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圓玄學院主辦 「道在生活、仁才並建」 專題系列講座 香港人文哲學會協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圓玄學院主辦 「道在生活、仁才並建」 專題系列講座 香港人文哲學會協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圓玄學院主辦 「道在生活、仁才並建」 專題系列講座 香港人文哲學會協辦
禪 宗 無 門 關 張政遠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2 講座宗旨 現代社會物質享受持續增長,但精神生活反而不斷倒退,物欲的追逐令人迷失自我。有見及此,本系列講座廣邀本地宗教、哲學及其他文化思想學者,以傳統中國道、儒、佛三大宗派的智慧為本,結合老、莊、孔、孟、釋迦等古代聖哲的思想與現代學術觀點,反省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並分享傳統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

3 中大的通識教育 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 曾任教科目  傳統中國哲學思想
從不同層面介紹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質,務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獲得較宏觀和全面的認識 曾任教科目 中國文化導論、現代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及其哲學  傳統中國哲學思想

4 傳統中國哲學思想 周易思想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法家思想 名家思想  中國哲學的全盛時代

5 秦的統一 法家思想主導、以吏為師 焚書坑儒、典籍散佚 雖統一天下,但出現文化危機  中國哲學的沒落 lei6 5

6 漢的統一 經過了秦亡與楚漢相爭,漢朝成立 社會回復穩定,有條件發展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卻被歪曲,混入了陰陽五行學說  中國哲學的再度沒落

7 佛教的「入侵」 「到了東漢末年,佛教侵入中國;另一面受神秘主義及樸素宇宙論影響的漢儒思想,已墮落到無以自立;變形的道家思想也漸漸流行,於是魏晉之後,既有玄談之風,又見佛教之日盛……六朝至於隋唐,中國的哲學家幾乎全是和尚;這一段時期中,如說有中國哲學思想,那也只跟於『中國佛教』(或稱之為『佛學』)。」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 1998: 22-23 7

8 佛教/佛學 原始佛教:佛陀的教義(Teaching of Buddha) 中國佛學:非本土的宗教思想  什麼是原始佛教?
 什麼是中國佛學?

9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Sākyamuni: 釋迦族的聖人) 佛陀(Buddha: 智者、覺悟者) 出生王族,生活在宮殿中,有待成為君主
29歲逃離宮殿,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 佛陀(Buddha: 智者、覺悟者) 如何解決人間苦惱之道? 佛陀的教義  三法印、四諦、十二因緣

10 三法印(基本立場) 諸行無常 世事流轉變易,一切變幻無常 諸行皆苦 一切活動皆苦,不斷輪迴 諸法無我 一切皆受因果決定,不能自主

11 四諦(觀念) 苦:導向苦難的意欲  諸行皆苦 集:苦的因果關係  十二因緣 滅:脫離束縛,完成最高自由  涅槃
道:修行過程,實踐方法  覺/不迷

12 十二因緣 無明、行、 識、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取、有、 生、老死  什麼是「因緣」?

13 因緣 四聖諦的第二諦是「集諦」,那是生命體之所以聚集痛苦的原因說明。釋迦曾以十二因緣,亦即十二個前後具有因果關係(因緣)的連鎖狀態,來解釋生命體之苦難的來源。 參考:楊惠南《印度哲學史》p. 165  因果關係圖

14 《印度哲學史》p. 169

15 現在果 苦:現在受到肉體之痛苦 過去因 業:以前曾經做了錯誤的行為(殺生) 惑:無明(對因果關係的無知)

16 因果論 在這個表上,我們發現前世的「惑」、「業」之「因」,可以引生後世的「苦」果;因此,一般的佛教文獻,把十二因緣所要表達的因果論,稱為「惑業緣起」或「業感緣起」。緣起是由各種條件而形成、生起的意思。 參考:楊惠南《印度哲學史》p. 169  因果論的說明效力

17 居前為因的謬誤? X比Y先出現。 因此,X是Y的原因。 謬誤分析  居前為因的謬誤(Post hoc fallacy)
 混同先後關係與因果關係   例 X: 我求神庇佑  Y: 我的成績好

18 如何了解原始佛教? 回歸梵文(Sanskrit)/巴利文(Pali) 例:  有沒有其他方法?
四聖諦(Catvari aryasatyani) 十二因緣(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  有沒有其他方法?

19 唐卡 thang-ka(藏語)  例:釋迦牟尼如何成佛? 密教美術 卷軸式的佛畫 修行和學習的工具 傳記畫、肖像畫、歷史畫
以圖像的方式表達佛教思想  例:釋迦牟尼如何成佛?

