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主动认知时代的环保攻略 光明日报 冯永锋 www.nu.ngo.c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主动认知时代的环保攻略 光明日报 冯永锋 www.nu.ngo.c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动认知时代的环保攻略 光明日报 冯永锋

2 社会正全面进入主动时代 公众不再被动接受污染 公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恩赐” 公众不再被动接受“权利恩赐” 公众有能力主动认知
公众有能力主观判断 公众有能力主动主张权利 公众有能力主动参加环保

3 环保是社会有可能主动认知的领域 主动认识污染对人体的伤害 主动认识污染对自然界的伤害 主动认识生态环境的变迁 主动认识自然界的“本地细节”

4 中国当前的环保问题是什么 挣钱方式不环保 消费方式不环保 生命方式不环保 本质上不热爱自然 环保充满无力感 信息扭曲\知识专制仍旧很猖獗
环保能量集中于某个部委,社会能量不足。

5 正在实践的一些办法 国家出台严格政策 通过产业兴趣转移来减少生态伤害
发展高附加值的非物质型\非自然资源型\低生态伤害型的产业,比如文化艺术\科技事业\创意产业 分散赋能,让社会人人都有参与环保\关注环保的便捷路径 环境信息公开

6 仍旧“虚情假意”,仍旧纵容环境破坏 一是环境受害者的尊严和权利得不到维护,法院仍旧不支持立案;而自私维权型的环保,是环境问题得到重视的最基本前提。人权与环境权的高度统一。 二是受到伤害的环境仍旧无人修复。 三是自然保护是比环境污染更艰难的环保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根本没有人注意,有太多的地方,对自然的伤害是受鼓励或者默许的。

7 此时,如果全国各地每个城市都有民间环保组织
本地的公众会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 本地的环境会得到准确的记录和监测 形成的网络会共同支撑 得到的数据由年度性而逐步积累 独立的自然观察和自然研究也有可能举行

8 中国大体有三种民间环保活动 自私维权型 区域公益型 宏大公益型
中国有大量的环境维权事例,但不等于卷入这些事件的人一定会发展为环保组织,因此需要有心的引导。 当前最需要的环保组织,可惜在中国还是太少。 很必要,但数量不能太多,否则就成了“永远的教育”

9 环保组织要成为本地公众的聚拢器 比起自私维权和宏大公益来说,区域公益是各地环保组织的从事原则,带领本地公众关注本地环境最为重要。
自然大学能够让每个环保组织获得良性的、常规的“固本路线”。 最终要让本地的公众、企业、政府支持环保组织的机体发展。 不管“志愿者活动”占多大比例,都得有一个机构式的组织内核存在。否则容易漂移或者飘移。

10 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自然大学” 改良国人的生产和消费习惯,让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转换能量的方式,化负能量为正能量,化恶能量为良能量,化伤害力为保护力。 改良中国人的生命习惯,“自然导师”带其走进自然,让其终身与自然为伍。 改良中国人的教育习惯,让其少谈人事,多关注自然;少邪恶娱乐,多健康休闲。 改良中国人的心灵习惯,让文学、纯洁等美好的感情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增持和释放,而不是压抑和减损。

11 自然问题是世界三大问题 人与人间的问题,过度发达。 人与自然的问题,中国一直没有注意。 自然与自然的问题。
全世界都已经厌倦,因此最有改良希望。 许多地方刚开始面对。 人类只能旁观。

12 世界上所有大学的基本原则 “以公益之心去发现知识”。因此有研究,有思考,有文化,有智慧,有渐悟,有顿悟。
“以公益之心去传播知识”,因此有教材,有书本,有老师,有学生。 其他方面都是可以自由组合的,因此,自然大学的“繁殖力”肯定在所有类型的大学中是最强的。因为它抛弃中大学发展中的诸多不合理因素,弘扬了最美好的品质。 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教育是天下之公益。自然促使人类考虑天下之公理,大学需要天下之公心。

13 主动型自然观察在中国刚刚兴起 “生态旅游”只停于浅表层 公众需要民间组织来笼聚其能力 美好的景色就在门口 青少年网瘾的唯一挽救措施
中国大量的城市还缺乏有活力的环保组织,因此可用此来孵化;已有环保组织的可依靠此来固本。 但中国人不喜欢深入无保护的自然,整体仍旧局限于有保护的“观光”; 但民间组织注册和发展仍旧困难。 太多的人认为美好的景色在“他处”。 家长尚未认识到它的解救价值。 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目标与定位时常在摇摆。

14 我们的主要招收目标是成年人 成年人是社会的主要决策群 成年人占有的资源最丰富 成年人学习能力最强 成年人在中国过得最寂寞
年纪越大,离美好越远 中国人普遍晚熟,而且长时间处于被动生命态,只有成年后才开始有可能主动起来,可惜,供其选择的主动之路往往有半邪恶性。不少成年人过着半邪恶的生活

