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98指考試題研討會 歷史考科試題分析 管美蓉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98指考試題研討會 歷史考科試題分析 管美蓉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98指考試題研討會 歷史考科試題分析 管美蓉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2 報告大綱 壹、整份試卷分析 貳、個別試題分析示例 (一)統計數值分析 (二)新題型作答結果分析 參、非選題說明 肆、問題與討論

3 壹、整份試卷分析

4 表一、97-98年指考各科五標一覽表 壹、整份試卷分析

5 表二、96-98年指考歷史科成績標準一覽表 頂標88% 前標75% 均標50% 後標25% 底標12% 96 75 68 55 40 28
97 62 52 37 23 14 98 61 39 29

6 表三、96-98年指考歷史科考生成績統計

7 答對率鑑別度散布圖 高答對率高鑑別度 低答對率低鑑別度

8 表四、96-98年度選擇題答對率 (得分率)分布

9 96-98年度選擇題答對率(得分率)分布

10 表五、96-98年度選擇題 鑑別度分布 

11 96-98年度選擇題鑑別度分布 

12 表六、98年度歷史試題在各 冊教材範圍之佔分比例(%)
表六、98年度歷史試題在各 冊教材範圍之佔分比例(%)

13 表七、91-98年度指考歷史 各題型占分比例 

14 表八、98年度歷史試題知識性質占分比例

15 表八、98年度歷史試題 知識性質占分比例

16 表九、95-98年歷史試題測驗內容 占分比例

17 1 貳、個別試題分析示例 (一)統計數值 1.答對率(得分率)及鑑別度說明

18 貳、個別試題分析示例 (一)統計數值 2.選項分析示例

19 (二)個別試題分析示例 (一)P值大於80%的試題: 1、11、31 (二)P值低於30%的試題: 4、21、32 (三)PD值均大的試題:
3、16、24、33、34、36 (四)男女P值差距6個百分點的試題:     7、16、25、26、27、37 (五)新題型作答結果分析: 12、18、22、25、36、40

20 98年度指定科目歷史考科考生意見調查表 第4題

21 (A)地球暖化 (B)臭氧層 (C)森林砍伐 (D)廢棄物污染
第1題(P=87%,D=.28) 199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在日本召開會議,提出「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獲得各國的響應,但美國卻以妨礙經濟發展為由,公開拒絕簽署,請問此會議最主要的議題是什麼? (A)地球暖化 (B)臭氧層 (C)森林砍伐 (D)廢棄物污染 京都議定書的由來課本都有提到,答題線索十分明確且沒有過多的贅文。

22 第11題(P=87%,D=.31) 1903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哪兩種主義? (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 (B)自由主義、保守主義 (C)社會主義、重商主義 (D)浪漫主義、理性主義 難易適中的題目,要答對這題首先要注意時間點及知曉各主義流行的大約時間,即可判斷出來,如果各個主義的流行時期搞不清楚的話,就有可能亂答。 這題的線索給的很明確,而且其他選項也有明顯錯誤的部分可刪除。

23 (A)渡台禁令 (B)團練制度 (C)班兵制度 (D)保甲制度
第31題(P=83%,D=.36) 施琅在〈恭陳台灣棄留疏〉中提及:「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台灣、澎湖兩處。台灣設總兵一員……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請問施琅這個建議後來演變成: (A)渡台禁令 (B)團練制度 (C)班兵制度 (D)保甲制度 從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即可判斷。簡單,基本觀念,線索明確。

24 某一作物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至明末,全國各地到處種植。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此作物是?
第4題(P=29%,D=.18) 某一作物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至明末,全國各地到處種植。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此作物是? (A)甘薯 (B)煙草 (C)甘蔗 (D)鴉片 看到題目後面「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就選了鴉片,而忽略了時間點是明末。我跟煙草不太熟,我不是很肯定有沒有唸過它。 我只看到「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然後就想題幹說全國到處種植,所以選A。因為沒看到「風俗頓壞」就錯了。 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讓我往產量大增的方向思考,以往所考皆為此內容,所以硬去解釋風俗頓壞是保守分子抗拒新事物的說法。本題困難,因為要有周全的考慮,我還是不太了解,為什麼小孩也會喜歡吸菸草。

