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纵隔解剖和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2007级医学影像 黄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纵隔解剖和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2007级医学影像 黄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纵隔解剖和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2007级医学影像 黄楠

2 位于胸廓中央, 前壁:胸骨 后壁:脊柱 两侧:纵隔胸膜围绕 主要结构: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淋巴组织、神经、脂肪及胸腺等。
纵隔定义 位于胸廓中央, 前壁:胸骨 后壁:脊柱 两侧:纵隔胸膜围绕 主要结构: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淋巴组织、神经、脂肪及胸腺等。

3 纵隔分区 气管和心血管前缘 食管前壁 胸骨角和第四胸椎椎体下缘连线 肺门下缘水平线 注意:食管属于后纵隔! 纵向分为 前、中、后;
纵向分为 前、中、后; 横向分为 上、中、下。 气管和心血管前缘 食管前壁 胸骨角和第四胸椎椎体下缘连线 肺门下缘水平线 注意:食管属于后纵隔!

4 正常胸部CT(纵隔窗)

5 纵隔间隙 胸骨后间隙 血管前间隙 气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在下界平面,有时可见升主动脉后方的心包上隐窝,不要误为肿大的淋巴结)
隆突下间隙 隔脚后间隙

6

7

8

9

10

11 正常胸腺 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 主动脉弓与主肺动脉的层面 左右两叶 形状似箭头,尖端指向胸骨 边缘光滑或波浪状

12 纵隔异常CT表现 一、形态的改变 → 纵隔增宽 心脏大血管的异常扩张 二、密度的改变 三、增强的改变 四、位置的改变 → 纵隔移位
纵隔内占位 二、密度的改变 1、脂肪密度病变 2、实性病变 3、囊性病变 4、血管性病变 三、增强的改变 四、位置的改变 → 纵隔移位

13 纵隔病变 指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 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神经源性 内结构的病变。包括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 病变。
原发性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神经源性 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转移性 原发性前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胸腺瘤

14 纵隔肿瘤性病变 前纵隔:胸骨后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
大部分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一定的规律性。可按发生部位来推测其性质。 前纵隔:胸骨后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及隐痛,以压迫症状为主。神经受压多提示恶性病变,预后不良。

15 一、胸内甲状腺肿 增大的甲状腺全部或部分位于胸腔 内称为胸内甲状腺肿。 胸骨后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向下伸展, 完全或部分进入纵隔形成。
迷走甲状腺肿: 与颈部甲状腺肿无联系, 少见。

16 X线 位置较高,上纵隔增宽,软组织影向两侧或一侧突出,与颈部相连,随吞咽上下移动,气管受压变形、移位。正位片见上纵隔密度增宽,侧位片显示胸骨后方透亮度减低。

17 CT:肿瘤位于气管前方和侧方,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密度稍高,多可 见囊边、出血、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18 胸内甲状腺肿2 平扫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二、胸腺瘤 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 隔最常见的肿瘤,中年人多见。 分为非侵袭性与侵袭性。 非侵袭性 包膜完整。
非侵袭性 包膜完整。 侵袭性 包膜不完整,向邻近结构侵 犯,如侵及胸膜可引起胸水, 侵及心包可致心包积液。 除纵隔肿瘤一般表现外,典型表现是:与重症肌无力有明显关系!

34 X线:正位片见纵隔增宽,侧位可见前纵隔内肿块影。

35 CT:多于前纵隔中部,类圆形。小时位中线一侧,大时可位于中线两侧,可有分叶,可有囊变。增强扫描呈近似均匀性强化。
前纵隔大血管前方见类圆形 软组织密度肿块灶,边界较 清楚,增强扫描CT值65Hu, 为良性胸腺瘤(Thymoma)

36 侵袭性胸腺瘤 前纵隔大血管胖软组织肿块影,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侵及胸膜引起胸水。
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及胸水,侵犯心包出现心包积液。 肿块边界极不规则,常见包绕血管生长,与血管间界限不清 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较明显。 前纵隔大血管胖软组织肿块影,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侵及胸膜引起胸水。

37 胸腺瘤1

38 胸腺瘤可有钙化(7%~12%),弧线形或周边钙化提示良性。
前中纵隔胸骨后大血管前见不规则团块密度影,境界欠清,密度欠均匀,CT值38-58HU,病灶内尚可见多发斑片钙化影,大部分位于病灶周边。 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影,肿块与升主动脉界限不清,其内可见环形钙化灶

39 胸腺增生,与小胸腺瘤难以鉴别 鉴别要点:胸腺增生虽然胸腺增大,但其正常形态任然存在,且密度较高。

40 三、畸胎类肿瘤 多位于前中纵隔 囊性成熟型:主要含外胚层衍生物伴少量中胚层衍生物, (皮样囊肿) 多为良性。上皮及脂肪、汗腺、毛发、毛囊
三、畸胎类肿瘤 多位于前中纵隔 囊性成熟型:主要含外胚层衍生物伴少量中胚层衍生物, (皮样囊肿) 多为良性。上皮及脂肪、汗腺、毛发、毛囊 肌肉组织,也可有钙化、牙齿及骨骼。 成熟型 实体性成熟型:含内、中、外三胚层衍生物,可分良、恶 性。在人体各部出现的组织几乎都可以出 现。 未成熟型:是由未成熟的胚胎性组织构成,呈浸润性生长,常累及 邻近组织,亦可转移至气管、支气管旁淋巴结、肝、肺、 骨等。

