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小说 第1讲 情节 第2讲 人物 第3讲 环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小说 第1讲 情节 第2讲 人物 第3讲 环境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小说 第1讲 情节 第2讲 人物 第3讲 环境  第4讲 主题、标题和综合性选择题

2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具体地讲,鉴赏现代小说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会有序幕或尾声。

21 例如《项链》这篇小说,按照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主人公玛蒂尔德“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的”为基本故事情节,其中“项链”是串起情节的线索,巧妙之处在于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着新的矛盾冲突将会产生。开始叙写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 “基础”(序幕)。正当她因梦想的生活不能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舞会的请柬(开端);正当她因没有项链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发展);正当她

22 “陶醉”“沉迷”时,乐极生悲,丢了项链(高潮);正当她欣慰经过10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时,却意外得知项链是假的(结局)!我们正是通过解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了解、认识了玛蒂尔德这一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又诚实善良、勇于承担责任的典型形象。

23 阅读下面的文段,概括故事情节。 日本一家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三百多名应聘者中选出10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名叫水原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幸好被亲人及时发现,水原没有死成。正当水原悲伤之时,从公司传来好消息:水原的成绩原来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水原落选。正当水原一家大喜过望时,从公司又传来消息:水原被公司除了名。原因很简单,公司老板认为:“如此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了,这样的人在公司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24 解题指导:概括故事情节先要找准人物、事件、原因、时间、地点等要素,其中“人物、事件”是必须有的,而“原因、时间、地点”的要素可视具体情况而有变化。
(1)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 (2)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时间:(无) (5)地点:日本 一名叫水原的青年 应聘时已被录用又被除名 误以为落选后要自杀,被公司认为不能经受挫折,难成大事

25 二、细处体味,审视人物形象 在对每一个情节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读者可以根据其中的细节描写,了解人物行为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某些细小举止动作的描写,而这些人物动作往往是“下意识”的、“不自觉”的,因而也是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所以细节是构成具体形象的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同样做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读者要能从一个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26 例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看到金子后的动作:“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饿虎扑食般攫取钱财的丑态和不择手段掠夺钱财的伎俩,塑造了一个为金钱而执著发狂的守财奴的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除了关注动作细节描写外,还需注意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此外,还有侧面(间接)描写。这些都是在审视人物形象时需要细加体味的。

27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从④⑤⑥段中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28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29

30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31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32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

33 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34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35 解题指导: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先要找出文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有关语句,然后从这些内容中分析,归纳出人物的形象的、性格的、身份的等各方面的特征,加以整合。还要看看有没有他人的叙述、评价来进行验证。

36 王石匠的形象特点分析概括: 描写手法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肖像描写 五十来岁,很不起眼 (1)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 不急、不躁、不热、不冷、不快、不慢、手不停、坐成一团修行 (2)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神态描写 木呆呆、也不惊也不乍、木了样 (3) ________ _____________ 平凡、朴素 技艺纯熟、 心情平和淡定 淡定、 平和、从容

37 描写手法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语言描写 “你找俺?” “十日后你来拉呗。” “时候还没到呢。”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4)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侧面描写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 (5) _______ 沉默寡言、 淳朴、讲信誉、 温厚、善良 平和、 淡定、宁静

38   三、挖掘环境,分析提炼主题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件发生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鱼虫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39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又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有的环境描写还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特别要注意的是花鸟鱼虫等场景的象征意义。而我们读小说是要透过故事的枝叶,仔细体味生活这棵常青大树,仔细体味一个特定的时代中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和追求的,这就要深刻认识、分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作者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受他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表达的主题的制约。读者在把握有着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40 例如,鲁迅的《祝福》,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的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展示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另外鲁镇的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风俗习惯、思想意识、人际关系等),更是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41 (200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概括第⑥段环境的特点,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②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42 ③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43 ④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阿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44 ⑤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45 ⑥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46 ⑦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⑧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47 ⑨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⑩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48 ⑪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⑫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⑬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微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49 ⑭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⑮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50 解题指导:概括环境的特点,需要先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然后看各句所写的景象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的氛围特征,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这个词有时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提取,有时需要根据画面的要素提炼。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如下指向:氛围、背景、人物、情节、主题。

51

52 小说原文 抓“三要素”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日月行色 杨闻宇 ①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河水闪亮清澈 河滩廓大宽展

53 小说原文   ②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54 抓“三要素”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沙滩匀净细软、夕阳、晚烟、矮房、山峦、晚霞,宁静、柔美、清新 我和她行走在沙滩上(开端) “她”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年轻、羞涩、机灵、美丽、可爱“我” 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胆子大

55 小说原文 抓“三要素”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③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 “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④“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⑤“谁说的?” ⑥“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问我对她的印象,我借村里人的话回答(发展) “她” 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温柔、沉静 “我”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朴实

