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尹保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尹保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尹保江 13501366530 010-645174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尹保江

2 主要内容: 内框架与底层框架砖房的震害特征 A类内框架与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鉴定 B类内框架与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鉴定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加固方法 鉴定加固实例 关于楼梯破坏原因与加固方法的探讨

3 一、内框架与底层框架砖房的震害特征 内框架砖房指内部为框架承重、外部为砖墙承重的房屋,包括内部为单排柱到顶、多排柱到顶的多层内框架房屋以及仅底层为内框架而上部各层为砖墙的底层内框架房屋。 底层框架砖房指底层为框架承重而上部各层为砖墙承重的多层房屋。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房屋均是砖房和框架组成的混合承重结构,从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可以看出,这两种由上下或内外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对于抗震性能都是不利的。事实证明,在历次地震中这两类结构的震害都是比较重的,而且这两类结构的震害特征也不一样。 注意:这两类结构不适用于乙类建筑。

4 (一)内框架砖房震害特征 内框架砖房的抗侧力构件主要是砖墙,砖墙破裂后,刚 度降低,变形增长,部分地震剪力开始转移到钢筋混凝土框 架。 砖墙破坏以后,房屋侧向变形加大,大部分地震剪力将 由框架承担,当超过框架的承载力时,框架将会破坏,这类 混合结构,在地震时被各个击破。

5 内框架砖房的破坏特征如下: 1、单排柱内框架砖房的破坏比双排柱和多排柱要重。 外墙破坏后,单排柱框架是不稳定体,不能单独承受水 平和竖向荷载。现行设计规范不允许采用这类结构。 2、两排柱的内框架砖房,当两排柱间距离较小、边跨柱距 大时,震害严重。 对于两排柱或多排柱砖房,中间为框架结构,边跨由框 架柱和外纵墙承重,外纵墙倒塌后丧失对楼盖的承重能力, 当边跨梁跨度较短,可作为短悬臂梁而保存不折断,而大边 跨的房屋,常因长悬臂而承载力不足使边跨梁折板落,加重 震害。

6

7 3、平面不规则的内框架砖房震害加重。 4、横墙间距越大,横墙与山墙以及毗连的纵墙震害加重。 5、开(敞)口的内框架砖房震害加重。

8 6、下面各层设置内柱、顶层为无内柱的空旷房屋震害加重。
7、底层内框架砖房多数是底层倒塌。 底层内框架上刚下柔,对于底层是“内柔外刚”,不利 于抗震,现行设计规范不允许采用这类结构。

9 8、顶层砖墙 (1)外纵墙是顶层破坏最严重的部位,空旷的内框架 砖房横墙间距大,楼盖的外甩力使得外纵墙在大梁底面或 窗间墙上下端产生水平裂缝,砖砌体局部压碎、崩落,甚 至倾斜,倒塌呈现了出平面的弯曲破坏。中段最为严重。 纵向窗间墙出现交叉裂缝。 (2)端横墙也是顶层震害较重的部位,端横墙的窗间 墙在横向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不足,出现交叉裂缝。 而在纵向地震作用下出现水平裂缝,当端屋盖与山墙连接 不牢时,进而向外倾斜,重则连同端开间屋盖向外倒塌。

10 9、底层横墙破坏严重 作为横向主要抗剪构件,常出现交叉或单向斜裂缝,严重 时,横墙破碎坍塌,丧失承载能力,导致整个房屋倒塌。特别 是由于空间需要,底层减少横墙,其震害更为严重。 10、纵墙破坏情况 纵墙出现平面外弯曲、倾斜、倒塌和沿墙面的交叉或单向 斜裂缝。

11 11、内框架柱破坏比墙体轻 内框架柱在墙体破坏后,承受水平地震产生的剪力和弯 矩。总体说来内框架柱的震害要比周边的砖墙轻。 12、在墙体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内框架砖房震害显 著减轻。

12 汶川县璇口镇某内框架结构 底层墙体严重破坏 内框架柱基本完好

13 都江堰市某内框架结构破坏情况 外墙严重破坏 内框架柱轻微破坏 由于砖墙设置构造柱,外墙虽严重破坏,但没有完全倒塌

14 (二)底层框架砖房震害特征 底层框架砖房上部抗侧移刚度大,底层抗侧移刚度相 对减少,抗震性能差。地震作用下,房屋的侧移将集中发 生在相对柔弱的底层,过量的侧移引起底层的严重破坏。 表现为“上轻下重”。如果底层过度加强,则导致薄弱层 转移至二层,引起砖墙的破坏。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结构特征是头重脚轻,上刚下柔, 而底层外刚内柔,地震时,上部各层与底层振动不协调, 加重了震害,同时当底层采用内框架砖房时,砌体外纵墙 由于过量侧移引起的平面外弯曲破坏或纵向剪切破坏而发 生崩塌,破坏更为严重。

15 1、底层框架砖房的震害多数发生在底层 (1)底层的砖墙震害最为严重。 1)端横墙和内横墙出现斜裂缝或交叉斜裂缝,直至倒塌。 2)外纵墙在窗口上、下出现水平裂缝,或窗间墙上出现交叉斜裂缝,或兼而有之。 3)外墙转角处出现交叉斜裂缝,严重时墙角塌落。 (2)框架柱 钢筋混凝土柱在顶端、底端产生水平裂缝或局部压碎崩落,在高烈度区出现弯折,底层倒塌,上部几层砖房原地或少有错位整体坐落。