25 第21題(P=10%,D=.09)(全體棄答率39%,高分組棄答率26%)
俄國人喜歡用不同的地名來反映政治情勢的改變,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請依時序選出正確的排列。 (A)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 (B)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聖彼得堡(伏爾加格勒) (C)彼得格勒—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彼得格勒 (D)彼得格勒—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彼得格勒 感覺這些地名都是聽過的,但不知道到底哪些是同一城市。 唯一的提示是「政治情勢」但沒有用,我一直以為這是四個不同地方;無以判斷,整張考卷我唯一連猜都猜不出來的題目就是這題。 雖然可以判斷列寧和史達林的順序,但對彼得格勒與聖彼得堡毫無頭緒,所以決定不填答案。

26 (A)古典時期的雅典 (B)中古時代的拜占庭 (C)文藝復興的義大利 (D)啟蒙運動時的巴黎
第32題(P=23% D=.17) 藝術史課堂上,老師在解說一幅宗教壁畫:「在這幅聖像中,人們幾乎看不到寫實主義的婦女與嬰兒形象,也感受不到自然主義的人類感情;圖畫本身缺乏合理的佈局與比例,古典藝術的和諧與真實情感消失了。畫家用簡潔的線條和對比強烈的色彩,以突出聖母的扭曲形象,欲透過帶有特殊含意的線條和色彩,來表達重要的神學思想。」這應是何者的藝術風格? (A)古典時期的雅典 (B)中古時代的拜占庭 (C)文藝復興的義大利 (D)啟蒙運動時的巴黎 看不到寫實主義,刪去(D) 沒有人類感情,刪去(C) 和諧消失,刪去(A) 了解各時期風格即可。

27 文人賴雨若回想一場激烈的戰役,寫下:「南陲陸戰未停烽,海上旋聞警報重;煙鎖基隆橫艦艇,砲轟淡水伏魚龍。」請問該詩句所指之事為何?
第3題(P=75%,D=.53) 文人賴雨若回想一場激烈的戰役,寫下:「南陲陸戰未停烽,海上旋聞警報重;煙鎖基隆橫艦艇,砲轟淡水伏魚龍。」請問該詩句所指之事為何? (A)鴉片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看到題幹基隆淡水被攻擊就想到中法戰爭。

28 (A)楊逵 (B)胡適 (C)雷震 (D)賴和
第16題(P=72%,D=.50) (男68%、女74%) 有一位人士在過世前為自己挑了一塊墓地,表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下「自由中國發行人與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字樣,以代表他一生從事過最重要的兩個志業。這位人士是: (A)楊逵 (B)胡適 (C)雷震 (D)賴和 用背的;國中也有耶;超簡單 只要看出關鍵字就可直接作答,老師會提到,課本裡也有。

29 第24題(P=51%,D=.51) 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公開聲明:「我們不是華僑,我們只是華裔,這一點無人可以更改。中國是中國,我們是我們。」此句話主要的用意為何? (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 (B)新加坡長期受到英國的統治,因英國的施壓不得不做此聲明 (C)新加坡華人經過英國長時期統治,已喪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D)適應新加坡的民族與政治情勢,去除印度人與馬來人的疑慮 B.C是不可能的,英國基於之前美國獨立時的事件,所以對於殖民地要獨立是相當民主的。A也不可能,當時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不可能有多於心力關注國際情勢。刪完只剩D,不過直接看題目也可以看出答案,這種題目就是選擇一看就非常像的答案,況且題幹好短。 當然可以,只要讀過選修下冊就可以答了。

30 (A)宗教改革後,羅馬教會學者對歐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憂心 (B)法國大革命期間,歐洲保守派對革命運動的傳播深感不安
第33題(P=64%,D=.51)(低分組棄答率24%) 在一場災難過後,幾位學者對歐洲前途發出這樣的感歎。學者甲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歐洲之沒落。」學者乙說:「歐洲已進入了艱困的時代。」學者丙說:「我們歐洲的命運只能這樣。」這些學者應是為何而擔憂? (A)宗教改革後,羅馬教會學者對歐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憂心 (B)法國大革命期間,歐洲保守派對革命運動的傳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知識分子對歐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戰期間,西歐學者對於亞洲新興勢力的崛起,甚為疑慮 艱困的時代,感覺法國大革命很混亂。

