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病人安全與病人權利 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105年4月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病人安全與病人權利 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105年4月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人安全與病人權利 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105年4月版

2 簡報大綱 倫理概念與守則 病人權利與義務 什麼是病人安全 病人安全年度目標

3 倫理概念與守則

4 基本倫理原則 工作人員執行臨床醫療相關業務時,應嚴守醫學倫理之基 本原則:
一、自主原則:對具有決定能力之病人,應尊重其自主權,包 括其有權選擇接受或拒絕治療之權利。 二、不傷害原則:應盡其所能,避免病人遭受身心傷害。 三、行善原則:應盡其所能,維護病人生命、健康及充分 照顧其權利。 四、公平原則:公平對待所有病人,且不因任何原因而予 歧視。

5 臨床服務倫理守則 尊重病人、認知病人有權利接受妥善且有尊嚴的照護與治 療,對於所有的病人不分疾病、種族、年齡、地理位置、社經地位皆提供專業、平等的醫療照護。 醫事人員執行各項臨床業務時,應嚴守專業操守:不得為謀取不當利益而影響為病人所作之專業判斷。發現其他醫療人員有品格或技術欠佳、詐騙或隱瞞事實而影響病人權利時,應及早勸阻或依正當管道檢舉。 對於病人就醫過程中所知悉的病情資料、紀錄等應依法 善盡保密義務,以維護病人個人隱私。 醫事人員非經醫院許可,不得向媒體發布或透露某特定醫療個案之病情。 醫事人員對醫療糾紛案件作鑑定時,不得為虛偽不實的報告或陳述。

6 病人權利與義務

7 病人權利與義務(con.1) 1.就醫平等的權利 病人的權利 每位病人皆能享有平等醫療服務,不因疾病、
種族、年齡、地理位置、社經地位給予不同待 遇。 2.安全就醫的權利 -有權在安全的就醫環境接受專業的醫療照護。 -有權拒絕未佩戴名牌或識別證之醫護人員提供 之醫療服務。

8 病人權利與義務(con.2) 3.知與問的權利 有權得知正確完整醫療訊息,包含病情診斷、病況發展、治療計劃、預後情形、藥物諮詢及衛教資訊。
4.同意的權利 有權可要求任何醫療服務前,醫護人員必須取得其「知情同意」書面證明。

9 病人權利與義務(con.3) 5.拒絕的權利 有權可參與診療照護過程與決策,在法律規定的強制 治療外決定接受或拒絕醫師建議之檢查項目、治療方 式或人體試驗。 6.隱私與尊嚴的權利 ‧就醫過程中病人隱私及尊嚴會受到保護與尊重,病歷資 料、紀錄均妥善保管與保密。 ‧病人若不願特定家屬知悉病情,請病人事先以書面通知 護理站或病人主治醫師。 7.持續照護的權利 有權在出院時要求合理的持續性照護,及出院後居家照顧 的相關資訊。

10 病人權利與義務(con.4) 8.自主決定的權利 -為維護病人的醫療自主權,本院對於對住院病人提供「選擇安
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預立 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面撤回 意願書」,使醫師對不可治癒之末期病人,得在尊重其意願之 情形下,不施予積極性之治療或急救,僅提供檢情或免除其痛 苦之緩解性、支持性醫療照護措施。 -為使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大愛,本院配合國家衛生政策,對 所有住院病患提供「器官捐贈同意書」,作為決定器官捐贈之 依循,並可讓家屬充分瞭解病人之意願。

11 病人權利與義務(con.5) 9.申訴的權利 有權對於醫療服務疑慮或不滿提出申訴,並得到合理的回應。 10.取得資料的權利 有權自費向醫院申請自己各項檢查報告影本、診斷證明、病歷摘要等資料。

12 病人權利與義務(con.6) 1.主動向醫事人員提供自身健康狀況、過往病史、過敏史、旅遊史及其他相關資訊。 病人的義務
2.在治療過程中有任何不明白或疑問之處,務必告知並要求說明。 3.在決定前了解拒絕或接受治療後可能構成的危險或損害。 4.尊重專業及恪守法律,不要求醫事人員提供不實的資訊或診斷證明。 5.配合醫師所建議並經自身同意的治療程序及相關醫囑。 6.增進自身健康並珍惜醫療資源。 7.請支付屬於自行負擔的醫療費用,若有困難,可向負 責照護的人員或醫院社服部門反應。

13 病人安全

14 什麼是病人安全(con.1) 病人安全(patient safety) 在醫療過程中所採取的必要措施,來避免或預防病人不良的結果或傷害,包括預防錯誤(error)、偏誤(bias)與意外(accident)。

15 什麼是病人安全(con.3) The Swiss cheese model of accident causation
The truth is… 醫療錯誤事件是一連串的疏失所造成的多半的醫療不良事件並非因個人疏忽或缺乏訓練,75%的醫療問題來自系 統的錯誤。 安全屏障 • Human action: 三讀五對、覆核 • Administrative: 訓練、標準作業 • Physical: 保護裝置 • Nature: 時間、空間、距離

16 什麼是病人安全(con.4) 冰山理論 -一件嚴重件的意外事件背後 -隱藏10件輕微的意外事件 -存在30件會造成傷害的意外
-可能存在600件可能引起意外 的異常事件或不安全的行為

17 年度 病人安全年度目標

18 103-104 年 v.s 105-106年目標修訂概要 年度 103-104 105-106 目標一 提升用藥安全
提升醫療照護人員間的有效溝通 目標二 落實感染管制 落實病人安全事件管理 目標三 提升手術安全 目標四 預防病人跌倒及降低傷害程度 目標五 目標六 目標七 鼓勵病人及其家屬參與病人安全工作 提升管路安全 目標八 修訂 修訂 年度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目標刪除目標九及目標十 修訂

19 目標一、 提升醫療照護人員間的有效溝通

20 *46%與人為(Human Factor)相關
2014年台灣病安通報事件原因 *46%與人為(Human Factor)相關 加上溝通相關因素,則近60% 列標籤 病人 系統 人為 器材 溝通 環境 用藥 其他 不知道 未填 手術 事件數 藥物事件 432 6,844 12,377 1,472 879 3,065 541 112 19,290 跌倒事件 11,073 465 1,463 737 2,298 2,369 528 80 14 12,928 手術事件 890 959 81 373 28 11 1,112 輸血事件 351 431 101 16 535 醫療事件 311 1,586 1,613 124 964 20 27 1,762 公共意外 609 175 103 74 845 傷害行為 1,477 76 577 21 1 1,647 管路事件 6,303 3,007 3,824 2,651 446 151 22 9,329 心跳停止 29 85 8 30 69 13 504 麻醉事件 19 23 5 6 4 3 44 檢查檢驗 2,386 3,149 220 566 15 68 49 128 3,739 總計 20,015 15,579 24,000 3,256 6,147 2,488 2,373 4,307 1,030 290 51,735

