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做個具社會正義的心靈捕手 —安置機構霸凌及性侵害的預防及處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做個具社會正義的心靈捕手 —安置機構霸凌及性侵害的預防及處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做個具社會正義的心靈捕手 —安置機構霸凌及性侵害的預防及處理
做個具社會正義的心靈捕手 —安置機構霸凌及性侵害的預防及處理 蔡毅樺 朝陽科技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 安置機構特約諮商心理師

2 序與緒 安置機構應該是孩子的第二個家 安置機構專業人員替代親職的困與遁 性侵害及霸凌是權力議題 霸凌的防治與處理
影響-遇見她只是個孩子及哭泣的小王子 性侵害的預防及處理-不成為共犯結構 性侵害之身心照護的原則不是恢復原樣,而是重新找到平衡點

3 第一部分 霸凌的預防與處遇

4 關於安置機構的霸凌 試想機構中 也那些危險因子? 以及有那些保護因子?

5 霸凌定義、類型與型態(1) 定 義 霸凌事件評估: (1)具有欺侮行為 霸 (2)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 (3)造成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 凌
定 義 霸凌事件評估: (1)具有欺侮行為 (2)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 (3)造成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 (4)雙方勢力(地位)不對等 (5)其他

6 霸凌定義、類型與型態(2) 類 型 具 體 型 態 霸 凌 肢體霸凌 毆打身體、搶奪財物、…… 關係霸凌 排擠孤立、操弄人際、…… 語言霸凌
類 型 具 體 型 態 肢體霸凌 毆打身體、搶奪財物、…… 關係霸凌 排擠孤立、操弄人際、…… 語言霸凌 出言恐嚇、嘲笑污辱、…… 網路霸凌 散佈謠言或不雅照片、…… 反擊霸凌 受凌反擊、「魚吃蝦米」… 性霸凌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 (資料來源:中央警察大學林滄崧教授整理)

7 反霸凌三級預防執行策略(1) 一級預防 -增加保護因子下降危險因子 應著重於院童法治、品德、人權、生命及性別平等教育
培養院童尊重他人與友愛待人之良好處世態度 透過完善宣導教材、辦理相關人員研習活動 分層強化行政人員、保育員等及院童對於霸凌行為之認知與辨識處理能力

8 反霸凌執行策略(2) 二級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增加專業人員及院童的辨識能力 不成為共犯結構積極處理 後續相關處遇配套的研定與落實

9 反霸凌執行策略(3) 三級預防-避免惡化: 啟動輔導機制,積極介入霸凌 受凌及旁觀學生輔導,必要時結合專業心理諮商人員協助輔導
長期追蹤觀察,協助院童 若霸凌行為已有傷害結果產生,如屬情節嚴重個案,應立即通報警政及社政單位協處及提供法律諮詢,以維護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權益 必要時將個案轉介至專業諮商輔導矯治

10 由行為模式分辨霸凌 孩子們打打鬧鬧,實在很難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事件呢?以下有一些判斷的依據,協助大家作區別

11 由行為模式分辨霸凌(1) 評估條件 一般打鬧 霸凌 面部表情 高興或愉悅的 猙獰的 參與意願 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 被迫或是被挑釁而參加的
用力程度 不會使盡全力 激動且失控 角色定位 可能轉變 固定角色

12 由行為模式分辨霸凌(2) 評估條件 一般打鬧 霸凌 是否群聚 結束後 還會在一起玩 一哄而散 蓄意程度 無意傷害 有意傷害 重複發生 不會

13 「霸凌」的影響 霸凌事件對霸凌者、受凌者及旁觀者所造成的影響 霸凌者
霸凌者「訴諸外在暴力行為來處理自身情緒問題」的模式,未來可能成為發生法律或社會問題的高風險群。 受凌者 要面對各種的心理及社會困境,可能衍生憂鬱、孤立、焦慮、低自尊,以及社會疏離、社會拒絕等現象。為了避免被同儕拒絕或敵意對待,受凌者可能不願承認或隱瞞被霸凌的事實,這使得教師難以及時介入中止,受凌現象於是持續發生。 旁觀者 霸凌事件會讓旁觀者產生如同親身經歷般的身心理感受,獲得的認知就是「力量遠勝公平性」,可能造成受凌者對社會的冷漠與無情,甚或模仿暴力行為。

