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常見民俗療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常見民俗療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常見民俗療法

2 前言 民俗療法又稱輔助醫學,對疾病有相當的效果。
係於疾病之醫療過程中,現代醫學對筋骨、氣血、傷科等病,及某些內科疾病療效不盡人意時,常藉助民俗療法針灸、拔罐、刮砂、放血、氣功、推拿、收驚、偏方、整脊、靈界問卜、國術館、腳底按摩……生理與心理治療以達到身體健康之目的。

3 何謂針灸 針灸乃中國醫學之一門,屬物理療法的一種,最迅速確實且簡便安全之專門醫術。
  針灸乃中國醫學之一門,屬物理療法的一種,最迅速確實且簡便安全之專門醫術。   研究用針或施灸知手術與方法,稱為針法與灸法,對於一般疾病,在臨床時,往往二者並用,故合稱為針灸法。   針灸的起源,由《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我們可知,針灸是因應環境而生的,其起源應係先人於日常生活中,因偶然刺傷而疾患竟癒,因而發現針刺某些部位對於某些疾患有療效。在不久後,經練氣之人,或所謂的針感較強的人,發現穴道與穴道竟有聯繫,因而有經脈說。

4 針灸療法之特點 (一)治療廣泛 針灸療法治療之範圍,實包括內、婦、兒…等科。除部分傳染科外,凡一切慢性痼疾(如癲癇、 肺癆、哮喘、風濕、水腫)及急性危難大症(如中風、霍亂、痙攣、疔毒)多有殊效。 (二)癒病迅速    藥物療法,須經胃腸消化與吸收,而針灸是因係刺激患者之神經與血管,立起抑制、興奮、及健體等作用,故往往一針甫下,病即痊癒,。

5 針灸療法之特點 (三)應用便利 中醫治療,側重湯藥,西醫治法,偏重剖割,倘於半夜深更,偶遇急病,或於窮鄉僻壤,受時地限制器械攜帶不便,常致坐視惡化,延誤良機。針灸療法僅用一針一灸,配以消毒用之酒精藥棉,用具簡單,攜帶便利,隨時隨地俱可施用,為一切其他醫術,均所不及。 (四)治療安全 藥物治療,易生副作用。西醫治療側重剖割,不可數計。針灸療法,只用毫針刺激,艾火灸灼,至多皮膚稍有痛感,或被灸處生一灸瘡而已。除非粗心大意部首針法規矩之針灸醫師外,絕無危險發生,故可謂最安全之療法。

6 針灸療法之特點 (五)節省費用  針灸療法,不須服藥,費用自然節省,且因收效迅速,治療次數減少,僅需付出少許手術費,即達治癒疾病之目的,故可謂最經濟之治療法。 (六)學習容易 中醫醫術必先熟記千百種藥物、數千首方劑,對各藥藥名、產地、型態、性能,以及主要方劑之主治、禁忌、用量等,專習針灸療法,可以節省學習藥物方劑之時間與精力,只需熟記經穴,嫻習手法,短期內即可懸壺問世,故醫術之易於學習者,又以針灸為首。

7 毫針療法(針法) 毫針療法,又稱「刺法」,古稱「砭刺」。
針法醫學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砭石是最原始的針刺工具,以砭石為工具淺刺以治療癰腫、排膿、放血疾病。 除砭石外,古代還有骨針、竹針、 陶針的應用,並逐步發展成青銅針、 鐵針、金針、銀針,直至現代的不銹鋼針。

8 針法

9 毫針療法治療原理 1.調和陰陽:洩其有餘,補其不足,保持陰陽相對平衡。 亢進、興奮、痙攣→抑止 衰弱、抑制、弛緩→興奮 2.扶正祛邪:提高身體白血球吞噬能力,促進抗體形成,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3.疏通經絡: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鎮痛止痛。 4.「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如腸胃不適雙向調節。

