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歷史科 香港飲食文化及傳統節日風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歷史科 香港飲食文化及傳統節日風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科 香港飲食文化及傳統節日風俗

2 目錄 自我介紹 p.1 香港地道食品 p.2-3 港式飲茶 p-4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別茶餐廳 p.5 飲食禮儀 p.6 茶餐廳 p.7 香港飲食文化的轉變 p.8 飲食文化的重要性 p.9 傳統節日與宗教活動的關聯 p.10 太平清醮 p 佛誕 p 天后誕 p 感想 p.18 來源資料 p.19

3 組員:朱坤儀(07) :林偉玲(14) :姚嘉倩(27) :黃光豐(37)
自我介紹 組員:朱坤儀(07) :林偉玲(14) :姚嘉倩(27) :黃光豐(37)

4 香港飲食文化

5 香港地道食品 香港一向有美食天堂之稱。其實,在包羅萬有的世界美食之中,首先在香港嶄露頭角的,是香港本土的地道食品。
在殖民地時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國的飲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漸本地化,成為茶餐廳的主要部份,絲襪奶茶、波蘿油和蛋撻,是最迷人的文化融合;而來自廣東的街頭小食,充滿傳統風味;在1950年代,國內難民湧入香港,為了謀生經營流動檔攤,販賣車仔麵、咖哩魚蛋等食物,經濟實惠,深受大眾喜愛。這些香港本土食品,可以讓我們窺見香港歷史發展的源流,是香港人文精神的體現。

6 但亦有不少外國人都指,雖然在香港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這些在美食其實都已經為了遷就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而變了質,從而變得不夠地道。從另一種角度看,這些外來飲食文化亦豐富了香港本地飲食文化。 時至今日,香港作為全球各地人們的匯聚點,其流行的飲食文化亦趨向中西合璧。置身於香港任何一處,不論你身在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繁忙地區,還是一般的屋村商場,都能盡享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泰國餐館、日本壽司專門店、牛排專門店……各式其式,應有盡有。

7 港式飲茶 香港人飲茶的習慣,來自舊廣州的商業文化,本來是商人在早晚兩頓正餐之外的一種休閒活動。
飲茶也有實際功能:人們往往在飲茶時交流信息、「斟生意」,和家人朋友聚會,維繫社交關係。飲茶令人聯想到「古老」、「傳統」,但事實上港式飲茶是不斷的被改變和再創造的。 隨著香港移民遍布世界各地,飲茶已經成為一種香港文化的代表。港式飲茶在北美、澳洲、英國等港人聚居的地方極受歡迎。 對於海外的香港移民,每星期的飲茶可以媲美上教堂或者同鄉聚會,同樣能夠強化集體身份認同。

8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別 人們談到中西飲食文化的差別時,常說中國是「筷子文化」,西方是「刀叉文化」,實際這種說法只是表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是農業經濟;西方飲食文化的基礎是畜牧經濟。食肉為主離不開刀叉,以穀物蔬菜為主要食品就離不開筷子了。

9 飲食禮儀 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
這些飲食禮儀在以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行為規範的一部份。 飲食禮儀是人們在飲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社會規範。 飲食禮儀是飲膳宴筵方面的社會規範與典章制度,餐飲活動中的文明教養與交際準則,赴宴人和東道主的儀表、風度、神態、氣質的生動體現。 宴飲禮儀、古代食儀,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

10 茶餐廳 茶餐廳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發展的一種香港特有的飲食場所。它是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生活西化和全球化的產物。
作為一種西式的餐館,它供應的食品、服務的形式、店鋪的裝修都與茶樓酒家等中式飲食場所有分別。 典型的茶餐廳,門口有玻璃櫃展示蛋糕等西式食品,店內沿著牆邊設有卡座,所供應的飲品和食品,如煎蛋、多士都是仿照西式食店的。而餐牌中羅列的檀島(夏威夷)咖啡、西冷(錫蘭)紅茶、意大利粉等,反映了香港國際化的現實。茶餐廳與餐廳不一樣,食物往往加入了中式元素,口味亦本地化,飲品如「鴛鴦」、紅豆冰,食物如蛋撻、乾炒牛肉意粉、叉燒餐包等,都可以說是中西交流的表達者。 現在,茶餐廳的食品更多元化:有些增加了粥麵檔,另一些提供燒臘飯和中式小菜,還有一些趨向國際化,提供日式小點和麵食,務求儘量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口味,提高競爭力。 正是這種適應和拓展市場的努力,使茶餐廳不論經濟環境順逆,都能蓬勃發展。 七十年來,茶餐廳從西化香港人的高級食館、年輕人的消閒場所,逐漸成為普羅市民解決三餐的地方,見證了社會經濟和港人出外就餐習慣的轉變。

