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各種形式之旅遊 從先進國家醞釀,並風行於開發中國家的生態旅遊,近20年在全球紛紛崛起、茁壯。走向大自然的人越來越多,卻也演變出一些變調的遊憩方式。 民眾從城市走入人跡罕至的原始自然或文化古蹟景點旅遊,有一部分是人對文明發展的反思,更多人則是為了要體驗不同的情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各種形式之旅遊 從先進國家醞釀,並風行於開發中國家的生態旅遊,近20年在全球紛紛崛起、茁壯。走向大自然的人越來越多,卻也演變出一些變調的遊憩方式。 民眾從城市走入人跡罕至的原始自然或文化古蹟景點旅遊,有一部分是人對文明發展的反思,更多人則是為了要體驗不同的情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各種形式之旅遊 從先進國家醞釀,並風行於開發中國家的生態旅遊,近20年在全球紛紛崛起、茁壯。走向大自然的人越來越多,卻也演變出一些變調的遊憩方式。 民眾從城市走入人跡罕至的原始自然或文化古蹟景點旅遊,有一部分是人對文明發展的反思,更多人則是為了要體驗不同的情境。

2 但在專家學者的解讀中,生態旅遊之意境與道德感更高,往往帶有保育、美學、哲學與社會學的意涵,完全超脫一般以吃喝玩樂為主要目的之旅遊方式。
不同國家的自然環境狀況與社區文化均不相同,因此發展出來以體驗自然與文化之旅遊名詞更是五花八門,這些與生態旅遊相關的名詞與旅遊活動方式眾多,如下表所示。

3

4 相對於大眾觀光,如上表所示之所有旅遊方式泛稱替選旅遊,其共通性包括規模較小、低密度、為分散於非城市地區的旅遊,且通常遊客教育與收入較高。
亦有專家指出替選旅遊應包括對當地自然文化之尊重與環境保育之內涵,主客之間應有積極、正面之互動。替選旅遊之最高標顯然就是生態旅遊,最低標即一般所稱之自然旅遊。

5 自然或自然取向之旅遊是經常被提及之名詞,這類遊客可能是大眾觀光之外遊客數量最多的,自然旅遊者強調對環境之依存性,對自然環境有偏好,通常只想輕鬆地走入山林或倘佯溪流、海邊,其主要遊憩目的往往是單純的躲避城市之煩囂,吸收新鮮空氣或逃避身心壓力,如國內眾多之登山客多數都是從事自然旅遊。

6 永續旅遊早期稱為綠色旅遊,依照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之定義為:
滿足當代遊客與旅遊地之需要,同時保護與改善後代遊客利用之機會;對資源進行適當的管理,使經濟、社會與審美需求獲得滿足,同時又能維持文化之完整性、基本生態演替、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援系統。 基本上永續旅遊除了關心環境議題,也相當重視社區之經濟收益問題,因此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上找出平衡點一直是眾所努力的目標。

7 負責任的旅遊意指尊重當地自然文化、建築與環境之旅遊方式,其特別強調重視地方環境保育、文化襲產及利益,發展地力管理技巧,限制開發規模與強度,並從事旅遊之遊程規劃與連結,基本上比較接近生態旅遊之目標。

8 學者楊秋霖嘗試對大眾觀光至生態旅遊之序列光譜做適當之排列,並引入所謂精緻與深度(深層) 旅遊作為參考指標,如下圖。

9 替選旅遊包含廣泛,如觀賞野生動物、鳥類、鯨魚、青蛙、蝴蝶、地景、考古、登山、溯溪及文化體驗等,同時解說也是重要之活動。
精緻旅遊是某些旅遊業界與遊客對傳統觀光走馬看花與娛樂購物之反思,其強調旅遊目的為自在、悠閒地欣賞自然之美,以及體驗人文之意義,從中得到學習、喜悅及啟發;

10 深層旅遊則是以觀察大自然之奧妙與體驗人文之價值為主要目的,除了學習自然,也含有感知、研究,激發創意靈感之成分。

11 生態旅遊分級 生態旅遊的市場在遊客,因此為了滿足不同遊者對生態旅遊的需求,相關專家學者陸續提出各種不同的分類,如米勒與凱伊(Miller & Kaae,1993)基於人類對自然的責任度與保育觀念,提出生態旅遊序列圖的論述

