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二節 農耕與商業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二節 農耕與商業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二節 農耕與商業發展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二節 農耕與商業發展

2 學習目標 了解清領時期的農業發展概況 知曉清領前期臺灣與大陸對渡的貿易概況 明白郊商的形成及影響

3 清領時期的墾拓過程 一、墾拓過程:民間力量。 二、墾拓方向:以臺灣縣(今臺南一帶)為中心,由南往北,先西後東。

4 清領時期的墾拓過程 陳賴章墾號乃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五人所合組之開墾公司。
三、18世紀(康熙~乾隆末):西部、北部 (一)王世傑:竹塹(今新竹) (二)陳賴章墾號:大佳臘(臺北市西園) (三)林成祖:板橋,修大安圳 (四)張達京(振萬)「六館業戶」:臺中,修貓霧捒圳 (五)施世榜:半線(彰化),修八堡圳 (六)廣東饒平客家人:南崁、竹圍 (七)閩粵移民:中壢、楊梅 陳賴章墾號乃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五人所合組之開墾公司。

5 六館業戶 張達京以本身為首代表的六館業戶(張達京、陳周文、秦登鑑、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

6 清領時期的墾拓過程 四、18世紀(康熙~乾隆末):南部 廣東嘉應客家人在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東岸開墾。
在朱一貴事件時(康熙60年,1721),客家移民響應官府號召抗朱,而有「六堆」聚落的形成。這是客家人在臺灣最早形成的聚落。

7

8 清領時期的墾拓過程 三、19世紀(嘉慶~光緒):內山與東部 (一)嘉慶:吳沙:噶瑪蘭(今宜蘭) (二)道光:李亨:花蓮
(三)道光:姜秀巒、周邦正合股「金 廣福」墾號:新竹北埔 (四)光緒:黃南球:苗栗三灣、獅 潭、大湖 (五)光緒:黃南球與北埔姜家合組 「廣泰成」墾號:開發內山 (六)咸豐:鄭勒先:埔里

9 宜蘭縣圖 頭圍即是吳沙在噶瑪蘭開墾的第一個據點。

10 北埔姜家的天水堂

11 合股開墾--金廣福公館 「金」代表官方,「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這在早期閩、粵互鬥嚴重情況下,堪稱少見。

12 姜秀鑾

13 台灣拓墾與地名 「股」:是墾戶募集資金,廣招墾丁,從事開,墾成後分配土地股份,如五股、七股。
「份」、「分」:係持分的意思,即合力出資開墾者,按股份所分得的土地再細分,等到該地形成聚落時,常以所分得的份數為地名,如頭份、十分寮。 「結」:地名多集中在蘭陽平原,主要是當時開發蘭陽平原的拓墾者,採取結首制,向政府具結申領墾照,將各結首編號,以劃分地段,後來地名就以此來命名,如五結、金六結等。

14 台灣拓墾與地名 「張犁」、「甲」:是土地的計量單位。十分為一甲,開墾者以耕墾五甲土地配置一犁,因此「張犁」即是指五甲田,此類地名如三張犁、七張、六甲。

15 早期農地灌溉水源取得 一、水潭:以人力轉動龍骨車,引低窪區的水灌溉。 二、水陂:築堤蓄水,用水時打開水閘,將高處水引往低處灌溉農田。 三、水圳:  1.因水潭、水陂儲水有限,當土地大量開墾,原灌溉設施不敷使用,水圳應運而生。  2.技術問題較多,如水源取得難、圳路過長及橫越溪流等。故費時久,且建者須有一定資金實力。

16 早期農地灌溉水源取得 四、水利興修的目的 (1)稻米一年可二熟甚至三熟,單位面積的生產量提高。 (2)抽取水租,水租的租率通常約每甲三至四石。

17 灌溉水車(龍骨水車) 四、五十年代的農業技 術以人力為主。 勤奮的 農民,踩著水車,引進 曹公圳水源灌溉農作物 辛苦的景象,令人感 動。

18 灌溉水車(龍骨水車)

19 高雄美濃的中正湖 高雄美濃的中正湖原名為中正陂,原本是清代所開鑿的一個灌溉用陂塘。

20 清領時期的水利措施 地點 拓墾者 水利工程 引用水圳 臺北 郭錫瑠 瑠公圳 新店溪 臺中 張達京 貓霧捒圳 大甲溪 岸裡社頭目潘敦仔 彰化
施世榜 八堡圳 (施厝圳、濁水溪圳) 濁水溪 高雄 曹謹 曹公圳 下淡水溪 (高屏溪)