14 如何處理「霸凌」現象(1) 一、霸凌者 : 霸凌者「訴諸外在暴力行為來處理自身情緒問題」的模式,未來可能成為發生法律或社會問題的高風險群。
需要讓孩子了解霸凌行為的「非法性」 同時也積極地教導及示範正向的社會溝通技巧 同理心及情緒因應 再犯預防

15 如何處理「霸凌」現象(2) 二、受凌者 : 受凌者常因害怕遭到報復或感覺羞恥,不願透露自己的遭遇;然而專業人員仍可從一些線索來觀察孩子是否正處於霸凌環境之中,例如:孩子參與活動意願低落、眼神渙散、出現自殘行為等 不是你的錯 應給予孩子支持與溫暖使其可以安心地說出心事 教導孩子起動合法自我保護 創傷治療

16 如何處理「霸凌」現象(3) 三、旁觀者 : 受凌者的同儕最常扮演旁觀者的角色,霸凌事件會讓旁觀者產生錯誤認知「暴力遠勝正義」亦會造成受凌者對社會的冷漠與無情,甚或複製暴力行為 同理心及正義、是非判斷的教育 正確因應 不成為加害者、受害及共犯之預防教育

17 安置機構可以的做為 制定與執行霸凌防治與處遇,如申訴管道公正公平的協助霸凌者、宣導、篩檢發覺霸凌及受凌高危險群 傳達不容忍機構霸凌事件的決心
確實掌握院童生活動態 專業人員應具備相關知能,提升霸凌事件敏感度,能於第一時間介入處理

18 霸凌事件發生後處理建議 1.發現事實 2.判別類型 3.瞭解霸凌情境 4.誠懇溝通 5.責任分工擬訂輔導策略 6.介入輔導並改變霸凌情境
7.落實後續追蹤輔導

19 第二部分 性侵害的預防與處遇

20 性侵害的迷思與事實(1) -受害者的吸血鬼理論
研究發現權力議題與性別認同議題值得關切 但,受害者未來不一定成為性侵加害人

21 性侵害的迷思與事實(2) -陪伴協助過程避而不談
多數人以為,不要提創傷經驗,甚至誤以為性教育多說多錯之迷失須被打破 因為發生的事情不會憑空消失 如何提供因應與面對才是重點

22 何謂「性侵害」 陳若璋(2000)認為性侵害是指:「發生在兒童、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的性接觸(包括身體與非身體接觸),兒童、青少年被利用當作成人發洩性慾的工具,行為包括有非身體接觸部分、性器官接觸部分」。 林杏足(2007)強調性侵害是指違反個人意願,從事任何形式的性接觸,包含強暴及亂倫。 陳慧女、廖鳳池(2006)對性侵害定義為:所有使人淪為「性」受害者的侵犯行為,包括接觸性(以暴力、脅迫或誘騙的手段達到直接的性接觸)、非接觸性(如:暴露性器官、猥褻電話等)、性剝削(利用他人從事與色情有關之情事以謀利)等三種形式。亦即包括接觸性的性交、肛交、口交,非接觸性的猥褻行為、性剝削形式的強迫從事性交易行為等均為性侵害。 法律觀點

23 性侵害型態 包括身體接觸與非身體接觸 其他人對孩子的隱私部位有強迫性或誘騙的觸碰、性行為、口交 強迫或誘騙孩子去觸碰他人身體私處
其他性行為: 如偷窺、拍照、言語上的性虐待等 23

