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雲端科技與智慧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雲端科技與智慧生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雲端科技與智慧生活

2 雲端技術-什麼是雲端運算? 在現有的電腦科學中,我們常以『雲』來簡化表示網際網路上不知凡幾的電腦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示意圖。而『端』呢,則泛指任何可以使用瀏覽器等通信介面,如常見的電腦、到現在的行動手機…等連接上網路的設備。 雲端運算的資源是動態易擴充套件而且虛擬化的,透過網際網路提供。 『端』使用者無須瞭解位於『雲』上的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對的專業知識,也不用直接進行控制,所需要的只有在關注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以及如何透過網路來得到相應的服務。

3 雲端技術-什麼是雲端運算? 雲端運算並非一個嶄新技術,而是一種概念,是基於電腦技術的運用,發展而成的一種網路交流型態,也是讓各式IT業者提供服務的地方。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而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4 雲端技術-什麼是雲端運算? 大部分的雲端運算基礎構架是由透過資料中心傳送的可信賴的服務和建立在伺服器上的不同層次的虛擬化技術組成的。使用者可以使用任何有提供網路基礎設施的「端」來享受這些服務。 我們的目標是要提供一個雲端整合式平台,希望能夠讓使用者透過雲來輕鬆取得所需的資料,甚至是進行遠端操縱。例如出門在外的使用者透過網頁查詢家中電器開關情形後,可以即時送出一段指令來關閉家裡的電燈開關等。 雲端運算所包含層面相當複雜,因此其所能提供的服務種類也極廣。在這個生活與網路息息相關的年代,雲端運算的發展可謂是不可限量。

5 雲端技術-什麼是雲端運算? 「雲端技術」的基本概念,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運算處理程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式,再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搜尋、運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使用者。 透過這項技術,遠端的服務供應商可以在數秒之內,達成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達到和「超級電腦」同樣強大效能的網路服務。

6 雲端運算的產業三級分層 上層分級:雲端軟體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中層分級:雲端平台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下層分級:雲端設備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7 上層分級:雲端軟體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將軟體應用透過網路以訂閱的方式提供服務,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存取各項服務。 打破以往大廠壟斷的局面,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揮灑創意,提供各式各樣的迎合市場的服務。 參與者可以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軟體開發者。

8 中層分級:雲端平台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打造程式開發平台與作業系統平台,讓開發人員可以透過網路撰寫程式與服務,一般消費者也可以在上面執行程式。 參與者如Google、微軟、蘋果、Yahoo!等。

9 下層分級:雲端設備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將基礎硬體設備(如IT系統、資料庫等)整合起來透過網路,像旅館一樣,分隔成不同的房間供企業租用,IT管理人員可以透過網路存取運算能力或儲存空間。參與者有IBM、戴爾、昇陽、惠普、亞馬遜…等。

10 雲端運算特徵 對一般使用者而言,雲端運算所描繪出來的「雲」是虛無飄渺的詞彙。儘管雲端對一般人而言毫無感覺,但是它卻對運算、企業、甚至社交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 根據知名大廠微軟的策略團隊最近所釋出的白皮書-The Economics of the Cloud,闡述了這些改變的經濟基礎。雲端運算的規模經濟是可能對消費模式造成衝擊。當訂閱式軟體的價格與雲端結合,將會對與IT廠商、服務供應商、甚至IT環境相關的商業模式造成中斷。

11 雲端運算特徵 經濟是打造產業轉型的強而有力的驅動力。 雲端服務的出現使得整個IT經濟提供了改變的基礎。
利用「雲端運算」,位在世界各地的開發人員便能夠透過同一套平台更即時且密切的合作,節省許多經由人工進行的維護工作。

12 雲端運算特徵 許多IT領導人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80%的預算是花在維護現有的服務與基礎架構之上。使得能夠用來創新的資源不足,或是無法滿足不斷發生的新商業與使用者要求。 使用雲端運算將可以釋放重要的資源,將這些資源重新導引到創新之上。