10 得氣與行針 得氣:又稱「針感」,只將針刺入穴道後所產生的經氣感應。 患者會產生酸、痛、麻、脹,效果好。
行針:進針後,為了使之得氣、調解針感的針刺手法。 提插法、撚轉法

11 異常狀況 暈針:針刺過程發生暈厥的狀況(臉色蒼白、噁心欲吐、頭暈目眩、欲睡) 其因可能為患者體虛、疲勞、飢餓、緊張。
滯針:患者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所致。 彎針:進針後在體內育組織或骨骼後針彎曲。 斷針:針折斷在體內(勿硬拔)。 血腫:出針後,傷及血管所致,局部出現瘀青、腫脹疼痛。

12 灸法

13 艾灸療法 古人在烤火或不慎被火灼傷某些部位後,反而減輕了病痛,因而得到啟示,發明了灸法。
灸法:屬溫熱療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薑蒜鹽)在穴位上燻烤、燒灼、溫熨、敷貼等,藉灸火的熱力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經絡、扶正祛邪防病治療的致病目的。

14 艾灸療法治療原理 溫通經絡:除風寒濕邪,治陽虛而陰寒內盛的病證。 溫中散寒:可治療脾胃虛寒的腹痛、腹瀉、四肢厥冷 消腫散結
防病保健:增加人體免疫功能,溫養細胞、旺盛循環、增加抗體、改變血液、調解組織器官功能。

15 操作方法 直接灸 化膿灸:將艾柱直接放於皮膚穴位上施灸,會有局部組織燙傷。 對於孝喘、肺癆、慢性腸胃
應避免在頭面、關節活動處、血管顯露處,灸後需注意傷口感染。 非化膿灸:不讓組織燙傷、化膿,為最常用之灸法。 間接灸:用藥物將艾柱與穴位隔開在點燃之方法。

16 操作方法 艾條灸:用艾條在穴位上凌空點燃勳灸的方法。 溫針灸:是針與灸結合的療法,用於要留針又要灸的患者。

17 科技的針灸 脈衝電與脈衝電針儀 脈衝電針儀是針刺人體經穴得氣後,將針通以電脈衝,代替手捻針身之刺激,而達到治病或止痛的一種電子針灸器械。
要提高針刺的治療效果,必須準確的調節刺激量,方能適應各種不同患者病症的需要。

18 現代針灸學研究 針刺治療中風的療效 針灸對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療效 針刺治療膝關節炎臨床研究 針刺及電針療法對慢性腰骨痛的療效
香港東華醫院的中醫藥臨床服務中心,以臨床實例為本,研究中藥對治病的藥性,務求以實證科學提高中醫藥的認受性。現時進行的科研項目如下: 針刺治療中風的療效 針灸對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療效 針刺治療膝關節炎臨床研究 針刺及電針療法對慢性腰骨痛的療效 針灸對兒童鼻過敏的療效 東華三院中醫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

19 使用針灸止痛代替麻醉藥 針灸麻醉則是以數根細小、且長短不一的毫針,於手術前刺入一個以上的穴位,並在手術進行中不斷捻針或者用電針,通電扎穴。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一位年輕住院醫師,在沒注射麻藥的情況下,針刺食指與拇指間陷凹處的合谷穴,成功地為病患切除扁桃腺,為第一例針灸麻醉手術; 1960年代,日本一家醫院用針麻成功的替一位10歲兒童做盲腸手術。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事蹟,則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時,隨行的專欄作家雷斯頓突患急性盲腸炎,開刀時接受針灸止痛,效果奇佳,眾人嘆為觀止,針灸名聲因此在西方傳揚開來。

20 台大醫院的實驗 對於針灸止痛的功效,臺大醫院曾以100個手術切除子宮的患者為對象,分組實驗,四組的實驗條件分別為:
術後休息20分鐘 術後給予低頻針灸刺激 術後給予高頻針灸刺激 術後給予「針灸安慰劑」 測量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使用止痛藥情形。 結果發現,休息組在術後10.6分鐘就得使用嗎啡止痛,但針灸低頻及高頻組分別在27.9及28.1分鐘後才用藥。 另外,觀察病人使用按鈕式「自控止痛器」的紀錄發現,24小時內,休息組按鈕自控給藥的次數高達20.5次,針灸低頻及高頻組分別為11.7及7.9次。 在嗎啡用量方面,高頻組只有休息組的四成,低頻組則六成不到。

