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無量心 後學 應愛瑄 學講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母道德敦化,老前人前人和及淨鈴菩薩誠和先真護佑,洪點傳師安排讓後學學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無量心 後學 應愛瑄 學講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母道德敦化,老前人前人和及淨鈴菩薩誠和先真護佑,洪點傳師安排讓後學學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無量心 後學 應愛瑄 學講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母道德敦化,老前人前人和及淨鈴菩薩誠和先真護佑,洪點傳師安排讓後學學講

2 壹、前言 一、四無量心人間大乘的菩薩行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菩薩行誼,也是諸佛菩薩出世間的原動力。菩薩已發「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眾生」之志願。因此,菩薩成佛前,皆與眾生廣結善緣;諸佛菩薩之成就,皆因願行而起。 四無量心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培育修習呢?可以從日常生活及修行二方面下手。從這兩方面下手,相輔相成,將這四種特質深深地融入身心,變成自然的習慣。這也就是依照聞、思、修的次第來學習先從聽聞習理解四無 量心的意義、修習的目的等等;接著是時時以這四種心當作行為的準則與省思,有規律地、持續地修習它,讓慈悲喜捨四者,完全融入我們的身心,展現在一切日常生活中,破除心的限制,由「有量」步入「無量」,擁抱一切眾生。

3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有慈悲心、慚愧心、想要修行的心;因為覺得自已對別人不夠慈悲、不夠好、不夠柔軟心,對苦不夠承擔,有這樣慚愧心才會想要修行,你的人生才會過得自在、健康。
慈悲是一個重要橋樑,而不是說把修行停放在世間的行善、佈施這方面,不是這樣的,他是一個很重要跟眾生廣結善緣,讓你培養足夠的善根、福德和因緣。

4 四無量心是 一、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 三、喜無量心。 四、捨無量心。

5 二、眾生無量,菩薩之願行亦無量 《楞嚴經》云: 「上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 下與十方眾生同一悲仰。」 《華嚴經》云: 「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楞(ㄌㄥˋ) 仰(同-氧) 。此時的心與十方諸佛的心變成一體了,與十方諸佛本自具足的微妙覺心──佛的心、菩提心、涅槃心相應了。十方諸佛有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也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個心與十方諸佛完全是一樣的、是相應的。

6 大凡初發心菩薩, 隨煩惱未除、習氣未斷,然內在的人性光輝(慈悲心)流露,往來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 ,不入定位,決定大乘,自覺絕他,指日可乘,這是念力(慈悲心)召感的不可思議願力。 這時觀音聞聲救苦的功德現前了,十方一切眾生只要起個心動個念都知道。這裡為什麼稱一切眾生呢?世界是無量的,眾生也無量的,六道自然也是無量的,每一個世界皆有六道眾生,所以每一個世界皆有十方諸佛,所有的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個三千世界都有一尊佛在普度眾生,因此,這裡所說的一切六道眾生,不單指我們這個世界,而是涵蓋所有恆河沙一切眾生。

7 故佛經云: 「修行者的手,拿著精進的鋤頭, 肩荷著忍辱的犛;把佛法的種子, 播在眾生的心田。」 所以說,「四無量心」是修行菩薩道非常重要的基礎。
四無量心中,慈悲常一起連用。慈心是培養無分別的愛,這是四種無量心的基礎,如果沒有無量的慈心,悲心、喜心、捨心的無量心,就無法到達高的層次。悲心是不能忍眾生苦,慈心是給眾生快樂,雖然二者不同,但我們常把它們 連在一起,變成一個習慣。我們常會說” 慈悲“

8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象徵,菩薩的甘露遍灑,拔苦與樂。在印度、西藏觀世音菩薩是男性,而在中國多數的觀世音菩薩卻轉變成女性。為什麼會轉變成女性呢?這其中有它隱含的象徵意義──如同母親的愛。 《慈悲經》中說: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要像母親對待自己的獨生子一樣。母親永遠呵護自己的兒子,無微不至地關切照顧,對眾生也要像母親對待親身兒子般。

