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 9829101 葉芳玲 9926061 蔡佳柔 9926103 鄒雨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 9829101 葉芳玲 9926061 蔡佳柔 9926103 鄒雨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 葉芳玲 蔡佳柔 鄒雨潔

2 大綱 介紹 相關文物 特別事蹟 意外焦點 驚人紀錄 資料來源

3 介紹 1956年墨爾本 墨爾本以史上最接近的驚險票數1票,力壓布宜諾賽勒斯贏得了1956年奧運會的主辦權。
1956年墨爾本奧運由於是首次在南半球國家澳洲舉行,氣候跟北半球相反,除了路途的遙遠,還有就是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使得絕大多數的北半球國家選手,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訓練及比賽高峰周期。 夏天是在12月至翌年2月,因此該屆奧運是在11月22日開始,至12月8日結束,與一般奧運在7至9月舉行不同。 因為馬術比賽舉行於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為奧運會史上唯一分在兩個洲舉辦的奧運會。 會期: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 參賽:69國及地區3178 ( 384女 ) 名選手 / 參加17種151項運動競技

4 1956墨爾本奧運會會徵 海報

5 相關文物-火炬、海報 墨爾本奧運會火炬實物圖 奧爾本奧運會海報圖

6 相關文物-金牌 1956墨爾本奧運會金牌正面 1956墨爾本奧運會金牌反面

7 墨爾本板球場,是1956墨爾本奧運的主場館。 體育場位於墨爾本的裡奇蒙德區的布魯頓大道上。場館總面積達7.262公頃,長173.6米,寬148.3米,周長為914米,運動場周長則是505米,共有98500個座位,8000個站位和300個殘障座位。此運動場經歷了多次的整修及擴建,而呈現了不同年代的建築技巧與多樣化的面貌。

8 特別事蹟 1956年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被稱為跨越兩洲的比賽。由於澳大利亞的衛生檢疫法對國外馬匹的進入許可非常嚴厲,規定牲口入境必須隔離檢疫6個月,致使馬術比賽無法進行,於是在6月時將馬術比賽放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進行。

9 特別事蹟 開幕式於11月22日下午在擁有10.4萬觀眾席的主運動場舉行。來自奧林匹亞的火種,首次利用飛機傳遞,行程共約2萬多公里。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的是澳大利亞著名田徑運動員克拉克。他曾17次創多項長跑的世界紀錄,但在奧運會中僅獲1964年(第18屆)10000米賽得1枚銅牌。由此,人們以這位運動員的名字來形容大賽中的失常現象稱為克拉克現象。

10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開幕式上榮‧克拉克(Ron Clarke)點燃火炬

11 以假亂真傳火炬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開幕前夕,在悉尼的奧運火炬接力活動正在按步就班的進行著。原計劃由當時的冠軍哈瑞將火炬交給市長,市長做簡短演講後傳遞給另一個火炬手巴特巴頓。誰也沒有想到火炬傳遞過程中會發生「掉包」事件,悉尼市長競接過了假火炬手遞來的一隻假火炬……….

12 原來這位手持「假火炬」的人叫巴裡‧拉金。他根本不是奧運會真正的火炬傳遞手,但他卻成為唯一一個製造並且傳遞假奧運火炬的人。1956年拉金18歲,他是悉尼大學獸醫系的一年級學生。他和他的八個夥伴本來只是想開一個玩笑,根本沒想到會有那麼多的人信以為真,更沒有以假亂真的企圖。他和聖約翰學院的彼特‧葛蘭頓等八個同學,把一條木椅子腿上綁上空罐頭盒,還給這只罐頭盒塗上銀色,將浸有煤油的內褲裝進罐頭盒裡,做成了這只火炬。  在悉尼城市教堂裡他們還舉行了自己的火炬儀式,模仿著點燃了奧運火炬。葛蘭頓和另一位同學穿著政府規定的白衣白褲像火炬手一樣沿約克街跑到城市教堂去見市長巴‧希爾斯。就當跑在約克街時,假火炬手因害怕,丟掉火炬逃跑了。一個夥伴對拉金說:「你能撿起它繼續往前跑嗎?」拉金沒有遲疑,撿起燃燒著的火炬,繼續向前奔跑。 他穿過城市的街道,將火炬高高舉起,更有趣的是就在他快跑到城市廣場的時候競然在他身邊還出現了一支由6位騎摩托車警察組成的護衛隊為他開道,在場的官員們和隨行攝影師都把他當成了真正的火炬手。沒想到的是三萬多等待在城市廣場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火炬有問題,也沒察覺拉金打著領帶的服裝不是火炬手的裝束,這時拉金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跑,終於到達城市教堂並跑上階梯,將假火炬傳遞給巴‧希爾斯市長。 然而市長並沒有發現火炬的異常,很高興而且自豪地將火炬接了過去,轉身開始講話。這時站在希爾斯市長身後火炬傳遞的組織者馬克‧馬斯頓,很快注意到了這支異樣的火炬,並不動聲色地打斷了市長的演說。市長這才發現手中的火炬竟然如此粗糙,精緻的火炬頭變得很簡陋,圓柱形的銀質手柄則變成了方形的木棍。就在市長和其他人迷惑的時候拉金早已逃之夭夭,乘一輛有軌電回到學校吃早餐去了。 原來真正的火炬手是因為在路上被延誤所以姍姍來遲才被拉金及夥伴鑽了空子,直到真火炬手舉著墨爾本奧運會的火炬跑進了城市廣場,點燃了巴.希爾斯市長手中的火炬,一場鬧劇這才收場。