11 香港飲食文化的轉變 要論香港的文化發展,「飲食」佔重要、且極富趣味的一環。當年陪伴香港人成長的大牌檔、大笪地等街頭食檔,老字號的酒樓食肆以及各類地道醬油、餅食及特色食品,都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過去百多年經濟及社會的急速發展為香港人的飲食文化帶來新的風貌。今時今日,飲食已由過去的簡單果腹,發展到對色香味美的追求;食肆亦由樸實簡陋,以至講求裝潢華麗;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爐,足以反映香港人飲食態度及生活質素的轉變。

12 飲食文化的重要性 受到傳統中國相生互補、醫食同源哲學的影 響。
飲食文化的重要性 受到傳統中國相生互補、醫食同源哲學的影 響。 一、大眾日常飲食建基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粵菜, 七十年代以後經濟起飛,粵菜高檔化和精緻 化。 二、作為殖民地、轉口埠和人口流動樞紐,出現 了中國各地方菜系(如粵菜的客家菜、江浙 菜),以及外來食制(如英國、印度的口 味)。 三、作為國際金融、商業都市,引進了多元化的 口味,如法國、日本、意大利菜等。而生活 節奏急速,亦改變了原有的進食方式,帶動 美式快餐和即食食品普及化。 四、配合本地的飲食習慣,將外來食品加以本地 化,成為香港特有的口味。 這些都顯示出飲食文化與香港的歷史發展、在地區上的位置、參與全球化的過程,是不能分割的。

13 香港傳統節日風俗

14 傳統節日與宗教活動的關聯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部分充滿神話傳說與迷信的宗教色彩,傳統的慶祝方式也包括了祭祖。就信仰的立場看,信徒家庭必定不會參與慶祝盂蘭節,這明顯是一個祭鬼的節日,但其他的節日,撇除祭祠的部分,當中有關中國文化的傳統,值得我們繼續保留和傳遞給下一代。 許多傳統節日與宗教活動有關。幾乎每一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隨著時代變遷,某些節日漸漸淡化了本來的含義,其娛樂成分越來越濃。在藏族傳統節日中,藏歷年、林卡節與雪頓節三大節日最為著名。其次為望果節、燃燈節、驅鬼節、仙女節、朝山節、傳L大會、傳昭小會等。

15 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原意是為求消災,停止瘟疫.但現時已經漸漸與旅遊業一起合作,成為旅遊景點
太平清醮的作用據說是為了超渡島上被海盜殺害的亡魂。亦有另一說法 則指為了紀念200年前平息的一場瘟疫 。 一般是定期舉行的,最長的周期據說是上水,每六十年舉行一次;最短周期及最廣為人知的是長洲,每年舉行一次。大部分的鄉村是每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而打醮從籌備到完畢往往需要約一年時間。在進行打醮的前一年冬天,便要籌組「建醮委員會」或「醮務委員會」。 建醮委員會是打醮的最高權力機關,負責所有的世俗性行事。雖然籌辦費時,但對於鄉民來說,打醮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

