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而、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应掌握的信息 (一)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掌握 1、了解不同儿童的个性特征 2、了解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 首先,要了解儿童的普遍需求。 其次,教师应了解不同儿童的个性化需求。

3 (二)关于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掌握 1、掌握教育目标的准确性 2、掌握教育内容的教育价值 3、了解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4、了解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新要求 (三)关于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掌握 1、当地信息资源 2、家庭资源信息 3、幼儿园自身资源

4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概述 1、社会性主题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2、社会性主题活动包括多领域、多类型的活动 3、社会性主题活动具有递进性 二、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主题的确立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5 (二)主题目标的设计 主题目标要重点突出,简要、明白、确切,富有针对性、有机性、系统性和整合性。 (三)主题内容的选择 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应重点抓住儿童日常生活中能接触的事物,使教育能体现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四)活动方式的确定 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的方式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实践与体验。最好是贴近儿童生活、联系儿童生活、表现儿童生活,能让孩子身临其境,积极参与的方式。

6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的架构 (一)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 应该抓住认知——体验——积累——实践——迁移这几个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儿童体验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乐趣,从而积累与他人相处、合作的经验,并在实践中运用交往技能,最终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的态度。 (二)社会教育主题方案中的基本要素分析 1、引发认知 2、情感体验 3、实践尝试 4、经验积累 5、情感迁移

7 (三)主题方案架构的几种样式 1、根据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架构 就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为线索来展开主题。 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它的优点就是能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部机制,较为系统和科学地选择和组织相关的内容,突出反映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如“认识自己”这一主题可以从“我和别人不一样”_____我的朋友_____大家爱我、我爱大家_____我会_____我喜欢这一线索展开。

8 2、根据主题内涵的不同维度进行架构 即首先对主题内涵进行分析,按照不同层面和内容的维度去展开主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说教,把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更好地隐含到主题中去。教师也比较容易根据主题的特质来设计主题,挖掘社会教育的契机,从而使教育不着痕迹。 如:小班的“宝贝”这一主题,可以从“我是宝贝”—— “宝贝相亲相爱”—— “我身上的宝贝”——“吃的玩的用的宝贝”这四个维度进行分解。

9 3、根据不同领域(学科)进行渗透 这是根据现在学前教育通用的领域(或学科)划分的课程结构,把社会性教育融合到其他领域(学科)中去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和教师在使用的任何教材或课程模式进行整合,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 如保护自己这一主题可以渗透到科学、艺术、语言、健康这几个领域去进行。

10 4、根据主题发展的进程进行架构 这是一种根据儿童的行动逻辑来进行主题设计的方法,它和其他方法相比是教师在选择和编排活动时更具有逻辑性和顺序性。通常非常适合一些有关节日或突发事件生成的小主题。如学雷锋的主题活动可按照:调查、语言、歌曲、图片、实践、美术、环境布置、比赛的线索来展开。

11 5、从核心品格概念出发的整合性架构 这是由美国学者Teresa Henkle Langness提出的一种品格教育主题架构模式,它通常从某一核心品格概念出发,围绕这一核心品格学习,将道德教育、科学与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冲突教育与服务教育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这种主题架构为教育者有意识地进行系统深入的品格教育提供了参考。 四、主题方案设计实例分析 大班社会性主题活动:我们自己的节日 中班社会性主题活动:温馨家园

12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设计 (一)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二)社会教育区域活动设计方法 1、拟定社会教育活动区域的类型和目标。 2、合理配置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资源。 3、设计投放社会教育的区域活动资料。 4、拟定活动计划和观察记录表、评价表。 (三)社会教育日常区域活动设计内容举例 打电话、故事角、节日礼品吧、礼物箱、生日大转盘、家庭纪念日

13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结构: 知识、能力、情感 2、教学目标的陈述: (1)陈述的角度要统一 从教的角度常用“帮助、激发、引导”等词来表述;如“引导幼儿观察成人的劳动”、“教育幼儿面对意外情况不要害怕”;从学的角度常用“学会、喜欢、说出、表达”等词来表述。 (2)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 如“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提法十分宽泛,可以用在多个教学活动中,如果改成“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就具体而明确了