21

22 瑠公圳(北部)的興建 一、重要性:為臺北地區最大的水圳。 二、興建:乾隆時期大墾戶郭錫瑠投資興築。 三、過程:  1.乾隆5年(1740),郭錫瑠派人至新店溪開鑿陂圳,但地勢險惡、原住民阻撓,以致功敗垂成。  2.乾隆18年(1753),有墾戶提供資金,且郭錫瑠已娶泰雅族女子,與原住民關係改善,方得以開鑿。  3.直至乾隆30年(1765)才完成,顯見水圳興建不易。

23 昔日的瑠公圳 木梘是用堅固的木板做成的三面通水木槽,寬度大約兩公尺半,深度大約一公尺半,裡面還塗上一層厚厚的油灰,防止漏水。
由於人們將瑠公圳的平底木梘當作木橋行走,所以很快便破損得不堪使用,而改用暗渠的方式運水過景美溪。 「梘尾」就是在梘的尾端,後以諧音而成「景美」。

24 瑠公圳現況 瑠公圳位於臺 北,通常指 1740年由郭錫 瑠興建的灌溉 水道,今幾乎 已經全部予以 填平荒廢。

25 瑠公圳原址 台北市新生南路路面下有瑠公圳之排水溝渠,今有碑文為記。

26 八堡圳(中部)的興建 一、重要性:  1.中部水圳以灌溉彰化平原的八堡圳最為重要。  2.為清代全臺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二、開鑿者:施鹿門、施世榜父子。 三、過程:康熙48年,施氏父子開始興建,自鼻仔頭(今彰化二水)開鑿,引濁水溪灌溉。 四、別稱:  1.濁水圳:因該圳引自濁水溪。  2.施厝圳:因產權屬施家。  3.八堡圳:因施厝圳灌溉面積涵蓋當時彰化縣八堡之地。

27 八堡圳 「堡」為清治時期行政區 域「保」的原稱。一個保 相當於鄉鎮,下轄許多村 莊。當時此圳灌溉了彰化 縣十三個半保區中的八個 而名為「八保圳」。日本 人則將八保圳改稱為「八 堡圳」,以迄於今。

28 八堡圳

29 林先生廟 林先生有「台灣大禹」之尊稱。開墾首領施世榜在開墾八堡圳時,無法導引濁水溪水入圳,有一老人家指導引水入圳道,灌溉田園。傳說鄉人欲準備千金酬謝,這一位老人家卻飄然消失於「林」木間,也就是傳說中的傳奇人物-林先生。

30 貓霧拺圳(中部)的興建 一、開鑿者:張達京(字振萬,號東齋,生於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是客家人,渡海來臺後居岸裡社) (今臺中縣) 二、過程:張氏設立「張振萬」墾號投入開墾。後與土官潘敦仔簽訂墾約,用「割地換水」方式,即用開墾的貓霧拺圳一部分水源與原住民交換土地,順利開發臺中地區。

31 曹公圳(南部)的興建 一、重要性:南部地區以曹公圳最具規模。 二、興建:道光年間,南部乾旱,任鳳山知縣的曹謹立即勸說紳民廣開水利。 三、過程:  1.道光17年(1837),將原有陂圳串聯,引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灌溉,翌年完成近兩百公里圳路,灌溉2兩千餘甲田園,臺灣知府立碑表彰,並命名曹公圳。  2.三年後乾旱再起,曹公督促築新圳,完成曹公新圳,大致解決鳳山的水荒問題。

32 曹公圳

33 曹公廟

34 清領前期的農作 一、旱作:  1.原因:開發之初缺乏水源。  2.作物:僅能栽種蕃薯、花生等旱作。  3.耕作型態:粗放經營為主。 二、稻作:  1.原因:因水利系統的完成,水田漸取代旱地。  2.重要性:稻米乃成為臺灣最重要的農產品,還可以供應華南地區。  3.耕作型態:水田的精耕細作。

