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醫學教育的 過去、現在與未來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台北榮總教研部臨床技術訓練中心 陳祖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醫學教育的 過去、現在與未來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台北榮總教研部臨床技術訓練中心 陳祖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醫學教育的 過去、現在與未來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台北榮總教研部臨床技術訓練中心 陳祖裕

2 報告綱要 前言 台灣醫學教育發展史 美國醫學教育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台灣的醫學教育:何去何從? 結語

3 Global physicians需要有那些核心基本能力?
Globalization 全球性專業 (global profession):科學、公共衛生、醫學…… 醫學知識、研究及教育早已穿越國界 醫師所需的特質和核心能力也是舉世皆然 Global physicians需要有那些核心基本能力?

4 舊觀念逐漸改變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by doing” has become less acceptable …… Vozenilek et al. Acad Emerg Med, 2004. Web-based education Virtual reality High fidelity patient simulation

5 Globalization + 舊觀念逐漸改變
放眼天下:不要閉門造車 求新求變:不可故步自封

6 台灣醫學教育發展史 光復前 …… 光復後 ……

7 台灣醫學教育發展史 1895年:日本成立台灣病院,此即台大醫院的前身,後來改稱台北病院
1897年:台北病院院內設立醫學講習所(台大醫學院的前身) 1899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預科一年,本科四年,共為五年) 1927年:改制為台北醫學專門學校 1936年:成立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8 台灣醫學教育發展史 1945年: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改名為國立台灣大 學醫學院 1949年:國防醫學院隨中央政府遷台 1954年:高雄醫學院
1945年: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改名為國立台灣大 學醫學院 1949年:國防醫學院隨中央政府遷台 1954年:高雄醫學院 1958年:中國醫藥學院 1960年:台北醫學院、中山牙專(中山醫學院) 1975年:陽明醫學院 1983年:成功大學醫學院 1987年:長庚醫學院 1994年:慈濟醫學院 2000年:輔仁大學醫學系

9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院評鑑工作計畫書
台灣醫學教育發展史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院評鑑工作計畫書 1940年代末期:美國文化迅速滲入,杜克大學教育制度被台大醫學院所抄襲,參照我國固有之教育制度,配合社會需要而有台大七年制的醫學系之誕生 1950年代以後:相繼設立之各醫學院,除了成大與慈濟等以外,多年皆在模仿台大課程 1950s~1990s:從此墨守成規,革新步驟極為緩慢 1990年代:部分醫學院開始「教改」 1998年: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委員會評定我國醫學教育評鑑工作為“non-comparable” 1999年:TMAC成立 2000年代:「教改」涉及畢業前及畢業後醫學教育

10 台大醫學系教育發展史 1945年: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1947年:醫科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 1949年:醫科改為七年制,含二年醫預科。
資料來源:台大醫學系網站 1945年: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1947年:醫科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 1949年:醫科改為七年制,含二年醫預科。 1951年:實施教育改革,引進美國教育制度—於 附設醫院開始實施住院醫師制度 1954年:實施課程改革 1973年:「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更名為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1983年:增設學士後醫學系(1985年停止招生) 1992年:實施醫學教育新課程及小班教學 1997年:試辦二階段學程(一般醫學科訓練) 2000年:成立一般醫學科

11 陽明大醫學系教育發展史 1975年:陽明醫學院 1994年:陽明大學(共五個學院!!)

12 陽明醫學系推行新課程的歷程 1996年7月22日舉辦醫學系教學改進計劃座談會 1996年11月參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約翰霍浦金斯醫學院
1997年6月台北榮總醫學教育委員會決議成立教學改進小組 1997年10月參訪台大醫學院教改 1998年5月實際觀摩台大醫學院小班教學 1998年7月舉辦第一屆醫學教育研習營和小組引導老師訓練營