13 雲端運算特徵 通常雲端運算服務都具備以下幾條特徵: 採用虛擬化技術,能夠快速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 具備高度可伸縮的擴充功能。
按需求提供資源、按使用量付費。 透過網際網路提供,可處理海量資訊 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參與。 減少使用者終端的處理負擔。 降低使用者對於IT專業知識的依賴。

14 雲端的實際運用 由於雲端運算已經被視為繼Web 2.0(WEB 2.0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強調「互動、參與和共享」的精神 )之後,下一波科技產業的重要商機,使許多科技大廠,都已經大舉跨入雲端運算領域。 軟體應用部分如Google Apps 的Gmail、Google Docs、Google Talk或是常用的Youtube、Hotmail、Flickr等等已經被一般使用者廣為使用,是一種利用Web平台當作軟體發送方式的軟體應用方式,除了利用網路存取、管理,能夠省去另外安裝軟體的麻煩和經費的支出,也因為服務集中,因此有利於廠商維護或更新,使用者也能各種透過在不同地點存取私人的資訊享受雲端服務。通常與商用軟體結合,而且通常被視為企業取得相同商業授權的低價方式,這種概念不僅有別於傳統軟體的包裝、部署、授權方式,也會改變軟體的開發架構、收費方式、及維護模式。

15 Googe Drive 雲端硬碟推出 目前 Google Drive 提供免費 5GB 的儲存空間,除了在網頁上瀏覽、管理與上傳下載檔案之外,還提供了 Windows 版與 Mac 版等電腦的同步管理工具,讓我們直接在電腦中用一般資料夾的方式上傳、同步與管理 Google Drive 中的檔案。除此之外,還提供了 Android 等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式,以後不管是在網頁上、電腦或手機中,都可以同步瀏覽、編輯或下載你的檔案與文件。

16 雲端計算 雲端運算服務最主要特點是「隨需即用,用多少算多少」,使用者端透過網路能夠隨時隨地依需要存取雲端資源,雲端則能夠依使用狀況迅速地調配所需的資源,使用者再依使用量支付費用。

17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什麼是近來熱烈討論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呢?我們不妨從人類社會取水方式的發展歷程來了解。電腦從早期大型主機時代到現今雲端運算時代的演進,有如人類使用水資源方式的演進。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水,聚落總是靠近水源處。早期要汲水,必須把扁擔挑上肩,兩頭各掛一個水桶到水源地取水。因此,住在離水源地較遠的人家生活較辛苦。比方說,某戶人家住在高山上,而最近的水源在山溝裡,這戶人家每天就得派人到山澗旁打水,往返一趟得花好多時間。

18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在三、四十年前電腦設備尚不普及的年代,只有少數的大型機構(政府機關、銀行、大企業和研究型大學)才有能力購置電腦,進行資料的整理、運算與儲存,當時電腦是所謂的大型主機。 以學校的場景為例,整所大學可能只有一台大型主機設置在計算機中心,所有的使用者必須在終端機室才可以透過終端機使用電腦主機,並由主機負責所有運算,終端機只是傳遞使用者的操作命令,以及顯示主機的運算結果。這時期人們要使用電腦資源,就必須走到計算機中心的終端機室,就好比挑起扁擔到水源處打水一樣地不便。

19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後來時代進步了,人們懂得開鑿水井或製造汲水幫浦。每座村莊中,三、五家就可以共同集資鑿井,或小康人家在自家門口就設置私有汲水幫浦,如此一來就不必辛苦地到水源地打水了。 然而,無論是鑿井引水或裝置汲水幫浦所取得的地下水,都需要自行消毒和過濾才能成為乾淨的飲用水。再者,掘井或裝設汲水幫浦所需的建置成本所費不貲,哪一天井塌了或幫浦壞了,都得自己花錢維修。

20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在1980年代以後,隨著積體電路技術的進步,電腦體積逐漸變小且效能提升,價格反而變便宜了。經濟實用的伺服器或工作站逐漸普及,各系所及各研究室都買得起這些設備從事研究、資料處理或儲存。這個時期這些系所單位使用電腦資源,就好比是自行鑿井引水或裝置汲水幫浦取水一樣,根據需求購置伺服器並自行管理。 自行購置及管理伺服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必須根據用途規劃所需的伺服器硬體等級和購買數量,還要安排放置伺服器的空間,以及進行電力變更、空調設置、網路配線,以及伺服器採購後的系統建置、維護、管理等工作,例如軟/硬體升級、防毒/防駭,也需專人負責或付錢給廠商處理,這些都是有形或無形的負擔。

