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見樹又見林:漫談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見樹又見林:漫談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見樹又見林:漫談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成大圖書館【研究方法:科學知識產生的程序】座談會 見樹又見林:漫談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 蒙志成

2 關於研究方法… 「修了一門方法論的課,老師都在講哲學,跟我要用的方 法有什麼關係?」 「研究方法?所以你要用量化寫論文喔?你統計好嗎?」
「修了一門方法論的課,老師都在講哲學,跟我要用的方 法有什麼關係?」 「研究方法?所以你要用量化寫論文喔?你統計好嗎?」 「你要用質化還是量化寫碩士論文?」 「我明明就是做量化的研究,老師幹嘛叫我要補訪談,質 化與量化根本是兩塊研究途徑,他到底懂還是不懂呀?」 「研究方法還要教嗎?自己看看幾本論文就照用就好啦!」 「X同學,請問你要用什麼方法作研究?喔,我要用文獻 分析法……」

3 論文的謊言金句

4 老師都教我應該這樣寫論文…

5 講那麼多,其實我的「神」方法就是….

6 大綱:林與樹 Introduction 林--社會科學研究途徑 無關質或量:研究設計 樹:質化(田野、案例、論述與敘事)
樹:量化(實驗、非實驗與次級資料)

7 林--我站在那片森林?我該往哪去??

8 從科學哲學當中的基本概念說起.. 本體論(ontology):探討世界「存在」(existence) 的本質為何。
知識論(epistemology):探討我們如何瞭解本體論 所界定的「存在」。 方法論(methodology):探討如何建構知識的方法。

9 社會科學研究中三大途徑 實證主義(positivism):屬於基礎論 (foundationalism)
本體論:存在「客觀存在的真實主體(true object)」獨立於我們 目前所能理解、觀察的範疇。 知識論:這個客觀但尚未知的主體,可以透過直接觀察,探究真 實。 方法論:為求經驗的探究是確切逼近真實存在,便利用實驗法、 科學否證、統計分析等等方法,來確認所建構的理論解釋是跟事 實很接近。

10 二、詮釋主義(interpretism):屬於反基礎論(anti-foundationalism)
本體論:不存在「客觀存在的真實主體」。所有「存在」的本質來 自於主觀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知識論:基於社會現象是被建構或論述出來的,社會科學研究不在 探究真實(因為根本沒有客觀真實的主體存在),而在理解建構社 會認知、詮釋社會現象的結構為何。 方法論:利用訪談、參與觀察、文本分析等質性方法,去詮釋、理 解所研究的社會建構體的構成。

11 三、實存論(realism):屬於基礎論(foundationalism)
本體論:認同「存在客觀的真實主體」,同實證論之立場。 知識論: 不同意實證主義對真實主體俱可被直接觀察的論證 接受詮釋論者認為社會現象是被建構的說法。 所以,必須審思其觀察的現象,究竟是表象(appearance)或是事實(reality)。 方法論:方法上採取多元,質量混合法。接受實證主義的通則 性理論建構法。也運用詮釋方法去釐清可能會有的理論乘載 (theory-laden)之問題。

12 我可以怎麼抉擇? Przeworski and Teune(1970): accuracy, generality, parsimony, and causality Variable-oriented vs. Case-oriented 太多變項、太少個案 個案與資料:Large N vs. Small N

13 無關質化或量化:該關心的研究基本程序與概念

14 研究設計流程表 結論 發現問題 蒐集資料 整理分析 資料 形成問題意識 設計研究問題 文獻回顧 深入訪談 田野調查 焦點團體…… 實驗設計
準實驗設計 問卷調查 次級資料分析…

15 研究設計第一步:提問 問題意識 形成 分析單元 界定 時間面向 考量 考量蒐集資料的方法 思考研究的價值與貢獻

16 小題大作!(比大題小作的好) 問題意識:形成觀察現象或抽象理論的探索性問題
形成問題意識是最開始、卻也最重要的研究程序,因為提 出具有共鳴的問題,是關乎最後能否得到好的研究成果與 價值的一項重要因素。此外,問題意識最後要慢慢形成可 進行研究的焦點(object)、以及提出相關的研究假設,因 此,研究問題要控制在能操作的範圍裡,不宜過大也不宜 過小。最好是: 小題大作!(比大題小作的好)