9 在印度,觀世音菩薩是很厲害的大修行者,祂的造像與印度的大神濕婆很類似,因祂能吸入很多的毒物,就如孔雀喜歡吃有毒的食物一般,牠的羽毛就會愈來愈光彩亮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就像大地願意承擔一切眾生的苦難,將眾生的苦水、毒素全部吸進,而祂的身體卻會愈來愈發亮,轉變成好看的藍色,騎坐在老虎背上,威武有力。所以觀世音有兩面,一是勇猛力士面,像濕婆、馬哈嘎拉;一是仁慈柔和面,像母親。印度、中國的觀音各展現一面,學習做觀世音菩薩,這兩方面都要學,才能拔苦與樂。

10 以慈悲為修行的支持 以慈悲為修行的支持四無量心的修行,特別是慈悲觀應該變成我們修行的支持,慈悲心的修行與心的光明及身心的輕安有密切的關係。不管我們修止還是觀,光明和輕安是不能分開的,修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輕安和止觀的光明。有它們,身和心的遠離能成就,能夠感覺斷修和樂修的快樂,能發達所有修行的功德。

11 慈悲心是很亮的心,很柔軟寬容的心,它能夠讓我們平和地面對生活上所發生的各種情況,紓解、緩和緊張、不安,給自他帶來喜悅與希望。修習安般念、不淨觀時,有時候會覺得枯燥、無趣,或者是出現障礙,此時要修習慈悲觀,調和身心,突破困境。靠慈悲觀修行的支持,可對治修行過程中的所有障礙。

12 貳、何謂「四無量心」 一、經典論述 四無量,即「慈、悲、喜、捨」四種無量之意,又名四「無量心、四等心」,或名「四等」。

13 何謂 「無量」 ? 無量,是超越一切,不可度量,猶如虛空、涅槃等,是不可度量的。 像諸佛菩薩觀一切眾生而不起分別心,這是量等虛空與般若智慧相應合,故說「無量」
大家都知道慈,悲,喜,捨稱為無量,為什麼無量心呢?因為慈悲行,慈悲心會把我們狹窄的心胸,不斷的擴展,擴大,擴大到無邊無際的無量,所以稱四無量心

14 叁、慈悲喜捨的意涵 一、慈無量心: 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
一、慈無量心: 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 慈,很自然想要對別人好,想要幫助別人,減少他的煩惱,想要幫助他人修行,永遠“無條件,無所求”的”只對人好,不對人不好“他人幸福快樂,不要受到傷害。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也不能愛別人,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對自己慈悲明顯,心柔軟、放鬆,有身輕安、心輕安,如此才能利益眾生。如果我們緊張、不安,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調適,如何能利益他人?

15 二、悲無量心: 悲,是承擔苦難憂傷 悲,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沒辦法看到眾生在受苦,而自已不覺得苦,真的可以“將心比心”,進入他的心去感受,承擔

16 三、喜無量心: 喜,是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
看到別人快樂時,我們會感受到開心;所以,「喜」是為了每一個人。

17 四、捨無量心: 捨,不執著、不分別。 捨,是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和依戀,就不是真愛。捨,不適冷淡、不關心、不愛,而是“一視同仁” ,對所有人平淡看待,不分彼此,就算衝突起來,既使與自已有極大關係,也能保持不偏不倚,去愛,去理解對方

18 肆、慈悲喜捨的作用 一、慈,能引發清淨心 慈心,就像「大地」 ,有一種願意去「承擔」彼此的苦、眾生的苦, 去感覺那個苦是什麼?已經是苦了,就不要再增加那個苦,而且幫忙承擔。無論別人對我多不好,我都可以「看到」他的苦,而且「幫忙承擔」 ,讓他覺得這個世界還有人願意幫他承擔這個苦,於是引發他內心的清淨。 Ѵ

19 二、悲,能使心地廣大 悲心,就像「水」 ,讓我們的「心地廣大」。看到眾生的苦,就像看到自已在受苦,而看到自已的苦也像看到眾生的苦,很難分別這是「你的苦、我的苦」 ,這顆心就開起來,心地就會變大,就有一種「什麼都無礙」的感覺。 V