21 執行策略 修 一、落實訊息傳遞之正確、完整與及時性 二、落實轉運病人之風險管理與標準作業程序
三、落實放射、檢查、檢驗、病理報告之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結果及時通知與處理 四、加強團隊溝通技能

22 一、落實訊息傳遞之正確、完整與及時性 落實交班完整性 交接班原則 建立交班共識項目 以結構性方式呈現交班內容
有相互提問與回答的機制(Check-Back) 落實交班完整性 運用「ISBAR」傳遞訊息 主動將重要資訊及時回饋給下一位醫療照護人員 有完整接受訊息之覆核機制 以口頭方式搭配書面資料同步進行 交班前後務必親自檢視病人 交接班原則 1.1.1機構應就單位內、單位間建立交班共識項目,並以結構性方式呈現交班內容。 1.1.2 醫療人員交接班應遵照標準作業程序,且有相互提問與回答的機制。 1.1.3 交班前後務必親自檢視病人,於規定時間內完成必要的紀錄查核與簽署,並向病人或家屬做必要的說明。 1.1.4 交接班時訊息傳遞建議包括下列內容(口訣ISBAR): Introduction介紹:自我介紹與確認交班對象。 Situation情境:病人現況或觀察到改變狀況。 Background背景:重要病史、目前用藥(尤其是特殊用藥)及治療情形。 Assessment評估:最近一次生命徵象數據(各類檢查/檢驗結果、特殊管路及裝置、目前處理進度與仍須追蹤之檢查/檢驗報告)。 Recommendation建議:後續處理措施或方向、可能發生危急狀況的預防。 1.1.5交接班時應主動將重要資訊及時回饋給下一位醫療照護人員,並有完整接受訊息之覆核機制。 1.1.6交班時,建議以口頭方式搭配書面資料同步進行,以提高資訊傳遞之完整性。

23 一、落實訊息傳遞之正確、完整與及時性 Check-Back(覆誦確認) 發出信息 發信息者確認對方收到 收到並回饋

24 交接班訊息傳遞技巧--ISBAR I S B A R Assessment(評估) Recommendation(建議)
Introduction(介紹) 自我介紹與確認交班對象。 Situation(情境) 病人現況或觀察到改變狀況。 Background(背景) 重要病史、目前用藥(尤其是特殊用藥)及治療情形。 Assessment(評估) 最近一次生命徵象數據(各類檢查/檢驗結果、特殊管路及裝置、目前處理進度與仍須追蹤之檢查/檢驗報告)。 Recommendation(建議) 後續處理措施或方向、可能發生危急狀況的預防。 I S B A R

25 一、落實訊息傳遞之正確、完整與及時性 醫院訂有禁止使用的縮寫表 1.3.1機構宜明訂禁止使用的縮寫表,如:易混淆的縮寫和正確用語。
1.3.2資訊系統設計時,宜避免使用過多縮寫與代號。可多採用結構化的醫囑或交班模式,減少手寫或自行打字的需求。 醫院訂有禁止使用的縮寫表

26 一、落實訊息傳遞之正確、完整與及時性 訊息傳遞與記錄原則 接受 口頭訊息時 書寫時 資訊系統 設計 採多重方式(如:口頭、書面、資訊)
任何不清楚的地方,應有提問與回應的機制。 接受 口頭訊息時 訊息接受者應先作紀錄,然後依紀錄內容覆誦。 由訊息傳遞者確認其正確性,以確定資訊傳遞無誤。 紀錄應於單位內保存,以利備查。 書寫時 字跡應清楚、易辨認,避免使用容易誤解或罕用的縮寫。 資訊系統 設計 應注意介面字體清晰可辨認 避免使用縮寫與代號。 可利用其優點,設計防誤的註記與提醒,以減少錯誤。 1.2訊息傳遞與記錄應採多重方式,任何不清楚的地方,應有提問與回應的機制。 1.2.1接受口頭訊息時,訊息接受者應先作紀錄,然後依紀錄內容覆誦,再由訊息傳遞者確認其正確性,以確定資訊傳遞無誤。紀錄應於單位內保存,以利備查。 1.2.2書寫時字跡應清楚、易辨認,避免使用容易誤解或罕用的縮寫。 1.2.3資訊系統設計時,應注意介面字體清晰可辨認,避免使用縮寫與代號,同時可利用其優點,設計防誤的註記與提醒,以減少錯誤。

27 一、落實訊息傳遞之正確、完整與及時性 儀器及設備 警示系統 (alarm system) 安全管理規範
建立儀器及設備之警示系統的安全管理規範並定期檢討。 盤點在院內高風險區域,或高風險的臨床狀態下所使用具警示功能之儀器,了解預設值及適當的警示值。 確保危急警示聲音在照護區域內都可聽到。 依照病人狀況,設定警示並確實交班,避免關閉警示系統。 確保相關新進人員接受醫療警報器使用教育訓練,儀器更新或新儀器引入時醫療團隊會接受持續的訓練,並了解儀器警示系統的安全管理規範。 儀器及設備 警示系統 (alarm system) 安全管理規範

28 一、落實訊息傳遞之正確、完整與及時性 1.5醫療資訊系統應避免發生數據不完整或錯誤之情況。
在正式上線時,宜充份測試系統和模擬界面,並提供使用者有足夠的訓練與支援,以確保符合預期的功能。 應建立系統問題回報機制,以進行修正。

29 二、落實轉運病人之風險管理與標準作業程序
運送安全要點 訂定符合病人轉運安全之作業標準,包括事先做風險評估病人嚴重度、護送人員資格與層級、運送途中所需監測與維生設備、輸注幫浦正常運作、足夠藥品、病況改變或突發狀況之應變方式及事先通知送達單位必要備物等。並有要求醫療人員落實的督導機制。 轉運前後務必親自檢視病人,以結構性交接單逐項確認,且完成紀錄查核與簽署,並向病人或家屬說明。 醫療機構內或院際間運送病人到其他部門檢查或治療 確實做好病人辨識,準時接送病人。 確認病人及家屬瞭解即將接受的檢查/治療項目 備妥正確資料、設備與藥物,檢測病人生命徵象並記錄。 轉送前,應先聯繫及確認轉入單位已備妥病人所需相關儀器設備、感染管制隔離需求,與可轉送的時間。

30 三、落實放射、檢查、檢驗、病理報告之危急值或其他重 要結果及時通知與處理
應定期量測並評估各項檢查、檢驗與病理報告的時效性 依照醫療照護需求訂定相關報告通報準則,制定通報流程、時效及處理要求,並定期監測各項通報要求執行成效,尤其針對緊急與重症個案,應訂有合理危急值通報時間,並予積極落實。 定期檢討放射、檢查、檢驗、病理報告報告之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結果通報機制。 重要之放射、檢查、檢驗、病理報告應採取策略 可運用各項資訊與通訊科技,提升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結果回饋給相關醫護人員之及時性。 對於緊急、嚴重需即時醫療處置個案之危急值通報,醫院應訂有確認完成訊息傳遞,及審查相關處置追蹤檢討之機制。

