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2 在你成长的各个时期中,哪些人与你关系最密切? 你觉得你在哪些方面更像你的父母(例如脾气、待人处事、外貌等)? 你是否为独生子女?
请如实回答下列问题,并写上姓名、性别 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人对你的影响最大? 在你成长的各个时期中,哪些人与你关系最密切? 你觉得你在哪些方面更像你的父母(例如脾气、待人处事、外貌等)? 你是否为独生子女? 你何时开始具有强烈的性别意识? 请分别用10个词来描述男性和女性。

3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 (三)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的认同。

5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一)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性别认同(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 2.性别稳定性(4—5岁)性别不会随年龄而变化。 3.性别一致性(6—7岁)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6 (二)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1、3岁的儿童懂得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与兴趣。比较刻板。如男孩玩枪,女孩玩布娃娃,过家家游戏。 2、5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男孩要胆子大,不能哭泣;女孩子要文静,不能粗野。 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性别的刻板思考降低,认识到可以把男子气与女子气结合起来,能够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不同的行为。

7 (三)性别偏爱 男孩偏向男孩的活动和角色; 女孩子喜欢女孩子的活动,同时也喜欢男孩的活动。 一些女孩不喜欢所谓女子气的活动。

8 (四)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人玩。

9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10

11 =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内涵 1、外表形象:如女性娇小优雅,男性高大宽肩
小巧、弱不禁风、亭亭玉立、美丽、温柔、害羞、细心、感情细腻、爱哭、重视家庭

12 高大、风度翩翩、强壮、豪放、侠肝义胆、独立、自主、勇敢、冒险、进取和重事业
=

13 2、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自信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大胆、勇敢、正义感 神经大条,不掉眼泪 思考不周到 赚钱养家 保护女孩子 穿裤子

14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15 3、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16 男性的角色行为

17 4、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18 女性的职业: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19 罗森克朗兹:60年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和自我概念的研究
方法:要求男女学生尽量描述一般男性和一般女性的形容词 结果: (1)男女两性对更多的男性特征如强烈的攻击性、独立性、情绪稳定性、支配、好动、竞争等给与正面评价; (2)男女两性特别是女性被试对多种女性特质如喜好聊天、敏感、依赖等给予负面评价。

20

21

22 (三)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1、对两性的身心健康:野丫头、娘娘腔 2、对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 3、影响工作与两性关系
4、影响两性对成败的归因: 男性:成功——内因;失败——外因 女性:成功——外因;失败——内因

23 胡志海:《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
在实验前的预备测验中,被试者都不认同如“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男性在事业上要明显强于女性”、“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出色”等描述,尤其是女性被试者对上述描述更是强烈反对,表明被试者未意识到或至少不承认自己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24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

25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做家务、温柔体贴……

26 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27 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28 [美]桑德拉.贝姆:性别角色量表(1974) 共60项目,20个中性的,20个传统认为是男性化的项目,20个传统认为是女性化的项目,每个项目被赋予1~7的不同程度等级。按实际情况相加除以20得分。

29

30 依据贝姆(Bem)性别角色量表,个体可分为四个类别:男性化型、女性化型、双性化型和未分化型(表2—2)

31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32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三)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四)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33

34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1、示范与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是在家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性别角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最大。 2、期望、对待方式的增强作用 父母除了对其不同性别的子女持有不同的期望之外,在对待其子女的方式上也是男女有别的。

35 父母描述新生儿的形容词 态度 :粗暴、温和 活动和兴趣:游戏、玩具 亲子互动模式 : 衣着打扮 :

36 男孩vs女孩

37 3、性别启蒙影响孩子一生 ◆性别启蒙障碍 “假”戏“真”做导致“同性恋”
小宏(化名)的妈妈喜欢文静、俊俏、略带几分羞怯的女孩,于是,她的儿子小宏从小就与脂粉、裙子、辫子结了不解之缘。没想到,小宏长大后却迟迟不进入恋爱状态,在父母的催促和介绍下,他虽与许多女孩接触,却均以失败告终。他仅钟情于同单位里的一个男性,对方打他骂他,他还给人家买烟买酒。这下,做妈妈的急了,可小宏却陷在同性恋的倾向里难以自拔。大人导演的是“假”戏,孩子却是“真”做。久而久之,孩子从外表到内心世界都融进异性角色。

38 ◆女孩泼辣,男孩娇弱, 学生为啥“变性”?
▽女性“男性化” 九成父母对女孩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 近日,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张雷教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

39  ▽男孩女性化 “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要是算上这样女性化的男生,我们学校的‘女生’真是比男生多多了。”一位重点中学校长在计算自己学校的男女生比例时这样无奈地说,“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男孩这么不像男孩。”这样的情况在中学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

40 最近,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沈功玲收到一封 35个孩子的“联名上书”。这群三年级的学生告诉沈老师,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在中队长选举中,诱导他们把票投给一个女孩子,而不是他们拥戴的一个男孩,原因是班主任认为那个男孩上课喜欢提问,有时甚至离开座位与老师争论,不守纪律,根本不能成为学生们的表率。而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无论是从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组织活动,女孩明显都比男孩强上一截。针对这种现象,一些教育学家们开始呼吁:“要关注男孩教育,细心发现男孩独特的长处,给孩子留出成长空间!”