15 但其实任何人都欢迎 老年人最有时间,最爱好公益 父母盼望子女走上美好之路 大学生正处于准成年人时期,用唐锡阳老师的话说,最有可能成为绿色使者
城市人有走近自然的冲动,而农村人也需要学术来提升

16 中国父母小康之后的共性病 首先是让孩子脱离劳动; 接着是让孩子脱离自然; 再接着是让孩子脱离美好的文学情感。 四体不勤导致五谷不分;
杨柳不识让其永远与自然阻隔;毕生难以找到亲近和认同之路。 这容易让孩子六亲不认,内心缺乏美好的“情素”;网瘾只是其表达方式之一种。

17 亲近自然应当是所有人支持的活动 首先我们支持更“妈妈带着孩子来”,但也容忍“孩子带着妈妈来”;
小康后的父母不可能让孩子劳动,也不可能长期支持孩子参加“过度公益”的行为。但认识自然这种既培育美好情感又增强知识和户外能力、群体融合力的行为方式,会受到普遍的持续支持。 父母和孩子本身都会乐在其中。“持续敲门”的结果是总会有人把门打开。

18 更重要的是,培育激发型社会生态 传统的社会生态主要是管理型,每一个人都受其“上级”的约束。因此金字塔型的竞争机构往往导致心灵恶化。一个恶化的心灵不可能关注公益,不可能保护自然。 自然大学培育的是“激发型社会生态”,每个人都正派、坦荡,互相支持,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学生,都是“大学同学”,互相之间以友爱互助为主。 中国的成年人过得很寂寞,中国人有太多的行为方式要么有如刑具(如酒文化、烟文化),要么有邪恶化(如麻将、洗脚),中国有太多的民间智慧和理想在沉淀,因此,最终是把整个社会激发成民间能量踊跃、健康地喷发。

19 激发型与管理型的不同 倡导世界没有圆心,每个人都很有用。 激发型倡导美好的自然本性的流露。 激发型是对人的充分信任,人性善,因此施以善法。
激发型的社会形态“真融洽”。 激发型是在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感染气氛弥漫。 通过压抑、盘剥他人来获得某些个体的享乐。 管理型容易“激发”出人的邪恶本性。 管理型则是对人的不信任,“人性恶”因此施以恶法。 管理型的社会形态“假融洽”。 无法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容易形成集团势力、准军事势力迫害自然。 互相算计的概率频繁。

20 激发型生态与竞争型生态的不同 世界上每座山都是高峰。 每一个生命都很有价值。 人与人之间是文学感染的混沌关系。 目的要美好,手段也要美好。
因为热爱人所以更热爱自然。 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甚至人小于自然。 自食其力仍旧不够高尚。 无目的的自然很美好。 世界上只有一座高峰。 只有少数生命有价值。 人与人之间是逻辑化生存的利益关系。 目的只要清晰,就可以不择手段。 因为不在乎伤害人所以伤害自然毫不犹豫。 人与自然不平等,动不动想利用自然。 自食其力已经很高尚了。 有目的的人世更美好。

21 还有可能打破“四重阻隔” 与自然界是阻隔的 与人之间是阻隔的 与事之间是阻隔的 与文学之间是阻隔的 不敢与自然界来往 不敢与陌生人来往
不敢勇于承担责任 逻辑化\功利化生存让人越活越乏味

22 打破阻隔一:人与自然“自然来往” 消除社会对“自然治安”的恐惧。 激发社会观察本地自然。 在营造人与人的和谐的同时,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博物学家、自然学者。 在自然面前不分专业,在自然面前不讲资历,在自然面前不要有太多的界线。

23 打破阻隔二:与陌生人交往 “阻隔文化”本质是害怕陌生之物。
害怕自然界,需要“自然治安”;害怕陌生人,需要“社会治安”:关好窗,锁紧门,慎重对待陌生人。 挣脱不开地缘和血缘等各种亲缘关系。 泛社会化时代,城市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是与陌生人健康交往、愉快合作的时代。 因此,自然大学学员应当“与陌生人来往”。

24 打破阻隔三:民众主动获取环境信息 环境信息公开也仍旧是“政府赐予”。 民众有掌握环境信息的能力,缺乏的只是主动获取的意识。
各地环境NGO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信息。这样才可能形成“有效社会舆论”,进而影响决策。 培养出更多的热爱自然的人。

25 打破阻隔四:增持人的“文学感受力” 自然界是净化心灵的最好环境。 与自然交往的能力越低,人越功利,越邪恶。
逻辑化、戒律化的认同度越高,人活得越乏味。 让率性的人在约束型的社会中,能够活得相对从容。 能感受自然的美好,就能感受自然的苦难;能体认人的美好和苦难,就能体认自然的美好和苦难。

26 还有可能改变中国教育的弊病 中国教育的强制性、缺乏主动性 中国教育的单一轨道性、缺乏多样性 中国教育的脱离劳动性、缺乏感情性
中国教育的远离自然性、缺乏美好性 中国教育相信,把人保护起来,同时强行灌输各种营养,这样的孩子才会成为国家栋梁。可实际上,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更像“人工纯林”,生命多样性异常单调。 1911年之后的中国教育,又开始断绝与古代的来往,忘记了祖宗和传统,而且有完全抛弃的趋势。