41 X线:大多位于前纵隔,特别是位于心脏与主动脉交界处,多呈类圆形,可有浅分叶;因所含内容物不同,密度或不均匀。钙化多见,有时尚可见到畸形的骨骼或牙齿(为畸胎瘤特征性征象)。继发感染后周围粘连而成锯齿状或形成毛刺。

42 CT:良性者多于前纵隔中部,边缘光滑厚壁囊性肿块,囊性部分CT值近似水或偏高;30-60%有钙化;50-60%内含脂肪(CT值多为-25~-50HU);也可有骨或牙结构。
右前上纵隔见一大小约4.0cm×5.4cm混杂密度灶,内可见水样及脂肪密度影,增强后呈房隔轻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尚清晰。 (囊性畸胎瘤)

43 成熟畸胎瘤

44 CT:恶性畸胎瘤体积常较大,多为分叶状实性肿块,边缘不规则,很少含脂肪及钙化,中心可环死,肿块与邻近结构间脂肪间隙消失,并可侵及邻近脏器。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瘤灶一过性显著强化常提示恶性。

45 四、淋巴瘤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是全身性恶性 肿瘤。纵隔淋巴瘤应视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多与颈部
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同时存在,亦可首先发生于纵隔。 病理上淋巴瘤分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两大类。临床上HD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结外 少见,常从颈部淋巴结开始,向邻近淋巴结扩散;而NHL多 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外器官多已受累。 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仅触及淋巴 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 食管或上腔静脉受压则出现相应症状。

46 X线:正位胸片主要表现为双侧纵隔影增宽,以上纵隔为主,非对称性,边缘清楚,呈波浪状;生长迅速,很快融合成团为其特征。
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胸部正位(A)示两上、中纵隔增宽,边缘呈分叶状;胸部侧位(B)示纵隔内肿块位于气管及主支气管周围,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

47 CT:位于中上纵隔可融合成块,也可以分散存在,中心可发生坏死。放疗后可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可侵犯胸膜、心包及肺组织,表现胸水、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病灶。纵隔内结构可受压移位。腋窝可见结节影。

48 淋巴瘤1

49 胸部平片(A)示上纵隔影增宽,右侧胸腔有中等量积液(↑),CT增强纵隔窗(B)前上纵隔见一巨大占位性病变,呈分叶状,增强血管影被肿块包裹(↑),气管受压变形,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50 鉴别诊断 ①结节病:症状轻微,可自愈。淋巴结肿大具有对称性且以肺门为主
②淋巴结核:淋巴结肿大多为一侧性,增强检查呈环形强化。肺内多有结核病变,有结核中毒症状。 ③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多有原发病灶、肿大淋巴结亦多为一侧性,同时引流情况与原发病灶对应,多见于老年

51 结节病

52 淋巴结结核

53 囊性胰腺癌转移

54 五、神经源性肿瘤 最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其中95%位于后纵隔,多为 良性。 交感神经源:节细胞神经瘤,节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 细胞。
周围神经源: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多见于成人),恶性 神经鞘瘤。 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常偶然发现,肿瘤较大时 可以出现压迫症状。此外,副神经节瘤可以分泌肾上腺素, 临床可出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

55 X线: 肿瘤多位于脊柱旁呈类圆形或哑铃状。后者一端位于椎管内,另一端通过椎间孔生长于脊柱旁,椎间孔扩大,邻近骨质有吸收或破坏。

56 CT:多位于脊柱旁沟,呈类圆形,内密度大致均匀,良性者边缘光滑锐利,压迫骨质致骨质吸收呈弧形压迹。
神经鞘瘤 胸椎左侧旁主动脉后方见一团块状肿块影,其内密度欠均匀,内见低密度坏死区,CT值约为8HU-37HU,部分椎体左侧附件吸收。

57 CT:恶性者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病变侵及椎管内外时,可见“哑铃状”形态。
神经鞘瘤。平扫示右后纵隔及椎管内肿块,同侧椎间孔扩大,椎板骨质破坏(↑)

58 神经节细胞瘤 CT平扫(A)示后纵隔较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B)示肿块边缘强化,中心大部坏死,纵隔大血管及气管、支气管被向前推压

59 六、纵隔囊肿 平扫CT值±10Hu(少数20-30Hu),密度均匀,增强无强化 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清楚 较高密度的线状边缘
可随呼吸、体位变形 1、支气管囊肿 与气道关系密切,可推压之,贴近气管一侧 多较平直。 2、心包囊肿 与心包相连,80%位于心隔脚。 3、淋巴管囊肿 上纵隔气管周围,可与颈部囊肿相连,水样 密度。 4、非特异性囊肿 少见。

60 支气管囊肿

61 心包囊肿

62 淋巴管瘤(囊状水瘤)

63 七、纵隔非肿瘤性疾病 (一)纵隔炎 纵隔肿胀,脂肪密度增高,气泡。 原因:炎症来自于颈部、食管、术后。 (二)纵隔血肿
肿胀相对局限,出血密度。 原因:外伤、血管破裂。 (三)纵隔气肿 大量含气 原因:气胸,食管。

64 纵隔蜂窝织炎

65 术后纵隔脓肿

66 主动脉夹层术后前纵隔血肿 前纵隔及心包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约77Hu。主动脉内见金属网状影。

67 皮下气肿、纵隔气肿

68 谢谢!


Download ppt "纵隔解剖和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2007级医学影像 黄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