56 小说原文   ⑦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⑧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⑨我郑重地点点头。 ⑩“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⑪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⑫“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⑬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57 小说原文 ⑭“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⑮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⑯“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再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58 抓“三要素”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晚风习习, 沙滩洁净 我问她对我的印象,她却说村里老人说我是“鳖熊”,我恼怒无比 (高潮) “她” 描写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我”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机灵、心细、慧黠、调皮 人物形象:憨直、鲁莽、坦率、诚恳

59 小说原文 抓“三要素”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⑰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新月初升,山垣暗紫 她巧妙地表明对我的真心(结局) “她” 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羞涩、聪明、深情

60

61

62

63 情节概括 该考点是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的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从各省市的考查情况来看,有的省市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有的省市直接要求考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64 最常见的概括故事情节的提问方式有这样几种:
(1)请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65 [例一] (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66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67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68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69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70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71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72 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 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73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按照文本的写作顺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写了哪些人、什么事,然后再加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夫妻俩,故事是围绕着半夜厨房里传出来的声音展开的。 [参考答案] ①妻子凌晨发现丈夫在厨房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每点1分)

74 概括情节“二步走” 第一步:梳理情节 梳理情节的角度: 1.从情节的叙述顺序梳理 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概括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叙述手法)。

75 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叙述手法)分为以下五种: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如《面包》一文,就是运用了此种叙述顺序。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76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

77 平叙的方式: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代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明确了叙述的顺序后,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能迅速理清结构层次,从而理清情节。

78 2.寻找小说线索来梳理 (1)小说中的线索包括事物线索。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面包》中的“面包”也是线索。 (2)也包括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3)还有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等。 一篇成功的小说,有时是几个线索的交融。

79 3.抓住场面,梳理情节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用此法梳理: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等。 第二步:把握情节的概括角度,运用答题模板,准确概括 1.完整叙述角度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模板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环节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80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常用答题模板:某人做了哪些事。

81 情节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叙述手法在“题型一”已做讲解);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叙述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情节结构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82 [例二]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83

84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85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86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87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88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89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90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解析] 文章开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而到了故事的主体部分,基辅读者讲自己的遭遇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效果方面可以从人称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的作用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效果: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界定手法1分,效果各1分)

91 一、叙述人称题解题方略 解答此类题,需要两“明确”: 1.明确叙述人称的内涵及分类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知道叙述人称的分类就能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角度。

92 2.明确各类叙述人称的作用(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解题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93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如上面[例二]《第9车厢》后的答案要点①就是这种效果。同时,因为是旁观角度,使文章更具客观性,《第9车厢》后的答案要点②就具有这种特色。

94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95 二、情节结构手法题解题方略 1.掌握常用的情节结构手法的内涵 (1)线索。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是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

96 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但需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97 (2)悬念。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

98 (3)铺垫。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作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主要内容马上就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且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山神庙一节就是最好的例证。

99 2.根据题干要求,界定情节手法的类别,结合文本分析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 (4)伏笔。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2.根据题干要求,界定情节手法的类别,结合文本分析

100 情节作用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全国卷近几年多次单独设题考查,备考时应关注。 情节作用题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101 [例三] (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的题目。
侯 银 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102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做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扑哧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103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104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105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106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107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08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解析] 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具体说明。对于这种考查某一情节(或某一内容)在全文情节中作用的题目,应先理清本处情节主要写了什么,再联系全文,分析是否存在铺垫、悬念等作用,分析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从下文来看,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

109 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一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命,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而女儿改装花

110 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二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侯菊精细能干,为下文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111 [参考答案]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每点3分)

112 [例四] (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113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114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115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116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 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117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118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119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120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121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122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123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124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125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凌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26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分析要透彻,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小说结尾部分的作用一般有:使情节更加曲折、使主题更加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结合文章内容,从巴尔塔萨从未喝过酒这次却喝得酩酊大醉这一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善良本性,他认为用自己精心做成的鸟笼换来孩子的快乐是值得的;同时表现出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另外,通过主人公还欠下债务可以看出他爱面子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27 [参考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128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129 一、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130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例三]《侯银匠》中的答案要点①就是由此而来的。

131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132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33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再如[例三]《侯银匠》中答案要点②“突出侯菊的精明能干”,也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134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135 二、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136 [特别关注] 对于小说情节的考查,除了以上几种题型外,还有一种主要题型“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137 “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略
1.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138 2.解答思路 (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3.常用答题模式 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

139 情节作用类题目因思考不全面、遗漏要点而失分
 [示例] (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

140 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
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141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142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143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144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145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146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147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扣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148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

149 [考生答案]

