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皮类生药 皮类生药是以双子叶木本植物或裸子植物的茎、枝条或或根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入药的一类生药。有的以完整的皮入药(如肉桂、五加皮),有的以除去木栓的内皮入药(如黄柏、桑白皮)。 1.性状鉴定 皮类生药的性状鉴定以观察形状、外表面颜色及特征、断面特征为主,同时注意气,味、内表面等特征。 (1)形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皮类生药 皮类生药是以双子叶木本植物或裸子植物的茎、枝条或或根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入药的一类生药。有的以完整的皮入药(如肉桂、五加皮),有的以除去木栓的内皮入药(如黄柏、桑白皮)。 1.性状鉴定 皮类生药的性状鉴定以观察形状、外表面颜色及特征、断面特征为主,同时注意气,味、内表面等特征。 (1)形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皮类生药 皮类生药是以双子叶木本植物或裸子植物的茎、枝条或或根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入药的一类生药。有的以完整的皮入药(如肉桂、五加皮),有的以除去木栓的内皮入药(如黄柏、桑白皮)。 1.性状鉴定 皮类生药的性状鉴定以观察形状、外表面颜色及特征、断面特征为主,同时注意气,味、内表面等特征。 (1)形状 皮类生药的形状因植物的种类、取皮部位、加工方法等的不同而异。常见的有板片状(平助、弯曲、反曲、槽状、筒状、单卷筒状、双卷筒状和复卷筒状。

2 皮类生药 1.性状鉴定 (2)外表面 未去木栓层的皮外表面多呈灰黑色、灰渴色、黄褐色、棕黄色等;粗糙、具裂纹,少数平滑。皮孔在略平滑的木栓层上多见,常横向延长,色较浅,边缘常隆起,中央凹。有的枝、干皮有地衣斑或有苔藓附生;有的具刺或钉状物(如海桐皮、红毛五加皮)。 刮去木栓的皮外表面多平滑。 (3)断面 断面特征为皮类生药性状鉴定的重要依据之 一。有平坦(牡丹皮)、颗粒状(肉挂)、纤维状(桑白皮)、 裂片状(合欢皮)、层片状(苦楝皮)、有橡胶丝(杜仲)。 (4)内表面 注意纹理、颜色,有的用指甲划后显油痕 (如肉桂)。少数用刀削取的皮可见少量木质部。

3 皮类生药 2.显微鉴定 (1)双于叶植物茎皮构造分为周皮、皮层、韧皮部三部 分,以次生韧皮部占绝大部分。有的中柱鞘尚存。
韧皮部,包括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及韧皮射线。应注意:有无厚壁组织、分泌组织存在,还应注意韧皮射线的宽度、平直或弯曲情况、射线细胞的形状、是否有硬韧部和软韧部相间排列、薄壁细胞中是否有草酸钙结晶等后含物。

4 皮类生药 2.显微鉴定 (2)裸子植物根皮与茎皮构造与双子叶植物根皮、茎皮相似。但韧皮部仅有筛胞,无筛管、伴胞。有些松柏类植物次生韧皮部有韧皮纤维和石细胞(如土荆皮),皮层常有树脂道,应加以注意。

5 皮类生药 3.粉末显微鉴定 应注意木栓细胞、筛管(或筛胞)、韧皮纤维(常形成晶纤维和嵌晶纤维)、石细胞、分泌组织、草酸钙结晶和淀粉粒等特征。其中筛管(或筛胞)是皮类生药粉末鉴别的主要标志之一。茎皮中淀粉粒细小较少。

6 叶类生药 高等植物叶片的构造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禾本科植物 其他单子叶植物 表皮:由上表皮和下表皮组成
叶肉:由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组成 叶脉:由机械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维管束具束中形成层 表皮:由上表皮和下表皮组成。上表皮具泡状细胞 叶肉:无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均由含叶绿体的细胞组成 叶脉:由厚壁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维管束具鞘 若单子叶植物中具网状脉的种类,其结构与双子叶植物的叶片构造相似。 若是平行脉的种类,其结构与禾本科植物叶片结构相接近 表皮:表皮细胞较厚,常具角质层。表皮下有几层厚壁细胞(称下皮) 叶肉:由细胞壁常内陷成褶皱,并含许多叶绿体的细胞组成。常具树脂道,或具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分 叶脉:由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 叶肉:常无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但亦有的种类分化为栅栏和海绵组织 叶脉:常由二个维管束组成,为周韧型维管束 同化组织:由多层含叶绿体的细胞组成 中肋:是由一群纵向伸长的厚壁细胞组成,其周围覆盖着具叶绿体的薄壁细胞