14 (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1、教学准备:物质、经验准备与情感准备 2、过程设计: (1)开始部分 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激发幼儿活动主动性的重要步骤,具体方法有讲述故事、出示教具、猜谜、做小游戏、看表演。 (2)展开部分。 这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要掌握的知识、需体验的情境、应该练习的行为都应该在这个部分呈现。要达成知识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讲授、谈话、演示等方法进行。要达成能力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示范——模仿、练习——反馈的方法进行。要达成情感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体验、扮演、鼓励、强化等手段进行。 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中要重点注意提问的设计和活动方式的设计。提问要清晰,有针对性。活动方式要顾及大部分的幼儿,又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15 (3)结束部分。 活动最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并引导幼儿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教师应该认识到,完成时社会性教育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完成教育目标的,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最好能让幼儿留下思考或提出后续要求,使本次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向游戏、生活、家庭延伸,更好地使知识与实践联系。

16 三、教学活动设计原理与实例分析 (一)社会认知类教学活动设计 1、有效地结合生活 2、注重形象化的过程设计 3、注重前期经验积累 4、注重在活动或情景中理解 实例分析: 小班:不跟陌生人走 中班:绿色家园

17 (二)社会情感类教学活动设计 1、注重情感体验 2、激发儿童共情 3、帮助儿童表达 实例分析: 小班:宝宝笑了 中班:找快乐 中大班:我来问候您

18 (三)社会技能类教学活动设计 1、重视直接学习 2、提供正面模仿的榜样 3、合理运用强化 实例分析: 大班:最佳倾听者 大班:超市购物 大班:我给小鸟安个家

19 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20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概述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 1、评价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一种普遍特性 2、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评价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教师工作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对评价主体和对象的作用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一种信息反馈机制

21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必须真正起到促进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的作用,起到调动幼儿园教师积极性的作用,能起到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 为了贯彻导向性原则,人们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2 (二) 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者以科学的评价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组织工作和制度安排皆科学合理。 (三)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性评价方案是现实可行的,能顺利地实施、推广和应用。 评价的可行性原则要求评价具有计划性、评价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标准和要求适度。 (四)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这要求评价时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客观、全面地搜集资料,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判断。

23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第一,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第二,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第三,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四,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24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 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 第三,社会交往发展,包括交往态度、能力、人际关系等。 第四,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的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

25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和落实的评价 1、是否知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内容、落实方法和操作性方案。 2、是否能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细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3、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有操作性并且重点、难点突出。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使用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评价 内容与目标是否匹配; 内容是否考虑到幼儿生活经验与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适宜性; 内容是否有人文性与陶冶性。 内容是否精炼有效。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是否合于目标、内容与儿童发展需要 是否有好的教育效果

26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与结果分析的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准备的评价 教学方案的准备 物质与环境的准备 心理与情感的准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 (1)在活动的导入环节要能引起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2)在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前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 (3)尽量让每个学前儿童有动手操作方面的参与 (4)引导学前儿童顺利开展活动,并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在学前儿童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示范和指导。

27 3、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 (1)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结果作测评。 (2)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结果作自我评价。 (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四)社会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学习的评价 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 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 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

28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收集信息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特点与作用 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2、观察的步骤 制定观察计划_____实施观察_____解释观察资料_____应用观察结果 3、实施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创造自然的观察环境和气氛。 (2)坚持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3)掌握观察的技术和方法。 4、几种常用的观察记录方式 (1)实况详录法。(2)时间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 (4)等级评定法。(5)日记描述法。(6)轶事记录法。

29 (二)访谈法 1、访谈的特点 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适应面广。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 2、访谈的程序和方法 制定访谈计划_____设计访谈记录表______按照访谈计划进行访谈______整理访谈记录  3、实施访谈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合理地设计和使用访谈题目和问题。 (2)取得访谈对象的配合。 (3)应用在访谈中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当为访谈者准确把握,以使访谈不受干扰。

30 (三)问卷法 1、问卷的分类与格式 问卷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了解教师和学前儿童的各种态度。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能同时调查许多人,简单易行,省时省力。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人们能得出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结论。 2、实施问卷法的程序 制定问卷设计的计划______编制问卷_____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______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3、使用问卷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问卷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和家长。 (2)问卷不能太长,答卷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3)问卷的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直接相关。 (4)对问卷结果做精心的统计和分析。

31 (四)社会测量法 1、提名法 2、配对比较法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结果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指标体系法 1、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指标与目标的统一性、指标的相对独立性、指标体系的整体性、指标的可测性、指标的可比性。 2、指标体系设计的步骤 明确评价目标及评价对象;分解目标、提出初步拟定的指标;指标体系的整体性;指标的可测性;指标的可比性。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的指标体系举例