150 [阅卷者说] 1.失分缘由:此考生能从情节对人物性格的作用回答,得1分;对情节本身的作用,虽然“伏笔”用词不准确,也可以给1分,但缺少对内容上的作用。此考生的答案失2分,是因为没有全面考虑情节对各个方面作用,也就是答题时不仅考虑情节所在文章的位置,还要考虑情节对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151 2.满分要点: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完成: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题干非常明确“情节有哪些作用”,此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
第二步,运用“四对关系”思维模式思考答题。从情节上看,彭恩打电话的情节处于文章开头,因此可联系全文来作答,如引起全文、铺垫、线索等。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等语言刻画了人物语言尖刻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本文开头即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情况——活动的时间、地点及身份,同时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至于文章主旨方面,开头段体现不明显,可以不考虑。

152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哪些作用”可以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每点1分)

153 两大角度对号入座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考虑。考虑全面后,对号入座,解决要点遗漏问题。

154 (2014•长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卖 驴 赵本天 那天,他给收购站交完货,和衣躺在车上,任凭大青驴往回走。前边有头草灰驴,拉一辆躺着死人的平板车,大青驴顿生痴情,尾随直奔火葬场。“啊哈啊哈”地驴叫,使孙三老汉猝然惊坐,揉眼一看,火葬场!他激灵打个寒战,打一鞭牲口,冲出门去! 孙三认定,这事正好应验了多少天来的心事,是极不吉利的征兆!

155 前几年,孙三老汉在收购站当脚力,被定为“坏分子”,折腾了半年多,风寒症发作,左腿成了残疾;前年春天,政策放宽,他僵冷的心重新热和起来。他借钱买来大青驴,二次当了脚力。
刚踌躇满志地干了两年,忽然听传,政策要“收”。多年来政策好变,昨天允许的事,今天可能会禁止。一个“收”字,使他先有三分惊慌。这当口,让大青驴拉进火葬场,可不正应在“死路一条”上! 孙三老汉越想越恼,照头一鞭,大青驴一下子惊了,拉着平车横冲直撞地往前跑,轰隆一声栽到路旁沟里,摔脱了右胯。

156 回到家,孙三老汉长吁短叹。被命运捉弄的悲哀苦苦地缠绕着他。孙三铁了心:卖驴。他牵着大青驴,上了兽医站。
刘站长把大青驴拴绑到桩架上,抱起脱胯的右腿。一下一下往上顶,吭哧了半天,也没对上,末了甩一把汗珠,“没治,宰了吧!” 孙三舍不得。人和驴共局,不能不讲良心!还是到庙会上碰碰运气,说不定有能人买去,调理好,也算救了它一命。孙三老汉牵着大青驴,一颠一颠地直奔柳镇北的牲口市。 不大一会,一个瘦老头朝大青驴走来,“喂!这牲口是卖的吗?”

157 孙三早看见他了,却只管抽烟。听到问话,才朝他乜了一眼:买和卖是心计和意志的较量。对方掰开驴嘴:“哟!四岁口。”显然相中了大青驴。正端详,忽然发现了那条吊着的后腿:“哎——瘸啦?”
“掉胯。小毛病。一整就好。”孙三三句话只用了九个字。他要让对方相信:这根本不算回事!可是瘦老头扭身就走了。 把驴托给旁边的熟人照看着,孙三倒背着手在牲口市转了一圈。他估摸着,今天牲口成交不会少于四百头,这有点出乎孙三的意料。也许庄稼人压根就不信政策会往孬处变!孙三老汉被这阵势和气魄振奋了!他开始怀疑这些天自己的神经是否正常。

158 正在发愣,猛听一片喝彩声。一群人围着一匹高大的黑骡子叫好,一个矮胖的老汉拉着往外挤,脸放红光。小孩他大姨父?这胆小鬼也买下大骡子了!!那年自己挨批判,他只晚上来看过一次,孙三瞧不起他。此时,连襟兄多神气! 孙三迷乱地转回来,大青驴已被一群人围住。他心里一热,卖驴的劲头又上来啦,忙挤进去,“哪个要买?” 一个老者凑了上来。疏眉朗目,胸前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此人面善,孙三却一时记不起来。 老者显然已对大青驴相看过了,和善地问道:“这么好的驴,你卖它何故?”这话正触在孙三的心病上。他支吾道:“这驴……嗳……性太烈了。”又正色道:“当真!这牲口活路[注]没说的。”

159 “是!怪牲口都出好活路。”那位老者点点头,又转到大青驴身后,很随便地搭讪:“掉胯喽!”
“小毛病,驴先生一整就好。”孙三忙解释。围看的有人笑起来,老者拈须笑道:“难说!会整治不过一鞭,不会整治吭哧半天。” 这话玄妙!一个念头猛然间涌出:“敢问老先生是——” “我叫王老尚。” “嗨!”孙三证实了自己刹那间的猜想,这正是兽医站十年前被清除回家的老神医! 王老尚指指身后几个老汉,“我为人代买,你出价吧。”