17 進行思索「問題意識」的步驟: 確定你的聽眾(audience)屬性,並能思考在不疑處有疑。
針對你的疑惑(puzzle)進行背景資料蒐集。如果為社會現象,可 瞭解其歷史演變與次級資料分佈;如為理論問題,可進行文獻閱 讀。 在聽眾中尋找初探性共鳴,測試你的探索性問題是否為有興趣的 研究課題。 最好能提出在具體現象與理論皆有探索可能的問題。 最後將研究焦點形成可操作研究的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

18 Just Kidding~ 在一間頗為國際化的大學課堂裡,有著許多國家的留學生齊聚 一堂。今天,課堂的教授出了一個題目,請各國同學表達意見, 題目是: 「請對世界其他國家關於資源短缺的治理問題發表個人看法」 以下是不同國家留學生對題目的疑惑: 美國:什麼是世界其他國家? 西歐:什麼是短缺? 非洲:什麼是資源和治理? 中國:什麼是個人看法? 附註:以上所指涉國家為集體偏誤印象,目的在強化笑話效果,不代表真實的個人態度

19 想一想… 為什麼擁有好的問題意識是「關乎最後能否得 到好的研究成果與價值的一項重要因素」?

20 問題意識 形成 分析單元 界定 時間面向 考量 考量蒐集資料的方法 思考研究的價值與貢獻

21 界定分析單元(unit of analysis):據以確認分析單元, 而不至混淆因果推論。
社會研究的分析單元相當多元,可為自然人(如個人)、組織 (如政黨)或社會人造事實(如制度、聚落)。請找出下列陳 述中的分析單元: 「24%的家庭,年收入可以超過30,000美元。」 「民主國家之間的爭戰比非民主國家間的爭戰來得少。」 「根據研究,已婚選民比較會去投票。」

22 分析單元的錯誤推理:區位謬誤(ecological fallacy)與 化約論(reductionism)
區位謬誤:錯誤地從團體的觀察來做個體的推論。討論以下陳述: 「從1997年以來台南市長就一直由綠營人士擔任,因此推論台南 市民均支持綠營候選人,且打著綠色招牌必在各項地方選舉中獲 勝。」近似的謬誤:個體謬誤(individual fallacy)。 化約論:試圖以單一分析單元去跨大解釋所觀察的社會現象、而 忽略或無視其他解釋變項的偏差分析法。如部分經濟學家宣稱所 有的社會現象均可以經濟化約變項來解釋等等。

23 問題意識 形成 分析單元 界定 時間面向 考量 考量蒐集資料的方法 思考研究的價值與貢獻

24 時間面向的考量 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考慮在同一時間點的觀察 為基礎的的研究。此研究成果勿過份推論至不同時間點。 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study):觀察現象(具重複性)的長 時間變動研究。冀望從時間的波動中找出事件運行規律。研究 設計的資料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蒐集。 固定樣本覆訪研究(panel study):針對相同觀察對象,依不 同時間點蒐集其變動資料的研究,如針對同一訪問對象進行多 次覆訪,以瞭解其態度轉變的過程。

25 問題意識 形成 分析單元 界定 時間面向 考量 考量蒐集資料方法 思考研究的價值與貢獻

26 資料蒐集方法 隨時記錄資料蒐集與產生的過程。如,在質化訪談法中,詳實 記錄訪談過程,有助日後審視資料產生背景與檢視受訪者的真 正指涉。
隨時記錄資料蒐集與產生的過程。如,在質化訪談法中,詳實 記錄訪談過程,有助日後審視資料產生背景與檢視受訪者的真 正指涉。 盡可能蒐集較多的資料以顯代表性。 增進測量效度(validity),以保在一定測量方法下所蒐集的 資料,能如實地反應在理論概念上的真正意涵。 確認蒐集來的資料之信度(reliability),以確保我們重複同樣 的研究程序能夠得到同樣的結果。

27 問題意識 形成 分析單元 界定 時間面向 考量 考量蒐集資料的方法 思考研究的價值與貢獻

28 思考研究的價值與貢獻 一篇好的研究作品除了提出有趣的問題,並提供了良好的解謎 過程與證據,更重要的是,此篇研究能否累積我們既有的理論 知識、啟發了我們對社會現象的不同觀點、以及針對疑惑給了 系統性的解釋。以下幾點可供檢閱自己研究作品的價值: 研究題目是否太小、研究事件太過針對性、研究資料不易複 製,以致於研究成果難以應用在其他議題? 研究結果是否超越既有的研究成果? 實務性的研究議題能否給予理論啟示,或理論性議題能否給 予實際政策建議?