21 針灸的危險性 如果說外科手術是考驗西醫的技術,相對來說,針灸也一樣,針灸醫師不僅需要學識,更需要技術。針法需要左右轉動、上下提插,牽涉到位置與深度,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師陳素玲在「針灸護理常規」一文中就提及,針刺後有時會產生暈針、滯針、彎針、淤青血腫等狀況,在胸、背、鎖骨上窩刺針過深或角度不當,會引起氣胸或損傷臟腑,不慎刺中較大動脈,更會造成大出血,前些年坊間也出現密醫針灸不當致死的案例,讓人談針灸而色變。 康健雜誌

22 五花八門的針灸新聞

23

24

25

26

27 實證的傳統醫學

28 WHO認可有效的針灸治療項目 痛症:關節炎,風濕痛,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落枕,後頸痛,肩痛,凝肩,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投手肘,腕痛,腰 痛,肋間神經痛,神經痛,背痛,運動傷害,扭傷,肌腱炎,足底痛,肌肉痠痛,慢性痠痛,外傷後遺症、坐骨神經痛,跟腱周圍炎,退化性關節炎,膝痛,癌症疼 痛,頑固疼痛等。 耳鼻喉疾患: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重聽,耳鳴,眩暈,梅尼爾氏症候群等。 腸胃系統:胃痛,呃逆,便秘,泄瀉,痔瘡,消化性功能障礙等。 呼吸系統: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咽喉炎,久咳,胸悶,梅核氣等。 精神系統:失眠,焦慮,精神官能症,神經衰弱,性機能障礙等。 神經系統: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後遺症,偏癱,肌肉萎縮,帕金森氏病,手足麻木,腦性麻痺,頸椎壓迫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神經功能障礙等。 皮膚系統:過敏性皮膚炎,帶狀皰疹疼痛,痤瘡,全身癢疹等。 婦科系統: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等。

29 拔罐 拔罐法亦起源於 原始社會,古代稱之為"角法"(古代用獸角做飲具,借燃火的熱力,排除其中的空氣,可使其吸附在皮膚表面以治病,故稱"角法"。)

30 拔罐療法

31 拔罐療法 又稱「吸筒療法」、「火罐法」、「角罐」,是以杯罐為工具,藉燃燒等方法排去罐內的空氣以形成真空,並將之吸附於皮膚上以造成局部瘀血的治療方法。 主要為外科治療瘡瘍膿腫用來吸血排膿,逐漸擴大應用在肺癆、風濕、風寒頭痛、眩暈等。

32 拔罐治療原理 傳統中醫:罐內的真空吸拔力,使毛孔開啟,將人體邪氣、毒血拔出體外,並結合罐內溫熱次機,達到溫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
現代醫學:強大的吸力讓局部血管擴張,血管滲透性增高,使局部毛細血管破裂,對人體各個器官產生良性的刺激,提高抵抗力。 同時拔罐的溫熱刺激,使人體血液循環加快,促進人體代謝能力。 在特定部位上也有神經反射調整人體興奮及抑制作用的效果,使各器官功能趨於平衡,以治療疾病。

33 基本拔罐法 閃火法:最常使用 投火法 貼棉法 滴酒法 架火法

34 拔罐法運用 單罐: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小或壓痛點。 多罐: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大。 閃罐:用於局部皮發麻木或機能減退。 留罐:時間不宜過長。
推罐:是用病變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以背部最常使用。 藥罐:藥液與拔罐相結合。 針罐:針刺法與拔罐結合。

35 注意事項 體弱、氣虛者 懷孕 出血性疾病 服裝(起火、寬鬆) 注意清潔 環境衛生


Download ppt "常見民俗療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