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5高考试题分析 及高三第一轮复习心得 ----余江一中物理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15高考试题分析 及高三第一轮复习心得 ----余江一中物理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5高考试题分析 及高三第一轮复习心得 ----余江一中物理组
2015高考试题分析 及高三第一轮复习心得 余江一中物理组

2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 (物理)分析与思考

3 一、题型与赋分

4 二、考查内容 力与运动(14、18、20、21、22、24、25) 功与能量(15、17、21)
电与磁、场与路(14、15、16、19、23、24) 热与光、波与粒子、动量(33、34、35)

5 涉及到的“力”

6 涉及到的“运动”

7 涉及到的“力和运动的关系”

8 涉及到的“功”和“能”

9 涉及到的“功能关系”

10 涉及到的“电磁学”内容

11 涉及到的“选修”内容

12 总结: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2015年新课标1物理卷整体难度为近几年最低。 考查的难点大多出现在力学上,对电磁学考查的难度不大。
考查主体是“力和运动的关系”,对“功和能量的关系”考查也相对较少。

13 特点1:重视对“模型”的研究。 “理想变压器”模型——第16题(原线圈连接一个电阻) “凹形桥”模型——第17、22题
“法拉第圆盘发电机”模型变化——第19题(阿拉果的“圆盘实验”) “地球——卫星”模型——第21题 “木板——滑块”模型——第25题 “气缸——活塞”模型——第33题 “弹性碰撞”模型——第35题

14 特点2:重视图象问题 运动图象:v-t(第20、25题)、运动轨迹图(第18题) 波的图象(第34题) 光电效应的 图象(第35题)

15 特点3:重视对实验进行专题研究

16 实验题反思1: 一如既往地考查实验基本技能:仪器仪表的读数与使用、实验原理与设计方案(一般提供原理图)、器材的选择、操作步骤、数据的记录表格、数据的处理技巧(图线法),误差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实验的改进、故障的分析判断等。

17 实验题反思2 改进 变化 拓展 遵循“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指导思想,重点考查教材中实验原始模型的变化、改进、拓展。如:
1.对测定性实验:如测定速度、测定加速度、测定电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等,要总结测量方法的多样化。 2.对验证性实验: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同样要总结在不同实验环境里进行验证。 3.对研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如电表的改装等,要形成“改装系列”成果。 原始模型 改进 变化 拓展

18 实验题反思3: 无论什么实验,都十分重视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实验题有时就像一道计算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计算题。一般的计算题已知量和待求量很清楚,但实验题的已知量往往是以器材的规格形式呈现,所求量也不是明显告知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很多数据进行筛选,从中提取有用的数据。特别是在器材的选取问题上,涉及的计算往往是估算。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用什么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知道怎样估算。这就是很多实验题的难点所在。(线性函数斜率?器材多样,并不全用?)

19

20

21 特点4: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集中力量研究攻难题的策略——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与整合。 复杂问题 问题1 问题2 问题n 分解 整合 结论1
结论2 结论3 分析 综合

22

23

24

25

26 问题分解一(撤去拉力前 ) (1)判断运动:AB是否发生相对滑动? (2)分析受力 :A、B各自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7 整合:综合以上过程,能否得到答案? 问题分解二(撤去拉力后 ) (6)撤去F后, A、B各自如何运动?其加速度为多少?
(10)它们是否同时停下来? (11)此过程A、B的位移各为多少?相对位移又为多少? 整合:综合以上过程,能否得到答案?

28 撤去拉力前 (1)判断运动:AB是否发生相对滑动? 方法——假设法

29 (2)分析受力 :A、B各自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方法——隔离法

30 (3)求加速度:A、B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31 (4)求速度:撤去拉力时,A、B的速度各为多大?

32 (5)求位移:A、B的位移各为多大?相对位移又是多少?

33 撤去拉力后 (6)撤去F后, A、B各自如何运动?其加速度为多少?