20 釋迦牟尼的誕生 釋尊前身為菩薩 投胎母親摩耶夫人 從摩耶夫人腋下誕生 母親七天後去世 西元前566~486年(?) 舊曆四月初八(?)

21 外遊 身為王子,文武雙全 外遊(宮廷外的真實世界) 東門:遇上老人 南門:遇上病人 西門:遇上死人 北門:遇上修道者  尋求生老病死之解脫

22 出家 深夜出家,告別妻兒 自行將頭髮剃去 嘗試苦行修行  不成功

23 成道 釋迦牟尼放棄傳統的修行 改在菩提樹下沉思打坐 悟出解脫之道 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 成佛降魔,收徒傳教

24 涅槃 西元前463~383年(?) 八十歲、說法四十五年 自知即將入滅圓寂  最後的說教:依靠真理  門徒分成不同的宗派

25 印度佛教 西元四、五世紀以後,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婆羅門教的神祇、思想,集成許多稱為「(本)續」(Tantra)的經典,並且組織成龐大而且神秘的信仰體系,稱為「密教」 。不過,卻因為它吸收太多婆羅門教的「外道」內涵,失去了佛教原有的特質,使得佛教走上衰亡之路,以致到了釋迦逝世一千五百年後,印度已無佛教可言。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 pp

26 中國佛教 大乘八宗 三論、法相、天台、華嚴、律、禪、淨、密 中國佛教三大宗 天台宗 華嚴宗 禪宗

27 小乘與大乘 小乘(hīnayāna) 大乘(mahāyāna) 只求自己的解脫(果報),忘記濟助眾生 出家者、自利者 批判小乘之教義
利他者、修行者  不是自己捨離萬有,而且喚起其他心靈之自覺

28 佛教在中國之流傳 原始佛教的傳入 教義介紹 對原典的追求 取經 譯經 作經  本土化

29 天台宗 以妙法蓮花經(法華經)作為教義之本 天台宗的基本立場 一切眾生皆本有佛性 成佛即佛性顯現 佛性即是真常之心 肯定「心性」之理論

30 天台宗與中國哲學 眾生皆有之佛性,即超越的主體性(心) 如何顯現佛性(達到主體之絕對自由)? 破執(拾離解脫)  心學

31 華嚴宗 以華嚴經作為教義之本 華嚴宗的基本立場 每一現象處皆可見本體(事事無礙) 本體亦在現象處顯現 現象與本體同樣重視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32 華嚴宗與中國哲學 每一現象皆可見本體,本體亦在現象處顯現 月印萬川 理一分殊  理學

33 禪宗 禪定(dhyāna) 釋迦已有之教義 不是苦行修煉,而是靜心冥想 禪悟 強調直接體會、意志的純化 以坐禪作為教義之本  神秘主義?

34 禪宗與中國哲學 禪(Zen? Chan?) 超越宗派成見,不受任何拘束 探求從「不悟」到「悟」之道  六祖慧能( )

35 神秀與慧能 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fat1 sik1

36 紹關南華寺之旅 六祖真身 「禪對話(一)」:一問就錯 「禪對話(二)」:得道與否 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37

38 六祖壇經 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 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 如果解讀?

39 勞思光的分析 禪宗的主要特色,在於輕視思辯認知,而獨以意志的淨化為真實工夫。再進一步,不唯自己不須在思辯言說上用力,即佛經本身亦不必講求。達磨雖授楞伽,但已主張「不隨於言教」。慧能以後,禪宗的門派雖愈分愈多,這種精神卻未喪失。宋代以後的禪宗,皆廢經典,不體佛,只在意志的自我煆煉中求直覺。這可以說有脫離宗教傳統的趨勢了。 《中國文化要義》 ling6 ka1  sutra

40 禪林七部 《臨濟錄》 《碧巖錄》 《大慧書》 《虛堂錄》 《五家正宗讚》 《江湖風月集》 《禪儀外文》

41 《無門關》 著者:無門慧開(1182-1260) 《無門關》  南宋(960-1279)末年的社會情勢 俗姓梁,杭州人
苦修六年,參透無字公案 《無門關》 1228年成書 收錄四十八則公案  南宋( )末年的社會情勢

42 自序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既是無門,且作麼生透。豈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恁麼說話,大似無風起浪,好肉剜瘡。何況滯言句,覓解會。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慧開紹定戊子夏,首眾于東嘉龍翔。因衲子請益,遂將古人公案,作敲門瓦子,隨機引導學者。竟爾抄錄,不覺成集。初不以前後敘列,共成四十八則。通曰無門關。