24 兒少性侵受害的創傷反應 Terr(1991)認為兒少創傷事件為單一或一連串來自外在的衝擊或威脅,使兒少短暫地感到無助,也打破了兒少慣常的因應或防衛機制 而過去一些研究也證實,兒少在經歷連續的創傷事件後,若結合先前的負向生活事件,似乎更容易誘發兒少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但也可能激發兒少發展出因應技巧以保護自己(Brown, 2005; Yule, 1999) 兒少的災後創傷將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或在災難發生的數個月後才開出始出現症狀

25 兒童創傷經驗值得重視(1) 兒童受認知限制,無法理解事件 缺乏因應經驗與技巧 不易從受到驚嚇中的家人得到力量或情緒支持
容易動搖對他人或這個世界之信賴 特別是兒童正處於發展的過程,創傷經驗可能改變腦部發展及腦中的化學物質,使得兒童之注意力或學習都受到影響(DeBellis, 1999)

26 兒童創傷經驗值得重視(2) 由於兒童年齡小,缺乏自我保護能力 無法像成人將內心對創傷事件的難過、恐懼、悲傷或焦慮表達出來
大人容易低估了創傷事件可能對兒童的衝擊及影響(Scheidlinger & Kahn, 2005)

27 性侵害事件對兒少可能的影響(1) Finkelhor與Browen(1984) 創傷的性化經驗 被背叛的感覺 無力感的自我 污名化個體
Lisak(1994) 情感 認知 性別與性 人際困難 27

28 性侵害事件對兒少可能的影響(2) 自我概念抵毀:我不好.. 情感部分:焦慮、憂鬱、羞恥、罪惡感、自責、自卑、敵意、不易控制之憤怒。
生理部分:生殖系統受傷及感染,尿道感染、睡眠困擾、飲食失秩、 下腹疼痛、體軀不適等 。 認知部分:學業表現、不專心、幻覺、 過度警覺、視和聽覺的迴現、扭曲的想法。 社會行為部分:攻擊、退縮、同儕人際不和、依賴順從,過多的性行為即自慰行為、性引誘成人或同儕、過度性好奇 、在交往關係與當人父母之道有困難等。 行為功能部分:吸毒、厭食症、犯罪、自殘行為、再度受侵害。 非典型反應:有些受害者外表看來可能沒有上述的問題,不符合傳統中對受害者的想像是哭泣的、無助的,可能過度正常,或更積極投入工作中,讓師長很難發現,此部份則需賴專業人員的協助了解及辨識。

29 性侵害對兒少影響的其他因子(1) 性侵害開始的年齡越小、侵害時間越長、雙方關係越親近、及地點發生在自己家中時,則所造成的創傷越為嚴重
對受害者年齡的影響 1.學齡前:侵略性的性侵害常對幼童造成嚴重的恐懼、夜間恐懼症、黏人的行為、部分發展退化等現象,需要照顧者給予一再的保證。 2.國小兒童:學齡兒童受性侵害後,在臨床上產生的明顯症狀有:突然開始焦慮、恐懼、退縮、失眠、歇斯底里、體重忽然減輕或增加、不能專心、學業成績遽降、曠課、暴力、逃學自殘、企圖自殺等。 3.青春期少年:青春期少年已發展自我覺知,也開始建立同儕團體的認同標準,性侵害對此階段孩子的傷害甚大,其影響包括:嚴重反叛,尤其是反抗母親、逃家、離家出走、雜交、從娼、少年犯罪、性病、懷孕、自尊心低落、無價值的、長期沮喪憂鬱、社會孤立、藥物濫用、性侵害他人、自殘、自殺。

30 性侵害對兒少影響的其他因子(2) 近親和陌生人施暴:
陌生人的性侵害,多是個別的、偶發的;近親間的性傷害,無論是強迫或非強迫的,則總是經年累月,且受害的孩子是接二連三。被陌生人性侵害的孩子,較容易被接納,並獲得協助;近親間的性侵害,若孩子主動揭露,很少會得到家人的信任與支持,因此,當事實被證實時,性侵害行為多已事出多年,傷害影響程度更深遠。 對受害的性別的影響 中西文化對男性多詮釋為勇敢、能保護他人和壓抑的;男童經歷性侵害後,通常較女童不易渡過心理創傷,可能在男性氣概與性別認同等議題產生質疑。

