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3-2 日治中期 社會文化的變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3-2 日治中期 社會文化的變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3-2 日治中期 社會文化的變遷

2 一. 日治中期(1919~1937)統治政策 1. 文官總督 A. 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 B. 統治政策改變原因: a
一.日治中期(1919~1937)統治政策 1.文官總督 A.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 B.統治政策改變原因: a.國內因素-受到「民族自決」思想影響 (中國-五四運動;朝鮮-三一運動) b.國外因素-日本國內正值「大正民主時期」,自由 民主風氣風行日本 c.導致 : 日本國會掀起「同化主義」(改善殖民地的政治待遇) 與「自治主義」(任由殖民地自治或獨立) 的討論→最後日方決定採行同化主義

3 2. 內地延長主義 【標榜: 取消台日差別待遇、提高台灣政治地位、 並從改 革台灣教育、 法律及地方制度著手】 A
2.內地延長主義 【標榜: 取消台日差別待遇、提高台灣政治地位、 並從改 革台灣教育、 法律及地方制度著手】 A.目的: 將日本本土各項政策,擴及施行於台灣 B.教育部份: a.1919年頒布「台灣教育令」-- 確定普通、實業、專門 及師範教育制度,並陸續增設中等以上學校 b.1922年「新台灣教育令」 -- 台日學制一體化,並開放 中等以上學校 台日學生共學 c.高等教育開始發展-- 台北帝國大學 p.s 初期設立僅為了保障在台日人接受高等教育,台灣人入學不 易,並限制台人報考法政科目

4 C. 法律部份: a. 1921年日本議會通過「法三號」-- 限制台灣總督頒布的律令,必須是要補充日本本土 法令的不足→取消總督立法權 p
C.法律部份: a.1921年日本議會通過「法三號」 限制台灣總督頒布的律令,必須是要補充日本本土 法令的不足→取消總督立法權 p.s 目的: 主要以「內地延長主義」為宗旨,希望將台灣 從殖民地逐步轉化成日本本土的一部份 b.1923年台灣開始適用日本內地的民法、刑法及商法 c.日治中期文官總督設立,另置台灣軍司令負責軍事

5 D. 地方自治部份: a. 在文治精神下,台灣地方制度有了改變 b地方首長雖是官派,但已開始推行有限度的地方自治 c

6 二、日治中期的公共建設與產業發展 1. 日治中期經濟政策--米、糖商品化經濟 2
二、日治中期的公共建設與產業發展 1.日治中期經濟政策--米、糖商品化經濟 2.公共建設 →自日治初期興建,中期完工,為日後農業、工業的發 展確立了基礎 A.基隆港:靠近台灣總督府所在地,為台灣重要輸出港 B.高雄港:接近米糖產地,為米糖輸出港 =>兩港口於1924年升格為「市」,取代清代淡水、安 平的地位 C.嘉南大圳:於1930年完工。是當時東亞最大的水利 工程 D.日月潭水力發電所:1919~1934完工。 a.總發電量號稱當時東亞第一 b.聯結台灣西部電力網絡與新興產業(水泥,金屬等)

7 3.產業發展 →日治初期, 日本資本家壟斷台灣新式製糖業+台灣蓬萊米 改良成功=日治中期發生「米糖相剋」問題 →1930年全球經濟大恐慌,為維護日本本土農民  的利益,要求「米穀統制」,限制台米銷日。  台灣地主串連反對,並於1938年前往日本東京  請願 →日治末期因戰爭,進一步在台實施「配給米」  制度

8 三、非武裝抗日(政治文化運動抗日)展開 1. 轉變原因: A. 武裝抗日均被弭平 B. 警察配合保甲制度得當 C
三、非武裝抗日(政治文化運動抗日)展開 1.轉變原因:  A.武裝抗日均被弭平  B.警察配合保甲制度得當  C.受到新思想、新形勢的啟發與衝擊 →大力推動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向殖民者爭取平等待  遇,展開非武裝的抗日運動 2.先聲:1914年「台灣同化會」  A.日人坂垣退助推動  B.主張「台灣人」向「日本人」同化;   也強調「台灣人」應與「日本人」享有平等權利