41 男孩女性化之原因: 1、男生生长发育与学校教育的适应不良
从一上学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一天听上近8小时的课。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他一天大约需要4次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担心学生运动出事而被家长起诉,所以禁止课外活动。有人认为这会形成一种对男孩越来越不利的校园文化,使他们的行为产生异化。当男孩升到中学,他们在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和职务上不如女生的危险就更大,甚至理科和数学也不再是他们的天下。当女孩忙着占领优秀毕业生名册时,男孩却更多地在健身房里练肌肉块,玩游戏机,或往MP3播放器里下载音乐。

42 2、男孩儿在学校评价体系中处于弱势 (1)过多的保护 (2)过多的女老师 (3)保守的社会文化

43 3、独生子女是导致孩子性别错位的特殊原因 (1)异性扮演:子女双全 (2)鼓励女孩突破

44 不让他们串角色:家庭性别教育实例 1、不想女儿像我一样男性化 □燕子 35岁 公司职员
父亲是军人,他不喜欢女孩子过于矫揉造作。印象里高中毕业之前,我没留过长发,总是跟男孩子在球场上踢球乱奔。中性化的我从没觉得自己这样有何不妥。上了大学,感觉就不一样了,我发现周围的女孩子们个个会打扮,懂得撒娇懂得发嗲,惟有我粗粗笨笨的,完全不像女生。我身边男性朋友不少,可他们从来都是把我当兄弟看待。女性的自我认知突然被唤醒,我开始渴望像其他女生那样长发飘飘,莲步摇曳。当中的转变大概经过了一两年时间,这中间我特别痛苦,甚至有过邯郸学步的挫败感。

45 2、当儿子对化妆品感兴趣 □晓尘 31岁 公司职员 儿子长到三岁半,突然对我的那些化妆品有了兴趣,觉得我的那些小瓶瓶罐罐特别神奇,于是也嚷着要。刚开始我对他的这种倾向蛮紧张的,可仔细观察后发现,儿子其实只是对口红的旋转设计,对化妆品的色彩感兴趣。这下放心了,我拿了支口红给儿子,请他代为保管并告诉他这东西男孩子不需要用,不过当妈妈需要时,他可以把口红转出来帮妈妈涂一涂。对此,儿子很乐意配合。

46   3、从小让他们不串角色 □周女士 36岁 职员 儿子和女儿是对双胞胎,刚落地时,全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虽然是一儿一女,但我们总是喜欢买同样的衣服来打扮他们,每次别人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家伙都会忍不住围上来看,做父母的总是特别自豪。 他们长大一点,我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性别教育。买衣服再也不是一式两份了。我给女儿梳起了小辫子,刻意把两个孩子打扮成不同的形象。洗澡时,我带女儿,儿子跟爸爸。我告诉他们,女孩和妈妈一样,男孩和爸爸一样,两种人是不一样的。 等他们上了幼儿园,我给他们分了房,当然,房间的布置也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不用我们提醒,他们自己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要一样。

47 (二)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不同方面促进两性学生角色的分化。

48 2、许多研究表明,学校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右)和宋学义(左)。

49 张艳春研究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她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可辨别的男女性别的人物共有1323个,其中男的781个,女的542个;从插图中男女的职业比较,凡是保育员、营业员、纺织工人都是女性充担,而科学家、文学家则都画的是男人;从课文中男女两性担任主角比较,十册语文教材中,以男性为主角的有132篇,以女性为主角的只有2l篇;而且教材写了许多中国和外国的革命领袖,却没有一个女的;写了不少中外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没有一个女的;以古今中外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为主角的有13人,还是没有一个女的;以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为主角的有9人,仍然无一女性。在课文描写中充当无知、低能的都是女人,而男人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不仅埋没了一些女性的贡献,更主要是影响青少年对女性的正确认识,对女孩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

50 上海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书,介绍了524位有贡献的人物,其中只有8位女性。
《外国名作家传》收集了439位名作家,其中女作家仅有26人。中国404位文学家,女性只有22人。