12

13 米勒等認為生態旅遊是一呈現兩極的序列,一端是低人類責任度,另一端是高人類責任度。低人類責任度同意任何形式、強度的活動,如同傳統之大眾觀光;高人類責任度則視任何旅遊活動都會帶來環境的破壞,故為了避免,傾向不發展生態旅遊。可是這兩者畢竟屬極端,中間尚有諸多可能性,可以其積極度區分之。

14 消極的生態旅遊者對環保具初步概念,也有參與旅遊應有目的的想法,但行動上較不積極;積極者則多為特定人士或團體組織,如賞鳥、賞蝶、賞頹等學會或相關之環保團體,他們關心生物與環境之關係,因為擔心環境一旦受到干擾或破壞,會直接影響他們所喜愛的野生動植物之生存。

15 積極的生態旅遊者經常接觸大自然,久而久之,因累積豐富的經驗變成此方面的專家。因認識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從而了解並愛護大自然,造些人是生態旅遊之最忠實遊客。

16 許多學者認為高人類責任度不容易達到,原因是要達到環境的完美無瑕,一定要限制遊客人數,一定要有解說人員帶領,也一定要投入人力監測及各種制度化的嚴格管理,然而卻很少有社會成熟到有如此的認知,且這樣的大規模投資亦缺乏足夠的經濟誘因足以支撐。

17 另一方面,極多數的遊客對自然環境、社區並無感情,落實保育便更顯困難,所以採嚴格定義之專家認為極大多數走入自然的旅遊其實都不屬於生態旅遊,而應屬自然旅遊。在台灣之現實社會要同時符合我國生態旅遊白皮書的五大精神、八大原則之旅遊方式,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18 美國林務署於1970年代晚期發展出「遊憩機會序列(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 ROS)」理論,此理論為提供遊客不同遊憩機會並兼顧保育需求,遂針對不同資源及交通狀況,將遊憩地點分成6大類: (1)原始區; (2)無機動車輛行駛的半原始區; (3)有機動車輛行駛的半原始區; (4)含道路的自然環境區; (5)鄉村區; (6)都市區。

19

20 以上每個類型的遊憩地點均有一資源利用的遊戲準則,如原始區可能無廁所、無明顯的道路、無任何服務設施,參與這類型的旅遊充滿冒險、刺激與挑戰,故遊客須具備野外求生能力。愈接近都市化地區,則交通愈便利,遊憩、衛生、安全等公共設施越多,資源的利用與可能的破壞相對也較大,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力來管理,以避免區內髒亂,影響遊憩品質。此依序從交通不便、公共設施少,至交通漸方便、設施漸增多,顯然生態旅遊地在實務上應以第一、二類地區為主,而第三類則接近為自然旅遊的地點。

21 宋瑞、薛怡珍(2007)從事生態旅遊可行性評估之研究,將生態旅遊做等級分類。為方便分類分級,其定出生態旅遊地之九大原則:
一、無干擾或少干擾的自然區域。 二、對環境影響衝擊最小。 三、建立環境意識。 四、直接或間接貢獻於目的地的環境保護。 五、提高當地社區居民或原住民的生活水平。 六、尊重和保護目的地的傳統文化。 七、充分滿足生態旅遊者的旅遊需求。 八、確保真實性且遵循倫理的經營理念。 九、可實現旅遊發展的永續性。

22 其分類分級則採用澳洲生態旅遊認證專案(ECO Certification Program)之經驗,將生態旅遊分為:
自然旅遊:符合原則一、七者。 一級生態旅遊:符合原則一至三與七者。 二級生態旅遊:符合原則一至七者。 三級生態旅遊:符合所有原則為二級生態旅遊。

23 基木上,不管是嚴謹地區分自然旅遊與生態旅遊,或將生態旅遊分成二或三級以上執行,都是期望能讓遊客有不同選擇的機會,進而達到旅遊、保育與地方社區永續發展三贏的目的。

24 三、大眾觀光與生態旅遊 許多人有著「觀光是無煙囪的工業」之認知,也就是相對工業或高科技發展帶來環境之汙染,觀光可說是沒有汙染,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25 首先觀光明顯為服務業,以工業作為形容詞之表述,原已不當; 事實上,觀光活動帶來之種種對環境、景觀與文化之衝擊,真是罄竹難書。茲舉大方向為說明之。
(一) 遊憩活動對生態環境之負面衝擊 遊憩活動如遊艇、泛舟等會衝擊河岸,增加泥沙含量,除了增加懸浮質外,河岸或水底亦常可見油汙、瓶罐、塑膠製品等,這些均會影響水棲生物之生存;如是珊瑚礁海岸之活動,亦會汙染珊瑚礁,連帶影響熱帶魚之生存。