13 陽明醫學系推行新課程的歷程 1998年7月進行問題基礎學習小組討論教學先驅性研究 1998年參訪加拿大馬克馬斯特大學健康科學系
1998年11月成立陽明教學改進小組 1999年3月參訪英國利物浦大學醫學院 1999年9月試辦以PBL為中心之臨床診斷學暨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 2000年3月試辦以PBL為中心之病理學新課程。 2001年9月試辦以PBL為中心之醫四整合課程 2002年9月新課程開始

14 陽明醫學系推行新課程的歷程 99 上 99 下 00 上 00 下 01 上 01 下 02 上 02 下 03 上 03 下 04 上
05 05 06 06 07 07 We are here 醫四臨診實診 醫三病理 醫四臨診實診 醫三病理 醫四整合 醫三病理+醫四整合 醫四整合 醫三病理+醫四整合 醫四整合 醫三病理+醫四整合 醫四整合 醫四整合 過渡課程結束 醫一新通識 醫一新通識 醫二新通識 醫二新通識 醫三牙二新PBL 醫三牙二新PBL 醫四新PBL 醫四新PBL 醫五新實習訓練 醫五新實習訓練 醫六新實習訓練 醫六新實習訓練 新課程開始

15 美國醫學教育的過去 Flexner Report 之前 Flexner Report 以後

16 Flexner Report 之前 Flexner Report:美加醫學教育史最重要的事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主導 1910年 發表:震撼全美 影響往後美加的醫學教育超過半個世紀

17 十九世紀的美國醫學教育 三個系統 學徒制 私校 大學 即使是醫學院,亦沒有劃一的課程 缺乏執照考試 醫師的知識、治療哲學及態度有極大差異
JAMA 2004;291: 三個系統 學徒制 私校 大學 即使是醫學院,亦沒有劃一的課程 缺乏執照考試 醫師的知識、治療哲學及態度有極大差異

18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JAMA 2004;291: 在19世紀後半主張 “standardiz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 沒有成功 美國政治傳統:不干預專業發展 醫學教育界:誰也不服誰 民眾:在自由的國度裡人民有就業的自由及聘用員工的自由

19 二十世紀初的轉變 臨床研究證明 “heroic” treatment(痛打、放血、引瀉)的無稽 無菌手術、疫苗、公眾衛生的效益
JAMA 2004;291: 臨床研究證明 “heroic” treatment(痛打、放血、引瀉)的無稽 無菌手術、疫苗、公眾衛生的效益 大家開始相信有科學根據的醫學 具領導地位的醫學院:運用科學方法於醫學教育訓練—實驗室做實驗、床邊學習

20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JAMA 2004;291: 1901:宣告要讓不良的醫學院消失 1904:成立 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 (CME)促進醫學教育的重建 Two major reform initiatives: 進入醫學院前的前期教育必須標準化 理想的醫學課程須包括兩年的laboratory sciences訓練及兩年在教學醫院進行的clinical rotations 1908:對全美醫學院進行普查 邀請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主導

21 The Flexner Report Abraham Flexner (1866~1959):不是醫師
畢業於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畢業後在 Louisville 的公立學校任教19年,並擔任校長 1905:到哈佛進修,然後再到德國 批判美國大學教育的著作:The American College 書不暢銷,但卻感動了Henry Pritchett(卡內基基金的首腦)— 邀請 Flexner 執行普查 自1908年12月開始進行,花了18個月,調查了155所美國的 medical colleges

22 調查領域 入學條件 師資及教師訓練 基金及學費 實驗室品質 教學醫院

23 The Flexner Report Carnegie Foundation’s “Bulletin Number Four”
“… 世界上可能沒有其他國家最好、平均和最差有那麼大的距離和那麼要命的差異。” 只有少數醫學院有充足的資金來源、實驗室設備、教學醫院及有高度技巧教師 許多醫學院不是為了訓練新醫師,而是幫現在的醫師增加收入(學店) 美國的醫師和醫學院都太多了,但大多數沒有入學標準,而且設備不足