29 方法 理論 議題

30 基礎論與反基礎論在質化研究設計上的差異

31 基礎論與反基礎論在質化研究設計上的差異:
基礎論 (fundamentalism) 實證論: 在問題意識上,以經驗現象為探索重點; 在研究技法上,以能蒐集較多觀察資料、並具代表性(避 免selection-bias)為目標; 在跟理論關係上,會確證因果律的建立,追求一般化理論; 在研究結果上,重視理論引導觀察與觀察修正理論的反饋 功能。 (詳請參閱King, Keohane and Verba (1994))

32 基礎論 (fundamentalism) 實存論: 在問題意識上,不限僅以經驗現象為探索重點,亦會 思考難以經驗觀察的運行機制問題; 在研究技法上,不排斥實證論的研究法,但更重視觀 察或訪談得來資料與結構關連的再檢視; 在跟理論關係上,著重考慮特定歷史結構下的一般理 論限制性,但不排斥具因果律的理論建立; 在研究結果上,重視環境結構、歷史認知對經驗現象 與理論建構的影響。

33 田野調查 實地田野研究多產出質化資料:觀察結果無法輕易地化約為數 字。
實地田野研究多產出質化資料:觀察結果無法輕易地化約為數 字。 實地田野觀察不同於其他觀察方式,因為它不僅是一種資料蒐 集活動,一般來說,通常實地田野觀察也是一種產生理論與具 前瞻批判性視野的活動。 實地田野研究者很少提出精確界定而企圖加以驗證的假設;反 倒是,更傾向於試圖從無法事先預知且正在進行的過程中尋找 道理──進行初步觀察,進而發展出暫時性的一般結論,以建 議作為未來更進一步特定觀察的類型,然後針對這些建議重新 進行觀察,並修正先前的結論等等。

34 適合實地田野研究的主題 實地田野研究的關鍵優勢:
藉由直接走入所研究的社會現象,並盡可能地進行完整的觀 察,研究者可以對該社會現象發展出更有深度與更完整的理 解。 適合實地田野研究的主題: 相對於在人造實驗或調查環境中理解的態度與行為,實地田 野研究特別適合一些最好在「自然情境」進行研究的行為與 態度。 實地田野研究尤其適合研究跨時段的社會過程。 實地田野研究兩項重要面向需要強調: 1.「實地田野研究」包括了十分廣泛的研究範圍。 2. 我們應謹記想回答的研究問題,決定使用的方法類別。

35 實地田野研究的優缺點 優點: 缺點: 在研究行為、態度的細微差 別以及檢視長時間的社會過 程方面特別有效。它可以提 供深入的理解。
具有彈性。 相對地比較不花錢的。 缺點: 由於它是質化而非量化的, 所以倘若想對大規模母體 進行統計描述,實地田野 研究並非適當的方法。 信度與效度

36 質化實地田野研究的特殊考量

37 觀察者的不同角色 研究者可以規劃各種不同「參與」程度的角色-亦即實際 參與日常生活的程度:
研究者可以規劃各種不同「參與」程度的角色-亦即實際 參與日常生活的程度: 一個極端是「完全參與者」,實際進入研究情境日常生活 所建構中的一個角色或角色組; 另一個極端則是「完全觀察者」,完全不介入社會互動, 甚而刻意避免涉入所研究的世界。

38 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傳統上,社會科學家傾向強調「客觀」的重要。雖然現在有許 多社會科學家即使不否認客觀性的優勢,但是他們也承認融入 研究對象觀點可能獲得一些好處。 實務田野工作當然必須採取較一般人更具彈性的態度,允許更 多不認可、不同意的行動。 接受研究對象的觀點也具有危險。一旦你放棄客觀性而接受研 究對象的觀點,你將無法在你的研究對象所欠缺的「參考架 構」下來理解與觀察現象。