160 孙三见私人买牲口的这么多,卖驴的决心早已动摇,心里扑腾开了:我孙三一根鞭子六条腿,总能为国家、大伙办点事!老怕政策变了吃亏,这叫私心!头二年政策不变我敢买驴?我能给儿子说上媳妇?别听风就是雨!
孙三老汉忽然来了劲头:不卖啦!他脑瓜一转,冲王老尚伸出两个指头说:“这个数!” “二百块!”有人粗喉大嗓地咋呼:“就这烂驴?吓!” “不买拉倒!”孙三硬邦邦顶道,解开缰绳就走。 王老尚笑笑说:“这副样子,价钱是高;治好腿,值这个数。”他直直地伸出三个指头。 “三百?”又有人喊出声来。

161 王老尚收住笑容,一拱手:“各位闪个空。”向孙三要过鞭子,藏在背后,又让他一手扶正大青驴悬着的右腿,自己静静地站在大青驴左对面,和眉善目地看它有半分钟。突然圆睁二目,暴喝一声:“呔!”同时向大青驴左耳朵尖刷地就是一鞭!大青驴猛然惊跳起来,整个身子全压在右后方,“呱哒”一声脆响,大青驴前腿着地,右后腿也不再吊着,四条腿轮番踩动着地面。这一着远近闻名,叫“神鬼鞭”。一时间掌声、叫声响成一片。 几个买驴的一窝蜂上来:“我要!” “我先托王先生的!” “……” “不卖了!”孙三脸红得像个下蛋的鸡,一把夺过缰绳,“得!——驾!”大青驴翻动四蹄,跑了起来。 (写于1981年,有删改) [注] 活路:指(牲口)干活的本领。

162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只因为熟睡中被大青驴拉到了火葬场,孙三老汉感到十分不 吉利,认为这喻示前途死路一条,所以决心卖掉为自己拉脚 送货的大青驴。 B.孙三老汉的连襟买下了大黑骡子,这不仅让孙三老汉羡慕和 嫉妒,还让他内心“迷乱”,对是不是卖驴更加犹豫起来。 C.神医王老尚一记“神鬼鞭”治好了掉胯的大青驴,使得大青 驴瞬间增值,赢得了围观群众的喝彩,也改变了孙三老汉卖 驴的决定。

163 D.孙三老汉戏剧性的卖驴经过,折射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的
思想和心理,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农民的 强大影响。 E.小说语言朴实,简洁,有情味,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没有 环境描写,却营造出了改革初期农村生机勃勃、积极昂扬 的社会风貌。 解析: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E给1分;选AC不给分。A、C两项错在没有弄清楚孙三卖驴与不卖驴的原因均与“政策”有关,这是根本原因。E项,“没有环境描写”不当,文中卖驴的场景描写就是典型的“环境描写”。

164 2.小说中的孙三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勤劳而又善良。孙三老汉为生活一直辛劳。大青驴受伤后,对它十分痛惜。②精明能干,有心计。卖驴时讨价还价,充满着农民的智慧。③对政策心存疑虑,动摇观望。买驴、卖驴最终又不卖的矛盾、犹豫,其实是怕政策多变,又对生活充满期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5 3.(对应题型一、三)卖驴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情节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情节概括:决心卖驴——犹豫动摇——王老尚治驴——赶驴离开。(2分)情节安排的好处:①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在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凸显人物性格。③有利于揭示主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66 4.(对应题型二)“王老尚治驴”片段,有人认为是精彩之处,有人认为是赘余内容。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7 参考答案:(观点一)“王老尚治驴”是小说的精彩之处。①王老尚治驴时神情瞬间变化和出人意料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从侧面写出孙三老汉当时的感受。②使卖驴的过程更加波澜起伏,为孙三老汉最终放弃卖驴作铺垫。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观点二)“王老尚治驴”是小说的赘余内容。①它不是“卖驴”的重要内容,花费那么多笔墨描写显得轻重颠倒。②冲淡了对主要人物孙三的塑造,而让次要人物王老尚成为主角。③虽然内容精彩,但对作品主题没有实质性帮助。(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68

169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是小说阅读题的常考题型,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请简析××的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试加以概括。 (3)××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70 [例一] (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保 护 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171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172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173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174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175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176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炉火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177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178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179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80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概括需要运用“听其言,观其行”(正面描写),也要结合文中对人物的侧面描写。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不难想象在同学没有荣升之前,玛兰对同学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玛兰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而玛兰帮助别人主要是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见其自私的一面;当神父的真面目被揭露出来时,自己也被扯进去,被珀蒂帕责备时,玛兰把责任推到神父身上,把自己扮成一个受害者,可见其善于见风使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文中事件和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地方,然后加以概括。

181 [参考答案]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位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自高自大、爱慕虚荣而又伪善的形象。从文中对待同学的态度可以看出他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从他想帮助别人的思想,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爱慕虚荣的性格;从帮助神父到把责任推到神父身上,可以看出他天真、热心、没有原则、伪善、自私的性格特点。(评分细则: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3分,具体分析3分)