26 土壤 遊憩活動之千擾踐踏會破壞土壤的結構,改變土壤之孔隙率,使得水不易被土壤吸收。土壤因經常踩踏而變得硬實,故下大雨時往往形成表面逕流,造成土壤沖蝕,甚或帶來土石流危害。基本上遊憩活動對土壤之干擾就是影響土壤之穩定性與周邊植物群落之發育。

27 植物 許多遊憩地點植物受害之情形包括攀折、摘花、採集、剝皮、刻畫、打釘、砍除等,致影響其生長勢,妨礙植群更新,減少覆蓋率,甚至改變植物之種類、組成與分布。如若遊客隨處炊煮,還可能引起森林大火,徹底摧毀森林。

28 動物 許多研究指出遊憩帶來的干擾,會影響野生動物之生理、行為、繁殖、族群、物種之組成與多樣性。舉例如國內台灣彌猴因遊客餵食,族群大增,甚至向遊客搶食,咬傷遊客之情形時有所聞;另外近年來台灣興起寵物熱,帶狗走入自然環境或棄養之野狗不僅干擾遊客,也使陽明山國家公園之野生動物面臨威脅。不僅如此,遊憩活動還可能造成物種棲地環境之改變,如日月潭因遊艇之疾馳造成水禽絕跡即為一例。

29 空氣 大自然與城鎮最大的不同點是其寧靜祥和,擁有自然之芬芳與調和之色彩,空氣中充滿了芬多精與陰離子。然而一旦大量汽車進入,或是遊客燒烤活動頻繁、各類食品攤販群聚時,則空氣品質與幽靜之氛圍將全然改觀。一般而言,遊憩活動常是帶來光害、空氣汙染及噪音的源頭。

30 (二) 遊憩活動對景觀之衝擊 為了方便更多遊客光臨,絕大多數之經營管理單位會開便捷的道路,設大型停車場,並建設各種遊憩、服務設施。有些甚至引進都市型態之娛樂購物,致使當地景觀嚴重變形,如同今天之墾丁大街。在我國的建築文化,一向是砍光林木,剷平土地再起造,連鄉間旅館都越蓋越高,往往造成天際線之破壞,如日月潭湖邊之大飯店即是一例。若我們仍執意建造超大硬體看風景,遊憩活動對台灣景觀之衝擊將永遠存在。

31 (三) 遊憩活動對社區文化之衝擊 經濟之改變 原本農村經濟之小本經營,在熱門觀光遊憩區即轉身變成商業性之中小企業,甚至財團經營,造成經濟結構之改變。而一旦規模增大,容易因利益引發競爭,造成土地飛漲,物價上升。遊樂區的餐飲住宿特別貴,其來有自。

32 社會之改變 觀光遊憩區之人力遷出遷入迅速。如飯店之經營者、經理、廚師多數是外來者,而在地人為引入財團經營遊憩事業,有些趁高價賣土地,有些無法適應商業行為只好遷居,致使社區人口之組成與結構產生改變。過度商業化的結果,農村經濟被商業經濟取代,導致更加激烈之競爭行為。

33 文化之改變 一旦社區成了熱門觀光遊憩區,則原本居民之隨和、親切與互相幫助便容易被爾虞我詐、互相攻擊之行為取代,尤其同行同業間更甚。最終造成社區文化之淳樸性元素喪失,人力素質下降,不良分子增多,治安敗壞,造成社區之墮落沉淪。

34 大眾觀光與生態旅遊之不同 雖然專家學者對生態旅遊之定義看法有所不同,但對大眾觀光與生態旅遊之區別看法卻相當一致。生態旅遊是對傳統大眾觀光之反省,其與大眾觀光在地點、規模、發展策略、經營方式、遊程規劃、遊客行為等等均有所差異,如下表。

35


Download ppt "各種形式之旅遊 從先進國家醞釀,並風行於開發中國家的生態旅遊,近20年在全球紛紛崛起、茁壯。走向大自然的人越來越多,卻也演變出一些變調的遊憩方式。 民眾從城市走入人跡罕至的原始自然或文化古蹟景點旅遊,有一部分是人對文明發展的反思,更多人則是為了要體驗不同的情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