34 (7)经多长时间A、B达到共同速度?共同速度是多大?

35 (8)从撤去力后达共同速度的这段时间内,A、B的位移各为多少?相对位移为多少?

36 (9)A、B达共同速度后如何运动?它们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37 (10)它们是否同时停下来? s

38 (11)此过程A、B的位移各为多少?相对位移又为多少?

39 整合:综合以上过程,能否得到答案?

40 关于 相对 位移

41

42 特点5:解答题类型稳定 备考应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不猜题押题,不轻信马路消息。
对解答题(第24、25题)要善于把握“得分点”,注意书写基本观点,比如牛二,向心加速方程,动能定理等能量观点,这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得分。

43

44 高三物理总复习心得 总复习不是机械性的重复学习以前的内容,而是对整个高中所学知识的重整和优化。
合理把握总复习的节奏很重要,节奏太快和太慢都不妥。一般高考总复习分三轮,每一轮都有各自的目的、计划。 不拘泥于当年的考试说明,合理把握总复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45 在第一轮复习中,如何打破原有知识格局,重整与优化教材?让学生复习更有效果?

46 第一轮复习我曾经用过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早期):完全依赖一轮复习书,顺着复习书,按部就班一节一节讲下去,混一天是一天,然后慢慢得书就讲完了。开始刷试卷混第二轮,再然后就是高考了。最后,我们的结论就是余江一中从来都没有第二轮,更没有第三轮的说法,显然这样是不行的。

47 那么这种方式的问题在哪? 第一:一轮复习书本身编排的质量就不高,因为受到复习书的局限,一旦碰上密集的周练、月考、联考,我自然会压缩进度,强行提前结束章节知识点,更要命的是把后面最重要的最难的,可能被我压缩了,这样让复习大打折扣。 第二:一节一节刷过去,看起来很严密,但是总复习的题目信息却比较广,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这样一来会使得本节知识点不突出,学生做题盲目吃力,到底是为了做对这一个题还是为了通过这个题来理解基本知识点?这又让学生的复习变得迷茫。 第三:课堂内,某个知识点,我喜欢多角度讲,多广度讲,往深里讲,讲得比较兴奋,陶醉,因为由浅入深,讲了一个很棒的压轴难题,然后长期拖课。后来我发现,学生认真听了,效果却很差,因为课内信息量太大,学生貌似听懂,但是已经分不清重点了。甚至多次出现课堂内抓到了月考的一样的题,得分率还是不高,于是我抱怨“讲和不讲是一样”。这就充分说明这样讲课,太多内容,不行;太广、太深时机也不对。 如何解决:既然是按书讲,那么不要被干扰,一节一节讲细、讲透、讲全面;章节内的练习自然要针对训练,可以尽量回避复杂的大题型,引导并控制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堂内可以尝试少讲,讲精细,减少重复讲题的次数,复习效果自然高。

48 第二种复习模式(中期的我) 从第一种模式中走来,自己的知识体系、各类题型都丰富了,尽管努力回避了第一种模式的缺点,却发现那样复习时间还是偏长,课堂效果低,自己太辛苦、付出太多,复习效果不佳。于是尝试自己提炼知识点,缩短讲解知识的时间,加强练习时间,踏入题海战术。这样第二种复习模式:一章的内容,从最易知识点的一直讲到最后的知识点,可能用四天或者一个礼拜就讲完。然后回到复习书刷题,因为讲解集中,学生自然会用好课后时间做练习,会自我实现订错和消化,那么基础题全部可以跳过不讲,着重讲解大部分学生有疑问的题讲,确实提高了课堂效率,能节约出时间,这样就有时间可以精选题(一般两份试卷一易一难),测试、批改、精讲。然后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盲点、薄弱点再出题,测试、精讲。