51 杜芳琴: 《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别分析》

52

53

54

55

56 (三)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儿童越是按照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行事,就越会被同伴们所接受,反之则可能被孤立。

57 (四)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1、在各国的商业广告中,女性通常被表现为传统的角色定型形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性别歧视。反思我国的电视、杂志等媒体广告,也不难发现类似的现象。广告不仅在向社会推销商品,也在向社会推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将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2、媒体还在不断强化、教导女性怎样为女孩、女人,男性怎样为男孩、男人,并为之附上一件“现代性”的时髦外衣,而内面还是“传统”的关于社会性别角色的假定 ,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判断:作女人美丽即可,作男人则要成功。

58 角色定位

59 广告中的角色定型或女性模式化可以归为如下三类:
(1)美丽动人型:由于女性形象大规模进入商品交换活动,并且被作为行销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被“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

60 (2)性感型 推销化妆品的广告和不少杂志封面大量采用青年妇女形象,突出所谓的性感因素,多数广告展示的是年轻漂亮的女性,而且性感、丰满、裸露。

61 (3)贤妻良母型 在刊物、报纸、电视广告中,有相当数量的广告在沿用或强化传统的性别分工。广告中女性总是表演从属角色,在洗衣机,洗衣粉、抽油烟机等家庭用具中扮演主角,并沉浸在为家人奉献的幸福之中。

62 社会性别的形成 人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生命历程包括: 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
人们对男女性别不同的期待与规范要求纳入到对下一代的培养与教育之中,形成无处不在的影响。

63 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 人在生命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学习、认同和规范自己,对社会性别的学习、教化也在同步的进程中。一代代沿袭社会性别规范的男人和女人被建构。

64 社会性别关系运作图 社会性别 观念 对两性的 评价 社会、家庭 角色及责任 分工 社会性别 体制化 规范化 与角色相关 的能力、特长 的发展
决定权的 分配 为完成角色 的资源分配 两性行为 方式的固化 社会性别关系运作图

65 社会性别机制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政治体制等)中、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巩固。
传统的性别关系导致两性在价值观念、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最终造成两性在资源、地位以及权力上的不平等。

66

67

68

69

70 “她” 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据报载,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有趣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等,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票对27票的优势战胜了“科学”,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众所周知,“她”曾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字眼。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她”字,“她”进入汉语字典,才不过百年。现在,“她”被推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意味着21世纪将是女人的世纪。而许多女性成功的事实正在证明着女性的力量正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迅速扩张。

71 第三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方面
出生时女孩子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子快些。走路、长牙、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子都先于男孩子。 男孩子出生时身体比女孩子要长,有成熟的肌肉,比较大的心脏和肺,对痛的敏感性要低一些。 男孩子身体比较脆弱。自然流产的大多数是男性。 男孩子易感染疾病。

72 (二)认知方面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 2.男女智力的不同优势 语言、思维、感知觉、记忆 男性擅长抽象思维、理解记忆 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机械记忆

73 (三)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1.兴趣:男孩,物体和事物;女孩,人。 2.攻击行为:男孩比女孩多。 女孩,谩骂。男孩,拳头和脚。 3.合作: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合作性活动。 4.女孩,找年龄小的,表示关心与帮助。 男孩,找年龄大的,尝试参与大孩子的比赛。 5.成人和儿童都倾向于与自己同性的人交往。 

74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性别图式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心理人类学理论

75 (一)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儿童建立了性别认同,就会主动地寻找区别男孩和女孩的活动、行为和价值观等有关的信息。
他们无需得到成人直接的鼓励和指导,自发地构建在他们周围的每种性别角色的知识,然后又自然地去评价这些与他们的性别有关的模式。 “我是一个男孩,所以我要做‘男孩’的事情。”

76 儿童通过观察父母、教师、邻居、兄弟姐妹和电视角色以及遇到的其他人,吸取有关男子和女子行为的信息。

77 (二)性别图式理论 儿童获得了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按照这种图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事情,凡背离性别规范的事情,儿童很少注意它或记住它。
性别同一是性别定性化的中心任务。 获得性别同一,也就获得了性别图式——一套系统化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待。

78 (三)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行为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行为一样的过程学会的。 儿童从很早开始就因为不同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或惩罚。
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 性别偏爱和适应性别角色的行为主要就是通过奖励与惩罚、观察与模仿获得的。

79 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也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母亲认为父亲参与家务劳动与男子气是一致的,儿童的性别角色图式中也会结合进父亲的非传统性别角色行为。

80 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电视中的人物有明显的性别规范 女子总是做洗衣机广告、化妆品的广告 男子手捧妻子递过来的咖啡说“味道好极了”

81 (四)心理人类学理论 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影响 部落里没有性别角色

82 Thanks !


Download ppt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