24 The Flexner Report California Medical College:是加州的恥辱
Baylor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有個「光禿禿的」實驗室 Birmingham Medical College:大多落在看外傷的醫生手中 Washington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in St. Louis:應該廢除或重整 Tennessee:南方各州中具有最多下等醫學院,只有 Vanderbilt 的醫學院可以續辦 Knoxville and Chattanooga 的醫學院:“utterly wretched”

25 The Flexner Report 應該學習德國的傳統:生物醫學科學及臨床醫學訓練並重 標準的醫學教育是花費甚鉅、耗時甚多、只賠不賺
政府應停止支助貧窮而為求謀利的「私人學店」

26 The Flexner Report 醫學教育應配合社會的需求及著重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 社會福利(人民福)與醫師的品質甚有關聯
管控醫學教育是州政府的責任 醫師是一種「社會工具」 醫學系應唸四年: 前兩年為基礎醫學 :(1st ) 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理學、生化學;(2nd) 病理學、細菌學、藥理學、臨床診斷學 後兩年為臨床醫學:在醫院學習

27 Flexner Report 以後 1910s:各州醫師執照考試委會要求較高之入學資格及較嚴謹的課程
1912年:多個州的執照考試委會共同成立Federation of State Medical Boards,自願採用AMA 的 CME 以學術標準訂定之評鑑標準 慈善基金會開始對醫學研究大量捐獻 1930s:執照考試委會、慈善基金會及 AMA 的 CME 共同努力使「私人學店」關門,並將醫學院的教研制度標準化 許多「私人學店」倒閉,其餘大多依照 “Flexner Model”進行改革

28 Flexner Report 的負面影響 醫學院的平均品質上升,但低下層社區的醫師人數不成比例地減少
因為這些地區的醫學院大多因素質不良而關閉 專業菁英主義讓窮人不易得到習醫的機會 醫學院受到的財務壓力大增

29 AMA 大事紀 1847年:創會 1901年:JAMA 創刊 1904年:成立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 (CME) 1905年:出版「醫學院的教育標準」 1906年:首次到醫學院視察 (inspection) 1910年:Flexner Report 1912年:首次到教學醫院調查 intern 訓練 1919年:訂定 Essentials for Approved Internships 1927年:開始對住院醫師訓練計畫進行認證 1928年:訂定教學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及研究醫師 訓練之基本條件

30 AMA 大事紀 (續) 1934年:訂定專科認證之基本條件
1942年:與AAMC共同創立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 1948年:創立Liaison Committee for Specialty Boards 1951年:首次 National Intern Matching Program 1956年:成立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 (ECFMG) 1970年:重組 Advisory Board for Medical Specialties 為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

31 AMA 大事紀 (續) 1972年:成立 Liaison Committee on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LCGME) 1975年:LCGME 開始進行評鑑 1977年:成立 Liaison Committee o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1981年: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 取代 LCGME 1991年:成立 Fellowship and Residency Electronic Interactive Data Access (FREIDA) System 2000年:ACGME 進行整合 2005年:AMA 與 AAMC 簽訂合作聱明

32 美國醫學教育的近況 課程變革的趨勢 評估學生的方法 教育人員的培訓
Seifer SD. West J Med 1998;168: 課程變革的趨勢 評估學生的方法 教育人員的培訓

33 美國醫學教育課程變革的趨勢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a Self-directed learn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Ambulatory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34 美國醫學教育課程變革的背景 對健康的定位 民眾的觀點 資訊的廣泛使用 消費者的焦點 治療結果的知識 受限制的資源 服務的統合
人類價值的重新審查 責任的期待 增長中的相互依賴

35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a
醫學教育的全球最小基本需求 ACGME Outcome Project

36 醫學教育的全球最小基本需求 國際醫學教育研究院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成立於1996年6月9日 任務:領導界定畢業前醫學教育的「全球最小基本需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 包括內容:醫學知識、臨床技能、專業態度、行為和倫理

