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唐宋學術思想 與 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唐宋學術思想 與 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唐宋學術思想 與 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

2 壹、前言 本文目標: 對20世紀以來有關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革的研究作一回顧與梳理,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進行類型分類和觀點介紹,並在此基礎上,對“唐宋變革論”中有關學術思想與文化史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3 唐宋變革論 一百多年來學者們的研究表明︰盡管對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發生和完成的時間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認唐宋時期的學術思想與文化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4 內容: 涉及唐宋思想文化轉型的原因和背景,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比較與異同,漢學的衰落和宋學的發展,世族門閥的消退和科舉制下庶族地主的崛起,“疑古惑經”與儒家經學解釋模式的變化,古文運動、詩文革新與唐宋社會風氣的轉換,儒學復興運動與儒家道統論、師道論和正統論的確立,“經世致用”思想和儒家世界觀、倫理觀的新變化,道教外丹術的衰落及其向內丹術的轉化,佛教中國化、世俗化步伐的加快及新禪宗、淨土宗等的崛起,儒佛道三教從“三教鼎立”走向“三教合一”等諸多方面。

5 本文的問題有哪些方面︰ 一、關於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發生的原因和背景。 二、關於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的基本構成。
三、關於唐宋思想文化變革中的社會階層。 四、關於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的研究方法。

6 二、“唐宋變革論”的提出與日本學者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遷的研究與論證

7 圍繞著“唐宋變革”的研究,日本學界曾出現京都與東京二學派的爭論,盡管他們對唐宋變革的認識和看法不同,但都承認唐宋間思想文化方面顯著的差異是門閥氏族的衰落和科舉新型官僚階層的興起。
小島毅《從王權論看唐宋變革》(2007)一文論述“宋代思想史像的變遷”時,介紹了日本“支那哲學”開創者宇野哲人的時代劃分法,認為“宋代的儒者為了將自己的教義與唐以前的儒者相區別,以‘孟子沒而聖學不傳’為由提出的道統論正與此相符。

8 在宗教思想文化史方面,竺沙雅章的研究引人注目,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1982)一書中,竺沙雅章從唐宋社會變革的背景出發,提出了宋代佛教文化仍處于繁盛期的觀點,因而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影響。
他指出︰“當然不能說宋代是佛教衰退的時代,唐宋間的政治、社會變革的同時,佛教的情況在宋代也有著和唐代不同形式的隆盛。確實,教義佛教是衰退了,天台、華嚴等的教學在宋代也存續著,但那只是祖述唐代的教說,進行訓詁性的注釋而已。但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化的禪宗和淨土教盛行,和新興的士大夫階級相結合,佔有著特權的地位;另一方面,和道教為首的民間信仰以及土俗宗教交合的佛教信仰,無論在都市還是農村,廣泛地滲透到庶民之間。

9 關于宋學的形成、內容及其與儒佛道之關系,武內義雄《宋學之由來及其特殊性》(上、中、下)(1935)[12]、岡田武彥《關于宋明儒學思想發展動向的一個考察》(1988)[13]、戶田豐三郎《歐陽修的〈易學〉》(1988)[14]、荒視悟《宋代的儒教與佛教》(1992)[15]等文有所研究。小島毅《日本宋學研究的新視點》(2000)一文,介紹了日本學界關于宋學研究的新變化。[16] 20世紀末以來,日本學界開始發表總結與反思“唐宋變革論”的文章,代表性的文章有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1999)[17]、葭森健介、馬彪《唐宋變革論于日本成立的背景》(2005)[18]等,總結了日本學界運用近代西方史學方法研究“唐宋變革論”的歷程、成就及其局限。總體上來看,日本學者研究的傳統在唐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史的變化方面,對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相對較弱。

10 三、中國學者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的研究、認識與反思

11 學者們普遍承認,唐宋時期學術思想與文化領域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來說,把唐宋放在一起可以發現和解釋很多歷史事件的形成和演變情況,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但許多細節仍然有待辨識。 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的論述有以下幾點(請見下頁)

12 1.原因和背景的探討 (1)關於文教政策與思想文化轉型的關系 :
鄧廣銘先生《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和宋王朝的文化政策》(1990)一文認為︰“北宋的最高統治者們沒有對文化實行專制主義,也確實證明了這一政策(盡管不是他們有意識的制定的)對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的相對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宋學之所以昌盛,不能不推此為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3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點》(2001)一文指出︰“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宋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輝。其原因除了與社會經濟發展和政府文教政策有關外,最重要的還在于歷史為宋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遷為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活力,國內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又為宋文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生成的宋文化,明顯地具有過渡性、義理性、務實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點。