7 花类生药 性状 花类生药包括未开放的花蕾或已开放的花朵;或花的某一部分如花瓣、花冠、柱头、花粉;或是完整的花序。花的形状比较特异大多有鲜明的颜色和香气,故较易鉴别。观察花的状态、全形、大小、花各部分的形状、色泽、数目、排列、有无毛茸以及气味等,必要时湿润后在解剖镜下观察。若是以花序入药的,注意花序的类型及苞片或总苞的形状。

8 花类生药   花类生药的显微鉴定,根据不同的目的物,将苞片、花萼、花冠、雄蕊或雌蕊等分别作表面制片,或将完整的花作表面制片观察,也有将萼筒作横切面观察(如丁香)。   1、苞片、花萼:苞片、花萼的构造,与叶相似,由基本薄壁组织、稍分支的维管系统和表皮组成。注意表皮的气孔及毛茸;叶肉组织不甚分化,多呈海绵组织状;也有苞片几乎全由厚壁性纤维性细胞组成。   2、花冠:花冠在构造上与花萼近似,但气孔小而退化。上表皮细胞常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突起;相当于叶肉的部位常为数层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维管组织细小,有的仅少数螺纹导管。有的花冠有油室(如丁香),也有管状分泌细胞(如红花)。几种常见的金银花可依花冠的毛茸加以区别,例如忍冬花蕾的腺毛,一种头部呈倒圆锥形,顶端平坦,由10~30个左右细胞组成,有的含淡黄棕色物;山银花腺毛头部大多呈倒圆锥形,由20~100多个细胞组成;净花菰腺忍冬则未见腺毛。   

9 花类生药   3、雄蕊群:雄蕊分花丝和花药两部分。花丝的构造比较简单,表皮细胞大多呈纵向延长的长方形,可能有表皮毛,维管束可能是周韧型的,基本薄壁细胞中可能含草酸钙结晶、挥发油等。花药由二个药瓣组成,每瓣有二个药室(花粉囊),其中有花粉粒。雄蕊花粉囊内壁细胞在不与表皮接触的各面壁上,常呈网状、条状或点状增厚,且多木化,可供鉴别依据。花粉粒为花类生药的重要特征,注意其形状、大小、萌发孔或萌发沟状况、外壁构造及雕纹等。   4、雌蕊群:雌蕊柱头的表皮细胞特别是顶端的表皮细胞常呈乳头状突起,或分化成绒毛状(如番红花),但也有不突起的(如洋金花)。子房壁的表皮层常有毛茸或各种形状的突起;又子房表皮细胞有的含草酸钙细柱晶(如旋覆花)。   花类粉末生药的观察,以花粉粒、花粉囊内壁细胞、非腺毛、腺毛为主要点,并注意草酸钙结晶、分泌组织及色素细胞等。

10 果实类生药 果实的粉末 外果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的增厚情况、角质层纹理以及非腺毛、腺毛的有无及中果皮、内果皮的细胞形态等特征。

11 1、外果皮——常由一列表皮cell或表皮与某些 多由薄壁cell组成,具有多数细小维管束。 3、内果皮——果皮最内层,多由一层薄壁cell
果实类生药 果实的组织构造 1、外果皮——常由一列表皮cell或表皮与某些 相邻组织构成,外被角质层或蜡 被,偶有气孔或毛茸。 2、中果皮——是果实中层,占果皮大部分, 多由薄壁cell组成,具有多数细小维管束。 3、内果皮——果皮最内层,多由一层薄壁cell 组成,有的具1-多层的石细胞 (核果的内果皮由多层石cell组成)

12 种子类生药 种子的组织构造 种皮显微特征在种子类药材鉴别上特别重要,胚乳和胚常少具或不具鉴别价值。 1、种皮——通常具1层种皮
①表皮——位于种皮最外层,通常1层薄壁cell组成,也有为石细胞。 ②栅状细胞层——有的种子,在表皮内侧,有栅栏细胞层,由1或2-3列狭长细胞组成。 ③油cell层——有的种子表皮层下方,有数列内贮挥发油的细胞组成,有时常与色素cell相间排列在一起。 ④色素层——有的种皮表皮层含色素物质,有的种子在表皮层下方,具有1-数列内含色素的细胞层。 ⑤厚壁细胞层——有的种子表皮内层几乎全为石细胞组成,如栝楼属植物,或内种皮为石细胞层(如姜科植物的白豆蔻、阳春砂、草果等)。