31 第34題(P=67%,D=.51)(低分組棄答率為22%)
下列四段有關中共對知識分子思想鬥爭的敘述,請按合於邏輯的次序加以排列。(甲)當時毛澤東正想找理由掀起批判胡適的運動,這個事件正好提供引爆點,毛澤東說俞平伯販賣胡適思想;(乙)俞平伯是胡適考證《紅樓夢》的嫡傳弟子,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自傳,並從此一觀點考證《紅樓夢》;(丙)霎時之間,全國報章雜誌都是批判胡適的文章,由文藝而擴及哲學、歷史等範圍,歷時長達一年之久;(丁)引起兩位不知名的山東作家的批評,說他的考證方法,是「資產階級的唯心論」,目的在隱晦《紅樓夢》批判封建主義的性格。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丁甲丙 每個排序排一排唸一唸就知答案。我覺得這題根本就是考國文不是考歷史。 文字較長的試題,對高分組可能是提供了充分的作答訊息;但對低分組而言,可能增加解讀的困難。

32 第7題(男71%、女65%) (P=67%,D=.40) 在近代亞洲反殖民化運動中,各國領導者大都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希望引進西方科技以促成國家現代化。但也有領袖鼓吹回歸傳統價值,拒絕工業發展,主張以自給自足的鄉村社群為基礎來建國。這應是誰的立場? (A)日本的福澤諭吉 (B)中國的孫中山 (C)印度的甘地 (D)土耳其的凱末爾 一直在孫中山與甘地之間猶豫,我不確定是不是甘地的原因是因為我知道它是留英的律師,所以感覺也是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所以對於他的不合作運動裡是否有「拒絕工業發展」這一項有所遲疑。

33 第25題(男80%、女73%)(P=76%,D=.41) (新題型)
下列兩段文字,見於何書?(甲)忽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覽畢,長歎一聲,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乙)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陵病逝,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 感動左右。 (A)甲、乙皆見於《三國演義》 (B)甲見於《三國演義》,乙見於《三國志》 (C)甲、乙皆見於《三國志》 (D)甲見於《三國志》,乙見於《三國演義》 文言簡短、少加入個人感受的是三國志,它是史書,是由國文常識判斷。感覺國中生也會這題,是國文的基本常識吧。 甲敘述較有小說故事性質,又有人物對話;乙敘述簡潔,多為客觀描述,為史書特色。和國文結合可由不同方向思考,使判斷方式多元化,必須結合基礎知識及判斷能力,不會太死板,靈活度高。

34 下列有關佛教和基督教發展史的敘述,哪一項是合理的? (A)兩者都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B)兩者都強調信仰與道德的結合
第26題(男73%、女66%) (P=69%,D=.26) 下列有關佛教和基督教發展史的敘述,哪一項是合理的? (A)兩者都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B)兩者都強調信仰與道德的結合 (C)兩者都創始於「哲學的突破」時代 (D)兩者都主張一神論 也是刪去法!A不可能,佛教與基督教都沒有特別限制種族,所以不會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C應該指希臘時期,話說中國哲學突破是何時阿? D佛教沒有,一堆喊不出名字的佛,故只剩B可以選。 題幹好短,應多給一些陷阱吧!

35 第37題(男40%、女33%) (P=36%,D=.43) 「鄭成功」,一個幾乎神化的英雄,其事蹟不同時代強調之處有所不同,下列哪些解釋是合理的? (A)為感謝鄭氏收復失土,清領初期官方文獻都稱鄭氏為「民族英雄」 (B)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建「延平郡王祠」,表彰鄭氏的「忠君」 (C)孫中山推行革命,以鄭氏的「反清復明」來呼應他的「驅除韃虜」 (D)國府遷台後,國民黨推崇鄭氏的「反清復明」,希望能「反攻大陸」 (E)中共初期強調鄭氏「抗荷」的角色,希望能「抗美帝」以「解放台灣」 清領初期根本不重視台灣,而且把鄭氏當賊看。而我沒選B的原因在於CDE答案已夠多,通常答案都是2~3個選項,於是我挑毛病,想說建祠堂是拉攏民心,後想想目的與口號是兩回事。 D.E只是以為國民黨和中共都處於對立 B的忠君,讓我很懷疑沈會表彰其忠君?