32 (二)教育行动反思法 第一,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 第二,教育价值态度的反思。 第三,对儿童观的反思。 第四,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第五,养成反思的习惯。

33 第七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及其指导

34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概述 一、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界定 (一)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和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35 (二)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与特征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 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 (1)持久性的困难。 (2)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 (3)不理会现实。 (4)幼儿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困难。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分类 (一)基于行为问题原因的分类 1、由发展不成熟所导致的行为问题。 2、由于需要未被满足而导致的行为问题。 3、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

36 (二)基于行为问题严重程度的分类 1、轻度的可以忽略的行为问题 2、需要指导帮助的行为问题 3、需要特殊干预的行为问题 (三)基于行为问题表现的分类 1、生理性的行为问题 2、心理性的行为问题 3、品德性的行为为题

37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一、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 (一)违规 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帮助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通过自然的后果体验来慢慢建立。 (二)自私 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使他们意识不到别人的感受,常常不愿与他人分享,从而经常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这种行为特点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和成人的自私是不一样的。当幼儿理解他人观点的智力得到发展以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会提高。

38 (三)说谎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幼儿常常把自己希望是真的事物认为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这种谎言只是不能区分真实与幻想而产生的。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四)偷窃 幼儿拿取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并不多见,他们有时会混淆自己与别人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可以用相关后果法,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的矫正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39 二、焦虑行为 (一)焦虑行为的分类 1、分离性焦虑 2、特异性焦虑 3、社交焦虑 4、创伤后急性应激焦虑 (二)原因分析 1、幼儿自身的气质 2、遗传和家族风险 3、家庭影响 (三)焦虑行为的指导 1、行为干预 2、认识——行为干预 3、家庭治疗

40 三、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 2、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 (二)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社会认知因素 (三)攻击性行为的指导 1、对父母交往方式的训练 2、减少幼儿生活中的挫折 3、帮助幼儿识别无意性攻击行为 4、置换幼儿攻击的对象 5、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 6、指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替代方式 7、对非攻击性行为给予奖励 8、环境资源的改善

41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 (一)后果法 1、自然后果法 2、相关后果法 隔离 剥夺 补偿 应用后果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学前儿童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基本知道策略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 (一)后果法 1、自然后果法 2、相关后果法 隔离  剥夺  补偿 应用后果法要注意的问题: 后果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变成惩罚。惩罚与后果的最大差异在于这二者让幼儿怎样看待自己。惩罚一个孩子相信他或她是“坏的”并破坏了自信。后果的目标在于让幼儿有意努力控制并帮助他们把自己看成好人。

42 (二)强化法 1、正强化法 正强化法是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即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机率就会升高。 实施与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正确选择正强化物,正确实施正强化,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法是指幼儿发出某一种行为,结果可避免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景下,该行为出现率会提高。 实施的程序: 确立目标行为_____选择恰当的厌恶刺激_____选定警告刺激_____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 3、强化法可能带来的问题 自律被破坏  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影响师生关系  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43 (三)代币疗法 1、概念 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称为代币。例如,塑料片、五角星、小红旗等。 2、程序 明确目标行为______建立基线______确定代币_____选定支持强化物_____拟订代币交换系统_____严格具体操作_____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情境中。

44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 (一)确定指导对象 1、从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看 2、从各种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看 3、从行为表现的程度看 4、从行为持续的时间看 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有问题或是异常是一个严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行为问题的存在,确定其行为问题的特征,还要分析各种因素,才能作出结论。

45 (二)制定指导方案 1、指导方案的内容 2、制定指导方案注意的问题 (三)建立个人档案 1、一般资料(基本信息) 2、行为问题资料 3、成长发育史 4、家庭教育 5、其他

46 (四)行为观察记录 要根据行为问题和目标行为,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它进行观察和记录。 (五)指导研究设计 指导研究设计的关键是考虑在教育情境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有关变量,然后适当地操作指导策略和教育措施以便清楚地观察、测试、并合理地解释行为问题的变化。 (六)选择教育材料 教育材料是为了配合指导计划,在对幼儿行为问题作指导的同时,对其进行正确的、良好的行为认知教育。 可以从幼儿园教育教材中选取,也可以根据幼儿行为问题和所在班级的实际,创作编写教育材料。


Download ppt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