27 大学宗旨:兼容并包,言行一致 自然教育一定要持续,因此每周都有。
自然教育一定要多样化,让不同的兴趣者从不同的门径进入。但内部要互相打通,对任何人不作任何的要求和规定;各学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课程设计好,持续地激发学员的成长。 自然教育一定要开放,让每个人不感觉到障碍,自然面前人人平等。 自然教育一定要本地化,因此有NGO的地方可以增强,没有的可以孵化。各地之间因为有项目而自动联成一个网络,而不是为了联合而联合。 可开发各地的“自然导游图”,汇总成“中国自然导游图”。 同时可编辑“本地生物多样性报告”,最后汇总成一份“全国生物多样性独立调查报告”,以自然大学的名义每年初出版一辑。

28 始于2007年“乐水行”,永不停止 虽然经费不足。 虽然每个组织缺乏专门的项目官员。 虽然活动过程的“课件设计”不够。 虽然经验不足。
虽然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度不足。 但由乐水行而水学院、鸟学院、植物学院、自然书院、研究中心,自然大学的模式正在成形,原理正在清晰,理论可能正在逐步深入,社会认同感正一天天增强。 由北京而天津、厦门、兰州、南京、济南、沈阳、福州、广州、武汉、聊城、昆明等,自然大学正在被许多地方借用和复制。

29 2008年的可能性 正在大量申请各种可能的资金支持,争取31个省会城市和7个计划单列市都能够开展。
正在与中国科协全面合作,有可能成为其环保科普的一个重要活动。 有些企业开始表示出合作的兴趣。 “自然大学研究中心”已经开始两个项目,如果说各个学院是培养“教授”,那么“研究中心”是培养“研究员”。因为自然大学只能给人两个增长,一是知识增长,二是境界拓展。每个地方的分校都可以有研究中心,以小额资助的方式,开展一些志愿小组的兴趣调研,在最基础的水、垃圾、空气污染问题做透之后,可以再开展更多的特色调研活动。比如“北京的坑塘现状研究”、“发现我们身边的工厂”、“全国城市笼养鸟调查”等。 取得的经验可向世界推广。

30 今后的可能性 全世界最奇怪的大学:反对在建筑物里,不需要过多的经费,没有“管理层”,不建设“楼台场馆”;因此最容易复制和推广,会很快成为世界性的大学。 每个人负责自己的“学费”,不给志愿者补贴。 志愿者参与的投入表面上是输出,其实都是“输入”,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激昂,让环保组织与当地公众有良好的关系,让当地人与当地自然有良好的关系,让环保成为美好氛围,进而改良整个社会的“自然观”。 促进社会向半公益化转型,不再沉迷于个体自私、家庭自私、国家自私、人类自私。

31 也许得开一个全国推介会 重点是推进各地的科协与各地NGO的合作。在没有NGO的地方,可以直接让科协的科普中心来开展活动。
北京地球村可与中国科协主办。 厦门绿拾字可能与厦门科协合作申请承办。 充分利用科协的专家资源库和网络系统,以及官方NGO的通路。 以环保科普、自然科普的名义。

32 需要一些常规的宣讲会 北京准备每个季度搞一次 方法有多种,一是走出去,组织志愿者到学校\社区\机关\企业\会议上演讲。
二是请进来,定期在环保组织的办公室召开中小型的宣讲会,吸引公众“参观环保组织”,了解“参与路径”。 自然大学研究中心也要陆续通过开办研究项目来获得公信力。

33 无论如何,自然大学是永远的大学 因为自然界在那里延续。 因为人类在自然界中延续。 继续坚持,发挥智慧。
让卷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个个都成为中坚力量。 先让自己公益起来,带动更多的人进来。 要做公益之事,必须得有公益的单位。因此,单位也得“公益”起来,与所有的资源合作。“独立的精神,合作的态度”,每一个人都会对自然大学发展有益,每一个单位都有资源可共享,每一次活动都是双赢或者多赢的活动。 因此,环保最重要的是:不能与社会为敌;而要让社会“喜闻乐见”。

34 环保革命:以改良的方式进行 社会正在进行环保革命,但其方式是渐进的和改良式的,不再可能把不环保者整批拉去杀头。“与其将其杀死之后对其进行诅咒,不如带着他们一块上路。” 通过改善人与人间的和谐,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亲昵度”,来提升人与人人之间的美好度。 改良的特点,就是主动性。因此,我们要欢呼主动时代的到来。当每个人都能够作自己的主,这表明一切都有了可能。

35 感谢各位 联系方式: 13391693650 hebinews@126. com www. nu. ngo
感谢各位 联系方式:


Download ppt "主动认知时代的环保攻略 光明日报 冯永锋 www.nu.ngo.c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