36 (A)參與英、法百年戰爭 (B)參加十字軍東征 (C)躲避黑死病的肆虐 (D)加入新興的海上探險活動
第27題(男58%、女64%) (P=62%,D=.48) 十二世紀時一位法蘭西的農民平日生活窮困,也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但有一天,這位農民卻毅然將自己的家當全部變賣,甚至低價出售,只為了籌措出外的旅費。請問這位農民離家最可能的目的是什麼? (A)參與英、法百年戰爭 (B)參加十字軍東征 (C)躲避黑死病的肆虐 (D)加入新興的海上探險活動 作答線索是十二世紀時一位法蘭西的農民,低價出售籌旅費。本題太簡單。

37 第12題(P=46%,D=.31)(低分組29%棄答) (A)宇文泰選取身體強健的農民組成府兵 (B)西魏後來成為北周,東魏後來成為北齊
「宇文泰重用蘇綽,制定計賬、戶籍等制度;獎勵清廉,嚴禁貪污,建議裁減官員,進行屯田,又作〈六條詔書〉,宇文泰完全採納,令百官誦習。州刺史郡守縣官不通六條及計賬法,不許做官。西魏政治顯然比東魏政治好一些,     。」在空格處,應該接著的是哪句話最為適宜? (A)宇文泰選取身體強健的農民組成府兵 (B)西魏後來成為北周,東魏後來成為北齊 (C)到孝文帝時進行大規模的華化運動 (D)宇文氏的政權從此趨於鞏固 一一代入,語氣通順且沒有上下文不對應情況即可,不需有背景知識。 (C)直接刪去,漢化運動與題幹無關;(A)感覺語氣尚未結束,不應接句點;(B)不確定,但題幹敘述主角是西魏,如果結論劇變成西魏東魏的局勢的話,語氣不連貫。這題選項敘述都對,令人有所掙扎。但接下來就是考國文能力了。

38 第18題(P=73%,D=.48) 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遵奉並服事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踰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國之罪人也。」從班固這兩段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怎樣的歷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與春秋的結束,是由於在下位的人沒有踰越的念頭 (B)時序概念,從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國抗秦再到戰國,時間次序不可變更 (C)證據概念,三王、五霸、六國、四豪,都是古代人們嚴守身分等差的事證 (D)變遷概念,從夏、商、周到戰國後期,呈現逐漸遠離古代理想的趨勢 感覺是有推移的,剩B.D而D比較合理;好像不用上課也可以判斷吧!;難易適中看了3次才寫出答案;有看就OK,應該算答題線索明確。

39 第22題(P=74%,D=.46)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醫書對瘧疾的記載較多且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出現這種醫學知識的主要背景為何?
(A)三國以來,中印雙方來往頻繁,行商客旅將瘧疾傳入中國 (B)西晉末年,華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濕熱環境中感染者日眾 (C)南北朝時,南北往來頻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眾 (D)北朝之時,胡族入居中原,將北亞草原特殊疾病傳入中國 ◎可以耶。因為西晉末年就真的會想到永嘉之禍,又對瘧疾有基本認識。

40 第36題(P=62%,D=.58) 甲書說:「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羅馬教會本身的腐化。」乙書說:「宗教改革起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公開批評天主教會的腐化。」以下哪個敘述較為合理: (A)甲著眼於遠因,乙著眼於近因 (B)甲著眼於導火線因素,乙著眼於背景因素 (C)甲著眼於個人因素,乙著眼於制度性因素 (D)甲著眼於表層因素,乙著眼於深層因素 馬丁路德於1517公開批評天主教導致宗教革命發生,但若非羅馬教會本身腐化也無法造成宗教改革。甲所述長久累積的原因,故為遠因;乙所述為導火線,故為近因。 可直接由文字敘述做邏輯判斷 不需判斷敘述是否正確,只需以邏輯判斷。

41 第40題(P=73%,D=.35) 三位史家解釋西元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史家甲:「阿拉伯人朝向單一目標:征服世界,使所有人皈依伊斯蘭教。」史家乙:「穆斯林社區的統一可藉由對外攻擊而獲得維持,這也會提升哈里發的權威。」史家丙:「一開始的大征服並非伊斯蘭的擴張,而是阿拉伯民族的擴張。」以下何者為是: (A)甲不同意宗教性因素 (B)乙強調是政治性因素 (C)丙不同意甲的解釋 (D)丙著眼於宗教性因素 (E)甲和乙的說法沒有差別 甲:雖是以阿拉伯人征服世界,但其目的是使所有人信回教-宗教因素 乙:以宗教為由對外攻擊,目的在於提升哈里發權威-政治因素 丙:阿拉伯帝國最初的擴張是單純的民族擴張-民族因素 1.高3下歷史專題 2.比較38題,總覺得考法頗類似。