21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自行購入並管理伺服器的另一個問題是,很難彈性地調整電腦資源的規模。
例如,某大學的A實驗室購買了一台伺服器,讓這實驗室的研究生運行數值分析等模擬程式。平時研究生使用電腦的頻次不高,使用時間錯開,這一台伺服器游刃有餘地運行他們的程式。但是到了五、六月學生即將畢業的時期,實驗室裡的所有研究生都急著執行程式,以取得畢業論文所需的數據,當平時分散的工作量於短期間內集中在一起時,這一台伺服器要處理數量突然爆增的工作就顯得有點吃力。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便是添購伺服器,然而所添購的伺服器平時的使用率並不高,導致資源浪費。而稍後提及的雲端運算,將有機會聰明地解決這些問題。

22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隨著時代進步,工程技術也不斷發展,到了近代開始有自來水公共基礎建設,大部分的人不再需要為了取水而煩惱。政府建設水庫並對貯水做多層次的消毒和過濾,透過輸水管線的配置,最後把水庫的貯水送到各戶人家。如今人們只要打開水龍頭,自來水便嘩啦嘩啦地流出。即使旱季時某些地區缺水,各個水庫之間也可以透過輸水管線互相調度,避免缺水地區完全停水。此外,水庫、淨水設備、管線等的維護也都有專人負責。換句話說,普通人家不必再為了取水而事先投資設備,也無需考慮這些設備的養護問題,只需要根據用水量負擔相應的費用即可,用多少算多少。

23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人們使用電腦資源就如同使用自來水一樣「隨需即用,用多少算多少」,而不需要面對機房建構、軟/硬體採購,以及後續系統維護與財產管理的問題。 雲端運算的使用者只要利用手邊電腦打開瀏覽器,就可以透過網路存取遠端電腦的資源,網路就是雲端計算的自來水管,用戶端執行的瀏覽器就是裝水容器,使用電腦資源與使用自來水一樣方便。

24 從大型主機到雲端運算 雲端運算可根據資源提供的服務形式分為3大類,分別是:
基礎建設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25 基礎建設即服務 日常生活中所謂的基礎建設,指的是自來水、電力系統、電話網路、交通系統(如火車或高鐵系統)等設施,它們的共同特色之一是「依據使用者實際需求供應並計價」。把這樣的概念套到電腦資源的使用上,基礎建設即服務(IaaS)就是「把電腦的計算能力和資料儲存空間,依據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供應並計價」。 使用者不再需要自己購買伺服器來執行程式及儲存資料,也不必自行管理這些伺服器,而是根據需求透過網路向IaaS供應商購買所需的CPU計算能力和儲存空間。而其計價的方式可以是,使用某種等級的CPU進行1小時運算要價多少,租用10 GB的網路儲存空間1年要價多少等。更複雜的計價方式還可以涉及網路流量、服務供應的品質等。

26 基礎建設即服務 目前最有名的IaaS供應商莫過於Amazon.com,這家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網路電子商務公司。一開始Amazon.com只經營網路書店的業務,後來擴展到其他產品,包括3C、文具,甚至衣服、家具等,其雲端運算的解決方案是Amazon EC2及Amazon S3兩種商品(在台灣,中華電信也推出了類似的商品,稱為hiCloud)。 由於Amazon.com的業務規模相當大,因此本身便擁有許多擺放計算及儲存設備的大型資料中心。由於目前的電腦硬體都已相當強悍,一台伺服器可能配備了多顆CPU,每顆CPU又有數個計算核心,因此透過專門的軟體,Amazon EC2把每一台計算伺服器切割為數台的虛擬伺服器,並提供一個瀏覽器介面,讓使用者可以彈性地租用這些虛擬伺服器的CPU計算能力。

