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上課注意事項 1.上課前須靜坐 2.上課需帶課本筆記 3.上課遵守教室秩序 4.作業要準時繳交 5.上完一單元就小考一或兩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上課注意事項 1.上課前須靜坐 2.上課需帶課本筆記 3.上課遵守教室秩序 4.作業要準時繳交 5.上完一單元就小考一或兩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課注意事項 1.上課前須靜坐 2.上課需帶課本筆記 3.上課遵守教室秩序 4.作業要準時繳交 5.上完一單元就小考一或兩次

2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 葉以前的台灣與原住民族

3 第一節 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4 歷史重點 一、史前文化與文化遺址 二、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三、新石器時代的變革 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五、金屬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六、考古文化遺址與原住民族的關係

5 史前文化與文化遺址 一、歷史分期: 1.史前時代:沒有文字紀錄的時代 2.歷史時代:有文字紀錄的時代 二、台灣史前時代與遺址
1.史前文化:依人類生活遺跡,來推估其生活方式 2.文化遺跡:透過考古發掘與研究,成為回溯史前文化的重要依據

6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舊石器晚期: 1.特色:打製石器、採食、漁獵、聚落小 2.遺址:台東長濱、苗栗網形、台南左鎮人

7 新石器時代的變革 特徵與變革 1.特徵:磨製石器、農業、畜牧、聚落、陶器
2.變革:食物取得穩定,生活得到較大保障,文化快速發展,生活產生革命性改變

8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一、新石器早期遺址: 1.特色:粗繩紋陶、根莖作物 2.遺址:新北市大坌坑、澎湖菓葉 二、新石器中期遺址:
1.特色:粗繩紋陶、稻米 2.遺址:北部訊塘埔、台中牛罵頭、台南牛稠子、屏東墾丁

9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三新石器晚期遺址: 1.特色:彩陶、黑陶、社會貧富分化
2.遺址:台北圓山、台北芝山岩、台北植物園、台中營埔、高雄大湖、台東卑南、台東長光

10 金屬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1.特色:金屬器、幾何形陶器、商貿行為 2.遺址:新北市十三行遺址、台中番仔園、台南蔦松、宜蘭淇武蘭、花蓮靜浦

11 考古文化遺址與原住民族的關係 1.十三行:凱達格蘭族祖型文化 2.蔦松:西拉雅族祖型文化 3.靜浦:阿美族祖型文化
4.舊香蘭:魯凱族、排灣族祖型文化

12 史前文化與文化遺址 一、史前文化 1.尚無文化記載的時代 2.根據人類生活的遺物或遺跡,來推估人類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發展過程 二、文化遺址
1.史前時代人類生活使用過得器物與遺址 2.經過廢棄、掩埋和堆積等過程後,層層累積成為文化遺跡

13 台灣舊石器時代遺址 一、長濱文化 1.時間:距今5萬到5千年前 2.地點: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 3.意義:台灣目前發現最早的舊石器遺址

14 台灣舊石器時代遺址 二、網形文化: 1.時間: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 2.地點:台灣西部海岸集中北部丘陵台地

15 台灣舊石器時代遺址 三、左鎮人頭骨: 1.時間:距今三萬至二萬年前 2.地點:台南左鎮 3.意義:台灣島上最早的古人類化石

16 台灣舊石器時代遺址 4.特色: (1)打製而成的礫石砍器與中國華南地區的石器相似,推測有可能來自華南地區
(2)已知用火,過著採集、狩獵和漁撈的生活 (3)通常居住於洞穴或岩蔭等背風處 (4)聚落小,經常移動,人口不多

17 新石器時代的變革 農業出現 +陶器製作+定居聚落+磨製石器=新石器革命

18 大坌坑文化特色 大坌坑文化 1.陶器:使用粗繩紋陶,已具有一定藝術水準 2.農耕活動出現:種植芋、薯等根莖類作物

19 新石器時代中期與晚期 一、新石器時代中期 1.遺址:訊塘埔遺址、牛罵頭遺址、牛稠子遺址、墾丁遺址
2.特色: (1)細繩紋陶(2)內陸居住(3)農業長足發展 二、新石器晚期 1.遺址:圓山、芝山岩、植物園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長光文化 2.特色: (1)長期定居的大聚落(2)社會階級與分工漸趨明顯

