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南港老街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南港老街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南港老街行

2 古物介紹 使用方法/將牛擔掛在牛肩骨的隆起部前面,再將連接腳車的兩條繩沿牛身兩側引至牛之後腳,以連接犁具等。
台灣俚諺說﹕「著(要)牽牛鼻,不要牽牛尾」,意思是說只要拉仕鼻璟土的牛索牛就會乖順跟著走。 牛身上的農具配件,自牛頭以下最常見的有﹕牛軛(牛擔)、牛索、牛鼻環、牛嘴籠、牛鈴、牛鞋﹔另外,與牛相關的用具則有牛灌管、牛鞭(牛摔仔)及牛草鐮。

3 撒種的禁忌 撒種前要先砍草(ma hun),而後燒耕(pistaba paihunan),再將被除草的根翻過來(kana malun),等草的種子長出來後,才開始播種(mi nang ma duh ma kas kas),而在撒種小米時,必須先從第一個田埂(hang sal)播種小米,而不可以隨便播撒。在撒種小米之前(mi nang)在家裡的老人或祖父母都會提醒要去撒種小米的小孩或是來幫忙的人有關撒種(mi nang)的禁忌,比如不可以隨便亂說話,最重要的是工作時不能將鋤頭碰在一起,通常這種情形並不常見,而出現此種狀況,一般都是因為新婚的男女偷偷地注意自己的配偶是不是在用心工作,剛好忘記了自己也正在工作,所以才會發生鋤頭不小心相撞! 當鋤頭碰到一起時,父母或帶領的老人會叫前面撒種的老人不要再撒種了,並說:我們回家吧!此時老人會把鋤頭和未播撒的小米留在原地,當天帶去的其他東西也都留在那兒,不用再帶回去了。老人通常並不責罵鋤頭相碰的耕作者,尤其當他們是新婚夫婦,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嘛!但是這塊耕地在一年內就不能再耕種了,那一年所有的耕種儀式必須重新開始,這個家族的人也要再找地耕種,若已經沒有地的就得向鄰居借地,為 了減少損失及不便,布農人通常都會小心以免觸犯禁忌。

4 路線圖 經貿 園區 研究院路 闕宅 中南街 東南街 火車站出口 縱貫線鐵路 周厝 美麗華大戲院 詹厝 基督教 長老教會 萬春軒餅店
志和煤氣行 經貿 園區 林得勝商號 南港路一段 紅磚街屋

5 歷史沿革 根據記載,清康熙49年 (民國前202年),泉州人陳賴章,首先得到許可,開墾台北盆地大加那蠟堡。
從此移民漸多,台北盆地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漸開發。在光復前,南港的主要地理區域有南港三重埔、東新庄子、後山坡、後山、四分子、山豬窟、南港舊庄、南港大坑等。南港在清乾隆二年 (西元1736年) 始有漢人前來開墾。 清乾隆53年時 (西元1788年),淡水河具有航行之利,艋舺為台北盆地的貨物集散中心,可與大陸港阜直接貿易,當時艋舺與府城 (臺南) 、鹿港,並稱台灣三大城市。南港在此時名為大加蠟堡,南港、三重埔,屬於台北府淡水縣。 清光緒13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鋪設台北至基隆間鐵道,在南港設有車站。 日據後期 (民國九年),南港改隸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轄域。光復後民國34年十二月改屬台北縣七星區內湖鄉,民國35年七月,由內湖鄉分出,成立南港鎮。

6 老街巡禮 ─ 東南街 清末、日治初期,此街廓原本只是一條牛車路,附近有稻草繩工廠(昔日南港多農田)。日治時期南港火車站(西元1905年)設立於此,街道因此形成,光復後命名為「東南街」(27)。此街長約130公尺,起於南港路一段,終於南港火車站,與中南街平行。街道寬五至八公尺,左右兩側一共只有數十戶人家,但早期商店林立,非常熱鬧。短短的一條街上就販售了各式各樣的食、衣、住、行日常用品,而且還有一家頗具規模的戲院。