27 基礎建設即服務 Amazon EC2服務的租用者可以隨時建立、執行、終止自己的虛擬伺服器,並且可以在虛擬伺服器上執行任何自己想要的軟體或應用程式,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服務是依據實際的使用量付費。Amazon S3則可以讓使用者彈性地租用資料儲存空間。 有了Amazon EC2和S3這樣的服務,前文所提及的A實驗室將不需要再自行購買和維護實體伺服器。A實驗室可以先租用一台虛擬伺服器滿足研究生平時運行程式的需求,並在學生即將畢業的期間臨時租用更多的虛擬伺服器,以應付所增加的計算需求。更重要的是,A實驗室再也不用煩惱硬體升級、維護等問題。

28 平台即服務 從IaaS供應商租用了數台虛擬伺服器後,使用者可以在這些虛擬伺服器上安裝任何作業系統,並在這些虛擬伺服器之間建立網路連線。然而,並非所有的使用者都希望親自進行這些系統設定的瑣碎工作。 讀者可以考慮以下情況。 張先生是一名專業的網頁設計師,他打算設計一套網路遊戲。然而,張先生並不確定初期會有多少人玩這套遊戲,因此他打算租用雲端上的計算和儲存資源。如此一來,在初期,張先生只需要租用少量的雲端資源,並且隨著玩家人數增加,他隨時都可以動態地租用更多的雲端資源來滿足所有的玩家。

29 平台即服務 但是,張先生真正擅長的工作是把遊戲構想寫成程式碼,對於一台虛擬伺服器能夠應付多少玩家所帶來的工作量並沒有概念。因此他希望雲端供應商可以在玩家數量增加時,自動分攤各個虛擬伺服器的負載。 在這種情況下,張先生關心的不再是需要跟IaaS供應商購買多少虛擬伺服器,也不是要在這些虛擬伺服器上安裝哪種作業系統,張先生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平台來運行他設計的網路遊戲。 平台是一種機制或一種操作方式,當然他也希望這個平台可以彈性地伸縮其規模,無論要處理的玩家數量多寡,這個平台都必須能讓他的網路遊戲平順地服務所有玩家。類似這樣的需求,其解決方案就是雲端運算的另一類服務—平台即服務(PaaS)。

30 平台即服務 平台即服務的租用者只需要把軟體甚至是程式碼上傳到供應商所提供的平台,供應商自然會負責程式的執行。目前較有名的PaaS解決方案,是Google的Google App Engine (GAE)。GAE是Google的應用程式開發與代管平台,可讓使用者建置高流量的網路應用程式,但不必管理高流量的基礎架構(節錄自Google官方對GAE的簡介)。換句話說,使用者租用PaaS解決方案,便可以專心於其應用程式功能面的開發,而不需要擔心如何應付流量管理等問題,並且開發完成的程式也可以直接在租用的平台上運行。

31 平台即服務 當然,PaaS所提供的功能不僅如此。以GAE為例,它提供了很多的程式開發工具給使用者,這些程式開發工具使用的技術跟Google網站本身的技術相同,不僅快速且穩定。透過使用GAE提供的程式開發工具,可縮短在PaaS環境中編寫新程式的時間。

32 軟體即服務 前面提到的雲端IaaS與PaaS,其使用者多半來自企業或研究單位,非一般大眾。對於個人使用者來說,他們感興趣的是應用軟體所提供的服務,而非執行應用軟體的平台或支撐平台的底層基礎建設。因此,接著介紹雲端運算的第三類服務—軟體即服務(SaaS)。

33 軟體即服務 過去,我們在自己的個人電腦裡安裝各種應用軟體,比方安裝Outlook Express收送 、安裝MS Office處理文書工作。 現在,SaaS藉由網際網路提供雲端軟體,我們可以透過各種雲端軟體取代部分的傳統單機軟體,比方改用Google Gmail代替Outlook Express、改用Google Docs代替MS Office。事實上,許多人雖然沒聽過SaaS這個新名詞,卻早已使用過Google Gmail、Docs等雲端應用了。