20 三、喜,能發正面思惟 喜心,就像「陽光」 ,永遠發射「正面思維」。有喜心的人,就沒有怨懟、嫌棄,對事情能夠「靈活取角」。遇到「好」的事情不敢「得意忘形」 ,知道那是一種「無常」;遇到「不好」的事情,知道這是世間的「必然現象」 ,因此從中「學習、成長」。 V

21 四、捨,能開展大智慧 捨心,就像「鏡子」 ,能徹底「看透」。把世間的苦看得透徹,並讓世間少苦;如果你不想繼續受苦,就要「離境」 ,而且是「心甘情願」的離,若沒能力離境,就要「歡喜接受」 。情境已經夠糟糕了,你要想;「只有現在是最好」 ,不能在苦上加苦,這就是捨,是放下,就是大智慧。 V

22 伍、如何做到慈、悲、喜、捨? 一、慈心法門 <1>多理解 慈,不是給你所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不是一廂情願的給予。你必須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給他不快樂、有壓力?只有愛,而沒有理解,雖然「用意」很好,但沒有「正確的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而是希望他接受你的一種「我執、慾望」。因此,你要去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苦難。

23 <2>無所求 當你對某人有深刻瞭解,即使那人曾傷害過你,你也會無法抗拒的要去愛他,這便是一種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愛。如果有人對我好,是因為他「有餘」;我對人好,也是因為我「有餘」,這個「有餘」,就是不求回報。因為你有「無所求」的心,所以有源源不絕的力量,不覺得累、不覺得勉強、不覺得苦,永遠都只會想到如何讓別人更好。

24 <3>無分別 一個修行人只有一種關係,就是「她和世間」的關係;沒有一切「人我對待」 ,整個發心都是為世間能夠「少苦離苦」。能夠真正對人好,就是對自已好;能夠真正對自已好,也就能對人好。沒有「你、我」的差別,也沒有「先對自已好」的先後思維。 你要想;你原本可以選擇「對人好」卻沒有對人好,那你就「虧大了」 ,你可以去「承擔」卻沒有去承擔,也是虧損了。那種感覺要用「死」去感受,一但是他死了或是你死了,都會絕對的「遺憾」。做些事,不是為自已,也不是為別人,純粹只是為了「減少世間苦」

25 <4>柔軟心 修行不只要改變「觀念」,更要改變「個性與習氣」;如果只改變觀念,個性一點都沒改、講話態度也不夠柔軟、對人不能微笑,那不是修行!修行是在講話中-眼睛如何看待人,有瞪人否?有攻擊性否?有傷害力否?聽話的時候,有用慈悲喜捨的眼神去看對方否?這才是慈心基本要件。

26 二、悲心法門 <1>深觀他 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僅僅坐到他旁邊,深觀他、深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的我慢、猜疑、忌妒、偏激……種種苦,既使看到他對我們「不好」 ,我們仍然看得到他的「不快樂」。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快樂,就不會對人好,而我們看到他的不快樂,就不會再跟他「計較」;能夠知道對方「比自已更苦」 , 那就是「悲」。「如果我是他, 我也會跟他一樣。」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真正瞭解他, 就是完全接受他的身、口、意, 學習「承擔」他的內心的苦。

27 <2>覺察苦 悲心,就是一直去看自已的苦、看世間的苦、看眾生沒選擇餘地的苦,看種種慾望、衝突、欠缺的苦,一直「去看去感覺」 , 感覺到眼淚掉下來, 看到「苦無法分彼此」。如此就有一種「不忍之心」流露出來, 能夠軟化我們的「執著和僵硬」 , 讓那種沒有彈性的個性「活潑起來」 , 讓我們在面對境界時, 心念能夠流暢、迴轉, 不會停滯在一個「角度」看事情。當有人對你傲慢、猜疑、 攻擊、 排斥、 不喜歡你、 和你對立時,你看到的是什麼?你看到「對方的苦」,同時也看到「自已不能安住的苦」,這樣的苦已經夠了,不忍再增加一絲一毫。