182 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5个思维角度和常用答题模式
1.从5个角度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再如上面[例一]《保护人》第3自然段对玛兰身份的交待。

183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如上面[例一]《保护人》中玛兰自私、虚荣的性格就是通过语言描写体现出来的。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如上面[例一]《保护人》中第2自然段这一情节就刻画了玛兰趋炎附势的性格。 

184 [特别关注]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185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林黛玉进贾府》开头的贾府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186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毒的性格特点。

187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88 2.掌握常用答题模式,规范表述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用“××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的模式。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189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190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191 [例二] (2011·安徽高考)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正文见第1讲[例四]),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3分)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4分)

192 [解析] 第(1)问,赏析这句话,要抓住“它自己就会叫起来”的深层含意来理解。从上文看,这个鸟笼倾注了巴尔塔萨一个月的全部心血,其造型别致而实用,由此推断老大夫是用夸张的口吻称赞鸟笼的精致。第(2)问,画线句子有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主要写孩子听到父亲说让巴尔塔萨把鸟笼拿走后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伤心和失望,为下文写巴尔塔萨毅然决定留下鸟笼埋下伏笔,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193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评分细则:确定手法1分,赏析作用2分)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评分细则:确定手法2分,作用2分)

194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及作用”题解题指导 1.掌握塑造人物的各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塑造人物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同散文一样,这里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195 塑造 方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具体 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肖像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

196 塑造 方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具体 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语言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197 塑造 方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具体 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动作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198 塑造 方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具体 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心理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暗淡的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妇人的心理。

199 塑造 方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具体 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200 塑造 方法 具体分析 侧面 描写 具体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 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根据题干要求及所掌握的知识,对塑造人物的手法作出判断并分析

201 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包括物象)。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202 人物形象作用类常见的提问方式: (1)×××在文中有何作用? (2)运用×××方法写×××有什么用意? (3)小说刻画×××有何用意?

203 主要人物的作用 [例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204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瓦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205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忙跑了过去。

206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207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208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209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但面对小车司机呵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结合人物分析意义,言之成理即可)(评分细则:每点3分)

210 次要人物的作用 [例四] (2008·浙江高考)阅读《乌米》(正文见本专题“补上一课”),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211 [解析] “我”的形象概括可根据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从”思维去解答。作用可根据思考“次要人物”的作用四个方面去解答。“我”是事件的目睹者,起着线索作用,对于揭示主旨,刻画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212 一、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题解题指导 运用“三考虑”思维,找准答题切入点。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如[例三]《想起母亲》一文,林雄正直、善良的性格正是通过大骂司机表现出来的。

213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如[例三]《想起母亲》一文中“林雄”形象的社会意义之“不要为利忘义,要有正直的心灵”等主题方面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214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如[例三]《想起母亲》中“林雄”形象的社会意义答案要点的最后一点就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15 二、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题解题指导 第一,根据文本内容、主旨及题干要求,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明确答题的思维方向。 第二,掌握答题的思维角度,“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作用:

216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例四]《乌米》中的“我”也有此作用。

217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如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这样,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如[例四]《乌米》中的“我”突出了“乌米”的形象。

218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祝福》中的“我”就决定本文的叙述基调。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219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而[例四]《乌米》一文,也借“我”的感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20 因对人物形象概括不准确、不全面而失分 [示例] (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马裤先生 老 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221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222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223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224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225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226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227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228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229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30 [考生答案]

231 [阅卷者说] 1.失分缘由:主要问题是概括不准,不全面。“虚伪”“自欺欺人”在文中体现不出,概括不准;同时,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也不全。 2.满分要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坚持“言必有据”的原则,使得“分析”时依据正确。通过题干要求,可以看出人物性格特点不是单一的,是“哪些”。根据“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从”思维,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32

233 [参考答案] 马裤先生有如下性格特点: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在对待茶房的态度上、问我的问题上,在我的上铺脱靴子等都体现了这些特点。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占用另一卧铺、占用挂钩、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等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三次挖鼻孔、把痰吐到车顶的细节可以看出人物的这些特点。(每点2分,概括性格1分,简要分析1分)

234 1.解决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准确的问题,需要“4注意”:
(1)注意读懂小说。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评,是肯定还是否定。 (2)注意联系全篇。在分析人物言行、心理、细节等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关照,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情景来分析。 (3)注意暗示人物形象的小细节。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注意推敲。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借助文中的词语。

235 2.解决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的问题,需要“4注意”:
(1)注意题干用语,区分“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2)注意筛选有关人物的正面和侧面信息。人物的正面信息主要靠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侧面信息是别人的反映、评价、环境特点等。

236 (3)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重了与该人物有关的言行举止等文字描写,但忽略了在情节中把握人物,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明确文字表述而又要好好把握的。
(4)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言行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来全面地把握人物。