31 建立醫療團隊間溝通模式,強化團隊合作的概念與行動
四、加強團隊溝通技能 建立醫療團隊間溝通模式,強化團隊合作的概念與行動 利用相關活動或教育訓練,加強醫療照護人員對團隊溝通之重視。 宜以模擬演練方式促進團隊合作技能。 使用有效的溝通方法,強化醫療照護人員間溝通的能力與跨團隊合作。 例如:事前說明(Brief)、過程中討論(Huddle)、事後檢視(Debrief)等 醫院宜建立跨領域團隊溝通模式。 如:定期跨領域團隊照護討論會或即時溝通資訊平台,以確保病人安全。

32 目標二、 落實病人安全事件管理

33 醫療錯誤發生的模式 Accident Safety Barrier 情境因素 隱性失誤 顯性失誤 品質管控
Situational Factors Latent Failure Active Failure Safety Barrier Accident 顯性失誤 工作性質 工作環境 個人因素 病人因素 醫療體系 醫院管理 團隊因素 人為錯誤 設備失常 品質管控

34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 by reducing the risk of harm through errors!
異常事件通報管理 提升病人安全 改變臨床或系統作為以減少危險因子 由錯誤中學習 收集及分析不良/異常事件 通報 分析、學習 改變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 by reducing the risk of harm through errors!

35 病人安全異常通報之目的 適用範圍 全院各部門
為提供安全的醫療作業環境,並提升病人診療照護的安全性,以不懲罰為原則的內部主動通報機制,鼓勵同仁通報異常事件,收集本院異常資訊的來源,並予檢討、改善,避免錯誤的反覆發生,以提升本院醫療品質。 適用範圍 全院各部門

36 院內病人安全異常通報 院內首頁各類異常事件通報/病人安全通報網頁 A.通報網址: http://172.16.25.10:82/
B.異常通報之帳號與密碼請跟單位主管索取 電話通報:分機1318,專人受理異常事件通報

37 院內病人安全異常通報系統 通報事件類別 1.藥物事件 2.跌倒事件 3.手術事件 4.輸血事件 5.醫療照護事件 6.公共意外 7.治安事件
與給藥過程相關之異常 事件 2.跌倒事件 因意外跌落至地面或其 他平面 3.手術事件 在手術前、手術中、手 術後過程中之異常事件 4.輸血事件 自醫囑開立備血及輸血 過程相關之異常事件 5.醫療照護事件 醫療、治療及照護措施 相關之異常事件 6.公共意外 建築物、通道、其他工 作物、天災、有害物質 外洩等相關事件 7.治安事件 如偷竊、騷擾、誘拐、 侵犯、病患失蹤、他殺 事件 8.傷害行為事件 如言語衝突、身體攻擊、 自殺/企圖自殺、自傷事 件 9.管路事件 任何管路滑脫、自拔、 錯接、阻塞、未開啟事 件 10.院內不預期性 心跳停止事件 發生在醫療院所內非原疾 病病程可預期之心跳停止 事件 11.麻醉事件 與麻醉過程相關之異常 事件。 12.檢查/檢驗/病 理切片事件 與檢查、檢驗及病理切 片的過程相關事件 13.其他事件 非上列之異常事件

38 院外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 TPR (Taiwan Patient-safety Reporting system)
一、營造病安文化,並參與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 院外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 TPR (Taiwan Patient-safety Reporting system) 原則:匿名、自願、保密、不究責、共同學習 開放個人及機構作通報 不介入作事件調查 不對單一案件作改善建議,採整合多案同質性的通報資料,提醒機構對某類事件之共通處理原則 協助醫院建立院內通報系統與資訊交換平台。 引藉通報系統,嘗試提供醫院警訊訊息,並提出台灣年度病人安全目標。 挑選重要議題邀請專家提出建議做法。 發展教育題材-彙編學習教案。 網址: 考量國內建置外部通報的重要性及需要性 2003年~2004年由衛生福利部(前行政院衛生署)補助醫策會辦理『全國性通報制度之建制與意外事件分析之可行模式評估 』,進行TPR系統建置並邀請醫院進行網頁介面模擬測試與修訂,於2005年正式上線。 TPR在臨床上代表體溫、脈搏及呼吸,為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徵象,以此命名含有通報系統在病人安全中的不可或缺性

39 目標三、提升手術安全

40 落實手術辨識流程及安全查核作業 病人辨識 手術部位標記及辨識 手術安全查核 主動詢問病人辨識身份及手術部位的問題。
使用至少二種以上資料辨識病人身分。 手術部位標記及辨識 手術前與病人共同確認手術部位並做標記。 落實手術部位標記及辨識。 手術前資料需完備。 手術安全查核 研訂術前準備查核表。 重症病人運送手術室應有相關檢查機制,並確實交班。 手術前確認病人是否有藥物過敏史及各項足以影響手術安全之病史。 於不同時機確認病人身分及手術部位 劃刀前time-out! 多節段手術應確認手術部位。 備血及輸血應有雙重核對之標準作業流程,並留下記錄。 縫合前/後應清點手術器械等。 轉送恢復室,應交班說明注意事項

41 落實病人辨識 Active ask! Ask “2”
1.1.1麻醉及手術前醫療人員應主動詢問:「您的大名是?您的出生年月日?您要做的檢查或手術是在什麼部位?左側或右側?」。 如病人無法回應問題,可改向家屬或陪同人員確認取代。 1.1.2使用至少二種以上資料辨識病人身分。 如:姓名、出生年月日、病歷號碼、住址、照片或其他特殊辨識標記,切忌以病床號代替病人。二種以上辨識病人資料也可在手圈及檢驗單等位置呈現,惟仍需經過主動確認過程。 Active ask! Ask “2”

42 落實手術部位標記及辨識 執行人員 完成時間 執行原則 標記在手術部位皮膚消毒後仍能清楚辨識 由有執照的醫療專業人員做標記
標記時與病人(或家屬)共同確認手術部位及做標記 完成時間 離開病房、急診、或加護病房前即完成 執行原則 標記在手術部位皮膚消毒後仍能清楚辨識 應特別重視有左右區別、多器官、多部位、或多節段手術之手術部位標記。