14 1.原因和背景的探討 (2)關於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對思想文化變遷所產生的影響 :
漆俠先生《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從五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論述︰

15 A.唐中葉以來封建國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轉化
B.新的土地兼併勢力代替了舊來的山東士族老牌土地勢力 C.封建租佃制關系佔支配地位 D.兩稅法實施後封建國家與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戶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封建國家與土地所有者(自耕農民諸階層)之間的關系 E.唐宋之際土地關系的變化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

16 1.原因和背景的探討 (3)關於思想文化內部發生變化的原因:
漆俠先生《宋學的發展和演變》(1995,2002)一文指出︰“宋學的形成、發展以及向理學的演變,無不與兩宋以來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

17 1.原因和背景的探討 (4)關于學校教育、科舉取士對思想文化變革產生的影響:
吳錚強《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變革與社會結構之演變》(2008)一文指出︰“科舉制度本是官僚帝國實現普遍化權力的手段、皇權擴張的工具。均田制崩潰之後,中華帝國出現了掌握經濟資源卻沒有穩固政治地位的紳士階層。由于遭到紳士集團的抵制,宋朝試圖通過科舉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擴張國家權力的企圖失敗了。儒家學者擴張自身文化權力的學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國采納,最終放棄了主導文化教育和推舉官員的要求,僅提議通過科舉理學化提升紳士集團的政治地位,為科舉制度發展‘功名身份的終身制’指明了方向。

18 1.原因和背景的探討 (5)關於宗教變化、文學革新與思想文化轉型的關係:
陳來《宋明理學》(1999)一文指出︰“從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學術潮流的演變來看,中唐的中國文化出現了三件大事,即新禪宗的盛行、新文學運動(即古文運動),與新儒家的興起。宗教的、文學的、思想的新運動的出現,共同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新發展。三者的發展持續到北宋,並形成主導宋以後文化的主要形態,也是這一時期知識階層的精神表象。”又說︰“禪宗、古文運動和新儒家所代表的宗教改革、古文的復興、古典思想的重構,表示這確實是一個與新時代相符合的文化運動,它在許多方面與西歐近代的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有類似的特點。”[52]

19 小結: 從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看出,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是思想文化領域內發生變革的根本原因,儒家士大夫(包括僧人和道士)很難脫離社會政治而獨立從事學術活動。此外,文化政策、科舉考試、學校教育、宗教文化以及經學衰落等,促進了這一變革的趨勢。尤其是門閥氏族退出歷史舞台和新型庶族地主階層的興起,大大加深了思想文化領域內變革的步伐。

20 2. “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比較與闡釋 (諸多學者提出不同見解 請詳見原文)
綜上所述,學者們有關“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普遍承認唐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內發生了變革,“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 (2)承認思想文化領域內的變革存在著歷史分期和不同階段,形成了“中唐說”、“唐宋說”和“兩宋之際說”三種觀點; (3)承認門閥氏族的衰落和庶族的興起,漢唐章句之學的衰落和宋代義理之學的復興,科舉考試範圍的擴大與教育革新,對待外來文化包括佛道的態度,佛教的中國化和新禪宗的興起,道教外丹術的衰落及其向內丹術的轉換,古文運動、文學革新和儒學復興,以及儒家價值觀和倫理觀的變化等,成為衡量“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重要標志。

21 3. 宋學的形成、發展及其演變 (1)漢學和宋學 (2)儒學復興運動 (3)儒家經學 (4)儒家世界觀、倫理觀和認識論的變化

22 4. 古文運動 王可喜《論韓、劉古文理論的影響》(2003)一文,首先分析了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的文論主張,如文以明道、不平則鳴、氣盛言宜、陳言務去、文從字順等的基本內涵,著重分析了這些文論主張在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促進了散文藝術的成熟;二是奠定了北宋古文革新運動的基礎;三是對語文教育的深遠影響。

23 5. 社會階層 綜上所述,有關思想文化領域內社會階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復興、變革儒學的關鍵性人物如韓愈、柳宗元、劉禹錫,以及宋代諸儒、僧人、道家等的學術活動上。

24 6.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衝突、融通與變化 關于三教關系從漢唐以來的“三教鼎立”、“三教融合”向宋以後思想上的“三教合一”轉化,洪修平《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佛教關系的發展》(2002)一文指出︰“唐宋之際形成的三教合一的思潮逐漸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主流,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三教合一構成了近千年中國思想發展的總畫面。儒佛道三教從早期強調‘三教一致’(皆有助于社會教化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到唐代的‘三教鼎立’、‘三教融合’(三教各成體系,皆立足于本教而對另外兩教加以融合吸收,以充實抬高自己),進而發展為入宋以後思想上的‘三教合一’,這標志著三教關系隨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需要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儒佛道三教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最終找到了它們的共同歸宿,找到了以儒為主、以佛道為輔的最佳組合形式。這段論述,基本上反映了唐宋以來學術思想史上三教關系變化的事實。