20 金屬器時代文化 1.遺址:十三行遺址、番仔園遺址、蔦松遺址、淇武蘭遺址、靜浦遺址 2.特色 (1)鐵器的運用:十三行文化已有冶鐵能力
(2)貿易往來更加密切:遺址中發現許多非台灣生產之器物 (3)生產力提升:使當時聚落更加擴大成長 (4)群體間衝突加劇:部落間戰爭導致無頭葬出現與增加

21 第二節 台灣的原住民族與文獻記載

22 早期的文獻記載 一.文獻中的澎湖 (1)13世紀宋朝《諸蕃志》,提到泉州外海的澎湖 (2)14世紀元朝設巡檢司管理(最早設官)
二.文獻中的台灣 (1)漢籍文獻:明朝陳第《東番記》 (2)外籍文獻:甘治士牧師《福爾摩沙島略記》

23 台灣原住民族的分類 一、南島語族 1.範圍:東起復活島,西到馬達加斯加島,南到紐西蘭,北到台灣 2.源起:一說中國東南或南洋,一說源起台灣
二、原住民族的分類 1依時期:明末清初稱生番、熟番;日治稱高砂族、平埔族;二戰後稱山胞;1994年後統稱原住民 2.依漢化程度:生番、熟番 3.依居住地:平埔族、高山族

24 早期台灣平埔族的社會生活 一、民族:凱達格蘭、嘎瑪蘭、道斯卡、巴則海、巴布拉、貓霧捒、洪雅、西拉雅等 二社會生活與文化
1.經濟:農業稻與栗為主;商貿,凱達格蘭族善交易 2.分工:女性從事農耕、漁撈;男性負責狩獵 3.親屬:母系社會 4.社會:女子負責生產、宗教事務,男子參與公共事務 5.宗教:西拉雅族拜壺祭、中部賽跑祖靈祭 6.文化:刺青、拔毛、缺齒、吃檳榔的習俗

25 高山族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一、民族: 泰雅、賽德克、賽夏、太魯閣、布農、鄒、邵、魯凱、排灣、阿美、嘎瑪蘭、撒奇萊雅、卑南、達悟、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16族

26 高山族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二、社會生活與文化 1.經濟:狩獵、捕魚、粗放農作
2.分工:社會成員取得資源的權利相當平等,部落領袖較不能獨享利益 3.親屬:母系、父系、貴族社會 4.宗教:精靈崇拜 5.祭儀:賽夏族矮靈祭、鄒族戰祭、布農族打耳祭、卑南族猴祭、阿美族豐年祭、達悟族飛魚祭等 6.文化:獵首(出草)習俗、泰雅族織布及婦女紋面、魯凱族與排灣族的木石雕刻、布農族八部合音

27 台灣早期的文獻記載 漢籍文獻 西方文獻 16世紀 17世紀 大航海時代 荷治 航海圖 甘治士《福爾摩沙島略記》 時間 3世紀 7世紀
13世紀 13.14世紀 17世紀 時期 三國時期 隋朝 南宋 元朝 明朝 明朝 文獻 《三國志,吳書》 《隋書》 趙汝適《諸番誌》 元汪大淵《島夷誌略》 陳第《東番記》 情況 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率兵探訪夷洲 隋煬帝派使朱寬和何蠻探訪「琉球』,三年後又派陳稜率兵萬餘 已提到澎湖位於泉州外海 可能記載台灣情形 記載台灣平埔族的風土文物 西方文獻 時間 16世紀 17世紀 時期 大航海時代 荷治 文獻 航海圖 甘治士《福爾摩沙島略記》 情況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陸續來到東亞海域貿易,航海圖開始出現有關台灣及其附近海域的描述 記述新港社原住民族風俗民情

