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修 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修 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修 辞

2 第一节 修辞概说

3 修辞的定义 修辞的目的 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4 修辞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材料,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获得理想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

5 如文学作品中,“月光明亮”是一种普通的表达方式,如果想让表达形象化,可以说成“月明如水”,如果想让表达具有诗意,不妨说成“月明如水浸楼台”,这是一种修辞。但在介绍“月光”的说明文中,“月光明亮”这种客观朴素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合适,这种选择也是一种修辞。

6 修辞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们使用语言传情达意时,首先会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句子、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合适,这是修辞;选择完之后,他可能会根据实际表达需要,再做出调整、修饰,这也是修辞。

7 他表意时,需要借助各种衔接手段保持上下文语义的连贯性,这还是修辞;面对不同的交际领域、内容、目的、对象、场合和媒介等,人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还是修辞。因此,只要是人们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运用语言交际,他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修辞了。

8 例如下面一则消息: 国务院今天发布通告,我国的人口普查从X年X月X日开始,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

9 这则消息如果刊登在报纸上供人们阅读,其语意表达准确、简洁、明了。但如果在电视上通过主持人讲出,这样的表述则会显得生硬呆板,观众听起来会认为与自己关联不大,可能就不会关注。

10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播出时作了如下的修改:
观众朋友,从X月X日X点开始,可能就会有人敲您的门,他们就是人口普查员,从这时起,您就参与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

11 主持人把书面语改为口头语,用第二人称代词“您”称呼观众,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的感觉是在说“自己”的事,自然就会关注了。主持人的修改取得了理想的表达效果。这是适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不同的交际方式进行的修辞。

12 修辞的目的就是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所谓理想的表达效果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者准确完整地传递出自己的意图,接受者也准确完整地接收并理解了表达者的意图。修辞过程中,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应该做到准确、恰当、得体,这是取得理想表达效果的关键。

13 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具体语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语境,修辞效果就无从谈起。
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种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层面上制约着语言的使用。

14 语言语境也称上下文语境,是指词语、句子、句群等出现时所有上下文构成的语境。语言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直接影响因素,它决定着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
非语言语境指的是除上下文之外的其他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包括了交际双方、交际方式、时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15 非语言语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如在汉文化语境中,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俗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的就是交际对象、空间环境、地域文化这些非语言语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16 第二节 语音修辞

17 一、韵脚的配置与回环美 二、声调的配搭与抑扬美 三、音节的配合与整齐美 四、双声、叠韵、叠音、 拟声的选用与复沓美 五、谐音的运用与谐趣 六、语音的反常规使用与拗趣

18 汉语是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元音具有清晰响亮、悦耳动听的特点;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易于构成整齐的语言形式;音节声调的高低起伏、平仄交错的配合,使汉语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再加上汉语中许多双声、叠韵、叠音等词语的存在,为语言形式的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语音形式的反复再现、巧妙配合,使表达更富艺术感染力。

19 语音修辞主要包括韵脚、声调、音节的调配以及双声、叠韵、叠音等形式的利用。

20 一、韵脚的配置与回环美 (一)押韵、韵脚及其作用
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有规律地放在诗词歌赋等韵文语句的同一位置上,前后呼应配合,使声音和谐悦耳,这种现象叫做押韵。由于押韵的位置大都在句末,因此,一般把押韵的音节叫“韵脚”。

21 押韵具有声韵和谐、节奏悦耳、回环复沓、易于传诵的修辞效果。押韵不仅是诗歌体常用的语音修辞手段,也是散言体如散文、小说、杂文、戏剧等常用的语音修辞手段,更是民间各种文艺形式,如民谣、快板等等常用的语音修辞手段。

22 (二)押韵的运用 押韵是汉语诗歌的一个基本要求,“五四”运动以后虽然出现了一些不押韵的新诗体,但不是主流。 韵脚在诗歌里,对于思想感情意境的表现有重大的作用,它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有效手段。韵脚通过前后押韵音节的呼应,不仅具有联系各诗行,突出意义内容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使诗句增加音乐美感。

23  ①如果你一定要走 我又怎能把你挽留 即使把你留住 你的心 也在远方浮游 如果你注定一去不回头 我为什么还要独自烦忧 即便终日以泪洗面 也洗不尽 心头的清愁

24 要走 你就潇洒地走 人生本来有春也有秋 不回头 你也无需再反顾 失去了你 我也并非一无所有 (汪国真《如果》)

25 例①押“ou”韵,字音响亮,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渲染出一种浓厚的离别气氛,扣动人们的心弦,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26 没有韵脚,诗的思想、感情和意境难免显得松散、零乱。在比较长的诗里,如果没有韵脚,容易引起读者的疲劳感,心理上的预期缺少一个落脚处。韵脚可以将押同一韵的诗句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27 押韵有时也用在散文中,对于增强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如:
②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对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冯骥才《珍珠鸟》)

28 例②中“好”“鸟”“草”“巢”都押“ɑo”韵,取得了很好的声响效果,突出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除了诗歌和某些散文以外,其他韵文体裁,如歌曲、顺口溜、谚语、快板、童谣、戏剧唱词等,都很讲究韵脚的和谐。

29 歌曲: ③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张藜《我和我的祖国》)

30 童谣:  ④公园里,花儿开,  红的红,白的白,  花儿好看我不摘,  大家夸我好乖乖。 (叶欣原《儿歌大全》)

31 谚语:  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2 广告语: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小草微微笑,请你旁边绕”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33 二、声调的配搭与抑扬美 声调的配搭是指连续的音节之间声调要有高低抑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音高的平、升、曲、降上。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简分为平仄二声,平声属平,上、去、入声属仄声。

34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阴平、阳平合称平声,上声、去声合称仄声。一般来说,平声声音高昂、悠长,仄声声音曲折、低抑、短促。在连续的音节中,如果能够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就会产生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声音效果,从而构成错落有致、节奏鲜明的韵律,大大增强语音的音乐性。

35 相反,在连续的音节中,如果不讲究平仄相间,而是将一长串平声音节或仄声音节排在一起,则不但读起来费劲,听起来也显得单调,沉闷,缺少音乐美感。如“张芳妈妈家周三中餐吃烧鸡。”“上个月爸爸特意让弟弟做这四道算术作业。”前一例全是平声,后一例全是仄声,读的时候显得吃力、不上口,听觉上也给人不协调、不自然之感。

36 在古代诗词格律中,平仄是一个重要因素。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平仄安排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同句中相互交替,对句中彼此对立”。这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句子中平声字和仄声字间隔出现;在上下句之间相对应的音节平仄对立。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形成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37 如杜甫《春望》:  ①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例①中,同一句子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相互交替出现,在对仗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声调平仄的变化,听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38 在现代诗文中,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像古代格律诗那么严格,但在选词用字时,若能照顾平仄的交替和对应,也能获得诗文节奏抑扬有致的美感。

39  ②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40 前两行句末的“仙”和“山”是平声,后两行句末的“美”和“水”是仄声。“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和“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两句如果不计衬字“的”,它们的声调组合分别是“平平平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就使得语句声调平仄相间或相对,抑扬起落,声律优美,声音与情感内容达到了和谐统一。

41 ⑤立健全完备之规 造长治久安之势 (人民网)
对偶句式一般都要求平仄对应,抑扬交错,讲究声调和谐,这样有助于突出内容,帮助人们记忆。如:  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自勉联)  ④阳台观鸢尾 庭院赏米兰 (大洋网)  ⑤立健全完备之规 造长治久安之势 (人民网) 这些对偶的例子,各音节平仄声调几乎完全对应。

42 散文不像韵文那样讲究平仄调配,声调和谐,但在一些并排的、整齐的句式中,如果注意平仄协调,也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3   ⑥想眺望故乡的山岗,我爬到了阿里山上,只见茫茫云海,云海茫茫。想寻觅故乡的小溪,我沿着淡水河来到海滨,只隔着汪洋一片,一片汪洋。呵,阿里山!我要用你去填大海,让母亲见到孩子,让孩子找到亲娘! (《人民日报》)   例⑥中,平仄总体说来是交替的,读起来抑扬起伏,悦耳动听,兼顾到了平仄相宜,声情并茂。

44 三、音节的配合与整齐美 汉语书面语很注重音节的调配,不仅在诗词等韵文中讲究音节的配合,就是在一般的散文中也常常要考虑到音节的调配。口语表达对音节调配的要求虽不像书面语那样严格,但音节配合得恰当对于形成听觉上的语音美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45 人们在运用语言时,除部分使用单音节词外,还大量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各种音节的组合要受语言节奏的制约,而语言中的节奏是通过音节的配合来实现的。音节配合的一般原则是,在连续的语流中处于相同句法成分的词或词组的音节要相配,也就是相应位置上词语的音节数应该力求一致。

46 “眉清目秀”是由两个主谓结构联合而成的,“眉清”和“目秀”两个双音词组两两相配,这样相配的声音显得平稳协调、匀称整齐。
“他每天下午看看报,打打球。”中的“看看报,打打球”也是平稳、匀称的。“看看”和“打打”相配,“报”和“球”相配,说起来很顺口,如改为“他每天下午看看报,打球。”就不顺口,因为“看看报”和“打球”音节不等。

47 这种音节的调配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例如:  ①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泄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 (王蒙《在音乐的世界里》)

48 此例中,“如春潮”与“如月华”相配,“如鲜花灿烂”与“如水银泻地”相配。“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三项相配,相配项的音节都相同。由于配合整齐,语言表达显得十分和谐。如果将“如月华”和“如鲜花灿烂”调换一下位置,或者将“更自信”改为“更相信自己”,则由于对应位置音节不整齐,会破坏整体的协调性。