34 軟體即服務 簡單地說,SaaS供應商把應用軟體部署在自己的伺服器上,使用者只需要連上網路便可以使用這些雲端軟體。以Google Docs為例,使用者只知道自己透過跟單機文書處理軟體類似的瀏覽器介面在打報表文件,但是並不清楚這個瀏覽器介面的文書軟體在何處執行。因此,採用雲端軟體的使用者並不需要實際下載、購買、安裝程式,也不需要定期更新,SaaS供應商會負責所有軟體管理和維護的工作。 採用雲端軟體的使用者並不需要實際下載、購買、安裝程式,也不需要定期更新,「軟體即服務」供應商會負責所有軟體管理和維護的工作。

35 軟體即服務 雖然Gmail、Google Docs的服務免費,但和IaaS或PaaS層級的雲端服務一樣,SaaS的軟體使用服務(例如客戶關係管理等商務軟體)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決定購買何種服務,並根據使用服務的時間長短來付費。這種按需求量計費的方式,對買賣雙方都帶來好處。對軟體供應商來說,SaaS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遏止盜版的問題,因為使用者並不會直接拿到軟體。對個人或中小企業來說,透過租用的方式,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使用新軟體的全部功能,並在確定該軟體符合自己需求時考慮長期租用。 採用雲端軟體的使用者並不需要實際下載、購買、安裝程式,也不需要定期更新,「軟體即服務」供應商會負責所有軟體管理和維護的工作。

36 軟體即服務 雲端運算或許談不上是一個新觀念,然而足以支撐雲端運算的許多底層技術,確實是到了目前才慢慢成熟。本文把雲端運算分為IaaS、PaaS和SaaS三個環節分別探討其主要精神。與其說雲端運算是一種新興的技術,不如說它是電腦使用方式的一種自然演進,或者說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無論是IaaS、PaaS或是SaaS,雲端運算服務最主要特點是「隨需即用,用多少算多少」,使用者端透過網路能夠隨時隨地依需要存取雲端資源,雲端則能夠依使用狀況迅速地調配所需的資源,使用者再依使用量支付費用。當讀者日後碰到任何宣稱是雲端服務的產品時,不妨套用這個原則加以檢視。 與其說雲端運算是一種新興的技術,不如說它是電腦使用方式的一種自然演進,或者說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37 人性化的行動裝置介面 現代人手中的行動裝置介面,不僅可用來溝通聯繫,更可以是個人的行動電腦。行動裝置介面的設計若加入「人性」的考量,也就是以人因工程的理論從事產品及介面設計,將更能與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

38 行動裝置介面的類型 目前市面上的行動裝置介面種類繁多,大致有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電子書、平板電腦等。
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電腦等9∼10英寸的螢幕介面,具備傳統筆記型電腦基本的上網及文書處理功能,也因其螢幕大小與小型筆記型電腦相去不遠,且具有輕薄短小的特點,近來已成為市場上取代小型筆記型電腦的行動裝置介面。

39 行動裝置介面的類型 Cushman & Rosenberg 認為使用者介面是由產品之間互動的軟體與硬體部分所組成,分為硬體操作、觸控式操作及軟體操作介面3大類。 一般硬體操作介面稱為實體操作介面,包含傳統的控制器、顯示器的控制面板,以及產品實體由使用者操作的部位。 觸控式操作介面在觸控式面板上結合軟硬體使用者介面,讓使用者只需使用手指就可操作。 軟體操作介面則朝圖像化顯示形態發展,一般稱為圖形操作介面,即藉由圖像增加使用者的理解程度而方便操作。

40 介面的人性化 近年來觸控式裝置介面已成為市場的主流。在2∼5英寸的行動裝置中,iPhone的問市使市場上吹起一股蘋果風。在9∼10英寸的螢幕介面中,iPad、提供行動式閱讀功能的電子書閱讀器、觸控式平板電腦等,是市場上較暢銷的產品。 一般來說,觸控式行動裝置的面板使用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因此具有不閃爍的特性。也因其觸控的介面不分老少都可以很容易上手,因而在全世界引起了一股熱潮。

