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性质。“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 从总的方面看,绝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认为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但是,究竟在多大范围上和什么内容方面来研究道德,有不同的看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性质。“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 从总的方面看,绝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认为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但是,究竟在多大范围上和什么内容方面来研究道德,有不同的看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伦理学 主讲人:褚凤英 chufengying2006@126.com

2 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性质。“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 从总的方面看,绝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认为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但是,究竟在多大范围上和什么内容方面来研究道德,有不同的看法。

3 (一)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 德性; 善(正当); 道德行为; 人的自由、幸福或人生目的 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对道德的认识以偏概全

4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阐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学是以人类的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对道德现象的系统认识。 道德: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

5 如何理解作为“原则规范”的道德?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无时无刻不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利益的矛盾,最根本的利益矛盾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各种利益都规定在制度和法律规范中,并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和法律规范来调节这些矛盾。

6 其一,制度和法律规范是强制性的约束(国家机器为后盾),道德规范是软约束。(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
其二,制度和法律规范是外在性的,道德规范是内在性的。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现。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促使人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发生作用无须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和内化。

7 其三,道德原则规范属于价值体系,政治法律规范属于事实体系。
价值:客观事物满足人(利益: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的属性与意义。 人的活动都以利益为动力,追求一定的价值,且价值追求各有差异。

8 道德原则规范是关于人和社会基于共同的利益建立的“应当怎样”的价值体系,(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发挥导向作用;并对人与社会的实然进行评价(善恶,应当不应当,“好人与坏人”)
科学评价:对与错,真与假 艺术评价:美与丑;浪漫与现实 法律评价:守法与违法

9 应当注意的是,这个“应当怎样”的价值体系指导着社会领域中所有的围绕利益而进行的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生态活动,社会活动等。因而有:制度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科技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

10 活动主体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人,也就是说,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在此价值体系的指导之下:“仁政”,善治,仁者;“良法”,“恶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道德的广泛性特点:一切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领域、一切人 有没有不受道德调节的活动领域?

11 各种社会制度和法律就是在此价值体系指导下对利益的具体分配的刚性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考:社会制度和法律起源于道德,为何却演变成为强制性规范?

12 “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时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用的手段;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恩格斯)

13 “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方式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恩格斯)

14 道德: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

15 二、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道德的基本理论: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与发展规律、道德的结构与功能等; 2,道德规范体系: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等; 3,道德活动: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建设等。

16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道德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和演变的规律,探讨道德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哲学上形成和论证道德原则、规范,以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达到完善社会、完善人类自身的目的。

17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即能够反映道德现象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最常见的事实,能够概括伦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内容。 不同观点: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 善恶问题 现有道德与应有道德问题

18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与道德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 P4 个体利益:包括个体的人和个体的组织

19 四、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对道德现象的思考,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并且广泛地存在于原始先民的实际生活中。中国古代人们对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虽然未称之为“道德现象”)

20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道德”一词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初“德”、“道”是分开使用的。早在三千多年前,在殷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德”字,同时也有了“得”字,两字通用,指获得奴隶和货币即财富。于是,“有德”也就被奴隶主贵族视为荣耀。“德”字在西周初期的文献中已随处可见。不仅称文王、武王的伟大业绩为“德”,而且把他们获得天下的才能、品质等主观因素均称为“德”。反过来,又认为有了这种“德”就能获得“中国民越疆土”,从而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21 到了春秋时代,“德”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把王者“克明德”的“德”明确地表达为“政德”,而且把各种具体的宗法规范和个人的品质也概括为“德”,还区分了“吉德”与“凶德”。《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22 东汉刘熙把“道德”之“德”解释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就他人都有所得。许慎更明确地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外得于人”。这些都是人们对“德”的思考。

23 “道”,原义为道路,引申为法则、规范、规律等。在孔子那里,道、德并用,《论语·述而》有:“志于道,据于德”。到战国中后期,才出现道德合为一词,《荀子·劝学》中有:“故学至于礼而后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一词不仅指“礼”,即等级行为规范和关系的总称,而且还指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

24 焦竑在《老子翼·卷七引》中有:“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朱熹说:“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这说明,“道”包含着某种客观性,主要是指做人的规则、规范、原则等外在要求,即所谓“据于道”,“德”则偏重于主观的方面,主要是指人的内心的精神情操和精神境界。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道德”一词还指人们的善恶评价、修养、品质、境界等。

25 中国文化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彪炳于世,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极为重视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对于学习,尽管人们也谈到学习各种知识,但是,大多数思想家们都强调,“为学”主要是学习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而“为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人们的品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克己复礼为仁”)。理想人格的标准也是“道德人格”。

26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个人修养论丰富,而社会伦理道德论不足。

27 为什么把研究道德现象的学问叫做伦理学? 先看“伦理”的含义。“伦理”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应用十分广泛,含义也非常丰富。“伦”最初并未专指人们之间的关系,常常是把它同“和”相联系来看待的。“和”即和谐,声音有伦,语言有伦,事物有伦,行为有伦,声音、语言、事物、行为中的“伦”,皆归于“和”。“和”内含着一定的秩序、位次。后来人们就将这其中秩序、位次的思想加以发掘,专指人群交往。于是“伦”就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关系的用语。

28 “理”的本来含义是“治玉”,引申之,“理”有分析精微之意。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人们从这一原初含义出发,对“理”做了细致的探讨和研究。现代哲学家唐君毅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理”概括为物理、事理、道理、文理、情理、义理六义,贯穿这六义中的则是当然之则。伦理一词合用,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说文》的解释是:“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这里,伦即人伦,指人的血缘辈份关系;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原则,也即“伦类的道理”。可见,“伦理”与“道德”的含义具有相似性。

29 研究道德的学问被称为“伦理学”,是清朝末年的事。日本学者在翻译英文ethics(道德现象的学问)时,由于在日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来表达,借用汉语“伦理”,译为“伦理学”。后来被我国学者沿用。清末民初,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书时,就将其翻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从此,我国学者把专门研究道德的学问称为伦理学。

30 在西方,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古希腊,早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已经出现了ethos一词。最初,这个词只是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以后,其意义不断扩大,还包括了这一部分人的性格、气质以及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公元前5世纪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特别注重对善的考察,甚至专门以青年的道德教育作为他们道德思考的主要内容。

31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把ethos的意义加以扩大和改造,构建了一门新的学科 :ethikos,即伦理学。他的儿子尼可马克把他在雅典学园对这门学问的讲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这就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尼可马克伦理学》,此书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自亚里士多德以后,伦理学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欧各国发展起来。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都把哲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他们所说的物理学,主要是关于宇宙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又称自然哲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物理学不同。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物理学、逻辑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就如同医学、卫生对人体的健康一样。斯多亚学派则认为,整个哲学就好比一个果树园,逻辑学是这个果园的围墙,物理学是园中的果树,只有伦理学才是这些果树上所结的果实。可见,在古希腊,伦理学不但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简直成了哲学的核心。

33 五、伦理学的使命 探讨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修己 安人

34 六、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的方法
六、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的方法 2、阶级分析的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三)伦理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1、价值分析的方法 2、科学抽象的方法


Download ppt "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性质。“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 从总的方面看,绝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认为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但是,究竟在多大范围上和什么内容方面来研究道德,有不同的看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