13 种子类生药 种子的粉末特征 注意种皮的表面观及断面观形态特征。其次应注意种皮支持细胞、油细胞、色素细胞的有无和形态;有无毛茸、草酸钙结晶、淀粉粒、分泌组织碎片等。

14 菌类生药 藻类生药为以叶状体或整个植物体入药的生药。菌类生药多为菌丝较发达的高等真菌的子实体或菌核.
1.性状鉴定 首先确定其药用部分然后注意观察形状; (有些子实体要注意其菌柄和菌盖的着生位置)、大小、色 泽、表面特征、质地等。 2.显微鉴定 要注意菌丝体的种类、形状.色泽、长 度、直径等;子囊菌类还要注意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担子菌类要注意担抱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还要注意有无结晶、多糖等无定形团块。

15 动物类生药 动物类生药是指来源于动物的一类生药。药用部分有动物的全体(如全蝎)、动物体的一部分(如豹骨、鹿茸)、及动物的分泌物(如蟾酥)、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牛黄)、动物的排泄物(如蚕砂)等。 动物类生药的性状鉴定要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完整的动物生药,可根据其形态特征,查对动物检索表,以确定其分类地位。对以动物体的一部分入药的生药要根据各种药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蛇类,可根据鳞片的数目、分布、大小等进行鉴定;对角类、骨类可根据形状、横切面及纵切面磨片的显微特征予以鉴定:对分泌物等主要用理化鉴定的方法判断其真伪优劣。

16 矿物类生药 矿物类生药是指来源于天然矿物、矿物加工品及动物化石等的一类生药。 矿物类生药的性状鉴定要注意其形状、结晶习性、透明度、颜色、条痕色、光泽、硬度、脆性、磁性、比重吸湿性、气、味、解理与断口等等。

17 四、理化鉴定 (physic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 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 析方法,分析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的有无和含量的多少,鉴定药材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

18 理化鉴定的分类 1、物理常数的测定 2、常规检查 3、一般理化鉴定 4、色谱法 5、光谱法 6、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 7、浸出物测定
8、含量测定

19 物理常数的测定 包括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黏稠度、凝固点、熔点等的测定。多用于挥发油、油脂类、树脂类、液体类药和加工品类药材的鉴定。

20 常规检查 . 1、水分测定 2、灰分测定 3、膨胀度检查 4、酸碱度 5、色度检查 6、有害物质的检查 有机农药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的检查
重金属检查 砷盐检查

21 显色反应 概念 利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概念 利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举例 苏木水浸液呈红色,加酸变成黄色。再加碱液变成红色。甘草粉末置白瓷板上,加80%硫酸1—2滴,显橙黄色。 马钱子胚乳+ 1%钒酸铵的硫酸溶液—紫色 发烟硝酸——橙红色 甘草粉末+80% 硫酸——橙黄色

22 沉淀反应 概念 利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沉淀反应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举例: 山豆根醇提取液蒸干+1%盐酸 滤液+碘化汞钾
概念 利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沉淀反应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举例: 山豆根醇提取液蒸干+1%盐酸 滤液+碘化汞钾 过滤 淡黄色沉淀 赤芍水提取滤液+三氯化铁试液 蓝黑色沉淀 芦荟水提取液+饱和溴水 黄色沉淀

23 微量升华 概念 利用生药中的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升华的特性,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的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来作为鉴别特征。 举例:
概念 利用生药中的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升华的特性,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的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来作为鉴别特征。 举例: 大黄 薄荷——针簇 牡丹皮、徐长卿——长柱状、针状、羽状 斑蝥——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 高温——羽状结晶 低温——针状结晶

24 显微化学反应 概念 : 举例: 黄连——小檗碱盐 胡椒粉——胡椒碱 穿心莲——穿心莲内酯 丁香——丁香酚钠 肉桂——桂皮醛

25 荧光分析 概念:利用中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定。
举例:黄连折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明显。秦皮的水浸出液在自然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26 薄层色谱法 1、概念:是将适当的吸附剂或载体涂布于玻璃板或铝片上,使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对照品或对照药材)按同法在同板上所得的色谱作对比,用以进行中药的鉴别 2、操作方法: 薄层板的制备 点样 展开 检测