28 <3>離開苦 苦事不能避的,苦只能「離」!來自於自已能「安住當下」、「內心平靜」,轉為一種極積的、想要作一些事來「減少世間苦」。當你見到眾生苦,能幫忙就幫忙;若不能生發慈悲心,就要懂得「離境」,好讓彼此有「空間」,有「迴旋」的餘地,才能「重新來過」。看到眾生受苦,惻隱之心開始悸動、感同身受,但沒有「悲傷、挫折、沮喪、憂愁」,如果有,都是與「自我」有關;如果沒有住在「過去、未來」的話,就不會生出悲傷,這些都與「比較」有關,有一種「人我比較」的成分。因此,要離開苦,就要體會「我」是一個由「無明、愛結、我慢」所覆蓋的情境,你要由衷的「建議」、「提醒」它, 就可以「見苦即收」。

29 三、喜心法門 <1>正向思維 有人對我好, 我很「感謝」他,因為他可以不必對我那麼好;「他罵我,還沒有打;他打我,還沒有殺我;他殺我,還沒有殺我親友。」他對我所有的不好,我都感謝他,因為他的確「有能力」對我更不好,但是他沒有,所以感謝他的「節制」。 如果今天我們的情況已經很糟糕了,這就表示沒辦法更不好了,再來只會更好,這就要「歡喜」了;如果不能使當下更好,那麼當下就是最好-「不能更好,就是最好」。讓自已時時處於「正念」中,就可接觸到令人嘆為觀止的東西,喜悅之心油然而生。

30 <2>微笑面對 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無比的喜悅。例如,覺知自已有雙好眼睛,只要張開雙眼就可看到藍天、多彩多姿的世界。一個人之所以不會微笑,是因為他覺得世間「欠他」,然後這世界就真的不對他笑;如果沒辦法為自已喜,怎麼可能為別人而喜?目鍵連尊者看到地獄眾生肚破腸流,仍然能「微笑」,這是一種「最寂靜、最輕鬆」的心情迴向;當你達到涅槃、寂靜時,就會像「太陽花」一樣,自然照射,不是「為誰在照射」 ,而是一種「無所求、自然流露」卻不為誰的慈悲。

31 <3>不斷歸零 你能不斷的歸零、不斷的回到原點、不斷的重新做人,這世間的問題就全部解決了。這個原點是「裁斷眾流」,一切「恩怨情仇」通通死去,重新做人!你可以說:「世間是各種關係糾葛」、「有時你想斷,對方不肯斷」,但是修行的答案傾向於「總要有人先斷」!每個人幾乎都希望事情可以重新再來,重新再活過一次彼此再認識一次,再給我一次機會。其實,只要肯真的放棄「成見」,真的肯對自已說:「其實我們彼此都不認識」,從當下起,我們從「陌生人」開始交往。重新開始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面對每天都有如「回到原點」。這個原點是「起點也是終點」 ,既可「重新開始」也可「當下結束」。

32 如果發心就是捨、就是涅槃,那開始就已經結束,每一個開始都是每一個結束,你沒有趕時間,也從來沒有浪費過時間。從世俗眼光看來,也許沒有結果,但從出世間眼光看,結果早就開始。這就是回到原點、回到當下,回到「過去以徹底死去」的當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一個全新的人,一個離苦得樂,不在玩「生死苦樂輪轉遊戲」的人。完完全全從「我什麼都沒有、我什麼都不是」,我有的只是對「世間無常、苦、無我」的認識,從這裡重新開始,而現在所有的都變成「慈悲喜捨」的工具。

33 把自已看成「零」,只有無盡的愛,帶有喜樂的不忍與無量柔軟清淨的慈心。看到苦的減少,看到對方貪嗔痴慢疑,自已也能慈悲。有人說:「這很難
把自已看成「零」,只有無盡的愛,帶有喜樂的不忍與無量柔軟清淨的慈心。看到苦的減少,看到對方貪嗔痴慢疑,自已也能慈悲。有人說:「這很難!」但凡事都有第一次,總要經驗過、下定決心, 褲管捲起來「撩下去」,每天「不斷練習」。法好比划,只有「渡與不渡」?沒有「做不到」的問題。

34 四、捨心法門 <1>先靜下來 先捨掉「過猶不及」的激情,不要一直「想做什麼、想改變什麼」,先做到「不想做什麼、不想改變什麼」,無來無去無代誌!先靜得下來,經得起「閒來無事」,享受「無事」與「寂靜」,接下來才為「離苦、少苦」而動。如此,就能見到「一切靜下來視為了動,一切動是為了靜」的「捨」的真義。

