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5e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Copyright © 2009 Cengage Learning

2 1 第 1 章 經濟學十大原理 Copyright © 2009 Cengage Learning

3 增廣見聞 如何閱讀本書 經濟學是有趣的,但也不是很好學。以下提供一些 學習秘訣。 1.課前預習。 2.做摘要。 3.自我測驗。
4.練習、練習、再練習。

4 增廣見聞 如何閱讀本書 5.上網。本書的出版商設立一個網站,裡面有更多 的例子、應用與習題。其網址為 6.小組學習。 7.教別人。當你教得懂別人時,表示你已充分理解 ;所以有這樣的機會時,千萬要好好掌握。

5 增廣見聞 如何閱讀本書 8.不要忽略實例。當你剛接觸經濟學時,可能會對 所看到的圖形與新詞感到迷惘。本書還有「個案 研究」與「如是我聞」(In The News)兩個單 元;這兩個單元顯示理論如何與生活周遭的事件 相結合,而有助於你進一步理解你所學到的經濟 學理論。 9.將所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提升你的經濟學 功力的必要途徑,且會讓你覺得經濟學是一門有 趣又有用的學問;否則,經濟學只是一堆枯燥的 邏輯推理罷了。

6 第1章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economy)一詞源自於希臘字oikonomos,其意為管理家戶的人。其原因為不管大至整個經濟,還是小至一個家戶,主事者都必須作很多決策。每個家戶必須在考量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程度與慾望之後,作出要如何將其有限的資源在其成員之間分配的決策。 6

7 就整個社會而言,它就像一個放大的家戶。每個社會都必須決定哪些工作必須完成,以及由誰完成。
例:誰生產食物,誰製作衣服,誰設計電腦軟體…。 每個社會接下來要決定生產出來的商品與服務要如何分配。 例:誰可以吃魚子醬,誰又只能吃饅頭;誰可以開法拉利 跑車,誰又只能搭公車…。 7

8 家戶與整個社會之所以必須要作各式各樣的決策,是因為資源是稀少的。稀少性是指社會所擁有的資源相對於人們的慾望是有限的,因此無法讓每個人過隨心所欲的生活。
例:有些學生必須打工賺取學費與生活費。 8

9 如果社會的每一種資源都像空氣一樣充塞於天地之間,那麼,部分學生可能就不需要煩惱書是要用買的,還是用影印的;每個人與政府也不需要煩惱失業問題。
9

10 例:要不要工作,要不要賣力工作,要不要買名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社會如何管理其稀少性 資源的科學。就大多數社會而言,資源如 何配置是由成千上萬的家戶與廠商所共同 決定的;而他們的行為反映他們的決策, 因此,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作決策。 例:要不要工作,要不要賣力工作,要不要買名 牌包,要不要變成「卡奴」。 10

11 經濟學家也分析影響整體經濟表現的決定因素。
經濟學家也研究人們之間如何互動。 例:某項商品的眾多買者與賣者如何共同決定該商品的銷 售價格與數量。 經濟學家也分析影響整體經濟表現的決定因素。 例:為何有些國家其平均所得的成長率高,而有些國家則 很低? 為何每個國家的失業率不同? 為何有些國家的物價穩定,有些則飛漲? 11

12 雖然人們和社會面臨眾多的決策問題,且 人們的行為與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非常複 雜,但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基本觀念。接 下來,我們介紹經濟學十大原理。
12

13 人們如何作決策 如前所述,經濟學家研 究人們如何作決策,因 此,我們就先介紹四個 關於個人決策的原理。
如前所述,經濟學家研 究人們如何作決策,因 此,我們就先介紹四個 關於個人決策的原理。 Decision-making is at the heart of economics. The individual must decide how much to save for retirement, how much to spend on different goods and services, how many hours a week to work. The firm must decide how much to produce, what kind of labor to hire. Society as a whole must decide how much to spend on national defense (“guns”) versus how much to spend on consumer goods (“butter”). 13

14 原理1:人們面臨取捨 此一原理即中國古諺「魚與熊掌不可兼 得」。
例:學生必須要決定其有限的時間要如何分配到各個活動 上面:要花多少時間念書、打工、打球、打電動、談 情說愛等;奈何時間(與金錢)是有限的,所以每個 學生都會面臨時間(與金錢)如何分配的取捨問題。 例:家庭的收入有多少要被儲蓄下來供年老時花用或做為 小孩的教育費用;收入用於支出的部分又要如何分配 到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 14