27

28

29 黄连、黄柏薄层色谱图 黄连 黄柏

30 黄 连 5野连 10药根碱* 1黄连对照药材(味连) 6—7黄连(国产黄连) 11巴马汀 2黄连(恩施黄连) 8黄连(日本黄连) 12小檗碱
3黄连对照药材(雅连) 4黄连对照药材(云连) 5野连 6—7黄连(国产黄连) 8黄连(日本黄连) 9非洲防己碱 10药根碱* 11巴马汀 12小檗碱 13表小檗碱* 14黄连碱 黄 连

31 黄柏 1—8.黄柏 9.黄柏对照药材(川) 10.黄柏对照药材(关) 11.非洲防己碱 12.药根碱 13.巴马汀 14、小檗碱
15、表小檗碱 16、黄连碱* 黄柏

32

33

34 对照品 川牛膝

35 光 谱 法 光谱法是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对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具体分为: 1.紫外分光光度法
光 谱 法 光谱法是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对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具体分为: 1.紫外分光光度法 2.可见分光光度法 3.红外分光光度法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6

37 白头翁 委陵菜

38 新技术、新方法简介 1.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2. 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技术 3.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39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一、采收 1、适时采收 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 考虑 药用部位的产量(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 适时采收期的确定:
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 考虑 药用部位的产量(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 适时采收期的确定: 槐米—花蕾—— 芦丁28% 开花芦丁下降 甘草—甘草甜素—— 生长初期6.5%,开花前10.0%, 开花盛期4.5%,生长初期3.5%

40 ④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桑叶初霜,冬桑叶)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①根及根茎类;秋、冬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 ②茎木类:秋、冬 ③皮类:春末夏初,‘“环剥技术”(形成层细胞分裂快,木部与皮部易分离) ④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桑叶初霜,冬桑叶) ⑤花类:含苞待放——金银花、辛夷、丁香、槐花 花初开-红花、洋金花 花盛开-菊花、番红花

41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⑥果实及种子类:自然成熟或近成熟(青皮、枳壳未成熟) ⑦全草类:茎叶茂盛,开花时
⑧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情况不一 ⑨动物类:种类、药用部位不同,情况不一 ⑩矿物类:大多结合开矿采掘

42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二、加工 1、目的 净制、干燥、美观 ①保证药材质量 ②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炮制)
③利于运输、储藏、保管 ④消除或降低毒性、刺激性、其它副作用,如附子(炮制) ⑤利于药材商品化

43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二、加工 2、常用的加工方法 ①拣、洗、漂: ②切片: ③去壳: ④蒸、煮、烫: ⑤熏硫:

44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二、加工 2、常用的加工方法 ⑥发汗:
在药材加工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变软、增强香味或减少刺激性,便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的加工方法。(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⑦干燥:晒干:一般药材 %~11% 阴干:芳香药材 烘干:50-60℃为宜 远红外加热干燥: nm 微波干燥:1mm-1m(高频电磁波)

45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三、储藏 1、常见的变质现象 ①虫蛀 害虫适宜温度 16-35℃,相对湿度70%,药材含水量13%以上
螨 ℃ % 5-10月间繁殖旺 ②生霉 霉菌孢子 温度25℃左右 菌丝 分泌酵素 溶蚀药材 相对湿度85% 药材含水量15%以上 口服中药 霉菌总数测定 黄曲霉菌测定

46 某成分氧化、聚合或分解、缩合后色泽加深或改变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三、储藏 ③变色 某成分氧化、聚合或分解、缩合后色泽加深或改变 ④走油(泛油) 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的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防治方法:干燥、冷藏、避光保存 ⑤自燃 富含油脂的药材 夏 焦化、燃烧(果实及种子类-柏子仁、苏子、海金沙) 药材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高 夏 碳化、自燃(野菊花、红花等) ⑥ 其它 如自然分解、自然挥发、风化失水等

47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储藏 2、储藏、保管和变质防治 ①仓库保管:分类储藏 控制温度、湿度 ②霉变防治:库房相对湿度65-70%
药材含水量≤药材安全含水量 ③虫蛀防治: 物理:对抗储存:动物药+花椒 调节温度:低温法:低于-4℃ 高温法:48-52℃ 气调养护:抽O2充N2 钴60 辐射 化学:杀虫剂熏蒸 氯化苦、磷化铝、二氧化硫、溴甲烷 毒残留 除氧剂密封储藏