31 性侵害與寄養安置對兒少雙重影響(1) 目前需要接受寄養安置的兒童少年,其所受的性虐待多屬於最嚴重的猥褻、強暴、和近親間的亂倫。
近親間亂倫,將導致受虐孩子固守自己的被害者的角色、攪亂人際間身體的和性的適當界線、及因保密而與外界隔離等傷害(王秀絨,2001)。

32 性侵害與寄養安置對兒少雙重影響(2) 翁慧圓、周慧香(2005)研究指出性侵害與寄養安置對兒童雙重影響如下 遺棄 被拒絕感 羞恥感 罪惡感
憤怒

33 性侵害與寄養安置對兒少雙重影響(3) 否認 恐懼 死亡的想法 無助感 重複相同的痛苦 預期受罰

34 如何觀察兒少有受侵害的徵兆? 行為方面:不願意參加體能活動、如冊困難、逃家逃學、出現攻擊或反社會行為、對性好奇、自殺、做惡夢等
身體方面:陰道、尿道、肛門的傷害或感染性病的感染或懷孕 心理層面:恐懼、焦慮、羞愧、憤怒、罪惡感、憂鬱、自卑感或冷漠

35 兒少性侵害指標(1) 生殖器官(包括陰部、肛門、尿道)有出血、受傷、疼痛、出血或感染症狀或發癢、發炎。 說話閃爍似有隱情。
情緒突然變得不穩定、憂鬱。 常作惡夢、尿床,不易入睡或睡不安穩。 對人開始產生不信任感。 會對異性作不雅的動作。 就其年齡而言,描述過多的性知識。

36 兒少性侵害指標(2) 上、下學途中經常改道,或未到校上課。 有嘔吐現象但不是感冒。 行走或坐臥時感到不適。
處女膜破裂或兩腿內側有紅腫、瘀傷現象。 對異性或特定的成人反應異常,不是過分親暱,就是極度害怕逃避。 極力掩藏生殖器官或胸部等身體部位。 人格特質上產生低自尊,以及發生反社會行為,藥物濫用、自殺傾向等。 仍有非典型反應

37 為何受害孩子不說出傷害(1) 害怕說出後,情況會更糟。 不知道自己有權控訴。 認為自己有錯或是自己的錯。 不知道該告訴誰。 怕別人不相信。
怕被別人在背後指點,自己會成為問題人物。 寧可息事寧人。 不想再與加害人有任何關係。 想把事情忘掉,不想再與它有任何關連。 害怕別人反過來控訴自己。 怕受人排斥。

38 為何受害孩子不說出傷害(2) 認為結果不會是好的。 內心否認已發生的事情。 並不知道已發生的事是性侵害,犯法的行為。
不知道控訴的結果會是什麼。 不知應如何描述加害者的具體行為。 害怕自己不被別人支持。 孩子以為當她被侵害時,其他手足就可以得以倖免,因她已做了獻身的羔羊。 孩子認為自己應負起被侵害的責任。 害怕父母/專業人員反應過於激烈。 怕別人誤會他瘋了,怕被家人遺棄,怕被安置到別的家庭/機構。 孩子有很大的焦慮:「我要怎麼告訴爸媽/專業人員這件事?要怎樣解釋所發生的事?」

39 如何幫孩子說出傷害? 保持平靜 透過遊戲 相信孩子的話 孩子沒有責任「不是你的錯」 肯定孩子願意說出真相的勇氣 傾聽接納、不指責、不批評
透過遊戲  相信孩子的話  孩子沒有責任「不是你的錯」  肯定孩子願意說出真相的勇氣 傾聽接納、不指責、不批評 面對現實 不批評加害人(亂倫/友伴) 告知孩子也有其他小孩發生性侵害,讓孩子知道他不是是上唯一遭遇不幸的人