43 若是箇漢,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八臂那吒,攔他不住。縱使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只得望風乞命。設或躊躇,也似隔窗看馬騎,貶得眼來,早已蹉過。
【頌曰】 大道無門 千差有路 透得此關 乾坤獨步

44 一 趙州狗子 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一 趙州狗子  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無門曰】  參禪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一箇無字,乃宗門一關也。遂目之曰禪宗無門關。透得過者,非但親見趙州,便可與歷代祖師,把手共行,眉毛廝結,同一眼見,同一耳聞。豈不慶快。莫有要透關底麼,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箇疑團,參箇無字,晝夜提撕。

45 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箇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驀然打發,驚天動地,如奪得關將軍大刀入手,逢佛殺佛,逢祖殺祖,於生死岸頭,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遊戲三昧。且作麼生提撕。盡平生氣力舉箇無字。若不間斷,好似法燭一點便著。 【頌曰】  狗子佛性 全提正令 纔涉有無 喪身失命 

46 十四 南泉斬貓  南泉和尚,因東西兩堂爭貓兒,泉乃提起云,大眾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泉遂斬之。晚趙州外歸。泉舉似州。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貓兒。 【無門曰】 且道,趙州頂草鞋意作麼生。若向者裏下得一轉語,便見南泉令不虛行。其或未然,險。  【頌曰】  趙州若在 倒行此令 奪卻刀子 南泉乞命  

47 二十九 非風非幡 六祖因風颺剎幡,有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曾未契理。祖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僧悚然。
二十九 非風非幡  六祖因風颺剎幡,有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曾未契理。祖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僧悚然。 【無門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不是心動,甚處見祖師。若向者裏見得親切,方知二僧買鐵得金。祖師忍俊不禁,一場漏逗。  【頌曰】  風幡心動 一狀領過 只知開口 不覺話墮 

48 二十七 不是心佛 南泉和尚,因僧問云,還有不與人說底法麼。泉云,有。僧云,如何是不與人說底法。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二十七 不是心佛  南泉和尚,因僧問云,還有不與人說底法麼。泉云,有。僧云,如何是不與人說底法。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無門曰】  南泉被者一問,直得揣盡家私,郎當不少。  【頌曰】  叮嚀損君德 無言真有功 任從滄海變 終不為君通  

49 三十 即心即佛 馬祖因大梅問,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三十 即心即佛 馬祖因大梅問,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無門曰】  若能直下領略得去。著佛衣,喫佛飯,說佛話,行佛行,即是佛也。然雖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錯認定盤星。爭知道說箇佛字三日漱口。若是箇漢,見說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頌曰】  青天白日 切忌尋覓 更問如何 抱贓叫屈 

50 三十三 非心非佛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 【無門曰】 若向者裏見得,參學事畢。
三十三 非心非佛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  【無門曰】  若向者裏見得,參學事畢。 【頌曰】  路逢劍客須呈 不遇詩人莫獻 逢人且說三分 未可全施一片 

51 三十四 智不是道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無門曰】 南泉可謂,老不識羞,纔開臭口,家醜外揚。然雖如是,知恩者少。
三十四 智不是道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無門曰】  南泉可謂,老不識羞,纔開臭口,家醜外揚。然雖如是,知恩者少。  【頌曰】  天晴日頭出 雨下地上濕 盡情都說了 只恐信不及 

52 十九 平常是道 南泉因趙州問,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州云,不擬爭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州於言下頓悟。 

53 【無門曰】  南泉被趙州發問,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趙州縱饒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
【頌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挂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54 二十一 雲門屎橛 雲門因僧問,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 。
二十一 雲門屎橛  雲門因僧問,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 。 【無門曰】  雲門可謂,家貧難辨素食,事忙不及草書。動便將屎橛來,撐門拄戶。佛法興衰可見。  【頌曰】  閃電光 擊石火 眨得眼 已蹉過  閃電光 擊石火 眨得眼 已蹉過  54

55 後序 從上佛祖垂示機緣,據款結案,初無剩語。揭翻腦蓋,露出眼睛。肯要諸人直下承當,不從他覓。若是通方上士,纔聞舉著,便知落處。了無門戶可入,亦無階級可升。掉臂度關,不問關吏。豈不見玄沙道,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又白雲道,明明知道,只是者箇,為甚麼透不過。恁麼說話,也是赤土搽牛嬭。若透得無門關,早是鈍置無門。若透不得無門關,亦乃辜負自己。所謂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明得差別智,家國自安寧。 

56 禪宗無門關 平常心是(道) 破除日常概念 反對學術遊戲  反思:什麼是哲學思索?


Download ppt "圓玄學院主辦 「道在生活、仁才並建」 專題系列講座 香港人文哲學會協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