43 手術安全查核項目 。 作業靜止期(time-out)
應包括:術前照護、病人運送、擺位、感染管制、各項衛材之計數、儀器設備、放射線使用、正確給藥、輸血、檢體處理及運送等安全作業 術前準備查核表 是否禁食、移除項目、皮膚清潔、 灌腸、備血等 對不同手術之特殊準備項目是否攜 帶 手術及麻醉同意書 是否完成手術部位標示 重症病人運送手術室前 隨行人員 呼吸器之設定 各類監視器、幫浦、管路之種類及數量 使用中藥物之劑量 手術前 確認病人是否有藥物過敏 史、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 血小板過低、貧血、及其 他足以影響手術安全之病 史等 劃刀前 作業靜止期(time-out) 手術中 備血及輸血雙重核對之標準作業流 程 留下記錄 傷口縫合前及縫合 後 清點手術器械、紗布和針 頭等 病人離開手術室送至恢復 室之前確實交班 在恢復室和治療期間的主要注意 事項 提出手術過程中有無任何設備問 題 檢體容器 有至少二種屬於病人的基本辨識資 料 有雙重核對之標準作業流程

44 落實手術儀器設備檢測作業 儀器及設備 器械 定期保養並留有記錄(視需要簽訂保養合約及設定使用次數、年限) 有手術前後清點及交班機制
使用前應確認功能良好及適當 用電之特殊設備留意瓦數適當 器械 有手術前後清點及交班機制 發現短少時或無法尋獲,立即於手術部位進行放射線攝影等檢查 3.1手術儀器及設備應定期保養並留有記錄。手術儀器使用前應確認功能良好及適當。 3.1.1手術儀器及設備應定期保養並留有記錄,並視必要與廠商訂定保養合約。適當訂定設備使用次數或年限。 3.1.2手術儀器及設備使用前皆須確認功能良好,需用電之特殊設備(如電刀、雷射等)應留意瓦數適當,避免中途故障或造成傷害。 3.2手術器械應有手術前後清點及交班機制。 3.2.1手術器械於手術後均應根據清單清點無誤,如發現短少時或無法尋獲,應於最短時間內於手術部位進行放射線攝影等檢查。

45 目標四、 預防病人跌倒及降低傷害程度

46 執行策略 一、落實跌倒風險評估及防範措施 二、提供安全的照護環境,降低跌倒傷害程度 三、跌倒後檢視及調整照護計畫

47 一、落實跌倒風險評估及防範措施 防跌宣導教育 跌倒風險評估 (評估工具、時機、方法……)
(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病人、家屬及其照顧者) 跌倒風險評估 (評估工具、時機、方法……) 辨識跌倒危險因子 (年齡、跌倒經驗、生理狀況及身體活動功能、頻尿、用藥、意識躁動或不清......) 提供防跌措施 (依個別病人屬性提供不同程度與個別性的跌倒防範措施)

48 1.1對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病人、家屬及其照顧者應提供跌倒預防的宣導教育
一、落實跌倒風險評估及防範措施 1.醫院工作人員 2.一般民眾(病人、家屬及其照顧者) 宣導對象 1.教導病人及照顧者 如何協助病人下床。 離開病人視線範圍時應告知醫護人員。 如何正確使用床欄及床上便盆。 穿著合適衣物及鞋子 2.指導後: 評估病人及照顧者對於內容的瞭解程度。 建立防範跌倒之共識。 宣導重點 1.訂定易增加跌倒風險藥品的清單 主動提醒病人及其照顧者,共同參與預防。 2.鼓勵醫療團隊成員積極參與跌倒預防工作 例如:醫護人員訂定預防跌倒評估和照護準則。 輔助措施

49 1.2運用具有信效度的風險評估工具及早發現跌倒高危險群的病人
一、落實跌倒風險評估及防範措施 跌倒風險評估 利用具信效度的跌倒評估工具來篩檢具跌倒危險傾向的病人 應有再評估機制,及早辨識新的跌倒危險因子 查房時與病人或照顧者共同進行跌倒危險評估 定期檢視各單位跌倒評估作業流程與評估方式、量表之適當性 辨識跌倒危險因子 年齡65歲以上及5歲以下 跌倒經驗: 曾有住院期間跌倒經驗 過去一年內曾跌倒 生理、意識狀況及身體活動功能 頭暈、虛弱感… 肢體無力、步態不穩、協調或平衡能力差、移位步行需他人協助… 頻繁如廁 藥品使用 意識躁動或不清 提供預防跌倒措施 入院後發現跌倒危險因子 -再評估並列入交班 -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 高危險族群 增加探視頻次 全院應有一致性預防跌倒的警示,如手圈、臂章 評估有無可改變的跌倒因子 照護者與病人建立關懷的信任關係、給予情緒支持,並說明跌倒可以預防 入院評估 住院再評估

50 1.3針對不同病人屬性提供不同程度與個別性的跌倒防範措施
一、落實跌倒風險評估及防範措施 防止再發生 對不同屬性病人建立跌倒後立即處理及後續觀察流程 包括:評估時機、頻率、評估內容及病人臨床反應 事先防範 給予個別性護理措施及配套做法 依病況或照護情況安排床位。 評估有無改變的跌倒因子,調整藥品、改善視力、姿勢性低血壓、適當輔具等 正確指導安全移動病人的方式 骨髓損傷或膝關節受損之病人:採用高位活動便盆椅 失智、無家屬陪伴、高齡70歲以上或有多次跌倒史之病人:可考慮使用下床感應式呼叫鈴 兒童病床床欄使用圖示、兒科病房浴廁安全座椅 必要時會診復健科進行肌力或平衡訓練 年長者之防跌措施及護理指導:尊重感受、強化認知、教導輔具使用、確認長者確實會用、告知必要時可尋求協助

51 二、提供安全的照護環境,降低跌倒傷害程度
病床周邊 病人可能使用之物品置於病 人隨手可得之處 床輪固定並定期檢視功能 不做治療時,病床高度降至 病人坐於床緣時可雙腳著地, 以防反作用力前傾跌倒 教導正確床欄使用方法 下床時提供家屬使用移位固 定帶 視環境許可宜將病床一側緊 靠牆壁,另一側緊鄰陪客床, 以避免病人夜間未喚醒照顧 者即自行下床而發生跌倒。 輔具與支撐物 視病人身體活動需求,主動 提供床欄及輔具 支撐時避免使用會傾斜或可 能會滑動的家具或設備支撐 體重計加裝扶手,或底下加 裝止滑墊或固定 乘坐輪椅及嬰兒推車時給予 適當固定 下床時可使用移位固定帶 病房至浴廁動線 保持乾燥、無障礙物、照明 充足。 地面潮濕時則需設置警示標 誌。 浴廁加裝止滑設施、扶手及 叫人鈴。 病人穿著 如:大小合適之衣褲及防滑、 厚底且大小適宜的鞋子等。 周邊單位之跌倒防 範及交班 如:檢查室、手術室、手術 恢復室…等周邊單位。