28 各時期原住民族的稱謂 時期 稱謂 東番 生番、熟番 蕃族(高砂族)、平埔族 平地山胞、山地山胞 原住民 依據 明朝以前 明末清初 日治
中華明國 1980年代起 稱謂 東番 生番、熟番 蕃族(高砂族)、平埔族 平地山胞、山地山胞 原住民 依據 依漢化程度及是否納稅服勞役區分 依語言、習慣與社會組織分類 依居住地區分 做為族群認同標誌

29 平埔族的社會生活 一、農耕 1.主要由女性擔任 2.種植旱稻或栗,主要用以釀酒而非主食 二、漁撈 1主要由女性擔任
2.乘坐舢舟捕魚,海邊撿拾魚貝類 三、狩獵 1.男性的專職 2.會設陷阱,並以弓箭、獵犬等獵取鹿隻

30 平埔族社會分工 社會 公共事務 長者 1.母系社會 2.女性繼承 3.贅婚制 1.男性主導 2.住於公廨 3.防衛部落 1.男性決斷公共事務
2.女性負責宗教事務 3.尪姨

31 第一篇 早期臺灣 第 一章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32 學習重點 第一章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臺灣地理環境 臺灣考古發展 臺灣史前文化 漢人文獻中的澎湖與臺灣 原住民族群與分布 文獻中的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33 第一節 考古與史前文化的分布 (一)臺灣地理環境 1.地理位置:位處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會處
第一節 考古與史前文化的分布 1.地理位置:位處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會處 2.自然環境: A.地形─高山、火山、丘陵、台地、盆地、平 原、珊瑚礁、火山島以及沿海沙洲等 B.氣候─高溫、多雨、多颱風… C.植物─針葉林、闊葉林、熱帶雨林… (一)臺灣地理環境

34 (二)臺灣考古發展 3.史前移民:自不同時段不同方向移入
4.進入近代文明舞臺: A.16、17世紀歐洲人在亞洲開始大發現時代 B.明清東南沿海居民突破海禁,開闢海上事業 (二)臺灣考古發展 1.開端:日治初期,日本學者在臺北的發現 A.1896年-芝山巖遺址 B.1897年-圓山遺址 2.計畫性的研究: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設「土俗人種學教室」

35 3.二次大戰後: A.機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中研院史語所 B.成果:發現近二千處遺址 C.較著名:
d.1980年代-卑南遺址、十三行遺址

36   年,因南迴鐵路臺東站動工,對卑南遺址造成嚴重破壞,臺東縣政府遂委託學者進行搶救考古,並挖掘出大量的石板棺、玉器等文物,該遺址現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臺灣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的石板棺挖掘現場 1980

37 十三行遺址搶救挖掘現場 1991年5月,隨著八里汙水處理廠動工,考古人員全力搶救各種文物。

38 「搶救十三行遺址」相關報導 1980年代末期因八里汙水廠將興建於十三行遺址上,引發一 場公共工程與文化保存的衝突,也喚起社會大眾對文化保存
的重視。《自立晚報》1991年6月29日

39 (三)臺灣史前文化 時 期 年 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5萬~6千年前 新石器時代早期 距今6500~4500年前 新石器時代中期
時 期 年 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5萬~6千年前 新石器時代早期 距今6500~4500年前 新石器時代中期 距今5000~3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3500~2000年前 金 屬 器 時 代 距今2000年前

40 生活狀況: A.住在海邊洞穴-短期定居小型聚落 B.以採集、漁獵為生 C.使用石器、骨角器
1.舊石器時代晚期-代表: 生活狀況: A.住在海邊洞穴-短期定居小型聚落 B.以採集、漁獵為生 C.使用石器、骨角器 淵源:可能與中國大陸南部地區有相當關係 分布在臺灣東部海岸及恆春半島 長濱文化 分布在西海岸中北部丘陵地區 網形文化 分布在西南部丘陵(今臺南) 左鎮人文化

41 舊石器文化遺址分布圖 網形文化 長濱文化 左鎮人 出土於苗栗縣 大湖鄉, 屬於舊石器晚期文化。 出土於臺東縣 長濱鄉,屬於舊石器晚期文化。
出土於臺南市 左鎮區 菜寮溪附近,是目前 臺灣所發現最早的史前 人類。

