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尾核 壳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纹状体 丘脑底核 黑质 新纹状体 组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尾核 壳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纹状体 丘脑底核 黑质 新纹状体 组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尾核 壳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纹状体 丘脑底核 黑质 新纹状体 组成

2 (一)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1.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回路 ⑴直接通路:新纹状体→苍白球内侧部 + + — — 皮层运动前区
皮层广泛区域 皮层运动前区 谷氨酸 丘脑前腹核 外侧腹核 新 纹 状 体 GABA GABA 直接通路 苍白球 内侧部

3 ⑵间接通路:先经过苍白球外侧部和丘脑底核 两次中继后到达苍白球内侧部的多突触路径
皮层广泛区域 新 纹 状 体 丘脑前腹核 外侧腹核 苍白球 内侧部 皮层运动前区 GABA 谷氨酸 直接通路 丘脑底核 苍白球 外侧部 GABA 间接通路 谷氨酸

4 2.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新纹状体:主要为中型多棘神经元(MSN) 递质主要为GABA。 谷氨酸受体 多巴胺能受体 Ach受体GABA受体 D1受体 D2受体 MSN表面受体

5 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 + — — 皮层广泛区域 皮层运动前区 谷氨酸 新 纹 状 体 D2 D1 丘脑前腹核 外侧腹核 DA GABA
苍白球 内侧部 皮层运动前区 GABA 谷氨酸 直接通路 丘脑底核 外侧部 间接通路 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新 纹 状 体 黑 质 DA D2 D1

6 丘脑和大脑皮层的活动增加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胞膜上 的受体 D1受体激活--可增强直接通路 D2受体激活--可抑制间接通路 新纹状体中型 多棘神经元NSM 丘脑和大脑皮层的活动增加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作用: 黑质的多巴 胺能纤维

7 (二)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 1.帕金森病 临床表现:肌紧张增强,随意运动下 降,动作迟缓,面部表情 呆板,静止性震颤。 病变部位: 黑质DA能神经元受损 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病

8 发病机制: D1-R 增强直接通路 D2-R 抑制间接通路 正常情况时 黑质DA能神经元 随意运动↑ 肌紧张↓ 皮层活动增强 黑质DA能
神经元受损 直接通路活动减弱 间接通路活动增强 DA 随意运动过少 肌紧张过强 皮层活动减少

9 治疗: ①左旋多巴(DA的前体) ②东莨菪碱(M受体阻断剂,阻断新纹 状体内Ach能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结论:纹状体内Ach能中间神经元 与DA作用相互拮抗 ③二者对静止性震颤无效

10 2.亨廷顿病(舞蹈病) 临床表现: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 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 下降。 病变部位:新纹状体GABA能中间神经 元变性或遗传性缺损。 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

11 发病机制: 治疗:利血平(耗竭DA) 皮质活动 过度增强 新纹状体对 苍白球外侧部 的抑制作用减弱 新纹状体GABA能 神经元变性或
遗传性缺损 间接通路活动减弱 直接通路活动相对增强 治疗:利血平(耗竭DA)

12 亨廷顿病 帕金森病 表现 肌紧张减低,头部和 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病变 纹状体 机制     GABA能N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 治疗 耗竭多巴胺递质 的药物(如利血平) 抑制纹状体胆碱能 递质系统作用↓ 肌张力↑ 多巴胺递质↓ 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左旋多巴) 阻断乙酰胆碱药物 (阿托品等) 黑质 静止性震颤 随意运动↓,肌紧张↑

13 (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1.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 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信息的 处理有关。 2.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 3.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感觉 传入、行为和学习记忆等功能。

14 六、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1.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紧张、 处理本体感受传入信息。 2.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

15 比较 基底神经节功能 小脑功能 (1)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 稳定、肌紧张的调节、 本体感受传入信息的 处理有关。 (2)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
编制。 (1)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 处理本体感受 传入信息。 (2)参与运动的设计 程序编制及执行

16 小脑: ①主要与皮层形成回路 ②在运动过程中起作用 基底神经节: ①除与皮层形成回路外,还与脑干、 脊髓有大量纤维联系 ②运动的准备和发起阶段起作用

17 小脑结构分区: ①前庭小脑(古小脑) 绒球小结叶,蚓垂 ②脊髓小脑(旧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 ③皮层小脑(新小脑) 半球外侧部