237 (2014•郑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238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239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240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吗!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241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242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243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 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 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 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著并预示 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 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 这一人物的关键。

244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
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 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 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 表现引人深思。 解析:B项理解错误。对疯子船长的这一动作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他是真实地把这个和他的船“差不多大”的晒谷场当做了自己的船。D项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欠妥当。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作为晒谷场的陪衬而写的,主要不是“展示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E项中对小说的情节分析有误,这篇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答案:AC 

245 2.(对应题型一)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疯子船长是一个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2分)①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②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4分)

246 3.(对应题型三)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分)①“我”贯串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②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④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意蕴更为丰富。(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47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8分)观点一:应该从主人公悲剧意义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海难虽然摧毁了船长的船,使他成为疯子,但并没有摧毁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他在晒谷场演绎风暴中救船的情景,表现了一个船长的精神风貌,他的执著与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②小说的故事给人心灵的震撼又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在疯子船长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248 观点二: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疯子二叔虽然是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但他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的精神感染我,并引发了我出去见世面的想法;②小说结尾“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也说明了作者对“我”这一类农村孩子所寄予的期望。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249

250

251 环境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环境特点的概括与分析”题是小说阅读的一种重要题型,其高考常见提问方式有: 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这一景物有何特点?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252 [例一] (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253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254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255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256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257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258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本题实际是考查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步解答: 第一步,阅读全文,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 “在空旷少人的街上”“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等语句,这里面涵盖了小城生活的特点。

259 第二步,通过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这可以看出人物之间怎样的社会关系,进而概括出小城的特点。

260 第三步,从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等方面,如: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等,可以感知小城特点。
综合以上方面,总结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每点1分)

261 解答“环境特点”类题目“4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262 第三步,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 另外,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环境)特点”与“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

263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景物)描写在小说中一般起到辅助作用,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活动安排好一个背景环境,但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有差别的。 这类题型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请对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加以简要分析。

264 [例二] (2010·安徽高考)阅读“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正文见本专题“补上一课”),回答下面的问题。
请对文中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265 [解析] 本文中的画线句子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给人清新、明朗、美丽、宁静的感觉,所以景物描写的特点比较容易归纳。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作用不少:有的能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有的能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有的能表现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有的能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有的能渲染气氛;还有的能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结合本文的人物、情节,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也不难总结。

266 [参考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分细则:特点3分,作用3分)

267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要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268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如[例二]文中环境描写就烘托了罗永才的心情。

269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如[例二]文中景物特点与情节发展是一致的,所以此处环境描写就推动了情节发展。

270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271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72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案:模式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式二: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模式三: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73 [特别关注] 在分析社会环境的作用时,要注意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274 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绘技巧。包括修辞、描写角度、描写方法等。 本题型常见提问方式: (1)小说中某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析某某段。 (3)某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景? 不过,高考往往不单独设计环境描写手法类题目,而是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如上面的[例二]。

275 解答“环境描写手法”类题,需“三步”走:
第一步,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276 2.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等。
第二步,从文中标记出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277 [特别关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手法这一考点,单独命题的情况一般很少,往往是概括特点并阐释作用,或明确描写技巧并点明作用;即使题干的要求仅为阐释作用,答题时也要先概括景物的特点,而后阐释作用。为了保证答案的完美,可以这三方面兼顾:首先点明景物描写的手法,第二是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第三是点出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得最频繁。

278 分析环境作用题时因思考角度不全而失分   [示例] (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279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

280 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281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282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283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284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285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286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287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选自《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2期,有删改)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288 [考生答案]

289 [阅卷者说] 1.失分缘由:考生能从景和情的关系方面回答,角度找得比较准;但是考虑不全面,只考虑了景对人物的作用,没有考虑景与主题、景与标题等方面的作用,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只得2分。

290 2.满分要点: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景物的特点,再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标题等。最后把景物描写与这些作用一一对应,看有哪些符合。画线部分的景物特点比较美,是秋天的景象,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在这美景下主人公人却烦闷,人物处境艰难,这运用了反衬手法。 [参考答案] ①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②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每点2分)

291 “四循环”思维模式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平时养成“四循环”思维模式,就是答“环境作用”题时,既要从对环境本身的作用来考虑,又要综合环境从对情节、人物、主题这三方面的作用考虑。推而广之,要回答“情节作用”类,既要从对情节本身作用考虑,又要综合考虑对环境、人物、主题的作用。以此循环往复,这样能避免答案要点不全的问题。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主 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分析、归纳、评价、探究小说的主题。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二类:概括主题、评价或探究主题。对主题比较单一的文本,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文本,往往以评价或探究的形式考查。

307 “主题”类题目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08 [例一] (2010·广东高考)阅读《面包》(正文见第1讲[例一]),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理解这篇小说,一定不能忽略故事发生的背景。文本后面的注释告诉我们,这篇小说“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由此切入,小说就容易理解了。生活困苦,食物匮乏,丈夫是忍不住饥饿才去偷