42 位在臺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峭壁上,為自然形成的海蝕洞穴,亦為長濱文化遺址發現地點
八仙洞

43 2.新石器時代早期 代表:大坌坑文化 分布地區:北部的淡水河口與西南部沿海地帶 生活狀況: A.製作粗繩紋陶-紅褐色(罐、缽) B. 種植根莖類作物-火耕方式 C.小型定居或半定居村落 意義:可能為臺灣南島語族的遠古祖先

44 新石器文化遺址分布圖

45 大坌坑文化遺址挖掘現場

46 出土陶片上有繩子紋飾,此種以拍印方式而產生紋飾的繩紋陶器,在中國華南地區和東南亞等處皆有發現。
大坌坑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

47 大坌坑文化人製作陶器模擬圖 5 劃紋裝飾 2 揉土 將泥條盤 繞成胚胎 拍打 6 3 4 1 7 成品 燒製 加水 摻砂

48 3.新石器時代中期-代表: 分布地區:沿海與內陸河谷地帶 生活狀況:
A.均有細繩紋陶器的特質-器型較多,質地較細緻 B.農業發達-稻米、小米 C.進入部落社會-遺址規模較前期大 D.逐漸形成聚落間貿易-西南平原出現澎湖石器 E.已有來生觀念-發現不同葬式的棺具和陪葬品 北部 訊塘埔文化 中部 牛罵頭文化 南部 牛稠子文化 東部 細繩紋紅陶文化

49 墾丁遺址出土的 帶稻穀印痕陶片 訊塘埔遺址出土 陶器殘片

50 牛稠子遺址出土繩紋紅陶殘片 遺址位於今臺南市 仁德區,陶器器型以紅褐色或 橙色繩紋陶為主。

51 生活狀況: A.製作精美彩陶、黑陶、玉石器 B.已有繁複社會組織和統治階層
4.新石器時代晚期 1.代表: 生活狀況: A.製作精美彩陶、黑陶、玉石器 B.已有繁複社會組織和統治階層 a.麒麟文化-巨石崇拜 b.卑南文化-墓葬群、玉器陪葬品 C.可能發生資源爭奪的戰爭- 圓山遺址有帶孔 的人牙飾品、卑南遺址有無頭葬 D.各文化已有往來、交流-卑南文化、圓山文化 均出現風格相近的玉玦 北部 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芝山巖文化 中部 營埔文化 南部 大湖文化 東部 卑南文化、麒麟文化

52 臺灣出土人獸形玉玦 左圖為圓山文化遺址出土玉玦,右圖為卑南文化遺址出土玉玦。兩者型式風格相近,推測彼此之間交互影響。

53 卑南遺址是卑南文化的代表遺址,遺址中的月形石柱是卑南文化最突出的遺跡。據考古學家推測,它可能是房子建築結構的一部分,用來支撐梁柱。
卑南文化月形石柱

54 位於臺中市 大肚區,從陶片帶有稻穀痕跡研判,當時已有種植稻米的情形。
營埔文化遺址出土帶稻殼痕跡的陶片

55 5.金屬器時代 生活狀況: A.使用鐵器→使生產力大為提升 B.聚落規模擴大→可能有多聚落聯盟出現 C.不同地區性文化呈現繁複的族群關係-沿海 地區遺址普遍出現中國宋、元、明的瓷器與 硬陶 意義:發展為今原住民族的直接祖先 A.十三行文化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 B.蔦松文化應與西拉雅族祖先有關 北部 十三行文化 中部 番仔園文化 南部 蔦松文化 東部 靜浦文化

56 金屬器文化遺址分布圖

57 十三行文化遺址出土外來器物

58 十三行文化晚期番社後遺址(今新北市 三芝區)出土,反映出當時臺灣北部居民與中國大陸互有往來。
元代飛鳳紋壺

59 臺灣 史前文化時間與空間架構圖

60 第二節 早期臺灣歷史發展 (一)漢人文獻中的澎湖與臺灣 1.稱呼: A.學界仍未有定論的紀錄: a.三國:夷州 b.隋代:流求
第二節 早期臺灣歷史發展 (一)漢人文獻中的澎湖與臺灣 1.稱呼:  A.學界仍未有定論的紀錄:   a.三國:夷州 b.隋代:流求  B.可確知的紀錄: a.宋 元:流求、 瑠求 b.明中葉:小琉球、 雞籠、東番、北港、 臺員、大 員、臺灣等 c.清:臺灣(成為官方正式用語)