52 三、跌倒後檢視及調整照護計畫 3.1跌倒後重新檢視照護計畫並適時調整預防措施
3.1.1將高危險跌倒病人列入交班事項,並提供病人或照顧者個別性護理指導及護理指導單張予病人及照顧者。 3.1.2對發生跌倒病人重新再評估危險因子正確與否,並適時調整照護措施。 (1)頻尿或腹瀉病人 檢視其飲食型態及用藥情形 或疾病史如前列腺肥大或尿道感染 適時照會及處理 (2)病人躁動不安 評估造成病人躁動不安的原因 給予適當保護措施 (3)活動移位困難 提供適當輔具並教導正確使用 如廁時全程陪伴 (照護者或護理人員) (4)多重用藥病人 重新檢視藥品的必要性 必要時予藥品調整

53 三、跌倒後檢視及調整照護計畫 3.2醫療團隊能全面評估跌倒發生率,並調整預防措施。
3.2.1每年分析跌倒發生率及相關因素,檢討危險因子與照護措施運用平衡性,並依專科特性不同,適時調整照護措施, 如一般病人首次下床執行平衡測試,骨科或腦中風病人則行肌力測試。

54 目標五、提升用藥安全

55 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2014年年報 近5年事件類別排行榜
年度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序位 類別 件數 (%) (%) 1 藥物 事件 15,569 16,774 19,474 18,747 19,727 (31.3) (29.3) (30.9) (31.9) 2 跌倒 13,581 15,207 16,586 16,173 16,413 (27.3) (26.5) (26.3) (26.6) 3 管路 8,099 9,672 9,781 9,558 9,560 (16.3) (16.9) (15.5) (15.7) 4 檢查 3,323 傷害 4,185 4,511 4,467 4,445 檢驗 (6.7) 行為 (7.3) (7.2) (7.4) 5 3,159 3,917 4,422 3,841 3,766 (6.4) (6.9) (7.0) (6.3) (6.1) 6 治安 1,862 2,779 2,452 醫療 1,956 2,058 (3.7) (4.9) (3.9) 照護 (3.2) (3.3) 7 1,543 1,618 2,056 1,946 1,925 (3.1) (2.8)

56 執行策略 修 修 一、推行病人用藥整合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二、落實用藥過敏及不良反應史的傳遞
三、加強高警訊藥品及輸液幫浦的使用安全

57 一、推行病人用藥整合 醫院應有適當機制提醒住院及門診病人主動提供使用藥物參考;醫師開立處方前應注意病人多重用藥情形。 推行病人用藥整合
用藥資料應適當整合呈現於病歷或資訊系統;出院時提供最新的用藥清單,並提醒病人轉交給之後的醫療提供者。 請病人就醫時提供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藥袋/藥單)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參考,另可向病人說明單獨或合併用藥的風險。 推行病人用藥整合 1.1醫院應有用藥整合的機制。 1.1.1醫師開立處方前,應注意病人多重用藥情形(如:查閱雲端藥歷)。 1.1.2醫院應有適當機制提醒住院及門診病人主動提供正在使用的藥物資料予醫護團隊參考;並盡可能與病人共同確認,以了解病人對所開的藥物的實際遵從性。 1.1.3於病人入/出院、轉(床/單位/院)等時間點,醫院應注意用藥整合之問題,以確保藥事照護連貫性。 1.2醫院訂有用藥整合的明確政策與程序。 1.2.1用藥資料應適當整合呈現於病歷或資訊系統,讓開藥囑的醫師容易看到。 1.2.2病人自備藥經評估若仍須服用者,應有適當管理機制,以避免過量或交互作用等藥物安全事件。 1.2.3就/會診多科別、有可能重複開立同類藥品或院內無該類藥物等情形,醫院應有機制讓醫療團隊諮詢藥師。 1.2.4出院時提供最新的用藥清單以作為出院衛教的一部分,這份彙整後的資料應提醒病人轉交給之後的醫療服務提供者。 1.3讓病人及家屬參與用藥整合過程。 1.3.1針對多科看診的病人,是最容易知道就醫有多位醫師所開立所有藥物的人。可請病人就醫時提供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藥袋/藥單)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參考。另可向病人衛教說明單獨或合併用藥的風險;若服用清單外藥物,應諮詢藥師或醫師。 1.3.2建議病人、家屬能主動提供用藥清單,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中草藥和營養補充劑、預防接種史、藥物過敏反應或藥物不良反應史。

58 一、推行病人用藥整合 用藥重複與交互作用,誰把關?
2015年05月22日 11:20 中時健康網 在台灣,就醫非常便利,民眾若有多重疾病則需尋求不同科別或不同醫院(診所)的醫生進行診療。但是,在跨院及跨科的就醫行為背後,隱藏著重複用藥及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 所謂藥品交互作用是指藥品與藥品之藥理作用相互影響,產生加成性效果或是抵銷性效果,造成用藥過程其毒性增加或治療效果下降的結果。根據統計,併用5 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機會是50%;併用8 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機會是100%,民眾若有多重用藥的情形,藥品之間的交互作用實在不可不慎。筆者在執業的過程,曾遇到民眾因多重疾病就醫,於出院時醫師一共開立18項藥品處方,其中包含降血糖藥物、降血壓藥物、安眠鎮靜劑、保肝藥品及NSAIDs止痛藥物等藥品。當下,該患者處方經藥師進行用藥分析,建議醫師改為9項藥品,民眾免於產生用藥交互作用風險。 以往國內各家醫院的資訊系統僅僅能進行自家醫院的交互作用進行比對或提醒,但對於民眾的不同醫院之間的用藥安全比對卻無力可為。有鑑於此,健保署於102年7月結合雲端科技技術建置了一套「健保雲端藥歷系統」,該系統提供特約機構醫師於臨床處置、開立處方及藥師用藥諮詢時,可即時查詢病人過去3個月的用藥紀錄,立意甚佳。 然而,該系統其相關用藥藥歷來源為各醫院每月之健保用藥申報檔,非患者實際用藥紀錄。健保雲端藥歷若醫療院所未於當月申報,患者即時用藥申報檔案即無法取得,醫療人員無法立刻進行分析。另一方面,目前檢視患者個人雲端用藥紀錄流程,主要由醫師於診療時一併檢視,該用藥記錄未經健保署及民眾個人授權,則無法下載至電腦分析其用藥合理性,或是否有交互作用之疑慮。 此外,國內目前有關用藥交互作用資料庫,尚無一套可供民眾及醫療人員共同查閱的系統,若遇民眾前來諮詢多重用藥問題,醫療人員則需至國外用藥資料庫或進行書籍查閱,來分析用藥交互作用,相當耗時耗力。 建議未來可透過雲端系統共同協作之特性,由主管機關主導開發一套藥物交互作用查詢系統或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查詢系統,由醫師及藥師共同進行交互作用資料協作,讓民眾及醫療人員同時擁有用藥知能,確實自我把關用藥安全。 中時健康網(2015/5/22 ),