49   汉语音节的组合中,从一个音节、两个音节到多个音节的调配都很常见。
  “四字格”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它反映了汉民族崇尚对称和谐的心理,言简意赅,平朴庄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几乎都是四字格。成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形式中四字格也比比皆是,从诗文、谚语到报纸标题、广告语等,都有大量的四字格出现。

50  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  ③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谚语)  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谚语)  ⑤大风降温 雨雪飞扬 (新闻标题)        ⑥精益眼镜,贵在求精,精益求精,精     无止境。   (某眼镜广告)   上面例中,每一句都是四个字,音节匀称,节奏感强,易记易传。

51 现代诗歌一般也要讲究音节的匀称与协调,如:
 ⑦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       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       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上面节选的这首诗前后段音节整齐一致,富有音乐美。

52 其他文体如果也能注意音节的调配,不但有助于语意的表达,而且能使语音更加优美动听,如:
  ⑧亚运带来的,不仅是看得见的变化——场馆建设、旧城改造、交通整治、大力治水、环境卫生治理等工程让广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宽、房更靓、城更美,也有看不见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对城市品牌的锻造、对公共文明的洗礼、对市民素质的培育等等。     (《广州日报》)

53   ⑨我们要创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尊重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做学问、搞科研,尤其需要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因为有了充分的学术自由,像牛顿这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影响的科学家,才能够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敢于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敢于踏进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                 (人民网)

54  这两段中许多语句音节数对应,如三音节对三音节,四音节对四音节等,调配整齐,整体上节奏鲜明、行文流畅。
 总之,音节调配所要达到的效果是音节协调,使人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此外,在调配音节时,如果能考虑与平仄、押韵等方面的配合,做到几方面兼顾,不但有助于语意的表达,而且能使语音更加优美动听,收到更好的效果。

55 四、双声、叠韵、叠音、 拟声的选用与复沓美
四、双声、叠韵、叠音、   拟声的选用与复沓美 (一)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也是汉民族对称和谐心理在汉语语音方面的表现。双声如“仿佛、惆怅、辗转、伶俐、仓促、慷慨、踌躇、吩咐”等,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叠韵如“朦胧、徘徊、彷徨、蓓蕾、怂恿、肮脏、妖娆、苗条”等,两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近。

56 这些词语凭借相同的语音成分的再现,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给人以回环复沓之感。双声犹如贯珠相联,宛转动听;叠韵犹如两玉相叩,铿锵悦耳。
  由于具有独特的声响表现力,双声、叠韵成为汉语修辞的重要手段。

57  ①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雨巷》)

58 这段诗中,用了“彳亍”“凄清”“惆怅”三个双声词,叠韵词“彷徨”。这些词语的运用既能让人感到它低沉、舒缓、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又能表达诗人的孤寂和苦闷心情。

59   ②只见那些假山石,高低起伏,玲珑剔透,气象万千。再细细看一看,那些假山,全像猴子。……当你走向那些“狮子”,踏上假山,或钻一钻山洞,那山上山下,洞里洞外,盘旋曲折,变化无穷,有千山万壑之感。
        (凤章《苏州园林》)

60   在这段散文中,“玲珑”、“剔透”为双声词,“盘旋”为叠韵词,包括“气象万千”“千山万壑”里的“万千、千山”也有叠韵的声响效果,这几个双声叠韵的声音回环复沓,仿如苏州园林景观的曲折往复,语意内容与语音形式相得益彰。

61 (二)叠音   这里的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叠。叠音也是汉语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常常用于对自然景物、人物特征、动作情态以及环境气氛等方面的描绘。恰当地运用叠音,能使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加整齐、和谐,既能和外物的特征情态相一致,也能和言者的心情相合拍。

62  男: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 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    哥哥心中燃起红红的火    妹妹快快让我渡过你呀的河 女:小船悠悠水面过 划开河面层层波层层波 采一朵水莲花妹妹送哥哥 悄悄话儿悄悄说甜甜蜜蜜撒满河 (崔凯《过河》)

63 这首民歌当中运用了“弯弯”“甜甜”“红红”“快快”“悠悠”“层层”“悄悄”“甜甜蜜蜜”等叠音,借音节的繁复描绘出一幅河水弯弯、小船悠悠,一对情意绵绵的情侣在对歌的动人景象。

64 现代散文和广告语中,运用叠音的现象也俯拾皆是,如“浓浓花生奶,深深大地情”“柔柔的风,甜甜的梦”“舒舒服服入睡,清清爽爽醒来”等等。这些叠音的运用,除具有突出语意的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式美、音乐美和感染力。

65 (三)拟声 拟声是利用语音来摹拟客观存在的各种声音,又叫摹声或象声。如“嘭、飕、哇”“叮当、呼啦、汪汪”“叮叮当、哗啦啦、淅沥沥”“嘟嘟囔囔、扑通扑通、锵不隆咚锵”等。 拟声的作用,一是使表达绘声绘色,让听者和读者感受到事物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66 ① “轰隆隆、轰隆隆……”列车从隧道里钻出来,轻快地奔驰着。
(曾果伟《告别》) ②果果跑上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辣椒、芹菜、小飞虫等,挨个儿给笼子里的昆虫喂食,很快,蟋蟀“嚯嚯嚯”地唱起来;桃树虫用小小的脚卖力地踢着自己的肚子,开始“啪啪啪”地打鼓…… (赵菱《三月里的桃花园》)

67 例①用“轰隆隆、轰隆隆……”描摹火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例②用“嚯嚯嚯”“啪啪啪”描摹虫子的叫声。这些拟声形象逼真,它们能唤起人们的听觉想象,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68 拟声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增强语音形式美。由于不少拟声是通过双声、叠韵或叠音实现的,如“噼啪噼啪”“滴答滴答”“咣当咣当”“叮铃叮铃”“轰隆隆”“哗哗哗”“沙沙沙”等,因此,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拟声,就能使听者和读者在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同时,得到音律、节奏等方面的审美享受。

69  ③哗哗作响……哗哗作响 风吹着平原上杨树的叶片 这是哪一年,哪一个季节 我翻遍了所有的记忆,仍然恍惚 三十年之后,我深入了城市喧嚣的广场 可是,除了这哗哗作响 我什么也没有听到 我省略了经历的沧桑 (王克金《哗哗作响……》)

70 这首诗中叠音的“哗哗”不但增强了形象感,而且也为诗句的表达增添了韵律形式美。

71 五、谐音的运用与谐趣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音同或音近的谐音关系,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这也是汉语语音修辞的一种方式。

72 ①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大孤山青云观楹联) 这幅对联中,“闲”与“贤”、“盗”与“道”构成谐音,它们读音相同,意义却大相径庭,趣味横生。

73 ②月亮出来亮堂堂,芹菜韭菜栽两行; 郎吃芹菜勤思姐,姐吃韭菜久思郎。 (《民间情歌三百首》) 这首民歌利用了“芹”和“勤”、“韭”和“久”的谐音,不但具有复沓回环之美,而且具有浓厚的情趣。

74 近年来,新闻标题利用谐音的现象越来越多。如:
③有一种腐败叫“公贺新禧” (金羊网) ④潜规则都是“钱”规则 (半岛网) ⑤警惕一把手变成“一霸手” (新华网)

75 例③利用“公贺”与“恭贺”的谐音,揭示出某些部门某些人用公款送礼的现象;例④利用“潜”与“钱”的谐音,指出某些领域乱收费的现象;例⑤利用“一把手”与“一霸手”的谐音,反映某些单位与部门的主要领导滥用职权的现象。这些谐音以声诱人,营造出诙谐反讽的效果,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76 谐音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有些地方的婚俗,要在被子上撒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以图“早生贵子”;有的地方逢年过节送鲢鱼,谐音“连年有余”。又如广州人把“空屋、空车”叫作“吉屋、吉车”,因为广州话“空”与“凶”谐音。

77 这些谐音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求吉避凶,重委婉、忌直言的文化心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日常交际和生活中常用的谐音词语,这些谐音词语已经形成固定用法,通常是一些熟语,如“气管炎——妻管严”“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78 六、语音的反常规使用与拗趣 一般来说,人们说话、写文章总是力求音节匀称、声韵和谐,但有的时候,出于某种需要,人们也会反其道而用之,追求语音的极不和谐,有意把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反复出现在一个句子里,读起来拗口,听起来难以接受。

79 这种语言形式主要出现在绕口令中。绕口令的特点是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快速念完,而说快了读音又很容易发生错误。不经训练,一般人很难将绕口令快速、准确地读出。也正因如此,绕口令既可以被用作语言读物帮助人们练习正确地咬字吐音,又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游戏供人娱乐。

80 ①华华爱画花,提笔画荷花, 荷花开得大,荷花像活花。 (《儿歌三百首》) ②宝宝吹泡泡,泡泡跑了, 宝宝追泡泡,泡泡爆了抱宝宝。 (朱宝庆《唱儿歌》)

81 这两例意在训练儿童的正确发音。而在一些文艺娱乐场合,绕口令也常用于表演,如“长扁担,短扁担,长扁担比短扁担长了半扁担,短扁担比长扁担短了半扁担”。相声艺术中更是经常要用到这种绕口令,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就是相声里一句典型的绕口令。这些绕口令读起来别扭、拗口,但趣在其中,值得玩味。对这种语音的反常规利用,也是一种修辞。

82 【课程延伸内容】 押韵的方式和依据 根据韵脚出现的不同规律,押韵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
1.偶韵。即偶句押韵,隔句相押。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押韵,旋律婉转,节奏适中,在各种韵文中广泛使用。