35 <2>不要逞強 當別人不接受自已的慈悲,或自已對別人慈悲不起來的時候,就不要「逞強」,要懂得「撤退」、懂得「沉默」,讓心靜下來。在各種因緣條件不具足時,就要「離」、要「捨」,捨了以後就有「進退的空間」,盡則「承擔」,退則「安住」。 捨有「離境、安住」,換取「平衡」,再回到「不動心」的意思,也就是「不執著」,連慈悲都不執著。例如:在談話時,姻緣不俱足,就要選擇「沉默」,不要為了自已有很好的見解,一直想發表,那就是「我慢」,會給自已和他人帶來痛苦。

36 <3>對境如鏡 把每一個境界都當成一面「鏡子」,看到境界就好像看到一面鏡子照到自已的心。要問自已:「境界已經這麼亂了,心還要跟著亂嗎?世間已經這麼苦了,還要苦上加苦嗎?」從境界裡照見「五蘊皆空」。世間是個漩渦,每一個鏡都在拉你的眼根、拉你的耳根…,把我們的六根都拉過去。你要問自已:「六根可以不被拉嗎?」世間愈亂愈苦,就愈不住在苦裡面,用「心的寂靜」來迴向世間苦,這是最慈悲。

37 以鏡為師 徒弟擦一面鏡子,邊擦邊說:「這鏡子可真是賤貨,幾十元買了這麼一大面!」
⋯⋯師父笑著說:「你可別小看了這鏡子啊!它可以當你的老師呢。」 「哦?」徒弟也逗趣說:「不知這鏡子老師將何以教我啊?」 「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放到鏡子前面,它都映得出嗎?」師父問。 「當然」 「那麼東西移開後,鏡子裡還留有餘影嗎?」 師父問。 「那怎麼會呢?」 「這就是智慧啊!」師父說:「這叫"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 「不能。」徒弟說「「想不到這鏡子還有點門道,還有嗎?」 「多得是。」,師父說:「比如孔孟先師或帝王將相來照鏡,你說鏡子會因為高興加倍細心嗎?」 「不會. 」徒弟答。 「如果乞丐、棄兒來照鏡,鏡子會因厭惡而應付了事嗎?」 「不會。」

38 「這就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叫與聖人居而不喜,與凡夫居而不憂,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興沖沖地問。 「當甲物體正在照鏡子時,鏡子會一邊照甲又一邊惦念乙嗎?」 「不會。」 「這叫把握當下,而無所住。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還有呢?」徒弟窮追。 「鏡子映現紅色物體時,其本身會不會也變成紅色?映現綠色時會不會本身也成綠色?」 「鏡子本身雖不變色,卻仍能紅來現紅,綠來現綠,是不是?」 「是,這叫什麼?」徒弟問。 「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做得到嗎? 」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還不解渴。 「鏡子映人映物、映狗、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這叫做"體不動而用常顯。用常顯而體不變"你明白嗎?」 「明白了。」徒弟感嘆地說:「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鏡子,竟蘊含了這麼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為師。

39 <4>善惡兼容 真正理解和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已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 , 「接受」他的善惡。很多人掠奪所愛的人自由,他們活著的目的,是要滿足自已,利用所愛的人來幫助實現這個目的。 這不是愛,這是霸佔,是毀滅!真正的慈愛,是能捨調子以心中善惡的成見,容許善惡的存在。看到一切是非對錯、善惡好壞,都是心地包裝、造作,都是「多餘」的、「勉強」的,而「全然放下」,讓他「流過」,心思鬆開了,掉舉、消沈就減少了。這時,「我」什麼都不是,沒有想在擁有什麼,無依無靠,你就是完全的自由。

40 陸、我們如何培養慈悲喜捨的心呢? 例如你們可以觀想:出生的時候大家都沒有穿衣服來,而現在身上穿著好漂亮的衣服,出生的時候沒帶眷屬來,也沒書包、眼鏡,更沒有房子、車子,也不是現在這般容貌,