41 介面的人性化 可以接收外來資訊的可攜式行動裝置—電子書閱讀器,主要是支援閱讀的功能。電子書閱讀器可避免眩光和省電,而讓使用者能長時間地閱讀。也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移動閱讀的需求,目前越來越多的書籍已在網上公開。 電子書閱讀器以其輕薄不占空間且隨時隨地可閱讀的特性,很有可能取代傳統的紙張。因此,未來的電子書閱讀器要跳脫玻璃材質,且要做到像紙一樣輕薄,並具有可撓性,才能滿足使用者行動閱讀的需求。

42 以易用性為核心 人們可透過行動裝置介面的輸入,達到與他人溝通和即時上網獲取訊息的需求,因此介面的易用性直接影響使用者的操作效果。易用性是指除了讓使用者能正確且有效率地達成目標外,也要讓他們感到介面方便、友善。 ISO 9241認為設計一個具有易用性的介面,必須考量到使用時的便利與使用者的需求,並具備有效性、效率及正面的使用者經驗。Mandel曾列出數種使用的目標,其中之一是「容易使用、容易學習」。 然而,Preece, Rogers和Sharp認為在使用的目標之外,還需要有使用者經驗的目標,以誘發使用者學習的動機和提高工作效率,藉由活動的觀察,才能理解使用者的使用情境、可能的作業和潛在的使用者,並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流程。 因此,使用者介面的主要功能是能夠「提供合理的介面環境,達到產品或工具對使用的要求」,且介面的易用性代表這行動裝置是否能被使用者合理使用,以及使用者對於行動裝置功能的操作情況與作業績效。 由於介面的操作是以「人」為核心,即要符合人因工程的理論,因此其設計必須人性化,符合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好的介面設計對使用者的影響非常大,對產品的銷路也有相當的影響。

43 設計原則 行動裝置介面所產生的限制,使設計師必須思考人機介面的設計策略。由於一般行動裝置大都是小尺寸螢幕,其用途及存在的目的不同於傳統電腦。一般來說,其所儲備用於呈現的內容,應該是人們最常讀取或是面對特定情況下緊急需求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因使用者的不同而異。 要如何讓使用者在空間有限的小螢幕上,充分且有效地了解網路上所提供的資訊,並且能流暢地完成交易任務,必須考慮幾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資訊的呈現介面,要讓使用者有一個容易操作、易於搜尋資訊的環境。其次是網路資訊的視覺化,能讓使用者更迅速地了解資訊的整體架構。另外,必須確定哪些內容要呈現在使用者面前,避免出現過量不需要的資訊而造成負擔。

44 人因工程概念 假日到美食街用餐,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人潮眾多,且不易在點餐的店家旁找到空位。有些店家會發放會震動的叫號器給已付款的顧客,以便餐點做好後可立即通知前來領取。這種行動裝置介面主要是以震動感應和顏色顯示來通知顧客,不僅免去擠在櫃臺前等候的問題,顧客也可利用等候時間尋找座位。這震動感應和顏色顯示就與人因工程相關。

45 人因工程概念 Kantowitz和Sorkin指出,視覺顯示裝置的效能與可見度、分辨度和解讀度有關。叫號器發出的顏色顯示就是提供可見度,向顧客表示有訊息進來。由於叫號器只提供單純的叫號功能,因此顧客馬上可以分辨並解讀訊息,即店家通知餐點已經完成,可以到櫃臺取餐。而震動感應主要是以觸覺顯示代替視覺顯示,尤其是當顧客沒有看叫號器時,藉由震動引發觸覺而達到提醒顧客的目的。

46 人因工程概念 這視覺加上觸覺的提示,是人因工程理論中的「餘備符碼」概念,即藉由視覺與觸覺二種不同編碼來呈現同一個訊息,若人們不小心忽略了視覺的提示,仍有觸覺做為備用提示。 再以利用手機上網的功能即時掌握公車動態為例。若民眾的行動裝置,例如手機或PDA具備上網的功能,就可透過「臺北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網頁查詢公車的動態。例如,想在永春國小站搭乘299路公車至新莊,該系統顯示最近一班公車約5分鐘到站,因此,若家裡至永春國小站步行約需2分鐘,則代表3分鐘內就要出家門,免得發生人剛到站牌,公車就開走的窘境。