83 2.排韵。即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这种押韵旋律流畅,节奏紧凑,在儿歌、快板等韵文中常用。
3.随韵。即两句两句相押,每两句换一个韵。旋律活泼跳荡,节奏明快,在长篇诗歌中较多见。 4.交韵。在四句一组的诗歌中,第一、三句押一韵,第二、四句押另一韵,即两两交叉押韵。

84 5.抱韵。在四句一组的诗歌中,第一、四句押一韵,第二、三句押另一韵,也就是中间的两句被其上下的两句所包围。
6.散韵。即不规则的押韵,韵脚的出现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各韵脚之间间隔的句数各不相同。这种押韵方式旋律松散,节奏缓慢,多见于现代长篇自由诗中,韵随情移,情由韵收。

85 古人作诗,大都要根据韵书选韵,如《切韵》、《广韵》等等。南宋平水人刘渊根据《广韵》增修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一直是近代乃至现代诗人作仿古诗的押韵依据。
清代《佩文诗韵》列举了106个韵目,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部。押韵的原则是平只押平,入只押入,上、去可以互押。

86 现代的新诗押韵,打破了旧原则,变得更为自由了。不再受平仄声调的限制,凡是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都可以互押。押韵可依据1941年国语推行委员会公布的《中华新韵》中的“十八韵”和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以押韵的韵部“十三辙”,自由选韵。“十八韵”把韵文押韵的范围归纳为十八类,每类用一个同韵字为名。

87 这十八个韵的排列和名称如下: 一 麻 包括韵母ɑ、iɑ、uɑ 二 波 包括韵母o、uo 三 歌 包括韵母e 四 皆 包括韵母ê、ie、üe 五 支 包括韵母-i([ɿ])、–i([ʅ]) 六 儿 包括韵母er

88 七 齐 包括韵母i 八 微 包括韵母ei、uei 九 开 包括韵母ɑi、uɑi 十 姑 包括韵母u 十一 鱼 包括韵母ü 十二 侯 包括韵母ou、iou

89 十三 豪 包括韵母ɑo、iɑo 十四 寒 包括韵母ɑn、iɑn、uɑn、üɑn 十五 痕 包括韵母en、in、uen、ün 十六 唐 包括韵母ɑnɡ、iɑnɡ、uɑnɡ 十七 庚 包括韵母enɡ、inɡ、uenɡ 十八 东 包括韵母onɡ、ionɡ

90 “十三辙”的“辙”是“韵”的通俗称呼,“合辙”就是押韵的意思。辙名用两个同韵字为名,共有十三个辙名,它们的名称是:
“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 “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 “油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 “中东辙” 此外,押儿化韵字时还有两道小辙儿,叫“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

91 总体来看,十三辙与十八韵具有对应的关系,只是十三辙比十八韵押韵更宽泛些,它把十八韵中的二、三韵并成“梭波辙”;把五、六、七、十一韵并成“一七辙”;把十七、十八韵并成“中东辙”。其余的“韵”和“辙”呈整齐的对应关系。

92 “麻”对应“发花”,“皆”对应“乜斜”,
“姑”对应“姑苏”,“开”对应“怀来”, “微”对应“灰堆”,“豪”对应“遥条”, “侯”对应“油求”,“寒”对应“言前”, “痕”对应“人辰”,“唐”对应“江阳”。 由于这些韵部跟汉语普通话的韵母是一致的,因而它们也成为当今做诗、写文章用韵的依据。

93 第三节 词语修辞

94 运用词语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修辞效果的好坏。一些好的修辞现象就是对词语进行精心选择和变化使用的结果。词语的选用和变用在词语修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95 一、词语的选用 (一) 词语色彩的选用 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 (二)义类的选用 多义词 同义词 反义词 类义词

96 词语的选用这部分内容跟教材词汇部分的内容相呼应,但讲述的角度不一样,词汇部分是介绍词汇的基本知识,而这部分是从修辞的角度,讲述如何选用色彩词和各种义类词来达到某种效果。

97 一、词语的选用 词语的选用是通过对词语的斟酌和推敲,从众多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对词语的选用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词语色彩的选用 1.感情色彩的选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人们对词语所反映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

98 有些词语表明人们对所反映的事物的否定、贬斥、厌恶、鄙视等感情态度,如“后果”“残酷”“诈骗”“掠夺”“自高自大”等,是贬义词语;
有些词语表明人们对所反映的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尊重等感情态度,如“成果”“温柔”“荣获”“虚怀若谷”等,是褒义词语; 有些词语表明人们对所反映的事物的否定、贬斥、厌恶、鄙视等感情态度,如“后果”“残酷”“诈骗”“掠夺”“自高自大”等,是贬义词语; 有些词语本身不带有褒贬色彩,如“汽车”“粗壮”“学习”“古往今来”等,是中性词。

99 我们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要注意感情色彩的选择。如:
①今天是王先生和赵小姐结婚的日子。看,彩堂上红灯高照,柔柔的灯光辉映着喜庆的彩花——这彩花,铺满了新婚红地毯,让新郎新娘开始了幸福的“马拉松”赛跑;听,彩堂外鞭炮齐鸣,阵阵的脆响爆发出祝福的心声——这声音,伴奏着新婚圆舞曲,让新郎新娘的人生二人转开始上演。在这隆重而热烈的盛典上,让我们尽情分享新人的幸福和甜蜜,全心感受婚庆的温馨和浪漫吧。 (卢伟宏《让婚礼致辞充满情趣》)

100 例①是一段婚礼上的演讲词,用了“柔柔”“辉映”“幸福”“甜蜜”“隆重”“热烈”“尽情”“分享”“温馨”“浪漫”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褒义词语,既表现出喜庆的氛围、热闹的场面,又表现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感情强烈。

101 ②韦×以为他这次毒杀李×一定会成功。可是正当他暗中高兴与方×商量如何盛装结婚时,突然传来李没有死亡的消息,使他惊惶失色,终日惶惶不安,唯恐罪行败露。……韦既担心方×变心,又恐李日久觉察他们的杀人阴谋,为了既能宽方×之心,与之早日结为夫妻,又能除掉李×,不致罪恶暴露,就迫不及待地孤注一掷,决心用暴力手段杀死李× 。 (孙懿华、周广然著《法律语言学》)

102 例②是个公诉词片断, 运用“惊慌失色”“终日惶惶不安”“罪行败露”“阴谋”“孤注一掷”“暴力”等感情色彩鲜明的贬义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被告人手段之残忍,犯罪后果之严重。公诉人通过这些词语创造了一种令人愤慨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激起听众、法官对被告的愤怒和谴责。所用的语句情感、语势强烈,显示出咄咄逼人、无可辩驳的气势。

103 词语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人们对某些人物、事物的褒贬评价和爱憎感情。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应根据需要,认真地区分和选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恰当地表达出来。如果不注意区分和选择,就容易出现褒贬不当的问题。

104 如有人将持枪拒捕的歹徒写成“顽强抵抗”,把抓歹徒牺牲的警察写成“被歹徒当场击毙”,颠倒了被褒扬和被贬斥的对象。我们要尽量避免犯这种不应有的错误。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有褒贬反用的现象,即有意让褒义词语带贬义,让贬义词语带褒义,这属于修辞格中的反语。

105 2.语体色彩的选用 语体色彩是指某些词语因经常用于特定交际领域或特定语体中而形成了某种独特的语言表现风格。如“哥们儿”“帅气”“溜达”等经常出现在口语中,因而具有口语色彩;“予以”“斟酌”“邂逅”“才疏学浅”等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因而具有书面语色彩。

106 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中,“澎湃”“涟漪”“惆怅”等经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具有文艺语体的色彩;“请示”“审批”“遵照”“参照执行”等经常用于各类公文中,具有公文语体的色彩;“函数”“原子”“坐标”等经常用于科技文献中,具有科技语体的色彩。而“花”“房屋”“天气”“超市”“紧张”等词语在各种语体中通用,不带特定的语体色彩。

107 一般说来,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同该语体有着稳定的适应关系,因此,我们运用这些词语时就要充分考虑它们所适应的语体类型,以取得和谐统一的修辞效果。

108   ③对运菜车辆,不得随意拦车检查,更不准随意罚款。发现轻微交通违章的,应依法纠正后放行;对严重违章的,责令其立即纠正,并可给予罚款处罚,记下车号和驾驶员姓名、单位,通知车辆所在地公安交通部门处理,不准扣车、扣证。对违章超载的,应责令自行纠正并给予罚款处罚,但对违章人的同一违章行为,不得给予两次(含两次)以上罚款。(交通部、公安部、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保障海南省蔬菜运输绿色通道畅通的通知》)

109 例③对有关部门如何处理绿色通道的违章问题作出了规定,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和不准怎样做都规定得很清楚,属于公文语体,因此大量使用具有公文语体色彩的词语。如“不得”“不准”“责令”“给予”“依法纠正”“处罚”等,这些词语显得庄重严肃,能表现出命令内容重大而带有强制性,具有不容置疑的结论性。

110  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111 例④是科普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以文艺语体的笔法来写,用了许多带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如“苏醒”“萌发”“次第”“翩然归来”“孕育”“田间草际”“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使语言表达显得庄重而典雅,与所用的语体相适应、相协调。

112 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要根据语体类型来选择恰当的词语,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用语要得体。如果所用词语同语体不相适应,轻则闹笑话,重则导致交际的失败,大大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113 如“氧化氢”和“水”同指一个事物,“氧化氢”是个化学术语,用于科技语体,“水”是一般词语,人们生活中常用。如果将“我要喝水”说成“我要喝氧化氢”,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又如“养活”和“赡养”,前者是口语词,后者是书面语词。如果将“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说成“养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就不得体,让人难以接受。

114 3.形象色彩的选用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某些词语在人们的脑子里唤起一种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联想。