41 除此之外,還有家人護持你來學佛,上街就有寬敞的馬路,你是否感覺到我們已經擁有太多?當了解自己所擁有的何其多時,你自然能生起喜捨的心。

42 無相布施- 內不見布施之我,外不見布施之人、布施之物。 金剛經: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布施,其褔德不可思量」。

43 捨得笑,得到的是友誼 捨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捨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 捨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 捨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 捨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 捨得施捨,得到的是美名 捨得紅塵,得到的是天尊 捨得小,就有可能得大 捨得近,就有可能得到遠 捨得某種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物質, 捨得某種物質,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精神。 而有些人就是為了兩片薄面而爭, 為了一條賤命而戰,一身虛榮,一身醋味,值麼?累嗎? 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 人世間就是這麼奇妙,你又何須苦苦追尋一個目標。 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 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懂得放棄,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得充實、飽滿、旺盛!

44 ~真佈施,不怕假和尚~ ~佈施也是一種捨的行為~
意思是說,我真誠的發心佈施,這個佈施行為就有功德,既使我所佈施的對象,是一個不應該接受佈施的人,也無損我的功德,這樣的思想是不是正確呢?只要我們真誠心來全心佈施,不管被佈施的對象,他拿去是做好是也好,還是做壞事,但是我們能有佈施的捨心,就能夠減少自我的執著、自我的貪念、自我的追求以及慾望,人多半是貪得無厭的,東西是需要才要,不是想要才要。 ~佈施也是一種捨的行為~ V

45 總而言之,發四無量心就是在培養我們的平等心與歡喜心。所謂「平等心」,我們要像佛陀的心一樣,不嫌眾生是愚是智,是男或女,是老是少,都一律平等的對待。

46 而「歡喜心」就是不管我們歡喜或生氣時,都能發願接受一切,存念三寶,縱使有生命危險,也不生起一念逆害的心。我們一發菩提心,自然能長養慈悲與平安 。

47 柒、四無量心的功德 可獲十一種果報,命終生梵天上 《增ㄧ阿含經》卷四十七云: 「爾時是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云何為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傾抂,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臥安、覺安、不見惡夢” ,這是說你在睡覺時後,你會睡得很安穩很安詳,不會有什麼噩夢,沒有那些恐怖的夢,那些恐怖的夢往往來自於內心的擔憂,內心的恐懼,如果一個人能夠行慈悲之心,那你的睡覺品質就會很好,而且會睡的很安詳很安穩,自來“天護”因為你有慈悲心,去善待一切眾生,老天爺也會善待你,諸天仙佛也會來保護,你,自助天助,自助人助,所以人人愛我,我愛人人,也就是”人愛“,因為你用愛已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眾生也會回報你,”不毒,不兵水、火、盜劫終不侵柱",個有力行慈悲的人,充滿慈悲心的人,意外的災害、天災、人禍就會大大減少,很多災禍,他會大事化小,小化無,所以我們用慈悲善待一切眾生,自已禍害,就會減少,這就是能獲此十一福。

48 ~所做之惡,留在身邊。所做之善,回到身邊~ 一個婦人給全家人煎薄餅吃,她總是多煎一個,留給飢餓的路人。她將多餘的薄餅放到窗台外邊,憑誰路過自取。每天,一個駝背老漢都來取走它。但,他不僅不感恩, 還會在離開時自言自語底咕噥:“所做之惡,留在身邊,所做之善,回到身邊。”這樣日復一日,駝背老漢拏了薄餅,嘟囔著“所做之惡,留在身邊, 所做之善,回到身邊。”就離開了。婦人有些惱火。“連個謝字都沒有!”她自言自語到。“這老駝背每天哼嘰著這些, 他到底是幾個意思?!”終於有一天,她怒火中燒, 決心擺脫他。“看來我必須徹底甩掉這個老駝背”。然後她做了什麼?她在薄餅裡下了毒! 就在她準備把薄餅放到窗台上時,她的手開始發抖。“我這是在做什麼?”她立刻將薄餅投到火裡燒掉, 重新做了一張,放到窗台上。駝背老漢如常來到,如常取走了餅,如常哼到:“所做之惡,存留身邊, 所做之善,回到身邊。”

