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講 一生的發展 (life-span developmen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講 一生的發展 (life-span developmen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講 一生的發展 (life-span development)
黃 囇(ㄌㄧˊ) 莉 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

2 發展(development)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研究人們的思考、感覺與行為因生理成熟或經驗累積所產生的變化。 發展:牽涉生理成熟相關的質與量的變化。 「量」的變化包:括尺寸的增加(如身高或體重的增加) 「質」的變化指:複雜度、組織與精密度的增加。 發展可能是質與量的增加,也可能是質與量的衰退。

3 心理發展的層面 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
人們心智能力變化的一系列歷程。在某些情況之下,即使年齡與經歷增加,認知能力仍維持穩定。 社會情緒發展(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指人們的情緒、性格、人際關係、道德信仰與行為的一系列變化與穩定的歷程。 發展的階段:嬰兒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4 發展的方向 分化(differentiate)的傾向 變成數種不同且高度專門的類型或部門。 (1)由少變多: (2)由簡單變複雜:
(3)由「一般化」變「專門化」: (4)由「同質」分化為數種更「專門」的種類:

5 「先天-後天」爭議 (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一種爭論,爭辯心理構成是因為遺傳特質(先天)還是環境互動(後天)而產生的。 成熟(maturation) 個體因生理歷程的逐漸成熟而產生的相對永久變化。

6 Piaget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隨著生理成熟而自然展開
基模(schema):孩子用來組織世界的心智架構。當孩子現有的思考方式與現存的基模可以應付環境的挑戰時,即處於認知的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 透過將新訊息納入現存基模中的歷程,以恢復認知的平衡。 調適(accommodation) 透過修正現存的基摸,或甚至創造新基模以配合新訊息的歷程,如此可恢復認知平衡。 自我中心(egocentric) 專注在自己的觀點,而無法看到其他人的不同想法。

7 Vygos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 社會因素比生物因素重要
發展是「由外到內」,而非「由內到外」。 認知發展透過「內化」(internalization)而產生,即個體吸收來自社會背景中的訊息,然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當孩子與他人互動時,重新解釋所觀察的訊息之意義。 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孩童已發展好的能力與其潛能之間的能力級距。

8

9 胎兒的發展 受精卵(zygote) 指胎兒發展的三階段中的第一階段(從受精、著床,到細胞分化)。 胎盤(placenta)
一個保護性的膜,內含濃密的血管,藉此胎兒可獲得母親血液中的養分(如氧、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及移走廢物。 胚胎(embryo) 胎兒發展三階中的第二階段(從受精後的第二週開始,到第八週末)。此時胚胎歷經驚人的分化與快速的成長,同時很容易受母親環境的影響。 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快速成長與發展的一段時期,在此時期會產生重大、特定的變化,這些變化在關鍵期後就不會再度發生。 胎兒(fetus) 胎兒發展三階段中的第三階段(從第九週到出生),此時個體全發展出精緻複雜的功能以便離開母親子宮後能生存。

10 嬰兒期的身體發展

11

12 認知的發展(四個階段) 一、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
認知發展理論的第一個發展期(大約在出生後的二年中),此時幼兒依據反射而發展,並發展出心智表徵,使周圍感受不到的事物也能留在腦中。 物體不滅(object permanence) 一種認知了解,知道物體即使目前不被感受到也會繼續存在。

13 物體不滅(object permanence) 4月 ~ 9月

14 二、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Piaget發展理論的第二階段(約二歲至開始上小學),在此時期孩童開始發展出語言及對物體守恆的概念。 開始使用表徵性思考(representational thought):包含心智圖像的思考,例如對實物的心象。 數量的守恆(conservation of quantity) 一種原理,只要沒有被移走物質,物體即使外表改變仍然保持相同的量。 思考集中性(centration) :一次只能注意到情境的某一層面,無法同時多層面思考。重視靜態勝於過程,無法逆轉的思考。自我中心

15 Conservation of Liquid Quantity

16

17

18 三、具體運思期 (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
Piaget的認知發展的第三階段(大約是小學時期)。在此時期孩童可以在心智中操作物體心像。 可以分辨真實與幻想 開始有因果思維 透過身體接觸與操弄物體經驗,開始操作數字概念 知道外在變化,量可能不變 有認知自我監控能力

19 四、形式運思期 (formal-operational stage)
Piaget的認知發展的第四階段(約在青年期),此時個體可以操作抽象的觀念及形式上的關係。 以抽象符號思考

20 兒童的情緒發展 依附情感(attachment) 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一種強烈且持久的情緒連結。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恐懼與照顧者分離的情緒,例如與父母分離的恐懼。

