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学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 雷州广播电视大学 黄丽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学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 雷州广播电视大学 黄丽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学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 雷州广播电视大学 黄丽娜

2 教学 德育 班级管理 社会 教师与学生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目的 课程

3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形态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4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 受教育者(身心) 目的 计划 组织

5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 的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形态 1.前制度化教育: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 的形成 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 墙之内”

6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两头 中间加强 扩展 内外交流

7 古代教育思想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最多)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8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 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9 近代教育与20世纪后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 技术的现代化

10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
墨子:兼爱,非功, 亲知,闻知,说知。 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11 学记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课内外相结合 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 课业。 藏:修。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 (备注:教导孩子,就是比喻、类比。以自身的行为,让孩子照做;教导不可牵强,表现强烈而不可抑制、压抑;开导启发他,但不可以告诉他答案。) 学不躐等:超越 循序渐进

12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 勇敢 军人 情感 节制 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

13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萌芽) 卢梭 《爱弥尔》 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 《爱弥尔》 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 白板说 培养绅士

14 教育学的建立 (标志)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标志)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15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 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16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目的
都与人有关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有继承性和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样适用于生产力)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

17 教育与生产力 与人无关 规模和速度 结构的变化 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与人无关

18 教育与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育: 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 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9 教育与文化 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定义 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定义,分类 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20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本章重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

21 个人身心发展 发展动因 内发论:内在需要 外铄论:外在力量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2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身体心理都有顺序。 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 不平衡性:两个方面 (发展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器官之间互补,生理心理互补 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异,身心差异

23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一定的影响,不能忽视.(高尔顿) 成熟-----------可能和限制
环境 多种可能,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华生、 斯金纳) 学校 特殊作用 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维果茨基)

24 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
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 理想与未来 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 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

25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重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 素质教育思想(简答)

26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7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 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
《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 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

28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9    第五章 教育制度  重点掌握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义务教育的含义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动向

30    掌握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与类别体系    了解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变迁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

31 第六章:课程 本章重点: 课程的分类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

32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3 按课程任务分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34 第二节: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 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5 第三节: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

36 第四节: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7 第五节: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 上形成的。
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38 第七章:教学(上) 本章重点: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 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 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 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

39 第一节: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意义: 1.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0 教学的一般任务 1 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 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
1 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 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 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

41 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领导的认识

42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3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 引起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44 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直观教具的种类)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46 教学(下) 备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47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8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49 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 个别教学法:古代的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仍是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有效,教师主导,集体教学作用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在年龄编班内再按能力和成绩分

50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概念 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形式化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 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

51 第八章:德育 本章重点: 德育过程规律 德育原则 德育模式

52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三个条件和保证---社会,人,教育)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53 第二节:德育过程 概念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4 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5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56 德育途径 1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 劳动 4 共青团活动 5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57 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58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由皮亚杰提出,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认知模式的评论

59 二,体谅模式 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的创立 特征 理论假设:教育即学会关心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三,社会模仿模式 由班杜拉创立

60 第九章 教师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一)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 2.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第九章 教师    重点掌握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一)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 2.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3.教师劳动能力的需要是复杂的 4.教师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 (二)创造性 (三)示范性 (四)隐蔽性和长周期性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   (三)与教师的特殊权利与义务相关的法律责任    教师的专业素质

61 掌握    教师职业的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过程与途径    班主任的概念

62    了解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的职业角色    班级组织结构与功能    班级管理的任务与方法

63 教师的概念: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 传道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

64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65 第十章 学生 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 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第十章 学生 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 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未成年人保护法

66    重点掌握    学生的法律权利与义务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小学的学生属于“儿童”和“未成年人”这个范畴。中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权利与义务的特殊性。 (一)学生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67    掌握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了解 人生发展阶段的划分

68 第十一章 学校管理    重点掌握    学校管理的内涵    学校管理的具体原则    校长负责制的含义

69    掌握    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学校管理的功能与任务    学校管理的方法    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要求    了解    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素质

70 祝大家考试成功


Download ppt "教育学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 雷州广播电视大学 黄丽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