匙加密法。

446 20-6-1傳統加密法 所謂 “傳統加解密” 即是發射端(Client端) 與接收端(Server端) 均有相同對應之密碼匙,發射端依密碼匙將資料加密,接收端再依對應的密碼匙將資料解密,如此方法行之自古至今,其優點是簡易方便;缺點是不週嚴,有極大洩密之缺口,問題在發射端與接收端於交換對應密碼匙時,無法百分之百保密。

447 20-6-2近代公開金匙加密法 傳統密碼加密法,有其一定的不可靠風險,接收工作程序於設定加解密金匙後,自己保留解密金匙,還必須將加密金匙,通知發射工作程序。在通知的過程中,即已有了不可避免的洩密風險。近代密碼加密法,針對此項洩密風險,加以改進。接收工作程序於設定加解密金匙後,自己保留解密金匙,另將加密金匙公告大眾。

448 公開金匙原理 接收工作程序於設定加解密金匙後,自己保留解密金匙,另將加密金匙不僅不須隱密通知對方,甚至將加密金匙公告大眾,其中神妙之處令人驚嘆。 1、暗門單向函數 2、單向函數常例 3、餘數同餘觀念 4、縮剩餘系(Reduced Set of Residues) 5、尤拉商數(Euler’s Totient Function) 6、尤拉定理(Euler’s Theorem) 7、費瑪定理(Fermat’s Theorem)

449 20-6-2-2 金匙設計方法 在初步了解上述觀念與理論後,即可著手設計RSA之公開加密金匙及私密解密金匙如下: 1、首先考量金匙之可逆性
2、由尤拉—費瑪 定理可得 3、若設定公開加密金匙(ex, N)、如何求得私密解密金匙dx?

450 金匙設計執行法則 我們己清礎了解近代加密法RSA,如何設定其公開加密金匙、及又如何求取私密解密金匙。現在,我們將其執行過程整理詳述如下: (1) 受文者(接收端工作程序) 為乙方,任意選取兩個大質數p與q,其積 N=pq。 (2) 乙方任意選擇一整數ex,且ex與N互質。將 (ex, N) 設定為公開加密金匙,並公佈之。 (3) 乙方以 之3 -(3) dx = (kT + 1) / ex, 求得其中之整數dx。 T如 之2,T = Φ(N) = (p-1)(q-1); k如 之3 -(2) k為常數(0, 1, 2, …)。以 dx為乙方之私密解密金匙,妥善保管,不得洩漏。 (4) 發文者(發射工作程序) 為甲方、要秘密傳送明文m給乙方。甲方首先由公開檔案找到乙方公佈的公開加密金匙(ex, N)。然後以該公開金匙將明文m加密成密文n。 如 33-2-(一)(1): mex = n mod N (5) 受文者(接收工作程序) 乙方收到密文n後,以其私密解密金匙dx解密。將密文n還原成m。 如 之3 -(1): ndx = m mod N

451

452 20-7 習題(Exercises) 1、電腦之安全問題可由那四個觀點來處理?
2、使用者確認(User Authentication) 通常有那三類? 3、何謂木馬程式(Trojan Horses)? 4、何論陷阱口(Trap Doors)? 5、何謂病毒(Viruses)? 6、何謂謂 “傳統加解密”? 7、“傳統加解密” 之優缺點為何? 8、“近代公開金匙加密法” 與 “傳統密碼加密法” 有何不同? 9、試設計一組 “傳統密碼加密法” 網路程式實例。 10、試設計一組 “近代公開金匙加密法” 網路程式實例。


Download ppt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