15 原理1:人們面臨取捨 就一個社會而言,其所面臨的取捨問題更 是不勝枚舉。 例:「槍砲與奶油」間的取捨:如果我們投入更
多的資源在武器的生產上,則社會所能生 產的民生用品數量必須減少。 15

16 原理1:人們面臨取捨 例:「環境品質與所得」間的取捨:如果我們要提升環境 品質,則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污染防治上,從而可投入 於生產的資源會減少,進而整個經濟的產值與人們的所得 水準會下降。相反地,如果我們追求更高的產值與所得水 準,則通常必須以環境品質惡化為代價。 例如,台灣在 年期間的平均每人所得成長率是 全世界最高的,不過在1950年代,人們敢隨便就跳入溪中 戲水,但現在你敢嗎? 16

17 原理1:人們面臨取捨 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效率與公平」間的取捨。
效率指的是社會從它的稀少性資源獲取最大的效益;而公平指的是這些效益在它的成員之間平均分配。換言之,效率指的是經濟餅(economic pie)的大小,而公平指的是整個餅如何切割。 17

18 原理1:人們面臨取捨 一般而言,政府政策無法同時兼顧效率與 公平。
例:如果政府透過提高所得稅來增加政府稅收,並將 這些增加的稅收用於失業救濟或其他社會福利支 出(如老農年金),則這些措施雖可以提升公 平程度,但由於人的工作意願與廠商的投資意願 會因所得稅率提高而降低,從而整個社會的產出 會減少。換言之,當政府試圖把經濟餅切得更平 均時,整個餅會變小。 18

19 原理2: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你要獲取任何一件事物,都必須付出代價 或成本,從而你會比較獲取某一事物所帶 給你的效益與你所付出的成本。不過,有 些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之下那麼明顯。 19

20 原理2: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以上大學為例,其效益為心智的成長以及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要回答此一問題,你可能會試著把學雜費、書籍費與食宿費用加總。不過,此一加總金額並不能真實地反映上一年大學的所有成本。 首先,此一加總金額可能包括一些並不是念大學的真實成本。 例:如果不念大學是在外面租房子的話,那麼房租比 住宿費高的部分,反而是上大學的效益之一。 20

21 原理2: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其次,上述的加總金額忽略了上大學的最大成本─時間。念大學時,必須花時間上課、念書與寫報告,而無法去工作,從而無法賺取所得。這部分少賺的所得,對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而言,是他們上大學的最大單項成本。 21

22 原理2: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總之,上大學的總成本,除了上大學才會支付的費用外,還包括因上大學而少賺的所得。
經濟學稱某一行動的總成本為此一行動的機會成本,它是為獲取某物所付出的總代價。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所考慮的成本為機會成本。 此一成本概念可以用來說明為何有些天才型的職業球星,高中畢業後即投入職業運動;這是因為他們念四年大學所少賺的所得相當可觀,亦即他們念大學的機會成本相當高。 22

23 原理3:理性的人們進行邊際思考 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們是理性的。理性的 人們會在機會存在下,有目的且有系統地 盡其所能,達成其所設定的目標。
例:理性的廠商須決定要雇用多少勞工以及生產多少產量, 才能使其利潤極大。 理性的消費者會考量其所得以及商品與服務的價 格,然後決定該購買什麼樣的商品與服務的組合, 才能使其滿足水準極大。 23

24 原理3:理性的人們進行邊際思考 理性的人們知道,生命中的決策很少是「全 要或全不要」那麼涇渭分明。 24
例:學生在大考期間,其所要作的決策並不是一天要不要念二十 四小時的書,而是要不要少看一小時的電視,以多念一小時 的書。 24

25 原理3:理性的人們進行邊際思考 經濟學家利用邊際變動一詞來描述既有行 動的額外微幅變動。
理性的人們在作決策時,通常會比較邊際 效益marginal benefits)與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s)。 例:航空公司如何定候補票的票價。 25