49 他這樣做的時候,十分地快活,根本沒有意識到婦人腦海裡翻江倒海的掙扎。 其實,每次婦人將薄餅放在窗台時, 她都會獻上一個祈禱——-為她在遠方謀生的兒子。兒子一連幾個月音信全無。她祈禱兒子能平安歸來。 那天晚上, 有扣門聲。打開門, 她驚奇地發現兒子站在門廊。兒子很瘦, 衣服像碎布條似的,他餓壞了, 虛弱不堪。看見母親, 他說到: “媽,我能站在這裡是個奇蹟。在離家一里遠的地方,我餓得昏倒在地。我肯定是要死了。這時, 一個駝背老人路過。我求他給我一小塊能吃的東西, 哪怕是些碎屑。他好心地給了我一整張薄餅!” “給我餅時,他說:'這是我每天的食物,今天我把它給你,因為你更需要它。'”

50 聽到這裡, 婦人臉色蒼白,她靠在門上,支撐住自己,想到了早上她做的那張下了毒的薄餅。如果她沒有投到火裡燒掉,那麼吃掉毒餅的就是她的兒子。兒子必死無疑。 直到這時,她才明白了這些字的含義: “所做之惡,留在身邊, 所做之善,回到身邊。”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 行善!不要在任何情況下放棄或停止行善,即便這些善行一時間並沒有得到讚賞或悅納。 影片\善的循環.3gp

51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可分別對治不同的煩惱~ 慈能對治自己的瞋恨心。 悲能對治自已的惱害心。 喜能對治自己的妒嫉心。
捨能對治自己的怨恨心。 故修四無量心,可對治無量戲論、煩惱 且牽引無量福德,招感無量果報。 個個都是承擔大 使命的,你們不知身體力行,如何了愿?放得下,才捨得出,捨不出,又 如何得?要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像兒戲,辦一辦玩一玩,完全在那 一份心念。自己做得不周到,自己知道嗎?別人告訴你們,你肯聽嗎? 「當面諫言謂之忠言,背後評論謂之是非」不管對於前賢,不管對誰,我 們隨時要做一個盡忠言的人,做一個忠心的人,不要做一個是非人。佛做 不成,而做一個是非人。不但自己忙,也叫大家一起忙,忙得一團糟,如果現在有人講是非馬上跟他絕交,現在不一樣,是個修道人,如果誰要講是非就趕快走開,是非止於智者,如有說是非者,要用理智分 析讓他停止,能讓他停止此念頭,這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比你登台 講道還有功德。

52 只有奉獻 、沒有條件之謂慈    只有犠牲 、沒有自己之謂悲      只有義務 、沒有權利之謂喜 只有付出 、沒有佔有之謂捨

53 慈心能降伏一切鬼魅       悲心能遠離一切邪惡       喜心能所求所願如意       捨心能廣施一切吉祥

54 自私的欲望如溝壑, 要用喜捨去填塞   瞋怒的恚心如高山, 要用慈悲去超越

55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修・藍博士,反思信願行
可幫助我們懂得如何用心、如何懺悔,​​懂得怎樣不與一切人事物對立,以及懂得如何做到真正的信願行。 明白一切境緣,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只要我們願意直下承當,念佛的心才會懇切,才能獲得名號的功德利益。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56

57 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天,幾個學生向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請教: 心態對一個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天,幾個學生向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請教: 心態對一個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弗洛姆微微一笑,一句話也不說,把他們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裡。 ⋯⋯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秘房間。 接著,弗洛姆打開房間裡的一盞燈,這盞燈暗淡昏黃,光線不足,在裡面適應一陣子,才能看清房間裡的東西。 等同學們看清楚房間的佈置後,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 原來,這間房子的下面是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池,水池裡不僅游動著幾條張著血盆大口的大鱷魚,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毒蛇,其中幾條毒蛇正高高地昂著頭,朝他們“噝噝”地吐著信子,進行挑釁呢。 「我們剛才是怎麼過來的?」同學們更加驚異了。 原來,在這座水池的上方,搭著一座很窄很窄的獨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獨木橋上走過來的。 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不禁又是一陣後怕。 停了一會兒,弗洛姆問:「誰願意再一次走過這座橋?」 大家的心一下子都又縮緊了,有的人臉色都嚇白了,竟然沒有一個人作聲。