49 然后问题又来了? 如此下来,复习节奏显然加快,训练量也大大提高,如果解决了课堂效果,对于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很有帮助,效果很好,他们甚至有时间主动去尝试难题。然而他们也仅限于会做题,不代表他们融汇了知识,不代表领悟了物理思想,不代表精通了物理方法,遇到巧妙的陷阱还是会掉下去,那么高考不一定就得利。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或者说基础差的学生,基本是毁了他们,他们会怪老师,说太快了,说听不懂,做不来题目,无论难易。这样的我,也是不对的,要改。

50 第三种复习模式(现在的我) 四轮高三、两轮物理奥赛、一届零班下来,我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更灵活,对物理教学有了新的体会,会觉得教科书的编排很棒,甚至会觉得有些复习书的编排尽然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觉得自己可以做到重整和优化教材了。于是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精选题目都改为分段教学、循序渐进,少讲精讲。 第三种:复习肯定是要节约时间的,这是高效复习的必然结果。基本知识下的基础题型是不用讲的,无论他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或者差生。那么就是说集中讲解是对的,但要分段来进行。每一个章节都有类似于基本概念(电流、电路),基本定则(动能定理、左力右电),基本功(比如受力分析图、沿加速度方向建立动力学方程图、洛伦兹力画圆图等)可以化为一个段落来学习掌握。第二段落就是融汇知识点的过程,针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观察它在主要题型里是如何表现的,比如学习力学就是为了解决运动的源由,解决运动情景的复杂性,掌握情景还原的能力,这一块就要结合牛二练透。再比如恒定电路里,前面的基本概念(电流,电路,电源,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能的观点)都结束了,停下来练习,只抓住电路分析(单调性,变化量,变化率),故障分析来练即可。第二部分才开始集中讲解实验,渗透伏安法测电阻的思想,拿下测灯泡、测电阻率、测电源、安安法、伏伏法。第三段再去找仿真题、模考题、真题去练去考,实现练题的层层递进。 少讲精讲:这一切都要落实到课堂上的40分钟上,所以每一段的每一节授课都要记住,只讲两到三个问题,尽可能少讲,但要讲清讲透。(比如磁场的复习。。。天体运动的复习) 最后一步落实在选题组卷:分类更细,训练目的明确,注意难度的递增。

51 重整与优化1——同一单元不同知识点的内部联系(纵向)

52 重整与优化2:不同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对比(横向)

53

54 心得: 单一的纵向联系和单一的横向联系都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教材的重整与优化。(个人觉得,这样的优化对学生其实意义不大,对教师的帮助却很有价值。)

55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大专题复习教学的时间一般为2个月,目的是进一步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压缩、优化和重整,进一步突破高考的重难点。这一轮复习务必形成两个体系——“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它们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又一次有新的提升。 知识体系 方法体系 五种能力

56 专题的设置 专题一:力与运动 专题二:功和能量 专题三:电场和磁场 专题四:电路和电磁感应 专题五:物理实验 专题六:选考模块

57 关于“知识体系”的建立 举例:功和能量 第一步——各种力做功的特点 第二步——各种能量总结 第三步——各种功能关系总结
最终都是在深刻理解做功只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媒介、量度,学会从能的角度思考问题。

58 “方法体系”的建立 举例:功和能量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方法总结(单体) 应用机械能守恒解题方法总结(系统)
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方法总结(系统) 深入体会上面三条规律的来源、内部联系、各自应用的条件。(题目注意融合电磁感应)

59 第三轮复习:模考演练与状态调整 第三轮复习大约1个月,引导学生带着丰收的喜悦心情进行复习。
第三轮复习的做法主要有两个:一是高考模拟演练,特别强调规范化答题。二是调整考试状态,力图使学生在高考期间达到学习的“巅峰”状态。

60 最后,在高中复习备考的一年里,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如何重整优化教材?如何控制进程和节奏?如何把握深度与广度?如何调整考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这些均需要教师的智慧。

61 Thanks!


Download ppt "2015高考试题分析 及高三第一轮复习心得 ----余江一中物理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