47 人因工程概念 現在美國有些圖書館的電子書都有針對不同的行動裝置提供適合下載的版本,紐約公共圖書館也提供某些行動裝置可用的瀏覽服務,對於習慣使用行動裝置上網的人可說非常便利。 除了線上圖書館外,美國的各大報章雜誌,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時代雜誌》(Time)都推出付費下載的iPad版本。雖然網路下載的售價比紙本昂貴,但可預期的是行動裝置對於傳統書店和出版社的營運模式會造成很大的衝擊,線上電子書下載服務會是未來對出版業的挑戰。

48 人因工程概念 因此,現在的網站大都有因應行動裝置而設計的網路版。根據人因工程相關的理論,網站在設計給行動裝置瀏覽時應注意的原則是:在不犧牲易讀的前提下達到充分精簡的內容;維持網頁內容的單純與優雅,注重資訊內容的呈現而非展示效果;使用者在低解析度的環境下仍能充分了解網頁內容;資訊的呈現須清楚、易懂,且便於瀏覽;使用者透過資訊瀏覽而不至於迷失。 現在手機已進步到可用身體擺動讓其正面的鏡頭感應以操控體感遊戲,目前市面上有一款手機就有網球、瑜伽、保齡球等遊戲,可讓玩家享受利用行動裝置就能操控體感遊戲的快感。這類型的行動裝置與人因工程理論的「移動相容性」及「控制/反應比」有關。

49 人因工程概念 此外,控制器移動的範圍與顯示移動的範圍是運用人因工程中的控制器理論,這裡的手機就是控制器,其「控制/反應比」愈高,代表大幅度的控制器移動僅產生小幅度的顯示變化,反之稱為低「控制/反應比」。因此「控制/反應比」可代表控制裝置的靈敏程度,而靈敏度的高低也會影響使用者操控手機的順暢度。 在遊戲機方面,有的網球遊戲已把控制器擬為球拍,讓玩家感受到實際揮拍網球的樂趣。有的動作感應器更可在遊戲前掃描玩家的體型資料,之後便可不需要控制器就能精準地追蹤玩家的一舉一動,提供全方位的遊戲樂趣。

50 人因工程概念 這掃描人們體型資料的程序是運用人因工程的「人體計測」概念,即在遊戲前掃描玩家身體各部分的尺寸,建立數位人體計測資料,只要在紅外線攝影機所能捕捉的範圍內,就能精確地追蹤身體各部位的任意移動,包括五指張開、手上下揮動、雙腳併攏等。感應器會根據玩家的動作轉換成遊戲的動作,使得人機互動更加便利與自然。 由上述的例子,可了解人性化行動裝置介面如何跟生活連結。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的產品一定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產品的設計必須有人性的考量。未來,人因工程的理論會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51 教育雲 行動學習結合雲端服務 因應雲端世代來臨,行動學習結合雲端服務已成趨勢。傳統的教學環境漸漸進化為互動、即時與零空間限制,達到Anytime、Anywhere的學習概念,搭配創新創意的雲端應用,提供人們生活的便利。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顧名思義就是跨越時間和地域限制,只要學習者使用行動裝置,透過無線通訊傳輸技術,就能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使得網路學習可跨越空間、時間的藩籬及界限。 行動學習主要的便利在於,透過雲端服務後,即可儲存大量與多元的學習內容取代厚重書本,以及滿足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機動性。例如:學生及教師可以在通勤時完成作業或課前預習;企業員工也可以利用時間自主學習以增進工作能力,或是執行工作支援(Job-aids),有效促進員工時間管理的效率,將空檔轉化成有生產力的活動。

52 教育雲 行動學習結合雲端服務 行動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內容的設計。
國外e-Learning廠商OnPoint Digital的執行長Robert Gad提出,行動學習的內容共分成7個層次: Level 1是一般文字簡訊; Level 2則是互動式簡訊,如MMS; Level 3為結合語音的投票或回應系統等; Level 4是透過行動載具提供參考資料,像PDF、簡報檔案等; Level 5為有經過教學設計、較完整的學習元件; Level 6則是包含影音、動畫等更豐富的媒體; Level 7就是可以與環境結合的感知內容,例如擴增實境、GPS定位資訊等等。