9 3.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4年) A.前身:「撤廢六三法運動」 →訴求:取消台灣總督特權,使台灣在日本帝國領域   內的特殊性消失,進而台日人平等      a.1920年留日學生於東京發起「新民會」  b.推舉林獻堂為會長,蔡惠如為副會長  c.決定從事政治社會運動,主張改革台灣政治體制— 試圖透過組織運作來改革台灣的政治與社會  d.並發行機關刊物-「台灣青年」(1927年在台發行)

10 B.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展開 a. 林呈祿提出請願運動取代撤廢六三法運動 b
B.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展開 a.林呈祿提出請願運動取代撤廢六三法運動 b.向日本當局要求在台灣設置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查   權的台灣議會,賦予台灣人自治的權利  →目的:台灣人可以自行制定法律,控制財政,制衡   台灣總督府 c.過程:連署→代表請願→遊行。經歷14年,15次請願   1923年成立林獻堂、蔣渭水「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    做長期抗爭 →「治警事件」      d.失敗原因:   ◎日本議會反對-因隱藏走向英國式自治之路   ◎台灣總督府打壓   ◎台灣士紳不支持

11 e. 影響: ◎促進有意追求台灣人民權利的知識份子結合,進 而激起台灣人民關心政治之熱潮 ◎造成台灣社會中知識份子與上層士紳的分化 4
 e.影響:   ◎促進有意追求台灣人民權利的知識份子結合,進    而激起台灣人民關心政治之熱潮   ◎造成台灣社會中知識份子與上層士紳的分化 4.台灣文化協會(1921~1927年分裂)  A.設立起因:應有個類似民族運動的主導團體,以負    責推動議會請願或文化啟蒙  B.催生者: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等人  C.會員:主要是中產階級出身的知識份子   D.標榜宗旨:「謀求台灣文化之向上」、「助長台灣    文化之發達」、致力「台灣人的文藝復興」  E.手段:舉辦活動、演講、演出文化劇、放映電影、     設置讀報社、以台灣民報做為言論機關

12 F. 期望達成目的:傳播新知、批判殖民統治和社會 不良風俗、積極支持請願運動 G
 F.期望達成目的:傳播新知、批判殖民統治和社會    不良風俗、積極支持請願運動  G.對台灣影響:   ◎導致各種團體出現   ◎台灣民眾對政治、民族意識的覺醒  H.阻礙:     ◎活動與演講常因違反「治安警察法」而中斷     ◎1926年內部意見不同,導致1927年分裂 ※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 1.主張社會主義,農工運動-連溫卿(新文協) 2.主張合法政治抗爭-林獻堂、蔡培火    3.主張全民運動,受辛亥革命影響-蔣渭水 =>2~3最後合組「台灣民眾黨」

13 5. 台灣民眾黨(1927~1930年分裂-1931解散) A. 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的政黨(取得總督府允許) B
5.台灣民眾黨(1927~1930年分裂-1931解散) A.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的政黨(取得總督府允許) B.主張「確定民主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除   不合裡的社會制度」,倡導各項政治改革 C.手段:延續文協時代的文化啟蒙運動與請願運動, 並糾正社會敗壞風俗 p.s 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打倒阿片、打倒迷信、打     倒惡習」的口號 D.內部主張不同:  ◎蔣渭水-強調民族主義,積極結合勞工、農民    ◎林獻堂等人-主張穩健路線,爭取自治 =>造成1930年林獻堂等人退出民眾黨,另組「台灣    地方地方自治聯盟」、台灣民眾黨於1931年被台 灣總督府解散

14 6.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台灣首次地方選舉 (1930~1937年自行解散) A. 倡導者: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等人 B
6.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台灣首次地方選舉  (1930~1937年自行解散) A.倡導者: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等人 B.自治聯盟成立宗旨-  「要求當局即時實行完全之地方自治」 C.提出:公民普選、州市街庄自主、議會職權改革 D.總督府的回應: 於1935年、1939年兩度在台舉行有限制的選舉 E.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和日本高壓統治下,自治聯    盟於同年解散→至此日治時期有組織的政治抗爭    告一段落

15 7. 蔣渭水-農工運動的展開 (1920年代~1930年代初期遭總督府鎮壓) A. 農民運動- a
7.蔣渭水-農工運動的展開 (1920年代~1930年代初期遭總督府鎮壓) A.農民運動- a.始自1925年的「二林蔗農組合」成立→「二林事件」 b.「台灣農民組合」-   ◎簡吉創辦,1926年成立   ◎為首個全台性農民組織,以爭取農民權利為宗旨,    也是日治時期最大的農民運動團體   ◎結合當時台灣各地各式農民組織,成為地方分部         B.勞工運動- a.自1920年代已展開,但缺乏組織系統  b.台灣民眾黨成立後援助勞工運動  c.1928年在蔣渭水指導下,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