48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
(1)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2)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3)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49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一).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的划分
1、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2、金元、明时期(公元13至16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3、清代(公元17至18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4、现代(公元19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50 二)各历史时期炮制发展特点和主要文献 1.春秋战国至宋代 (1) 特点: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2)主要文献: 《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
1.春秋战国至宋代 (1) 特点: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2)主要文献: 《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 《备急千金要方》 《新修本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金元、明时期 (1)特点: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2)主要文献:陈嘉谟《本草蒙筌》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第二部炮制专著: 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 3.清代 (1)特点: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期: (2)主要文献: 第三部炮制专著张仲岩 《修事指南》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51 二)各历史时期炮制发展特点和主要文献 4. 现代(1)特点:继承、整理、提高 (2)主要文献:
1、 徐楚江等 中药炮制学 198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中国药典 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卫生部政管理局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198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王孝涛等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古代部分 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5、 王孝涛等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现代部分 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6、 张世臣等 中药炮制学 1991,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 7、 叶定江等 中药临床的生用与制用 1991,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8、 李大经等 中国矿物药 1988,北京:地质出版社; 9、 郭晓庄等 有毒中草药大词典 1992,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 10、叶定江等 中药炮制学 199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龚千锋等 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1990,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2、叶定江等 中药炮制学 199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3、王正益等 中药炮制学 200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2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一 国家级标准 《国家药品管理法》 《中国药典》 二、省部级标准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各省市炮制规范 各省市药材标准

53 目的要求: 中药炮制目的及对中药的影响 1、掌握中药炮制目的。 2、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
3、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54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三、增强药物疗效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三、增强药物疗效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八、利于服用 九、制备新药,扩大临床用药范围。 十、改善中药形质,提高商品价值。

55 第二节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1、炮制除去或降低药物毒性
方法: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 原理:降低毒性成分含量 改变毒性成分结构 加入辅料降低毒性 2、炮制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如:鹅不食草生用对胃有刺激性,若炒制或蜜制,则可减小其副作用。

56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1、炮制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缓和药性是指缓和某些药物的刚烈之性。
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 2、炮制可以制约药物偏性。加入辅料,调整性味 如蜜炙甘草、蜜炙麻黄 3、炮制改变药性,以达到改变药物作用的目的 如生地黄,性味苦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

57 三、增强药物疗效 1、炮制成饮片提高药效成分溶出率 2、炮制中的蒸、炒、煮、煅等热处理亦可增加某些药效成分的溶出率。“逢子必炒”
3、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58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1、炮制可以改变药物作用趋向 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
2、炮制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59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1、引药归经 加入辅料:盐制入肾,醋制引药入肝经 2、突出某一经的作用 杏仁可以止咳平喘,故入肺经;可润肠通便,故入大肠经。制霜炮制调整,作用专一。

60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1、水制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后,可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 2、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
3 、炮制增加其药效成分的溶出,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取。

61 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去除泥沙杂质,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的准确 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保证药效准确发挥
加热干燥,或杀死虫卵,利于贮藏保管 加热处理,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避免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62 八、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某些动物类药材(如紫河车、乌贼骨)、树脂类药材(如乳香、没药)或其它有特殊不良气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服后有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 为了便于服用,常用酒制、蜜制、水漂、麸炒、炒黄等方法炮制,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63 九、制备新药,扩大临床用药范围。 干馏,制霜,发芽发酵制备新的药物 如蛋黄油、西瓜霜、大麦芽、六神曲
一种药物,制备成多种炮制品,适用于临床不同的疾病 如地黄:鲜地黄 生地黄 :生地炭 焦生地 熟地黄:熟地炭

64 十、改善中药形质,提高商品价值。 通过去除杂质,提高商品内在质量 因势利导,切制饮片,提高饮片商品外观档次

65 常用的炮制方法 1 修制:⑴纯净处理:挑、拣、簸、筛、刷。 ⑵粉碎处理:捣、碾、镑、挫 ⑶切制处理:切、铡。 2 水制: ⑴洗
1 修制:⑴纯净处理:挑、拣、簸、筛、刷。       ⑵粉碎处理:捣、碾、镑、挫       ⑶切制处理:切、铡。 2 水制: ⑴洗        ⑵润:有淋润、洗润、泡润等。       ⑶漂:如昆布、海藻漂去盐味紫河车漂去腥味。       ⑷水飞:如朱砂、炉甘石 滑石。 (5)泡:用于坚硬的药材。 (6)淋:用于不宜浸泡的药材。