309 面包的,而妻子却没有责备丈夫,反而把自己的面包拿出一块来给丈夫。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相互理解,难中依存,相濡以沫,充满爱怜,这篇小说要告诉读者的不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吗?至于分析,则要回到文本中,通过故事情节甚至一些细节来具体剖析。

310 [参考答案] 主题: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评分细则:概括主题2分,分析4分)

311 [例二] (2011·浙江高考)阅读《第9车厢》(正文见第1讲[例二]),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从作品中挖掘思考点,再结合作品本身谈感受。第9车厢的故事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没有错,但都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职责,是思维定势、思维僵化所致。 能在原文中找到生发点,再结合作品谈两点以上感受,并且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312 [参考答案]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313 一、掌握解题思维定向,正确把握主题 小说“主题”类题型,不论概括形式,还是评价探究形式,都需要“四从”“一注意”思维: 1.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涵着主题 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具体需“二抓”:

314 (1)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2)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如《面包》一文中“偷吃面包”“多分面包”等事件就表现了主题。

315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具体需“二寻一辨”:

316 (1)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2)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涵着作品的主题的重要信息。如《第9车厢》中“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这一句评价已经蕴涵了作品的主题。

317 (3)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如《面包》一文中对二人是夫妻关系的交待,就暗示了理解、宽容的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具体需要“梳——询——品”:

318 (1)梳理情节过程。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如对《面包》文中几个情节的梳理,就有助于把握主题。
(2)询问情节设置的原因。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结构选择,而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题表现的需要,解答时可以多问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 节”。如《第9车厢》一文可询问“为什么要写第1自然段这一情节”,其答案“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即是主题。

319 (3)品味细节。小说的细节是构成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细节描写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从而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因此,从细节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题。如《面包》一文中,“妻子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这一细节就暗示了“宽容”的主题。

320 4.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 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321 (1)分析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命运。 (2)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抓背景时要关注小注或文章后的写作时间。如《面包》一文后面小注中说本文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322 5.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分析 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在阅读时要观察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 二、掌握常用答题模板,规范答案 概括主题:通过……,赞扬(贬斥)……精神(陋习)。 评价主题:本文的主题是……,理由是……。 探究主题: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323 [特别关注] 在评价、探究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要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否则易导致评价探究缺乏针对性。 

324 标 题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理解小说标题,就是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或理解小说标题的艺术技巧和作用(用意)。 “标题”类题目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 (3)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 (4)小说以“×××”为题目,有何含义?

325 [例三] (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保护人》(正文见本专题第2讲[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解析] 这类题型,首先要亮出观点,再概括选文中的相关事实进行佐证。文中“保护人”是对社会中像玛兰一样的那类人的讽刺,他们依附权贵,徒有虚荣的外壳,没有真才实学。他们的这种“保护”是建立在满足虚荣心的基础上的,是虚伪的“保护”,是小资产者对虚荣浮华的可悲迷恋。

326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327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328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329 解答此类题目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理解题目含义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标志着小说的标题具有双重或多重含义。所以,解答题目时需要 “两注意”思维: 第一,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语意双关。如“祝福”点明时间,是题目的基本含义,反讽之意就是深层含义。

330 第二,在理解题目的表面含义之外,要注意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或文章主旨意义。“祝福”关联情节是表面含义,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进而揭示“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才是文章的主旨义。

331 第二步,赏析标题作用 要全面解读标题作用,可运用“六是否”思维: 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关注以时间、地点、环境等为题的文章。 2.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关注以物象为题的文章。 3.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关注以人物为题的文章。

332 4.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关注以人物特征为题的文章。
5.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以事件为题的文章。 6.标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关注以情感为题的文章。 第三步,掌握常用答题模式,规范答案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有相关的意思。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

333 4.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关注以人物特征为题的文章。
5.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以事件为题的文章。 6.标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关注以情感为题的文章。 第三步,掌握常用答题模式,规范答案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有相关的意思。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

334 综合性选择题 五选二的综合性选择题,选项往往涉及小说的内容理解、情节分析、艺术表现等多方面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四] (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335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336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337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338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339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340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341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34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 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 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 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 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343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
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 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解析: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D不给分。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项“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这篇小说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和特别的手法。D项“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无中生有,爷爷这样做只是为了偷学染布技术。

344 小说阅读综合性选择题解题指导 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一般采用5选2的形式,赋分5分,并且在评分标准中具体规定了每个选项的不同得分,一般而言,符合题干要求而且信息量大、有重要意义的选项占3分,符合题干要求但信息量较小或重要性不突出的选项占2分,基本符合题干要求但表述略有瑕疵的选项占1分,选项表述有误或不符合题干的选项不得分。根据这一评分标准,答题时应首先把不符合题干要求或表述有误的选项排除掉,然后再对余下的选项进行择优选择。