39 主位觀點(局內人觀點): 客位觀點(局外人觀點): 以被研究對象的觀點來進行研究
指為了達到更客觀的目的,研究者維持和原先觀點有 一段距離的方式來進行研究。

40 反射作用認為事物自然而然主動地表現其自己。因此,我們本身 所具有的特質會影響我們所見,且也影響到我們如何詮釋。
在傳統的科學觀點中,地位與權力的差異區隔了研究者與研究對 象。研究者擁有研究對象所缺乏的專業知識,當然研究者並不會 粗魯地宣稱自己優於研究對象,但是此種隱含的假定確實存在。 今日的人類學途徑的田野工作,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已互為主 體,因為「觀察者很容易受自己文化背景的影響,而錯誤地以自 己文化的邏輯來取代當地人的邏輯」。

41 我們為何需要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case study) 對個案做廣泛且深入的考察 發展一般性的理論,以概括說明社會結構與過程
解決問題:幫助個人或事件獲得問題解決的途徑 促進了解:清楚了解個人行為及事件發生的導因 提供假設的來源 提供具體的實例:促使研究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配合

42 案例分析法(case study) 文件 檔案紀錄 訪談 直接觀察 參與觀察 開始蒐集資料 尋找個案 確認你想要研究的特徵、特質或是行為。
具有代表性(The typical) 模範的(the exemplary or model) 不尋常的、獨特的(the unusual or unique) 尋找個案 確認你想要研究的特徵、特質或是行為。 確認

43 The dilemma of case study: 內部性的個案研究(intrinsic case study) v. s
The dilemma of case study: 內部性的個案研究(intrinsic case study) v.s. 工具性的個案研究(instrumental case study) 四種參與觀察研究法的定位 指向分析層次 社會情境的顯著性 特殊 普遍 微觀 俗民方法論 紮根理論 鉅觀 延伸個案法 詮釋個案法 資料來源:轉引自瞿畢劉楊(二)(2012,63)

44 案例分析法(case study) 3. 案例分析法的主要貢獻為何? 1.清楚聚焦與界定研究範疇
2.對個案的社會脈絡(social context) 做深入的把握 3.採用多種方法蒐集個案資料 4.可以深入了解個案問題的原因 5.可以對個案深入的分析與診斷 6.能夠有效協助個案解決問題

45 案例分析法(case study) 單一個案分析(within-case)與跨案例分析(across-case)的差別?試舉出這兩 種分析方式的實際例子。 Can you spec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ithin-case” and “across-case” analysis? Can you raise any implication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單一個案: 具有強烈的特殊性,尚未有人或少有研究,深入描寫(thick description)、說故事 跨案例分析:驗證理論,深入描寫後比較分析、尋求共同與相異點

46 其他類型的個案研究 快照個案研究 縱向個案研究 事前與事後個案研究 拼湊式個案研究 比較式個案研究

47 反基礎論 (anti-fundamentalism)
詮釋論: 在問題意識上,不限僅以經驗現象為探索重點,亦會思 考難以經驗觀察的運行機制問題; 在研究技法上,以滾雪球(snow-balling)方式蒐集資料, 受訪者的網絡與概念呈現為重點; 在跟理論關係上,可以接受不同詮釋論的共識理論,然 而理論的位階,仍低於深度觀察的經驗、社會實踐、以 及詮釋出的價值觀和態度; 在研究結果上,不在驗證既存理論,僅在詮釋既存現象 的出現,以及批評、挑戰既存理論的解釋。

48 論述分析 從語言使用的模式來理解預設的思想系統或意識型態,進而認識論述者潛意 識中的核心信仰、價值或渴望。
從語言使用的模式來理解預設的思想系統或意識型態,進而認識論述者潛意 識中的核心信仰、價值或渴望。 論述(discourse)一般指的是諸多相互關聯文本之群聚所產生的實踐效果, 在生產、流傳和接收這些文本的過程中,他使得特定事務或對象(object) 成為人們所相信的事實。 論述分析的基本架構:互為文本性、互為論述性、社會脈絡。 立場與作用:建構社會事實和形塑意識型態。 論述分析不同於田野調查,不直接進入田野接觸人,而是針對人所建構的口 語或書寫文本進行結構性的解讀。