59 二、落實用藥過敏及不良反應史的傳遞 主動詢問 確實登錄與更新 有效傳遞病人用藥過敏史 病人目前用藥情形 用藥過敏史及不良反應史
開立處方前,詢問病人或再次查閱病歷資料、健保卡,確認病人藥品過敏史 確實登錄與更新 紙本或電子病歷首頁 鼓勵登錄於健保卡 有效傳遞病人用藥過敏史 同步建置或連結於不同醫令系統中 可呈現在各種與病人有關之紙本或資訊醫療紀錄中 2.1醫療人員應主動詢問病人目前用藥情形與用藥過敏史及不良反應史,並確實登錄與更新。  2.1.1醫院應設定藥品過敏及不良反應史的登錄流程及鼓勵通報;病人就醫時,應主動詢問病人用藥過敏及不良反應史,確實登錄、及時更新於紙本或電子病歷首頁,並鼓勵登錄於健保卡。  2.1.2醫師開立處方前,應詢問病人或再次查閱病歷資料、健保卡,確認病人藥品過敏史。 2.2醫療團隊應透過各種方法,有效傳遞病人用藥過敏史。  2.2.1藥品過敏相關資訊與提示系統,應同步建置或連結於不同醫令系統中,以及時提供所有醫療人員共同把關。  2.2.2病人藥品過敏史資料應可呈現在各種與病人有關之紙本或資訊醫療紀錄中(如處方箋、配藥單、用藥紀錄或給藥紀錄),讓醫療人員在各項醫療過程中,能再次核對與確認。

60 http://www. patientsafety. mohw. gov. tw/Content/Downloads/download

61 三、加強高警訊藥品及輸液幫浦的使用安全 提升認知 管理規範 監測機制 加強用藥教育與指導(醫療人員、病人及主要照顧者) 操作人員應有適當防護
規範使用輸液幫浦之高警訊藥物 提供輸液幫浦基本認知及不同廠牌間操作方式教育訓練 監測機制 監測高警訊藥品使用劑量與醫囑遵從性 進行療效管理與副作用監測機制 3.1 提升高警訊藥品的使用認知 3.1.1對醫療人員、病人及主要照顧者加強用藥教育與指導。 3.1.2操作特定高警訊藥品的醫療人員應有適當的防護。 3.2高警訊藥品的使用管理。 3.2.1醫院應訂有高警訊藥物管理政策: 1)規範治療過程中,宜有相關檢查/檢驗值評估基準與調整治療。如病人使用抗凝劑治療前及過程中,均應評估病人的凝血功能數值。 2)明定需使用輸液幫浦之高警訊藥物,確保劑量正確。 3.2.2醫院應針對相關人員提供持續有效的輸液幫浦教育訓練,包括基本認知及不同廠牌間的操作方式。 3.3監測高警訊藥品療效與副作用的機制 3.3.1醫院應有主動監測高警訊藥品(含化療治療藥品、特殊混合注射藥品)使用劑量與醫囑遵從性。 3.3.2藥品使用時,可能因副作用而危害病人健康者,醫院應有適當進行療效管理並建立評估的機制,以避免造成傷害,確保藥品治療品質。

62 目標六:落實感染管制

63 執行策略 修 修 修 新 一、落實手部衛生遵從性及正確性 二、落實抗生素使用管理機制 三、落實組合式照護(care bundles)的措施,
  降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 四、定期環境清潔、監測與建立消毒、滅菌   管理機制

64 一、落實手部衛生遵從性及正確性 洗手設備 完善的 洗手方式 正確的 洗手時機 須落實的

65 1.1醫院應建置完善的洗手設備,以提高人員落實手部衛生之可近性
1.1.1建置完善的洗手設備 濕洗手設備:備有非手控式水龍頭,如:肘動式、踏板式或感應式水龍頭等、手部清潔液、擦手紙及正確洗手步驟圖。 手部清潔液可準備液態皂併用手部消毒劑,或備有具去污作用之手部消毒劑。 濕洗手設備應設置於所有醫療照顧單位,如病房、加護病房、血液透析室及門診區等。 乾式洗手設備:酒精乾式洗手設備。 設置於醫院出入口、電梯間等公共區域,以及病房、加護病房、血液透析室及門診診間。 工作車、急救車、換藥車亦應配置。 1.1.2定期檢視各類洗手設備、補充性洗手溶液,應注意有效期限及容器清潔。 補充性洗手溶液若已到期,須倒掉並重新填充。 更換新溶液前,須充分清洗盛裝容器,並於晾乾後再進行填充。。 其他參考資源:疾病管制局「手部衛生工作手冊」

66 1.2應透過各種方式宣導並落實確認必須的洗手時機及方式
1.2.1醫護人員及需參與醫療照護的人員必需執行手部衛生的五大時機: 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 接觸病人週遭環境後 接觸病人前 暴觸病人體液風險後 接觸病人後

67 1.2應透過各種方式宣導並落實確認必須的洗手時機及方式(續)
1.2.2 院內從業人員、外包人員、病人及訪客等於進出醫院或接觸病人前後亦需進行洗手。 1.2.3執行正確的洗手方式 當雙手沾到血液、體液,或可能接觸到病毒或產孢菌時,應使用具去污作用之手部消毒劑清除髒污並用清水清洗,以維護手部衛生。 在執行醫療作業時,雙手沒有明顯髒污可使用以酒精為基底的乾洗手劑維護手部衛生。 1.2.4 不得以戴手套取代洗手。

68 二、落實抗生素使用管理機制 2.1醫院不論規模大小,皆應由管理領導階層支持,建立基本的抗生素管理機制。管理範圍需涵蓋門診及預防性抗生素使用。
2.1.1 抗生素管理由主管級醫師負責。 2.1.2 抗生素藥物處方需有時間限制。 2.1.3 抗生素處方有專責醫師審核。 2.1.4訂有常見感染症抗生素治療使用建議準則,且醫師可隨時查閱相關適當使用抗生素之資料。 2.1.5訂有正確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管理措施,如:需用預防性抗生素時,應在手術劃刀前1小時內,給予第一劑預防性抗生素(剖腹產則可在臍帶結紮切除後立即給予預防性抗生素)等。 2.1.6訂有門診及住院病人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形管理措施,如:一般明顯急性感冒不可使用抗生素;給予抗生素使用應考慮病人體重及肝腎機能等。 2.1醫院不論規模大小,皆應由管理領導階層支持,建立基本的抗生素管理機制。管理範圍需涵蓋門診及預防性抗生素使用。

69 二、落實抗生素使用管理機制(續) 2.2應由相關醫護人員,共同組成抗生素管理團隊。
2.2.1 由審核醫師、藥師、醫檢師與使用抗生素的醫師代表等,共同組成團隊,進行抗生素管理。 2.2.2 定期發佈細菌抗藥性統計,進行趨勢分析。 2.2.3 應定期監測與統計抗生素使用情況,對不當使用進行分析與檢討改善。 2.2.4 提供處方醫師使用抗生素相關教育訊息,以促進抗生素處方醫師與審核醫師有效溝通。 2.2.5 建議運用資訊系統進行抗生素管理。 2.2應由相關醫護人員,共同組成抗生素管理團隊。