42 肆、非選題說明─非選各大題得分情形 題號 第一大題 第二大題 第三大題 第四大題 總分 題分 6 4 20 平均得分 1.22 1.3
0.94 1.75 5.2 得分率 20% 22% 24% 44% 26%

43 非選第一大題(平均得分1.22,得分率20%) 一位史家的筆記本記載下列四則史料,請閱讀後回答相關問題:
甲:「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有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應該是以台灣為中心寫出來的東西。」 乙:「人們很容易地,就可以從這些以鄉村社會和鄉村人物為題材的小說中,滿足他們民族主義和社會意識的感情。」 丙:「回歸什麼樣的鄉土?廣義的鄉土民族觀抑或狹獈的鄉土地域觀?」 丁:「在這片曾被日本佔據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鄉土,其對民族文化的忠誠度和精純度如何?」請問: 1a. 這四則史料都在討論一個相關的課題,請問此課題所指為何?(2分) 鄉土文學論戰 1b. 丙、丁史料的論述者是站在什麼立場質疑甲、乙史料的論述者?(2分) 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 1c. 請各舉一位代表甲、乙及丙、丁史料的論述者直接有關的當事人。(2分) 甲乙:黃春明等;丙丁:余光中等

44 1a 1b 1c甲乙 1c丙丁 鄉土文學/ 論戰 未答 民族主義、意識、文化、認同、精神… 鄉土文化、意識、情懷、運動、論戰… 本土意識…
28%/5% 12% 18% 11% 5% 1b 台灣被日本人統治過/被殖民 未答 殖民者/被殖民者(過)的觀點 中國(華)文化/ 中國 民族認同、主義… 13% 18% 2%/11% 0.3%/ 3% 9% 1c甲乙 未答 賴和 黃春明 寫兩個人 32% 23% 19% 5% 有教過,但當下就無法用精確字詞表達出那個概念。我以為甲.乙.丙.丁都要寫。用4個人各說一句話聯想的範圍太廣。 1c丙丁 未答 余光中 賴和 楊逵 黃春明 53% 9% 6% 3%

45 法、儒 儒 法 未答 45% 21% 14% 9% 未答 獨尊儒術 以德治人/德治在前 先教化後法治 19% 12% 16% 6%
非選擇題第二大題(平均得分1.3,得分率22%) 資料一:有一位現代知名的史學家說,漢代「吏道」有兩個不同觀點:(1)主要功能只是奉行「律令」。(2)強調「化民成俗」為重要任務。 資料二:此學者又提及西漢晚期的一部小學教科書《急救篇》中說做官為吏必讀典籍的次序是:《詩經》、《孝經》、《論語》、《春秋》、《尚書》、「律令文」。請問: 2a.兩種「吏道」的學術淵源各起於何家思想?(2分) 法家;儒家 2b.依據資料二可以判斷此知名學者認為《急就篇》反映出德治在前,刑治在後,你認為此學者所持的理由為何?(4分) 詩經、孝經、論語(春秋、尚書)儒家經典代表德治,律令文代表刑(法)治 法、儒 未答 45% 21% 14% 9% 第二題B的題目看不出來要問何事 2A一看就想到課本上的東西,2B的話就是要想一下題幹的關聯,但也頗容易寫出答案。 未答 獨尊儒術 以德治人/德治在前 先教化後法治 19% 12% 16% 6%

46 教士 貴族 農民 未答 26% 20% 19% 9% 法國大革命/ 未答 封建制度/瓦解 中產階級/ 35% 15% 5%
非選擇題第三大題(平均得分0.94,得分率24%) 右表是1789年與1802年間,法國「北方省」四個不同社會階層擁有土地百分比的變化狀況。這四個社會階層包括貴族、教士、農民與中產階級。請回答下列問題: 3a. 表中的「甲」最有可能表示哪一個社會階層?教士(2分) 3b. 此階層的土地所有權何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教會土地被國有化(沒收)(2分) 法國大革命(1分) 階層 1789年 1802年 20 22 12 16 28 30 42 教士 貴族 農民 未答 26% 20% 19% 9% 感覺貴族在法國大革命後就沒有土地了。本題過於瑣細,課本沒提到土地這回事。 法國大革命/ 未答 封建制度/瓦解 中產階級/ 35% 15% 5%