16 底层柱端严重破坏、倾斜 底层框架结构完全倒塌

17 底层墙体严重破坏,框架轻微破坏

18 五层框架结构 底层为商铺,较空旷 上部各层为住宅,隔墙较多 形成事实上的底框 底部两层完全倒塌 框架结构底层空旷, 形成事实上的底框 底层侧移较大

19 2、底层框架砖房过渡层的震害 多数情况下,上部各层的震害较轻,如果底层过度加 强,刚度较大、承载力较高,则导致薄弱层转移至二层, 引起上部砖墙的破坏。 上部墙体破坏 二层外纵墙破坏严重

20 过渡层墙体破坏严重 底层破坏较轻 底层和过渡层墙体均破坏, 但过渡层更严重

21 3、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的震害加重 底层墙体布置不均匀,或者临街一边是底框、另一边是砖混 组成的混杂底框结构,导致结构震害加重。 底层临街一边无墙体,形成事实上的底框结构,内墙开裂柱端严重破坏,底层整体侧移 底层墙体偏于一侧,严重破坏

22 平面布置不规则(L形),底层柱严重破坏

23 由于底层设置了钢支撑,增加了底层刚度,底层填充墙虽严重破坏,但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24 4、底层内框架砖房的破坏程度比底层框架砖房要重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特点是房屋既柔又脆,变形大,延性差。(现行《抗震规范》不允许地震区采用底层内框架多层砖房)。 5、不合理的改造加重震害 填充墙不能随意拆除 (包括框架结构) 都江堰市建设局对面某底框,一端拆除底层砖墙,导致该段在地震时上部砖房整体倾倒

25 二、A类内框架与底框砖房的抗震鉴定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1.0.5条定义:后续使用年限为 30年的建筑为A类建筑。
2、在此基础上,根据震害经验,从结构体系合理性、材 料强度、梁柱墙体等构件自身的构造和连接的整体性、易损 易倒的非结构构件的局部连接构造和构件承载力等方面加以 综合评定。对于明显影响抗震安全性的问题,如房屋总高度 和底部框架房屋的上下刚度比等不符合规定时,应提出加固 或减灾处理措施。

26 因此,现有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鉴定时,对房屋的 高度和层数、横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砌筑 质量、底层框架和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楼盖类型及底层与第 二层的侧移刚度比、结构平面质量和刚度分布及墙体(包括填 充墙)等抗侧力构件布置的均匀对称性、多层内框架砖房的屋 盖类型和纵向窗间墙宽度,应重点检查;7-9度时,尚应检查 框架的配筋和圈梁及其他连接构造。 对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应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两 级评定。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应评为满足抗震鉴定 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应在第二级鉴定采用屈服强 度系数和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计入构造影响做出判断。

27 (一)第一级鉴定 1、房屋的最大高度和层数 现有房屋的最大高度和层数宜符合表6.2.1的规定,超过时应提高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等减灾措施。A类房屋适用的房屋最大总高度及层数较B类房屋略有放宽, 180mm墙承重时只能用于底层框架房屋的上部各层。由于这种墙体稳定性较差,故适用的高度一般降低6m, 层数降低二层。当现有房屋比表6.1的规定多一层或3m时,即使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也要在第二级鉴定中采用规范方法进行验算。 对于早年建造的、新建工程已经不能采用的底层内框架砖房,应通过鉴定予以更新,暂时仍需使用的,应加固成为底部框架-抗震墙上部砖砌体房屋。

28 表6.2.1 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最大高度(m)和层数限值
房屋类别 墙体厚度(mm) 6度 7度 8度 9度 高度 层数 底层框架砖房 ≥240 19 16 10 180 13 7 底层内框架砖房 多排柱内框架砖房 18 17 15 8 单排柱内框架砖房 12

29 表6.2.2 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2、结构体系 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按下列规定检查: 1)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抗震墙横墙最大间距查表, 基本上与设计规范相同,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其要求略有放宽,但不能用于木楼盖的情况。 表 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房 屋 类 型 6度 7度 8度 9度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 25 21 19 15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 18 11 多排柱内框架砖房 30 20 单排柱内框架砖房

30 2) 底层和第二层侧移刚度比 结构体系鉴定时,针对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结构特 点,要检查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二层与底层侧移刚 度比,以减少地震时的变形集中,并防止薄弱层的转移。 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和第二层,在纵横两 个方向均应有砖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每个方向第二层与底 层侧移刚度的比值,7度时不应大于3.0,8、9度时不应大于 2.0,且均不应小于1.0。 3)底层结构布置 底层框架不应为单跨;当底层的墙体在平面布置要均匀 对称,不对称时应考虑扭转的不利影响。

31 4)轴压比限值 在重力荷载下的轴压比,7、8、9度分别不宜大于0.9、0.8、0.7。 5)过渡层墙体 第二层的墙体宜与底层的框架梁对齐,避免次梁托墙情况,其实测砂浆强度等级应高于第三层。 6) 内框架砖房的纵向窗间墙的宽度 检查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纵向窗间墙宽度,以减轻地震破坏。6、7、8、9度时,分别不宜小于0.8m、1.0m、1.2m、1.5m;8、9时厚度为240mm的抗震墙应有墙垛。

32 3、材料实测强度 砖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砌筑砂浆实际 达到的强度等级,6、7度时不应低于M2.5,8、9度时不应低 于M5;框架梁、柱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3 4、整体性连接构造 1) 楼盖的整体性 底层框架和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楼盖,8、9度时应为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6、7度时可为装配式,但应有圈梁。 2) 圈梁的布置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圈梁,应符合本标准5.2.4条第3款的 规定;采用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顶层应有圈梁; 6度时和7度不超过三层时,隔层应有圈梁; 7度超过三层和8、9度时,各层均应有圈梁。