345 答题时一般有两种相互关联的解题方法。 1.对以信息筛选、内容概括为主的选项,应当回归原文比对信息,特别关注选项在人物、情节等方面有没有张冠李戴、改变判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现象。 2.对以评价、鉴赏为主的选项,如有关主题、艺术手法的选项,应当以选项为论点,注意从原文中寻找有关论据,如果无法找到依据,就可以认定为“言之无据”的有误选项。对此类选项,应特别关注小说主题随意拔高和艺术手法无中生有等两种设错手法。

346 因对小说标题寓意把握不准确、不全面而失分
[示例] (2012•辽宁高考)阅读《最后的黄豆》(正文见上面[例四]),完成后面题目。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4分)

347 [考生答案]

348 [阅卷者说] 1.失分缘由:此考生前部分答案是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的作用。答非所问,所以不得分。后部分回答的是“最后的黄豆”表层寓意,得2分。 2.满分要点: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标题含义的能力。可按以下步骤解答: 第一步,阅读全文,找出写黄豆的语句。从线索及爷爷寄托情感方面考虑其寓意。

349 第二步,从爷爷临终时的情节“我蓦然明白……”的情节以及“我”成为企业家后捐献所有财产等情节方面,思考标题的寓意:“最后的黄豆”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
第三步,从标题中的“最后”二字,联系文本主题考虑其寓意。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 第四步,综合以上方面,概括答案。

350 [参考答案] 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351 注重表里虚实,联系情感主旨 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运用以下答题要诀: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强调主旨情感; 4.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352 (2014·河北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序 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 多么寂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做无言的请求。

353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又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轻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肃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 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了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

354 姑娘站了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起,这立即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出了倔强。

355 放下眉笔,院长伸过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作了个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在水中的白莲。 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 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多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 我们这两行排队买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356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情。你明天第一场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这不,我们作了个决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我就说说。 我是个捡煤核儿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车,一上司机座,连哪根操纵杆儿管什么都忘了。正心慌呢,“噔、噔、噔”,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直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嗬,这个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开。

357 瞧,就这么开的头儿。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个捡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
她看着想着,不知过了多久,院长又把观众送来的一大束玫瑰放在了她的怀里。花儿含着水滴,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了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358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烟水茫茫的幻境从夜色深处显现出来。月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 多么浓郁啊。
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沉,这么厚重,简直给那幽兰如水的月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样芳香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大幕开了。踏进这芬芳的月色,她,展开了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升…… (取材于韩少华同名小说,有改动)

359 1.(对应题型三)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头借助窗帘“低垂”,渲染一种寂静沉郁的气氛,主要 表现包括“她”在内的所有演职人员准备演出的认真心 理。 B.“她”刚刚毕业,就要主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认 真而有很大期待的观众,她有些信心不足,压力很大。 C.院长非常理解“她”,并用“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 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这样的语言鼓励“她”,让她充满 自信。

360 D.优秀的观众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总是积极参与,热情帮
助,文中所写的观众代表给“她”写信鼓励就是生动的事 例。 E.“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而我,错半拍,可就 ……”以及“头,略低着”,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她内心的 不自信。 解析:A项,“主要表现”错,这样的细节能表现她们的认真态度,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她们“临战”前的不自信;C项,“让她充满自信”不正确,后面还有不自信的表现;E项,“头,略低着”,不是表现不自信,而是表现“仿佛带了几分羞涩”。 答案:BD 

361 2.小说中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小说的情节和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提炼归纳。 参考答案:①好强,渴盼成功但又害怕失败;②完美,追求完美但又缺乏自信;③有责任感,心系观众但又缺乏勇气;④热情认真,终于走向成功。

362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观众来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观众来信的内容和后文情节来看,观众来信这一情节为她走出心理的焦虑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观众来信说明正是乘客的支持才让她“头趟开车”迈过心灵之坎。将心比心,他们主动宽慰“她”,让“她”能克服心理劣势,为“她”走出沉郁(焦虑)作铺垫;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363 4.(对应题型一、二)这篇小说以“序曲”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出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梳理标题的作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然后辨明标题的含义及作者的褒贬态度,再结合题目要求从一个方面作出具体分析即可。

364 参考答案:①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序曲”,既指“她”要演奏的“序曲”,也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和院长、观众对“她”宽慰鼓励来写,既突出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突出了这些宽慰鼓励的巨大意义。全文暗寓这样的道理: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充满自信,相互理解,就能把事情做好。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人们“第一次”做事的不自信,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她”面对“序曲”的“焦虑”,正是人们面对“第一件事”时共有的心态,观众的现身说法,更加突出了这种心态的普遍性,使人物形象更加典型。③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本文围绕“序曲”展开情节,虚实结合,层次清晰,结构紧凑。(任选其一即可)


Download ppt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小说 第1讲 情节 第2讲 人物 第3讲 环境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