47 非選擇題第四大題(平均得分1.75,得分率44%) 一份伊斯蘭的史料談到一種軍事制度:「下令各鄉,徵集大約
一千名異教徒孩子,以儲備軍團的方式,教以紀律、訓練成人 。他們一直為侍奉一神者效力,忠誠地執行其職責與服務。」 又說:「這些勇士在戰場上,戰技如此純熟,古聖先王得其協 助,聲望日隆。他們也因勞苦功高,晉升到卓越的等級。」請 問: 4a.這是哪一個帝國的軍事制度?(2分) 土耳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4b.文中「異教徒」指的是哪一個宗教?(2分) 基督教(徒)、天主教(羅馬公教)、希臘(東)正教 看完題目後,無法找出線索作答,我就以看到伊斯蘭教閃過的概念,強大的阿拉伯帝國作為答案。 猶太教當答案則是因為心中沒有想法胡亂猜的答案。 雖然概念課堂上有教過,但真的很難從題目中找到答題重點。 鄂圖曼(土耳其) 阿拉伯 未答 塞耳柱土耳其 23% 20% 14% 5% 基督教 猶太教 未答 天主教(羅馬公教)、 東(希臘)正教 46% 18% 10% 7%、4%

48 對歷史試卷的整體意見 比較注重邏輯推理而不是死背一堆瑣碎的年份,不需要龐大的歷史知識,可以用僅有的知識推出答案,我prefer這次考題。
覺得非選好難,寫的不是很順手,選擇部分覺得出的不錯,難度適中,很喜歡這次選擇出的方式。 寫起來比歷屆好玩,要翻大腦資料庫的機會不多,題幹想仔細就頗好答的。 答案線索可更明確,但選項不要讓人太容易從字面直接找出漏洞,不然好想像在考學生的語意判斷能力為主。 很多題目都在考邏輯判斷及國語文能力,這兩項能力強的人不一定需要對歷史科教學內容非常了解,也能拿到不錯的分數。不要讓考生覺得考歷史好像又考了一次國文。 我比較會記憶性題目,但這次邏輯性的題目也太多了吧! 手寫題目有點難,不知道題目到底要我們給什麼答案,方向不明確。

49 我寫完大概還剩半個鐘頭,算是輕鬆的題目,跟前幾年比的話,沒有那種看了之後無從下手的感覺。
考選修「歷史是什麼」或是史料解釋、分析的部份滿多的,在那些方面對我來說是比較輕鬆的(這部份可能跟老師們的認知不太一樣),畢竟在國文能力地訓練裡這種語意判斷問題,也常常出現。 手寫的鄉土文學論戰要寫兩方的代表人物,結果答案上的人我四個有兩個沒聽過,我覺得這種答案有點太廣泛了。像我寫白先勇跟黃春明不知可不可以?我本來要寫洛夫的,但我想說洛夫在歷史界好像比較有名,寫了怕被扣分就沒寫了。 我最不會的是同時代東西方、或是各國間的比較,如果老師們想要考倒學生,可以再下一屆試試看。 我想給編課本的人意見,修對我來說真的唸的好痛苦喔,拿中醫來說好了,在兩張之內交完中國的醫學史,對我來說真的是很難去記憶與理解,出現的名詞(人名、書籍、派別之類的)非常多,但多數只會在課本裡出現一次而已。 我很喜歡歷史,因為那像是一篇一篇的故事一樣,想像著以前人類的生活、進步與發展,進一步才能記憶與鑑往知來的應用嘛,可是選修歷史的教學方式完全不是這樣,我無法在兩三句的課文裡建構淳于意、張機、葛洪他們分別所處的時空背景與貢獻,我想很多不是專攻醫藥史的老師們也不行吧,於是我只好用背口訣的方式硬是去記憶,但我想這絕對不是選修歷史想教我們的(最後一題也沒考)。

50 肆、問題與討論 試卷是否達成該考科的測驗目標? 整卷的難易度與鑑別度是否適切? 個別試題的優缺點為何? 如何因應「95課綱」?


Download ppt "98指考試題研討會 歷史考科試題分析 管美蓉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