34 3) 构造柱的布置 多层内框架砖房在外墙四角和楼、电梯间四角及大房间 内外墙交接处,7、8度时超过三层和9度时,应有构造柱或沿 墙高每10皮砖应有2φ6拉结钢筋。 4) 大梁的支承长度 内框架砖房大梁在外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且 应与垫块或圈梁相连。

35 5、局部易损易倒部位的要求 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构件、部件及其连接的构造, 可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5.2节的有关规定鉴定。 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上部各层的第一级鉴定, 应符合本标准5.2节的有关要求;框架梁、柱的第一级鉴定, 应符合本标准第6.2节的有关要求。

36 6、第一级鉴定时,不必进行抗震验算的条件 结构体系满足要求且整体性连接及易引起倒塌部位都良好的房屋,可类似多层砖房(考虑框架承担了的地震作用,本条规定的限值与多层砖房有所不同),按横墙间距、房屋宽度及砌筑砂浆强度等级来判断是否满足抗震要求而不进行抗震验算。这主要是根据震害经验及统计分析提出的,以减少鉴定计算的工作量。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不超过下列限值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1) 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上部各层,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的限值应按本标准第5.2.9条的有关规定采用。

37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横墙厚度为370mm时的抗震横墙间距 和纵墙厚度为240mm时的房屋宽度,其限值宜按表6. 2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横墙厚度为370mm时的抗震横墙间距 和纵墙厚度为240mm时的房屋宽度,其限值宜按表6.2.6采用, 其他厚度的墙体,表内数值可按墙厚的比例相应换算。设计基 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时,应按表中数值采用内插法确 定。 底层内框架房屋的底层,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的限值,可按 底层框架砖房的0.85倍采用,9度时不适用。 4)多排柱到顶的内框架砖房的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顶 层可按本标准第5.2.9条规定限值的0.9倍采用,底层可分别按 本标准第5.2.9条规定限值的1.4倍和1.15倍采用;其他各层限 值的调整可用内插法确定。 5)单排柱到顶砖房的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可按多排柱 到顶砖房相应限值的0.85倍采用。

38 表6.2.6 底层框架砖房第一级鉴定的底层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m)
6 度 7 度 8 度 9 度 砂  浆  强  度  等  级 M2.5 M5 M10 L B 二三四五六 25 20 18 15 14 13 11 10 22 19 12 9 8 21 16 17 7 注:L指370mm厚横墙的间距限值,B指240mm厚纵墙的房屋宽度限值。

39 7、不需进行第二级鉴定而评为不符合鉴定要求的情况
1) 横墙间距超过表6.2.6的规定; 2)构件支承长度少于规定值的75%; 3)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不 符合规定; 4)8、9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13; 5)仅有非结构构件的构造不符合有关要求(可只对非结构 构件局部处理)。

40 (二)第二级鉴定 1、鉴定方法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第二级鉴定,直接借用多层砖 房和框架结构的方法,使本标准的鉴定方法比较协调。 1)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使 抗震承载力验算可有所简化,还可考虑构造对抗震承载力的 影响。 2)房屋层数超过本标准规定时,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方法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并可计入构造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41 2、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 进行第二级鉴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各层应按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进行。 2)底层的砖抗震墙部分,可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照本标准 第5.2节的规定进行。其抗震墙基准面积率,应按本标准附录 B.0.2采用;烈度影响系数,6、7、8、9度时,可分别按0.7、 1.0、1.7、3.0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分别按1.35和2.35采用。 3)底层的框架部分,可按本标准第6.2节的规定进行。其中, 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有关规定采用(按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42 3、多层内框架砖房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 鉴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砖墙部分可按照本标准5.2节的规定进行。其中,纵 向窗间墙不符合第一级鉴定时,其影响系数应该按体系影响 系数处理;抗震墙基准面积率,应按本标准附录B.0.3采用; 烈度影响系数,6、7、8、9度时,可分别按0.7、1.0、1.7、 3.0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分别按1.35 和2.35采用。 2)框架部分可按照本标准第6.2节的规定进行。其外墙 砖柱(墙垛)的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根据对应于重力荷载代 表值的砖柱轴向压力、砖柱偏心距限值、砖柱(包括钢筋) 的截面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等计算确定。

43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除参照 多层砖房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有关规定确定外,其纵向窗间墙 的影响系数由局部影响系数改按整体影响系数对待。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烈度影响系数,取值与底层框架、底层 内框架砖房相同;考虑框架承担一部分地震作用,基准面积率 取值不同于多层砖房及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 内框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 C的说明。

44 三、B类内框架与底框砖房的抗震鉴定 B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砌体部分和框架部分,应 分别符合本标准第5章、第6章B类建筑的有关规定。(不同 点:不允许使用底层内框架结构) 类似于A类建筑,从结构体系合理性、材料强度、梁柱 墙体等构件自身的构造和连接的整体性、易损易倒的非结构 构件的局部连接构造等方面和构件承载力加以综合评定。 对于明显影响抗震安全性的问题,如房屋总高度和底部框 架房屋的上下刚度比等不符合规定时,应提出加固或减灾处 理措施。