35 清領前期的農作 广 三、蔗園:  1.耕作型態:粗放經營,使旱地得以充分利用。  2. 重要性:蔗糖產量大增,僅次於稻米。
3.主要產地:在南部。並由傳統糖 製成紅糖和白糖兩種。 4.銷售:製成的糖除自用外,並外銷中國大陸、澳洲、北美等地。 广

36 清領臺灣之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權分三類:  1.番地:為原住民所有。  2.民有地:為漢人所有。  3.無主地:地權為官方所有。 二、番地拓墾分兩類型:  1.個人化土地:漢人移民直接與原住民所有者私自訂約,以繳納「番租」來租賃土地。  2.全社共有土地:漢人墾首向熟番頭目訂約。  3.特點:無論向個人或頭目訂約,均需向官方申請墾照。

37 墾  照 運用個人、家族資本,或集資向政府申請開墾荒地許可,取得開墾執照者稱為「墾戶」;由地方官發給「墾照」後,墾戶即取得開墾權利。
清政府規定:新報墾荒地需於一定時間內陞科(即成為應納賦稅之地),通常水田六年陞科,旱田十年,期限內若未能陞科則需放棄開墾權利。

38 墾照

39 陳賴章墾號申請書 目前所發現最早的墾照是 在康熙48年(1709)由當時 諸羅知縣宋永清發給陳天 章、賴永和、陳逢春等人 所組成的陳賴章墾號,在 墾照中明顯指出請墾範圍 幾乎涵蓋了當時還是草地 的臺北平原。

40 清領臺灣之土地制度 三、無主地的拓墾:  1.申請墾照:至地方縣級衙門,向官方提出範圍。官方勘查後,若無侵入熟番地或重複申請者,在公告無異議後,發給「墾單」或「墾照」。  2.取得所有權:墾戶開墾完成,向政府繳納正供。  3.合股開墾: (1)初期:股數少,股金大。投資者以不在地之地主居多,僅提供資金,未親自參與開墾。 (2)中期以後:股數增多,股金減少。投資者為常實際參與開墾的地主。 (3)意義:開墾者互助共利並同承風險。

41 臺灣府給墾照給府字89號印照(道光30年) 「無主地」的地權屬官方所有。人民想要開墾,必須按一定的程序府申請。

42 合股開墾--金廣福公館 「金」代表官方,「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這在早期閩、粵互鬥嚴重情況下,堪稱少見。
金廣福公館是目前新 竹縣境內唯一的國家 級古蹟,創建於1835 年,為當初來自閩粵 的姜秀欒、周邦正共 同設立的官民合股開 墾辦事處。其中 「金」代表官方,「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這在早期閩、粵互鬥嚴重情況下,堪稱少見。

43 清領時期之墾戶制度 一、緣起:為臺灣土地開發初期結構。 二、永佃權:多數墾戶會召請佃戶,以「業主」身分向佃農約定開墾的權利義務,佃戶只要履行租約,按時繳租,業主不可隨意撤換或加租。 三、土地永久使用權:後來佃農可自行管理土地,成為「田主」,享土地永久使用權。 四、小租戶、大租戶、現耕佃人:許多佃農將多餘田地分租,便成為小租戶。原有業主即稱大租戶,實際耕作者稱現耕佃人。 五、一田二主:由於小租戶與業主均可租賃土地,民間稱「一田(地)二主」之地權結構。

44 清代臺灣墾佃關係示意圖 個人 頭目 番社 (繳正供) 官府 (繳番租) (繳正供) (出租土地) (發墾照) 大租戶 (墾戶) (大租)
小租戶 (佃戶) (小租) 現耕佃人

45 清領時期的兩岸貿易 一、情況:兩岸貿易活絡。(區域分工)  1.臺灣出口大陸:稻米、蔗糖、鹿皮、鹿脯等。  2.大陸進口臺灣:紡織品、藥材、其他日用品。 二、「郊商」:為商品需求與流通日漸擴大下,興起的臺海兩岸貿易活動者。

46 清領時期的兩岸貿易 三、「郊」:是一種商業聯合組織,團體中的商人便是「郊商」。分兩類:
 1.貿易地相同商人組成:安平的「南郊」、「北郊」及臺灣島內的「港郊」(內郊)、往中國內地作生意的則是「外郊」 。  2.從事特定商品買賣的商人組成:「糖郊」、「布郊」。 四、郊行多寡:可看出當地的經濟發展,清領時期臺灣郊行林立。最繁榮的市鎮為「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臺灣府城、鹿港、艋舺(今萬華)。