66 常用的炮制方法 3 火制: ⑴炒:目的:①宜于煎出成分,矫味易服。②部分炭化,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③降低或缓和毒性,改变药性。④便于制剂个保存。    清炒:炒黄:牛蒡子、莱菔子、紫苏子、王不留行、酸枣仁 炒焦:山楂、川楝子、栀子、槟榔 炒炭:大蓟、干姜、地榆、侧柏叶、槐角、荆芥、藕节 辅料共炒:麸炒:目的:增加补脾作用,如白术、山药;缓和药性,如枳实,缓和破气作用,麸炒苍术能缓和辛燥之性

67 常用的炮制方法 3 火制: 砂炒:目的:利用煎出和粉碎,如穿山甲、鳖甲、龟板;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矫味,如、鸡内金。
3 火制: 砂炒:目的:利用煎出和粉碎,如穿山甲、鳖甲、龟板;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矫味,如、鸡内金。 米炒:目的: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降低毒性、矫正不良气味,如红娘子、斑蟊 土炒:目的:能增强固脾止泻的作用,如山药、白术 蛤粉炒:目的:降低药物粘滞之性,使药物松脆,增加清热化痰功效,如阿胶 滑石粉炒:目的:使药物松脆,降低毒性分矫味,如象皮、刺猬皮、水蛭

68 常用的炮制方法 (2)炙:蜜炙:目的: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蜜炙紫菀、百部、枇把叶、冬花;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蜜炙黄芪、甘草;缓和药性,如蜜炙麻黄能缓和其发 汗之力,并增强止咳平喘的功效;具矫味功效。 酒炙: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黄连 大黄;增加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矫臭,如乌梢蛇、蕲蛇等 醋炙: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元胡;降低毒性,如大戟、芫花、甘遂;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 盐炙: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如一般补肾药如巴戟天、杜仲、补骨脂盐制后能增强补肾作用;小茴香、桔核等盐制后能增强疗疝止痛作用;车前子盐制后能增强利尿作用;知母、黄柏盐炙后能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69 常用的炮制方法 (3)煅:明煅:白矾、龙骨、龙齿、石膏、石决明、牡蛎、钟乳石 扣锅煅:血余炭、棕榈、灯心、荷叶、露蜂房
 扣锅煅:血余炭、棕榈、灯心、荷叶、露蜂房 (4)煨:肉豆蔻、诃子、木香、葛根 (5)烘焙:芒虫、蜈蚣 4 水火共制: ⑴煮:目的:降低毒性,如川乌;改善药性增强疗效,如远志;清洁药物,如珍珠。    清水煮:川乌、草乌;豆腐煮:藤黄、硫磺;甘草水煮:吴茱萸; 醋煮 ⑵蒸:目的:改变药性,如地黄、何首乌;减少副作用,如黄精、大黄;利于保存,如黄芩、桑螵蛸;便于切片,如木瓜。    清蒸:桑螵蛸、黄精。酒蒸:女贞子、地黄、黄精、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    醋蒸:五味子

70 常用的炮制方法 ⑶淬:自然铜、赭石、炉甘石、磁石 ⑷ (水烫):苦杏仁、桃仁 5 其它制法:
 ⑶淬:自然铜、赭石、炉甘石、磁石  ⑷ (水烫):苦杏仁、桃仁 5 其它制法: ⑴制: 姜制: 目的:制其寒性,并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姜制黄连、竹茹;缓和附作用增强疗效,如姜制厚朴可缓和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之功。 胆汁制: 南星  法制: 半夏 ⑵发酵: 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 ⑶制霜: 巴豆、千金子、柏子仁、西瓜霜  ⑷发芽:麦芽、谷芽

71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酒制后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从面提高药物的疗效。
2、醋是弱酸,能与游离生物碱结合成盐。增加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 3、醋制取代复盐中的酸类,形成可溶于水的醋酸盐复盐,增加溶解度。 4、切制时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碱的损失,以免影响疗效。 5、炮制常用煮、蒸、炒、烫、煅、炙等方法,以改变生物碱的结构,以达到解毒、增效的目的。 6、有些药物所含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而所含生物碱又是有效物质,因而炮制过程中尽量减少热处理过程,以生用为宜。 7、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可有不同,在净选加工时应严格区分不同药用部位,以确保疗效。