45 现有B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鉴定时,特别强调对 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横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的砂浆强度等 级和砌筑质量、底层框架和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楼盖类型 及底层与第二层的侧移刚度比、结构平面质量和刚度分布及 墙体(包括填充墙)等抗侧力构件布置的均匀对称性、多层 内框架砖房的屋盖类型和纵向窗间墙宽度等重点检查;7~9度 时,尚应检查框架的配筋和圈梁及其他连接构造。 对B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应根据所属的抗震等级和 构造柱设置等进行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并通过内力调整进 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尚应允许按照A类房屋考虑构造影响,对 综合抗震能力进行评定。

46 表6.3.1 B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最大高度(m)和层数限值
(一)抗震措施鉴定 1、总高度和层数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房屋的高度,需要严格控制,其总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6.3.1的规定。 表 B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最大高度(m)和层数限值 房屋类别 6度 7度 8度 9度 高度 层数 底层框架砖房 19 16 11 多排柱内框架砖房 14 7 单排柱内框架砖房 不宜采用

47 表6.3.2 B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2、结构体系 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表 B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房 屋 类 型 烈 度 6度 7度 8度 9度 底层框架 砖房 上部 各层 同表 砖房部分 底层 25 21 18 15 多排柱内框架砖房 30 20 单排柱内框架砖房

48 2)侧移刚度比 底层框架砖房每个方向的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的比值,7 度时不应大于3.0,8、9度时不应大于2.0,且不应小于1.0; 3)底层结构布置 底层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应有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抗震墙宜 为钢筋混凝土墙,6、7度时可为嵌砌于框架间的砌体墙;当底 层的墙体在平面布置不对称时,应考虑扭转的不利影响;底层 框架不应为单跨。 4)轴压比限值 框架柱的轴压比,7、8、9度分别不宜大于0.9、0.8、0.7。

49 5)多渡层的墙体 第二层的墙体宜与底层的框架梁对齐,在底层框架柱对应 部位应有构造柱,其实测砂浆强度等级应高于第三层。 6)纵向窗间墙宽度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纵向窗间墙宽度不应小于1.5m。 7)外墙上梁的搁置长度 外墙上梁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300mm,梁应与圈梁连接。

50 3、材料实测强度 砖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砌筑砂浆实际达到 的强度等级,6、7度时不应低于M2.5,8、9度时不应低于M5; 框架梁、柱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9度时不应低于 C30。

51 4、整体性连接构造 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楼屋盖的整体性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楼盖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的屋盖,应有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板,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楼层,均应有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2)构造柱的设置 底层框架砖房的上部,应根据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按多层砖房的要求检查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设置。多层内框架砖房的下列部位应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① 外墙四角和楼、电梯间四角; ② 6度不低于五层时,7度不低于四层时,8度不低于三层时和9度时,抗震墙两端以及内框架梁在外墙的支承处(无组合柱时);

52 (二)抗震承载力验算 1、底层框架砖房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的抗震验算方法 底层框架砖房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的抗震验算,可采用底部 剪力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 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并按本标准3.0.5条规定进行截面抗震验 算; 当抗震构造不满足要求时,可参照本标准第6.2节的方法对构造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当构造柱的设置不满足本节的相关规定时,体系影响系数尚应根据不满足程度乘以0.8~0.95的系数。

53 2、多层内框架砖房各柱的地震剪力的验算方法
式中: Vc—各柱的地震剪力设计值; V —楼层地震剪力设计值; Ψc —柱类型系数,钢筋混凝土内柱可采用0.012,外墙组合砖柱可采用0.0075,无筋砖柱(墙)可采用0.005; nb—抗震横墙间的开间数; ns—内框架的跨数; λ—抗震横墙间距与房屋总宽度的比值 当小于0.75时,采用0.75; ζ1、ζ2—分别为计算系数,可按表6.3.6采用:

54 表 计 算 系 数 房 屋 总 层 数 2 3 4 5 ζ1 2.0 3.0 5.0 7.5 ζ2 7.0 6.5 6.0

55 3外墙砖柱的抗震验算 内框架房屋的抗侧力构件有砖墙及钢筋混凝土柱与砖柱组合 的混合框架两类构件。 外墙砖壁柱的抗震验算,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9.3节(单层砖柱厂房)作法: 1)无筋砖柱地震组合轴向力设计值的偏心距,不宜超过0.9倍截面形心到轴向力所在截面边缘的距离;承载力调整系数可采用0.9。 2)组合砖柱的配筋应按计算确定,承载力调整系数可采用0.85。

56 4、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 底层框架砖房的框架和内框架均可按本标准第6章的框架结 构采用,抗震墙可按三级采用。 鉴于这类房屋的抗震能力较差,本次修订,明确这类房屋仅 适用于丙类设防(标准设防类)的情况。

57 四、内框架与底层框架砖房抗震加固技术 (一)加固设计的一般原则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房屋加固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多层砌体 房屋、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相同。 针对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结构特点,加固设计时需要 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58 1. 加固的总体决策,除采取提高承载力或增强整体性的加 固方案外,尚应采取措施调整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使之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应规定, 避免形成柔底层或薄弱层转移至二层,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房 屋的加固设计,通常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应确保不出 现新的抗震薄弱层和薄弱部位。 2. 加固措施还应避免造成短柱或强梁弱柱等不利于抗震受 力的状态,是加固规程第3章抗震概念加固设计的具体体现。

59 3. 抗震验算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和参数,应按加固后的实际 情况取值。例如,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承载力增强 系数、楼盖支承长度的体系影响系数等均可按本规程第5章对砌 体墙加固的相关规定取值;增设横墙后,原横墙间距的影响系 数相应改变;壁柱加固后,外纵墙局部尺寸、大梁与墙体连接 的有关影响系数也可能相应变化。 4、现有内框架、底层框架与砖墙混合承重的多层房屋加固, 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和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 标准》GB50023第7章的有关规定,防止认为通过抗震加固就可 以随便超越最大高度,随便增加层数的作法。