37 IIME Steering Committee Advisory Committee Core Committee
Task Force of Assessment Standard Setting Committee

38 Steering Committee 由全球在醫學及醫學教育知名學者組成 負責整個計畫的協調工作
對IIME的領導方向給予建言,並協助指引Core Committee

39 Advisory Committee 由十四個積極參與醫學教育的知名國際機構的主席或資深代表組成 有兩個目的:消息傳遞及提供建言

40 Core Committee 網羅來自全球各地知名且具有影響力的國際醫學教育專家 任務:介定GMER 「基本需求」有三個層次:
Global competencies (由委員會制訂) National competencies Local competencies

41 Task Force of Assessment
成員為八位評估技術的專家及幾位顧問 任務:評估在GMER計畫所敘述的所有outcome competencies是否夠清楚、特異及可測量 選出對每項outcome最合適的評估工具,並指出這些工具的信效度及花費 若無合適的評估工具者則應提出替代方法 工作小組的專家也參與在試辦計畫中評估學生

42 IIME計畫分為三期 Phase I: defining essentials
Phase II: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Phase III: dissemination phase

43 Defining Essentials 制訂GMER 包括:基礎醫學、臨床經驗、知識、技能、專業價值、行為及倫理價值
只是醫學課程的核心,仍須因地制宜,各醫學院有其獨特的需求及個別的課程 共分七個domains,60個learning outcomes

44 Defining Essentials (七大領域)
專業價值、態度、行為及倫理 醫學的科學基礎 溝通技巧 醫床技巧 族群健康及衛生體系 資訊處理 關鍵性思索與研究

45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評估大陸八所具領導地位的醫學院(也有一些在大陸以外的地區)的畢業生的 competencies 藉由所得的整合性數據來評估某校教育程序的強弱 在進行第二次評估前努力改善較弱的領域 如某校完全符合各基本需求,將獲頒證明 將是一個經由評估取得經驗而藉以改進的連續程序

46 Why China? 全世人口最多的國家 公共衛生問題嚴重 醫學教育問題極為嚴重
IIME 是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 的附屬機構

47 Why China? 1965:298醫專、92醫學院、21中醫學院 1966~1970 (文革早期):沒有招收新生
JAMA 2004:291:2141 1965:298醫專、92醫學院、21中醫學院 1966~1970 (文革早期):沒有招收新生 1960s~1970s:赤脚醫生,農人或工人青年接受數週至一年訓練,在鄉村服務 1970:工農兵學員,三年課程 1977~1980:國家大學入學試、重訓 1988:World Bank + WHO資助改革會議,共識為採用PBL而少講授,注重預防醫學及農村衛生 1996: 550醫專 (三年制)、123醫學院 (五至八年,大多為五年)、30中醫學院 目前只有入學試而無國家醫師考試

48 Dissemination Phase (Globalization)
分享研究成果,使全球醫學教育品質獲得改善 促使成立全球醫學教育網絡

49 ACGME Outcome Project 是由AGCME發起的一項長期計畫
在對住院醫師教育計畫評鑑中特別强調 educational outcome 現行評鑑是著重於 “assessment of a program’s potential to educate” 未來評鑑則著重於 “a program’s actual accomplishments through assessment of program outcomes” 為要確保及改進畢業後醫學教育的品質 ACGME =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50 ACGME 非謀利的私人委員會 評鑑美國住院醫師教育計畫 任務:藉確保及改進畢業後醫師教育訓練來改善美國的醫療照護品質
包括27 個委員會 (26個專科及1個一般臨床課程) 會員機構: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 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Council of Medical Specialty Societies.

