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兵车行 杜甫 福州十一中语文组 林嵘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兵车行 杜甫 福州十一中语文组 林嵘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兵车行 杜甫 福州十一中语文组 林嵘臻

2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成为“诗圣”。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3 杜甫生平简介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望岳》
—— 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兵车行》 《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 )45-48岁 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 “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 )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得凄惨悲凉。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后来,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5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6

7

8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和全文抒情基调: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全文基调:怨 怒

9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 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说。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 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 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10 课文赏析 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1、重墨铺染: 思考(从表达技巧出发): 作者如何将“惨别”的场面描写得撼人心魄?

11

12 场景描写 视听结合:“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 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
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动作细节:“走”,表明心情万分急切,却又无奈。 “牵衣”而泣,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不舍和无奈。“顿足”而呼,“拦道而哭”这些动作描写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 夸张的修辞手法

13 名句赏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 头发渐白的人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

14 名句赏析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只能“埋没于百草”,生女为“好”,尚能“比邻”。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这样的反语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是作者对战争的残酷以及 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所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5 注意: 对于关键句的赏析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引述关键字赏析,才不至于使答案显得空泛。如遇到有用特殊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点明。

16 总结全诗艺术特色 (1)寓情于事:叙事诗(动作、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生动) (2)点→面:由几个场景的描写扩展到全社会的现象,
痛苦由个人扩展到社会,是对社会,对朝廷的控诉, 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特色。

1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后回顾朗读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后回顾朗读

1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后回顾朗读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课后回顾朗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1 讨论: 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讨论: 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背景: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烧杀抢掠,百姓惨遭屠戮, 血流成河,而叛贼却衣冠簪缨,住进去朝廷。

22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23        关于“浓郁顿挫” “沉郁顿挫”来源于杜甫的《进雕赋表》,严羽《沧浪诗话》说杜甫诗歌“沉郁”,李白诗歌“飘逸”。清朝翁方纲把“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基本风格。 吴瞻泰《杜诗提要》:“浓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指深沉的忧思,深沉的感情,意境的低沉、狭窄,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靦(tiǎn)颜,岂可久在王侯间”。一浓郁一飘逸,很明显。 顿挫,情感、语势的高低、停顿与转折。


Download ppt "兵车行 杜甫 福州十一中语文组 林嵘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