72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酒作为炮制常用辅料,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
2、少泡多润,以免苷类成分溶于水而流失,或发生水解而减少 3、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火单或暴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4、苷类为药物的有效成分时,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73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游离状态存在的薄荷、荆芥等宜在采收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带水堆积久放,以免发酵变质,影响质量。
挥发油是以结合状态存在于植物体内,则宜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方可逸出 凡含挥发性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加水处理宜“抢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对加热处理尤须注意。 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 炮制使挥发油的含量发生变化,有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颜色加深,折光率增大,或产生新的成分 有些药物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通过炮制后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如乳香

74 四、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以鞣质为主要药用成分的药物,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如地榆、虎杖、侧柏叶、石榴皮等。
炮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所含的鞣质被氧化颜色加深。 经酒蒸、炒炭炮制后鞣质含量变化不大收敛作用相对增加。 一些含鞣质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影响疗效,如地榆炒炭若温度过高,其抑菌作用则大大降低,因此炮制时要掌握火候。 在炮制含鞣质成分的药物时,忌铁器,用竹刀切、钢刀切、木盆中洗的要求,煎药时要用砂锅,这都是为了避免鞣质与铁的反应。

75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宜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以防止有机酸类成分的损失。
含有较多可溶性的草酸盐,往往有毒,如酢浆草,动物食后可产生虚弱、抑制,甚至死亡,则可通过水处理将其除去。 加热炮制可使某些有机酸被破坏。具有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对口腔、胃粘膜刺激性较大,因此,对含有此类有机酸的药材,宜进行加热处理,以适应临床需要。如山楂 有些有机酸能与生物碱生成盐,有利于药效发挥,因而常用甘草水制一些含生物碱的药物,以增强疗效。吴茱萸制黄连即有此类作用。

76 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炮制过程中,经加热、压榨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以免滑肠致泻或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如柏子仁
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则宜控制用量使达适中。

77 七、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炮制含树脂类药物时,可用辅料酒、醋处理,以提高树脂类成分的溶解度,增强疗效。如五味子
加热炮制可增强某些含树脂类药物的疗效,如藤黄 通过加热炮制可以破坏部分树脂,以适应医疗需要。如牵牛子 有的树脂如果加热不当反而影响疗效,如乳香、没药中的树脂如炒制时温度过高,可促使树脂变性,反会影响疗效。

78 八、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某些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药材以生用为宜,如雷丸、天花粉、蜂毒、蛇毒、蜂王
加热处理,使毒性蛋白变性而降低或消除毒性,如巴豆、白扁豆、蓖麻子 某些含苷类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经沸水火单、煮后,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苷类成分被分解而影响疗效。 加热处理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而取得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黑豆馏油 含氨基酸的药物能在少量水分存在的条件下与单糖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异香味的环状化合物,如麦芽、稻芽等炒后变香而具健脾消食作用。 蛋白质能与许多蛋白质沉淀剂,如鞣酸、重金属盐等产生沉淀,一般不宜和鞣质类的药物一起加工炮制。

79 九、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 在炮制含糖类成分的药物时,一般应尽量少用水处理
糖与苷元可结合成苷,故一些含糖苷类药物在加热处理后,可分解出糖。如生地制成熟地后甜度增加, 何首乌制后还原糖含量亦随之增加,这都与糖类成分变化有关。

80 十、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 煅烧或煅烧醋淬的方法,除了可改变其物理性状,使之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外,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磁石、自然铜、礞石 煅制后失去结晶水而改变药效,如石膏、明矾、寒水石等。 加热炮制过程中,还可改变某些药物的化学成分,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炉甘石 严格避免朱砂、雄黄等含有游离汞的药物加热,应采用水飞法,使之成为极细粉末,以利临床使用,同时可除去有毒的无机物。 炮制破坏了其他有机成分,使这些微量元素更易溶出,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炮制过程中,有时水处理时间过长,可使所含水溶性无机盐类成分流失而降低疗效。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若经长时间水处理,会大大降低其降压、利尿作用。

81 再见


Download ppt "皮类生药 皮类生药是以双子叶木本植物或裸子植物的茎、枝条或或根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入药的一类生药。有的以完整的皮入药(如肉桂、五加皮),有的以除去木栓的内皮入药(如黄柏、桑白皮)。 1.性状鉴定 皮类生药的性状鉴定以观察形状、外表面颜色及特征、断面特征为主,同时注意气,味、内表面等特征。 (1)形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