16 特色慶祝活動 兩大特色慶祝活動:飄色會景巡遊及「搶包山」活動。 飄色會景巡遊約兩小時,有舞獅、麒麟、潮州鑼鼓、彩旗等,還有最受歡迎的飄色。
飄色隊伍的主角由五至六歲的小孩扮演,站在高高的支架上,神氣活現。由於掩藏得好,他們看起來就像穩踏在劍尖或壺咀之上,又像神仙般騰雲駕霧,形象漂亮好看,成為拍照的焦點。 飄色隊伍一路巡遊,穿梭島上大小街道,至北帝廟前結束。 而搶包山則是在廟旁築起三座巨型的包山,全都掛滿平安包,在慶典最後一晚的子夜零時,健兒們會攀上包山,在三分鐘爭相摘取包子,總分數最高的一位,便是優勝者。 「搶包山」比賽曾一度停辦,至2005年始恢復舉行。比賽用的包子都是仿真包。 至於節日方面,因為旅遊業的興起,多了外國的遊客來參與傳統節日活動,導致香港人為經濟為主,淡忘了節日本身的原意. 例如太平清醮,長洲居民舉行太平清醮的原意是為求消災,停止瘟疫.但現時卻著重收入,漸漸與旅遊業一起合作,成為旅遊景點

17 太平清醮應節食品 太平清醮應節食品有平安包又稱「幽包」或「包山包」,包面會印上「平安」兩字。
按照習俗,長洲居民於太平清醮期間會齋戒三天,以求潔淨身心,島上餐館只會供應素食。 包子會按照傳統於「搶包山」活動後翌日早上免費派發,吸引不少市民及旅客排隊領取,當然您也可在島上的餅店自行購買。

18 佛誕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漸漸成為了香港主要節日之一。
而且佛誕在香港被列為法定假日,慶祝活動長達數天。而當天將會有佛誕大會,內容包括浴佛典禮、皈依典禮、普佛上供、 誦經、供僧、齋宴、懺摩、傳吉祥燈法會、光明燈會、報恩法會、金剛禪坐會、念佛會、消災會等法務活動,令佛光普照天下。 而位於大嶼山的寶蓮禪寺是頂禮膜拜的重地之一,慶祝活動備受注目,善信和旅客可參與浴佛儀式, 不論您是否佛教徒,都可以嘗試浴佛,感受儀式氣氛。亦可觀賞少林武僧功夫、變臉等文化綜藝表演。

19 佛誕應節食品 佛教徒會在佛誕前後吃蒝荽餅。蒝荽餅呈深綠色,具有清熱之效。蒝荽餅入口清香,帶點甘苦,寓意吃下的「苦」都會變成「甘」,苦盡甘來。
佛誕期間,市面不少素食館都會售賣蒝荽餅,作為應節食品,限量供應,想試就要把握機會!

20 天后誕 天后誕是漁民和水上人家十分重視的傳統節日。相傳天后童年時已有預測天氣的異能,並在海難中救人無數,被視為漁民及航海者的守護神。
她在28歲時羽化升天,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祈求闔家平安、風調雨順、漁穫豐收,天后誕便這樣形成。 有一項傳統習俗──搶花炮。大型花炮簪金飾玉,裝潢得七彩玲瓏;炮口裝置了一枝內藏火藥的鐵管,一聲炮響,炮膽竹管飛向高空,裂成數份籤片; 健兒爭相競逐,搶得較重籤片一方為勝。另外,有些天后廟供奉天后龍床,天后誕當天到廟宇參拜的善信都喜歡摸摸龍床,以求子嗣或財帛。

21 天后誕應節食品 天后誕期間,新界有些鄉村會舉辦盆菜宴。盆菜的用料豐富,常見的包括枝竹、蘿蔔、冬菇、雞等,現時不少盆菜更有花膠、髮菜、大蝦等食材。 傳統的盆菜會以木盆盛載,而現時大多改用金屬盆或陶瓷盆,食物會按次序一層疊一層地排好,較名貴的放在上層,容易吸收汁液的材料則放在下層。 吃盆菜的時候,大家都會由上至下逐層吃下去。盆菜一度是圍村獨有的宴會菜式,但時至今日,港、九市區許多菜館都會在節日前後供應盆菜,令盆菜日益普及。

22 感想 在今次的專題研習我們更了解合作的重要性,但都令我們學到更多的香港歷史,更了解我們在居住的香港,對香港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不會太深入了解節日,但經過這次專題研習令 我深入了解節日及了解香港飲食發展

23 來源資料 飲食: http://www.chiculture.net/0910/html/a01/0910a01.html
傳統節日:


Download ppt "歷史科 香港飲食文化及傳統節日風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