26 原理3:理性的人們進行邊際思考 邊際概念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些看似矛盾的經濟 現象。 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會在邊際效益大於邊際成本時採 取行動。
例:為何生命所需的水如此便宜,而不是生命所需的鑽石卻 如此昂貴? 原因在於人們多購買一單位的某商品其所願意支付的價格的 高低,決定於這一單位商品所帶給人們的邊際效益;而邊際 效益會有多大則決定於人們已擁有的商品數量。由於水非常 充沛,因此額外一杯水的邊際效益是非常小的,從而人們所 願意支付的水價也很低。相反地,由於鑽石是非常稀有的, 所以人們認為從無到有或多一顆鑽石,其邊際效益是非常大 的。 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會在邊際效益大於邊際成本時採 取行動。 26

27 原理4:人們的行為隨誘因起舞 誘因是誘使人們行動的事物(如獎懲)。由 於人們在作決策時會考慮效益與成本,當誘 因改變時,效益或成本也會跟著改變,所以 人們的行為也會因而改變。 我們如要了解市場如何運作,須先了解各個 誘因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 例:當蘋果的價格上漲時,由於蘋果相對於梨子變貴了,所 以人們會多買梨子而少買蘋果。同時,因為此時採收蘋 果的邊際效益提高了,所以蘋果園會決定雇用更多的工 以採收更多的蘋果。 27

28 原理4:人們的行為隨誘因起舞 本書後續會說明,價格會影響市場買賣雙方 的行為,進而影響經濟體系其稀少性資源的 配置。
新的公共政策藉由提供新的誘因來改變人們 的行為。 例:提高汽油的稅額會鼓勵人們多開較小、較省油的汽車, 且較高的汽油稅會鼓勵人們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如果汽油稅進一步調高,則會有更多人開油電混合車;如果 再進一步調高,則會有更多人改開電動車。 28

29 原理4:人們的行為隨誘因起舞 當政策制定者未能充分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 何改變誘因時,通常會有一些出乎他們預料 的結果。
例:汽車安全帶。其直接效果為提升繫上安全帶的 駕駛與乘客在重大車禍中的存活機率;但人們開車 的速度也變快,從而車禍事件也變多了。 29

30 原理4:人們的行為隨誘因起舞 根據經濟學家佩茲曼(SamPeltzman)的研究,安全帶法律使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降低,但車禍事件卻增加。淨效果為駕駛死亡人數並沒有什麼改變,但行人死亡數卻增加。 政策訂定者不能只想到立法或政策措施的直接效果,也須考慮到新誘因(如繫安全帶可提升車禍存活機率)對人們行為產生影響(如開車速度變快),所造成的間接效果(如車禍事件與行人死亡人數增加);否則,可能會產生政策旨意良善,但最後淨效果卻反其道而行的結果。 30

31 人們如何互動 31

32 人們如何互動 前面四個原理說明個人如何作決策。個人的決策不單影響自己,有時也會影響其他人。接下來的三個原理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如何互動。

33 原理5:交易可以讓每個人變得更好 台灣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我國廠商在 眾多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國家廠商激烈競爭。
例:友達與南韓三星在世界液晶面板市場中爭取相 同的客群。 33

34 原理5:交易可以讓每個人變得更好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並不是像球類競賽那樣, 有一方贏且另一方輸;相反地,國際貿易可 以使雙方同時獲利。
何以如此?就個別家庭而言,如果它「閉關 自守」,而必須自給自足,則其生活水準必 遠低於與他人進行交易下的水準。 34

35 原理5:交易可以讓每個人變得更好 整個國家也和個別家庭一樣,同樣受惠於國際貿易。雖然台灣有很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與很多國家競爭,但如果台灣不開放貿易,則我們就不會有今天的生活水準,而可能跟北韓一樣。 35

36 原理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方式 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是拜1990年代初期起的大幅改革開放、向市場經濟靠攏之賜。
36

37 原理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方式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社會要生產什麼、生產多 少、如何生產,以及生產成果如何分配,是由 成千上萬的廠商與家戶所共同決定。廠商與家 戶在市場中互動,他們的決策受價格與自利動 機的引導。 雖然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基本上都在關心自 我利益,但很多先進國家其生活水準是很高的。 為何在市場經濟下,能有如此神奇的結果? 37