61 2.與中國關係 A.宋代:已有福建移民定居澎湖,派兵駐守 B.元代:設官治理 C.清代:1684年納入版圖

62 臺灣名稱演變圖

63 (二)原住民族群與分布 1. 稱呼: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改變 A.清代以前:稱「東番」或「番」 B.清治時期:分「生番」、「熟番」、「化番」
C.日治時期:稱「蕃族(高砂族) 」與「平埔 族」 D.1947年後: 「山胞」─ 依居住區域分「平地 山胞」與「山地山胞」 E.1980年代後-「原住民」

64 臺灣高山族與平埔族分布圖

65 2.平埔族群 A.分布:由北至南─馬賽族、凱達格蘭族、 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 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
B.政府認定:噶瑪蘭族

66 3.高山族群 A.有系統分類:日治時期 B.政府認定:15個高山族群 ─ 泰雅族、鄒族、 賽夏族、布農族、魯凱族、賽德克族、撒奇萊雅族、卑南族、排灣族、阿美族、邵族、太魯閣族、達悟族(雅美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67 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的臺灣原住民分布圖

68 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人 噶瑪蘭族原居宜蘭一帶,十九世紀後,漢人入墾蘭陽 平原,被迫遷往花 東一帶。

69 (三)文獻中的原住民族 —— 南島語族 1.分布範圍: A.西起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 B.東到太平洋的復活節島 C.北起臺灣 D.南到紐西蘭 2.擴張起點:學者意見不同 A.有的認為從亞洲大陸東南向外擴張 B.有人認為臺灣是遷徙擴張的起點

70 南島語系分布圖

71 A.以社為單位,無世襲酋長 a.能力強者為領袖 b.設有公廨為議事之所
3.西拉雅族社會文化的觀察報告             ─ 明朝陳第《東番記》 A.以社為單位,無世襲酋長 a.能力強者為領袖 b.設有公廨為議事之所 B. 「尪姨」(祭司)掌管全村宗教活動 C.村中男性有年齡組織 D.工作: a.女人:農耕、漁撈 b.男人:打仗、獵鹿 E.母系社會─婚後夫妻不同住,夜晚男子前往女方住 處,天亮前必須離開,小孩出生由女方照顧

72 西拉雅族公廨想像圖 《被遺誤之福爾摩沙》一書插畫,此圖是根據文中對公廨的描述所構想出來的。畫中可見豬頭骨、鹿角等飾物,和屋簷上站著正在施法的尪姨。

73 此圖是根據荷蘭出使中國團中英國水手的描述繪製而成,畫面中間主持祭典的尪姨,她正將豬肉分配給其他族人。

74 4.西班牙人的觀察記錄 ◎大雞籠社 馬賽人不耕作
a.游走各村為人修房子、弓箭、衣服和手斧 b.擅長操舟、交易-到中國沿海、臺灣東海岸一帶

75 (四)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1.政治組織:以部落為單位。十七世紀,大肚番王 領導跨族群、跨聚落的聯盟組織 2.領袖產生: A.世襲-排灣族、魯凱族、鄒族 B.推選-布農族、阿美族 3.政治運作核心: A.鄒族-會所(庫巴) B.阿美族-男子年齡組織 C.西拉雅族-公廨

76 日治時期的鄒族會所 會所又稱「庫巴」。早期鄒族會所是某一氏族做為該氏族認同與活動的中心,後來逐漸演變為部落族人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等活動的中心。

77 4.社會組織 母系社會 阿美族、卑南族、 部分平埔族 父系社會 布農族、賽夏族、鄒族 貴族社會 排灣族、魯凱族 祭團組織 泰雅族、太魯閣族
漁團組織 達悟族