115 视觉形象词语“桃红”“马尾辫”“白花花”“羊肠小道”等;
听觉形象词语“潺潺”“叮当叮当”“哗啦哗啦”“扑哧扑哧”等; 味觉形象词语“甜丝丝”“酸溜溜”“咸不拉叽”等;

116 嗅觉形象词语“香喷喷”“臭哄哄”等; 触觉形象词语“刺骨”“冰冷”“滑溜溜”“硬梆梆”等。 此外,还有大量形象生动、具体鲜明、富有描绘色彩的文艺性词语。

117 在对人或事物作形象描绘时,就要讲究词语的形象色彩的选用,这样能够引发人的联想,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如:
⑤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峻青《瑞雪图》) 例⑤由于使用了“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些具体可感的词语,渲染出一幅如临其境的瑞雪图。

118 (二)义类的选用 1.多义词的选用 多义词在具体的上下文里通常只表达一种确定的意义。有时,在特定的语境里,多义词也可以用来构成某种修辞方式,以表达深刻、精辟的含义,取得妙趣横生的效果。

119 ①××牌电风扇的名气是靠吹出来的。 (某电风扇广告) 该广告语一语双关,这是由“吹”一词的多义性带来的。“吹”在这里既可理解为“吹牛”的“吹”,也可以理解为“吹风”的“吹”,两种意思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120 ②想要皮肤好,早晚用××。 (某护肤品广告) 该广告语“早晚”既可理解为“早上和晚上”,也可理解为“迟早”,含义准确,运用得体,充分体现出商家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121 恰当地选用多义词不仅有助于增加交际中的信息量,而且还是语言交际中岔题、移花接木、双关等修辞手段构成的重要语言因素。

122 2.同义词的选用 一组同义词可以把同一概念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所具有的不同属性的细微差别鲜明地表现出来。

123 如表示“看”这一动作有很多同义词: 表示已经看到的,如“看见”“见到”等; 表示向远处看的,如“望”“眺望”等; 表示向上看的,如“仰视”“仰望”等; 表示向下看的,如“鸟瞰”“俯视”; 表示偷偷地看的,如“窥”“窥视”; 表示专注地看的,如“盯”“注视”等; 表示仔细地看的,如“审视”“查看”等; 表示快速地看的,如“瞥”“扫视”等等。

124 这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有助于人们区分客观事物或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使人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确、严密。

125 同义词可以满足交际上的需要,构成“委婉语”、“禁忌语”等,如在某些场合,用“丰满”代替“肥胖”,用“苗条”代替“瘦”,用“洗手间”代替“厕所”,用“去世”代替“死”,用“成家”代替“结婚”,用“有喜”代替“怀孕”等等。这样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或避免犯忌、难堪,使交谈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就是修辞格中所说的“婉曲”。

126 人们常常将一组同义词分别用于同一段话的不同位置,让他们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127 ③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 (碧野《天山景物记》)

128 例③用了“美丽”“艳丽”“奇丽”“富丽”四个同义形容词来描写天山之美。同中有异,配合得当,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表达内容,效果明显。
同义词还可以构成具有特殊色彩的成语,如“花言巧语、家喻户晓、轻描淡写、百依百顺、斩钉截铁、真心实意、超凡脱俗、超群出众”等。

129 3.反义词的选用 反义词的使用可以揭示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表意更加深刻周全。

130 ④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烦恼无尽,其实不过是自己走不出一个心理误区,不懂得遇事要学会刚柔相济,柔能克刚;同时更不相信后退原来是向前的道理。……人生在世起落寻常,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有据,高下在心。
(吉峰《后退原来是向前》)

131 例④用“刚”和“柔”、“后退”和“向前”、“起”和“落”、“进”和“退”、“高”和“下”五对反义词,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地说明了人生所应有的积极态度。
有的时候,恰当选用反义词,表面上看来前后意义似乎自相矛盾,但实质上充满辨证关系、富含哲理。

132 ⑤乱得真整齐! (金羊网) 这是一个新闻标题,新闻内容说的是由于有关部门整治不力,大量非法营运车辆聚集在火车站附近等候拉客。“乱”是指非法营运,“整齐”是指这些违法车辆也能按先后顺序排队。“乱”和“整齐”表面看是矛盾的,但联系现场却是合乎事理的。

133 ⑥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糊涂。 (《环球时报》) ⑦作为失败的典型,你实在太成功了。 (《广州日报》)

134 反义词常用来构成对偶、对比、映衬的修辞手法,从而使所要表达的语句具有鲜明的色彩和更强烈的说服力。如:
⑧有福你享,有难我当。 (某保险公司广告) ⑨臭名远扬,香飘万里。 (某臭豆腐广告) ⑩关住冰冷,敞开热情。 (某冷冻设备公司广告)

135 汉语中的不少熟语,也经常利用反义词或反义语素来突出正反对比或对立的表达效果。如:
“深入浅出” “因祸得福” “好逸恶劳” “多栽花,少种刺”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36 4.类义词的选用 类义词是表示同类概念的一组词,属于同一类属义场。在一段文字中恰当地选用一些类义词,往往能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

137  (11)人生百年转瞬尽,休道“漫漫其修远”。坎坷、挫折、失误、不幸常常冷不丁就给你一击,叫你痛苦、流泪、不堪、倦顿。你可以苟延残喘,但是绝不能从此风平浪静。急流跌落险滩,潮汐遭遇暗礁,雄鹰卷进长风……从来造化注定生命以劫难,谁个三头六臂能躲开。唯一的唯一就是让人生充满希望。 (余启富《希望》)

138 例(11)中共用了“坎坷、挫折、失误、不幸”“痛苦、流泪、不堪、倦顿”“急流、潮汐”“险滩、暗礁”“三、六”,“头、臂”六组类义词,同一类属意义的词之间相辅相成,使所要表达的相关意义更加全面、完整和丰满。

139 (12)我是由无数的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多少清水,才凝聚成这具美好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毕淑敏《我很重要》)

140 例(12)中有关天文地理、粮食谷物以及数量的类义词,接连使用,视野开阔,立意深远,语势跌宕。

141 许多熟语也由类义词或类义语素构成,相关意义彼此补足,使表意更加周全、到位。如
“山清水秀” “冰天雪地” “眉开眼笑”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42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义类的选用常常不是孤立的,同义、反义和类义往往综合交叉在一起使用。如:
(13)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是非、善恶,从中照出不足和缺陷,然后拾遗补漏,纠正不足,防微杜渐,从而使自己臻于完善,趋近完美。 (王力《交际要“以人为镜”》)

143 例(13)中“不足”与“缺陷”、“完善”与“完美”、“臻于”与“趋近”、“拾遗”与“补漏”、“防微”与“杜渐”是同义,“得”与“失”、“是”与“非”、“善”与“恶”是反义,“得失、是非、善恶”是类义。

144 二、词语的变用 词语的运用一般情况下要符合词语的意义规范和语法规范,但为了表达上的某种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突破规范,创造性地运用某些词语,这就是词语的变用。词语的变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45 词语的变用: (一)改变词语原有的意义 (二)改变词语原有的词性 (三)对原有词语进行拆分并分别解释 (四)比照现有词语的结构临时仿造一个 新的词语 (五)改变词语原有的搭配关系 (六)变换词语构成成分的位置 (七)赋予同形词语两种不同的含义

146 词语的变用这部分内容紧跟语言发展的最新动向,将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手机短信中最新出现的而又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些语言变用现象引入教材中,使教材更富有时代气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

147 (一)改变词语原有的意义 每个词语都有它固有的意义,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有时可以临时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

148 ①上海39℃烈日灼人 未来三天“热情”难减 (新闻标题)
②“日光盘”频现 8月广州楼市再现量价齐涨 (新闻标题) 例①中“热情”指“炎热的情况”。 例②的“日光”说的是楼盘刚一推出销售,当天就卖光。这种临时的用法新奇巧妙,富有谐趣。

149 (二)改变词语原有的词性 一般来说,每个词语都属于特定的词类,具有相对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临时改变这个词原有的词性,让它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150 ①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 ②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 (曹雪芹《红楼梦》) 例①将名词“运气”用作动词,带了宾语,能突出表现作品人物大大咧咧、口无遮拦、趾高气扬、粗鲁野蛮的性格特点。内涵更为丰富。例②将名词“猴”字用作动词,表示贾宝玉做出像猴一样的动作,形象感很强。

151 (三)对原有词语进行拆分并分别解释 有些词语的原有意义并非构成这个词语的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形式呈现出来的。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将这个词语进行拆分,对构成该词语的各个成分的意义分别作出解释,从而产生“望文生义”的效果。

152 ①“危机”这个词,一个字代表“危险”,另一个字代表“机会”。
(《环球时报》) ②由于学历比较高,本来就让很多男士望而却步。让她更苦恼的是,本身就快成“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了,但父母立下的“家规”让她更加喘不过气来———对象必须有同等学历,否则一律免谈。 (《广州日报》)

153 例① “危机”的本来意义一是指危险的根由,二是指严重困难的关头。显然不是“危险”和“机会”两词相加的含义。此例对它进行拆分并分别加以解释,目的在于告诫人们面对危机关头,要变困境为机会,化不利为有利。这种解释显得巧妙而富于情趣。例②将“白骨精”分解为“白领、骨干、精英”,显得新颖、幽默。

154 (四)比照现有词语的结构临时仿造一个 新的词语 这种词语变用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比照原有词语的结构规则,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语。

155 ①应有尽有,不如应无尽无。 (《广州日报》) ②得意忘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意忘人,得意忘心。忘了世界上还有别人的存在,忘了做人要有良心。

