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言語的修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言語的修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言語的修養

2 一、存心 1. 處處為人著想 (慈悲):對人有益才說 2. 誠於中,形於外 (真誠)

3 一、存心 3. 言忠信: 言→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忠→盡心盡力,不偏不倚; 忠焉,能無誨乎? 信→不欺人,不欺己

4 一、存心 4. 不彰人短(厚道),不衒己長(謙退)

5 一、存心 5. 君子立言,非苟顯其理,將以啟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獨善其身,將以訓天下之方動者。言行之所開塞,可無慎哉!

6 一、存心 6. 親有過,諫使更 道義→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道兩虧。 7.

7 一、存心 8. 《孝經》: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中庸》: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8 二、態度 (一) 言行一致 1.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 2.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3. 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

9 二、態度 (一) 言行一致 4.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5.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0 二、態度 (二) 謹慎 1. 述而不作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2. 一言既出 駟馬難追

11 二、態度 (二) 謹慎 3. 事非宜,勿輕諾 (1)留有餘地,不可太滿 (2)度德 量力 審勢 擇人 (3)盛喜中勿許人物

12 二、態度 (二) 謹慎 4. 見未真,勿輕言 (天下之理,非見之極明,勿遽下斷語):
對人→斷言傷人心,或失一人才,如別人斷言,有則改,不以道理要求他 對事理→不確定的道理會誤導他人甚至斷人慧命 4.

13 二、態度 (二) 謹慎 5. 凡人喪身亡家,言語佔了八分 6. 家醜不可外揚

14 二、態度 (二) 謹慎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7.

15 二、態度 (二) 謹慎 8. 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9.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16 二、態度 (三) 寡言 1.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2. 話多不如話少(言多必失) 3. 勿多言,多言多敗 (話說多,不如少)

17 二、態度 (三) 寡言 4. 守口如瓶 5. 剛毅木訥近仁 6.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18 二、態度 (四) 耐性 1. 諫不入,悅復諫 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2. 3.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19 二、態度 (四) 耐性 4.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勞而無怨

20 二、態度 (五) 心平 1. 心平氣和則能言 2. 做事要留餘地,責人切忌盡言 3. 盛怒中勿答人書

21 二、態度 (五) 心平 4. 喜時之言多失信, 怒時之言多失體。 5. 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 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 6. 絶交不出惡言

22 二、態度 (五) 心平 7. 怡吾色,柔吾聲 8. 論人先將自己想 (欲論人者先自論) 9.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 須平心暗想

23 二、態度 (六) 厚道 1.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戲謔,慎勿形言 2.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24 二、態度 (六) 厚道 3. 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4. 人有短,切莫揭。不彰人短。 5.
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25 二、態度 (六) 厚道 6. 7. 8. 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
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 8.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26 二、態度 (六) 厚道 9. 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猶天地含蓄之氣也;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27 二、態度 (七) 正直 1. 惟其是,勿佞巧 2.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3. 善相勸,德皆建

28 二、態度 (八) 恭敬 1.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2.

29 三、方法 1.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2. 規過於私室,揚善於公堂

30 三、方法 3.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 諫不入,悅復諫 5. 心要誠,色要溫,氣要和,辭要婉

31 三、方法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 (怒則執轉甚),必須先美其長 (肯定付出);蓋人喜,則善言易入 6.

32 三、方法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摘其所忌, 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7.

33 三、方法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 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 8. 大率言語,須是含蓄而有餘味 9.

34 三、方法 10. 責人時,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11. 辭,達而已矣

35 四、時機 1.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 2. 君子信而後諫, 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3. 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36 四、時機 「悅」復諫 4.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 力微休重負,言輕莫勸人 6.

37 四、時機 7. 事父母幾諫 8. 名不正則言不順 9.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38 四、時機 10. 規過於私室 11. 找其他人去勸,非論人是非 12.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39 五、影響 1. 言語忍,忿自泯 2.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40 五、影響 3. 言語簡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4.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5. 利刃割體痕易合 惡語傷人恨難消 6. 禍從口出

41 五、影響 7. 語言之間,最可積德。如見人為善,以一言贊成;見人為惡,以一言諫止;人有爭訟,以一言勸解;人有冤抑,以一言辨明;以至勿訐人陰私,勿談人閨閣,其功俱無量。凡人喪身亡家,語言佔了八分。

42 五、影響 8. 三年交情,一語寒心,溫情全消 9. 一言折盡平生福 10. 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43 五、影響 11. 有一念而犯鬼神之禁,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 有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 最宜切戒

44 五、影響 德行言語 12. 少說抱怨的話 多說寬容的話 抱怨帶來記恨 寬容乃是智慧 少說諷刺的話 多說尊重的話 諷刺顯得輕視 尊重增加了解
少說傷害的話 多說關懷的話 傷害形成對立 關懷獲得友誼

45 五、影響 少說命令的話 多說商量的話 命令只是接受 商量才是領導 少說批評的話 多說鼓勵的話 批評造成隔閡 鼓勵激發潛能

46


Download ppt "言語的修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