18 (一)前庭小脑: 前庭核↔前庭小脑 头部位置改变、直线和旋转加速度 →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小脑→前庭核 →脊髓前角内侧→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维持平衡

19 功能: 控制躯体的平衡 控制眼球的运动 临床:前庭小脑损伤: ① 平衡失调综合症:步基增宽, 站立不稳;蹒跚步态 ② 位置性眼震颤(如:四脑室 肿瘤压迫蚓部) ③ 随意运动的协调无影响

20 (二)脊髓小脑 本体感觉 视觉、听觉 传入信息 脊髓小脑 前庭核、网状结构、丘脑等 脊髓前角 皮层运动指令 运动系统

21 功能: ①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实时 控制,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 ②调节肌紧张:调节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区、抑制区活动(易化为主)

22 临床:脊髓小脑损伤 ①意向性震颤 ②指鼻不准 ③酩酊蹒跚步态 ④轮替运动障碍 小脑性共济失调 ⑤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

23 (三)皮层小脑:与皮层感觉区、运动区 联络区构成回路 功能: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储存成熟的运动程序 临床:其损伤→精巧运动受损。

24 基底神经节: ①主要与皮层形成回路 ②运动的准备和发起阶段起作用 (设计) 小脑: ①除与皮层形成回路外,还与脑干、 脊髓有大量纤维联系 ②在运动过程中起作用(执行)

25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system) 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 也称植物性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26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构成: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系统 传入纤维:内脏感觉 传出纤维:调节内脏活动 节前纤维(B类) 节后纤维(C类)

27 自主神经节: 交感神经:椎旁、椎前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器官旁、器官内神经节 交感神经单一支配器官:肾脏、肾上腺 髓质、竖毛肌、汗腺、 皮肤和肌肉血管。

28 汗腺、子宫、肌肉舒血管纤维内脏舒血管纤维、胰岛
胆碱能纤维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纤维分类 肾上腺素能纤维——绝大部交感节后纤维 大部副交感节后纤维; 全部自主N节前纤维; 躯体运动N; 少部交感节后纤维  汗腺、子宫、肌肉舒血管纤维内脏舒血管纤维、胰岛

29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 3.N纤维长度 1∶11~17 较广泛 2.神经节位置 1.中枢部位 特 征 6.释放递质 节前、节后
特 征 6.释放递质 节前、节后 纤维皆为ACh 节前纤维为Ach 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 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 5.支配的效应器 4.节前∶节后 较局限 1∶2 节前>>节后 节前<节后 离效应器近 或在效应器壁内 离效应器远 (两端) (中间)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30 胆碱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M N(N1、N2) α(α1、α2) Β(β1、β2) *副交感节后纤维效应器*交感节后的胆碱能纤维效应器
N1:N节内突触后膜 N2: N-M接头后膜 α1:交感节后 效应器 α2:突触前膜 β1:心脏β2:平滑肌 心跳↓逼尿肌缩支气管平滑肌缩消化腺汗腺分泌瞳孔括约肌缩 骨骼肌血管舒 骨骼肌收缩 节后N元兴奋 以兴奋为主 (小肠平滑肌舒) 以抑制为主(心脏兴奋) 筒箭毒碱(N) 六烃季胺(N1)十烃季胺(N2) 酚妥拉明(α) 哌唑嗪(α1)育亨宾(α2) 心得安(β) 阿提洛尔(β1)丁氧胺(β2) 阿托品

31 结构特征 副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核是中枢, 脑干骶髓分两部, 器官旁节壁内节, 前长后短太突出, 血管汗腺竖毛肌、 肾腺髓质管不住 。
交感神经、胸1腰3 周围有节、椎旁椎前 节前纤维、节内换元 节后纤维、分布广泛 竖毛腺体、内脏血管 危急时刻、本色尽显