156 例①比照“应有尽有”,仿造出“应无尽无”。例②比照“得意忘形”,仿造出“得意忘人”“得意忘心”,达到一种新奇活泼的效果,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比照旧词,仿造新词的方式也就是辞格中所说的“仿拟”。

157 (五)改变词语原有的搭配关系 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则限制,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临时改变某个词语惯常的搭配对象,这种搭配新鲜机巧,令人耳目一新。

158 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了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②地图岂容随意创作 (《北京晚报》)

159 例① “寂寞”一词通常是用于指人的心理感受的,这里却将它跟 “梧桐树”搭配,赋予梧桐树以人的感情,更加衬托出人的寂寞之情。
例②地图本应与“绘制”搭配,这里让它与“创作”搭配,有力地讽刺了某些不负责任、错漏百出的非法的地图出版企业。

160 (六)变换词语构成成分的位置 在前文使用某个词语之后,后文再使用与该词语构成成分相同、顺序相反的词语,前后两个词语意义上大相径庭,形成对比,产生出一种新颖别致的效果。

161 ①好几个拿了介绍信来见的人,履历上写在外国“讲学”多次。高松年自己在欧洲一个小学教过书,知道往往自以为讲学,听众以为他在学讲——讲不来外国话借此学学。
(钱钟书《围城》) ②动感亚洲,感动世界 (广州亚运会公益广告) ③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广州日报》)

162 例①把“讲学”换成“学讲”,意义大变。 例② “动感亚洲”指的是亚洲人民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感动世界”是指亚洲人民的精神面貌让世界感动。 例③ “选择放弃”是一种积极行为,而“放弃选择”是一种消极行为。

163 (七)赋予同一词语两种不同的含义 让同形的词语在一段话中出现两次,两次的含义各不相同。

164 ①新年过了一个月,母亲才带4岁的儿子去探望美女上司。见面后,母亲对儿子说:“这是王阿姨,给她拜个晚年吧!”儿子大声地说:“祝王阿姨晚年快乐!”
(《广州日报》) ②五号线因连城而价值连城 (金羊网) ③冰心一片冰心 (牛群《摄影题词》)

165 例① “拜个晚年”的“晚年”和“晚年快乐”的“晚年”意义是不一样的,而小孩不明白这一点,以为是同一个意思,因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例②前一个“连城”指的是地铁五号线将广州的城东和城西连接起来了,后一个“连城”就是成语“价值连城”中的含义,将地铁的功能和价值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例③前一个“冰心”是作家名,后一个“冰心”是“品格高洁”的意思,将人名与品格联系在一起,人如其名,突出了作家冰心的品格。

166 词语的变用是具体语言环境下的一种临时用法,它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灵活巧妙的变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变用就有可能违反语言使用的规范要求,甚至造成语病。

167 第四节 句子修辞

168 一、长句和短句 二、整句和散句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五、设问句和反问句

169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时,需要根据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合理安排句子的结构,选择恰当的句子形式。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种类多样,从结构成分的多少看,可分为长句和短句;从句子结构是否整齐看,可分为整句和散句;从句子主语与动词的施受关系看,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从句子的判断形式看,可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另外,设问句和反问句也是具有修辞功能的两种句子形式。要取得好的修辞效果,就必须根据语境和语体选择相应的句式。

170 一、长句和短句 长句是指词语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词语较少、结构较简单的句子。长句表意较丰富、周密、细致;短句表意较简洁,明快、灵活。

171 ①这些现实问题,从看病贵、看病难到上学贵;从房价高到地区、城乡、行业之间收入的扩大;从新农村的建设到就业问题;从打破垄断到分配机制的改革;从环境污染严重再到严峻的安全形势———包括公共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等,无一不是去年以来民众和社会舆论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广州日报》)

172 ②和人相处,最简单不过。你敬人一尺,人家敬你一丈。反过来,你不仁,人家也不义。要想把做人学好,你就记住三句话:待人真诚,做事规矩,态度谦恭。有这三条,就算齐了。
(《演讲与口才》)

173 例①用的是长句,主语后面有一长串“从……到……”,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各种现实问题,全面周到。例②用了很多短句,告诫人们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表达简洁、有力。
长句之所以长,往往是因为修饰语或联合成分较多,某一结构成分复杂,如例①。下面的例③也是一个长句,包含了由多个联合成分构成的复杂定语。

174 ③我们要想办法引导他做好人,在学校做一个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审美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礼貌、有能力、有热情的好孩子;在社区做一个遵守法纪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王学兵《在岳阳一中家长会上的演讲》)

175 例③中的“好学生”“好孩子”和“好公民”前的定语都含两个或以上的联合成分。这些复杂定语的使用,较为全面详尽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意图,结构也较为紧凑,读起来有一种气势感。
长句和短句的交错出现,可使行文疏密有致、生动活泼,同时具有这两种句式的修辞效果。

176 ④的确,一个人若失去自主,失去自己,那是最大的不幸,也就掉进了人生最大的陷阱。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哪一条,都要自己去选择,相信自己,永远比让别人来证明自己重要得多。一个人无疑要在骚动的、多变的世界面前亮出自己,勇敢地去拼搏,并果断地、毫无顾忌地向世人宣告并展示自己的能力、风采、气度和才智。 (《青年精品文摘》)

177 例④长短句结合既能清楚地把思想表达出来,又能使语言富有变化,节奏明快,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178 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世纪的人是真正的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模特儿带来了微光带来了强光带来了可卡因带来了荷尔蒙带来了深刻带来了现代感带来了前途带来了野性的浪潮。(多个谓语叠加)
——王蒙《来劲》

179 一时车队首尾相衔,去车只见车尾红灯,来车射着白晃晃的首灯。红灯撞击着红灯冲激着浮沉的白灯白灯白灯。洞顶的无罩灯泡灯泡曳成一条光链子。(名词反复并列)
——余光中《登楼赋》 我只不过在别人起草别人抄写别人张贴的长长的贴尽了一面墙又转个九十度贴到另一面墙还没完便又转个九十度贴到再一面墙的那份大字报的末尾的空白部分别人都已经签满了名字的地方找了个小小的地方的空隙颤颤巍巍地填上了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名字。(定语极尽繁复) ——刘心武《洗手》

180 二、整句和散句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的一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长短不一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181 整句能体现出语言的整齐美、均衡美,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度;散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能体现出语言的参差美、变化美。

182 ①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一步不让者,有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诮骂者,但最不幸的是争的范围超出了棋盘,而拳足交加。 (梁实秋《下棋》)

183 例①中七个“有……者”属整句,罗列了“争”的范围,形式整齐,读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184 ②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春天,小柳树率先舒枝展叶,宛如美丽的小姑娘。她嘲笑小枣树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开始发芽长叶,而小柳树叶子已经又细又长,他得意地在风中舞蹈。秋天到了,小枣树结了许多又红又大的枣子,让人们高高兴兴地享用。小柳树看看自己身上,什么也没有结,她羞愧地低下了头,以为小枣树一定会讥讽她。然而小枣树不计前嫌,对她

185 说:“你绿得比我早,提前迎接春天,真好;再说你长得比我快,人们能在你的树荫下乘凉,多好!”
(滔红单《寓言的另一种读法》) 例②运用了长短不一、结构不同的散句。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的有趣情景,通过这些多变的散句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186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单用整句容易使语言单调、呆板,单用散句会让语言缺少节奏感和韵律美。所以,整句和散句应该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兼顾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187 ③要知道,明星不过是受到大家关注的普通人罢了;和社会上各个行当一样,唱歌、演艺也只是一种职业;和各行各业的技艺一样,他们表现的也是一种技艺。可当你把所有的热情、精力和金钱都送给了那个明星的时候,我亲爱的追星朋友们,你可知道,你付出这一切,换来的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同时,生活的外延极其深厚和宽广。

188 除了偶像明星之外,我们还有幸福的家庭,甜蜜的爱情,纯真的友情,快乐的工作,美好的人生啊。相比那个虚无缥缈的偶像明星,哪个更重要呢?
(萧琼《如此追星可以休矣》) 例③有整句,有散句,整散兼用,既有整齐美,又有变化美。

189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主动句以施事作主语,突出动作的发出者,强调发出者的动作、行为怎么样;被动句以受事作主语,突出动作的承受者,强调承受者接受动作支配后的结果。

190 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主动句用得比较多,而被动句相对用得少一些。从修辞的角度看,被动句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91 1.为了突出动作的承受者,强调承受者所经 受的动作、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如:
①教室门被踢坏了,锁不上了。 ②他的钱包给人偷走了,没钱买回家的车票。

192 2.为了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使前后话题连贯、语义顺畅。如:
③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朱自清《松堂游记》)

193 例③为了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让“月亮”这个话题延续下去,用了一个被动句“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接下去还是讲的月亮怎么样。前后话题统一,衔接紧密。

194 3.大多表示不如意的事情。如: ④他在回家的路上叫摩托车撞了,现在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⑤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上,被活活烧死。

195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同样一个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表达,也可以用否定句表达,但它们的语意轻重、强弱不同。如“他们的技术力量强”,也可说成“他们的技术力量不弱”,前一种是肯定的说法,语意强一些;后一种是否定的说法,语意弱一些。

196 肯定句中如果带有贬义或负面意义的词语,容易引起相关人的不愉快时,就换用否定句,这样会比较平和,如“他个子矮”,也可说成“他个子不高”。后一句比前一句显得委婉些。

197 双重否定句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但不同的句子肯定的意味、强度不一样,这跟它所表达的内容和上下文有关,就多数情况来说,双重否定句表达的肯定语意比一般肯定句更强。例如:

198 ① a.整个小区的业主没有他不认识的。 b.整个小区的业主他都认识。 ② a.到了广州,不能不夜游珠江。 b.到了广州,应该夜游珠江。 例①、例②中a句的肯定语意比b句强。