25 7. 民間文化與信仰

26 四、歐美學者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之研究、解釋及其再思考

27 1.歷史文化分期 在歷史文化的分期方面,美國學術界放棄了內藤湖南的時代劃分法,認為唐宋變革發生在北宋和南宋之際,這就是“唐宋變革論”中有名的“兩宋之際變革說”。

28 2.士人群體、新儒學與科舉考試  美國學者普遍認為,“士”在唐宋思想文化轉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他們對科舉和士人身份的變化與流動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但又指出北宋“士人”和南宋“士人”有所不同。

29 3.南宋地方精英 美國學者注意到,南宋時期士大夫中間最重要的是地方精英。因此,區域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也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377]、《論陸九淵對朱熹權威的挑戰》[378]等著作,是美國學者研究南宋地方精英和學術思想史演變的文章。

30  4.新方法和新研究視角的轉換 在思想史研究的新視域方面,“宋元明變遷”作為文化史與思想史不同“視域”與“模式”的轉換,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學者們希望在更長的時段內找到歷史發展的變化。因此,學者們在關注“唐宋變革”的同時,開始將研究的視野轉向“宋元明變遷”。

31 小結 包偉民《近二十年來的美國宋史研究》(2000)一文進行了總結,指出︰“總體看來,關于宋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在有關論著中仍佔多數,而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傾向于將儒家的復興看作是唐宋間思想史轉折的關鍵。在這一復興運動中,儒家從佛教引入了許多哲學思想,為儒家新的社會倫理觀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因為新儒學否認導致個人獨斷的君主專制,因此,唐宋變革實際表現為一場儒學的‘世俗化’與政治文化的理性化運動。在這方面,陳榮捷、包弼德、田浩等人的研究比較典型。

32 小結 不過最能體現近20年研究之新意的,與其說在于學者們所得出的具體結論,不如說在于他們研究的取向與方法。正如田浩所說,前人多將思想史作為哲學史來研究,新的研究取向則通過更廣闊、更深入的視野來理解思想史,從人們的社會行為中去理解他們的思想。思想史學家與社會史學家們現在更為注意彼此的論著,思想史學家們將自己的視野擴展到了社會史的領域。新文化史思潮較前人更重視思想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主導作用,並認為人類行為應該從文化與社會結構的多重角度來闡釋,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社會—文化’簡單反映模式,其影響十分明顯。

33 五.結語 筆者認為,以下一些內容比較引人注目。
(一)是關于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轉型的歷史分期和時代背景、內容的研究,學者們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目前形成“中唐說”、“唐宋說”、“兩宋之際說”三種觀點,並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論證,建構體系。

34 五.結語 (二) 圍繞著宋學的形成、發展及其演變的研究,有關唐宋儒學復興運動、儒家經學、古文運動、儒佛道三教關系等的研究,成為唐宋思想文化轉型研究中取得顯著成就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35 五.結語 (三)關于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中社會階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對而言,中國和日本學者關注的焦點在儒家、僧人和道士等領域,美國學者關注的重點在士人群體和精英人物方面。

36 五.結語 (四) 關於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轉型研究中具體方法論問題的討論,引發了學者們對思想史與哲學史、文化史、社會史分野問題的思考,進一步激發了學者們對傳統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反思,更加關注思想史文獻解釋資源擴大和新方法的提出及其驗證等。

37 五.結語 對于唐宋思想變革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也應值得注意。
(一)從研究狀況上來看,20世紀以來學術界對唐宋變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政治和社會史領域,對于思想文化變革的研究非常薄弱。

38 五.結語 (二)從研究內容上來看,經濟史、政治史是中國和日本學者的傳統優勢所在,西方學者則出自于和我們不同的學術背景,更加注重社會史、文化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因素。

39 五.結語 (三)從研究方法上來看,20世紀海內外學術界將思想史作為哲學史的範疇來研究,受到當代學者的普遍反對。用哲學史取代思想史,不僅使思想文化脫離了活生生的社會生活,而且變成一種單純的抽象分析和概念解釋,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40 五.結語 以上論述 都是近年來學術界有關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遷研究中出現的新變化,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Download ppt "唐宋學術思想 與 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