7 新建發旅館 火車站前廣建旅館,是世界通例。新建發旅社建於此,可以見證以前東南街的繁華。

8 第一戲院 第一戲院,建於民國34年光復前後,由南港闕家闕德城及其友人合夥開設。在興建戲院前,此地為一大埤,生產筊白筍,約200多坪。戲院生意早期以歌仔戲、新戲為主,後來放映二、三流的電影,如武俠片、神仙片。生意興隆時,每天放映四場。民國83年因消防安全、建物公共安全檢查無法符合現代建築法規,被勒令停業。

9 南港火車站 清末劉銘傳興建台北至基隆的鐵道,於南港中南街處僅設上、下車的乘降場,並未設站。
日治時期,南港人口漸多,煤礦產業又極興盛,日人特選今東南街底興建南港火車站(日式平房),以方便煤礦的運輸。在鐵道兩旁堆積有由大坑、四分仔、內湖經輕便車運來的煤礦碳場(礦埕),使南港的煤礦能很便利的運送、輸出

10 東南街其他特色

11 南港路上的特殊騎樓 亭子腳相當於現在的騎樓,是一種可供行人用來遮陽避雨的通道,日治時期在許多熱鬧的城鎮都常見得到。
跟老街的高挑屋頂、寬闊的亭仔腳,和拱形牌樓式建築,有著極大的差異

12 騎樓的演變 拱廊形式細分有兩種:半圓拱及弧形拱。在鋼筋水泥尚未普遍的時候,以磚石砌築是最有效的結構,它可耐風、抗震。十九世紀末葉,台灣的番仔樓大都使用拱廊,一則可遮雨擋陽,另外可強化房屋結構(11)。如果是一層樓的清代亭仔腳,大都是磚木結構,迨鋼筋水泥建材發明後,多砌成兩層樓,以增加使用空間,而在街面的第一層屋頂上再附上一層樓,則成為名符其實的「騎樓」了。(「騎樓」亦因此而得名。)

13 林得勝商號 此店創立者為林火甘,林先生本住在後山埤,以種田為生。民國11年林先生舉家六人,由後山埤遷租今南港路一段52號,以「林得勝商店」為商號,銷售斗笠及草鞋等農家用品,並以手工製造麻油,一天收入約幾十元。林先生因經營榨麻油的行業,被人稱為「麻油甘」。 民國15年,火甘公在今南港路一段115號以泥土磚自建房屋,繼續經營該店,並增售飼料及五金。(此以土埆厝為主的建築,後改為紅瓦頂,後又改建為平房,但仍保留鄉土風味。) 民國26年,內湖庄役場(公所)指定該店為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今內湖區及南港區)金物(五金)供應店。

14 中南街的特色 ─ 紅磚街屋 中南街是南港區開發早期的一條街。該街形成約當清末,日據時為運南港大坑(今舊莊里)、四份子(今九如里)一帶的煤礦,從大坑、四份子至此街建有輕便道路(輕便道路於30年前拆除),可將煤礦直接運到南港火車站。此道路長約438公尺,寬約5.5公尺,北接南港路一段、南接研究院路一段。 三次「橫割」。第一次是清朝劉銘傳時代,為建鐵路,將中南街28號以南至現42巷之間的土地徵收,除興建鐵軌外,並在其附近建有可上、下車的小型站台(南港乘降場)。 第二次是民國六十年代為延長忠孝東路,將中南街76號至102號之間的房舍拆除,使中南街此段的橫向街道(忠孝東路七段)特別熱鬧,有許多商店。 第三次則是於十多年前將中南街121號至125號之間的123巷拓寬,121號的房舍也因拓寬馬路退縮不少。

15 紅磚街屋

16 志和煤氣行 志和煤氣行位於中南街49號。此屋為礦坑名人王欽德之宅。王欽德與其子王列盟經營煤礦生意,於三、四十年前是當地的大戶,曾任新豐煤礦董事長多年,其礦業辦公室在南大、新豐礦坑的坑口,此地只是王氏之宅,但由於其生意龐大,礦工亦常在此聚集,故為礦工聚集地,王欽德先生亦是永生戲院的(中南路140號)負責人。該住宅建築已有數十年歷史,當初建為二層半樓房,每層皆很高挑,天花板的水泥線條都是匠人細製,是中南街的豪門之宅。礦業結束後,王先生經營建設公司。其妻子謝女士(娘家本在中南街12號,謝家在中南街亦是大戶,謝家祖厝在中南街 42巷26號,是一頗具規模的三合院大宅)現為煤氣行的負責人。