47 早期臺灣商品交易流程圖 文市 顧客 顧客 行 郊 文市 販仔 割店 販仔 文市 顧客 (零售店) (中盤商) (內郊、外郊) (大街的)
(小盤商) 販仔 文市 (小街的) 顧客

48 臺廈郊會館 古時臺灣與大陸之間,經 營商業者很多,為了確保 行間的商賈信用,大多結 合同業而組織商業團體, 這種商業團體就稱為 「郊」。臺廈郊即為清代 貿易於臺澎廈門間的商 人,在澎湖水仙宮所設立 的會館。

49 清領時期臺灣繁榮市鎮—府城 一、荷蘭、鄭氏時期:府城(今台南市)即是行政、經濟中心。 二、清領初期:  1.唯一正口:安平為臺灣府治所在,是臺灣與中國大陸唯一正口,故該地持續繁榮。  2.府城三郊:乾隆中葉起,府城陸續成立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港郊「李勝興」,舉凡廟宇興修、公共建設,此三郊莫不積極參與。

50 清領時期臺灣繁榮市鎮—鹿港 一、康熙中葉:已有福建移民在此定居。 二、乾隆時期:  1.已成熱鬧港市。  2.走私:鹿港非正口,不能直接與大陸貿易,需繞道安平,許多郊商無視禁令直航廈門。  3.開港對渡:乾隆49年(1784)開放鹿港與福建的晉江蚶江口對渡。  4.鹿港八郊:當地俗諺:「頂到通霄,下到琅 」,表示從苗栗到恆春均為其活動範圍。

51

52 分別為: 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 南郊金進益、 郊金長興、 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 布郊金振萬、染郊金合順
鹿港八郊 分別為: 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 南郊金進益、 郊金長興、 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 布郊金振萬、染郊金合順

53 舊時鹿港的舢舨 鹿港位於臺灣西海岸的中點。清治時期以前,港闊水深,距離中國沿岸最近,成為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1784年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至1845年之間是鹿港的全盛期,在當時是僅次於府城臺南的全臺第二大都市,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俗諺。

54 泉郊會館 泉郊為清代鹿港八郊之首, 其會館為目前鹿港僅存的八 郊遺蹟,內有媽祖神像、楹 聯、雕刻等。泉郊會館匾額 係清代狀元莊俊元所書,深 具歷史意義。

55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原為小廟,道光9年(1829)時由鹿港八郊重建。該廟取泉州開元寺建築精華,有「臺灣紫禁城」之稱。

56 清領時期臺灣繁榮市鎮—艋舺 一、位置:艋舺位於今臺北萬華區。 二、乾嘉時期—成為新興貿易港口。  1.初期:非渡臺正口,走私相當嚴重。  2.乾隆57 年(1792 ):開放淡水河口的八里坌港,泉州、廈門商販可溯河入臺北盆地,淡水河邊的艋舺商業乃更發達,郊行隨之林立。  3.「艋舺三郊」:為泉郊「金晉順」、北郊「金萬順」、廈郊「金同順」之合稱。 二、光緒初年—沒落之因:  1.臺灣開港通商後,艋舺商人排斥外商設立商行。  2.河港日漸淤淺。

57 舊時淡水河邊的艋舺港岸 臺北市的原始核心地區是艋舺(萬華) ,在水圳修成後日漸興起。

58 清領時期臺灣繁榮市鎮—笨港 一、位置:  1.原包括今雲林、嘉義交界的北港大橋兩岸。  2.乾隆中葉:因笨港溪氾濫,街市一分為二,商業集中在北港街,即今日北港一帶。 二、「笨港三郊」:泉州郊「金合順」、廈門郊「金正順」、龍江郊「金晉順」為該地著名郊行。 三、盛況:  1.中國大陸各地運輸布匹、雜貨至此交換稻米、芝麻、青糖等物。  2.全盛時笨港煙館多達七十多家,貿易為雲林一帶之冠,時人稱之為「小臺灣」。

59

60 清領時期之手工業概況 一、興盛之因:由於島內城鄉貿易及對外貿易發展活絡,各種手工業也隨之興起。 二、類別:以製茶、糖和樟腦等手工業較為著名,其他如染布、刺繡、製陶等手工業也很普遍。


Download ppt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二節 農耕與商業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