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恐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恐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恐龍

2 目錄 4三角龍 5副櫛龍 6梁龍 7板龍 8賴氏龍 9尖角龍 10異齒龍 11似鳥龍 12肯龍

3 恐龍資料 1 http://www.docin.com/p-272419831.html
恐龍資料 1

4 恐龍資料 2 最早的恐龍出現大約距今二億四千萬年前(三疊紀),屬脊椎動物爬行類的恐龍一如其他爬行類有鱗片覆蓋和有可防水的皮膚,牠們有的是草食性,亦有的是肉食性,體型最小相等於一隻雞至最大可長達40公尺,有些恐龍的壽命最長可能活上200年。恐龍大至分成三大族群──黑瑞龍亞目、龍盤目和鳥盤目,已發現的種類達數百種,但相信仍不足總數的一成。恐龍於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最為興盛,真正成為地球霸主,佔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牠們稱霸地球約一億六千萬年之久,最後一批恐龍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滅絕。   除透過骨骼來研究恐龍外,恐龍蛋更能了解其繁殖行為和方式,一般來說,蛋被保存為化石的機會較骨骼為少,因而常被認為「珍品」,其中帶有骨骼的恐龍蛋化石更為罕有。

5 三角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植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

6 副櫛龍 副櫛龍(屬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龍櫛龍,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00萬年前。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

7 梁龍 梁龍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梁龍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比雷龍、腕龍都要長。它是在莫里遜組上層最為普遍的化石之一,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

8 板龍 板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歐洲,約2億1600萬年前到1億9900萬年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種:恩氏板龍(P. engelhardti)與長頭板龍(P. longiceps),過去曾經還有其它的種,但已被歸類於其它屬。

9 賴氏龍 賴氏龍又名蘭伯龍,意為「賴博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冠飾而著名。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埃布爾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在墨西哥發現的窄尾賴氏龍是最大型的鳥臀目恐龍之一,身長15公尺;其它的種則是中等大小。

10 尖角龍 尖角龍(學名Centrosaurus)是一屬草食性的角龍科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距今約75百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

11 異齒龍 異齒龍(Heteroaontosaurus)又稱畸齒龍,意為「長有不同類型牙齒的蜥蜴」,它生活在早侏羅紀的南非,是原始的鳥腳類,同時也是最小的鳥腳類。

12 似鳥龍 似鳥龍(Ornithomimus)意為像鳥的恐龍,屬於蜥臀目獸腳亞目似鳥龍科恐龍,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似鳥龍具有很輕的骨頭,長而俊美的尾巴和像舵一樣的尾巴,經常捕食蛙類和蜥蜴。

13 肯龍 肯龍生活在一億三千七百萬年前,是劍龍類的一種。頭小體長,後腿比前腿長。背脊前部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後部有兩排骨質刺棒。如果遇上食肉恐龍來侵犯,它會揮動尾巴,用刺棒回擊。

14 總結 有很多人會﹔「恐龍會復活嗎?」 我在此只能回答﹔「不會。」
就算像侏儸紀公園一樣,再蚊子血中取得恐龍的DNA,但是DNA並不是在琥珀中就可以完好保存,因為就算與外界分隔,琥珀畢竟是透光的,而蚊子也無法完全隔絕光線,所以恐龍的DNA(蚊子的DNA也會)很容易就受到紫外線的摧殘,損毀,而且從恐龍時期到現在已經不知道過了多久,所以少數保存下來的DNA可能已經損壞,甚至無法辨識,導致複製不出完整的生物(因為只要一個位於重要位置的核甘酸(DNA的基本單位)被破壞,就無法產生出正確的蛋白質),因而失敗. ……(請看下一頁)

15 就算像侏儸紀公園一樣,再蚊子血中取得恐龍的DNA,但是DNA並不是在琥珀中就可以完好保存,因為就算與外界分隔,琥珀畢竟是透光的,而蚊子也無法完全隔絕光線,所以恐龍的DNA(蚊子的DNA也會)很容易就受到紫外線的摧殘,損毀,而且從恐龍時期到現在已經不知道過了多久,所以少數保存下來的DNA可能已經損壞,甚至無法辨識,導致複製不出完整的生物(因為只要一個位於重要位置的核甘酸(DNA的基本單位)被破壞,就無法產生出正確的蛋白質),因而失敗. 但是假如以後的技術高的可以推測毀壞部分原本是什麼,並且有足夠的時間,金錢,耐力,資源,和能對失敗負起責任,應該就"比較"能成功. 但是就算成功複製出來,做成實驗性質未免太殘忍(因為它是群居,而且氣候也與現在極為不同);如果真的複製出很多,那那兒有空間?食物?適合氣候?所以應該是朝電腦程式設計方面發展:在電腦上模擬出恐龍從受精卵一直到死的過程(你不能完全干涉它所有的過程,因為它已經把每個蛋白質所要做的工作寫入程式,進而合作成獨立的一個細胞,並分化成長成一隻可辨識的恐龍...(很難...)),來觀察它的習性才比較合乎現實.

16


Download ppt "恐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