78 5.經濟活動 粗放農業 耕作方式 游耕、輪耕 工具 手鍬、手鋤 作物 旱稻、小米、薯類 勞動力 女性 狩獵 獵物 鹿、羌、山豬 男性 漁撈 邵族 浮嶼誘魚法 達悟族 點火把誘捕飛魚 貿易 交易情形 發現東臺灣的玉和唐、宋等朝代的銅錢 以物易物 以硫磺、鹿皮、黃金交換鹽、布、鐵

79 十三行遺址出土唐 宋銅錢 開元通寶和太平通寶分別為唐代和宋代時所發行的銅錢,反映出當時東亞海域人民互有往來的情形。

80 「番社采風圖」捕鹿 從髮式和腰部裝飾來看,應為青少年。前景兩位少年腰部有一束帶狀物,謂之「箍腹」,以竹片編成,束使腰細,以利競走。平埔族將捕鹿稱之為「出草」。  十八世紀繪, 中研院 史語所藏

81 「番社采風圖」刈禾 平埔族收割稻穀時,通常是全族通力合作,完成後宴請社眾,歌舞歡飲。途中平埔族仍以手摘稻,並未使用鐮刀等工具。 十八世紀繪,中研院 史語所藏

82 邵族的「浮嶼誘魚法」 浮嶼是利用數根竹子綁製而成,完成後將它放在水中,再移植水草於上的一種設置。邵族人藉由魚喜愛到水草根部產卵的特性,在浮嶼下方放置捕魚器具捕捉魚類。

83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 小米播種祭是祈求未來小米豐收的祭典,祭典中所吟唱「祈禱小米豐收歌」,便是享譽國際的天籟之音- 八部合音。 布農族
八部合音(中視) 小米播種祭是祈求未來小米豐收的祭典,祭典中所吟唱「祈禱小米豐收歌」,便是享譽國際的天籟之音- 八部合音。

84 E.西拉雅族-以「祀壺」方式尊崇祖靈「阿立祖 」 F.中部平埔族-以賽跑方式舉行祖靈祭
6.宗教信仰:泛靈信仰,舉行各種歲時祭儀 A.阿美族-豐年祭 B.賽夏族-矮靈祭 C.排灣族-五年祭 D.布農族-小米祭 E.西拉雅族-以「祀壺」方式尊崇祖靈「阿立祖 」 F.中部平埔族-以賽跑方式舉行祖靈祭 阿美族豐年祭(公視) 賽夏族矮靈祭(中視) 祖靈的豐年祭(公視) 布農族石板屋(中視) 現代阿立祖的祭祀(公視)

85 阿美族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族的過年,時間由1~7天不等,每年七月中 旬,由臺東的阿美族開始,依次往北推,至花蓮 吉安鄉。

86 阿美族豐年祭 豐年祭是該族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其中歌舞活動是祭典的重心,藉由族人同歌共舞,具有凝聚族群的功能。

87 賽夏族矮靈祭 該祭典是基於對矮靈懺悔而舉行,族人以肅穆之心參與活動,以一致步伐,並配合祭歌腔調,在寧靜之夜顯現震攝人心氣氛。

88 該祭典被視為是族人與祖靈或神明間的約 定,其中刺球是一項重要的活動,透過刺 球祈求祖靈賜福予族人。 排灣族五年祭

89 7.手工藝: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A.編製:利用麻、竹、藤等材料,編織各種日常用具 B.雕刻:顯現各族獨特的文化風格 a.祖靈柱-魯凱族 b.石板屋-排灣族 c.拼板舟-達悟族 C.製陶:阿美族、達悟族

90 8.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對漢人的影響: A.背景:十七世紀以來,由於原住民族與漢人接觸 頻繁 B.影響層面:
c.地名:如北部的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金 包里(今新北市金山區)、貓裏(今苗栗縣) 、中部的沙轆(今臺中市沙鹿區)、南部的打 貓(今嘉義縣 民雄鄉)、打狗(今高雄市)


Download ppt "上課注意事項 1.上課前須靜坐 2.上課需帶課本筆記 3.上課遵守教室秩序 4.作業要準時繳交 5.上完一單元就小考一或兩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