40 從兒少遊戲性質認識受性侵害兒童 象徵性:以玩偶或娃娃來代替加害者及受害者 情境模擬性:使用演戲的方式,將受害事件表達出來
投射性:對著娃娃或玩偶投射出受害兒童的內心感受 發洩性:受害兒童將種種的不愉快負面情緒,毫無保留地對著無生命的娃娃玩偶或人物模型,徹底發洩出來

41 常見的遊戲行為種類 攻擊侵犯式遊戲 撫育式遊戲 退化行為的遊戲 回溯當時狀況的遊戲 與現實世界脫節的遊戲 保存性遊戲 不當的性聯想的遊戲

42 陪伴性侵受害孩子的挑戰 迷失與事實的澄清與覺察 對性的看法之澄清 投入時間、精神與體力;統整專業資源網絡;與系統合作
自己與他人二度傷害孩子的危機 專業人員「替代性創傷」與自我照顧 42

43 專業人員可以如何協助?(1) 檢視自我的價值觀, 避免二度傷害的態度 不強迫孩子敘說性侵害的事件與過程
以清楚的言語、行動,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支持 了解孩子的需求及事件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學習成就、人際互動、情緒行為、注意力思考、身體界限與生理疾患上等影響 重新建構 鼓勵盡量參與每日例行作息 維護兒童少年的隱私權 對兒童少年提供選擇的機會 幫助兒童少年認識他們的情緒

44 專業人員可以如何協助?(2) 幫助孩子以正向、健康的方式直接表達感覺 幫助孩子清楚且直接地陳述他/她的需求 留意孩子良好的表現
為孩子提供發洩精力的管道 鼓勵創造性的表現 幫助孩子再度成為一個孩子,並體驗愉快的感受 覺察再次受創傷的危機,並提供必要的預防

45 身心理療癒型的滋養與照顧 保持冷靜,讓兒少相信你會協助他 鼓勵兒少表達想法及感受 增強、肯定兒少對問題的正向處理方式,以增加其自我控制感
修正兒少的負向認知或歸因,以減輕兒少的自責、罪惡或無助感

46 支持孩子的情緒 觀察與注意兒少語言或非語言的訊息 鼓勵孩子表達經驗與情緒 孩子在災後玩耍是正常的現象 情緒的指認與接受 教育的提供
不要迴避討論

47 處理孩子的退化或混亂行為 有技巧地對孩子的混亂行為設限,以保護孩子的安全 協助孩子了解這種引人注意的抱怨或身體感覺是否和創傷事件有關
允許部份退化的行為,耐心指導孩子可以怎麼做

48 了解並修正孩子錯誤的歸因 孩子,不是你的錯 應注意重要他人對事件的歸因 失落關係的中心建構

49 給陪伴性侵受害兒童的主要照顧者的一封信-告訴孩子可能有的正常過度反應
害怕一個人睡覺、偶而會失眠、甚至做惡夢。 無法專心課業、甚至成績退步。 懷疑生命的意義,例如會問:「活著做什麼?」、「人好像隨時會死?」。 沉默、退縮、沒有反應。 擔心、害怕、容易生氣或是哭泣。 暫時不想上學。 喜歡與同學交談、竊竊私語,甚至手機費增加。 生理的反應,如肚子痛、經痛、胸悶等。 回想起過去親人過世的經驗。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

50 替代性的心理創傷 第二手心理創傷(Secondary trauma) 入戲太深(over-identification)
 助人者、救難者  入戲太深(over-identification) 超然的關心(detached concern)

51 專業人員的自我照顧 學習辨認陪伴孩子走過受到性侵害影響時,自我所受到的身、心、行為、生活、關係等方面的影響
是否能如往常回應生活其他人? 自我生作息活動的改變? 設立與孩子身體接觸之原則 運用自我支持系統,必要時尋求協助 51

52 結語 協助孩子建構友善的第二個家 我們不能給孩子,我們所沒有的 從社會正義觀點做對的事


Download ppt "做個具社會正義的心靈捕手 —安置機構霸凌及性侵害的預防及處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