51 ACGME Outcome Project 六項 general competencies: 病人照護 醫學知識 專業素養
基於醫療體系的執業 從執業中學習及改進 人際及溝通技巧

52 Self-Directed Learning
趨勢:減少 didactic lecture 及增加自我引導學習 1993~1994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對醫學院的年度問卷: 超過半數:小組教學為主要學習方式 Computer-assisted / self-instruction:非主要方法 學習領域 (Koschmann T): Learning about computers Learning through computers Learning with computers

53 陽明大學的PBL 以小班方式進行:7至8人一組 一個「教案」分成2 – 3次施行,每次2 小時 每次討論之間,小組成員自行蒐集資料,自我學習
過程中,老師不提供知識的諮詢,只是作為一位流程的旁觀者、監督者和評估者 學生對於未知之知識,不應期待小組引導老師會給予即時之講解,必須自行設法蒐集資料、相互研討、取得共識

54 PBL:就學習的特色而言 以學生為中心 在小組中引導 以問題為導向 自我引領學習 重視學習過程 模擬專業環境

55 PBL:就學習的效果而言 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具自發性的終身學習者 使學生知道如何面對、認清及解決問題
培養出溝通技巧、團隊精神、自我認知、專業態度及榮譽感

56 PBL在亞洲 第二屆亞太地區衛生科學PBL研習會 是可用的學習方式 應考量主客觀環境:師資、硬體
宜先用 hybrid curriculum:didactic lectures + PBL 第二屆亞太地區衛生科學PBL研習會

57 Ambulatory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社區醫療日益受到重視,相關教育逐漸擴展 醫學生必須學習: 照護門診病患,特別是慢性病患 經由連續照護觀察疾病的進展 執行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策略 養成與病人溝通及協議的技巧 處理醫療照護的社會、財務及倫理議題 增加學生對農村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相關衛生議題的興趣及處理能力

58 Ambulatory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社區醫療學習有助學員: 對不同族群及領域養成正確的態度 認知社區資源、社會經濟於健康的決定因素 團隊工作及溝通技巧 專科選擇及執業地點的決定 Primary care practice的能力 Nonclinical community-based learning:可促使學員 see people as “people” and no solely as “patients” 當然,對社區本身也有幫助

59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教導學員如何改善醫療品質:才剛起步 大多在臨床前課程教授 初步經驗: 在臨床學習比在教室學習有效 應强調三個問題:為何要做這事?怎麼知道有效?怎樣做得更好? 以我們所服務者的需求為優先 最好在多領域團隊學習期間來學習 學習CQI的最佳環境就是本身正在CQI者

60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有廣大的呼籲,卻很少做到 Interdisciplinary Generalist Curriculum Project:涉及家庭醫學、內科、兒科 Health Professions Schools 推行 “Service to the Nation Program”之心得(成功秘訣): Logistics and communication:有架構的team meeting(含特殊宗旨和目標)、成員間之密切聯繫(electronic mail list server) Team development:“team-building exercises” 打破不同專業間的障礙 Flexibility:在發展期間要不斷修訂,需有開放的心思、冒險的意念、對不完美的包容

61 評估學生的方法 敘述事實的多項選擇題 利用多媒體以病例為基礎的多項選擇題 書寫的臨床模擬題 以電腦為基礎的臨床模擬題 以解剖學模型出題
整合性模擬器具(病人模擬器) 虛擬實境 標準化病人 National Board of Medical Examiners 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

62 OSCE是甚麼?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bjective = 客觀的 (adj.);主題、目標 (n.) Objective-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63 OSCE是甚麼? 概念始於1975年,由Harden等人所提出 先由專家編寫出結構式的臨床測驗項目 在向同學解說及示範之後
以受過相關訓練的「演員」扮演病患(稱為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簡稱SPs) 讓同學進行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 指導教師則在旁考核,將同學實際操作的結果,依照OSCE核對表,給予適當的評分

64 OSCE是甚麼? 是評估學生臨床能力的測驗 History tak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Simple procedures Interpretation of lab results Patient management problems Communication Attitude 不單純是一種考試的方式,是一個有組織的架構,可融入不同的考試方法而有許多變化

65 OSCE是甚麼? 在執行時學生須要跑經一連串的考站 (stations) 每一考站學生會被要求作出一些明訂的任務
學生表現的評分標準在考前即須小心設計 學生表現的評分是由考官(有時是病人)按著結構化的評分表來打分數 考官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須小心調控,通常僅限於提供指引或回答疑問 每一考站通常耗時5至10分鐘(但也有長達三十分鐘者) 常採用standardized/simulated patients及simulation devices