60 5 、当加固后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采用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方法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时,应计入构造的影响;加固后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按本章确 定。

61 6、现有的底层框架砖房的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规定限值的处理 方法
1)当现有的A、B类底层框架砖房的层数和总高度超过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层数和高度限值, 但未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规定的 层数和高度限值时,应提高其抗震承载力并采取增设外加构造 柱等措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 其承载力和构造柱的相关要求。 2)当其层数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规定的层数时,应改变结构体系或减少层数。

62 7、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上部各层的加固,应符合《抗震 加固规程》第5章的有关规定,其竖向构件的加固应延续到底 层;底层加固时,应计入上部各层加固后对底层的影响。框架 梁柱的加固,应符合《抗震加固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 具体来说,对底层框架和底层内框架砖房,其上部各层按 多层砖房的有关规定进行加固的竖向构件需延续到底层,如混 凝土板墙、构造柱等需通过底层落到基础上,面层需锚固在底 层的框架梁上,不必延续到底层;底层的框架和内框架,也需 考虑上部各层加固后重量、刚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63 (二)加固设计方法的选择 1、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结构体系和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的加固方法和原则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经常遇到的抗震问题: 1)抗震横墙间距过大 2)横墙或外纵墙承载力不足 3)底层与过渡层刚度比不满足要求 4)底层为单跨框架,抗震赘余度不足。

64 1) 抗震横墙间距符合要求而承载力不足时,采用钢筋网 面层加固可提高承载力并改善结构延性,而且施工比较方便; 当原墙体抗震承载力与设防要求相差太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 土板墙加固。
2)抗震横墙间距超过限值,或房屋横向抗震承载力不足, 应优先增设抗震墙加固,因为这种加固方法的效果最好。增设 的抗震墙可采用砖墙;当楼盖整体性较好且横向抗震承载力与 设防要求相差较大时,也可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固。 3) 钢筋混凝土柱配筋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构套架、 现浇钢筋混凝土套等方法加固柱的抗弯、抗剪和抗压能力,也 可采用粘贴纤维布、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等方法提高柱 的抗剪能力;也可增设抗震墙减少柱承担的地震作用。

65 4) 横向抗震验算时,承载力不足的外纵墙可用钢筋混凝 土壁柱加固。壁柱可设在纵墙的内侧或外侧,也可内外侧同时 增设;仅增设外壁柱时,要采取措施加强壁柱与楼盖梁的连接。 也可增设抗震墙减少砖柱 (墙垛)承担的地震作用。 5)当底层框架砖房的框架柱轴压比不满足要求时,可增 设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或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相关规定增设约束箍筋提高体积配箍率。

66 6)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为单跨框架时,应增设框架柱 形成双跨或结合使用功能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以增加底层 刚度,同时减少框架柱承担的地震作用;当底层刚度较弱或 有明显扭转效应时,可在底层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 加固;当过渡层刚度、承载力不满足鉴定要求时,可对过渡 层的原有墙体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 面层加固或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替换底部为钢筋混凝土墙的部 分砌体墙等方法加固。

67 2、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的加固方法
1)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楼盖为装配式混凝土 楼板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层加固。 2)圈梁布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增设圈梁;外墙圈梁宜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墙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 锚杆代替;当墙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板墙进行加固 且在上下两端增设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圈梁。 3)当构造柱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增设外加柱;当墙 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板墙进行加固且在对应位置增 设相互可靠拉结的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外加柱。

68 4)外墙四角或内、外墙交接处的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 可增设钢筋混凝土外加柱加固。
5)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托梁 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的措施。 3、底层内框架、单排柱内框架房屋的加固处理 由于底层内框架、单排柱内框架房屋的结构形式极为不 利于抗震,存在较大抗震安全隐患,因此针对现有的A类底层 内框架、单排柱内框架房屋,应结合规划拆除重建。对于暂 时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应在原壁柱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形 成梁柱固接的结构体系或采取增设墙体等方式改变其结构体 系。

69 (三)加固设计方法的具体规定 1、增设混凝土壁柱的构造和计算要求 壁柱加固主要适用于纵向抗震能力不足,或者横墙间 距过大需考虑楼盖平面内变形导致砌体柱(墙垛)承载力不 足的加固方法。使用时注意: 1) 壁柱与多层砖房的构造柱有所不同,其截面应严格 控制,其构造应能使壁柱与砖柱(墙垛)形成组合构件, 按组合构件进行验算;壁柱可单面或双面设置,与砖柱四 周的钢筋混凝土套也有所不同。 2)可采用外壁柱、内壁柱或内外侧同时设置,当需要 保持外立面原貌时,应采用内壁柱。壁柱需与砖柱(墙垛) 形成组合构件,按组合构件计算刚度并进行验算,

70 3)抗震加固时,对多道抗震设防的要求稍低,故加固后砖柱(墙垛)承担的地震作用少于设计规范的要求,墙体有效侧移刚度的取值比规范大些;此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横墙间距超过规定值时,加固后砖柱(墙垛)受力的计算方法; 4)作为简化, 砖柱(墙垛)用壁柱加固后按组合构件计算 其抗震承载力, 考虑增设的部分受力滞后,新增的混凝土和钢 筋的强度需乘以0.85的折减系数。 为使壁柱的加固有效,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壁柱应从底层 设起,沿砖柱(墙垛)全高贯通;②壁柱应满足最小截面和最 小纵筋、箍筋设置要求;③壁柱应在楼屋盖处与原结构拉结, 并应有基础