70 Care Bundles 中心導管病人 留置性尿路導管病人 呼吸器病人 手術病人
3.1對於使用中心導管、留置性尿路導管、呼吸器及手術病人,建議推廣組合式照護介入措施

71 四、定期環境清潔、監測與建立消毒、 滅菌管理機制
四、定期環境清潔、監測與建立消毒、   滅菌管理機制 合適的環境 清潔管理 建立環境清潔 管理政策 清潔作業流程 清潔劑、消毒劑 使用合宜之 清潔品質管理 定期進行環境 未達標準應進行檢討及改善 醫材、器械 消毒滅菌 流程管理 注意動線管理 配置適當人力 清潔區及汙染區應做適當區隔 落實器械、醫材滅菌和監測 定期探討、分析及改善 內視鏡或非單次使用之醫材,其清潔、 消毒與監測須訂有標準作業流程 4.1醫院不論規模大小,應有合適的環境清潔管理。 4.1.1建立醫院合適的環境清潔管理政策,依環境表面的種類以及所污染的程度(如:多重抗藥性菌種或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使用合宜之清潔劑、消毒劑與清潔作業流程。 4.1.2定期進行醫院環境清潔品質管理,如:有未達標準情況應進行檢討及改善。 4.2落實醫材、器械的消毒、滅菌流程與管理。 4.2.1供應室配置適當人力、注意動線管理、清潔區及汙染區應做適當區隔。 4.2.2建立及落實醫療器械、醫材滅菌管理和監測機制,定期探討、分析及改善。 4.2.3內視鏡或非單次使用(非拋棄式)且不適合以高溫高壓滅菌方式處理的醫材,其清潔、消毒與監測須訂有標準作業流程且確實執行。

72 目標七、提升管路安全

73 執行策略 一、落實管路使用之評估及照護 二、提升管路置放安全及減少相關傷害 三、加強團隊合作,提供整合性照護

74 一、落實管路使用之評估及照護 確實執行管路放置及移除之標準作業規範 確實執行管路留置照護 各類侵入性管路,應有放置前及留置必要性之評估
同一部位多重管路分次移除時,應有移除確認標準作業流程 應訂定各種管路消毒、清潔、置換週期、脫離訓練等作業規範 確實執行管路留置照護 應有各類管路照護標準作業流程 高危險管路系統或多重輸液管路 當反覆發生管路自拔狀況時,應考慮管路留置的必要性 管路留置期間應注意相關照顧環節 1.1確實執行管路放置及移除作業之標準作業規範  1.1.1各類侵入性管路使用,應有放置前及留置必要性之評估。  1.1.2同一部位多重管路(例如二條以上相同類型引流管)分次移除時,應有移除確認標準作業流程。  1.1.3應訂定各種管路消毒、清潔、置換週期、脫離訓練等作業規範。 1.2確實執行管路留置照護 1.2.1應有各類管路照護標準作業流程,照護重點含管路類型、尺寸、位置、深度、固定、清潔方式、藥品劑量設定、通暢及密閉性等,並列入交班內容。 1.2.2高危險管路系統或多重輸液管路,應建立標準作業程序,以防止錯接,建議依據管路特性個別訂定相關標準,如:在管路源頭、機器設定端、注射接頭等適當位置,有清楚明顯標註或考慮使用顏色區分。 1.2.3當反覆發生管路自拔狀況時,應考慮管路留置的必要性;如果確認仍然需要時,要檢討自拔原因,強化固定方式與照顧模式。 1.2.4為了避免壓瘡及感染之發生,管路留置期間應注意相關照顧環節,例如:口腔清潔、受壓部位之皮膚完整性評估與照護等。

75 二、提升管路置放安全及減少相關傷害 醫療人員能正確置放管路並有確認機制 管路照護品質管理及異常事件通報之機制
訂定標準作業流程,規範可執行管路置放的醫療人員。在置放侵入性管路時,鼓勵以影像工具導引 平時應準備好各類管路置放所需的器械、物料、設備、照明及人力支援安排等 應有各類管路置放位置正確之確認機制 醫療人員能正確置放管路並有確認機制 對各類管路異常事件,應有標準化之處理作業程序 醫療人員應對病人、主要照顧者進行管路照護衛教,並提供適當的衛教資料 制定管路意外事件的預防和處理機制 定期考評醫療人員執行各類管路照護品質,並進行缺失檢討改善、相關教育訓練,與成效追蹤 鼓勵管路異常事件之通報,並針對監測結果作分析及檢討。具有學習價值者,可編撰學習案例 管路照護品質管理及異常事件通報之機制 2.1醫療人員能正確置放管路,並有確認機制。 2.1.1訂定標準作業流程,規範可執行管路置放的醫療人員,並確保其操作能確實遵循標準作業規範。在置放侵入性管路時,鼓勵以影像工具導引,例如:置放中央靜脈導管困難時,可以超音波導引等方式。 2.1.2平時應該準備好各類管路置放所需的器械、物料、設備、照明及人力支援安排等,以備需要時可以隨時順利進行。 2.1.3應有各類管路置放位置正確之確認機制,例如:觀察輸液管路回血及輸液流暢度、中心導管影像檢查、鼻胃管位置確認等,並密切觀察病人臨床反應。 2.2醫院應有管路照護品質管理及異常事件通報之機制。 2.2.1定期考評醫療人員執行各類管路照護品質,並進行缺失檢討改善、相關教育訓練,與成效追蹤。 2.2.2鼓勵管路異常事件之通報,並針對監測結果作分析及檢討。具有學習價值者,可編撰為學習案例,以強化人員因應處理的能力。 2.3應制定管路意外事件的預防和處理機制,並強化人員的應變能力。 2.3.1對各類管路異常事件,例如錯置、錯接、滑脫、阻塞、折曲、拔錯、感染等意外發生之處理,應有標準化作業程序。 2.3.2醫療人員應對病人、主要照顧者進行管路照護衛教,並提供適當的衛教資料,以預防管路自拔、滑脫等,提高病人及其照顧者之遵從性。

76 三、加強團隊合作,提供整合性照護 團隊 合作 提升管路安全是醫療團隊的共同責任! 重要的侵入性管路置放應明訂醫療團隊緊急支援系統
明定哪些侵入性管路放置前,需有作業靜止期(Time out)步驟 管路置放困難時,應立即求援 重要的侵入性管路置放應明訂醫療團隊緊急支援系統 困難插管個案,事前應有評估及應變計畫 團隊 合作 3.1提升管路安全是醫療團隊的共同責任。 3.1.1醫院針對重要的侵入性管路置放應明訂醫療團隊緊急支援系統。例如麻醉專科支援氣管內管或中心靜脈導管緊急置放、耳鼻喉科或外科支援緊急氣切管放置等。針對困難插管個案,事前應有評估及應變計劃,例如事先演練或放置時有資深人員在旁指導;必要時,組成管路照護諮詢團隊,協助提供適當照護指引。。 3.1.2管路置放困難時,應立即求援。 3.1.3全院應明定進行哪些侵入性管路放置前,需有作業靜止期(Time out)步驟。