13 特別事蹟 1956年台灣第一次派隊參賽 國際奧會同時於1956年10月召開執行委員會,決定了「中國」兩個奧會的名稱:「台灣—中國 Formosa –CHINA ( 簡寫 F—CHINA )」 「北京—中國 Peking – CHINA ( 簡寫P—CHINA ) 」 而當時對台灣較有利的是,澳洲與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而且在台北的中華奧會與澳洲奧會有良好的往來互動關係。結果,在1956年11月1日在墨爾本奧運選手村一次中華代表團入村升旗儀式,先是錯升中共五星紅旗,再降下來換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於11月6日向國際奧會發出強烈抗議後,宣告退出奧運會。此一退出奧運的行動,一直到28年之後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撐著五星紅旗,重返奧運會。

14 特別事蹟 台灣以"中國奧委會"名義參賽,中國大陸沒有理會
臺灣所出賽的項目有籃球、田徑、舉重、拳擊、射擊,田徑隊的隊員則有楊傳廣、蔡成福、林德生、吳春財四名。 中華民國男子籃球隊曾經參加1956年墨爾本奧運,獲得11名的成績 所以綜合上面所說的,臺灣第一個參加的奧運因當事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

15 特別事蹟 在1956年奧運會之前,各國參加閉幕式的選手仍需列隊進入,就和他們在開幕式時一樣。在墨爾本,一位名叫約翰-伊安-溫的澳大利亞年輕人建議,在閉幕式期間選手們應該一起進入體育場,以作為全球團結的一個象徵。 12月8日舉行大會閉幕式,運動員的入場式採用各國運動員不分國籍按比賽項目列隊,手拉手入場。

16 意外焦點 在12月6日舉行的水球項目決勝賽,分別由匈牙利男子水球隊與蘇聯男子水球隊爭奪冠軍,雙方比賽中多位球員大打出手,導致血流滿面,該比賽最後匈牙利隊以4:0完勝蘇聯隊奪得金牌,賽後媒體因拍攝匈牙利水球員埃爾溫·扎多爾在賽後右眼角流血之場景而取名為「水中血戰」。

17 相關電影: 榮耀血戰CHILDREN OF GLORY 上映日期:2009-06-12

18 電影簡介 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1956年,美蘇對峙最為緊張的一年,共產鐵幕高壓統治著匈牙利人民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但是,他們還有一支超級隊伍可以期待–無敵不敗的匈牙利水球代表隊,隊中的明星球員們被視為國家之光,當國家隊在為墨爾本奧運積極備戰的同時,布達佩斯的大學生們正如火如荼的組織計畫,群起反抗蘇聯的高壓統治,以及威脅國家安全的匈牙利秘密警察。很快的,學生運動就像是遼原之火,影響遍及全國各地,使得全國員警、軍隊和農民聯合起來,共同為自由而戰。

19 當西方各國視而不見,蘇聯憑藉著優勢武器血腥鎮壓,國家水球隊則在墨爾本奧運會場上,為了國家的尊嚴與榮耀,與蘇聯水球隊一決高下。影片便取材自50年代匈牙利民眾起義反對前蘇聯暴政的十月革命,以及著名的「1956年奧林匹克水球暴力事件」。導演高達為紀念匈牙利革命五十週年,以好萊塢級的高水準製作,重現這動人的歷史時刻,向為自由而戰的勇士們致敬!

20 榮耀血戰 馬上看

21 驚人紀錄 美國男子400公尺接力,從1920年比利時安特渥普奧運,到1956年墨爾本奧運,完成8連霸。
蘇聯隊首次稱霸奧運,使美國隊屈居第二名。 匈牙利的帕普成為了首位奪得3枚金牌的拳擊選手。 烏克蘭的丘卡林獲得5枚獎牌,包括3枚金牌,在本屆過後他將自己職業生涯的獎牌數提高到11枚,金牌數則達到7枚。 匈牙利的凱萊蒂在奪得4金2銀後,也將獎牌總數提高到了10枚。

22 參賽國家及地區 共有67個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團參加了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 其中,衣索比亞,斐濟,肯亞,賴比瑞亞,馬來亞,北婆羅
洲,烏干達都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另外,西德和東德首次 組成了以德國聯隊冠名的代表團參加了本屆奧運。 而在本屆奧運最震驚人的是,美國長期在奧運唯我獨尊的霸 業,為之結束。蘇俄則以36面金牌比32面金牌,擊敗美國, 金、銀、銅獎牌總數,蘇俄也以93比74領先美國。澳洲主辦 國以13面金牌居第三.當時東、西德合組的德國,還不夠強 ,只得到6面金牌。

23

24 最後 澳洲人的樂觀熱情,予人印象深刻,甚至忘卻了來自不同政治意識的隔閡,一位華裔的澳洲選手發起在墨爾本奧運閉幕式中,大家打破國家的編制,相互牽手入場,結果引起很大的響應,全場各國的運動員都依依不捨手牽手在場中遊行,留下終身難以忘懷的畫面與氣氛。

25 資料來源


Download ppt "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 9829101 葉芳玲 9926061 蔡佳柔 9926103 鄒雨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