21

22 Ainsworth 1978 對兒童期陌生情境實驗觀察
觀察情境 安全依附型 焦慮依附型 逃避依附型 分離前 以母親為安全堡壘,探索外在世界 顯現焦慮 與母親沒有太多互動 分離時 表現出焦慮 顯現強烈的焦慮 表現些許哭泣,接著便轉向專注於玩玩具 母親再返回 尋求接近以及互動以減低焦慮 不能自在的尋求接近並且表現出生氣 幾乎未注意到母親的出現

23 三種依附類型 安全-依附模式(secure-attachment pattern)
當母親在身旁時,孩童表現對母親的優先關注,但非過度的依賴;當母親離開時,孩童表現出一些悲傷,但透過母親的擁抱可以使孩童冷靜。 抗拒-依附模式(resistant-attachment pattern) 當母親在身旁時,孩童對母親表現出矛盾態度;當母親返回時,孩童對母親的擁抱表現出既想獲得又抗拒的態度。 躲避-依附型模式(avoidant-attachment pattern) 當母親在身旁時,孩童通常表現漠視母親的態度;當母親分離時,孩童表現低度的悲傷。

24 Thomas & Chess之性情(temperament)理論

25 艾力克遜的性格與認同發展階段論 (psychosocial stages)
階段 年齡 心理危機(發展關鍵) 出生~1歲 對人信任對人不信任 歲~3歲 活潑自動羞愧懷疑 歲~6歲 積極主動 退縮內疚 歲~青春期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5.       青年期 自我認同角色混淆 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孤獨疏離 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頹廢遲 成年晚期 自我統合悲觀絕望 

26 E.Erikson

27 Kohlberg的道德發展:

28 發展階段 推理依據 層次一:道德成規前期 (pre-conventional ) 階段一:他律的道德觀 (例如:只要不被抓到就好了。) 階段二:個人主義的、工具性道德觀 (例如:對我有何好處?) 道德推理是依據行為是否能取悅別人以獲得獎勵或避免被懲罰而出發(七歲至十歲的孩童通常依此推理做行為的依據,95%的七歲孩童在此道德階段)。 自我中心式的考慮方式。只關注行為是否導致懲罰或獎勵,而不考慮他人的利益或福祉;也就是推理是依據「好處原則」,所以此時期孩童認為人們應該遵守權威。 孩童依據「施與受交換原則」來指導行為,也認同他人的利益及觀點。在此階段的推理者試圖做出可同時兼顧自我及他人利益的推理。

29 層次二: 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morality)
階段三:人際規範依據的道德觀 (例如:我被認為是一個很棒的人) 階段四:社會系統道德觀 (例如:應該保護社會秩序)。 社會規則已經內化:個體遵守規矩是因為遵守規矩是一件「對的事」,通常是十至十六歲孩童的行為依據 雙向的人際預期及人際規則為道德推理的最高原則。行為的規矩已內化,所以個體會思考他人認為這樣做是否妥當,個體會遵守取悅他人為行為的準則。 社會規則形成的道德推理的基礎,此階段發展出內部良知與認同社會系統重要性。這些已內化的原則指導道德推理:「一旦進入社會契約中,就有義務服從它」。

30 層次三:道德自律期 (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階段五:人權與社會福祉的道德觀(例如:什麼東西保證了每一個人的權力與福祉) 階段六:全體的、可逆轉的及規定的普遍性道德原則 (例如:從每一個人的觀點,包括所有個別行為來看,什麼方式會是最好的?) 個體接受社會規則為大部分行為的準則,但個人也會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當社會規則與個人道德規則衝突時,各體會遵照自我的道德原則(十六歲以前很少到達此階段) 社會契約與個體權益形成了道德推理的依據。 以全體福祉原則為取向的正義觀指導道德推理。

31

32 Gilligan的模型 根據Gilligan的理論,女性雖然可以依據男性的道德觀作推理,但女性卻傾向不如此。
男性注重抽象、理性原則,如正義。 Gilligan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親密關係中的特殊義務,因此女性解決道德議題時,對社會背景更為敏感,而較不依據抽象原則做判斷。 同時,男性較具競爭性,而女性較具合作性. Gilligan認為,大部分女性三種道德階段。 第一階段是個體僅關切自己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包含自我犧牲及關切他人。 第三階段是整合自己與他人的義務與責任。

33 Gilligan

34

35 青年期 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從青春期開始,到個體完全接受社會賦予成人的責任、正式成為成人之間的階段。
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 青年期時一種無根據的信念。青少年認為其他人不斷的在觀察、注意及評斷他們。 個人神話謬誤(personal fable) 相信自己比別人更特別、更注定會成名、有錢、或成為英雄 無敵謬誤(invincibility fallacy) 認為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不幸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Download ppt "第九講 一生的發展 (life-span developmen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