58 過了好一會兒,終於有3個學生畏畏縮縮地站了出來。
其中一個學生一走上去,就像體操運動員踩平衡木一樣,異常小心謹慎,大氣都不敢出,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 第二個學生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才走到一半,一頭鱷魚追了過來,嚇得他“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後來弗洛姆趕走了鱷魚,他才勉強爬過了小橋。 第三個學生剛跨上小橋腿就軟了,他乾脆趴到橋上,匍匐著慢慢地爬過了小橋。 “啪”,弗洛姆又打開了房間裡的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耀得如同白晝。 學生們揉揉眼睛仔細一看,原來在小木橋的下方裝著一層透明的玻璃地板,只是因為剛才光線暗淡,他們沒有分辨出來。 「原來老師是在考驗我們。」同學們不禁輕鬆地笑了。 弗洛姆又問:「現在,誰願意通過這座小橋?」 同學們相視一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通過了小橋。

59 「你們不是問什麼叫心態嗎?現在我可以告訴你們了。」弗洛姆笑著說:「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橋下的鱷魚、毒蛇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於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亂了方寸,慌了手腳,表現出各種程度的膽怯,由此可見,心態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啊。面對同樣的困難,心態好時,心靜如水,如走平地;心態不好時,心亂如麻,如履薄冰——心態對行為有多麼大的影響啊。」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總是面帶微笑,笑對人生;有的人則雙眉緊鎖,怨天尤人。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60

61 要相信~沒有突不破的難關 沒有解不開的難關 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 每一個挫折、每一個打擊、每一個傷痛 都是上天最好的禮物 每一個逆境、每一個困難、每一個磨練 都是上天最好安排 每一個要求、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壓力 都是成長最好機會

62 修四無量心,能使慈悲心增長,成就出世道業。因此無論小乘聖者、大乘菩薩,皆應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成就,即稱之為慈心三昧,能達到無人、無我、心行平等的境界,故四無量心,實為殊勝妙嚴的菩薩行門。
濟公老師就說過:你現在的心態,就是決定你往後狀態,你得心態對了,狀態就好了。你得心態決定你往後修行的道路,你來到佛堂要保持”愛“ 而不是 “ 礙 “,你來到佛堂要有 “ 愿 “ 而不是 “ 怨 “ ,只要對眾生有益的我們就好好做,沒有意義的事我們不要做,只要有進步,就會看到未來。

63 捌、結論 一、行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會知道如何療 癒由忿怒、憂鬱、不安全感、悲傷、寂 寞和執著所帶來的疾病。 二、行慈無量,息眾生心中的憤怒。 行悲無量,息眾生心中的一切憂鬱和焦慮。 行喜無量,息眾生心中的悲傷和無歡。 行捨無量,息眾生心中的仇恨,厭惡和執著。 原來修道人的快樂,是建築在能完成天職天責,並且能帶給別人快樂之上,也就是能從「小我」的思維中提昇為「大我」的思維。所以後學認為,我們要讓眾生了解道的寶貴,就是要先從「慈、悲、喜、捨」入手,進而讓人人認識本具的良心真我,讓人人挖掘內在快樂的泉源。因為本體與慈悲喜捨是息息相關,我們都是老母一份子,如何去保護、熱愛眾生的無量心是當務之急,我們更要用具體來讓眾生瞭解,因為人人抱持「私我」的心,這世間就快完蛋了,眾生又有何快樂可言呢?賦予的重責大任,就是要去發揚「大我」的心,也就是宣揚「彌勒大道」的精神,一同努力宣揚彌勒大道這個「大我」、「大同」的思想,進一步讓人人也認識自己的良心,人人的良心能真正流露出來,也就是「真空妙有」合而為一了,當下就能成就一位真正快樂的修道人。


Download ppt "四無量心 後學 應愛瑄 學講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母道德敦化,老前人前人和及淨鈴菩薩誠和先真護佑,洪點傳師安排讓後學學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