17 基督教長老教會 中南街113號為南港長老教會。 南港教會係於1874年由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博士創立,同年三月一日禮拜日上午十時舉行獻堂典禮,稱「三重埔教會」,會址並非中南街現址。歷經八年後,於1882年一月二日馬偕博士將教會遷移水返腳(汐止),而後四十年之久南港地方沒有長老教會禮拜堂,直至1928年再開設佈道所,由松山教會徐春生牧師兼任,隸屬松山教會支會,至1934年改由北部傳道局直轄管理,並派首任傳道師林川先生駐任。

18 馬偕博士簡介 (以”寧為燒盡,不願銹壞”為其一生之座右銘)
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出生於英屬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佐拉村,雙親是來自蘇格蘭拓荒的移民,十歲時受海外宣教士賓威廉的影響,即立志到海外從事宣教工作。自師範學校畢業擔任教員後,輾轉在多倫多大學、諾士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及愛丁堡大學深造,直到廿六歲獲加拿大海外宣道會派令,成為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往海外的第一個宣教師。   西元1871年抵達中國,並於年底登陸台灣打狗港。由於當時台灣南部已有英國長老教會先行展開宣教,而北部人口稠密,卻沒有宣教士和教會,於是馬偕牧師毅然決定前往北部。翌年春和李庥牧師及德馬太醫師共乘「海龍號」輪船北上,於3月9曰下午3時在滬尾(淡水)下錨,頓時為「淡水疏煙、青山翠巒」的環境所震撼,後來他追憶說:「彷佛有聲音告訴我,此地就是了。」同行的李庥也告訴他:「馬偕,此地就是你的教區」。   馬偕牧師隨即在淡水租屋為其寓所,同時亦兼禮拜、行醫和授課之用,閒餘於牧童學得通俗之台語,融入一般民眾之生活,他的宣教工作剛開始遭受不少困難,幾度面臨被人啐唾液,扔石頭、訕笑、辱罵,但他從不氣餒,憑著仁心、醫術和諄諄證道的精神,終於吸引了不少信徒。俟西元1880年第一次回國述職時,已有教會廿所,傳道廿人,信徒300人的成果。   爾後陸續在淡水設立偕醫館(北台灣西醫的開端)、牛津學堂即理學堂大書院(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真理大學的前身)和女學堂(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雖中法戰爭時教會曾遭劫難,偕牧師第二次返國述職期間,台灣亦改朝換代,但他所創之宣教事業卻能迭經洗鍊而屹立不拔。

19 周厝 中南街119號有一間非常精緻、古雅的閩南式建築。雖為清式建築,但根據其磚面應為日治時期興建的。本建築為磚木結構、紅瓦屋頂的一層樓建築,形式簡樸。店門為一門兩窗,深褐色的木門,保存完整,在亭仔腳下仰望其屋樑,倒能令人興起莊嚴之感。據隔鄰121號的雜貨店周先生(安溪人)告知,此屋為其堂哥的房子。當初其堂哥在此開設雜貨店,周先生則在其旁開設碾米店,後來碾米店因旁邊的123巷拓寬,拆了其部份建築,形成現在的中南街123巷,碾米店也改為雜貨店。(其堂哥亦早已歇業)

20 闕宅 中南街街底是155號(全成肉粽飲食店)、168巷。接著就與研究院路一段連接。彎向研究院路,來到120號的闕宅,必須爬上一個小斜坡,從闕宅的東南門進入,才能看到古色古香的闕家三合院大宅,其後方為大崙埔山(為中南里南港第二公墓之山丘,開闢之初其地為一平緩的大丘陵)。

21 資料來源 §南港區公所資訊網 www.naka.gov.tw/left3.htm §南港區 ms2.hyps.tp.edu.tw
§南港老街探訪 netcity7.web.hinet.net/UserData/tp100/nkstreet.htm §南港漫遊 §南港老數 mail.ctps.tp.edu.tw/~norman/tree.htm


Download ppt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南港老街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