32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取决于递质 + 受体 消化腺(唾液、胃液、胰液、 胆汁、小肠液等) 汗腺 部分内分泌腺(如胰岛) 内脏、血管平滑肌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33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心脏负性变时、变力、 变传导部分血管舒(软 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 循 环 消 化 呼吸 心脏正性变时、变力、
变传导,大部血管收缩 (内脏、皮肤、 外生殖 器等),肌肉血管可收缩 (NE能)或舒张(Ach能)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 收缩粘液分泌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 胃肠运动、胆囊缩 促进括约肌收缩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 胃肠运动、胆囊收缩 括约肌舒张,促进胃液 胆汁及胰液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34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 眼 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 促进泪腺分泌
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代谢 促进糖酵解、脂肪分解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 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促排尿) 逼尿肌缩,括约肌舒(抑排尿)

35 应急反应: 疼痛、失血、 窒息、寒冷、 剧烈运动、 饥饿等 交感系统兴奋 肾上腺髓质 分泌增多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皮肤内脏血流 减少;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红细胞计数 增加;肝糖元分解加速、血糖水平升高等 NE、E

36 附: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会出现哪些症状? 为什么? 提示:有机磷农药使胆碱酯酶失活→ Ach持续发挥作用→毒蕈碱样 作用和烟碱样作用。

37 1.症状: ⑴慢性中毒:长期接触所致。 症状:神经衰弱, 腹胀,胸闷,多汗 偶有肌束震颤、瞳孔缩小。 ⑵急性中毒: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吸收所致。 症状:三流(流泪、流汗、流涎) 症状,抽搐痉挛,烦躁瞻望 心肺脑功能↓。

38 生理机制: 有机磷农药中毒 胆碱脂酶活性↓ 胆 碱 能 受 体 持 续 兴 奋 M 受 体 平滑肌和腺体兴奋性↑
消化道 呼吸道 腺体 括约肌 头痛头晕烦躁瞻望抽搐昏迷 面、舌肌 四 肢 肌 痉挛颤动 呼吸肌麻痹 缩瞳 尿失禁 流汗 流泪 流涎 流涕 呼困 咳痰 肺水肿 恶心 呕吐 腹泻 中枢 N 受 体 N2受体 N1受体 交感节后纤 维释放NE↑ 骨骼肌

39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1.紧张性支配:活动时→交感占优势 安静时→副交感占优势 2.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交感和副 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例外:唾液腺。 3.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如:交感神经→未孕子宫→运动抑制 →孕子宫→活动加强。

40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⑴交感神经系统:作用范围较广 作用: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 变化=能量动员系统 。 交感—肾上腺素系统:交感神经 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 分泌增多,故为

41 疼痛、失血、窒息、 寒冷、饥饿剧烈运动等 交感系统兴奋 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皮肤内脏血流减少;红细胞计数增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肝糖元分解加速、血糖水平升高等。 NE、E 能量动员系统

42 ⑵副交感神经系统:作用范围较小 作用: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 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能量储备系统。  迷走—胰岛素系统:迷走神经活动 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 多,所以称为。

43 二、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学) (一)脊髓的内脏调节功能:初级中枢 反射: 发汗反射 血管张力反射 排便反射 排尿反射 阴茎勃起反射

44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延髓:生命中枢 ⑴ 有调节呼吸、循环、消化系统活动 的基本中枢(呼吸中枢:吸气中枢、
呼气中枢、心血管反射中枢、呕吐 中枢) ⑵ 发出自主神经支配头面部腺体、心 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活动 呼吸调节: 调节呼吸的吸气中枢在延髓中、上段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呼气中枢在吸气中枢的背外侧(孤束核附近),此两部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交互抑制,因而形成自动的呼吸节律,但受其他下行纤维或肺牵张反射的影响,长吸中枢位于桥脑中下段的网状结构外侧部,兴奋时产生长吸式呼吸,呼吸调整中枢位于桥脑上段和中脑下段的网状结构背外侧(包括蓝斑核),其作用为调整长吸中枢。  心血管反射中枢: 心加速中枢和血管收缩中枢位于延髓上段网状结构背外侧,经网状脊髓束与胸髓侧角细胞相联,兴奋时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抑制中枢和血管舒张中枢位于心加速中枢的背内侧,即迷走神经背侧核的深部,此中枢兴奋时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因而脑干网状结构具有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收缩的机能。   呕吐中枢: 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此部接受迷走神经、极后区及前庭神经的纤维,与壳核、桥脑泌涎核、延髓泌涎核、延髓呼吸中枢及脊髓运动神经元等均有密切联系,介以完成呕吐动作。