71 2、楼盖现浇层加固的构造要求 增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层加固楼盖,可使底层框架房屋满足 抗震鉴定对楼盖整体性的要求。为确保现浇面层的加固有效, 楼盖面层加固的细部构造,要确实加强原预制楼盖的整体性。 强调了以下几点:①现浇层的最小厚度不得过小;②现浇层的 最小分布钢筋应满足构造要求。 3、增设面层、板墙、抗震墙、外加柱加固的要求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采用面层、板墙和抗震墙进行加固 的材料、构造、抗震验算设计及施工,直接引用了加固规程第 5章的有关规定。其中,参照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各方向的 地震作用最好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

72 4、框架柱的加固要求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钢筋混凝土柱采用钢构套、 现浇钢筋混凝土套、纤维布加固进行加固的材料、构造、 抗震验算及施工,直接引用了本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 5、关于后续使用年限的说明 前述砌体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底框、内框架结构 加固使用年限为30年、40年,而某些加固材料的耐久性可 能达不到这一年限(如结构胶耐久性为20年,涉及到植筋、 粘贴碳纤维、粘钢等),所以加固设计时应注明定期检查 维修。

73 6、加固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加固专项资质,不分级)。
7、加固设计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计,不能纸上谈兵,设计图纸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特别是节点细部构造的处理,尽可能详尽;施工过程中现场配合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对老旧建筑。 8、施工监理的注意事项 粘钢-防空鼓,防高温(粘贴后不得焊接) 粘碳纤维-防空鼓,防火,防折断(打磨成圆角) 植筋-清孔检查,灌胶密实,拉拔试验 加固施工具体作法尚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要求

74 实例一:某国家机关办公大楼(内框架)抗震鉴定
五、鉴定加固实例 实例一:某国家机关办公大楼(内框架)抗震鉴定 某国家机关办公楼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为5919m2,变形 缝将建筑分为I段和Ⅱ段, I段为六层双排柱内框架结构,Ⅱ 段为五层单排柱内框架结构;层高:一层为5.3m,二~四层为 3.6m,五层为4.2m,六层为6.7m,室内外高差为0.45m。I段总高 为26.7m,Ⅱ段总高为19.8m。 建筑正立面

75 一层平面图 标准层平面图

76 各层材料设计强度:砖均为100号,I段砂浆:一、二层 为50号,三、四层为25号,五、六层为10号;Ⅱ段砂浆:一层 外墙为100号,内墙为50号,二层外墙为100号,内墙为25号,三 层外墙为50号,内墙为25号,四层外墙为50号,内墙为10号,五 层外墙为25号,内墙为10号;部分隔墙为空心砖墙,用25号砂 浆砌筑,并且与实心墙用钢筋拉接;地下室为现浇混凝土墙, 地下室顶板厚300mm,混凝土设计强度为200号,底板厚120mm, 混凝土设计强度为150号;楼、屋面板均为现浇混凝土板,各 层内框架梁、板、柱混凝土设计强度均为150号。

77 依据现行标准,对砌筑用砖、砂浆、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检 测,混凝土实测强度推定值为16MPa;砌筑用砖实测强度推定 值为MU10;I段砌筑砂浆回弹强度平均值一、二层为4.40MPa, 三、四层为2.38 MPa,五、六层为2.16 MPa;Ⅱ段内墙砌筑砂 浆回弹强度平均值一层为5.13 MPa,二、三层为2.46 MPa,四、 五层为1.30 MPa;Ⅱ段外墙砌筑砂浆回弹强度平均值一、二层 为5.76MPa,三、四层为4.43 MPa,五层为1.65 MPa。 1、抗震鉴定 对该建筑(A类)的鉴定主要从房屋外观和内在质量、结 构体系、房屋整体性连接、局部易损易倒部位的构造及砖墙和 框架的抗震承载力等五个方面,在现场调查、检测的基础上, 按8度抗震设防的鉴定要求对整栋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两 级鉴定。

78 1.1一级鉴定 1.1.1砖墙部分 内在和外观质量:顶层墙体有裂缝,经分析为温度变化所 致,底层墙体碱蚀,其他未见有明显裂缝情况。 结构体系:Ⅰ段总高度为26.7m,大于其长边尺寸22.25m, 不符合要求;纵向窗间墙的最小宽度为1.0m,不符合要求;Ⅰ 段(多排柱内框架砖房)最大高度为26.7m,大于15m,层数为 六层,属于超高超层建筑。Ⅱ段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9.5m, 大于15m,不符合要求;纵向窗间墙的最小宽度为0.825m,不 符合要求;房屋楼层质心和计算刚心存在偏心和扭转现象;Ⅱ 段(单排柱内框架砖房)最大高度为19.5m,大于12m,层数为 五层,也属于超高超层建筑。

79 墙体材料:实际砌筑用砖实测强度推定值为 MU10,符合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要求;实际砌筑砂浆实测强度推定值: Ⅰ段1~2层为M5,3~6层为M2.5,不符合一级鉴定要求;Ⅱ段内 墙:1层为M5,2~3层为M2.5,4~5层为M1;Ⅱ段外墙:1~4层为 M5,5层为M1,不符合一级鉴定要求。 整体性连接构造:该建筑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且1、3、5、6层设有圈梁,符合要求;楼屋盖大梁的最小支撑 长度为250mm,符合要求;但是该建筑未设置构造柱,纵横墙交 接处等部位也无拉接钢筋,不符合要求。