199 有时,双重否定句用“不是没有”“不无”的格式,语意反而比肯定句弱一些。例如:
③ a.这款手机不是没有缺点。 b.这款手机有缺点。 ④ a.你讲的这些不无道理。 b.你讲的这些有道理。 例③、例④中a句的肯定语意弱些,b句的肯定语意强些。

200 有时,为了强调、突出一件事情、一个观点,可以同时从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分别表述,将肯定句和否定句前后排列,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情况或表明观点。

201 ⑤ 中山大学,在广州,不在中山。 ⑥ 我快乐,不是因为我拥有的很多,而是 因为我计较的很少。 这里的肯定、否定前后排列,起到了相互映衬、加强语势、增强效果的作用。

202 五、设问句和反问句 (一)设问句 设问句主要用来揭示话语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表达的重点更加显豁。例如:
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03 有的设问句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衔接更加紧密,条理更加清晰。如:
③ 虚和实的关系,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理论从哪里来?从事实中来。事实从哪里来?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 (吕叔湘《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

204 设问句还可使文章句式显得起伏多变,避免全文句式的单调、呆板。如:
④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人类的远古时期,有没有生产劳动?当然有。有没有生产力?当然有。但是有没有科学技术?那就说不上了,大概只是生产劳动的经验而已。 (钱学森《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 的一些思考》)

205 (二)反问句 反问句语势强烈,比陈述句更有更有力量。反问句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它所表示的意义和它的形式正相反,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

206 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② 我们对别人的宽容,何尝不是对自己的 宽容?

207 反问句在论辩中用得很频繁,论辩需要反驳和辩护,双方观点针锋相对,双方都要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观点并寻找对方的弱点,使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强调观点,构成心理上的优势,营造使对方紧张的气氛。

208 ③正方:可是,当这位老太太得了艾滋病,社会上
有多少人关心她呢?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 作人员去帮助她吗? 反方:一个人得了病也许不是社会问题,千百 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正方:那千百万人还得过感冒,千百万人还曾经得 过心脏病,难道这都是社会问题? 反方: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全 场的人同时打个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艾滋病是医学 问题,不是/也是社会问题》)

209 这里用了多个反问句,每一个反问句都咄咄逼人,增强了进攻力和防守力。反方的最后一个反问句巧妙地避开了对方的进攻,没有让对方占据优势,反而有力地反驳了对方。

210 第五节 辞 格

211 本节主要内容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夸张 五、拈连

212 六、双关 七、仿拟 八、反语 九、排比 十、对偶

213 课程延伸内容 一、补充辞格 (一)顶真 (二)回环 (三)层递 (四)对比 (五)映衬 (六)通感

214 二、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叠用 (二)辞格的连用 (三)辞格的套用 (四)叠用、连用、套用相互之间的并用

215 辞格就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而采用的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段,由于这些修辞手段大都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叫修辞格,简称辞格。

216 一、比喻 比喻是指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跟它有相似点但本质上又不同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17 (一)比喻的构成要素 比喻有三个构成要素,即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指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218 诱惑犹如病毒,人们只有坚定地抵抗诱惑,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才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刘露《抵制诱惑》)
上例中“诱惑”是本体,“病毒”是喻体,“犹如”是喻词。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动作、行为、性质、道理等。

219 (二)比喻的类型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运用情况的不同,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常见的类型。

220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是 “像、好像、如、如同、犹如、似、恰似、好似、若、仿佛”等词语。例如: ①按捺不下的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的掀动壶盖。 (钱钟书《围城》)

221 喻词“一样、似的、一般、般”等可以单独放在喻词后面,也可以跟前面的“像、好像、如、如同、犹如”等一起构成“像……一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格式。例如:
②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 (冰心《超人》)

222 2.暗喻 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喻体也都出现,但喻词是“是、就是、为、成为、变成、等于、当作”等词语。例如: ③每个人都有五个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灵魂。工作是橡胶球,掉下去会弹起来;另外四个都是玻璃球,掉了……就碎了。 (《广州日报》)

223 3.借喻 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与明喻、暗喻相比,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最密切。例如: ④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吴晗《论读书》) 例(5)用“树木”“森林”来比喻个体和整体,用“芝麻”“绿豆”来比喻价值小的事物,用“西瓜”来比喻价值大的事物。

224 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可以使复杂变简单,使深奥变浅显,使抽象变具体;用来描述事物,可以使描述的对象形象、生动;用来刻画人物,可以使人物形象传神、逼真。

225

226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比拟分拟人、拟物两种。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情感。

227 ①太阳就在我的身旁,我不用抬头就可以从舷窗望见她,她在丝丝屡屡的云层后羞怯着脸,也许是她的表情太夸张,惹得周围的云也一并不好意思起来。
(何炅《高处不胜寒》) 例①赋予太阳和云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增添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情趣性。

228 ②在被网友戏称为“楼脆脆”的这栋在建高楼,呈卧倒状亲吻大地,并以匍匐的姿态向世人走光露底。
(广州视窗网) 例②将倒塌的高楼赋予人的动作行为,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在建高楼倒塌时的情形,讥讽了楼房的建筑商们偷工减料导致建筑质量低劣的行为。

229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性质、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使甲物具有乙物的一些特点、性状。

230 把人当作物来写的,例如: ③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杨绛《老王》)

231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如: ④每天把牢骚拿出来晒晒太阳,心情就不会缺钙了! (太平洋电脑网) ⑤经济问题说多了太枯燥。这个问题打个结挂起来。 (天涯社区)

232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特性,不仅能把人的感情寄托于物,使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而且能把物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把人当作物来写,常含讽刺意味,带有贬斥的感情。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有形的事物,使没有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用于说理更易被人们理解、接受,能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同时也使语言显得新颖、生动。

233 比拟和比喻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但它们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比喻中的喻体一定出现,而比拟中用来作为比拟的人或事物即“拟体”并不出现。

234

235 三、借代 借代就是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被代替的叫本体,用来代替的叫借体。例如:

236 ①“一年一次?”长辫子很有把握地问。 (王友生《漩涡》) “长辫子”指小说中那个有着长辫子的叫“李明”的女子。“李明”是本体,“长辫子”是借体。

237 根据本体与借体的关系,借代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②大雨帮了忙,赶跑了那些讨厌的眼睛。 (流沙河《眼睛》;部分代整体) ③小朱说,老赵您不是做生意了吗?什么时候您也请咱们上那儿嘬一顿,让咱们这帮刘姥姥也长回见识。 (宁空《赶海》;专名代泛称)

238 ④何洁回来,大口喘气,指指帆布包,笑着对我说:“我把你的前半生提回来了。”
(《随笔》;抽象代具体) ⑤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 (钱钟书《围城》;作者代作品)

239 ⑥买了两瓶绍兴,喜孜孜地往回走。 (以产地代产品) ⑦在苏黎世的旅馆里,拥挤着各种肤色;在苏黎世的大街上,交响着各种语言。 (顾笑言《李宗仁归来》; 以事物的特征或标记代本体)

240 借代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辞格,只要本体和借体有某种相关性,就可构成借代。除了上面列举的,还有很多种类。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属性;可以丰富语意,使表达活泼风趣,行文简洁。

241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借体要有代表性,要能代表本体;二是有的时候需要在上下文中对本体有所交代,否则借体可能指代不明。

242

243 四、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对客观的人、事物加以艺术化地夸大或缩小或超前描述。这种修辞方式叫夸张。

244 ①他委实是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百斤重,只想合下来。
(茅盾《春蚕》) 例① “一双眼皮像有几百斤重”说明“他”已到了非常困的程度。

245 夸张可以分成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两种类型。
1.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的事物往大里说。如: ②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电影《创业》插曲)

246 有时要对时间上后出现的事进行夸张,可以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
③“你放心,回头见!”刘铁柱话音还在,人早已不见了。 (豆丁网)

247 2.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的事物往小里说。例如: ④草原上的星星悬得特别低,好象只要你高兴,随时都可以摘下一把来。 (华莎《母女浪游中国》)

248 夸张可以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鲜明地表明立场观点,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49 夸张要合乎情理,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夸张要真实,包括感情的真实和意境的真实;夸张要夸得充分、突出,要让人一看便知道是夸张,不能似是而非。夸张往往跟比喻、比拟结合在一起使用。

250

251 五、拈连 拈连就是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连”在乙事物上。一般来说,甲事物比较具体,多数在前;乙事物比较抽象,多数在后。拈连词语跟甲事物的搭配是合乎常规的,而跟乙事物的搭配是超越常规的。

252 ①小木船在江中吱吱呀呀地摇呀摇,年轻姑娘的天真理想也在眼前摇呀摇,她想得太美了。
(理由《她有多少孩子—— 记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摇呀摇”跟甲事物“小木船”是常规搭配,“摇呀摇”跟乙事物“理想”是超常搭配。

253 运用拈连时,有的拈连词语和甲乙事物都出现,例如:
②“哼!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并不‘聋’啊!” (郭澄清《大刀记》) 有的只出现拈连词语和乙事物,例如: ③百里河里桃花浪,江上渔船穿梭忙。哥撒网来妹摇浆,一网一网兜春光。 (湖北民歌)

254 拈连通过拈词和拈体的超常组合,使前后两件事物联系巧妙自然,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新颖别致,能启发人们的联想、感悟。

255 拈连以词语的通常用法为基础,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连得自然顺畅,不能只单纯追求字面上的联系。拈连词和乙事物的组合只有联系它和甲事物的组合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