38 原理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方式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1776年 的國富論一書中指出:家戶與廠商在市場中的互 動,彷彿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的引導,而產生令人滿意的 結果。本書的目標之一即在闡明這隻看不見的手 如何發揮它的魔力。 38

39 原理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方式 價格是這隻看不見的手所持有的「魔杖」。在任何 一個市場,買者看價格來決定要購買多少數量,而 賣者也是看價格來決定要供給多少數量。個別買者 的決策合起來構成市場需求,個別賣者的決策合起 來構成市場的供給,而市場的價格是由市場供需雙 方所共同決定的,從而一項商品的市場價格不單一 方面反映此一商品對社會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反映 社會生產此一商品的成本;尤有進者,在很多情況 下,市場價格會調整至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水準。 39

40 原理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方式 如果政府干預市場,如課稅與價格管制,則 會扭曲市場價格。這就如同綁住這隻看不見 的手,不讓它引導社會資源的配置,而對整 個社會的效率會有不利的影響,從而社會福 利水準無法達到最大。 40

41 增廣見聞 亞當.斯密與那隻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的巨著國富論在 1776年出版,而那年正好是 美國先賢簽署獨立宣言的年 份。兩份文件都展現當時盛 行的觀點:政府最好不要干 預個人的計畫。此一政治哲 學為市場經濟與自由社會提 供了知識性的基礎。

42 增廣見聞 亞當.斯密與那隻看不見的手 為何分權式的市場經濟可以運作得很好? 是因為愛與慈悲嗎?一點都不是。以下是 亞當.斯密對人們在市場經濟中如何互動 的描述。

43 增廣見聞 亞當.斯密與那隻看不見的手 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肉販、釀酒人或麵包師傅的善心,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
每一個人…既沒有打算提升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能提升多少…他所想的只是自己的利得,也因為如此,他的所做所為會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讓他不自覺且有效地提升社會利益,且其提升程度更勝於他刻意去提升下的結果。

44 增廣見聞 亞當.斯密與那隻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講的是,經濟體系的參與者受到自利動機的驅使,而被那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從而其自利行為反倒能夠提升一般大眾的經濟福祉。

45 原理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果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如此偉大,那麼我們為什 麼還需要政府?
我們需要政府的一個理由是,只有在政府確實執行 法令與維護讓市場能夠順利運作的制度,那隻看不 見的手才能發揮魔力。其中,又以財產權能夠確保 最為重要。如果每個人無法保有他的生產成果,那 麼就沒有人願意到市場進行交易,從而那隻看不見 的手就無法發揮作用。 45

46 原理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我們需要政府的另一個更深切的理由是:雖然那隻 看不見的手威力強大,但它並非是全能的。在某些 情況下,會有市場失靈的結果,亦即讓市場自由運 作,並無法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最有效率。另外,讓 市場自由運作,也可能造成所得分配非常不平均。 當這兩種情況存在時,政府確實可以透過一些政策 措施來改善結果。 46

47 原理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市場影響力 (與公共財)
外部性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對不相干第三者的福 祉所造成的衝擊;常見的例子是污染。 市場影響力指的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不當影 響市場價格的能力。 例:某個小鎮只有一家銀行,其鎮民向該銀行貸款的利率很 有可能高於大城市的利率。 47

48 原理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另外,那隻看不見的手也有可能無法確保經濟 繁榮的果實可以公平地分配。在市場經濟下, 每個人可以獲得多少報酬決定於他所生產的東 西的市場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職業球星其 年薪可以超過二千萬美元,而有些人卻必須依 靠救濟金才能過活。許多公共政策,如所得稅 與社會福利制度,其目標就是要讓經濟福祉能 更公平地分配。 48

49 原理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當我們說政府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時,並不意味著政府一定會。這是因為政策的制定有一套政治程序,而此一程序通常是不完美的。有時候,政策只是用來圖利那些具政治影響力的人,而無助於國計民生。 49

50 整體經濟如何運作

51 整體經濟如何運作 本章一開始說明人們如何作決策,接著說明人與人之間如何互動。所有的這些決策與互動合起來形成「經濟體系」。最後的三個原理是關於整個經濟體系的運作。 51