80 局部易损易倒部位的构造:实际承重门窗间墙最小宽度, Ⅰ段为0. 96m,Ⅱ段为0. 825m,均小于8度抗震要求的最小尺寸 1
局部易损易倒部位的构造:实际承重门窗间墙最小宽度, Ⅰ段为0.96m,Ⅱ段为0.825m,均小于8度抗震要求的最小尺寸 1.0m,不符合要求;两段空心砖墙与两侧墙体或柱均有 度为M1,小于M2.5;无锚固女儿墙突出屋面的高度为1.2m,大 于0.5m,不符合要求。 1.1.2框架部分 外观和内在质量: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有少量微小裂缝 和局部剥落,地下室顶板钢筋有较严重的露筋、锈蚀现象;主 体结构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 结构体系:抗震横墙平均间距(五层)为13.1m,大于12m, 不符合要求。

81 材料强度:梁柱实际达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6,低于 C18,不符合要求。
构件配筋: I段柱的纵向钢筋总配筋率,Z2四~六层为 0.5%,Z1的四、五层为0.37%,小于0.6%,不符合要求;两段柱 的箍筋均不符合要求;梁的箍筋为Ф6@250~Ф8@400,无加 密区,不符合要求; 整体性连接:两段隔墙与柱有2Ф6@1000钢筋拉接,小 于2Ф6@600,伸入墙内的长度为500mm,小于700mm,不符合 要求;墙内无连系梁与柱相连,空心砖墙顶部与梁无连接,不 符合要求。地下室顶板钢筋有较严重的露筋、锈蚀现象;

82 1.1.3第一级鉴定结论 通过第一级鉴定,发现该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超高、 超层;I段高宽比较大;Ⅱ段抗震横墙间距过大;砌筑砂浆强 度偏低;未设置构造柱,纵横墙交接处也无拉接钢筋,整体 性较差;承重的门窗间墙和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较小, 存在局部薄弱环节;空心砖隔墙较高、较长,但与梁板无连 接,而且女儿墙高度较大,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地震时均易 倒塌;内框架梁柱混凝土强度偏低,部分柱的纵筋和全部梁柱 的箍筋配置量偏低,抗震能力不足;隔墙与柱拉接钢筋配置量 偏少,拉筋埋入墙内的长度较小,整体性连接较差。

83 1.2第二级鉴定 1.2.1砖墙部分 根据墙体面积和实际砂浆强度等级并考虑构造影响,二 级鉴定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在纵横两个方向分段进行, 计算结果表明砌筑砂浆强度偏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 1,砖墙抗剪能力不足。 1.2.2框架部分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7.3.1条之规定:8度时, 多排柱内框架房屋层数超过四层,或单排柱内框架房屋层数超 过三层时,应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3.0.5条的规定,采 用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方法验算其抗震承载 力,并可按照规定计入构造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84 多层内框架砖房各柱的地震剪力设计值,按下式确定:
根据上述方法,按照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计算了框架 梁柱的配筋,并与实际配筋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内框架梁 柱混凝土强度偏低,纵筋和箍筋配置量偏低,抗弯、抗剪能 力不足。 1.2.3二级鉴定结论 主要抗震问题是:砌筑砂浆强度偏低,砖墙抗剪能力 不足;内框架梁柱混凝土强度偏低,纵筋和箍筋配置量偏低, 抗弯、抗剪能力不足。

85 2、抗震加固方案 针对该建筑存在的问题,本着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提高结 构的综合抗震能力的原则,对结构进行加固,避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同时业主提出保持原有外立面的建筑效果不变,因 此考虑对该建筑进行内部加固。

86 Ⅰ段平面布置规则对称,这是有利于抗震的因素;但是 Ⅰ段超高、超层;高宽比也较大;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墙体抗 震能力不足;整体性较差;承重的门窗间墙宽度较小,存在局 部薄弱环节;内框架梁柱混凝土强度偏低,部分柱的纵筋和全部 梁柱的箍筋配置量偏低,抗震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决定在I段的两端墙体采用喷射混凝土的 方法进行加固,类似形成两个钢筋混凝土筒体,这样,既提高 了结构的抗震强度,又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同时由于刚度的 增加, 筒体吸收了绝大部分的地震力,减轻了对内框架梁柱的 压力,使钢筋混凝土梁柱的抗震能力满足要求;同时,新砌部 分墙体,将较大的门窗洞口改小,以满足局部尺寸的要求;

87 Ⅱ段抗震横墙间距过大;且横墙布置明显偏于一边,刚 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由于扭转作用而 引起结构破坏;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墙体抗震能力不足;未设 置构造柱,纵横墙交接处也无拉接钢筋,整体性较差;而且女 儿墙高度较大,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地震时均易倒塌;内框架 梁柱混凝土强度偏低,部分柱的纵筋和全部梁柱的箍筋配置量偏 低,抗震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新砌一道横墙,解决扭转的问题;新砌两道内纵墙,改变其结构体系,解决了房屋较空旷、梁跨度较大、混凝土梁柱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避免对梁柱进行加固;同时,在Ⅱ段的两端和部分内纵、横体以及过街通道两侧墙体采用喷射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加固,以形成钢筋混凝土筒体,这样,既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强度,又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同时由于刚度的增加,筒体吸收了绝大部分的地震力,减轻了对内框架梁柱的压力,使钢筋混凝土梁柱的抗震能力满足要求;