45 2.桥脑:长吸中枢 3.中脑: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46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皮层下最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1.体温调节: 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47 调节饮水行为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抑制 调节排水量 ADH分泌 2.水平衡调节

48 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⑴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 性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甲状腺激素 ⑵视上核、视旁核分泌抗利尿激素、 催产素→贮存于神经垂体并调节 其释放

49 4.生物节律控制 生物节律:一些生理活动按一定时间 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高频:周期<1天 (心动周期、呼吸周期)
中频:日周期(体温、ACTH的分泌) 低频:周期>1天(如月经周期)。 视交叉上核:日节律周期控制中心 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

50 5.其他功能: ①调节本能行为:摄食行为、饮水行为 性行为 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 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 ②调节睡眠活动
   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 ②调节睡眠活动 ③调节情绪及情绪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的情绪生理反应 内分泌系统的情绪生理反应 本能行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摄食、饮水、性行为等)。 情绪:人类和动物对客观环境刺激所表达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及某种固定的躯体行为表现。 二者主要受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调节。 (二)情绪 表现形式:恐惧、发怒、焦虑、平静、愉快、痛苦悲哀、惊讶等 1、恐惧和发怒:机体和生命受到威胁、伤害时出现 恐惧的表现:出汗、瞳孔扩大、蜷缩、企图逃走。 发怒时表现:竖毛、瞳孔散大、咬与抓等攻击性行为 恐惧和发怒是受到威胁或伤害时的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也称格斗-逃避反应。 仅保留下丘脑以下结构的动物,给予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假怒”,表现为甩尾、竖毛、扩瞳、张牙舞爪、呼吸加快和血压升高等现象 实验: 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厮打攻击行为 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行为 结论: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

51 实验:仅保留下丘脑以下结构的动物 ①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 厮打攻击行为 ②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 行为

52 假怒现象: 仅保留下丘脑以下结构的动物→ 轻微刺激→引起“假怒”→表现为 甩尾、竖毛、扩瞳、张牙舞爪、 呼吸加快和血压升高等现象 结论: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

53 (四)大脑皮层的内脏调节功能(自学) 最高级中枢 边缘叶(古皮层、旧皮层)新皮层 1.边缘叶和边缘系统的作用 ⑴边缘叶
古皮层:最内侧结构(海马、穹窿等) 旧皮层:较外圈(扣带回、海马回等)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围绕脑干的部分, 新皮层:大脑半球外侧面

54 功能: 内脏调节功能 参与情绪反应 参与记忆功能 ⑵边缘系统=边缘叶+皮层下结构 (杏仁核、隔区、下丘 脑、丘脑前核等)

55 特点: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复杂、多变, 刺激同一部位可产生不同甚至 相反的反应。 机制:是许多初级中枢活动的调节者 通过促进或抑制各级初级中 枢的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56 2.新皮层: 调节躯体运动,调节内脏活动。 例如:①刺激皮层内侧4区一定区域→ 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 ②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 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

57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自学) 本能行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 经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 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指人类和动物对客观环境刺激 所表达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和 某种固定形式的躯体行为表现。 机制: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与下丘脑 和边缘系统活动有关。

58 (一)本能行为的调节 1.摄食行为 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杏仁核 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 2.饮水行为——通过渴觉引起 引起渴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细胞外液量减少。

59 3.性行为 多在边缘系统和下丘脑进行。 内侧视前区:电刺激时出现性行为; 破坏则出现性冷漠, 性行为丧失;注射性 激素,可诱发性行为。 杏仁核外侧核和基底外侧核:具有 抑制性行为的作用;杏仁皮层 内侧区是兴奋性行为的部位

60 (二)情绪 1.恐惧和发怒:是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 也称格斗-逃避反应。 恐惧的表现:出汗、瞳孔扩大、蜷缩、 企图逃走。 发怒时表现:攻击性行为,竖毛、瞳 孔散大、咬与抓现象。

61 2.愉快和痛苦 愉快:是一种积极的情绪,通常由那些 能够满足机体需要的刺激所引起 痛苦: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一般由伤害 躯体和精神的刺激或因渴望得到 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62 (三)情绪生理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伴随 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 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 的相对亢进。 2.内分泌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 (四)动机和成瘾


Download ppt "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尾核 壳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纹状体 丘脑底核 黑质 新纹状体 组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