16 ◎串連台灣各地勞工組織 ◎成立宗旨:謀求勞工和一般受雇者的權益、改 善生活品質 ◎聲勢超越同樣致力於勞工運動的「新文協」 C
 ◎串連台灣各地勞工組織     ◎成立宗旨:謀求勞工和一般受雇者的權益、改         善生活品質   ◎聲勢超越同樣致力於勞工運動的「新文協」   C.台灣總督府的鎮壓  a.凡屬於左派運動,一律鎮壓  b.1929年「二一二事件」  c.1931年台灣民眾黨因主張「以工農階級為中心的   民族運動」而遭總督府查禁→使依附在民眾黨之   下的「工友總聯盟」也趨於式微 => 1930年代後台灣政治組織僅剩「台灣地方自治    聯盟」尚有貢獻

17 8. 台灣共產黨(1928年~1931年轉入地下活動) A. 日治時期台灣左派運動中最激烈之代表 B
8.台灣共產黨(1928年~1931年轉入地下活動) A.日治時期台灣左派運動中最激烈之代表 B.於1928年上海成立,為日本共產黨的台灣民族分部 C.成員: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等人 D.主張:提出台灣民族論,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 E.組織運作方式: a.日本當局認定共產黨為非法團體→依附在台灣社會、   文化團體或新文協之下 b.利用示威遊行方式取代陳情、請願→激進 F.台灣總督府鎮壓-  a. 「二一二事件」 b.1931年搜捕,台共被迫轉入地下發展

18 四、日治中期對原住民的統治 1. 日治初期--理蕃政策 2. 1930年「霧社事件」 A. 起因: a. 義務勞役制 b
四、日治中期對原住民的統治 1.日治初期--理蕃政策  2.1930年「霧社事件」  A.起因: a.義務勞役制 b.地方警察官員態度傲慢 B.日軍強力鎮壓 C.事件後:  a.僥倖存活者被迫遷移到川中島 b.次年,總督府唆使敵對勢力原住民對霧社社群    展開突擊,導致第二次「霧社事件」 c.迫使台灣總督石塚英藏等官員下台 d.也迫使日本重心思考原住民政策   

19 五、文學的提倡(西化走向的藝文界) 1. 文學--新文學運動興起 A. 意義: a. 具有政治意義--反殖民主義運動 b
五、文學的提倡(西化走向的藝文界) 1.文學--新文學運動興起 A.意義: a.具有政治意義--反殖民主義運動 b.具有社會意義--批判舊制度運動 c.與五四運動相比--除具有啟蒙之外,也有對殖民    統治的抵抗(也屬於非武裝抗日的一種)  B.受到中國新文化運動影響,於1920年展開 C.推動助力:台灣文化協會 D.主要刊物:台灣青年、台灣文學、台灣文藝  E.主張:使用白話文、反對有閑文學、關心台灣人        的政治處境、農工大眾生活、婦女地位

20 2. 藝術的發展(新美術運動) A. 與日人在台推動近代美術教育有關 B. 承襲日本內地,間接取法近代歐美畫風 C
2.藝術的發展(新美術運動) A.與日人在台推動近代美術教育有關 B.承襲日本內地,間接取法近代歐美畫風 C.倡導戶外寫生,使用油畫為工具 3.傳播媒體娛樂 A.電影藝術-兼具娛樂與宣傳功能 B.廣播,唱片,戲劇

21 ※名詞解釋: A. 民族自決 a.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取自「十四點 和平計劃」) b
※名詞解釋: A.民族自決 a.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取自「十四點   和平計劃」) b.主張一個民族是否願獨立成為一個國家或附屬於他 國, 應由該 民族自己決定 c.一個民族對內對外的一切決定和行動,都不受外人干預 d.影響: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洲許多民族紛紛獨立 B.台灣民報 a.1923年發行,使用白話文 b.1930年改稱台灣新民報,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 c.刊載有關政治、經濟、教育、法律論述,以及文化思潮、文學   藝術創作,成為推動台灣新文化運動園地


Download ppt "3-2 日治中期 社會文化的變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