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2 第二节 白细胞的检测

3 1. 白细胞总数计数的含义 1.1 中性粒细胞 粒 细 胞 嗜酸性粒细胞 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嗜 单核细胞

4 1.2 白细胞总数计数的目的 1.3 白细胞总数参考值 成人 ( 4-10 ) *10e9/L 新生儿 (15-20) *10e9/L

5 1.4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增多: >10*10e9/L 生理性 不伴有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病理性 常伴有细胞形态学异常 原因
生理性 不伴有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病理性 常伴有细胞形态学异常 原因 减少: <10*10e9/L 白细胞减少 与白细胞减少症的区别 生理性的变化 1.一天之内 2.妊娠与分娩 3.年龄

6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2.1 概念 2.2 目的 2.3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及其绝对值

7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e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5
分叶核(sg) ~ ~7 嗜酸性粒细胞(E) 0.5~ ~0.5 嗜碱性粒细胞(B) 0~ ~0.01 淋巴细胞(L) ~ ~0.4

8 2.3.1 绝对值计算: 2.3.2 为什么要计算绝对值 某种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总数*这种白细胞的百分数
例如:白细胞总数为 —10*10e9/L 中性粒细胞白分数 —75%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7.5*10e9/L 2.3.2 为什么要计算绝对值

9 2.4 五种白细胞形态及其增减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lil,N) A. 形态

10 B.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示意图

11 c.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 50-57%; ( 2.04-7.5)*10e9/L >8*10e9/L 一过性的,不伴有细胞质量的改变
胎儿、新生儿、月经期 妊娠超过5个月时 饱餐、情绪激动、激烈运动、严寒、暴热 一日之内下午较高

12 病理性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和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急性溶血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其他 异常增生性增多

13 d. 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白细胞减少 WBC < 4 *10 e9/L 粒细胞减少症 N < 1.5*10 e9/ L 粒细胞缺乏症 N < 0.5*10 e9/ L 病因: 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物理、化学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病

14 e.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5 核左移 概念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16 核右移 概念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的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提示预后不良。

17 棒状小体(auer bodies) 急粒 急单
F.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中毒性改变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Dohle bodies) 核变性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幼贫 抗代谢药 棒状小体(auer bodies) 急粒 急单

18 中性粒细胞病理形态

19 2.4.2 嗜酸性粒细胞 形态特点: 圆形 13-15 颗粒为 粗大、整齐、均匀、 整齐排列的砖红色、 或鲜红色、折光性 强。
圆形 颗粒为 粗大、整齐、均匀、 整齐排列的砖红色、 或鲜红色、折光性 强。 核为两叶,呈眼镜 壮,深紫色。易碎, 颗粒可分散周围。

20 0.5-5% ( )*10e9/L 临床意义 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 皮肤病 血液病

21 某些恶性肿瘤 某些传染病 其它 生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2 2.4.3 嗜碱性粒细胞 形态特点: 圆形、10-12,颗粒 少、粗大、大小不均 排列不规则、黑蓝色 覆盖在核面上。 核分2-3叶,因被颗粒
覆盖,着色较浅,使分 叶有模糊不清感。

23 0-1%; (0-0.1)*10e9/L 临床意义 增多 过敏性疾病 血液病 恶性肿瘤 其他 减少 无临床意义

24 2.4.4 淋巴细胞 形态特点: 大淋巴细胞10-15,占 10%;胞质丰富,蔚 蓝色含少量紫红色嗜 天青颗粒; 小6-10,占90%
胞质少,深蓝色。 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 偶见凹陷,深紫色,染 色质聚集成快状。

25 20-40%; (0.8-4)*10e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感染 肿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减少

26 异型淋巴细胞 为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多属T淋巴细胞,其形态的变异是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增生亢进甚至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Downey根据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将其分为以下三型:   

27 异型淋巴细胞   I型(空泡型)最为常见,其胞体稍大于淋巴细胞,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不规则聚集呈粗糙的块状,副染色质明显.胞质深蓝色有空泡,一般无颗粒。

28 异型淋巴细胞 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Ⅰ型者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胞核圆形或稍不规则,染色质不规则聚集不如I型明显。胞质淡蓝有透明感,边缘处蓝色稍深些,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或仅有少数空泡。

29 异型淋巴细胞 Ⅲ型(不成熟型或幼稚型) 胞体较大,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较细致,可有1~2个核仁.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可有小空泡。   

30 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即在淋巴细胞的主核旁边另有一个游离的小核。其形成系当染色体受损后,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丧失着丝点的染色单体或其片断被两个子代细胞所排除而形成卫星核.此种细胞常见于接受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子、抗癌药物等对细胞造成损伤时。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31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 药物过敏 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 其他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病毒性疾病。一般的病毒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可>2%,但一般<5%,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则异型淋巴细胞常>10%,有辅助诊断的意义。 药物过敏 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 其他

32 2.4.5 单核细胞 形态特点: 胞体大,14-20,圆形 不规则形,胞质较多, 淡蓝或灰蓝,颗粒细小 灰尘样紫红色,核大不
规则,呈肾形、马蹄形 常折叠扭曲,淡紫红色 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33 3-8%; ( )*10e9/L 临床意义 增多 生理性 病理性 感染 血液病 减少

34 2.5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35 类白血病反应

36 类白血病反应

37 类白血病反应 感染* 2. 恶性肿瘤* 3. 急性中毒 4. 外伤 5. 休克 6. 急性溶血 7. 大出血 8. 大面积灼伤
感染*    2. 恶性肿瘤* 3. 急性中毒  4. 外伤 5. 休克    6. 急性溶血 7. 大出血   8. 大面积灼伤 9. 过敏    10. 电离辐射 [注]*:为最常见原因

38 类白血病反应 按WBC总数分为: WBC增多型(多见) WBC不增多型 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分为: 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型
  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   单核细胞型

39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明确的病因 有原发疾病 临床表现 原发病症状明显 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肿大 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 中度增高,大多数<100×109/L,以分叶核及杆状核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少见 显著增高,典型病例常>100×109/L可见各发育阶段粒细胞与骨髓相似 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 不增多 常增多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常明显 不明显 红细胞及血小板 无明显变化 早期病例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 骨髓象 一般无明显改变 极度增生,粒系细胞常占0.90以上,以晚幼及中幼粒为主,早幼粒+原粒不超过0.1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积分显著增高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Ph’染色体 可见于90%以上病例


Download ppt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