256

257 六、双关 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同一词语有言内和言外两层意思,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从构成方式看,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258 1.谐音双关 借助音同或音近形成双关。例如: ①高山打鼓远闻声,三姐唱歌久闻名,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 (《刘三姐》) 这里“九文”两个字,与“久闻”谐音。

259 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通过谐音双关来构成的,如: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等。

260 2.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形成双关。如: ②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 (天大药业广告词) ③本地话常常把普通话的第一声念成第三声,把第二声反念成第一声,阴差阳错,一不小心就跑调。 (王安忆《B角》)

261 例(2)中“天大”的事,既可指非常重要的事,也可指“天大药厂”的事。
例(3)成语“阴差阳错”中的“阴” “阳”又分别指阴平、阳平。又如“田里的庄稼——土生土长”,这是在歇后语中的语义双关。

262 双关能够指物借意,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双关语意含蓄,韵味无穷,能使语言表达充满情趣。
运用双关要求在语音或语义上有明显联系,言外之意要含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要能耐人寻味。

263

264 七、仿拟 仿拟是根据现有的语言形式临时仿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方式。这里所说的语言形式包括词语、句子和篇章。

265 根据仿拟的语言形式,可分为: 1. 仿词 更换现有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一个新的词语。例如: ①我跟我爸爸非常像,又非常不像;非常像的是外貌,非常不像的是“内貌”。 (夏雨田《无限青春》) 例①的“内貌”仿“外貌”所造,指的是观念。

266 2. 仿句 更换现有的语句中的某些语句,临时仿造出一个新的语句。例如: ②这种特殊现象,就正如我们平常所讲的那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普遍性的规律则是:无心插柳难成荫,有意栽花花才发。(王学兵《在岳阳一中家长会上的演讲》)

267 3. 仿篇 仿照现有的篇章,拟出新的篇章。例如: ③伐树毁林何时了,绿地剩多少?塞外昨夜又刮风,城乡不堪回首沙尘中。山川湖泊依旧在,只是绿颜改。问君环保几多愁,恰似子胥一夜白了头。(《成都晚报》) 此例仿照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写。

268 仿拟根据现有的语言形式临时仿造出新的语言形式,既可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富有新意,又能使语言幽默诙谐,生动活泼。

269 一般来说,仿拟的形式和被仿拟的对象常常同时出现在上下文中。如果只出现仿拟的形式,被仿拟的对象不出现,那么这些没有出现的词、句、篇通常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270

271 八、反语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反话”。字面意义和实际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
根据反语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不同,可分为反话正说和正话反说两类。

272 1.反话正说 用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这种反语往往是褒词贬用。 ①丁文中:凌轩,你好风光哟!你的大名上了墙壁,还劝你悬崖勒马呢! 方凌轩:哼,多承他们抬举! (苏叔阳《丹心谱》) 这里的“风光”实际上是“倒霉”的意思,“抬举”实际上是“打击”的意思。反话正说,比直接说更有力量,具有讽刺幽默的修辞效果。

273 2.正话反说 用反面的话语表达正面的意思。这种反语往往是贬词褒用。例如: ②“你——真坏!”阿梅打她的男朋友去了,撒下了一串快乐的笑声。 (廖红雷《毗邻香港的渔村》) 例② “坏”是个贬义词,这里实际上表达了对男朋友的爱意。正话反说,幽默诙谐,带有喜爱、亲切的感情意味。

274 反语话中有话,意在反面,明褒暗贬,明贬暗褒,是一种很幽默的修辞方式。反语是感情激发的结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往往比正说感情更强烈,更能发人深思,更深刻有力。

275 反语要恰当,感情要鲜明。反语要使人一看便知,不能晦涩费解,为此,需要有上下文跟它配合,口头上常用特殊的语调来体现反语,书面上常通过加引号来标明。

276

277 九、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起来,这种修辞方式叫排比。

278 例如: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 依据排比的语言结构,可分为句子成分的排比和句子的排比。

279 1.句子成分的排比 ②那古朴的叶片,那繁花,给我这不到12平方米的陋室却带来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随笔》) 例②是宾语的排比。此外还有主、谓、定、状、补语的排比等。

280 2.句子的排比 单句排比。例如: ③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国家。 (《东方早报》)

281 复句排比。例如:   ④你不知道自己上学花了多少钱,但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让你永生难忘。你记不清家人的医疗帐单有多厚,但是你永远感激拯救亲人生命的白衣天使。你记不清度蜜月的花费,但是在一起的浪漫让你心存温馨。      (冯国川《阅历胜于财富》)

282   排比运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整句形式,把相关的内容一气呵成地表达出来,语势强烈,语意贯通,节奏整齐有力。
  排比强调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允许在不破坏整体统一的前提下有小的变化。

283 大吃大喝的作报告 小吃小喝的作检讨 不吃不喝的受教育

284 十、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近、相反或相连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近、相反或相连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285 1. 正对 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两联内容上互相补充。例如: ①领百粤风骚开一园桃李, 揽九天星斗写千古文章。 (黄天骥)

286 2. 反对 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两联内容上互相映衬。例如:  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287 3. 串对   上下两联意义相承、相接。由于上句和下句顺势而下,两句顺序不可调换,因此,串对又叫流水对。例如:   ③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茶馆广告)

288 对偶还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相对部分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①②③。宽对在形式上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音韵大体和谐就可以了,有的上下句还用相同的字。

289 ④合作发展大趋势,互利共赢大潮流 (大洋网)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90 对偶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用得非常普遍,在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也相当广泛。许多对联、谚语、广告语、标题等也常用对偶。

291 ⑥好山好水处处风光好 新人新事行行气象新 (对联) 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谚语) ⑧千年羊城,南国明珠 (广州城市形象宣传语) ⑨“赶鸭团”遭冷落,“慢游团”受青睐 (《羊城晚报》新闻标题)

292 对偶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协调匀称,显示出一种对称美;在内容上言简意赅,概括力强,显示出一种凝练美。
运用对偶时要考虑是否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不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工整而任意拼凑,使用严对有损内容表达时,就采用宽对,不必刻意追求字面上的完美。

293

294 今日提到成绩,小主倍感乏力,恐是昨夜梦魇,扰了心神,都是最近差生众多烦闷了些。加上早起后,看了周测成绩,不想那数据难看极了,愈加心烦。若能取消成绩考核,那必是极好的!
--甄嬛版

295 进了学校,办公桌上有两堆本子,一堆是作业,另一堆也是作业。初夏已经颇热,脊背上却一层又一层冷汗。班主任例会照例是不会少了,优秀班主任排名榜全然没有我的名字。责任似乎并不在我,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我耍棍,能行么? --鲁迅版

296 全校上下人人心里白茫茫一片,象冰雪笼罩着的阿拉斯加。成绩下滑不是谁能负责的,绝望之中,我们只好紧紧闭上眼睛,象一头濒死的海豹,坠入无边的冰冷与黑暗。
--赵忠祥版

297 静静的课堂是我的爱,一份份作业慢慢打开。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呀最无奈,心里绞痛的无法释怀......
--最炫民族风版

298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看着教室里越来越多睡觉的学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却无从做起。于是忆起《长歌行》里的句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朱自清版

299 【课程延伸内容】 一、补充辞格 (一)顶真 顶真又叫“联珠”,就是用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后一句的开头,使前后语句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的修辞方式。

300 ①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歌词《酒干倘卖无》) 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靠天吃饭。天气好,我们的生意就好;生意好,我们的心情就好;心情一好,什么都好。 (王大进《纪念物》)

301 ③更何况她还有一个儿子。而且人的年纪越大,便越发地清醒。越发地清醒,便越发地难以结婚。她们往往会把婚姻看成是一种灾难。 (张洁《方舟》)
顶真在语言形式上匀称整齐,节奏鲜明,读起来语势畅达,情趣横生。能增添音乐美感。

302 (二)回环 回环是利用同一词语或句子的顺序颠倒,构成一顺一反的往复语句,来表达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之富于匀称美和音乐美。

303 回环由于结构整齐匀称,语言干练,能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①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歌曲《月之故乡》) ②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 (公益广告) ③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谚语) 回环由于结构整齐匀称,语言干练,能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304 (三)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词语或句子,按照事物的前后、大小、高低、轻重、深浅等顺序排列在一起,叫层递。

305 ①注意某人,需要一分钟;喜欢某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人,需要一天;忘记某人,需要一生。
(《羊城晚报》) ②画匠用手作画;艺术家用手和脑作画;大师用手和脑通过心灵作画。 (《读者》)

306 ③我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我在中国的位置。
(邵燕祥《中国怎样面对挑战》) 例①②是递升,例③是递降。层递能使语意一环紧扣一环,步步深入,形成一种层次美。

307 层递与排比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三项或三项以上组成,但层递着眼于内容上的等级性,排比着眼于内容上的平列性;层递不强调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性,排比突出强调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性。

308 (四)对比 对比又叫对照,是指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309   ①天堂与地狱,只有一个字相隔,那就是爱。有爱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天堂;无爱的地方,就是冰冷的地狱。
    (马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②出了问题后,君子寻找补救的办法,小人寻找推卸责任的借口。           (《杂文月刊》)

310   ③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
        (《新浪博客》)   对比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突出所要表现的方面,在鲜明的对比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表明作者的主观态度。

311 (五)映衬  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相似、相反或者相关的事物作背景,去烘托、陪衬主体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映衬。也叫“衬托”。

312  ①这天是个初冬的好天气,日头挺暖和,结下一层薄冰的冰河,有些地方冻化了,河水轻轻流着,声音像敲小锣鼓。
      (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②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也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茅盾《风景谈》)