88 一层加固平面图 标准层加固平面图

89 实例二:北京某底框商住楼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
北京市某底框商住楼建于1996年,为底部一层框架、上部 五层砖混的底层框架砖房,一层为商场,上部为住宅,总建筑 面积约为5539m2。建筑总平面呈矩形,由一道变形缝将结构分 为东、西两段(基本对称)。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3m,一层层 高为3.9m,二~五层层高为2.7m,六层层高为2.8m,建筑总高为 17.8m,女儿墙高度为0.5m。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框架 抗震等级为二级。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层墙体出现竖向裂缝、顶层墙体出现 斜裂缝、顶板出现裂缝、楼板地砖开裂等情况。

90

91 一层剪力墙厚度为250mm,二~六层砖墙厚度为240mm;各层 主体结构材料设计强度等级:现浇混凝土梁、柱、墙、板均为 C30,构造柱和圈梁为C20,一~五层砖均为MU10,六层砖为 MU7.5;一~三层砂浆为M10混合砂浆,四~五层砂浆为M7.5混合 排双向。一层顶板为150mm厚现浇混凝土板,其余各层楼面和屋 面为预制板。 楼梯间四角、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内纵墙与山 墙交接处以及部分洞口边均设置了构造柱;二层构造柱配筋与 一层柱相同,并深入一层柱内40d,三~六层构造柱配筋相同; 女儿墙设构造柱予以拉结,构造柱间距3m,并锚入屋面圈梁内。 非承重墙采用陶粒空心砖,与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拉结,剪力墙 外贴砌120mm厚砖墙,并与混凝土墙面采用钢筋拉结。

92 1、抗震鉴定 在现场调查、检测的基础上,按房屋高度和层数、混合承重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墙体材料的实际强度、结构构件之间整体 性连接构造的可靠性、局部易损易倒部位构件自身及其与主体 结构连接构造的可靠性以及墙体和框架抗震承载力的综合分析, 对整幢房屋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

93 1.1抗震措施鉴定 总高度和总层数 本工程属于B类建筑,总高度为17.8m,总层数为六层,属于超高建造建筑,不满足要求,应予以特别加强。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底层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2m,上部各层(装配式楼盖)的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为5.4m,满足要求。 底层楼盖类型及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 底层楼盖为现浇混凝土梁板,满足要求;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应有一定数量的抗震墙,且底层抗震墙为钢筋混凝土墙,满足要求;但底层平面墙体布置沿纵向偏于一侧,每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均小于1(分别为0.22和0.27),不满足要求。

94 底层框架柱轴压比 底层框架为多跨框架,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mm,最大轴压比为0.43,满足要求。 材料强度 底层框架砖房的砖抗震墙厚度为240mm,砖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为MU7.5;砌筑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为M10;框架梁、柱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为C25,满足要求。 结构体系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上部楼层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纵横墙的布置基本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对齐,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均匀,满足要求。

95 过渡层设计 第二层(过渡层)的墙体除少部分墙体外,基本与底层的框架梁对齐,且在底层框架柱对应部位设有构造柱,二层构造柱配筋(8Φ22或8Φ20)与一层柱相同,并深入一层柱内40d,三~六层构造柱配筋相同,实测砂浆强度等级与第三层相同,基本满足要求。 局部尺寸限值 承重窗间墙的最小宽度、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和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及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小于上述限值,但由于这些部位设置了构造柱,因此基本满足要求。 整体性连接构造 构造柱的设置符合鉴定标准要求;该建筑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为纵横墙混合承重,层层设置圈梁,圈梁最大间距为5.4m,满足要求。

96 楼梯间的要求 外观和内在质量 顶层墙体和屋面板有裂缝,为温度应力引起,不满足要求。 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宽度为80mm,缝的两侧均设置墙体,基本满足要求。

97 超高建筑的加强措施 本工程总高度和总层数均超过《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B类建筑的规定,但没有超过现行设计规范的规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规定,纵横墙内构造柱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少;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本工程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均小于层高的二倍(5.4m),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除个别墙体外采取了增设构造柱的加强措施,基本满足要求;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基本大于4.2m,不满足要求。

98 1.2抗震承载力验算 利用PKPM软件(89规范版),根据材料实测强度值计算, 同时计入沿纵向的扭转效应影响,上部各层墙体抗震承载力与 地震剪力之比基本大于1.0,抗震承载力验算满足《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要求。 1.3鉴定结论 1)房屋高度和层数超过规定限值,属于超高超限建筑,应予以特别加强。上部楼层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满足要求。 2) 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超限,造成薄弱层的转移。 3)顶层楼梯间墙体的设计不满足要求; 4)外观质量存在一定缺陷; 5)上部各层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基本满足要求。 6)底层框架梁、柱的承载力满足要求。

99 2、加固设计 根据鉴定结果,由于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如果为了满足刚度比的要求而单纯加大二层的刚度,可能导致二层加固量较大,增加重量较大,减少了二层有效使用面积,同时可能导致三层成为新的薄弱层。 考虑底层的混凝土墙较多,可以弱化底层的刚度,同时适当加强二层墙体,提高其刚度,向上部各层平缓过渡,并使侧移刚度比满足鉴定标准要求。基于这一思路,提出如下加固方案: 1)对底层混凝土墙进行改造,开设部分结构洞,并对洞边进行加固补强,对二层墙体进行加固处理,使加固后二者的刚度比满足鉴定标准要求。 2)对顶层楼梯间墙体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方法进行加固。 3)对屋面保温隔热层重新处理,进行平改坡设计,以解决顶层墙体和楼板的温度裂缝和屋面渗漏问题。

100

101 尹保江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方式:010-64517454 010-84277481(Fax) 13501366530

102


Download ppt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尹保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