66 OSCE的基本結構 第 1 站 第 2 站 第 3 站 第 12 站 第4 站 第 11 站 第 5 站 第 10 站 第 6 站
第 9 站 第 8 站 第 7 站

67 OSCE之元素 標準化病人/模擬病人 模擬模具 教案/考題 評核員 場地 場務人員 院系主管/經費

68 OSCE的角色 是評估臨床醫學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方法 評估筆試無法做到的部分 美國醫師考試已採用 考試 vs. 教學

69 教育人員的培訓 Resource centers Newsletters Consultative services
Workshops or seminars Inventories of faculty interest Individual interviews Faculty development or campus committees

70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的原則
教師須明白新課程的教育哲學 教師若能理解新資訊、技能和態度的需求,學習會更具效果 研習會除了可介紹教學技巧之外,更有貢獻的是能提供機會讓教師們能一起工作和互相學習 實際參與、學生回饋、影帶回顧、同儕回饋等可徹底加強教學技巧的養成 教師間的意見交換比大多數 “skilled educational consultants” 有說服力,role models 的認知是學習的强有力功具

71 Keitz SA, Haynes BF,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美國醫學教育的將來 Keitz SA, Haynes BF,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醫療體制不斷變化,醫學教育的未來方向亦難以準確地預估 大方向:emphasis on specialty  more balanced emphasis on primary and specialty care 要在與預估受訓結束時之環境相近的場所訓練 但執業環境不斷變遷,故教育者須了解: 甚麼訓練內容是永久不變的? 那些新系統及能力是必須訓練的? 如何執行改變? 未來醫學教育的願景是甚麼?

72 Keitz SA, Haynes BF,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美國醫學教育的將來 Keitz SA, Haynes BF,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As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s evolve in the future, selecting and training the safe and good physicians skilled in maintaining car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patients should remain the highest priority. “One of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the clinician is interest in humanity, for the secret of the care of the patient is in caring for the patient” Dr. Frances Peabod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Doctor and Patient, McMillan Co., 1930.

73 台灣的醫學教育:何去何從? 1950s~1990s:從此墨守成規,革新步驟極為緩慢 1990年代:部分醫學院開始「教改」
1998年: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委員會評定我國醫學教育評鑑工作為“non-comparable” 1999年:TMAC成立 2000年代:全國各醫學院普遍進行「教改」 2003年:畢業後一般醫學教育訓練計畫(三個月) 2005年:畢業前一般醫學教育訓練計畫 2006年:畢業後一般醫學教育訓練計畫(一年) …… ?

74 預估之未來學制 考取執照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臨床實習訓練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PGY1 PGY2 PGY1:rotating
6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PGY1 PGY2 PGY1:rotating PGY2:fixed

75 如何過度?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臨床實習訓練 通識教育 實習 專科訓練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臨床實習訓練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1 臨床實習訓練 6 通識教育 實習 專科訓練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1 臨床實習訓練 6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PGY1 PGY2

76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臨床實習訓練 通識教育 實習 專科訓練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臨床實習訓練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實習
2003年以前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1 臨床實習訓練 6 通識教育 實習 專科訓練 2003年起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1 臨床實習訓練 6 PGY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實習 2005年起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1 臨床實習訓練 6 PGY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UGY 2006年起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1 臨床實習訓練 6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UGY PGY 201?年起 基礎與臨床醫學整合課程 1 臨床實習訓練 6 專科訓練 通識教育 PGY1 PGY2

77 結 語 醫學教育必須不斷改進 全球化 — 不可與世界脫節 非 UN、WHO、WFME 的會員,更需要努力
全民健保  醫療環境愈困難,愈需要有好的醫學教育 教育之外  考試與評估也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78 謝謝聆聽 敬請賜教


Download ppt "醫學教育的 過去、現在與未來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台北榮總教研部臨床技術訓練中心 陳祖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