313   例①以美好的景物来正面衬托人物的快乐心情。
  例②茫茫沙漠无半点声响,但作者都巧妙地借助听觉上的错觉“哄哄的火响”来反衬主体沙漠的“寂静”。

314   恰当地运用衬托,可以使主次分明,使需要表达的主题更鲜明,更突出。
  映衬与对比不同,映衬的主体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对比是两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没有主次之分。

315 (六)通感   通感就是通过联想,将适用于描写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用于描写乙类感官,使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彼此相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316   ①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刘白羽《长江三日》 )
  由视觉移向听觉   ②你的微笑像新奇的花卉的芳香,是单纯而又费解。(泰戈尔《流萤集》 )   由视觉移向嗅觉

317  ③每逢看到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杨朔《荔枝蜜》 )
  由视觉移向触觉  ④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         (魏钢焰《绿叶赞》 )   由听觉移向视觉

318  ⑤她的声音像蜜,听着甜滋滋的。    (李叔德《赔你一只金凤凰》 )   由听觉移向味觉  ⑥微风过处,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   由嗅觉移向听觉

319   恰当地运用通感,让各种感官互相沟通,由一种感觉移向另一种感觉,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从不同角度去抒情状物,既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具可感性,又能增添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

320   通感常常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来表达,但通感和比喻又有很大区别,比喻重在“喻”,本体和喻体属于同一感官感受到的事物,通感重在“移”,由一种感觉移向另一种感觉,把二者沟通起来,让人们体会其中的微妙。

321 二、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个句子或一段话中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就是辞格的综合运用,主要有叠用、连用、套用三种情况。 (一)辞格的叠用

322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交织在一起,互相重叠,融为一体。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例①②是对偶与对比的叠用。

323   ③她们从小跟这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孙犁《荷花淀》)   例③是比喻和夸张的叠用。   ④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世俗眼光。           (《人人网》)   例④是对比、对偶和回环的叠用。

324   辞格叠用可以从“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诗句中得到解释,从这个角度看是一种辞格,从另一角度看又是一种辞格。叠用可使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多种辞格叠加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能大大增添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感染力。

325 (二)辞格的连用 在一段话中,前后接连出现几个辞格,这几个辞格平等并列,互相补充。 辞格的连用有的是同类辞格连用。

326 ①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回忆凝成一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一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心;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色。(《巴金小说精编》)
例①第二、三、四句都是比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用。

327 有的是异类辞格连用。例如: ②不要像蒲公英一样,等待那一阵风,风或许会把你吹到肥沃的土地,但更多的是岩石、河水,我们要主宰自己,好好把握现在,把翅膀练硬了,才有飞翔的那天。 (《广州日报》) 例②先后用了比喻和比拟两个辞格。

328 同类辞格连用可以增强同一辞格的表达效果。异类辞格连用,可以丰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语言形式显得多姿多彩。

329 (三)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中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甲辞格套乙辞格的包容关系。

330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郁达夫《故都的秋》)
上例从总体来看,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拟人中又包含排比的手法。 辞格套用,使甲辞格有所增补,乙辞格有所借助,二者相互照应陪衬,相得益彰。

331 (四)叠用、连用、套用相互之间的并用 在实际语言中,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还有更为多样、更为复杂的,例如: 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例①是对比、对偶叠用,里面又包含两个比喻。

332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②连用了比喻、比拟和排比三种辞格,排比内部又包含了三个连用的比喻。

333 ③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例(10)总体看是个排比,排比里面包含了六个连用的比喻和两个连用的比拟。

334 第六节 语 体

335 一、谈话语体 二、公文语体 三、科技语体 四、文艺语体

336 语体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交际领域、内容、方式、目的、对象的不同,逐渐形成的言语体式,这些言语体式各自具有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语言运用特点。

337 语体不同于文体。语体是一种言语体式,文体是文章的体裁、体制或样式。语体是一种语言运用现象,属语言学的范畴;文体属文章学或文学的研究范围。语体包含有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文体则仅指书面形式。
语体主要有谈话语体、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等。

338 一、谈话语体 谈话语体主要用于日常交际。谈话语体的修辞特征是通俗、明晰、简约、生动。

339 谈话语体的语言运用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充分利用各种语音修辞手段。语调、语速、重音、停延、节奏、重复、摹声等等都是谈话语体经常利用的语音修辞手段。这是其他语体比较少有的修辞特征。

340 2.大量使用带有主观色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如褒义词、贬义词、儿化词、计人量词(位、帮、伙、撮)、叹词、副词、委婉语、称呼语、部分熟语等。带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如“蓝天、绿水、蜂窝煤、水蛇腰、月牙泉、乒乓球、马后炮、下马威、大锅饭、豆腐渣工程”等。

341 3.大量使用非主谓句或者省略句;多用单句,少用复句;句子短小,结构简单,修饰成分少。
4.主要使用通俗易懂的修辞格。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反语等。 5.大量借助肢体、神态等辅助手段来表情达意。这是谈话语体的显著特征,其他语体很少使用。

342 二、公文语体 公文语体也称事务语体,主要用来处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行政或工作事务以及机关团体与社会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事务,包括各种行政公文文体(如通知、请示、公告),各种法规制度文体(如条例、守则),各种资料性文体(如纪要、备忘录),其他事务文体(如合同、启事)。

343 公文语体的修辞特征是准确、规范、简明、庄重。公文语体的用字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用字法规,用词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词汇,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内容表达要简洁扼要,行文要端庄严肃、平稳持重。
公文语体的语言运用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44 1.大量使用专有的公文语体词。公文语体有一批相对固定专用的词语,如文种用语“公告、公报、通告、通报、通知、报告、指示、请示、批复”;起始用语“自、为、关于、鉴于、根据、遵照、兹将、兹定于”等;结尾用语“此复、此致、当否、妥否、请批示、请批复”等;经办用语“试行、暂行、公布、发布、抄送、抄报、转发”等;表态用语“应须、严禁、准予、参照执行、颁布实施”等;称谓用语“我、本、该、你、贵、尊”等。这是公文语体的显著特征。

345 2.大量使用“的”字短语、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的”字短语常在公文语体中作主语,也常用于公文语体的条款列项中。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护照持有人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换发或者补发护照:(一)护照有效期即将届满的;(二)护照签证页即将使用完毕的;(三)护照损耗不能使用的;(四)护照遗失或者被盗的。”介词短语在公文语体中多充当句子的状语和定语,且常用于标题和文章的起始部分,起明确目的、确定依据和限定范围的作用。联合短语可以使表意更加周密,因此在公文语体中大量使用。

346 3.大量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结构上则表现为多使用动词性非主谓句。如“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于涉及国家机密的证据,应当保密”“要安排衔接好产区和销区之间的粮食购销,认真执行粮食调运计划”“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均为陈述句和祈使句。公文语体的内容多是法律条文、规范守则、约定须知,具有强制力,其执行者和遵循者多不言自明,因此在结构上才会经常使用动词性非主谓句。

347 4. 较少使用修辞格。公文语体虽然不完全排斥修辞格的使用,但相对其他语体而言,修辞格的使用频率要小得多。
5. 篇章结构程式化。公文语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形成一些固定的格式,如规章制度、通告、通知、合同、介绍信、借据、证明、聘书等都有其固定格式。

348 三、科技语体 科技语体也称科学语体,主要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科技语体可再分为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前者面向专业人士,后者面向非专业人士。

349 专门科技语体的修辞特征是精确、严谨,排斥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达。
专门科技语体的语言运用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50 1. 大量使用科技术语、外来词、国际通用词。科技术语具有表意的专一性和精确性,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科技术语很多是外来词,其中不少是国际通用词。这是专门科技语体的显著特征。

351 2.句子的选用比较单一。句类上大量使用陈述句,句型上多使用主谓句。多用长句,句子结构复杂,大量使用限定性定语,介词短语作状语、定语的频率比较高。多用复句,注重关联词语的使用,较少省略关联词语。

352 3.很少使用修辞格。专门科技语体不追求语言的艺术化表达,只需要准确的语言,因此在具有积极表达效果的修辞格的使用上比公文语体还要严格,只会偶尔地使用到比喻(主要是明喻)等个别修辞格。

353 4.篇章结构规范化。专门科技语体的篇章结构通常为:标题、作者、提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注释、参考文献等,有特定的规范,便于学习、写作、贮存、查寻等。

354 通俗科技语体面向广大的非专业人士,它的修辞特征是通俗、明快。多用日常口语的方式把科技术语的内容通俗地表达出来,句式上比较灵活多变。为增加读者的兴趣,会适当地使用比喻、比拟、对偶、排比等修辞格。但在严谨、科学、客观等方面,通俗科技语体与专门科技语体的修辞特征大体一致。

355 四、文艺语体 文艺语体,主要用于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文艺语体包括文艺作品的各种文体,可归纳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
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是突出形象感,注重情感和美感的表达、渲染。

356 文艺语体的语言运用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充分利用语音、词汇的修辞功能。押韵、双声叠韵、谐音双关、谐音仿词、平仄相间等,是文艺语体中常用的语音修辞手段。利用词语的联想义、引申义、比喻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风格色彩等来传递丰富的情感内涵,这也是文艺语体在词语使用方面与其他语体显著不同的地方。

357 2.句子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的情境,句子可长可短,可整可散,可按常规组织,也可变化使用;可陈述、祈使,也可发问、感叹。这是文艺语体在句子使用方面与其他语体明显不同的地方。

358 3.灵活使用各种修辞格。修辞格在文艺语体中没有任何使用限制,并且新的修辞格也多在文艺语体中产生。
4.语言风格丰富多样。文艺语体不仅有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作家作品个人风格的不同,在表现风格上也是多种多样,或繁丰或简约,或豪放或柔婉,或朴实或藻丽,或明快或蕴藉,等等。


Download ppt "第五章 修 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