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年)

2 一、南昌起义 (一)原因(或背景): 1、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
2、中共前敌委员会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 (二)目的: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 (三)时间: 1927年8月1日 (四)地点:江西南昌 (五)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六)军队:国民革命军——原因:为争取和团

3 结国民党中一部分愿意继续革命的人,南昌起义继续使用国民党军队的旗号。
(七)经过: 1、8月1日两万起义军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取得了初步胜利。 2、部队经过整编,按预定计划南下广州——目的:准备回广州后重整旗鼓,再行北伐。 3、起义军在南下途中遭敌人封堵,损失严重。 4、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广东海路丰,与当地农民军汇合。 (八)结果:最终失败 ——依据: 1、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4 2、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九)意义: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十)教训: 1、证明走城市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城市中心论”行不通。 2、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同农民革命结合起来。

5 二、土地革命 (一)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3、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在城市)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④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毛泽东)。 4、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6 2、领导人:毛泽东 3、军队:工农革命军——原因:中共从依赖国民党军队到依靠工农群众的变化。 4、地点:湘赣边界 5、经过: ①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秋收起义失败) a.败因:因为长沙敌人力量强大; c.教训:城市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②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文家市决策)。 ③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意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7 提问: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 长沙,结果都失败,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
提问: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 长沙,结果都失败,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 原因:因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说明:城市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必须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8 (三)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部队: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湘南的工农武装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3、成果: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四)工农武装割据 1、革命实践: ①土地革命:井冈山的土地革命; a.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作用: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②根据地建设:井冈山的经济建设。 a.内容: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9 b.作用: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 色政权。
③武装斗争:井冈山的武装斗争(黄洋界保卫战) 2、形成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①思想内涵:在中共的领导下(前提),武装斗争(军事保证)、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相结合。 ②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③评价意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时中国革 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三个产物。 3、指导实践 ①根据地建设: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b.1930年夏全国建立十几块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c.革命武装达到十万人——星星之火已发展为燎原之势。 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 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勇于 胜利;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

10 ②武装斗争: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规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③政权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A.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B.内容: a.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b.制定了宪法大纲; c.定都瑞金; d.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C.性质:中共领导的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D.意义:标志国共两党政权对峙局面形成。

11 国共十年对峙 探索道路: 受挫 创建井冈山 总结经验 革命根据地 确立方针: 实施方针: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向井冈山进军 武装反抗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武装反抗 南京国民政府 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 军事“围剿” 政权对峙 反“围剿” 指导实践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 农村革命根 据地的发展

12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 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思考:“外寇”、“内匪”各指什么?国民党对于“外寇”和内匪”各采取什么措施? 外寇:日本侵略者 内匪: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 对日本:推行“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对共产党:实行“围剿”政策

13 三、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①时间: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②背景:
a.1933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 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 b.毛泽东被撤销了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 领导人博古掌权。 ③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④败因:博古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 2、根本原因:中共“左”倾错误的发展

14 ①主观:中共尚处于幼年时期,理论方面还不成熟
②客观:共产国际错误方针的影响。 (二)长征的历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2、经过:第一阶段( —1935.1) 第二阶段(1935.1— ) 3、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4、结束: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的胜利结束。

15 吴起镇 三军会师会宁1936年10 草地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雪山 泸定桥 遵义 瑞金 1935年10
34.10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湘江) 放弃去湘西改道贵州 三军会师会宁1936年10 西 腊子口 攻占遵义: 35.1召开遵义会议 草地 西 康 巧渡金沙江 强渡乌江 四渡赤水 毛尔盖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雪山 四 川 泸定桥 安顺场 穿过大草地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大雪山 强渡大渡河 江 西 遵义 湖 南 1934年10 1935年1 瑞金 福 建 贵阳江 (35、10)到达陕北吴起镇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广 西

16 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 错误,并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1942 年延安整风期间才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
(三)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贵州遵义; 3、背景:长征开始三个月内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4、内容: ①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5、意义: ①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②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 错误,并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1942 年延安整风期间才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

17 6、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①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会后把军事最高指挥权交给了毛泽东——遵义会议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 7、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①这次会议是在我党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②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8 (四)长征的意义 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 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 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 不饶,克服困难。 3、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使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或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延安或黄河流域)。 4、最后有近三万人到达陕北,保留了革命的精 干力量,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的主干。

19 思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 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据此回答:两次严重 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挽 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1)挫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原因: ①客观上:敌人力量相对强大; ②主观上:中共中央犯了机会主义错误——第一次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是“左”倾机会主义。 (3)措施: ①国民大革命失败 a.发动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

20 b.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开展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e.进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红色政权。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a.进行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1 史料应用 问题:上述材料中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李立三认为城市才是统治阶级的头脑与心腹,以乡村为革命阵地无法撼动统治阶级的统治根基,这说明他反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2 复习训练 1、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 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 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 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解析:依据所学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是明确 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 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项错误;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 义倾向,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择B项。

23 2、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解析: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八七会议是1927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于1945年召开,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召开、“八一宣言”的发表都是在长征期间,但题干反映的是在“民族矛盾加剧”情况下而进行的方针政策调整。故本题选择C项。

24 3、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解析:从材料内容“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北伐战争。A选项对应的事件应该是武昌起义;C选项对应的应该是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D选项对应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本题选择B项。

25 4、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作出的最符合中国实际的选择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实行全民族抗战 解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其内涵之一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故本题选择C项。

26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 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 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解析: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将资本家、富农当作团结的对象,而事实上,资本家、富农是可以团结起来为民主革命做贡献的。据此可知,该《宪法大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故选C项。《宪法大纲》制定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A项;B项中“全面贯彻”的表述不正确;D项表述不当且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择C项。

27 再见


Download ppt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