52 原理8: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該國生產 商品與服務的能力
世界各地的生活水準有相當大的差異。在2006年,美國人的平均所得約44,260美元,台灣約16,110美元,而奈及利亞只有1,050美元。即使就同一個國家來看,其不同時期的生活水準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在1961年,台灣的平均每人所得只有154美元。 52

53 原理8: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該國生產 商品與服務的能力 是什麼因素造成生活水準的巨大差異?生產力不同罷了。
我們用一個工人每小時所能生產的商品與服務的數量衡量一國的生產力。一個生產力愈高的國家,其所生產出來的商品與服務數量愈多,其生活水準也就愈高。 如果一項政策要能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則關鍵在於這項政策會如何影響我們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能力。後續章節會詳細說明一國生產力的決定因素。 53

54 原理9:當政府印太多鈔票時,物價會上漲 在1921年1月的德國,一份日報賣0.3馬克;但在1922年11月,同樣的一份報紙,價格飆漲到70,000,000馬克。德國其他商品的價格也有類似的上漲幅度。所謂物價膨脹是經濟體系整體價格水準持續上揚的現象。 因為物價膨脹會造成各式各樣的社會成本(後續章節會詳細說明),所以物價膨脹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準,是全世界各國的政策目標。 54

55 原理9:當政府印太多鈔票時,物價會上漲 物價膨脹的成因為何?幾乎在所有巨幅且持續的物價膨脹的案例中,罪魁禍首都是貨幣數量成長太快了。當一國政府大量發行該國的貨幣時,人們手中的錢會變多,從而人們的支出會增加,物價自然就漲上去。 55

56 原理9:當政府印太多鈔票時,物價會上漲 台灣在1946年5月至1949年6月的舊台幣期間,通貨發行額也以驚人的速度增加,造成當時每年的物價漲幅都在500%至1,200%之間。如果物價膨脹的主要成因為政府印了太多的鈔票,那麼要使物價穩定下來,政府必須要回收大量的鈔票。這也是為什麼政府會在1949年6月15日實施以四萬圓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的幣制改革的原因。 56

57 原理10: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雖然在長期,貨幣數量的增加會造成物價膨脹,且貨幣數量的多寡並不會影響一國的生產力與產出水準,但經濟學家對於在短期貨幣數量的增加是否會影響產出,進而影響失業水準,則有比較分歧的看法。 57

58 原理10: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貨幣數量增加的短期影響如下:
一個經濟體系的貨幣數量增加會刺激整體的支出水準,從而使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增加。 58

59 原理10: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此一推論意味著經濟體系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隨著時間經過,需求增加會導致廠商提高產品售價,且會鼓勵廠商雇用更多的勞工以生產更多的產出。 廠商雇用更多的勞工意味者失業水準的下降。 此一推論意味著經濟體系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59

60 原理10: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此一取捨關係意味著在短期(一兩年之內),經濟 體系不會出現物價膨脹與失業同時下降的結果。
如果一個經濟體系短期的目標是要穩定物價,則必 須使整體的需求減少,但這會造成失業的增加。 相反地,如果一個經濟體系的短期目標是要降低失 業率,則必須使整體的需求增加,不過這會使物價 上漲。 60

61 原理10: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景氣循環是經濟活動不規則且難以預測的波 動,通常是以商品與服務的產出水準或就業 人口數來衡量。此一短期取捨關係在景氣循 環的分析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61

62 原理10: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政策制定者可以透過不同的政策工具,如改變 政府的支出、稅收或通貨發行額,來影響經濟 體系所面臨的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組合。因為這 些政策工具在短期可能有相當大的效果,但在 長期可能又會有一些副作用(如政府多印鈔票 雖可能使一國的短期產出水準增加,但也會造 成長期物價的上漲),因此,政府該如何運用 這些政策工具,經濟學界長期以來一直爭論不 休。 62

63 結論 結論 你現在對經濟學應該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在往 後的章節中,我們會陸續介紹許多關於人們決 策、市場與經濟表現的內容;要精通這些內容 需要花點工夫,但也沒你想像的累。本書會不 斷提到本章所介紹的經濟學十大原理;你應該 牢記這些基礎原理。即使是最複雜的經濟分析, 也是建築在本章所介紹的十大原理之上。 63


Download ppt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