49 敘事分析 透過講故事的敘事過程,檢視反身性(reflexive)的活動。
我們不只說故事,故事也在「說我們」。故事有其自我反身 (self-reflexive)的和超乎虛構(metafictional)面向,因而可以用 來檢視自己為何選擇這樣的敘事方式,其背後有何自我的故 事。 敘事分析提供了理解人們認同與行動架構,進一步勾勒出敘事 性與主體性之間個互動過程與關係性。

50 量化研究設計上的差異:基礎論的堅定信奉者

51 量化研究就資料蒐集方式可概分: 實驗法 非實驗法 次級資料分析法

52 第一,自變項操弄(manipulation)的有無 非實驗設計:測量自變項。 第二,隨機化(randomization)的方式。
實驗vs.非實驗 第一,自變項操弄(manipulation)的有無 實驗設計:操弄自變項 非實驗設計:測量自變項。 第二,隨機化(randomization)的方式。 實驗設計:隨機分派樣本→去除無關的干擾因素,建立明 確因果關係。 非實驗設計:無法隨機分派樣本以排除其他變項的影響→ 利用統計方法,來控制個別差異的影響。

53 實驗研究 非實驗研究 自變項操弄? 操弄 測量 樣本隨機化? 隨機 統計方法
實驗vs.非實驗 實驗研究 非實驗研究 自變項操弄? 操弄 測量 樣本隨機化? 隨機 統計方法

54 預測與解釋 實驗研究: 預測性→得逕行指定其欲觀察研究的特定因果,該預測與 效標關聯(predictor-criterion relationship)的指定,得人為設 定而隨時隨地發生於實驗情境中,但卻埋藏在真實世界的社 會關聯(social relationship)中。 非實驗設計: 解釋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較缺乏因果論證之嚴謹性 較具解釋力與應用性,強調外在校度(external validity)。

55 非實驗研究的特性 理論的建構與導引 實驗研究(由因推果(effects of causes)的評估型研 究):
被操弄的自變項是影響依變項的直接原因,在時間順序上 有前因後果之分。 自變項(前因)→依變項(後果) 非實驗設計(由果溯因(causes of effects)的溯因型研 究): 推理過程中無一清楚方向與軸線 通常從依變項回溯、探討可能具解釋力的前置變項。

56 抽樣方法與樣本獲得 實驗研究: 非實驗研究: 內部效度建立在嚴謹的實驗程序與情境的控制
樣本隨機性建立在樣本的隨機分派上,使樣本可以在沒有系統偏誤情況 下分到不同的實驗組別。 樣本隨機性影響到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非實驗研究: 內在效度有賴於樣本結構的代表性與適切性 需有縝密的樣本抽取計畫,避免抽樣誤差及測量誤差 樣本隨機性建立在獲得樣本的過程當中,而非樣本獲得後的分配問題。

57 非實驗研究設計原理 調查法(survey research)
透過一套標準刺激(如問卷),施予一群具代表性的受訪者 所得到的反應(或答案),據以推估全體母群對於某特定問 題的態度或行為反應。 樣本需具有隨機化、代表性與足夠性問題。 形式上:結構式vs.非結構式 內容上:事實性問題vs.態度性問題。

58

59 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不能經由隨機過程來建立相對的實驗組和控制組,也不能 控制要在何時和要讓誰去接受實驗變數,但可以控制要在 何時及對誰進行衡量。 時間數列設計(time-series design)、多重時間數列設計 (multiple time-series design)、相對等時間樣本設計equivalent time-sample design)和不相對等控制組設計(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等都屬準實驗變數。

60 次級資料分析 次級資料分析 : 研究者將他人蒐集並整理過的資料重新分析的一種研究形式。這方法特別 適用於總體資料分析,如一國總體經濟指標,民主化程度等等。強調運用 統計分析法。 次級資料分析的主要優點: 較進行原始調查便宜、快速 可從一流專家的工作中獲得好處 次級資料分析擴大了後設分析的可能性,讓研究者可以將一些過去針對一 特定主題所做的研究結合起來 次級資料分析的缺點: 其主要的問題是一再發生的效度問題。一位研究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蒐 集的資料,無法保證這些資料符合你的研究旨趣。

61 感謝聆聽


Download ppt "見樹又見林:漫談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