53 教育雲 行動學習結合雲端服務 一般來說,基本手機可以做到Level 1至Level 3的內容傳遞,Level 4至Level 7則只能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來達成。因此,在開始進行行動學習內容的設計之前,必須先以載具的應用來決定內容種類。現階段大部分人對行動學習的認知,係指Level 4至Level 7。 其次,根據Brandon Hall報告指出,行動學習是具備了機動性、無所不在、隨時可以取得資訊、可與環境結合、有連結性,更是非常個人化的載具,因此在設計行動學習內容的同時,要先將行動學習的特性包含進去且充分利用後,來解決一般傳統數位學習無法達到的效果。

54 教育雲 行動學習結合雲端服務 依上述可知,通常使用行動學習多半是在通勤或是馬上需要資料的時候,所以內容(Content)要讓使用者在短時間內迅速找到,並提供確切的資料。由此可知,行動學習最適合的長度建議控制在5~10分鐘,或者採取模組化設計,將全部檔案不超過5頁為主。資訊過多只會讓使用者無法即時搜尋或閱讀,導致失去了行動學習的最初目的。 除此之外,若在教育或學習上搭配雲端創新服務時,該從教育機構、教學者與學習者三方面的立場考量,同時利用網站服務技術和應用程式的結合,發展出更多元且有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讓教育機構實現傳遞知識的使命之餘,也能讓教學者藉由不同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讓學習者獲取知識。

55 教育雲 行動學習結合雲端服務? 利用e-Learning塑造跨國企業學習 雲端智慧教室提高教育競爭力

56 智慧城鎮服務系統 有關智慧城鎮服務系統,主要開發智慧旅遊解決方案(Smart Tourism Service Solution)及智慧電子看板互動展示服務解決方案等(Smart Iinteractive Digital Signage Service Solution) 。

57 智慧城鎮服務系統 智慧旅遊服務解決方案 智慧電子看板互動展示服務解決方案 學童互動悅讀與創作服務解決方案 行動觀光服務解決方案
影像互動展示服務解決方案 ComCare(康福機)銀髮族健康關懷服務解決方案 區民活動中心e 化管理服務解決方案 數位教學互動服務解決方案

58 智慧旅遊服務解決方案 係以雲端服務結合智慧終端裝置,支援區域跨業協力運作,提供遊客個人化的便捷旅遊體驗,屬
於B2B2C (科技業者-在地商家-遊客)或B2G2C (科技業者-公部門-遊客)的商業模式。由功能面可區分為服務業者的區域跨業協力服務與服務遊客的個人化旅遊便捷服務,底層則由智慧旅遊平台支援共通的資料與管理維運。

59 智慧旅遊服務解決方案 在區域跨業協力服務方面,採用了雲端化旅遊資訊管理與適地性內容發布技術,目前支援現地優惠推播與區域廣告,未來可擴及區內旅遊商務的整合支援。 在個人化旅遊便捷服務,採用了雲端化通用帳號與資料管理與行程攜行與多媒體解說技術,目前支援個人行程規劃與行動導遊,未來可結合旅遊體驗記錄與社群分享,建立虛實整合的新服務模式。

60 智慧旅遊服務解決方案 在底層的智慧旅遊平台,採用網路服務與XML資料介接的通用介面,目前可支援旅遊資訊(景點、商家、會員等)與終端裝置(店頭機、看板、互動資訊站等)的管理維運,以及服務體驗記錄的收集與統計,未來可開放各類資訊源與終端裝置供新服務運用,並以體驗記錄分析為基礎,發展各項加值服務功能。

61 智慧旅遊服務解決方案 藉由分層化與模組化的系統架構,讓區域內的公部門與業者,透過智慧旅遊平台建置區域旅遊資訊,提供資通訊業者,發展創新區域跨業協力服務與個人化旅遊便捷服務,再以網站與智慧終端裝置,遞送服務並收集體驗記錄,最後回饋到智慧旅遊平台進行分析與加值運用,構成智慧旅遊場域持續創新循環。


Download ppt "雲端科技與智慧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