77 目標八、鼓勵病人及其家屬 參與病人安全工作

78 執行策略 新 一、鼓勵醫療人員主動與病人及其家屬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二、提供民眾多元參與管道 三、鼓勵民眾通報所關心的病人安全問題
四、主動提供病人醫療安全相關資訊,推行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79 一、鼓勵醫療人員主動與病人及其家屬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一、鼓勵醫療人員主動與病人及其家屬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將病人及其家屬納入照護團隊,共同維護病人安全 主動告知病人及其家屬其權利與責任 誠懇回覆病人及其家屬問題並尊重其決定 主動提醒病人或家屬應協助配合就醫過程中之照護 1.1醫療人員宜將病人及其家屬納入照護團隊,共同維護病人安全。 1.1.1醫療人員能以病人為中心對每一位病人及其家屬主動告知其權利與責任,包括病情、診斷、病況發展、治療計畫及服用藥物之注意事項,且誠懇回覆病人及家屬之問題並尊重其決定。 1.1.2醫療人員應主動提醒病人或家屬在醫療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即應協助配合就醫過程中之照護,例如:配合管路照護、遵從醫囑、配合維護就醫環境等行為。

80 二、提供民眾多元參與管道 病人安全委員會 製作修訂衛教材料 徵詢民眾意見 增進民眾健康識能 鼓勵民眾或社區合作 宣導病安
蒐集病人及家屬意見 病人安全委員會 製作修訂衛教材料 徵詢民眾意見 增進民眾健康識能 鼓勵民眾或社區合作 宣導病安 2.1與病人相關的作業,宜有機制蒐集病人及家屬意見。 2.1.1.邀請病人及其家屬、醫院志工、社區民眾或病人團體代表等參與病人安全委員會。參與方式可多元化,例如:列席表達意見、提供書面意見、接受諮詢、或擔任委員會委員皆可。 2.1.2邀請民眾代表參與各類同意書與衛生教育教材之修正。徵詢民眾對衛教方式與內容的意見,藉以增進民眾對健康及醫療之認知,並提升自我健康照護能力。 2.1.3對於常見的病安問題,宜蒐集病人或家屬的意見,以病人或家屬易於了解之表達方式,製作或修訂衛教材料,使病人或家屬迅速了解並遵循。 2.1.4鼓勵志工於民眾候診或陪伴家屬時,提供病人安全相關宣導,也可將民眾意見及時反映院方。 2.1.5鼓勵與社福團體或社區合作宣導病人安全。

81 三、鼓勵民眾通報所關心的病人安全問題 營造信任的溝通氣氛,邀請病人及家屬表達所關心的病情照顧與安全的問題
以溫和、親切、耐心及平等的態度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與疾病治療照顧有關的議題 邀請病人及家屬提出與治療或處置有關的疑問與擔心 了解病人及家屬關切之病安問題 即時回饋民眾通報之病安問題 鼓勵病人及家屬勇於說出與治療與處置相關的任何疑問 運用傳播媒介宣導 以徵稿或邀稿方式接受民眾提出與病人安全相關的想法, 提供便捷之民眾申訴管道,鼓勵民眾主動通報所關心的病人安全問題 3.1醫療人員應營造信任的溝通氣氛,主動邀請病人及其家屬表達所關心的病情照顧與安全的問題。 3.1.1醫療人員應以溫和、親切、耐心及平等的態度與病人及家屬溝通任何與疾病治療照顧有關的議題。 3.1.2醫療人員能於診療時主動邀請病人及家屬提出任何與治療或處置有關的疑問與擔心。 3.1.3設法了解病人及家屬關切之病安問題,視需要為醫護人員、病人與家屬雙方舉辦交流會議,討論彼此對病人安全關注的議題。 3.1.4對於民眾通報之病安問題,應即時給予回饋,以營造信任的溝通氛圍。 3.2鼓勵病人及其家屬勇於說出對其所接受的治療與處置之任何疑問。 3.2.1運用海報文宣、跑馬燈等傳播媒介宣導病人及其家屬主動向醫療人員提出任何關心的問題。 3.2.2以徵稿或邀稿方式接受民眾提出與病人安全相關的想法,並於院內刊物或網站刊登。 3.2.3醫院應提供便捷之民眾申訴管道,鼓勵民眾主動通報所關心的病人安全問題,並建立檢討與回應機制,作為後續服務推動與調整之方向。

82 四、主動提供病人醫療安全相關資訊,推行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藉由多元方式主動 提供病人及 其家屬就醫 安全相關資訊 主動提供病人醫療安全相關資訊 推行醫病共享決策(SDM) 提供不同 治療選擇 和病人進行 互動性討論 協助病人決定 最適宜之治療方式

83 參考資料: https://www.england.nhs.uk/ourwork/pe/sdm/commitment/

84

85 4.1醫院或醫療人員可藉由多元方式主動提供病人及其家屬就醫安全相關資訊
4.1.1 醫院應定期整理常見的提問並主動提供一般民眾就醫安全相關資訊,例如以院內海報、網站及衛教單張等,提供用藥、檢查及手術等注意事項。 4.1.2 醫院應辦理與疾病、治療或預防相關的衛教講座,提供病人及家屬參與學習與討論之機會。 4.1.3 醫院所舉辦之各項病人安全活動可邀請非醫事團體與民眾代表參與,使民眾能表達其需求與建議。

86 4.2醫療團隊宜提供不同治療選擇,和病人進行 互動性討論,協助病人決定最適宜之治療方式
提供個別病人不同治療方式 利用各種工具說明治療方式之利弊 鼓勵病人表達對疾病及治療的瞭解 鼓勵病人發問以進行全方位討論 4.2醫療團隊宜提供不同治療選擇,和病人進行互動性討論,協助病人決定最適宜之治療方式。 4.2.1 針對個別病人,醫療團隊宜條列不同之治療方式,利用各種工具,如輔以圖片、模型或利用網路、多媒體影片等,說明不同治療方式之利弊。 4.2.2醫療團隊進行說明前,可鼓勵病人表達對自身疾病及治療的瞭解程度,進行說明後邀請病人再次闡述其認知,以確認病人及家屬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方式之進程及可能後果。 4.2.3 醫療團隊應鼓勵病人表達意見,必要時給予病人充分時間考慮及做準備,鼓勵病人發問,並進行全方位討論,如不同治療方式之時間、需配合事項、需忍受事項、對生活品質、家庭及經濟狀況之影響程度等等,引導病人做出符合其自身最大利益之最終決定。 醫病共享決策 (Shared Decision Making)

87


Download ppt "病人安全與病人權利 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105年4月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